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结构性制度变革: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中国经济_逄锦华.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83700 上传时间:2023-06-30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0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结构性制度变革: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中国经济_逄锦华.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结构性制度变革: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中国经济_逄锦华.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结构性制度变革: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中国经济_逄锦华.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034封面特稿结构性制度变革: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中国经济文/逄锦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迅速崛起,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两大奇迹,引发了世界经济发展格局的深刻变化,显现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所蕴藏的巨大优势。而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深水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要求完善顶层经济制度设计,寻找经济发展新动能。应对中国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中国经济现状,经济制度的重大改革会连带影响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各方面的制度改革进程。坚持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方向,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同步推进各方面制度体制改革,要求各项制度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步调整,形成经济制度的结构性适应。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从创新驱动发展、推动产业升级、强大国内市场、全面深化改革、发展农业农村、区域协调发展、扩大对外开放等七个经济发展重点制度改革方向进行描述,经济改革与各项制度形成结构性制度匹配便成为当务之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机制“探索”到体制“定位”再到制度“定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重要的理论创新,以具体制度革新推动经济变革,言之有效,行之有用。使政治经济学从饱受诟病的无病呻吟的“政策集”,转型成科学治理新路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所有制制度、分配制度和经济体制,共同推动新时代的中国经济

3、高质量发展。根据新结构经济学,一个经济体的要素禀赋结构决定符合比较优势的产业结构,这种最适宜的产业结构决定最适宜的硬件基础设施和软性制度环境的结构,基础设施包括通信设备、道路和港口等,制度环境包括金融、法律制度、创新制度等。中国的经济结构就面临产业升级调整和经济制度变革带来的经济结构的适应性困境。逄锦华经济学者,财经评论员。中经数字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新闻史学会全球传播与公共外交委员会会员。035封面特稿中国经济制度的主要优势在于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同时发挥有为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其与资本主义深刻的区别是所有制关系存在差异,基于差异形成的政府和市场作用也不同。政府通常重点职能和作用在于宏观市

4、场的经济调节,在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市场公平、完善市场法制等基础上进行市场监管和秩序维护,而较少干涉微观市场主体。政府并不是市场的配角,政府驾驭市场的能力体现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产业结构调整中,体现在支持创新引领经济发展中,体现在公有制为主体发挥国有企业作用中。市场经济本身的竞争会促使市场经济主体经营短视难以可持续发展、拉大收入差距,难以实践共同富裕。所以,在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要求下,政府的职能需要在整体资源配置引导的过程中进行长期规划和产业布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根本目的在于实现共同富裕,表现为精准扶贫保证社会公平的优势、区域协调经济平衡发展的优势、提高全要素生产力保持经济

5、持续增长动力的优势。在全体、全局、全要素引领经济发展的新时代经济建设中,政府有为和共同富裕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优势。中国逐渐扩大的对外开放水平,将营造世界政治与经济对话、凝聚合作共识的有效平台及良好氛围,以实际行动和直接成果积极促进世界和平,维护全球经济秩序稳定。高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旗帜,紧密围绕服务国家外交总体布局和共建“一带一路”,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需要坚持多边主义和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全球治理理念创新,促进国际经济秩序朝着平等公正、合作共赢的方向发展,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具体内容面对中国百年未有之中国经济变革的制度改革和结构性转型的新

6、要求,笔者开始进行经济制度与其他宏观经济改革带来的制度建设相结合的视角研究。采用制度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在期刊上发表了多篇论文,提出经济制度改革的“结构性制度”适应理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制度活力和经济增长潜力。个人从宏观政治经济学角度,总结为七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从创新驱动发展出发。突出了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并从经济发展的各主体对于科技力量的影响,论述国家、企业、人才、制度能够实现创新发展的经济驱动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从宏观顶层制度上进行发展的有序设定。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从市

7、场参与者本身驱动产品创新和产业革新。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实践“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以人的主观能动性提升技术水平。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创新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市场、法律和教育文化环境,建立有利于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能够为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各主体赋予良好的发展环境,实现真正的“经济发展由创新驱动,科技进步为创新赋能”。第二部分,主要讲述了推动产业升级。产业升级是发展经济学的核心议题,通过产业结构战略调整“腾笼换鸟”,实现以高收益、重环保的科技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淘汰高污染、高耗能的资源密集型和人力密集型产业。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是在中国道路等基础设施硬件逐

8、渐完善的基础上的现代物流业革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能够捍卫国家产业安全,将芯片、光刻机等“卡脖子”的科技产品和抽水蓄能电站等“绿色节碳”产业进行战略布局。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服务业的结构和服务贸易体系的重构过程,相对产业较新。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新基建”与“中国智造2025”等一系列名词想必各位已不陌生,在依托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等产业发展从技术储备转向大规模商业应用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国家层面的科技硬件基建。加快数字化发展,数字化不仅是经济发展的数据要素的重要组成,还构成了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章节。第三部分,阐明强大国内市场。畅通国内大循环,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大力推进科技创新

9、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加快推进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增长极。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着力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培育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全面促进消费,进行绿色消费引导和下乡补贴并行。拓展投资空间,逐渐放开国内金融投资壁垒,与世界并轨。第四部分,解析了全面深化改革。国家建设由封闭转为开放,由人治转为法治,由计划经济转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谓一路艰辛。通过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落实市场竞争036封面特稿机制。完善宏观经济治理,实现“精准宏观调控”与“智慧大脑”

10、城市决策并行。建立现代财税金融体制,引进境外评级机构和创新金融产品,对税务筹划和分税改革助力。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由威权型“大包干”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建设“亲、清”的新型政商关系。第五部分,回顾了农业农村发展。全民脱贫来之不易,要高水平的“乡村振兴”还需要深化农村经济制度改革,盘活农业生产力和农村土地流转。科技融合,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深化农村改革,使新农业与新农村建设相契合。推进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成果,真正落实覆盖农民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制度,健全新农合及农民养老体系,不让农民流汗又流泪。第六部分,阐述了区域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区域、人与自然协调

11、发展,需要高水平精准宏观调控与因地制宜。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需要将老、少、边、穷地区资源整合,以区位优势和产业扶持带动区域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计划经济思维的户籍制度、居住证等制度已经严重束缚中国城镇化发展进程,购房限制、购车限制从市场经济思维来看过于荒诞,应废除阻碍城镇化的行政法规和制度限制。推动人与自然协调是新发展理念的要求,能够在发展的同时兼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第七部分,归纳扩大对外开放。新时代我国改革开放面临的新局面、新特征,需要以开放倒逼改革。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打好我们的市场牌、产业链牌、金融牌、科技牌、开放牌等一系列组合牌。推动共建

12、“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实现与沿线国家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与“互联互通”。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在国际贸易新秩序、区域发展和环境保护等重点议题,给出“中国模式”、贡献“中国智慧”,营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深水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要求完善顶层经济制度设计,寻找经济发展新动能。应对中国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中国经济现状,经济制度的重大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结构性制度适应,促成中国经济增长新动能和高质量发展的制度建设。中国为何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自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037封面特稿至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历了

13、多个方面主要改革的完善。涵盖:推动价格改革,实现要素合理流动,完善现代市场体系;深化所有制改革,完善现代产权制度;实施分税制改革,调动中央和地方积极性,保证财政收入与宏观调控能力;完善分配机制改革,减少收入差距,注重公平分配。笔者从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着手,从创新驱动发展、推动产业升级、强大国内市场、全面深化改革、发展农业农村、区域协调发展、扩大对外开放等七个经济发展重点制度改革方向进行描述,经济改革与各项制度形成结构性制度匹配。坚持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方向,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同步推进各方面制度体制改革,要求各项制度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步调整,形成经济制度的结构性适

14、应。为什么深化改革要持续进行改革实践中还出现了一个新的偏向,千难万难,改革好不容易取得了一些进展,也因此取得了一些经济成就,有一种舆论就认为我们的体制是全世界最灵光的体制,再不需要改了。不继续在一些关键领域推进改革,不继续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向的改革,不推进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政治改革,很多社会矛盾会呈现连锁爆发趋势。联系到当下的经济形势,总特征是高位下行。老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就是下坡时容易出问题。很多的矛盾在高速增长时被掩盖,但往下行时,平衡的难度就加大了。更年轻的人群成为社会的主体,他们对体制、政策以及自己所处环境的评价,有不同于上一代人的新参照系,也有他们对理想社会更高的预

15、期。他们生活在较开放的中国,对世界的情况有更多的了解,认为这个世界本来就应该是这样的、那样的,要是不达标,他们就不满意。现在社会人口的主体,也就是产业结构中最活跃的人口、消费结构中最活跃的人口、文化活动中最活跃的人口,他们的参照系究竟是什么,他们的预期值又是什么?他们对社会公正、对现代文明的标尺是不是比过去更高了一点,对改革不到位带来的负面现象觉得更不可容忍?一个国家有希望,一定是一代一代对自己社会的期望值更高。所以改革还要和正在成为主流人口的期望值相匹配。要是改得过慢,跟不上年轻一代对社会的期望,也会出问题,也可能让失望情绪弥漫,那就无从动员一代代人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现在很多制度性的变量改

16、得过慢,老不到位,正在激发越来越多的法外行为、法外现象。现在不少经济管制,或曰法规或曰政策,根本就很难执行,弄来弄去大家非得不守法,才容易过日子。在一个变化很快的社会,改革要提升制度化能力,也就是化解法外行为,把对他人与社会无甚损害的法外活动,尽可能地纳入法内框架。否则,越来越多的人另起炉灶,“不和你玩了”,那才叫最大的制度失败。改革本来就难。站在当下这个时点,改起来更难。但是拖延改革,不是出路。如何做到政府有为而不“乱作为”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相互协调实现效率与公平的统筹兼顾。经济发展依靠市场机制的社会共识和宏观调控的政策干预有效结合,以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基础上如何落实有为政府作用,

17、成为当前中国理论经济学界重点关注的话题。通过明晰政府调控在市场机制作用、调控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社会主义经济转型中的机制的探索以及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政府有为调控完成宏微观经济要素的资源配置方式,认识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相互协调至关重要。以政府调控的文献综述返溯市场调控重要性,论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府有为,彰显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制度相结合的结构性制度优势。市场经济本身的弊端会促使市场经济主体经营短视难以可持续发展、拉大收入差距。在市场经济发展中政府有为落实各项调控手段是经过历史检验的。在全体、全局、全要素引领经济发展的新时代经济建设中,政府有为调控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政府需要积极有为,完善政府职能的同时,进行长期规划和产业布局的优化升级、引导创新驱动发展、发挥国有企业优化公共服务责任。从政府精准宏观调控进行市场公平保障、完善市场法制等基础上进行市场监管和秩序维护,落实精准调控手段,建立“亲清”政商关系,提振外向型经济开放进程,落实高质量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发展和调控方式现代化建设。我国必须坚持扩大开放和维护开放型世界经济,以对外开放的主动,赢得国际竞争的主动,以更高水平的开放,促进全面深化改革、促进更高质量的发展,加快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营造稳定良好的国际环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经济论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