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探 索 与 争 鸣 2023 NO.8 SCIENCE&TECHNOLOGY INFORMATION科技资讯SCIENCE&TECHNOLOGY INFORMATION科技资讯科技博物馆公共空间设计方法 马洪伟 1 刘治龙 2 (1.吉林师范大学 吉林四平 136000;2.东北师范大学 吉林长春 130024)摘要:科技的发展与进步,使博物馆的职能与经营理念正在发生转变,由传统的展示讲座场所慢慢地转变为自由开放的休闲文化场所。观众对博物馆功能的需求已经发生转变,合理规划博物馆的公共空间功能,使其功能完善并保持配套健全,通过对现代化科技的应用,使博物馆更具有特色,这样不但提升了博物馆的吸引力,
2、同时也使观众的体验感得到了提升。该文将数字化平台作为博物馆设计规划的研究背景,并重点归纳、分析了博物馆公共空间的功能与类型,总结并提出在对博物馆空间功能的设计中,凸显智能化技术的重要性。关键词:科技 博物馆 公共空间 设计方案中图分类号:G26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23)08-0223-04Design Approaches of Public Space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useumsMA Hongwei1 LIU Zhilong2(1.Jilin Normal University,Siping,Jilin Province
3、,136000 China;2.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Jilin Province,130024 China)Abstract:Th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ve driven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functions and business philosophy of the museum,gradually changing from a traditional display and lecture place to a
4、 free and open leisure and cultural place,and the audiences demand for museum functions has changed.Public space functions of the museum are reasonably planned to make its functions perfect and maintain sound supporting facilities,and the museum is more distinctive through the application of modern
5、science and technology,which not only enhances the attractiveness of the museum,but also improves the experience of the audience.This paper takes the digital platform as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of the design and planning of the museum,emphatically summarizes and analyzes the functions and types of p
6、ublic space of the museum,and summarizes and proposes the importance of highlighting intelligent technology in the design of space functions of the museum.Key Words:Science and technology;Museum;Public space;Design scheme在对博物馆空间进行设计时,需要考虑对群众陈列物品观赏的观感、博物馆整体叙事的特点、观众的体验等方面是否会影响到体验感。通常来讲,在博物馆中的一种文物的叙述可以
7、通过对博物馆的空间设计与文物的陈列方式来展现,这样的表达方式其实是有一定的逻辑性,确保空间设计体验感更强。在博物馆空间设计上,不同的方式所带来的观赏感受也不一样,每一种设计都是博物馆独有的,这是博物馆自身的特点。特别是当下,在实体体验上,人们更重视体验感,因此,在对博物馆的空间设计上,对体验感的重视程度也要提高起来,进而使博物馆的空间设计对观赏性所起到的辅助作用更好地发挥出来。DOI:10.16661/ki.1672-3791.2204-5042-0959基金项目:四平哲学社科规划项目“满族生态博物馆设计方法研究”(项目编号:SPSK22073)。作者简介:马洪伟(1986),男,硕士,讲师,
8、研究方向为环境艺术设计。223 2023 NO.8科技资讯SCIENCE&TECHNOLOGY INFORMATION 探 索 与 争 鸣SCIENCE&TECHNOLOGY INFORMATION科技资讯1 博物馆空间设计的基本方法在空间设计方面,对于空间魅力的展现,可以运用多种不同的方式,如借用借景、融合与聚焦等常用的方法。1.1 借景一般建筑物在展现整体空间感受时,多会依赖其周围的物理环境。所以,在对博物馆空间设计方面,需要考虑当地的风土民情、气候、自然条件等因素,进而确保该设计能获得本地人与外地人的认可,将自身的设计特点充分地展现出来,使博物馆在空间设计方面,有更强的韵味。在处理借景时
9、,可以运用自然借景或者人文借景的形式。人文借景是根据博物馆所处环境的文化特色,在空间设计上,融入文化元素或者是其他艺术元素,使博物馆空间设计呈现出人文特色1。自然借景是运用博物馆所在的自然环境,通过对地势、水文等自然因素的运用,展现出博物馆自身应有的自然韵味,使博物馆更好地融入自然环境当中。1.2 聚焦聚焦是在对博物馆空间设计上,对关键的、重要的元素进行处理,之后将突出的效果展现出来,这种聚焦能将博物馆自身应有的文化特色更好地呈现出来。在设计上根据博物馆情况的不同,聚焦处理也会有所差异。例如:在空间设计上,需要做好主次分明,所以要在空间层次方面做好设计,主馆的设计空间应该更大一些,在造型方面的
10、设计更加具有特点,此外,在人员进馆后所见到的最明显的标识区域,其颜色、形态、亮度上都可以进行调整,令其更加突出,存在感更强。在馆内人员汇集密集的地方,也可以进行强化处理,展现出特有的韵味,这会给参观者带来更加强烈的文化艺术感,展现出博物馆自身该有的文化特色。在与当地的风土人情、建筑特色相结合实施混合布置时,还可以利用自然光线的优势,进而使博物馆空间展现出更高的艺术价值2。1.3 融合在对博物馆进行空间设计时,为了更好地将整体效果呈现出来,可以在设计时融入多种元素,使空间设计丰富多样。此外,在融入多种元素时,需要注意协调性,让各元素的搭配更加协调与人性化,同时也要将地方特色融入进去,进而使整个博
11、物馆的风格韵味更加凸现。例如:在地方特色建筑上与地方植物相搭配,或者与地方文化元素的造型相互搭配,这样使整个博物馆在空间设计方面更突出,还能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念。多元素融合、协调互补非常具有挑战性,设计人员不仅需要对地方文化与信息有深刻的了解,还要懂得如何将特色与时尚相结合。2 博物馆公共服务数字化建设的发展情况2.1 藏品数字化采集工作博物馆馆藏的保管是其工作的重心,鉴于藏品都是经历几代传承的文物,愈发凸显保管工作的重要性,而藏品的信息采集是关键。目前,博物馆对藏品的数字化采集工作已经普及,收集的信息利用专业的计算机程序进行后期建模保存。这一措施利于文物的修复、保存、管理以及展览需求,不仅是
12、对我国文物保护的有效手段,还是对传统文化进行发扬与继承的先进模式。除此之外,利用信息网络化技术的更新创造,三维立体扫描技术有了用武之地,从最初的对模型的扫描逐渐发展成对扫描文物的真实复原,这都得力于高清计算机数据技术的发展,吐故纳新地融合关于藏品的各种信息,才能实现对破损文物的修复。借助高速的计算机存储与数据处理技术的发展,博物馆内的藏品数字化管理更符合时代要求。2.2 数字资源效果展示第一,可以通过手机客户端接收博物馆信息。馆内藏品的全方位信息能由数据推广到公众群体,“掌上参观”成为现实,观众可以随时随地从智能设备终端了解博物馆藏品的最新信息。推送内容可以根据需求更新,现阶段主要涵盖图片、视
13、频、杂志以及展览等内容,用户能利用网络传输对馆内藏品信息体验交流。例如:很多国家将资源共享纳入基础设施筹备,美国的史密斯学院就推送以乡村、小镇故事为题材的内容到用户端,包括史密森学院所收藏的人文、天文以及地理资料的移动App,解决偏远地区获取资料的便利性;我国上海自然博物馆所推送的移动App系统有效地实现了在移动网络系统作用下定位全息展览模式,内容包括藏品所包含的故事、博物馆的参观路线以及学习单等,利于网络技术实时性传递给用户馆内信息。第二,国内已经成熟的社交网站如微博、微信和国外的“推特”“脸书”等社交软件,注册用户量大且技术支持稳定,可借助这些网站,实现传播推广、实时互动、品牌塑造等功能。
14、第三,从现代化博物馆建设的水准看,功能效果不再单方面约束藏品的展览,而是人与文物互动的交流平台,激发观众更大的兴趣。博物馆在融入现代化社交技术后,对固有的馆内展览内容进行拓展,为观众介绍藏品、信息空开、品牌营销的同时利用计算机云数据的优势,将展示内容与技术有机结合,从而研发出一种新型的移动终端社交媒体平台,全方位、多角度地处理参展过程中的各类问题。第四,建立移动虚拟导览参观模式。计算机技术能够更高维度地实现客户需求,博物馆将借助计算机技术带来的科技感博取大众的关注,就以虚拟与现实、网络技术等各种移动系统访224探 索 与 争 鸣 2023 NO.8 SCIENCE&TECHNOLOGY INF
15、ORMATIONSCIENCE&TECHNOLOGY INFORMATION科技资讯科技资讯问路径的重合技术,实现导览参观新模式。直接解决藏品无法有效展出、参观时间限制等问题,同时参观者体验获得感更足,且不用收取任何费用。2.3 博物馆管理信息化针对博物馆业务活动(藏品收藏、保管、研究、展览和教育活动)和事务活动(机构、人员、经费、设施管理活动)现实所需,建立各类博物馆信息管理和服务系统,为博物馆工作人员和社会公众提供更全面的服务。3 科技博物馆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3.1 多数科技馆面积小至2020年底,我国特大型博物馆的数量占全国所有博物馆数量的3.88%,大型占6.62%,中型占10.6
16、6%,小型博物馆数量比较多,占比达到78.84%,因此,受小型博物馆的影响,要想开展大型的科技活动存在一定的困难。此外,通过相关数据可以看出,尽管特大型博物馆只有3.88%,但是每年参观的人数以及科普展览的人数较小型的博物馆要高出很多3。3.2 科技博物馆设计缺乏特色我国的科技馆有很多,但展馆设计风格相似,其设计较为落后,尽管我国27个城市已经有了科技博物馆,但是其设计都是十几年前的技术水平。我国对科技博物馆的设计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相关研究还很欠缺,如建筑方面、空间布局方面等。受到设施和空间设计的影响,很多博物馆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这对科学技术的普及与发展会产生的一定的影响。在内容的展示方面
17、,我国的科技博物馆大部分以综合面貌呈现,缺少主题性4。3.3 空间布局杂乱我国的科技博物馆还有一个缺点就是内容多并且布局混乱。根据笔者走访的几个博物馆所得到的信息来看,在主题性展览上,大部分博物馆在展品的分类和布局上都存在不足,经常将同一个主题需要展示的内容全部放在一个大的空间中展示,展品数量较多,这样会使参观者在浏览时通常不知道重点是什么,也分不清展品的类别,给参观者带来不佳的体验。4 公共空间的功能类型与数字化应用4.1 博物馆公共空间的功能类型博物馆公共空间的区分可以根据观众的需求来定,可分为4个空间,即服务空间、展览空间、交通空间与礼仪空间。服务空间是为观众提供服务和保障的空间,如休息
18、、餐饮、商业、咨询室等,可以满足观众在参观时的基本需求。在博物馆公共空间构成中,展览空间承担着重要的角色。观众在博物馆进行活动时,会涉及到两个空间的使用,即公共空间和陈列空间5。如今博物馆发展速度加快,在设计中融入了多元化的观感体验,因此,公共空间在设计时融合陈列空间,这会增加博物馆空间的丰富性和生动性。与展厅内的陈列展览相比起来,公共空间内的展览环境更加自由和放松,进而提升参观者和展品的互动性,提升展览的氛围。礼仪空间是满足观众活动的集会空间,如举办的社会活动、开闭幕式等。在对博物馆的空间进行设计时,为了满足群众疏散要求,应设计交通空间,其同时也起到了空间向导的作用。博物馆日常运营中,在相对
19、空间较大的交通空间中也并入休息与展示的功能,不但提升了交通空间的行为活动,同时也提升了空间活力6。4.2 数字化在博物馆公共空间设计中的应用4.2.1 门厅观众进入博物馆时,首先经过的就是门厅,这也是极易给观众留下第一印象的位置,门厅也是博物馆重要的交通枢纽与信息收集的地方。在门厅可以放置多媒体信息屏幕,将馆内的信息在屏幕上循环播放,如展览信息等,进而保证观众在进入门厅时可通过媒体信息屏幕对馆内空间、展览位置等有初步了解。数字化信息传播方式具有如视觉效果佳、更形象的特点,进而确保观众接收信息的速度更快,更全面、立体。4.2.2 大厅通常和门厅相连的是大厅,大厅通常处于博物馆建筑的中心位置,也是
20、观众进入博物馆后所接触的第二空间。对比公共空间面积,可以看出面积最大的就是大厅空间,也是挑高最高的,所以大厅也是博物馆重要的礼仪空间。在空间设计上,可以按照馆内的需求进行,增加大厅活动类型。例如: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大厅设计上,采用了多点触控液晶拼接互动系统,观众能在多点大屏上点击文物图片,这样就会看到文物历史背景、文化意义等信息,进而实现多人参与的实时互动。4.2.3 交通空间观众在博物馆进行参观时,交通空间是最大的公共空间。观众参观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来选择合适的交通路径。传统的方式,如平面导视、询问引导等,局限性很大,通过使用iBeacon定位技术、博物馆建筑空间信息数据与AF等技术,能够
21、实现博物馆的实景导航,以数字化信息为基础,建立的导航更加清晰,操作更方便,适合所有人群7。4.2.4 休息空间在博物馆的空间构成中,休息空间是十分关键的一部分,因为在展览空间的设计上,通常是没有座椅的,所以观众想休息时只能去休息空间。河北博物馆将机器人放在公共空间休息区,这样可以将展厅信息、225 2023 NO.8科技资讯SCIENCE&TECHNOLOGY INFORMATION 探 索 与 争 鸣SCIENCE&TECHNOLOGY INFORMATION科技资讯数据等呈现在观众面前,因此机器人也成为了博物馆的亮点,观众在休息时,通过与机器人的互动可以及时了解馆内信息,进而观合理安排参观
22、的计划。4.2.5 餐饮空间餐饮空间不仅起到了服务空间的作用,同时也可以带动博物馆文化的传播。受到将人的需求放在更重要的位置观点的影响,博物馆工作者对观众的舒适度与幸福感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博物馆公共空间在设计时,包含了咖啡厅、快餐厅、茶馆等,其规模、面积在设计时需要根据博物馆的规模来控制,空间需要有一定的合理性与独立性。在点餐方面还可以设计微信服务平台,观众不但可以通过微信服务平台了解博物馆文化,还能通过微信服务平台完成点餐。4.2.6 文创产品展卖空间对于博物馆的服务空间而言,文创产品的展卖起到了关键作用,它不仅有展示的作用,还可以进行售卖,但是设计风格需要和博物馆的整体风格保持一致。创建
23、博物馆文创产品数字化信息库,构建博物馆文化管理系统,通过手机终端功能,可以确保观众及时地获取文创展品的相关信息,同时观众还可以通过手机端购买需要的展品,对于在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而言,通过智能化系统的运用,不但可以得到销售的数量、库存的数据,同时也为大数据平台给予了数据方面的支撑。4.2.7 卫生服务空间卫生间、母婴室、医务室等在博物馆的卫生服务空间基本都涵盖了。根据 建筑设计资料集(第二版)04的规定,对于大中型博物馆设计时,每层陈列区都需要有卫生间,男女各一间,如果陈列区的面积在1 000 m2以上时,需要将卫生间的数量增加。因此,基于为观众提供方便的考虑,博物馆要有合适的卫生间数量,这点非常
24、重要。博物馆在对公共卫生间设计的时候,卫生服务空间至关重要,可以利用智能化手段来提升公共服务的品质。4.3 增强现实虚拟展示技术得到认可VR虚拟现实技术虽是一种新兴的科学技术,但是在各行各业都被广泛使用,它能实现博物馆交互设计的合理化,而且能为观众提供不一样的参观体验。适时地增强虚拟现实技术能够满足实时交互信息的需求,将馆内藏品与历史文化背景等信息有效结合,更真实地展现给观众,迎合了新时代发展的趋势。此外,现实与虚拟的有机结合打破原有参观的沉闷感,带给观众更多科技感的体验,增加新亮点和新模式,成为扩大游客量的又一办法。虚拟现实技术分为很多类型,增强技术是其中一种,其在虚拟与现实技术的基础上融合
25、成的新型人机交互模式,而且此项技术的性价比高,操作简单,可更直观地实现人机共享,受到多方好评及认可。5 博物馆公共空间规划设计建议将博物馆公共空间明确划分出动、静空间,不但能使观展环境得到提升,也能提高内部的管理水平。比如,在设计餐饮空间、文创展卖空间的时候,需要和交通空间、展览空间分离开,这样能确保观众获得舒适的观展体验。受到数字化技术的影响与观众观展体验多元化的需求,博物馆公共空间也越来越模糊,交叉共融的复合型空间设计已经成为了空间设计方向。由于对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使用,带动了复合型功能的公共空间的发展,进而促进了观众行为活动与体验的多样性,方便了实际的使用。6 结语目前,我国在博物馆的
26、空间设计上,还处于探索和创新阶段,在科技博物馆的设计上,需要有进一步的提升,要与世界先进博物馆的设计水平保持一致,满足新时代人们的需求。在设计新的空间效果时,可以利用信息化技术、数字化技术等现代科技,合理规划博物馆的空间功能,提升观众的观展体验。参考文献1 牛文婷.考古遗址博物馆人性化展陈设计策略研究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8(10):92-93.2 史进.博物馆展示设计中互动性体验探究J.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6):64-66.3 于红.浅谈博物馆中的无障碍设计J.中国民族博览,2019(6):218-219.4 唐含一.会展建筑公共服务空间城市复合化设计策略研究D.西
27、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20.5 庹航.集群形态建筑的空间形态特点、原型及运用J.中外建筑,2020(4):32-35.6 吴婧菲.以叙事角度对纪念性博物馆空间形态的探讨J.数码设计(上),2019(9):10-11.7 LABRADOR B.Word Sketches of Descriptive Modifiers in Childrens Short Stories for Teacher Training in Teaching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ScienceDirectJ.Linguistics and Education,2022(1):69-7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