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建造巴别塔——关于世界_全球建筑史写作的初步分析_周鸣浩.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85176 上传时间:2023-07-01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6.6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造巴别塔——关于世界_全球建筑史写作的初步分析_周鸣浩.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建造巴别塔——关于世界_全球建筑史写作的初步分析_周鸣浩.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建造巴别塔——关于世界_全球建筑史写作的初步分析_周鸣浩.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040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 ResearchonArchitecturalHistoryandTheory那时,天下人的语言都是一样。人类往东边迁移,在示拿地遇见一片平原他们说,“来罢,我们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顶通天,以传扬我们的名。”此举引起了耶和华的不满,于是上帝打乱了人类的语言,使众人分散在全地上,他们就无法造那城了。旧约创世纪一、我国建筑通史教学所面临的问题自1996年起,同济大学本科阶段的建筑历摘要:建筑通史教学是建筑学基础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通史教材内在的史学观念和编纂方法对建筑学基本观念的形成有着复杂而深远的影响。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史学界逐渐兴起一种关注和

2、强调“全球史”视野的史学研究与写作潮流,并随着后殖民主义批评话语的勃兴,对建筑通史的编纂理念和方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本文指出“全球史”的跨文化视野对我国当下建筑通史教学的意义和价值,并通过对一系列世界/全球建筑史文本进行初步分析与比较,呈现当代国际通史型建筑史写作的发展趋向。关键词:建筑通史、建筑史学史、全球史观、跨文化互动、后殖民批评Abstract:Architectural history survey course is indispensable composition within the architectural fundamental teaching program.The

3、 inherent notion and method of historical writing of the architectural history survey has complex as well as profound impact on the formation of architecture basic notions.Since 1960s,a trend of“global history”rose and had great influence on the writing of the architectural history survey along with

4、 the popularity of the Post-colonial Discourse.This paper is to suggest that its necessary to promote a perspective of“global his-tory”and a method of cross-culture,on the basis of which an initial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are executed onto a series of international textbooks of world or global archi

5、tectural history written and edited by western scholars,so to present its developing trajectory.Keywords:Architectural History Survey,Historiography of Architecture,A Global View of History,Post-colonial Criticism中图分类号:TU-09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6740(2023)02-0040-08DOI:10.12285/jzs.20230404007建造巴别塔关于世界/

6、全球建筑史写作的初步分析Building the Babel Tower An Initial Analysis on the Writings of the World/Global Architectural History周鸣浩 ZHOU Minghao 卢叶炅 LU Yejiong史与理论主干课程由传统大三的单段式建筑史课教学,更新扩展成了两段式的建筑史论课程教学系列,即强调基础知识的低年级“通史”(survey)型教学以及关注理论思辨的高年级“建筑理论与历史”。不同于高年级建筑史课程以“专题”为组织脉络侧重理论深度的教学模式,低年级的通史教学更加强调历史的广度与整体性,培养学生形成对

7、世界建筑整体发展脉络的基本认知,理解不同建筑文明之间的联系与差异。这促使我们反思当前我国建筑史教学中存在的两个比较显著、由来已久、甚至习以为常的问题。作者:周鸣浩(通讯作者),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同济大学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研究院执行副院长;上海市城市更新及其空间优化技术重点实验室研究员;亚洲建筑(英语)编辑部运营主编。卢叶炅,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课题:人民城市建设的理论与实践,2022BCK007。录用日期:2022-11041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 ResearchonArchitecturalHistoryandTheory1.民族国

8、家观念下的“中外”两分法目前包括同济大学在内的国内建筑院校的大部分建筑史课程设置都基于“中外”二分的组织构架,而“外国建筑史”部分的教学核心内容基本围绕欧美地区建筑的发展和演化展开,在本质上更接近我们习惯上所说的“西方建筑史”。早有学者在分析统编教材外国近现代建筑史(下文简称“近现代史”)的史学写作时对此颇具中国特色的现象有过精彩论述:“以整体框架和内容显示,近现代史只能是一部西方现代建筑的历史。因此需要反思一下外国这个在我们建筑史学界运用相当持久但其所指又含混不清的关键词。应该说,外国首先源自对世界范围的中国外国两分法概念,但从实际经验看,它常常就是西方但在概念上又要尽力摆脱西方中心论的一种

9、描述,反过来看,无论关于地域概念,还是作为比较的历史,以中外两分法构建外国现代建筑的历史叙述值得质疑,换言之,如果中国现代建筑的发展在一部世界范围的现代建筑史中缺席,恐怕是难以成立的。”当然,一些建筑史教科书也很早就意识到这一问题并试图打破西方建筑的绝对垄断。比如由陈志华编写的外国建筑史(19世纪末叶以前)试图将西方之外其他地区的建筑历史也尽可能的容纳进来,但其努力一方面受制于“统一的社会发展史的阶段式框架”(社会决定论),另一方面仍找不到摆脱西方建筑主线的叙事方法,因此最终的结果就变成了一种无奈的拼凑:古代亚洲与美洲的建筑就好像鸡肋般的附录,被不无尴尬的分配到最后两篇。如果我们把这一课程设置

10、放到更广阔的中国现当代文化语境中来观照,那么这种对“中外”的二元区分,以及外国部分实质上对“西方”的强调与近代以来中国建筑的现代化历程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这样一种课程设计上的结构性区隔是持续困扰中国文化百年的“中西”二元对立在建筑史教学上的呈现:一方面,自梁、刘以降,中建史作为一种描述和阐释本民族国家建筑文化演化道路的独特文本,具有特殊的本位文化叙事的独立的和超然的地位;另一方面,在现代化和全球化的语境下,“西方”的他者又作为一种无处不在的强势文化而得到格外的关注,西方学术话语的“世界语”地位进一步保证了这种强势文化对全球范围的渗透。而在今天,人类世界高度全球化的现实要求我们重新反思这种二元划

11、分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人们不但意识到必须警惕“民族主义”的狭隘文化观念,而且也在“后殖民”话语的影响下开始反思和批判西方中心主义的文化霸权。我们必须意识到,对于初步涉猎建筑史,尚未形成独立自省意识的学生而言,中外两分法的教学构架恐怕会从一开始就限制他们以一种宽广包容的心态来平等看待人类整体历史上此起彼伏、丰富多样的多元建筑文化谱系,而这种心态正是中国未来年轻一代建筑师所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2.“风格流派”的叙事架构另一个问题是当前低年级外国建筑史的授课逻辑大多遵循“风格流派”的框架。不可否认,为了帮助初学者加深对形式异同的比较性学习,“风格”的阐释方法在某些部分是极为有效的教学工具,但将其作为唯

12、一的教学思想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对我国建筑史教学的未来发展已形成了某种阻碍,存在三方面的潜在危险:一是湮没了风格表象背后的深层思想;二是风格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压抑了对历史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的认识;三是造成一种“对号入座”的灌输式教学,阻碍了教学体系的开放性和批判性。“风格流派”的阐述方式对低年级建筑史教学的危害性尤其明显,因为对“典型”和“代表”的塑造,人为建构了一种以形式为中心的先验审美价值等级,妨碍了一种以更加开放包容的文化视野探究历史问题的学习态度。在这类历史叙事中,那些被典型化的建筑作品、建筑师及其所在地区成为风格的“中心”和时代的表征,而同时期其他地

13、区的建筑则被置于风格和时代的“边缘”。近来,许多欧美学者已通过新的史学写作对这种“经典化”的学术范式进行了深度批判。比如,2013年出版的文艺复兴建筑(Renaissance Architecture)揭示了主流的文艺复兴建筑史写作中将“文艺复兴”等同于1516世纪意大利中部地区建筑的狭隘视野,以及因此而导致的对同时期欧洲其余广大区域复杂多变的建筑现象的排斥和忽视:“纵观整个欧洲,有着太多有趣而复杂的建筑,以至于我们无法坚持建筑风格仅源于意大利中部地区这样的观点。这类建筑史范型忽视了与古典实践并行发展的地方传统的重要性。更准确的说,我们很可能找到许多拥有丰富成熟地方传统的区域,正是那里孕育出富

14、有独特趣味、别出心裁的建筑。”这些“非主流”的建筑很难用一种明确的“风格”来界定,古典的成分、哥特的传统和伊斯兰的影响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形式的迷宫,其答案只能从欧亚大陆因战争、宗教、技术和经济贸易等不同原因的跨文化交往和建筑文化的跨地域传播中去探究与找寻。二、全球史观的兴起基于上述思考,我们开始关注20世纪末以来在欧美的通史写作和教学中开始兴起的“全球史观”一种试图以“多元文明”叙事取代“欧洲中心”叙事的尝试。在19世纪前,世界历史的书写不是陈述史实,而是服务于不同类型的历史哲学,带有强烈的目的论色彩:中世纪时期是基督教神学主导的世界史体系;文艺复兴后的启蒙时期支配历史发展的力量又换成了理性主

15、义。伏尔泰在18世纪中叶出版的论世界各国的风俗与精神(简称风俗论)被学术界一致认为是近代意义上的第一部真正的世界史著作。这部深受启蒙理性影响的世界史以民族国家为分析042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 ResearchonArchitecturalHistoryandTheory单元,涵盖了印度、中国、日本、波斯、秘鲁等地区。19世纪后,随着全球殖民体系的形成,欧美以外地区或民族的历史被全面纳入历史书写,这一方面推动现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体系的发展,另一方面也造就了根深蒂固的“欧洲中心论”。两次世界大战之后,有西方学者试图摆脱欧洲中心论的束缚,斯宾格勒(Oswald AG Spengler)的西方的没落和汤

16、因比(Arnold J Toynbee)的历史研究提出多元文明的世界史观,英国的巴勒克拉夫(Geoffrey Barraclough)和美国的斯塔夫里阿诺斯(Leften S Stavrianos)等史学家则开创性地提出“全球史”的概 念。到 了20世 纪90年 代,历 史 学家开始进一步关注全球化进程的历史根源和现实问题,从总体上研究以往各地区、各文明之间的相互联系与互动,以便从历史的角度解释全球化的含义“全球史”由此成为史学的研究对象。因此,虽然“全球史”与“世界史”在研究内容和方法上存在重叠,但却是基于不同的研究视野。有论者指出两者间四方面的差异:(一)考察对象不同。世界史以国家为分析单

17、位,全球史则突破了国家体系的限制,以跨文化、跨民族和跨地区间的联系和互动为研究对象。(二)考察历史的视角不同。世界史通常关注的是历史的局部与个体、历史纵向发展的连续性和短时段的历史演进,而全球史更多地关注历史的整体发展、横向的联系与长时段的历史变迁。(三)研究方法的不同。世界史研究总体上局限在历史学范畴内,以实证主义方法为主;而全球史则超越了历史学范畴,涉及人种、生物、生态、地理、气候、环境、疾病、海洋等许多学科领域,是典型的跨学科方法。(四)治史观念不同。世界史研究一般是从人本主义出发,注重人类自身文明的历史考察,强调人类自身的主体性。而全球史研究虽然同样是以人为中心,但往往是把人与自然结合

18、起来进行整体考察,凸显人类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客观条件和局限,特别是人类在长时段历史进程中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现实。总之,全球史比传统世界史更注重将人类作为一个统一而多样的有机整体的历史演进,认为一切文明都是在与其他文明的持续接触、交往和碰撞中,在不断遭遇并吸收异质文化因素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混合文明,这就杜绝了树立任何一种文明“中心主义”的可能。其次,文明在互动的过程中,“既因为互相学习借鉴而提高生存技巧,也因为生存竞争而刺激发展动力,因而最终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这也否定了任何一种先验的目的论的历史发展观。更准确的说,全球史所探讨的是“超越了民族、政治、地理或者文化等界限的历史进程

19、,这些历史进程对全球范围内的各种事务都产生了影响,其中包括气候变迁、物种传播、传染病扩散、大规模移民、技术传播、帝国扩张的军事活动、跨文化贸易、各种思想观念的传播以及各种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的扩张”。由此可见,这种基于“互动”理念的全球史观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克服前文笔者所提出的我们低年级建筑通史教学的问题:首先,基于全球视野,它对重新弥合我国传统的“中外”两分教学的作用和意义不言而喻;其次,风格史的框架显然也已失去其合法性,因为在这样一种跨区域、跨民族、跨文化的持续互动中,原本被假想为一种完整自足的形式系统的“风格”不再有效,取而代之的是对伴随人类生产与交往活动而产生的建筑形式元素的流动、传播、移

20、植、混杂、重组与变异等一系列动态现象及其社会、经济和文化语境的追踪与解读;最后,对网络时代知识“碎片化”的抵抗以及对“深度”的追问不是回归抽象的哲学阐释,而是迈向一种从全球视角出发对人类整体建筑历史进程的重新理解和认识,其阐释框架是建立文化交流与融合的互动机制。三、世界/全球建筑史写作的初步分析“全球史观”的兴起还要特别归功于爱德华赛义德(Edward Said)的东方主义(Orientalism)一书的出版和广泛传播。赛义德对西方文化霸权和中心主义的揭示与批判,导致了人文学科的革命性变革,引发了今天被称为“后殖民主义批评”(postcolonial criticism)的思潮,如同看不见的手

21、(hidden hand),影响着建筑史写作的方向,特别是围绕“全球建筑”展开的研究。在其对于全球建筑史写作发展历程研究中,莱昂(Macarena de la Vega de Len)指出,在考斯托夫(Spiro Kostof)的开创性探索之后,由后殖民主义所带来的对建筑史写作的批判和重估在世纪之交出现了一个高潮。这唤起了博兹多安(Sibel Bozdoan)和阿肯(Esra Akcan)这样的学者编撰一种在跨文化互动中“交织的历史”(interwined histories)和建构更复杂多样的“全球化”定义的欲望,菜昂也对考斯托夫之后不断出现的全球建筑史实践,包括文本、网站和从2017年以来

22、的研讨会和事件进行了回顾和概述。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以五本欧美学者著写的教材(文本)为分析对象,对西方的世界/全球建筑史写作的历史轨迹和当下现状开展一些粗略而不成熟的分析和论述。1.两部经典教材:从“世界史”迈向“全球史”首先是曾被我国高校建筑史教师长期用作参考书的弗莱彻建筑史(图1)。从1896年第一版出版开始到第三版,该书仅包含了欧洲建筑,从第四版开始至第十六版增加了东方建筑,将欧洲历史上的建筑风格称为“历史风格”(historical style),将东方历史上的建筑归为“非历史风格”(non-historical styles),并以著名的插图“建筑之树”将这一西方中心主义的观念形

23、象化。显然,这本著述受到1819世纪近代世界史编纂的极大影响,比如其对比较方法的全面应用就是对伏尔泰世界史体系的继承,而“历史风格”与“非历史风格”的区分,源于黑格尔根据“世044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 ResearchonArchitecturalHistoryandTheory亚、中国、日本、伊斯兰、美洲、非洲等古代时期的非西方建筑史的四个章节,并以第十一章文艺复兴为界,之后便不再出现任何欧美之外的建筑或建筑师,似乎世界的一大半区域的建筑文化都在1500年后全球化的进程中停滞或彻底消失了。所有非西方的建筑史统共加在一起仅102页,占全书正文1/5还不到(图3)。不过,如仅浏览其西方部分的建筑史

24、写作,还是能看到一些对传统史学的明显突破,例如,花费了大量篇幅描述欧洲内部非风格中心区域的建筑独特性,例如该书第八章对法国南部地区阿基坦(Aquitaine)罗马风建筑的论述,清楚表达了该地区的教堂既受到拜占庭建筑影响又因其特殊石工技艺而保有自身地域性的特征。另外两部书则在不同程度上进入前文讨论的“全球史”的范畴。文化的多样性与关联性构成了全球史写作最重要的辩证两极,也是这类史学写作的核心问题。世界建筑:一部跨文化的历史(下文简称“跨文化”)相对来说更突出“多样性”的覆盖和表达。英格索尔在书的前言部分强调了对考斯托夫的继承与发展:“(该书)是对从史前到今天人类建筑活动全面纵览不同的建筑传统在特

25、定的地理环境中生长。每种文化都利用其自身的技术和艺术技巧来应对不同的景观、气候和材料条件尽管还是有一些重要文化没有涉及,但它覆盖了这个星球上广大地区的建筑,提供了一种理解世界建筑多样性的方法我研究和分析了超过三十种文化的建筑作品,在考斯托夫的基础上插入了东南亚的、东欧的、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中美洲以及与外来文化接触之前的秘鲁等的全新章节,我将每种地理语境都当作是一种独一无二的历史发展来对待,而不是将它们看作西方传统的附属品。”与世界史相比,跨文化一书赋予非西方建筑文化更多的篇幅,不仅包含古代部分,而且一直延续到现当代,内容包括了西方帝国主义在殖民地的建筑实践、第三世界的现代建筑实践等。不过,

26、在对文化的交流和互动的讨论方面这部作品还是显得单薄了些,仅仅在各章起首部分用一张彩色地图标示本章所讨论建筑现象的地理分布,并在地图下方用极其简略的文字说明这些区域性文化在该时期的状况及其与其他地区的交流。当然在接下来的小节里面,每个区域文化也有各自内部重要地点的地理分布图,但无论在视觉效果还是信息量的传递上都不能令人满意(图4)。相比之下,全球建筑史(下文简称“全球史”)对关联性独特性的辩证关系的理解更加令人信服。通常,我们理解的“全球”侧重于从空间的立体的视角考察,即突出从太空中俯瞰地球的空间感。在坚持这一视角的同时,全球史不无敏锐地提出,“全球不仅是一个简单的与区域(region)和地方(

27、local)相对的地理概念:全球同时也是人类想象的产物,我们感兴趣的事情之一就是地方历史是如何想像这个世界的。这本书因此不是所有地方历史的总和。它的任务与建筑学学科有关,要求我们看到超越地方视角的关联、张力和交流。”在这里,一种基于总体的实证主义的全球视角与一种基于个体的现象学的全球视角被同时采纳,从而更加丰富和深化了“全球”的内涵。作者以印度为例解释对民族国家叙事单位的批判性认知:“在并不否认民族国家的现实及其追求独特历史和认同的诉求的同时,我们要抵制将我们的历史叙事简单化以迎合民族主义路线的诱惑。”因此,全球文化与区域文化之间是一种动态的相对关系,既不存在一种一成不变的独特性,也不存在一种

28、唯一、客观的全球史。该书对非西方建筑文化的重视也许是欧美同类书籍中绝无仅有的。一位评论者以书中关于公元9世纪至11世纪的章节为例,指出在总共49页的篇幅中,广义上的“西方”建筑仅占了21页,其中还包括过去即便在西方建筑史中也处于边缘地带的建筑文化。同图3:世界建筑史(第3版)中非西方的章节与占比图4:世界建筑:一部跨文化的历史(第二版)封面与内容非西方西方=14.7045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 ResearchonArchitecturalHistoryandTheory时,与跨文化相比,全球史在每一章节通过更扎实的概要说明和层次丰富的地图与图解来让读者更直观而全面地理解不同区域及其文化之间的互动

29、机制:每一章都有一张图解,其中并置陈列和定位该时期主要文化横向分布的全球地图与每个文化的纵向时间轴(在时间轴的对应位置标出建筑实例)。在具体展开各文化及其代表性建筑的正文中,穿插了区域尺度的地图,用以说明政治势力的分布、地理形态的差异、商贸路线以及建筑实例的具体位置。在某些情况下,为了更清晰地说明文明实体之间的贸易关系,还使用了简明有效的抽象图解(图5)。2.2 叙事结构除了世界史延续了西方传统风格史的叙事结构,另外两部书均采用中性的时间作为各章的标题。跨文化被划分为20个逐渐变短的时间段,每一段即为一章,第一章的跨度有数千年,最后一章仅二十年。或许是受到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的影响,作者以1

30、500年为分水岭,将全书分为上、下两个部分:前10章从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1500年;第11到20章,从公元1500年到21世纪。各章包含三个独立的小节,分别涵盖世界不同地区。总的来说19世纪前三节之间的地理差异较大,19世纪后,作者认为在全球化的趋同影响下,各小节与地理差异的关联开始变弱,因而更强调现当代建筑的主题性。跨文化的结构框架设计均衡,方便使用该书作为教材的教师直接照搬来制定课程大纲,但它也存在较为明显的问题,恰如巴兰坦(Andrew Ballantyne)教授所分析的那样,这个文本在某种程度上依然是“西方中心主义”的,西方建筑的传统主线被基本完整地保留下来,为了确保一章三小节的结

31、构,不可能兼顾到同时期的每一个非西方建筑传统,因此西方之外的建筑传统缺乏同等程度的连续性。此外,每一章貌似“完美”的三分式结构带来的是一种整体结构的封闭性,阻碍了新材料的进入以及随之而来的结构扩展。全球史别出心裁的用了所谓的“时间切片”(time-cuts)来组织章节构架,作者没有像跨文化那样设定分期的起点和终点,而是仅仅标示出该时期的中点,例如公元800年被定义为一个“时间切片”,涵盖的时间大约介于700年与900年之间,“不过我们没有太严格地限定特定时间切片的范围。凡是有必要,为了条理通顺,我们毫不犹疑地纳入了规定时间界限之前和之后的材料。因此,每个时间切片都应当被视为是变幻莫测的历史长河

32、中的标识物而不是一把严格按照时间划分的量尺。”这是一种极为大胆但却又非常巧妙的做法,因为如果要避免类似风格史那样的桎梏,并引入一种开放灵活的结构,那么这样的“标识物”已足够了。不过仍需指出,这样的时间切片并非纯粹客观,其设置的位置和密度必然与影响全球历史进程的某些重大事件和剧烈变迁有关。各章下属的小节也与跨文化一书不同,没有强行一致的排布顺序,而是采取了高度“扁平化”的叙事策略,无论是历史背景、文化语境,或者建筑风格、建筑类型,还是具体的建筑群或建筑个案,都被作为一个个小节列入绝对平级的结构中,其前后顺序是“按照是否能够维持每个章节的叙事连续性来决定(图6)。有图5:全球建筑史(第三版)封面与

33、内容图6:跨文化与 世界史叙事结构比较046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 ResearchonArchitecturalHistoryandTheory时这种连续性仅仅与地理位置的相近有关;在另外一些情况下,小节被放在一起是为了论证史学史的论题,诸如观念的影响和传播,或者王国之间的对比。”虽然这种做法带来的第一印象是整本书仿佛一本巨大的建筑历史词典,但深入阅读后就会发现,在这些小节之间是存在组群关系的,且在组群之间暗含某种文化的互动或比较。而且,这种“扁平化”结构带来的高度开放性与包容性也为后续纵向的扩展与横向的增减创造了可能。2.3 内容细节最后再来分析比较这三个文本的一些细节。2.3.1 插图:全球

34、史除了在使用地图和图解来帮助历史叙事方面的优势,它的另一大特点是采用了大量生动的手绘图。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这是为了“回应在这个照片和计算机绘图的时代对手绘图艺术的不重视”。与之相比,跨文化更依赖建筑照片,被批评为“容易让读者以艺术史和风格形式的视角去理解建筑,而不是试图探讨建筑空间是如何被使用的。”插图品质最高的是世界史,不但照片成像质量赏心悦目,而且作者为了比较不同风格建筑的差异或者同一风格不同地域的建筑的差异,频繁将等比例的平面图并置比较,并在平面中标出建筑照片的观看位置与视角,非常方便读者的阅读习惯。2.3.2 插件:也许是受到当前一些流行的历史教科书的影响,这三个文本都尝试在正文中插

35、入一些辅助性的“插件”,比如世界史几乎在每一章都会插入一篇小型专题性论文(Essay),比正文要更有深度,主题则与该时期建筑的主要特点有关联,或者是关键文化事件的展开(如希腊建筑一章对泛雅典娜节的深入论述),或者是对建筑技术的深入解读(如罗马建筑一章对罗马人工程技术能力的探讨),又或者是对某种有趣但常常被忽视的地方性建筑现象的提示(如哥特建筑一章中对英国地方“羊毛教堂”的讨论)等。跨文化则采取了插入所谓的“文本框”(textbox)的方式。这些文本框是与专题相关的个案研究,分为三种类型:宗教与哲学、文化与社会、建造与科技,并用不同颜色标识。这些“插件”既不影响主干的叙事结构,又以灵活的方式对主

36、体叙事提供了丰富的补充,是一种值得学习的教科书编纂手段。2.3.3 网络资源:对网络时代的适应和利用也是这些新时代教科书与传统文本的不同之处,全球史课程不但加入了网络公开课,而且通过Wiley出版社网站为教师提供指导手册和更多的教学资源。跨文化的作者则自己创办了专门的网站( 参考文献和扩展性阅读材料。很多传统建筑史教科书,比如考斯托夫的著作都以绝对权威的面目呈现在学生面前,拒绝罗列参考文献,仿佛它们提供的解说不容置疑。这个问题在目前的这些欧美教科书中不复存在。这些文本不仅说明每一章的参考文献,还向学生提供拓展性的阅读材料目录(further reading),在建构权威知识体系的同时坦诚自身的

37、有限性(图7)。总而言之,上述三本新教材代表了目前国际建筑通史写作的不同方向。如果说我们把传统的世界史理念与新兴的全球史观分列两极的话,那么世界史是沿着传统世界史体系发展的一个案例,全球史则在全球史观的影响下力图在建筑史领域探索一种全新的叙事方式的产物,而跨文化则介于两者之间。当然,史观并不是衡量教材质量的唯一标准,史实的准确性、叙事的流畅性、写作的可读性和趣味性都非常关键,因此并不是非要用一种史观压倒另一种史观,而是在进一步的竞争和比较中探索更优的选择。或许,也正如查托帕迪亚(swati chattopadhyay)所言:“我不认为全球史的观念优先于世界史或跨国史(transnational

38、 history)。事实上,国际史、跨国史、全球史和世界史之间的区别并没有得到解决有时甚至在自称实践这些历史形式的历史学家之间,标签也会互换使用。”四、结语:建造“巴别塔”建筑通史的写作向来是一件庞杂浩繁、具有一定学术风险的工作,通常需要运转有序、组织精良的研究团队和广博的文化视野方可操作,因而至今实践者寥寥。全球建筑史的写作就更是难上加难。在全球史前言的尾声,作者谈到了在编纂过程中为术语和拼写建立统一标准的问题。因为面对的文化种类实在太多,在翻译过程中对“他者”文化的意义和内涵的损伤不可避免。这让我们意识到编写一图7:三部教材的一些细节展示047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 ResearchonArc

39、hitecturalHistoryandTheory部完美的全球建筑史就如同建造“巴别塔”,或许永远没有实现的那一天,但其过程必定惊险、美妙,让我们对自身以及所处的这个多元统一的世界有更深的理解。注释 即从西方古典建筑的源头古希腊、古罗马开始(古埃及、古西亚通常是作为激发古典建筑的泛地中海文明作简单介绍),到欧洲中世纪,再到文艺复兴、手法主义、巴洛克、洛可可、复古主义、启蒙运动、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建筑先锋派、现代派、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等。其中,1819世纪之前基本上是风格史的逻辑,之后则受到艺术批评和文学批评的影响,开始以“流派”或“主义”等来组织作品的论述。这也是斯塔夫里阿诺斯在

40、全球通史 中所表达的观点:“本书的观点,就如一位栖身月球的观察者从整体上对我们所在的球体进行考察时形成的观点。”这一方面与该书作者之一Francis D.K.Ching长期从事建筑制图和再现方面的教学与研究有关,另一方面也避免了插图的版权问题。参考文献1 卢永毅.外国近现代建筑史的写作分析及其史学思考C/2011第四届世界建筑史教学与研究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中国天津,2011:57-71.2 陈志华.外国建筑史(19世纪末叶以前)(第四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3 卢永毅.文本的批判阅读对于西方现代建筑史教学的一点思考与探索C/2007第二届世界建筑史教学与研究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41、.中国上海,2007:75.4 Christy Anderson.Renaissance Architectur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3.5 刘新成.全球史观在中国J.历史研究,2011,(06):180-187.6 梁占军.“全球史”与“世界史”异同刍议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03-05.7 刘新成.文明互动:从文明史到全球史J.历史研究,2013,(1):04-10;8 刘新成.互动:全球史观的核心理念A.见刘新成主编.全球史评论(第二辑)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03-12.9 Bentley,J.

42、The New World HistoryA.in Lloyd Kramer and Sarah Maza(ed.).A Companion to Western Historical ThoughtM.Oxford Blackwell,2002:393.转引自夏继果.理解全球史J.史学研究理论,2010,(01):43-52.10 RABBAT N.The Hidden Hand:Edward Saids Orientalism and Architectural HistoryJ/OL.Journal of the Society of Architectural Historians,2

43、018,77(4):388-396.11 LEN M de la V de.Modern to Contemporary:A Historiography of Global in ArchitectureJ/OL.Cuaderno de Notas,2019(20):43-52.12 张广勇.导论走向全球史A.见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M.吴象婴、梁赤民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04-51,35-36.13 BOZDOGAN S.Architectural History in Professional Education:Reflections on

44、 Postcolonial Challenges to the Modern SurveyJ/OL.Journal of Architectural Education(1984-),1999,52(4):207-215.14 出版者的话A.见英克鲁克香克主编.弗莱彻建筑史M.郑时龄等译.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15 KOSTOF S.A History of Architecture:Settings and Rituals(2nd ed.)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16 PYLA P.Historicizing Pedagogy

45、:A Critique of Kostofs A History of ArchitectureJ/OL.Journal of Architectural Education,1999,52(4):216-225.17 FAZIO M.MOFFETT M.,WODEHOUSE L.A World History of Architecture(3rd ed.)M.London:Laurence King Publishing,2014.18 INGERSOLL R.KOSTOF S.World Architecture:A Cross-Cultural History(2nd ed.)M.Ne

46、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8.19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M.吴象婴、梁赤民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54.20 CHIRARDO D.A GLOBAL History of ArchitectureJ.Journal of the Society of Architectural Historians,2008,67(1):134-135.21 BALLANTYNE A.World Architecture:A Cross-Cultural HistoryJ.Journal of the Society of

47、 Architectural Historians,2013,72(4):589-591.22 CHING F.D.K.JARZOMBEK M.PRAKASH V.A Global History of Architecture(3nd ed.)M.Hoboken:John Wiley&Sons,2017.23 Ballantyne A.World Architecture:A Cross-Cultural HistoryJ.Journal of the Society of Architectural Historians,2013,72(4):589-591.24 CHATTOPADHYA

48、Y S.The Globality of Architectural HistoryJ/OL.Journal of the Society of Architectural Historians,2015,74(4):411-415.图片来源图1:英克鲁克香克主编.弗莱彻建筑史M.郑时龄等译.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封面图2:KOSTOF S.A History of Architecture:Settings and Rituals(2nd ed.)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封面图3:作者自绘图4:INGERSOLL R.KOSTOF S.World Architecture:A Cross-Cultural History(2nd ed.)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8.封面,p150,p180图5:CHING F.D.K.JARZOMBEK M.PRAKASH V.A Global History of Architecture(3nd ed.)M.Hoboken:John Wiley&Sons,2017.封面,p192,p214图6:作者自绘图7:作者自绘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毕业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