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当代广西2023年第5期关注责编/覃冰【记者走访】精心守护农业精心守护农业“芯片芯片”本刊记者本刊记者/周剑峰周剑峰【一号文件要点】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完成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构建开放协作、共享应用的种质资源精准鉴定评价机制。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种源安全连着粮食安全,种业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2月23日,乍暖还寒的春日,记者走进广西农业科学院科学研究基地的国家野生稻种质资源圃(南宁),一排排整齐的大棚里种着一丛丛杂草似的植物。“这些都是野生稻,别看它们长得不怎么样,可宝贝着呢!”广西农科院水稻研究所研究员梁云涛爱惜地抚弄着野生稻绿油油的叶子。1997年大学毕业进入广西农科院工作至今,他一
2、直致力于野生稻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创新利用等工作,至今已26年。“要不时查看它们的高矮、粗细,研究温度、湿度、光照时长等对它们的影响”在外行人眼里,野生稻或许仅是株杂草,可对于梁云涛而言,野生稻却是极其珍贵的宝贝。野生稻是栽培稻(俗称水稻)的原始祖先,被称为“植物大熊猫”。全球共有20余种,中国有3种,广西目前同时拥有普通野生稻和药用野生稻种质资源。深入挖掘野生稻种质资源的有利基因,对提高水稻品质、产量、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构建开放协作、共享应用的种质资源精准鉴定评价机制。”种质资源是一个国家的核心战略资源。种业振兴离不开种质的保存、挖掘与创新。“我们要竭尽全力
3、把这些资源保护好、研究透、利用足。”经过一代又一代广西农科院水稻研究所科研人员的接续努力,眼前这方天地成为了目前全球野生稻资源保存数量领先的野生稻资源圃,共保存有野生稻种质资源约1.1万份,在资源收集、保存技术研究、鉴定评价、种质创新利用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同时向国内各类机构提供了大量的野生稻材料,用于基础研究和育种利用。广西野生稻种质资源的收集和保护工作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曾开展过多次较大规模的行动,目前广西野生稻种质资源的收集保护等工作已进入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我们的想法与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要求不谋而合,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加强野生稻种质资源收集,在实现应收尽收、应保尽保的基础上,重点
4、做好资源的精准鉴评、创新利用和共享服务。”梁云涛坦言。事实上,这项工作并不轻松。“野生稻的管护远比农民种田更难。农民种植的都是育成的水稻栽培品种,生长特性整齐一致,而且种植单一品种,也易于管理。但对于我们的工作来说,不同类型的野生稻,生活习性千差万别,种质资源的种植管理方式亦随之不同,这给我们的资源保存工作带来了极大难度。”梁云涛说,截至目前,对已发现的野生稻种质资源,资源圃采取了种茎种植、DNA文库等保存措施,建立起了多层次的立体异位保护技术体系。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创新利用,开展基因挖掘和育种技术创新是关键。记者在大棚看到,每个种着野生稻的瓦缸里,都插有一个数字标记。梁云涛介绍,这是资源保存
5、标记,每一个编号代表着不同遗传类型的野生稻材料,科研人员将采取田间形态鉴定和实验室基因分析相结合的方式,从这些丰富的遗传资源宝库中发掘出具有重要育种利用价值的优异种质资源,作为亲本提供给育种家们进行水稻育种改良,为种业振兴和产业发展提供重要的材料支撑。这也切合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构建开放协作、共享应用的种质资源精准鉴定评价机制”的要求。DNA浓度检测、扩增实验、电泳检测从圃里回来后,梁云涛便一头扎进实验室内,与同事专注地做实验。“资源的鉴定评价是一项基础研究工作,投入大、周期长,有时候需要通过成千上万份材料的鉴定和筛选才能获得一份优质资源。”梁云涛感慨道。今年,在针对保障粮食安全方面,中央
6、一号文件提出了明确要求:“稳住面积、主攻单产、力争多增产。”梁云涛认为,这为实现千亿斤粮食目标划定了明确方向。而他们所做的科研工作,也在为实现这一目标不断“添砖加瓦”。242023年第5期当代广西【记者点评】通过对野生稻种质资源的鉴定、挖掘,广西野生稻利用取得巨大进展。近年来,广西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利用野生稻优异种质资源为亲本培育出优质水稻新品种“桂野丰”等一批适应生产和市场需求的水稻新品种,为广西及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作出了重要贡献。“桂野丰”是经过 5年、9代选育而成的优质水稻新品种,2017年经过广西审定,2018 年至 2020 年分别在广东、福建等省(区、市)试种。综合其在全国的表现
7、,这一品种有望在长江中下游稻区、华南稻区以及西南部分稻区进行大面积推广。“桂野丰”等水稻新品种的大获成功,并没有让农业科技工作者研究的脚步慢下来。“目前形势虽然不错,但我们也得居安思危。自然环境瞬息万变,一旦有病虫害等灾害出现,后果极其严重。等到后期进行补救,往往收效甚微。所有潜在的问题,都在提醒我们要时刻绷紧安全的弦,做好各种研究分析,提前做好各种预判,加强多抗、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的培育。”梁云涛说。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支持农业领域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平台建设,加强农业基础性长期性观测实验站(点)建设。”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到了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新阶段,必须更加
8、依靠科技实现创新驱动,源源不断地为农业发展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提供强大动力,野生稻种质资源亦然。2019年,资源圃的改扩建项目立项建设。记者在资源圃改扩建项目现场看到,新建的智能玻璃温室、大跨度拱棚等现代化设备已经竣工、正待验收,建成后新增有表型组扫描及物联网系统等设施设备。随着实验设施及仪器设备的进一步改善,将为种质资源的鉴定、评价搭建更好的技术平台。梁云涛说,智能化更加有利于保护和利用野生稻种质资源,不仅省工省力,更重要的是科技含量增加了,有助于他们筛选出品质更好、更安全的种质资源,这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家赋予资源圃新的任务。“这一系列工作看起来单调枯燥,但是意义重大。”梁云涛表示,
9、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将围绕中央一号文件的精神要求,在做好保护的基础上,继续发力广西野生稻种质资源的创新利用研究,为守护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更多贡献。“加快推进种业振兴,要精心守护好农业芯片,把种源牢牢攥在自己手中。”梁云涛研究员说,“希望各方通力合作,用中国的优良种子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小种子,大能量。种质资源是保障粮食安全、建设生态文明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实现种业振兴,必须做好野生稻种质资源的保护、挖掘和利用工作。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将“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作为重点工作单独列出,对于评价机制、育种项目、具体品种等工作目标有了进一步的细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种质资源的保护、挖掘和利用,其实就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因为某种基因一旦从地球上消失,就难以再生。这也就意味着农业“芯片”的研发须臾不可放松,也并非一人或一个单位之力就能单独完成。因此,种质资源的收集、保护、利用需要多方合力完成,通过持续不断加大政策、资金、技术、人才等全方位扶持力度,久久为功,才能为中国人端牢中国饭碗提供坚实保障。广西农业科学院科学研究基地的国家野生稻种质资源圃(南宁)一角。周剑峰/摄广西农科院水稻研究所研究员梁云涛神情专注地做实验。周剑峰/摄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