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高二年级第一次月考化学试题
时间:50分钟 满分:100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O 16 S 32 Cu 64 Zn 65 Pb208
第Ⅰ卷(36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包括6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选对的得4分,选错或不答的得0分。
1.下列反应属于吸热反应的是
A. C6H12O6(葡萄糖aq)+6O2 6CO2+6H2O
B. CH3COOH+KOH CH3COOK+H2O
C. A+BC+D; △H<0
D.破坏生成物全部化学键所需能量小于破坏反应物全部化学键所需能量
2.下列关于原电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原电池能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
B、原电池的负极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
C、原电池工作时,其正极不断产生电子并经外电路流向负极
D、原电池的电极一定要由两种不同的金属组成
3.下列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
A.NaOH(aq)+HCl(aq)═NaCl(aq)+H2O(l);△H=+57.3kJ/mol
B.N2(g)+3H2(g)⇌2NH3(g)△H=-92.4KJ/mol
C.表示乙醇的燃烧热:C2H5OH(l)+3O2(g)═2CO2(g)+3H2O(g);△H=-1367.0 kJ/mol
D.2SO2+O2⇌2SO2 △H=-196.6KJ/mol
4.观察下列几个装置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装置①中阳极上析出红色固体
B.装置②的待镀铁制品应与电源正极相连
C.装置③中外电路电子由a极流向b极
D.装置④的离子交换膜允许阳离子、阴离子、水分子自由通过
5、下列各装置中,烧杯中盛有海水,能够形成原电池并且铁为正极的是 ( )
Fe
Cu
Fe
Fe
Zn
Fe
Sn
A、 B、 C、 D、
6. LiFePO4新型锂离子动力电池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奥运会绿色能源的新宠.已知该电池放电时的电极反应式为:正极FePO4+Li++e-===LiFePO4,负极Li-e-===Li+,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放电时,电池反应为FePO4+Li===LiFePO4
B.1 mol FePO4转化为1 mol LiFePO4时,外电路中通过了2 mol 电子
C.放电时,电池内部Li+向负极移动
D.放电时,在正极上是Li+得电子被还原
二、双项选择题:本题包括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两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选对得6分,只选1个且正确得3分,有选错或不答的得0分。
7.我国燃煤锅炉采用沸腾炉(注:通过空气流吹沸使煤粉在炉膛内呈“沸腾状”燃烧)的逐渐增多,采用沸腾炉的好处是
A.增大煤燃烧时的燃烧热并形成清洁能源
B.减少煤中杂质气体(如SO2)的形成
C.提高煤炭的热效率,并减少CO的排放
D.使燃料燃烧充分,从而提高燃料的利用率
8.某同学组装了图4所示的电化学装置,电极Ⅰ为Al,其它均为Cu,则
A.电流方向:电极Ⅳ→A→电极Ⅰ
B.电极Ⅰ发生氧化反应
C.电极Ⅱ逐渐溶解
D.电极Ⅲ的电极反应:Cu2+ + 2e- = Cu
第II卷 填空题(64分)
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64分。按题目要求作答。解答题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
9、(16分) “中和热的测定”实验的关键是要比较准确地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量热器要尽量做到绝热;在量热的过程中要尽量避免热量的散失,并要求比较准确地测量出反应前后溶液温度的变化。实验室利用如图装置进行中和热的测定,请回答下列问题:
,
(1)从实验装置上看,图中尚缺少的一种玻璃用品是______________,大小烧杯间填满碎泡沫塑料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该实验过程中,该同学需要测定的实验数据有_____(填序号)
A.盐酸的浓度 B.盐酸的温度
C.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 D.氢氧化钠溶液的温度
E.水的比热容 F.反应后混合溶液的终止温度
(3)下列操作对实验的影响是(填“偏大”、“偏小”、“不变”)
①大烧杯上如不盖硬纸板,对求得中和热数值的影响是_____
②如用0.5mol/L的盐酸与NaOH固体进行实验,则实验中测得的“中和热”数值将_____
(4)写出稀硫酸和稀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中和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中和热数值为57.3kJ/mol)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16分)常见的含氮物质有:①N2 ②N2H4 ③HNO3 ④NO ⑤NO2 ⑥N2O4等,试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发射航天火箭常用氮的氢化物肼(N2H4)作燃料,N2H4燃烧时用NO2作氧化剂,它们相互反应生成氮气和水蒸气.
已知:N2(g)+2O2(g)═2NO2(g), △H=+68kJ/mol
N2H4(g)+O2(g)═N2(g)+2H2O(g),△H=-534kJ/mol
则N2H4和NO2反应生成氮气和水蒸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述反应应用于火箭推进剂,除释放大量的热和快速产生大量气体外,还有一个很突出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利用肼、氧气与KOH溶液组成碱性燃料电池,氮元素被氧化后只生成氮气,请写出该电池工作时负极的电极反应 正极的电极反应 ;电池工作时, 极pH升高.
(4)化学反应可视为旧键断裂和新键形成的过程.化学键的键能是形成(或拆开),1mol化学键时释放(或吸收)的能量.已知:N≡N键的键能是940kJ•mol-1,H-H键的键能是436kJ•mol-1;由N2和H2合成1molNH3时可放出46kJ的热量.N-H键的键能是 kJ/mol.
11、(16分)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电解食盐水制备Cl2是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而原电池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1)在铜锌硫酸原电池中,锌为 极;铜电极发生的是 反应。
(2)碘也可用作心脏起搏器电源—锂碘电池的材料。
该电池反应为:2Li(s)+I2(s)= 2LiI (s) △H
已知:4Li(s)+O2(g)=2Li2O(s) △H1
4Li I(s)+O2(g)=2I2(s)+2Li2O(s) △H2
则电池反应的△H=_______________;碘电极作为该电池的___________极。
(3)利用Fe + CuSO4 = Cu + FeSO4设计一个原电池。完成原电池的装置示意图(见图15),并作相应标注。要求:在同一烧杯中,电极与溶液含相同的金属元素。限选材料:ZnSO4(aq),FeSO4(aq),CuSO4(aq);铜片,铁片,锌片和导线。
并指出:正极为 ,负极电极反应: ;
12、(16分). 电解原理在化学工业中有广泛应用。下图表示一个电解池,装有电解液a;X、Y是两块电极板,通过导线与直流电源相连。(杂质发生的电极反应不必写出)请回答以下问题:
(1)若X、Y都是惰性电极,a是饱和NaCl溶液,实验开始时,同时在两边各滴入几滴酚酞试液,则:
①写出电解饱和NaCl溶液总的化学方程式
②在X极附近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检验Y电极反应产物的方法是________。
(2)如要用电解方法精炼粗镍(含有锌铁银金和铂等微量杂质),电解液a选用NiSO4溶液,则:
①X电极发生的反应类型为 ;电子的流向由 到 (填X或Y)。
②Y电极的材料是__________________,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
高二年级第一次月考化学试题答案
单选
双选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D
A
B
C
C
A
CD
AB
9、(16分)
(1)环形玻璃搅拌棒(2分) 减少实验过程中的热量损失(2分)
(2)BDF (4分)
(3)① 偏小(2分)②偏大(2分)
(4)NaOH(aq)+H2SO4(aq)═Na2SO4(aq)+H2O(l);△H=-57.3kJ/mol(4分)
10.(16分)
(1)2N2H4(g)+2NO2(g)=3N2(g)+4H2O(g) △H=-1136kJ/mol(3分)
(2)优点是产物无污染。(2分)
(3)N2H4-4e—+4OH—=N2+4H2O(3分) O2+4e—+2H2 O=4OH—(3分) 正(2分)
(4)390 (3分)
11、(16分)
(1)负极(2分) ,还原,(2分)
(4)△H1—△H2;(2分) 正极(2分)
(3) (3分)
Cu (2分) Fe-2e—=Fe2+(3分)
12、(16分)
(1)①2NaCl+2H2O2 NaOH+H2↑+O2↑ (4分)
② 溶液变红,有气泡溢出。 (2分)
用淀粉KI试纸靠近Y电极,如果试纸变蓝,则说明产物是氯气。(2分)
(2)①还原反应;(2分) Y到X(2分)
②粗镍,(2分) Ni-2e—=Ni2+。(2分)
座位号:
高二年级第一次月考化学试题答题卡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班别: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考生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试室号___________试室座位号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9、(16分)
(1)
(2)
(3)① ②
(4)
10.(16分)
(1)
(2)
(3)负极的电极反应
负极的电极反应
(4)
11、(16分)每空2分
(1) , ,
(4) ;
(3)
12、(16分)
(1)①
②
(2)① 到
②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