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构成要素、特征表现及实践路径研究_朱青青.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84546 上传时间:2023-06-30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1.0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构成要素、特征表现及实践路径研究_朱青青.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构成要素、特征表现及实践路径研究_朱青青.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构成要素、特征表现及实践路径研究_朱青青.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构成要素、特征表现及实践路径研究*朱青青(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社部北京 100089)摘 要: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作为共同富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在物质生活共同富裕的前提下,人们在通过创造和生产精神财富、拥有和享受精神资源、参与文化实践活动来满足多层次、多维度、多样化精神需求的过程中形成的对崇高的理想信念、向善的道德观念、核心的价值观念等的广泛认同以及自尊自信、开放包容、崇高笃行的一种精神富足的状态。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现程度影响着共同富裕的实质性进展,通过对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基本内涵、构成要素、特征表现的全面系统把

2、握,有利于多措并举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现。关键词:精神生活 共同富裕 构成要素 特征表现 实践路径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3-4641.2023.02.02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也是中国人民长久以来的共同期盼。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走向共同富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1(P142)协调推进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同频共振、协调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人民在物质生活取得明显进步的同

3、时,对精神层面也提出了更高层次的需求,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成为新时代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一环。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新论断、新命题是基于时代发展的大局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共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一、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作为共同富裕的一个重要维度,是个别和一般的关系,必然会具有一般中的普遍性特征,但精神生活的相对独立性又决定其具有特殊性,与共同富裕的内涵和特征具有明显的区别,这就收稿日期:2023-01-20作者简介:朱青青,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社部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科学社会主义与

4、国际共产主义运动。2023年第2期总第291期SEEK TRUTH FROM FACTSNo.2,2023General No.29113需要在对精神生活的科学内涵进行解读的基础上,对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独特内涵进行阐述和梳理,从而对其进行整体、系统、全面的把握。(一)精神生活的科学内涵精神生活是相对于物质生活而言的,两者是作为人类最基本的生活样态而存在,我们为之奋斗的共产主义社会,也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物质生活的富有和精神生活的富足就成为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和重要标准。要深入研究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相关内容,首先就要对精神生活的科学内涵进行分析:

5、第一,从精神生活的产生来看,物质生活决定、影响、制约着精神生活的形成和发展。精神生活是社会历史发展特别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具体而言是在物质生活过程中产生的,“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2(P2)因为“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证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3(P154)离开现实的物质生活而空谈精神生活的发展,就会掉入唯心主义的陷阱。第二,从精神生活的发展来看,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根据马克思提出的人类社会“三形态”理论,精神生活也有一个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1)与自然经济形态相对应的是缺乏独立自由、个性极不发展的人

6、,由于生产力低下,这时人们的精神生活很大程度上受自然界的限制,即受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的影响和制约,形成低层次的精神生活。(2)与资本主义社会时期商品经济形态相对应的是人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独立性、较丰富的社会关系、较多样的社会需求,但社会关系的物化、生产劳动的异化、社会财富的两极分化依然阻碍着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这时人们的精神生活是受社会发展限制的,即生产力水平、科技文化水平、社会制度、风俗习惯、伦理道德等因素都对精神生活产生着制约或促进作用,此时人们精神生活的生产和消费虽未达到完全的自由,但可形成较高层次的精神生活。(3)与共产主义社会时期相对应的是人的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精神境界极大提高、自由

7、时间极大增加,在“自由人联合体”中的精神生活必将冲破自然和社会的限制,构建纯粹的自由自在的高层次精神生活。第三,从精神生活的内容来看,广义的精神生活是指区别于社会生活中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这是因为精神生活的重点不是物质生活的“物我”关系、政治生活的“人我”关系,而是精神层面的“自我”关系。马克思将人类生活划分为“物质生活”“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并明确指出精神生活受物质生活的影响和制约。狭义的精神生活是相对于物质生活而言的,指人们通过在精神层面的活动,包括世界观和人生观的确立、理想的选择、道德品质的修养以及兴趣、信念、社交、爱情和对知识的追求与文化娱乐享受等以满足精神需求的过

8、程。第四,从精神生活的作用来看,精神生活具有相对独立性。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决定了精神生活对物质生活的依赖性,但精神生活又不是消极被动地受制于物质生活的发展,而是在依赖物质生活的基础上又保持自身的发展形式和规律,具有相对独立性:一是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发展并不是完全同步的,具有不平衡性。物质生产和物质生活是人们创造享有物质财富、满足生存发展的过程,精神生活是人们创造享有精神产品、满足精神需求的过程,从应然的角度来看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作为人类生活的两大基本领域应该共同发展、协调推进;但从实14然的事实来看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和向往只有在物质生活不断提高的前提下才有可能,这就表现为精神生活发展的迟

9、缓性和滞后性。二是精神生活的不同发展阶段和层次相互影响,具有规律性。表现在精神生活不但具有不同发展阶段的历时性,也呈现出受当前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的现时性:从纵向的历时性来看,人们的精神生活会经历一个“贫穷富裕共同富裕”的历史,是不同时期精神生活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反映,因而具有历史承继性;从横向的现时性来看,人们的精神生活又呈现出差别化、层次化的现象,这是由现实的经济水平、教育水平等综合因素的参差不齐所决定的,但不同层次的精神生活是相互联系贯通的,有其特殊的发展规律,同时精神生活的递进式、阶梯式发展更反映出人们求真、求善、求美的循序渐进过程。三是精神生活对社会生活、物质生活具有反作用。恩格斯明确地

10、指出这一特性:“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4(P649)需要明确的是精神生活对物质生活的反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贫穷落后的精神生活会严重阻碍社会的文明进步和经济生活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先进丰富的精神生活会为社会的文明进步和经济生活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精神支撑和价值引领。后者正是新时代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意义所在。(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精神生活富裕并不完全等同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对精神生活富裕内涵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在强调“富裕”的同时,又强调“共同”,深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

11、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两者之间的区别如下:其一,从涉及的主体来看,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国民整体层面的富裕。从不同的主体来划分,精神生活富裕分为“社会的精神富裕、团体(群体、组织)的精神富裕和个体的精神富裕”,5(P19)是描绘国家、集体和个人三个不同主体的良好的精神状态。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中的“共同”更加强调人民性,是从国民整体出发,使全体国民都能够相对公平地享受文化资源、获得文化发展机会、满足精神文化需求,而不是单纯地满足某个人、某个阶层、某个群体的精神需求。其二,从实现过程来看,物质生活共同富裕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必要前提和决定条件。精神生活的相对独立性导致精神生活富裕的不平衡性,具体体现为:一

12、些人在物质上贫穷,却有着丰富的精神生活;有些人虽然在物质上富裕,但精神世界空虚,这表明精神生活的富裕并不完全以物质生活的富裕为前提,两者之间有时会存在失衡的状态。但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是一个总体概念,是全社会和全体人民的精神富裕,虽然实现的程度有高低之分、时间有长短之别,但必须是基于物质生活共同富裕的前提。只有每一个社会成员公平地拥有和享受较丰富的物质资源时,才能更好地享受精神文化资源和文化产品,来满足自身的心理和精神需求,使自身的才能和素质得到充分的提高和发挥。离开物质生活的共同富裕,全体国民的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就无从谈起。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构成要素从对精神生活和精神生活富裕的分析中,我们可

13、以看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不仅表现为对精神财富的获取和享受,更体现在投身于创造精神财富的能力和意愿。从概念中可以看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包含15着三个基本的构成因素:精神需要、精神生产、精神享受。精神需要的多样性、精神生产的丰富性、精神享受的幸福感共同推进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更好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一)精神生活的追求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人对精神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是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内在动力,这是由人区别于动物的类特性和人的主体性所决定的。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生命活动的性质决定着一个种的类特性,人和动物生命活动的明显区别就在于“动物和自己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它就是自己的

14、生命活动。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识的对象。他具有有意识的生命活动”,3(P56)这种有意识的生命活动就是人的类特性,也决定了人是类存在物。同时正是这一区别使人能够理性和有意识地建构“意义”和“价值”的精神世界,从而超越动物的本能性活动和单纯的本能需要,产生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此外,人不仅是一种事实性的存在,而且是一种价值性的存在,说明人作为生命有机体和价值存在体,在满足生命体所需要的衣食住行的物质需要之外,更需要满足人的精神需要和社会需要。因此,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就是要满足人作为价值存在体所产生的精神需要。(二)精神财富的创造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前提基础精神

15、生活需求作为人的本质体现,是超越物质需求的更高层次、更高阶段的需求,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就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的过程,而满足人民美好精神文化需求的前提就是创造并提供高质量、多元化的精神财富,这是因为:其一,生产决定消费,物质的生产如此,精神的生产亦如此。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就是在精神生产、精神供给、精神交往和精神消费的系统联动过程中,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精神产品生产的数量多寡、质量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实现的程度。其二,人民群众在精神财富的创造中,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占有自己全面的本质。高质量精神产品的生产和供给丰富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净

16、化着人们的灵魂、充盈着人们的内心世界、陶冶着人们的高尚情操,人们在精神财富的生产和创造性活动中激发自身潜能、发挥自身才能、确证自身能力、表达自身情感、摆脱异化束缚,真正回归人的本质。其三,精神财富的创造是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载体。精神生活的富裕与物质生活的富裕相比是实现更加“隐形”的富裕,精神生活的抽象性、无形性、复杂性等特征决定着精神生活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借助一定的精神资源、精神产品等客观的载体和依托来体现人们精神生活的富裕程度。(三)精神财富的获得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标在精神财富丰富的基础上使全体人民公平地获得和享有精神财富,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17、、安全感,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标。一方面,精神财富的获得和享有能够增强人们精神生活的安全感。安全感是人们获得幸福感的基础,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基本需要。安全感是衡量一个群体的心理健康的重要尺度,但安全感作为一种心理状态会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科技革命的快速发展使得世界发展瞬息万变,不确定、不可控因素增强。此外,社会主要矛盾的存在、国际社会复杂局势等综合因素使社会群体滋生普遍的焦虑,对当下和未来的社会充满迷茫,陷入悲观消极之中,产生精神危机,而精神财富的获得能帮助人们增强自我认同感,构建平和的心理秩序,锻造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以应对各种纷繁复杂的风险16挑战,从而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另

18、一方面,精神财富的获得能够增强精神生活的幸福感。幸福感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高层次需要。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幸福感是以人们对精神资源的获得感为前提的,但获得感并不等同于幸福感,海量的精神产品充斥市场、虚假的感官需求掩盖着真实的诉求,精神产品数量的增多不等于精神生活质量的提升,感官欲望的满足不等于审美境界的跃迁。提高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幸福感就要求在获得精神产品的过程中认真甄别精神产品的质量,在满足多元立体的精神需求中使自身的精神生活更加充实、心理状态更加愉悦、精神状态更加乐观、生活方式更加积极,这种幸福感的获得是人的自由本质得到解放的体现,更能真正体现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高质量发展。三、精神生活共同

19、富裕的特征表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作为实现共同富裕的一个重要维度,决定了其既具有共同富裕的一般特征,又有其独特的本质属性。(一)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非平均性和非同步性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不同人群不仅实现富裕的程度有高有低,时间上也会有先有后,不同地区富裕程度还会存在一定差异,不可能齐头并进”。1(P147)精神生活的复杂性、精神需求的多样性、精神世界的广袤性使得改善人民的精神生活、提高人民的精神境界成为长期复杂的过程,其不仅与社会提供的客观的精神文化资源、文化实践活动等有关,同时还与每个

20、群体的心理状态、文化状况、精神境界等主观因素密切相关。人们经济水平的差异、精神文化资源获取的多寡以及内化差异等因素使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不平均性、不同步性更加凸显。(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合规律性表现为:人作为“事实性”和“价值性”的双重存在,不仅有物质需要,更有精神需要和社会需要,精神需求作为人和动物的最大区别,使得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时时刻刻都存在。同时,人的精神生活虽受到物质的“纠缠”,但又保持自身的发展形式和规律,其发展阶段与人类社会发展的三大形态具有一致性,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能够使人摆脱“对人的依赖”“对物的依赖”,实现向“自由王国”的飞跃,是实

21、现人的精神解放、本质回归和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合目的性表现为:人作为有意识和思想的个体,为了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不仅在实践中要遵循真理尺度,也要遵循价值尺度,而价值尺度就充分体现了人的活动的目的性。虽然精神会受到物质的纠缠和制约,但人的主体性又使精神生活具有能动性,对物质生活和社会发展产生积极作用,这正是新时代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意义所在。因此,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践不仅是真正实现人的精神解放的重要途径,更在本质上体现了人类历史进程的客观规律与人类追求本真幸福和精神解放主观价值的相统一,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辩证统一。(三)精神生活共同富

22、裕的普遍性和复杂性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普遍性首先表现为人的精神需求和精神生活的普遍性。精神需求作为人的一种内在需求是人类生活的必需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物质需求是第一位的但是,这并不是说17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就是可有可无的”,6(P14)因为人作为灵魂和肉体的双重存在,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活着不仅仅是为了吃饭,而是使其成为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人们满足精神需求和追求精神生活的普遍性也就决定着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普遍性,表现为更加强调精神生活富裕的广泛性和群众性。同时,精神生活的主观性、多样性、抽象性等特征又决定着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复杂性:其一,精神价值的

23、实现具有主观性。精神生活的发展和精神需求的满足虽借助一定有形的物质载体,但人精神状态的好坏、精神价值实现与否与人的主观感受有着很大的关系,具有主观性。其二,精神生活需求具有多样性。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实现的是全体人民的富裕,而社会是多元的,不同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具有多样性、差异性,这就要求我们在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处理好一致性和多样性的关系,既要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统一人们的思想认知和价值共识,更需要通过发展公共文化事业,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来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这一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三,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评价标准的抽象性。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推进的速度如何、

24、成色好坏要通过一定的指标体系和考核评估办法得以体现,但精神生活相比有形的物质生活更为抽象,因此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也不如物质生活的富裕那样客观便于衡量,其量化考核的难度更大。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需要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因此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同时要始终坚守人民立场、人民情怀,加强精神文化资源的供给,此外,还要加强舆论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助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现。(一)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构筑精神文明高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和要求,实现精神生

25、活共同富裕,首先要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凝聚全社会对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价值共识。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凝聚人民的价值共识,使全体人民在主流价值观的引领下积极培育家国情怀、社会担当和心灵秩序,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的侵蚀,筑牢人们的精神防线,铸就共同的理想信念。要通过主流价值观的影响力、凝聚力和号召力更好地强民心、聚民力、集民智,形成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精神面貌。另一方面,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导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和分配。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在精神生产、精神供给、精神交往和精神消费的系统联动中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共享精神资源,形成良好精神状态的过程。但在现实发展

26、中资本逻辑的物化、信息技术的异化、世俗文学的庸俗化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精神现代化的困境感官娱乐的泛化、精神文化产品供给的贫富差距、精神交往的价值分歧、精神消费的盲目异化等,阻碍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进程。要使人们的精神秩序得以重构、精神生活得到提升、精神家园更加和谐,就需要自觉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导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分配、交往和消费,在精神文化产品生产的过程中创作更多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自觉抵制低俗、媚俗、庸俗的精神文化产品,在满足人们精神生活多维需要的同时提高精神生活的品质。18(二)加强精神文化资源的供给,满足人民多样化的精神需求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要求人们

27、在公共文化供给中相对公平地获得精神文化资源和文化发展的机会,具体表现为在文化获得、文化参与、文化享受与文化发展机会上的公正平等。习近平总书记在阐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时提出,“发展公共文化事业,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1(P146)因此,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质量要从精神文化资源的配置、精神文化产品的供给、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等方面着手。首先,优化精神文化资源配置,以文化公平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一方面,要依托国家宏观政策的支持,实现政府公共精神文化资源向中西部和农村地区倾斜,加大公共文化的财政投入,大力开展优质的文化惠民工程,不断完善基

28、础娱乐设施,切实解决城乡区域间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进一步缩小城乡的精神文化资源配置差距。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网络信息技术来缩小城乡之间精神文明建设硬件上的差距,通过数字化和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使农村地区也能够享受同等优质的教育资源、师资队伍,使文化教育资源更好地惠及全体人民。其次,加强优质文化产品的供给,以高质量文化产品提高人民精神生活品质。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日益增长,对文化产品和文艺作品的质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但现实却是良莠不齐的海量文化产品充斥着人民的精神生活,文化产品有数量缺质量,机械化的生产、庸俗化的内容、快餐式的消费等侵蚀着人

29、们的思想认知、理想信念、审美品味和道德观念,阻碍着精神文明的建设。因此,加强优质文化产品的供给成为当前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当务之急,要“创作更多体现中华文化精髓、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又符合世界进步潮流的优秀作品”,7(P352)发挥优秀精神文化产品陶冶人、教育人、引领人的作用,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营造更加风清气正、安定和谐、开放包容的社会风气。此外,健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实现。一要全面繁荣文化事业的发展,使人民享有高质量的精神生活。新闻出版、文学艺术、广播电视、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繁荣发展要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

30、主义服务的方向,始终坚持“双百方针”,以文化产品和服务高质量供给为导向,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二要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建设,缩小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差距。要通过不断完善落后地区的基础文化设施,比如积极推行文化广场、智慧书屋、文化驿站等文化服务模式,在丰富多彩的文娱生活中提升人民群众的精神境界。(三)加强社会舆论的引导,为共同富裕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8(P213)一个政权的瓦解与崩溃往往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巩固党的群众基础和执政地位不仅要提高物质生活水平,也要提高精神生活的水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

31、强促进共同富裕舆论引导,澄清各种模糊认识,防止急于求成和畏难情绪,为促进共同富裕提供良好舆论环境”。1(P146)这就要求加强舆论宣传与引导,形成共同富裕的价值共识,营造有利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社会氛围。首先,要澄清关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各种模糊认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作为共同富裕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内涵较为抽象,部分群体对这一论断存在不同的见解,产生了一些模糊的认知,这就需要加强舆论宣传,通过主流媒体、官方报刊、电视广播等宣传手段,消除对共同富裕基本内涵上的片面认19识,使人民群众认识到精神生活富裕和物质生活富裕都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维度,并且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是以物质生活的富裕为前提和基础的,深

32、刻地认识到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任何时候都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同时也要让人民充分认识到共同富裕实现的复杂性、长期性、艰巨性,对共同富裕的实现不急、不忧、不疑,形成全社会合力促进共同富裕的和谐氛围。其次,要加强对网络舆论的监管和内容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生态环境。互联网的普及和网民规模的扩大,让人们能够共享多样化的精神文化资源,是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载体,但由于网络空间的自发性、匿名性、无界性,往往成为负面舆情发酵、错误思想传播的策源地和放大器,大大增加了舆论引导和内容管理的难度。因此,为更好地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使10多亿网民在风清气正

33、的网络场域中成为心态健康、朝气蓬勃的新时代网民,就必须加强网络舆情阵地建设,做大做强网络主流思想舆论,利用多种形式的网络传播手段加强正面舆论宣传,确保主流价值观占据优势地位。要加强对网络舆论的治理,依靠法治手段对网络舆情的传播进行有效监督,营造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氛围。同时要抓好网络舆情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把握舆论导向的能力和水平,做好网络信息收集发布、舆情监控工作,及时处理突发舆情事件,避免负面舆情的发酵,守好网络舆情阵地,为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参考文献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汪青松.社会主义精神富裕论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05.6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8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责任编辑李月明)20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毕业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