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古典诗歌意象图式阅读的建构.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837849 上传时间:2024-06-07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1.1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典诗歌意象图式阅读的建构.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古典诗歌意象图式阅读的建构.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阅 读下382 0 2 4年 1月如何让学生真正读懂诗歌,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唤起对古典诗歌的热爱呢?以统编语文教材古典诗歌教学为例,利用图式原理建构诗歌意象图式阅读活动能提高古典诗歌阅读效率。以“诗情”为核心,依据诗歌意象图式巧妙设计活动策略,把握古典诗歌特征。1.吟诵朗读表情诗歌意象图式的“音乐性”作为诗歌的客体,其下位有音尺、平仄、韵脚。对古典诗歌有步骤、层进式的吟诵,让学生在反复涵咏沉潜中,领悟诗歌中丰富的语言张力,感受古典诗歌的音乐美。披言入诗,划分节奏。五言律诗次北固山下符合五言二三结构的基本格律。要注意节奏划分既要考虑音节的整齐,又要兼顾意义的完整。“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中“

2、残夜”“旧年”为完整意义单位,若按二三结构划分节奏,明显不妥,此时可灵活应对,改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节奏的划分,在划分处作声音的停顿,进行吟诵。平仄韵脚,调整音调。平仄是字音声调的区别,平仄有规律的交替和重复造成音调的和谐,使诗歌的音乐性增强。中国古代声调有四种:平、上、去、入,普通话的一声、二声相当于古代的平声,三声、四声与古代的仄声大体相对应。学生可用平声符号“”、仄声符号“|”进行标注。押韵是字音中韵母部分的重复,从而形成韵脚、产生节奏。根据律诗的特点,找到偶数句的最后一个字“前、悬、年、边”,明确这首诗押“an”韵,韵脚要读得悠长,是平声字的一倍。根

3、据“平长仄短,余韵悠长”的原则再次吟诵。观象绘图,传递声情。古典诗歌的音乐美并非完全由声音组合而成,也依赖于声与情的协调。绘制诗人王湾的心理变化图可以感知人物情感的变化。两岸、海日、江春、归雁这些重要意象是作者情感表达和变化的关节点。次北固山下首联笔调舒缓;颔联“两岸阔”音调高昂;颈联语句中满是惊奇和喜悦,语调昂扬;结尾“归雁”表达了一位飘泊在外的游子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情思低沉,声调亦低沉。全诗音调的抑扬为“低高低”。悟意品鉴,吟诵精神。次北固山下选取了12 个意象。颔联春潮涌动,江面变得宽广辽阔,再加上江心一帆高挂的切入,使得长江两岸愈显阔大。颈联描绘了昼夜和冬春交替景象,日与夜、新与旧形成

4、强烈对比。整首诗意境开阔、深邃,通过吟诵,吟出诗人博大的胸襟和乐观向上的精神。学生通过“言象意”关联递进吟诵,感受诗歌的音乐美,理解诗歌内容,深入体悟诗歌的内涵,提升诵读能力、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2.意象绘画传情找出诗歌中的意象,重构图景,梳理诗歌中人、景、物及其关系,紧扣诗歌字词句,感知意境。教学天净沙秋思时,提出驱动性问题:请你为天净沙秋思绘制一幅合适的图画,让“诗情”与“画意”兼美。引导学生通过“寻找意象梳理顺序感悟意境”完成构图。古典诗歌意象图式阅读的建构 韩 丽摘 要 古典诗歌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培养语文思维、获得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在古典诗歌教学中,依据图式原理

5、,建构古典诗歌意象图式阅读活动,能提高古典诗歌阅读效率。关键词 古典诗歌意象图式建构阅 读下 392 0 2 4年 1月问题一,画中需要绘制哪些景物?寻找意象。天净沙秋思全曲共有 11 种意象,即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阳、人,再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断肠这些鲜明的修饰词。图画中需要绘制 11 种景物。问题二,景物在画中的位置是怎样的?梳理顺序。天净沙秋思采用白描手法,描绘了四组画面。第一组:干枯的树藤缠绕在经历无数岁月磨砺的老树上,乌鸦凄厉的叫声在空中回荡,此处顺序是从下到上的。第二组:一座小桥,映入眼帘,清幽古朴,桥下的流水蜿蜒清澈,远处坐落着几户人家,此处顺

6、序是从近到远的。第三组:在千年古老的栈道上,一匹瘦弱的马孤零零地出现寒冷的西风之中,此处顺序从远到近的。第四组:秋日的夕阳从西边落下,在昏黄的色调之下,形单影只的天涯游子,羁旅他乡,愁肠百转。作者将“人”作为最后的点,定格在画面之中。问题三,景物如何着色呢?感悟意境。学生发现第一组三种景物描写出一片萧瑟秋景,营造了黯淡凄凉的气氛;第二组三种景物则宁静安谧;第三组景物则古老、凄凉、瘦弱。前三组景物构成了三幅相对独立的图画。而第二组明丽之景对比第四组景物中游子的漂泊不定,更让人感到羁旅之苦,达到了以乐景衬哀情的作用。第四组将开阔的夕阳之景,作为整幅画面的背景,既渲染了画面的底色,也确定了整幅画的色

7、彩基调。寻找意象,明确绘制景物;梳理顺序,安排景物位置;感悟意境,确定画面的冷暖色调。通过三次意象的解构和重组,学生完成天净沙秋思的构图,残阳如血、一片萧瑟之景及一个寂寞孤独的身影永远镌刻在读者的心中。3.改写想象移情改写移情是搭建诗人抒情与读者移情,达到“共情”的桥梁。学生通过感受、体悟、想象等活动,对诗歌进行二次创作,让诗歌的画面更鲜活、人物更丰满、情感更动人。石壕吏通过于答显问、刻画环境、丰满形象、补充留白等关键处充实细节,完成改写。从隐到显,藏问于答处补充。教师示范:老妇的话语是一口气说完的吗?很显然老妇的回答是被石壕吏一步步紧逼出来的。老妇说:“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

8、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老妇这样回答,那石壕吏究竟问了什么呢?找到诗歌中藏问于答的地方,通过老妇的回答将前面石壕吏的提问补充出来。通过把握诗歌中问藏于答的情节,还原老妇和石壕吏的对话,将诗歌的空白处进行补充,一方面丰满了诗歌的情节,一方面表现出石壕吏的咄咄逼人和凶残,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渲染氛围,刻画背景环境。环境描写可以从视觉、听觉和感觉等多角度描绘。诗中“夜捉人”“夜久”“天明”等描写环境的语句,串起了石壕吏半夜捉人的时间线,勾勒了一幅安史之乱时残破凋敝的社会画卷,随着故事背景一点点的渲染和填充,故事的脉络逐渐清晰。此时这首诗已不再仅仅是一首写人叙事诗,而让学生走进了安史之乱的那

9、段历史,感受到深重的历史之痛,见证了唐朝从此由盛转衰。添枝加叶,丰满人物形象。塑造人物形象可以从肖像、动作、语言描写等方面进行。诗中“老翁逾墙走”“如闻泣幽咽”是对人物的细节描写。“逾墙走”生动地刻画了一位古稀之年的老人深夜敏捷地翻越院墙的行为,而这是为什么呢?看来石壕吏没少来石壕村抓壮丁,所以老翁才能够如此“训练有素”。学生对此作深刻的体悟,石壕吏的凶狠、老妇的悲苦与老翁的无奈孤苦便能跃然纸上。借助想象,言而未尽处补白。诗歌中留白处可利用联想和想象来进行补充,使主旨得到升华。在“与老翁别”的画面中,从诗人视角结束全诗,加入了诗人的画外音,变含蓄表情为直接抒情,情感更为强烈。通过留白处的补白,借助联想和想象,诗人和读者跨越了时空的障碍,在历史的长河中、在动荡黑暗的年代相会相知。以“诗情”为核心,建构古典诗歌意象图式阅读活动,通过吟诵朗读表情、意象绘画传情、改写想象移情等活动策略,打通诗人和读者的情感通道,能丰富的学生个人生命感悟、扩展文本的解读空间、落实文本的多元价值。作者通联:上海市闵行区田园外国语中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