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哈 尔 滨 理 工 大 学 《电子技术》单元练习题
第14章 半 导 体 器 件
教学内容:PN结的单向导电性;二极管的伏安特性及主要参数;晶体管的基本结构、电流分配与放大原理,晶体管特性及主要参数。
教学要求:了解PN结的单向导电性;了解二极管的伏安特性及主要参数;理解晶体管、场效应管的放大原理。
重点:晶体管特性曲线。
一、选择题
1、理 想 二 极 管 的 反 向 电 阻 为( b )。
(a) 零 (b) 无 穷 大 (c) 约 几 百 千 欧
2、当 温 度 升 高 时,半 导 体 的 导 电 能 力 将( a )。
(a) 增 强 (b) 减 弱 (c) 不 变 (d) 不 能 确 定
3、半 导 体 二 极 管 的 主 要 特 点 是 具 有( b )。
(a) 电 流 放 大 作 用 (b) 单 向 导 电 性 (c) 电 压 放 大 作 用
4、二 极管的反向饱和峰值电流随环境温度的升高而( a )。
(a) 增 大 (b) 减 小 (c) 不 变
5、晶 体 管 的 电 流 放 大 系 数 是 指( b )。
(a) 工 作 在 饱 和 区 时 的 电 流 放 大 系 数
(b) 工 作 在 放 大 区 时 的 电 流 放 大 系 数
(c) 工 作 在 截 止 区 时 的 电 流 放 大 系 数
6、稳 压 管 的 动 态 电 阻 rZ 是 指 ( b )。
(a) 稳 定 电 压 UZ 与 相 应 电 流 IZ 之 比
(b) 稳压管端电压变化量 UZ 与相应电流变化量 IZ 的比值
(c) 稳压管正向压降与相应正向电流的比值
7、已 知 某 晶 体 管 的 穿 透 电 流 ICEO = 0.32mA, 集 基 反 向 饱 和 电 流 ICBO = 4μA, 如 要 获 得 2.69 mA的 集 电 极 电 流, 则 基 极 电 流 IB 应 为( c )。
(a) 0.3mA (b) 2.4mA (c) 0.03mA (d) 0.24mA
8、已 知 某 晶 体 管 的 ICEO 为 200μA, 当 基 极 电 流 为 20μA 时, 集 电 极 电 流 为1mA,则 该 管 的 ICBO 约 等 于 ( c )。
(a) 8 mA (b) 10 mA (c) 5μA (d) 20μA
9、已 知 某 晶 体 管 处 于 放 大 状 态, 测 得 其 三 个 极 的 电 位 分 别 为 6V、9V 和 6.3V, 则 6V所 对 应 的 电 极 为( a )。9V所 对 应 的 电 极 为( c )。6.3V所 对 应 的 电 极 为( b )。
(a) 发 射 极 (b) 集 电 极 (c) 基 极
10、如 果 改 变 晶 体 管 基 极 电 压 的 极 性, 使 发 射 结 由 正 偏 导 通 改为 反 偏, 则 集 电 极 电 流( b )。
(a) 反 向 (b) 近 似 等 于 零 (c) 不 变 (d) 增 大
11、工 作 在 放 大 状 态 的 双 极 型 晶 体 管 是 ( a )。
(a) 电 流 控 制 元 件 (b) 电 压 控 制 元 件 (c) 不 可 控 元 件
12、工 作 在 放 大 状 态 的 晶 体 管, 各 极 的 电 位 应 满 足( a )。
(a) 发 射 结 正 偏,集 电 结 反 偏 (b) 发 射 结 反 偏,集 电 结 正 偏
(c) 发 射 结、集 电 结 均 反 偏 (d) 发 射 结、集 电 结 均 正 偏
13、所谓晶体管 输 出 特 性 曲 线 中 的 线 性 区 域 是 指( a )。
(a) 放 大 区 (b) 饱 和 区 (c) 截 止 区
14、电路如图所示,=0.6 V,则该管子的临界饱和电流ICS 约为 ( c )。
(a) 7mA (b) 10mA (c) 3mA (d) 4mA
15、工 作 在 饱 和 状 态 的PNP 型 晶 体 管, 其 三 个 极 的 电 位 应 为( a )。
(a) VE >VB,VC >VB,VE >VC
(b) VE >VB,VC< VB,VE >VC
(c) VB >VE,VB< VC,VE >VC
二、非客观题
1、电路如图1所示,二极管D1,D2 为理想元件,ui = 6 sinωtV ,如 图 2 所 示,画 出 输 出 电 压 uO 的 波 形。
3V
U
S
1
-
+
图1
图2
-
6
6
3
p
2
p
p
w
t
U
S
2
3V
D
1
D
2
u
i
u
O
0
u
i
V
/
+
-
+
-
+
-
R
2、电 路 如 图 所 示, 所 有 二 极 管 均 为 理 想 元 件,试 分 析 D、D、D的 工 作 状 态 。
3、如图所示,UD≈0.7V,试分别求当开关断开时和闭合时,U0=? I0=?
4、稳压电路如图:当UI =10V,R=200Ω,UZ =6V,求(1)当RL=10KΩ时,U0 =?(2)当RL=100Ω时,U0 =?(3)说明稳压电路工作原理。
-
-
5、放大电路如图所示,分析其中的晶体管工作在放大区、饱和区还是截止区?说明理由。
b
=
40
10
k
W
1
5
.
k
W
+
6
V
第15章 基 本 放 大 电 路
教学内容:
共发射交流放大电路的组成、工作原理和主要性能指标;静态工作点的稳定;射极输出器工作原理;差分放大电路;互补对称功率放大电路;场效应管放大电路。
教学要求:
了解共发射交流放大电路的组成、工作原理和主要性能指标;知道稳定工作点的方法;了解射极输出器、差动放大电路和场效应管放大电路的工作原理及特性;OTL和OCL甲乙类互补对称电路的组成。
重点:
晶体三极管放大电路的共发射极,共集电极电路。用图解法和微变等效法作为分析放大电路的基本方法,首先要确定静态工作点,然后分析其动态技术指标。
一、选择题
1、电 路 如 图 所 示,由 于 接 线 错 误 而 不 能 正 常 工 作,请 指 出 该 电 路 错 误 之 处 是( c )。
(a) 集电极电阻 RC 接错 (b) 基极电阻RB 接错 (c)电容C1, C2 极性 接 反
2、固定偏置放大电路中, 晶体管的β=50,若 将该管调换为 β=80 的另外一个晶体管,则该电路中晶体管集电极电流 IC 将( a )。
(a)增加 (b) 减少 (c) 基本不变
3、某固定偏置单管放大电路的静态工作点Q如图所示,欲使静态工作点移至Q'需使( b )。
(a) 偏置电阻RB 增加
(b) 集电极电阻RC 减小
(c) 集电极电阻RC 增加
4、某固定偏置单管放大电路的静态工作点Q如下图所示,若将直流电源UCC适当降低,则Q点将移至( c )。
(a) Q' (b) Q'' (c) Q'''
5、在画放大电路的交流通路时常将耦合电容视作短路,直流电源也视为短路,这种处理方法是( a )。
(a) 正确的 (b) 不正确的
(c) 耦合电容视为短路是正确的,直流电源视为短路则不正确。
6、微变等效电路法适用于( a )。
(a) 放大电路的动态分析
(b) 放大电路的静态分析
(c) 放大电路的静态和动态分析
7、对放大电路进行动态分析的主要任务是( c )。
(a) 确定静态工作点Q
(b) 确定集电结和发射结的偏置电压
(c) 确定电压放大倍数和输入,输出电阻ri,ro。
8、电路如图所示,若发射极交流旁路电容CE因介质失效而导致电容值近似为零,此时电路( b )。
(a) 不能稳定静态工作点
(b) 能稳定静态工作点,但电压放大倍数降低
(c) 能稳定静态工作点,电压放大倍数升高
9、正常工作的射极输出器,电压放大倍数近似等于1,那么晶体管一定工作在( c )。
(a) 饱和区 (b) 截止区 (c) 放大区
10、与共射单管放大电路相比,射极输出器电路的特点是( a )。
(a) 输入电阻高,输出电阻低 (b) 输入电阻低,输出电阻高(c) 输入,输出电阻都很高 (d) 输入,输出电阻都很低
11、两级共射阻容耦合放大电路,若将第二级换成射极输出器,则第一级的电压放大倍数将( a )。
(a) 提高 (b) 降低 (c) 不变
12、在两级共射直接耦合放大电路中前后两级的静态工作点( b )。
(a) 彼此独立,互不影响 (b) 互相影响,互相牵制
(c) 后级对前级有影响,前级对后级无影响
13、放大电路如图1 所示, 输入电压与输出电压的波形如图2 所示,为使 输 出 电 压波形不失真则应( b )。
(a) 增加 (b) 增加 (c) 减小
14、下列电路中能实现交流放大的是图 ( b )。
15、射极输出器是( a )。
(a) 共集电极电路 (b) 共发射极电路 (c) 共基极电路
16、分压式偏置放大电路如下图所示,为使稳定静态工作点的效果更好一些,而且对放大电路其它性能不产生影响,在设计电路时应使( b )。
(a) IB = I2,VB =UBE
(b) I2 = (5~10)IB,VB = (5~10)UBE
(c) I2<<IB,VB = 2
17、差分放大电路中所谓共模信号是指两个输入信号电压( b )。
(a) 大小相等,极性相反
(b) 大小相等,极性相同
(c) 大小不等,极性相同
18、由两管组成的无射极电阻的简单差分放大电路,在单端输出时将( a )。
(a) 不能抑制零点漂移
(b) 能很好抑制零点漂移
(c) 能抑制零点漂移,但效果不好
22、具有NPN管型的复合管是( b )。
二、非客观题
1、放大电路如图所示,,=270,晶体管为硅管,=0.6 V,=45,若要求静态 时 = 5 V,的数值应该调到多少?
2、电 路 如 图 所 示 , 已 知 b= 60,rbe = 2 kW,UBE = 0.6 V, 要 求:
(1) 估 算 此 电 路 的 静 态 工 作 点;(2) 画 出 该 电 路 的 微 变 等 效 电 路;(3) 输 出 端 不 带 负 载 时, 分 别 求 和 时 放 大 电 路 的 输 入 电 阻, 输 出 电 阻 和 电 压 放 大 倍 数;(4) 求, 时 的 电 压 放 大 倍 数。
3、电 路 如 图 所 示 , 要 求: (1) 定 性 画 出 电 压 及 波 形; (2) 若 输 入 电 压 不 变, 且 , 在 上 述 两 个 输 出 端 分 别 接 上 相 同 阻 值 的 负 载, 问 输 出 电 压 幅 值 是 否 相 同, 为 什 么? (3) 分 别 画 出 两 种 输 出 情 况 下 的 微 变 等 效 电 路。
4、图 示 电 路 中, 设 晶 体 管 的b=100,rbe = 1 kW, 静 态 时。试求:(1) 输入电阻;(2) 若,? (3) 若, (4) 将 上 述 (1)、(2)、(3) 的 结 果 对 比, 说 明 射 极 输 出 器 有 什 么 特 点?
第16章 集成运算放大器
掌握理想运放的概念,“虚短”和“虚断”的概念。
掌握反相输入、同相输入和差分输入比例运算电路的工作原理和输入、输出关系;反相输入求和运算电路的工作原理和输入、输出关系;反相输入积分运算电路的工作原理和输入、输出关系。
理解同相输入求和运算电路和同相输入积分运算电路的工作原理和输入、输出关系。
一、单项选择题
1、开 环 工 作 的 理 想 运 算 放 大 器, 同 相 输 入 时 的 电 压 传 输 特 性 为( a )。
2、集 成 运 算 放 大 器 的 共 模 抑 制 比 越 大,表 示 该 组 件 ( c ) 。
(a) 差 模 信 号 放 大 倍 数 越 大
(b) 带 负 载 能 力 越 强
(c) 抑 制 零 点 漂 移 的 能 力 越 强
3、运算放大器电路如图所示,该电路的电压放大倍数为 ( b )。
(a) 零 (b) 1 (c) 2
4、集 成 运 算 放 大 器 是 ( a ) 。
(a) 直 接 耦 合 多 级 放 大 器 (b) 阻 容 耦 合 多 级 放 大 器 (c) 变 压 器 耦 合 多 级 放 大 器
5、理 想 运 算 放 大 器 的 开 环 差 模 输 入 电 阻 rid 是 ( a ) 。
(a) 无 穷 大 (b) 零 (c) 约 几 百 千 欧
6、电路如图所示,当R1 =R2=R3时,则输出电压 uO 为 ( c )。
(a)-() (b) (c) -() (d)
7、电路如图所示,电位器RP为10,若输入电压ui =10V,当电位器的移动点移至B点时,则输出电压uO 为 ( b )。
(a) 0 V (b) 2.5 V (c) -15 V (d) 30 V
8、电路如图所示,已知 ui=1V,当电位器的滑动端从A点移到B点时,输出电压 uO的变化范围为 ( d )。
(a) -1 ~ +1 V (b)+1 ~ 0 V (c) -1 ~ 0 V (d) +1 ~ -1 V
9、电路如图所示, 欲构成反相积分运算电路,则虚线框内应连接 ( c )。
(a) 电阻元件 (b) 电感元件 (c) 电容元件
10、 一 个 由 理 想 运 算 放 大 器 组 成 的 同 相 比 例 运 算 电 路, 其 输 入 输 出 电 阻 是( a )。
(a) 输 入 电 阻 高, 输 出 电 阻 低 (b) 输 入、输 出 电 阻 均 很 高
(c) 输 入、输 出 电 阻 均 很 低 (d) 输 入 电 阻 低,输 出 电 阻高
11、如图电路,运放的饱和电压为UO(set),当Ui< UR 时,UO 等于( b )。
(a) 零 (b) +uO(set) (c) -uO(set)
12、电路如图所示,运算放大器的饱和电压为15V,稳压管的稳定电压为
10V,设向压降为零,当输入电压ui=5sinV时,输出电压uO应为 ( a )。
(a) 最大值为10 V ,最小值为零的方波
(b) 幅值为15V的方波 (c) 幅值 为15V的正弦波
13、图示电路中,输入电压ui=2sin(V),电源电压为U,则输出电压为( b )。
(a) 与ui同相位的方波 (b) 与ui反相位的方波 (c) 与 ui 反相位的正弦波
二、非客观题
1、 如图示运算放大器电路中,已知,ui1 =1V,ui2 =2V,ui3 =3V,ui4 =4V,R1 = R2 = 2kΩ,R3 = R4 = RF = 1kΩ,求 uo = ?
2、 如图示的运放电路,已知ui1 =0.5V,R1 = R2 = 10kΩ, R3 = 2kΩ,求 uo = ?
3、 如图示的运算放大器电路,已知ui1 =2V,R1 = R2 = 1kΩ, R3 = R4 = 1kΩ,求 uo = ?
4、如图示为一个电压基准电路,试计算输出电压uo的可调范围。
7、 下图中,A1、A2、A3均为理想运放,试计算Uo1 、Uo2 和Uo3的值。
第17章 电子电路中的反馈
掌握反馈的基本概念和反馈的类型。会判断放大电路中是否存在反馈以及反馈属于何种类型;负反馈对放大电路性能的影响;理解反馈的一般表达式的含义;如何根据实际要求在电路中引入适当的反馈;负反馈放大电路产生自激振荡的条件;掌握产生正弦波振荡的相位平衡条件和幅度平衡条件;RC正弦波振荡电路和LC正弦波振荡电路的振荡频率、起振条件。
一、单项选择题
1、若要求负载变化时放大电路的输出电压比较稳定,并且取用信号源的电流尽可能小,应选用( a )。
(a) 串联电压负反馈 (b) 串联电流负反馈
(c) 并联电压负反馈 (d) 并联电流正反馈
2、交流放大电路引入负反馈后 ( b )。
(a) 改善了波形失真,通频带变窄
(b) 改善了波形失真,展宽了通频带
(c) 展宽了通频带,波形失真未改善
4、已知一个电压串联负反馈放大电路的电压放大倍数Auf = 20,其基本放大电路的电压放大倍数Au的相对变化率为10%,Auf的相对变化率小于0.1%,则F和Au各为多少?( c )。
(a) 0.05,100 (b) 0.1,2000 (c) 0.05,2000 (d) 0.1,20
5、运算放大器电路如图所示,RF1和RF2均为反馈电阻,其反馈极性为 ( d ) 。
(a) RF1引入的为正反馈,RF2引入的为负反馈
(b) RF1和RF2引入的均为负反馈
(c) RF1和RF2引入的均为正反馈
(d) RF1引入的为负反馈,RF2引入的为正反馈
6、电 路 如 图 所 示,RF 引 入 的 反 馈 为( a )。
(a) 串 联 电 压 负 反 馈 (b) 串 联 电 流 负 反 馈
(c) 并 联 电 压 负 反 馈 (d) 并 联 电 流 负 反 馈
7、一个振荡器要能够产生正弦波振荡,电路的组成必须包含( c )。
(a) 放 大 电 路,负 反 馈 电 路
(b) 负 反 馈 电 路、选 频 电 路
(c) 放 大 电 路、 正 反 馈 电 路、 选 频 电 路
8、振 荡 器 之 所 以 能 获 得 单 一 频 率 的 正 弦 波 输 出 电 压,是 依 靠 了 振 荡 器 中 的 ( a )。
(a) 选 频 环 节 (b) 正 反 馈 环 节 (c) 基 本 放 大 电 路 环 节
9、正弦波振荡电路如图所示若能稳定振荡,则必须等于 ( b )。
(a) 1 (b) 2 (c) 3 (d) 4
二、非客观题
1、判断下图中各电路所引反馈的极性及反馈的组态
(a) (b) (c)
2、图中的A1,A2为理想的集成运放,问:
1.第一级与第二级在反馈接法上分别是什么极性和组态?
2.从输出端引回到输入端的级间反馈是什么极性和组态?
3、由运算放大器组成的正弦波振荡电路如图所示,已知R =160Ωk, C=0.01Fμ。(1)设R=3Ωk,求满足振荡幅度条件的R2值;为了使电路可靠地起振,起振时的R2的值应比计算的大一些还是小一些?为什么?(2)计算振荡频率f0。
4、正弦波振荡电路如图所示,试求电路的起振条件和振荡频率。
第18章 直 流 稳 压 电 源
掌握单相桥式整流电路的工作原理,输出直流电压于变压器副边电压的关系;电容滤波电路的滤波原理和电路特点,滤波电容的选择原则,输出直流电压于副边电压的关系;硅稳压管稳压电路的工作原理,限流电阻的选择原则;串联型直流稳压电路的组成、稳压原理和输出电压调节范围的估算方法。
理解三端集成稳压电路的优点、电路组成、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开关型稳压电路的特点和工作原理。
一、单项选择题
1、在整流电路中,二极管所以能整流,是因为它具有( b )。
(a) 电 流 放 大 特 性
(b) 单 向 导 电 的 特 性
(c) 反 向 击 穿 的 性 能
2、整 流 电 路 如 图 所 示, 变 压 器 副 边 电 压 有 效 值 为, 二 极 管D 所 承 受 的 最 高 反 向 电 压 是 ( b )。
(a) (b) (c) (d)
3、电 路 如 图 所 示 ,该 电 路 的 名 称 是( b )。
(a) 单 相 半 波 整 流 电 路 (b) 单 相 桥 式 整 流 电 路
(c) 单 相 全 波 整 流 电 路
4、在 单相桥式整流电路中,所用整 流 二 极 管 的 数 量 是( b )。
(a) 一 只 (b) 四 只 (c) 二 只
二、非客观题
1、桥式全波整流电路如图所示。若电路中二极管出现下述各种情况,将会出现什么问题? (1)D1因虚焊而开路;(2)D2误接造成短路; (3)D3极性接反; (4)D1 、D2极性都接反; (5)D1开路,D2短路。
2、带滤波器的桥式整流电路如图所示,U2=20V,现在用直流电压表测量RL端电压Uo,出现下列几种情况,试分析哪些是合理的?哪些发生了故障,并指明原因。
(1) Uo=28V;(2)Uo=18V;(3)Uo=24V;(4)Uo=9V。
4、桥式整流电路如图所示。分析电路,试说明:
(1) RL1 、RL2两端为何种整流波形。(2) 若U21= U22=25V,则Uo1 、 Uo2各为多少伏?
(3) 若二极管D2因虚焊而开路,Uo1 、Uo2怎样变化?
3、 稳压管组成如图所示电路。 已知UZ1= 6V,UZ2= 7V,R=6KΩ,RL=3KΩ。试确定UI分别为24V和12V时,电路输出uo的值。
4、 稳压管稳压电路中负载RL=600Ω,要求输出直流电压UL= 6V,桥式整流,电容滤波后的电压为18V。(1)画出此桥式整流、电容滤波、稳压管稳压电路图;(2)若稳压管稳定电流IZ=10mA,求限流电阻的值;(3)求整流元件的整流电流ID及最高反向电压UDRM各为多少?
5、 串联型晶体管稳压电路如图所示。(1)若使输出电压数值增加,则取样电阻1kΩ上的滑动头应向上移动,还是向下移动?(2)求输出电压的可调范围,设UBE2=0.6V。
第20章 门电路和组合逻辑电路
教学内容:
脉冲信号,集成逻辑门电路,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和综合,加法器,编码器、译码器、数码显示器。
重点难点:
基本门电路和组合逻辑电路的逻辑功能,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方法。
教学要求:
1.掌握与门、或门、非门、与非门、异或门的逻辑功能了解三态门的概念。了解TTL和CMOS门电路的特点。
2.掌握逻辑代数的基本运算法则,能应用逻辑代数分析简单的组合逻辑电路。
3.了解加法器、8421编码器和二进制译码器的工作原理,了解七段LED显示译码驱动器的功能,掌握简单组合逻辑电路分析和设计的方法。
一、单项选择题
1、 数 字 电 路 中 的 工 作 信 号 为( b )。
(a) 随时间连续变化的电信号 (b) 脉 冲 信 号 (c) 直 流 信 号
2、AB+CD 的“与非” 逻 辑 式 为( b )。
(a) (b) (c)
3、 图 示逻 辑 电 路 的 逻 辑 式 为( a )。
(a) B+A (b) AB+(c) +AB (d) AB
4、下列逻辑符号中,能实现 逻 辑 功 能 的 是( c )。
5、 逻 辑 图 和 输 入 A,B 的 波 形 如 图 所 示, 分 析 当 输 出 F 为“0”的 时 刻 应 是( c )。
(a) t1 (b) t2 (c) t3
6、 逻 辑 式BC+ABC+ C,化 简 后 为( c )。
(a) B+C (b) C+AB (c) C+BC
7、 逻 辑 符 号 如 图 所 示, 表 示 “ 与” 门 的 是( a ) 。
8、 逻 辑 图 和 输 入 A,B 的 波 形 如 图 所 示, 分 析 在 t1 时 刻 输 出 F 为( b )。
(a) “1” (b) “0” (c) 不 定
9、 逻 辑 图 和 输 入 A,B 的 波 形 如 图 所 示, 分 析 在 t1 时 刻 输 出 F 为( b )。
(a) “1” (b) “0” (c) 任 意
10、 逻辑符号如图所 示, 其中表示“ 非” 门 的 是( c )。
11、数 字 电 路 中 晶 体 管 大 多 工 作 于( b )。
(a) 放 大 状 态 (b) 开 关状 态 (c) 击 穿状 态
12、 TTL 与 非 门 的 扇 出 系 数 是( c )。
(a) 输 出 端 允 许 驱 动 各 类 型 门 电 路 的 最 大 数 目
(b) 输 出 端 允 许 驱 动 同 类 型 门 电 路 的 最 小 数 目
(c) 输 出 端 允 许 驱 动 同 类 型 门 电 路 的 最 大 数 目
13、晶 体 管 的 开 关 作 用 是 ( a )。
(a) 饱 合 时 集— 射 极 接 通, 截 止 时 集— 射 极 断 开
(b) 饱 合时 集— 射 极 断 开, 截 止 时 集— 射 极 接 通
(c) 饱 合 和 截 止 时 集— 射 极 均 断 开
14、在MOS 门 电 路 中,CMOS 门 电 路 的 主 要 缺 点 是( c )。
(a) 静 态 电 流 大 (b) 输 出 幅 度 小 (c) 工 艺 复 杂, 成 本 较 高
15、逻辑图和输入A,B 的波形如图所示,分析在t1 时 刻 输 出 F 为( a )。
(a) 0 (b) 1 (c) 不 定
16、场 效 应 管 门 电 路 如 图 所 示, 该 电 路 为( b )。
(a)“ 与 非” 门 (b) “ 非” 门 (c) “ 或” 门
17、 逻辑电路如图所示, 输 入 A=“1”,B=“1”,C=“0”,则 输 出 F 为( c )。
(a) 高 阻 状 态 (b) “1” (c) “0”
18、CMOS 门 电 路 的 静 态功 耗 ( b )。
(a) 大 (b) 小 (c) 等 于 零
19、逻 辑 电 路 如 图 所 示, 则 输 出 ( a )。
(a) (b) (c) AB
20、 逻辑电路如图所示,EN 为 控 制 端, 若 C = "1", 则 F 为 ( c )。
(a) (b) (c) 高 阻 状 态
21、 图 示 门 电 路 为( c )。
(a) “ 与 ” 门 (b) “ 与非” 门 (c) “ 非” 门
22、逻辑状态表如下所示, 指出能实现该功能的逻辑部件是( c )。
(a) 二 进 制 译 码 器 (b) 十 进 制编码 器 (c) 二进 制 编 码 器
输
输
出
入
B
A
0
0
0
1
1
0
1
1
23、逻 辑 电 路 如 图 所 示, 其 全 加 器 为( c )。
25、 二 进 制 编 码 表 如 下 所 示, 指 出 它 的 逻 辑 式 为( a )。
(a) B= Y2+Y3 A=Y1+Y3(b) B= Yo+Y1 A=Y2+Y3 (c) B= Y2+Y3 A=Yo+Y2
输
输
出
入
B
A
0
0
0
1
1
0
1
1
26、 逻 辑状态表如下所 示,指出能实现该功能的逻辑部件是( b )。
(a) 十进 制 译 码 器 (b) 二进 制 译 码 器 (c) 二进 制 编 码 器
输
入
输
出
B
A
Y0
Y1
Y2
Y3
0
0
1
0
0
0
0
1
0
1
0
0
1
0
0
0
1
0
1
1
0
0
0
1
27、 图 示 为 采 用 共 阴 极 数 码 管 的 译 码 显 示 电 路, 若 显 示 码 数 是 2,译 码 器 输 出 端 应为( c )。
(a) a=b=d=e=“1”,g=c=f =“0”
(b) a=b=d=e=g=“0”,c=f =“1”
(c) a=b=c=d=e=g=“1”,c=f =“0”
28、 图 示逻 辑 电 路 的 逻 辑 式 为( a )。
(a) B+A (b) AB+
(c) +AB (d) AB
29、全 加 器 的 逻 辑 符 号 如 图 所 示, 当Ai=“0”,Bi=“0”,Ci-1 =“0”时,C i和Si 分 别 为 ( b )。
(a) 1 0 (b) 0 1
30、逻 辑 电 路 如 图 所 示, 全 加 器 为( b )。
31、逻 辑 电 路 如 图 所 示, 由 其 逻 辑 功 能 判 断 应 为( a )。
(a) 二 进 制 编 码 器 (b) 二进 制 译 码 器 (c) 十进 制 编 码 器
32、二 ¾ 十 进 制 显 示 译 码 器 用于将二进制代码 译 成( b )。
(a) 二 ¾ 十进 制 数 字 (b) 十进 制 数 字 (c) 二进 制 数 字
33、半 加 器 逻 辑 符 号 如 图 所 示, 当 A=“1”,B=“1”时,C 和 S 分 别 为( c )。
(a) C S (b) C S (c) C
34、编 码 器 的 逻 辑 功 能 是( b ) 。
(a) 把 某 种 二 进 制 代 码 转 换 成 某 种 输 出 状 态
(b) 将某 种 状 态 转 换 成 相 应 的二 进 制 代 码
(c) 把 二 进 制 数 转 换 成 十进 制 数
35、已 知 二 位 二 进 制 译 码 器 的 状 态 表, 用“ 与”门 实 现 译 码 的 电 路 为 ( b )。
36、采 用 共 阳 极 数 码 管 的 译 码 显 示 电 路 如 图 所 示, 若 显 示 码 数 是 1, 译 码 器 输 出 端 应 为( c )。
(a) a=“0”,b = c = “1”,d = e = f = g =“0”
(b) a = b =“1”,c =“0”,d = e = f = g =“0”
(c) a=“1”,b= c =“0”,d = e = f = g =“1”
8、逻 辑 电 路 如 图 所 示,写 出 逻 辑 式, 并 化 简 为 最 简 与 或 表 达 式。
F
9、七 段 显 示 译 码 器 与 共 阴 极LED 管 相 连, 已 知 其 状 态 表, 试 依 序 写 出 所 显 示 的 字 形。
步
输
入
输
出
序
D
C
B
A
a
b
c
d
e
f
g
1
0
0
0
1
0
1
1
0
1
1
1
2
0
0
1
0
1
1
1
1
1
1
0
3
0
0
1
1
1
1
0
0
1
1
1
4
0
1
0
0
1
0
0
1
1
1
1
10、某 逻 辑 电 路 的 状 态 表 如 下,其 输 入 变 量 为 A,B,C,输 出 为 F ,试 写 出 F 的逻 辑 式。
A
B
C
F
0
0
0
0
0
0
1
0
0
1
0
0
0
1
1
0
1
0
0
0
1
0
1
0
1
1
0
0
1
1
1
1
11、逻 辑 电 路 如 图 所 示,当 开 关 S 拨 在 “1” 位 时, 七 段 共 阴 极 显 示 器 显 示 何 种 字 符( 未 与 开 关 S 相 连 的 各“ 与 非” 门 输 入 端 均 悬 空)。
6、试分析图所示逻辑电路的功能。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