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党员干部学习党的二十20大教育专题党课讲稿(两篇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行动纲领与紧扣法治建设的关键词.docx

上传人:wei****016 文档编号:281233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6.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党员干部学习党的二十20大教育专题党课讲稿(两篇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行动纲领与紧扣法治建设的关键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党员干部学习党的二十20大教育专题党课讲稿(两篇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行动纲领与紧扣法治建设的关键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党员干部学习党的二十20大教育专题党课讲稿(两篇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行动纲领与紧扣法治建设的关键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党员干部学习党的二十20大教育专题党课讲稿(两篇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行动纲领与紧扣法治建设的关键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党员干部学习党的二十20大教育专题党课讲稿(两篇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行动纲领与紧扣法治建设的关键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党员干部学习党的二十大教育专题党课讲稿(两篇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行动纲领与紧扣法治建设的关键词党员干部学习党的二十大教育专题党课讲稿: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行动纲领党的二十大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统筹谋划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实践,是党的二十大报告的突出重点。党的二十大报告以较大篇幅系统勾勒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本目标、战略步骤、重大原则和具体实践,指明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行动方向、行动路径。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的确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

2、目标实现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即被提上议事日程。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即“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里既明确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也诠释了中国式现代化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系。就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系而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过程,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和结果,没有过程就没有结果。就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系而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实现中

3、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重要步骤。就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路径而言,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我国要坚定不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这里已明确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论断。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第三个历史决议,在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涵时,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4、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成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二者前后相继、紧密相连。中国式现代化开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奠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实基础、展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阶段和必然选择。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已基本形成。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的讲话,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进行了概括,即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重申了这些基本特征,并作了进一步阐释。中国式现

5、代化既切合中国实际,体现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也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体现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开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将中国式现代化明确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路径,有利于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有利于明晰中国式现代化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系,也有利于消解国际社会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误解和偏见。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步骤的安排现代化是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涉及各领域各方面,是一个长期而有阶段的过程。党的十九大报告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步骤分两个阶段进行了谋划。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重申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

6、国家的战略步骤:从二二年到二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战略安排体现了现代化的过程性和阶段性。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到二三五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进行了具体厘定,从综合国力、科技发展、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等方面,勾勒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轮廓。这一界定相对于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的谋划,增加了建成科技强国、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社会保持长期稳定等内容。同时,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未来五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主要目标

7、任务。如此,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阶段性目标日渐清晰和具体。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重大原则的确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以下五条重大原则: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这是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的具体运用,指明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实践原则。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需要强有力的政党领导,才能协调各种关系、化解各种矛盾,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

8、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实践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经之路。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价值立场,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价值取向。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仍然需要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过程是不断深化改革开放的过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已然开启

9、,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与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需要坚持发扬斗争精神。“五条重大原则”既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原则,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实践要求。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践的谋划党的二十大报告依据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规律,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实践进行了具体谋划: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

10、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加快把人民军队建成世界一流军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要求;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

11、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这些重要论断,对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实践进行了部署,实际上指明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实践路径,展现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光辉前景。总之,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行了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成为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行动纲领。党员干部学习党的二十20大精神教育专题党课1660字文:紧扣法治建设的关键词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坚持人民至上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理念,也是贯穿全

12、面依法治国的根本立场。新时代,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至上是党领导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立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党的初心使命。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人民群众法治新期待成为美好生活的新内容,着力解决法治领域的“急难愁盼”问题成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新需求。因此,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必然选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法治体系建设全过程”。在立法、执法、司法与全民守

13、法过程中,要充分听取人民意见,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实现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高度统一。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要切实保障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的权益,最大限度地释放法治红利。人民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实践主体,扎实推进依法行政、严格公正司法要坚决贯彻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站稳人民立场,回应人民诉求。只有确保法治的制度设计与运行轨道始终“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才能确保坚持人民至上的立场不偏向、不走样、不变形。坚持人民至上是推进法治现代化的基本遵循法的关系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我国法律是人民意志的体现,人民是全面依法治国最广泛、最深刻的基础。习近

14、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体地位,也保证了人民在全面依法治国中的主体地位。”法治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是符合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现代化。在波澜壮阔的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画卷中,人民始终是法治中国实践的主导者,始终是全面依法治国的生力军。法治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保障人民的幸福安康,实现人民的意愿诉求,促进人民的最大福祉,这是我国的法治现代化区别于西方法治的根本所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法治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法治现代化必须充分彰显人民的主体地位,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出发点和

15、落脚点。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这也是法治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重要作用,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既把蛋糕做大,为共同富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又为幼、学、劳、病、老、住、弱等承担社会托底,实现共建共享。坚持人民至上是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使包括全面依法治国在内的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各环节都能听到人民

16、声音、反映人民愿望。科学立法加快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成为以全过程人民民主推进全面法治的绝佳实践。一方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坚持人民代表大会立法是实现民主立法的制度途径。另一方面,不断扩大公众有序参与立法,创新公众参与方式,使法律准确反映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进一步充分坚持了社会主义法治以人民为中心。全面依法治国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构筑坚实法治基础,促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作为宪法确立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力有效地保障了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对协商民主、基层民主的法律化也为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模式提供了制度保障,让人民真正当家作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演讲/致辞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