1、新校园2024年第2 期“文化润疆”背景下考古资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一刘赵津甘桂琴一“文化润疆”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中提出来的,为新疆未来的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文化润疆”的实施路径之一就是要挖掘历史,而考古资料则是认识历史的一种媒介。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而初中历史课堂作为中学生认识历史的主要途径,对于考古资料的认识和传承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笔者对在“文化润疆”背景下,考古资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大有可为、考古资料在初中历史教材中的运用情况、如何有效地在初中历史课堂中运用考古资料进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2、。一、“文化润疆”背景下考古资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大有可为1.让文物“说话”,构建历史思维历史思维是一种以史为鉴、知古鉴今的思维方式,善于运用历史的眼光认识事物发展规律,了解事物前进方向,可有效指导现实工作。而考古文物对于以史鉴今的作用不容小。有人认为历史学习无非就是死记硬背,教师划重点学生背诵。但事实并非如此,历史是放在具体时间和空间中的过去的事情。但由于目前历史教材涉及的考古资料有限,多以文字的形式展现,致使学生没兴趣,更难以培养历史思维,而若将考古资料以多种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所造成的视觉冲击对思维发散定有极大帮助,因此,应通过多种形式展现考古资料,“让文物说话”。2.让文物“活”起来,树
3、立历史自信大历史观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来的。坚定大历史观就要坚定历史自信,历史自信不仅包含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精神内涵以及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还包含了要顺应时代潮流,善于总结历史经验和错误并及时改正。历史文物作为一种可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以及科普读物的活教材,有其自身特点,这些特点是其他教育手段不能替代的。由于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复杂的因果关系,仅靠教材史料不能让学生理解事件的前因后果,易导致学生出现读“死”书的行为,而历史学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让文物“活”起来尤为重要。首先,考古文物作为一种具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存在,它真实性强;其次,一些考古文
4、物以遗址的形式存在,具有更强的直观感受力。在历史课堂中拓展考古资料,让古文物动起来,可帮助学生提升民族认同感,树立历史自信。3.书写历史,服务于现实指导认识历史离不开考古学,考古工作增强了历史自信、活化了历史场景。通过将文化整合,丰富中华注:本文系喀什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课题(课题编号:KD2022KY021)。38NEWCAMPUS教学纵横民族文化内涵,可以使得我们在“文化润疆”的背景下,坚定文化自信和民族凝聚力,服务于现实需要。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考古资料等历史文物是解释历史最好的“活字典”。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增加历史史料,推进“文化润疆”工程实施迫在眉睫。如部编版历史教材七上“百家争鸣
5、”这一课中,孔子的“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有教无类”等思想至今仍然在传播和弘扬。4.拓宽视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 0 2 2 年版)指出:“全面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课程的思政性。”因此,铸牢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尤为重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各民族利益的需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及党的民族工作开创新局面的必然要求。考古资料的充分利用对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自信有极大作用,所以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应多展示史料,多给学生补充史料,从而铸牢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二、考古资料融入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映射我国出现用作学校讲授的历史教材是在1 9 7 8 年,1
6、978年秋季开始陆续供应全国的全日制学校中学历史教科书,即中国历史世界历史。随着教材不断改革,对于考古资料的利用逐渐增多,下面以部编版初中历史教材七上为例。部编版七上历史教材共有四个单元,其考古资料都以文字和图片的形式呈现。本文从考古学分类的角度将教材中出现的考古资料分类。考古学分为美术考古、宗教考古、航空遥感考古、环境考古、水下考古和沙漠考古六大类。美术考古是从历史学科的角度出发,把各种美术作品作为实物标本的一种考古学类型,研究目标在于复原古代社会文化的一种考古学分支;宗教考古是以宗教遗址和遗物为研究对象的考古学分支;航空遥感考古是利用遥感技术分析地形、遗物的形状等的考古学分支;环境考古是通
7、过遗址及周边环境的考察和采样分析的考古学分支;水下考古是分析水下遗物的考古学分支;沙漠考古是以获得人类的物质文化资料和精神文化资料为研究目的考古学分支。在此基础上,笔者将考古成果的类型分为精神文化类、物质文化类、生产工具类、生活风俗类、遗物遗址类和文献记载类六类。通过解读七上教材,得出七上第一单元涉及的考古资料有2 4 处,精神文化类2 处、物质文化类5处、生产工具类2 处、生活风俗类3 处、遗物遗址类6处、文献记载类6 处;第二单元涉及的考古资料共有3 1 处,其中精神文化类3 处、物质文化类3 处、生产工具类3 处、生活风俗类2 处、遗物遗址类7 处、文献记载类1 3 处;第三单元涉及的考
8、古资料共有3 3处,其中精神文化类1 处、物质文化类3 处、生产工具类1 处、生活风俗类2 处、遗物遗址类7 处、文献记载类1 9 处;第四单元涉及的考古资料共有2 8 处,其中精神文化类6 处、物质文化类4 处、生产工具类1处、生活风俗类4 处、遗物遗址类7 处、文献记载类6 处。分析发现,部编版历史教材比改版前的历史教材考古资料出现频率增大,可见考古资料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历史不是讲空话,而是要以具体可证的史料为依托。王国维提出了“二重证据法”,就是要把古代史料记载和新发现的材料结合起来研究。三、“文化润疆”背景下初中历史课堂考古资料有效运用的砥志研思1.制作运用模型,增强直观感受传统历
9、史教学中,单纯讲授不能使学生有直观感受,历史教学是直观形象的,由于初中生对实物感受更为透彻,所以教师可以借助历史模型,也可组织学生自已动手操练,对于培养学生对实物的直观感受作用很大。39新校园2024年第2 期如在七下“盛唐气象”这课中,正文中有提到唐朝的陶瓷生产水平很高,越窑的青瓷,邢窑的白瓷等,且唐太宗加强了对西域的管理。而据现有文献知,在新疆出土的瓷器中,唐朝瓷器是最早的,即在唐朝时期中原瓷器开始传入西域。教师可以单独用一节课来进行模型制作。教师首先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瓷器制作方法,再利用提前准备好的泥,根据瓷器特点和形状制作,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当时社会的风俗,更能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生民
10、族认同感和民族自信,深人开展“文化润疆”。2.利用考古实物仿品,通晓时代特征由于考古实物只有一份,一般都存放在国家博物馆,受条件限制,学生很难去观看,而考古仿制品是对真品文物的仿制且不改变原文物样貌,教师在课上可以使用,以弥补学生的思维和历史客观之差,使历史事件直观地出现在学生面前,展现时代特征。如在七上“秦统一中国”一课中,正文提到,以秦朝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统一货币,在全国流通。在喀喇汗王朝之前,新疆货币受到了唐、汉朝影响,筹制的也是“五铁钱”和“开元通宝”钱,因图片展示不能让学生看到钱币具体特征,教师可以利用“五铢钱”和“开元通宝”的仿制品拓展历史教学资源,使学生对秦统一中国的历史意义有
11、更直观的感受,说明秦朝已经开始流通货币,通过“点滴灌溉”,充分发挥文化的教育导向功能,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3.讲授要与文献资料建立连接史料既能反映历史,又有形象直观性,人类对历史的认识离不开史料,新版历史教材比旧版增加了“相关史事”的描述,可见史料是学习历史必不可少的条件。在七上第九课“秦统一中国”一课中,引言部分:“秦是如何灭掉六国的?”课本只是简单给了一些介绍,并不详细,而史记中却给了详细介绍:“始皇既立,并兼六国,销锋铸镶,维偃干革,尊号称帝,武任力。”教师解释:“秦始40皇即位,兼并了六国,销毁了兵器,铸为钟镶,希望干革止息,尊号称为皇帝,耀武扬威,专凭暴力。”可见秦始皇用暴力统一六
12、国。教师通过展示史料与具体讲解相结合,增强历史的可信度,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历史素养。4.有效开拓利用地方考古资源新疆因其面积之大地形独特,许多考古资源难以发掘,但随着技术进步,新疆出土的考古资源越来越多,“文化润疆”的实践路径就是要持续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以多种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地搜集并利用新疆的考古资源。在七上“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这节课中,课前提示指出在东罗马穿着丝绸的衣服是高贵身份的象征,因为丝绸在当时很罕见。而新疆出土的丝织品是丰富的,教材中只对张骞出使西域和汉武帝时海上丝绸之路做了介绍,只点明丝绸是身份的象征,对于通过丝绸引发的经济生活、艺术审美、物质生活等没有详细介绍,这时教师及
13、时补充丝绸的考古资料,使考古资料以一种活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通过拓展在新疆发掘出来的纺织品来讲解丝绸之路,不仅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唐朝丝织品的外观形状,更能了解当时人们的生活状况和社会背景,在“文化润疆”的背景下,让新疆的文物“会说话”,让考古资料“动起来”,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四、结语“文化润疆”工程的实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并不是一而就的。考古资料更是以多种多样的形式为历史教学服务,通过基础教育历史课程教学,使“文化润疆”的理念深人人心。利用“文化润疆”,服务于“文化润疆”,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深入挖掘新疆地区的考古资料,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服务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者单位:喀什大学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