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2017内蒙古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语文试卷含答案.docx

上传人:人****来 文档编号:2811819 上传时间:2024-06-0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89.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内蒙古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语文试卷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7内蒙古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语文试卷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7内蒙古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语文试卷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17内蒙古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语文试卷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17内蒙古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语文试卷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2017-2018学年内蒙古高一下学期期中考 语 文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舞台上的灯光时明时暗,快速变幻的布景令人目不交睫,随着歌手的狂歌

2、劲舞,观众席上也一片沸腾。 有专家指出,石油是不可忽视的战略资源,我们必须厝火积薪,未雨绸缪,进一步健全中国的石油安全体系。 那些航空领域的拓荒者,很多已经离开人世,但他们筚路蓝缕的感人形象一直深深印在人们的记忆中。 这次会谈并没有其他人员参加,他们两个人又都一直讳莫如深,所以会谈内容就成为一个难解之谜。 正在悠闲散步的外科主任王教授,突然接到护士电话说有个病人情况危急,他立刻安步当车向医院跑去。 从用字之讲究可以看出,这首诗的作者苦心孤诣,要在这有限的篇幅中营造出一种深邃幽远的意境。 A. B. C. D.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宁夏位于“丝绸之路”上,虽然作为黄河流经

3、的地区,这里同样有古老悠久的黄河文明古今素有“塞上江南”之美誉,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B. 在政府和龙头企业的推动下,内蒙古已经形成一条绵延上千公里东起呼伦贝尔草原西至河套地区涉及10个盟市的“奶牛带”。 C. 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34次会议日前在日内瓦开幕,中国人权研究会代表团出席此次会议,并于3月8日与中国常驻日内瓦联合国代表团共同举办“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人权治理的新路径”为主题的边会。 D. 专家强调,必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理念,形成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意识,构建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发展模式。 3下面选项中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 作为公司的一

4、名新员工,我很荣幸能莅临这个颁奖舞台。得知自己获奖,既意外又惊喜,心潮澎湃,过去一年的工作场景又浮现在眼前。 B. 文学社的成立得到了专家的鼎力支持,王蒙、贾平凹等知名作家忝列其间。 C. 本公司欢迎各界朋友前来咨询投资问题。我们将不吝赐教,将以最优惠的价格给予您最优质的服务。 D. 师德如山,让人仰止;师恩如海,难以为报。适逢先生80岁寿诞之际,诚邀各位回到老师身边,共贺恩师高寿。第II卷(非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刘熙载在艺概中说:“诗人之忧过人也,诗人之乐过人也。忧世乐天,固当如是。” 红楼梦中,神瑛侍者意欲下凡造历幻缘,则宝玉的精神中似有乐天之意;而绛

5、珠仙子则欲随之下世为人,以一生所有眼泪还报其甘露之惠,则黛玉的精神中似更多忧世之心;宝玉喜聚,而黛玉则在聚时即以平静的心态准备迎接散的结局。这里包含着一个相反相成的人生命题。从“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结局来看,全篇笼罩在对人生宿命般的悲剧性感受和大忧患中。鲁迅谈到红楼梦时说:“悲凉之雾,遍布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诚然如此。不过,那应该是指黛玉逝后。比起林黛玉,宝玉应是后知后觉者。 红楼梦是一曲悲歌。从第五回离恨天、灌愁海和痴情、结怨诸名目,从红楼梦引子曲文:“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从四春之“元、迎、探、惜”及“千红一窟”、“万艳同杯”的

6、谐音中,我们听到的是啼血的杜宇那声声的悲鸣。而那杜宇便是曹雪芹,也便是林黛玉。黛玉前身是绛珠仙子,她的知心丫环叫紫鹃。紫鹃的寓意就是啼血的杜鹃,绛珠也就是红色的血泪,黛玉正是泣血的杜鹃,而曹雪芹也是泣血的杜鹃,他寄哭泣于黛玉,寄哭泣于红楼梦。 黛玉善泣,枉凝眉曲中有“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之句。黛玉的悲泣非同凡响,感应花鸟,通于自然。第二十六回中写黛玉:“独立墙角边花阴之下,悲悲戚戚呜咽起来不期这一哭,那附近柳枝花朵上的宿鸟栖鸦一闻此声,俱忒楞楞飞起远避,不忍再听。” 红楼梦是一部痛史。黛玉的歌哭即曹雪芹的歌哭。金陵十二钗,是作者半生感念与怀想的闺阁女子的化身,生命之花一一凋谢,怎不令作者悲慨

7、万端,长歌当哭!读第一回中“自欲将以往所赖天恩祖德,锦衣纨绔之时,饫甘餍肥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谈之德,以至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以告天下人”与经历了国破家亡惨痛变故的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张岱所撰陶庵梦忆自序比读,觉二者心绪苍凉,话语沉痛,何其相似。这里有几分忏悔、反思、不平,有几分无奈、自嘲、自傲。“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语并非红楼梦中那块被女娲遗弃的不能补天亦不能自由行动的顽石的伤心哀叹,而是作者的愤世之语、牢骚之语,是欲有所为而不能为、不可为的伤心之语,是冷眼观世、白眼看人的狂傲之语,是洞察古今、彻悟人生的佛道之语。总之,红楼梦是沉痛而绝望的一曲悲歌

8、。 (选自红学馆黛玉形象:中国古典诗史最后的象征者,有删改) 4从原文看,下列对“忧世乐天”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刘熙载认为,诗人的忧伤与快乐超过普通人,“忧世乐天”是诗人本来就是具有的情怀。 B. 红楼梦里宝玉的精神中似有“乐天”之意,而黛玉的精神中似更多“忧世”之心。 C. 鲁迅认为宝玉“喜聚”,又是独自领会“悲凉之雾”的人,他的身上反映了“忧世乐天”的诗人性情。 D. “忧世乐天”是对立统一的,宝玉、黛玉展出现的不同精神,实质上构成了一个相反相成的人生命题。 5下列各项,对“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这两句诗的含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此句看似顽石之语,实则为曹

9、雪芹的内心表白,是曹雪芹对世态的不满与憎恶愤慨的情感表露。 B. 此句表面上充满自怨自艾,实际上却是反映了曹雪芹狂傲的性情,即对俗世俗人持冷蔑的态度。 C. 此句寓含佛道色彩,是曹雪芹经历了人生的磨难之后,对古今红尘的洞察,对人生的大彻大悟。 D. 此句说曹雪芹认为自己没有才能济世,欲有所为而不能为、不可为,只好坠入红尘,虚度流年。 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离恨天”“灌愁海”等名目、“元”“迎”“探”“惜”的谐音、“绛珠”“紫鹃”的寓意都证明红楼梦是一曲悲歌。 B. 林黛玉的悲泣非同凡响,感应花鸟,通于自然,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震撼力,足可见出她的内心有许多

10、哀怨不平之气。 C. 林黛玉是曹雪芹半生中感念与怀想的闺阁女子的形象化身之一,作者写林黛玉,无非是想借助她来表达痛悼红颜的悲慨之情。 D. 曹雪芹的红楼梦与张岱的陶庵梦忆自序,读来让人觉得“心绪苍凉,话语沉痛”,是因为两位作家人生经历相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人生树下 王开岭 “维桑与梓,必恭敬止。”语出诗小雅小弁,意思是说:桑树、梓树乃父母所栽,见之必肃立,心生敬意。父母者,为何要在舍前植这两种树呢?答案是:“以遗子孙给蚕食、具器用者也。”即让子孙有衣裳穿、有家具使。后来,“桑梓”便成了“故里”的代称。 树,不仅实用,还意味着福佑、恩泽和繁衍;不仅赐人花果和木质,还传递亲情和美德

11、,承载光阴与家世。树非速生,非一季一岁之功,它耐受、持久、长命,春华秋实,像一位高寿的家族长者,俯瞰儿孙绕膝。所谓“荫泽”、“荫蔽”、“荫佑”之说,皆缘于树。有祖必有根,有宅必有树。再穷的人家,也能给后人撑起一大片树荫。这是祖辈赠与子嗣最简朴最牢固的遗产了。 幼时,父亲带我回乡下祖宅,院子里有一棵粗壮的枣树,上住鹊窝,下落石几。逢孩子哭闹,祖母便将房梁上的吊篮钩下,摸出红油油的干枣来。后来,老人去世,老屋拆迁,“老家”便没了。虽非桑梓,但我知道,此树乃祖辈所植,在其下纳过凉、吃过枣子的,除了我,还有我的父亲,还有父亲的父亲它是一轮轮人生的见证者,见证了他们从跌撞的蒙童、攀爬的顽少,变成拄杖的耄

12、耋 这样的树,犹若亲属。 老人们讲,闹饥荒时,都是树先枯、人后亡,因为果腹的最后一样东西,是树皮。人,只要熬到春天就不会饿死了,因为这时候,树抽芽,野菜生,槐花、榆钱、椿叶、杨穗,都是好食材。 几千年来,凡户居,必在一棵大树下;凡村头,必有一棵神采奕奕的老树。民谣中唱,“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树,是家舍的象征,是地址的招魂幡。它比屋高,比人久。离家者,最后一眼回望的是它;返乡者,远远眺见的也是它。 游同里古镇,听到个说法:江南殷实人家,若生女婴,便在庭院栽一棵香樟,女儿待嫁时,树亦长成,媒婆在墙外看到了,即登门提亲。嫁女之际,家人将树伐下,做成两

13、只大箱子,放入绸缎做嫁妆,取“两厢厮守”之意。多美的习俗!女儿待字闺中时,对该树的感情定是OO的微妙,那是自己的树啊,盼它长大,又怕它长大。想想吧,像儿伴一样耳鬓厮磨,像丫环一样贴身随嫁,多么暖心,多么私密,多么亲昵。 我若有女,必种一棵香樟。 如今的家业里,少了样东西:树。没有了庭院,没有了户外,没有了供树根深入的大地,只剩下盆栽、根雕和花瓶。这个时代,可稳定传续的东西越来越少,“不动产”越来越少,“祖宗”的符号和痕迹越来越少。“家”失去了树荫的覆护,光秃秃曝于烈日下。 我们的家什、器皿、陈设,包括果蔬稻粟,几乎无一源于自产和自制。我们的双手不再沾染泥土,我们不再是播种者,不再是采摘者,我们

14、最大的身份是购买者,是终端消费者,我们彻底“脱农”了。不仅如此,我们解除了与草木共栖的古老契约,我们告别了在家门口折朵撷果的劳作和浪漫,我们放弃了对一棵树一株花的亲近与认领,我们失去了对四季和年轮的辨识大自然里,不再有我们的一方蒲团、一幅凉席、一具竹榻。 树,在马路上流浪。我们只是乘车迅速地掠过它们,透过玻璃扫视它们。它们身上,没有我们的指纹和体温,没有儿童的笑声和攀爬的身影。人和树,亲情已断,形同陌路。 大自然中,没有了我们的亲属,我们成了路人。 (选自古典之殇,有删节) 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文章以诗经中的“维桑与梓,必恭敬止”这句话开篇,既

15、指出桑树、梓树承载着悠久的历史,点明种树的价值,也照应了文题,引出下文对树与故乡、树与家的密不可分的关系的叙写。 B. “我若有女,必种一棵香樟”表达的并非是作者对香樟树的喜爱,而是对女儿美好人生的祝福与期盼。 C. 第段画线语句叠音词的运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女儿对香樟树的微妙情感,表现了女儿甜蜜而矛盾的心情。 D. 文章虽然把人生与树犹若亲属的种种亲昵叙写得丰满、细腻,其用意还是在于表达“我们成了路人”的悲哀。 8围绕“这样的树,犹若亲属”一句,作者写了哪些具体事件?请简要概括。 9文章结尾说“大自然中,没有了我们的亲属,我们成了路人”,请探究“我们成了路人”所蕴含的情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

16、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浙沪两地的选考模式中,三门选考科目考生有两次考试机会,再加上外语,共计四门,最大程度地降低了传统高考“一考定终生”的风险。最初,高考改革的最重要目标就是改变“一考定终生”的传统,让真正有才华、有特色的学生都能进入理想的大学。现在看来,新高考在这些方面做出的努力已经获得了大家的广泛认可。 尽管浙沪两地的新高考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在新高考实施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最让人质疑的便是被各方看好的“走班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师资水平、管理能力等多方面的局限无法得到有效的落实。 “走班制”是指学科教室和教师固定,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和兴趣愿望选择

17、适合自身发展层次的班级上课。不同层次的班级,其教学内容和程度要求不同,作业和考试的难度也不同。这一教学方式既能因材施教,又能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在国外许多知名私立中学被广泛采用。 但在具体的学校工作中,“走班制”却遇到了很多困难。从目前许多学校的实际情况看,根本没有足够的师资来开设所有的组合课程。上海的6选3模式有20种排列组合,而浙江的7选3模式更是达到了35种组合,但大部分学校能提供的课程组合模式仅有7到8种,条件差些的学校甚至更少。 与“走班制”相配套的选考制度在落实过程中同样与预期出现了偏差。 选考制度在设计时的主要出发点是希望学生的兴趣、学科特长能够得到充分发挥。你擅长什么,你对

18、什么感兴趣你就选考哪门科目。听起来很完美,但要知道,在中国许多家长的眼里,“喜欢不能当饭吃”。据调查,物理这门学科在浙沪新高考中就被许多同学“无情抛弃”了。由于很多学生觉得物理学科很难,在与其他考生竞争时会处于劣势而影响高考成绩,最终选择放弃物理。“作为自然学科的基础,物理教育的缺失将直接影响到基础教育和大学教育,不利于考生个人的成长和国家的人才培养。”洪文强调。 新高考改革的一个重要目的在于分担单次高考的压力,切实减轻学生负担。中大教育考试教研中心负责人陈学崇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学校的具体教学和学生的表现看,高考的压力的确是被分担了,但是学生的负担却反而加重了。 他表示,减负也好

19、、选考也好,新高考的方向就是要让学生有更多自主选择的权利,真正掌握自己的未来。但高中生要真正独立思考、规划自己的人生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节选自科技日报,有删减) 材料二: “新高考”之下,学生的高考成绩由“两依据一参考”构成:“两依据”指统考和学业水平考试;“一参考”即综合素质评价。 今年浙江考生迎来全新的“3+3高考模式:必考科目语数外3科统考,外语一年可考两次,自选3科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计入总成绩,学业水平考试可一年两考。 (节选自新华社网易教育) 10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浙沪两地的新高考都完成得比较顺利,让真正优秀的人才进入理想大学的改革目的基本达到了。

20、 B. “一考定终身”使学生学习负担很重。“新高考”不仅减轻了高考压力,同时也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C. “新高考”采取选考制度,主要出发点是让学生的兴趣和学科特长得到充分发展。 D. 新高考改革实行之后,浙沪两地的高考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11下列对材料中“新高考”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 “新高考”学生的高考成绩由必考科目语数外3科的统考成绩和自选的3科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组成。 B. 物理之所以遇冷,是因为学校和多数家长摆脱不了功利主义的影响。 C. 因为师资水平等的影响,“新高考”中,“走班制”最让人质疑。 D. 浙江的7选3模式,让学生可以根

21、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自由搭配考试组合。这让学生的兴趣、学科特长得到了充分发挥。 E. 不管是减负,还是选考,在有关人士看来,新高考应该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利,从而真正掌握自己的未来。 12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新高考”存在哪些问题?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范祖禹,字淳甫。幼孤,叔祖镇抚育如己子。祖禹自以既孤,每岁时亲宾庆集,惨怛若无所容,闭门读书,未尝预人事。既至京师,所与交游,皆一时闻人。镇器之曰:“此儿,天下士也。”进士甲科。从司马光编修资治通鉴,在洛十五年,不事进取。书成,光荐为秘书省正字。时王安石当国,尤爱重之。王安国与祖禹友善,尝谕安石意,竟不往谒。富弼致

22、仕居洛,素严毅,杜门罕与人接,待祖禹独厚;疾笃,召授以密疏,大抵论安石误国及新法之害,言极愤切。弼薨,人皆以为不可奏,祖禹卒上之。吴中大水,诏出米百万斛、缗钱二十万振救。谏官谓诉灾者为妄,乞加验考。祖禹封还其章,云:“国家根本仰给东南今一方赤子呼天赴诉开口仰哺以脱朝夕之急奏灾虽小过实正当略而不问若稍施惩谴恐后无复敢言者矣。”宣仁太后崩,中外议论汹汹,人怀顾望,在位者畏惧,莫敢发言。祖禹虑小人乘间害政,乃奏。初,苏轼约俱上章论列,谏草已具,见祖禹疏,遂附名同奏,曰:“公之文,经世之文也。”竟不复出其稿。时有相章悖意。祖禹力言悖不可用,不见从,遂请外。上且欲大用,而内外梗之者甚众,乃以龙图阁学士知

23、陕州。言者论祖禹修实录诋诬,贬安置贺州,卒,年五十八。祖禹平居恂恂注,口不言人过。至遇事,则别白是非,不少借隐。尝讲尚书至“内作色荒,外作禽荒”六语,拱手再诵,却立云:“愿陛下留听。”帝首肯再三,乃退。每当讲前夕,必正衣冠,俨如在上侧,命子弟侍。开列古义,参之时事,无一长语。苏轼称为讲官第一。 (选自宋史范祖禹传,有删改) 注恂恂:小心谨慎。 13下列对文中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今一方赤子呼天赴诉开口仰哺以脱朝夕之急奏灾虽小过实正当略而不问若稍施惩谴恐后无复敢言者矣 B.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今一方赤子呼天赴诉开口仰哺以脱朝夕之急奏灾虽小过实正当略而不问若稍施惩谴恐

24、后无复敢言者矣 C.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今一方赤子呼天赴诉开口仰哺以脱朝夕之急奏灾虽小过实正当略而不问若稍施惩谴恐后无复敢言者矣 D.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今一方赤子呼天赴诉开口仰哺以脱朝夕之急奏灾虽小过实正当略而不问若稍施惩谴恐后无复敢言者矣 14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B. 古代称诸侯或大官的死为“薨”,称帝王或王后的死为“崩”。 C. 斛,文中指容量单位,南宋以前,十斗为一斛,南宋末年改作五斗一斛。 D. 实录,文中指纪传体史书的一种,专门记录古代某一皇帝的一言一行。 15下列对原文有关

25、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范祖禹小时候就被看好。他幼年时父亲去世,每逢佳节,他悲伤痛苦,闭门读书;他到京城后结交的都是名人,他的叔祖称赞他为贤士。 B. 范祖禹看淡官职,正直刚毅。他跟从司马光编修书籍,不求官职;他因司马光推荐而被王安石看重,后来他却将别人批评王安石的奏章上报。 C. 范祖禹文才突出,受到苏轼称赞。宣仁太后去世,人心不稳,他决定上奏,他的奏章被苏轼看到后,苏轼决定放弃自己的奏稿,并称赞范祖禹的文章。 D. 范祖禹既谨慎又大胆。他平时谨慎小心,但遇到大是大非问题,往往坚持原则;他为皇帝讲书,有一次讲到关键处,直到皇帝“首肯再三”,才肯罢休。 16把文中画横线的

26、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安国与祖禹友善,尝谕安石意,竟不往谒。 (2)上且欲大用,而内外梗之者甚众,乃以龙图阁学士知陕州。四、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点绛唇绍兴乙卯登绝顶小亭 叶梦得【注】 缥缈危亭,笑谈独在千峰上。与谁同赏,万里横烟浪。 老去情怀,犹作天涯想。空惆怅。少年豪放,莫学衰翁样。 【注】叶梦得(1077-1148),南宋主战派人物之一,本词作于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作者被迫去任、归居吴兴卞山时。 17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 词的首句开门见山,与词题中“绝顶小亭”照应;“缥缈”二字写出了小亭立于绝顶、云雾缥缈的情景。 B. “笑谈

27、独在千峰上”与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异曲同工,表达了相同的思想情感。 C. 从“独在”二字看,词人似乎是独自登上小亭,但从“笑谈”和“少年豪放”来看,一同登亭的应该还有晚辈。 D. “万里横烟浪”写词人在绝顶小亭极目所见,描绘出一幅辽远无际、苍茫宏阔的景象,意境雄浑。 E. “莫学”一句饱含着词人的自嘲,意在与“少年豪放”形成对比,突出自己的老态,并与前面的“老去”相照应。 18本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五、情景默写 1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师说中,韩愈认为老师的职能是:_。 (2)登高中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是:_,_。

28、 (3)琵琶行中将琵琶女的命运与诗人的身世联系起来的句子(也是诗眼、主旨句)是:_,_。六、语言表达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抑郁症并非伤春悲秋者的专利,它是_,不分男女老幼,不管地位高低。目前,抑郁症这种心理疾病的成因并无定论,一般人都觉得抑郁症只是心理原因造成的,哈佛医学专家则认为_,包括大脑对于心境的错误调节、基因易损性、生活中的压力事件、药物和药物使用问题等。我国的一些学者也认为,抑郁症不单纯是_,还和某些人体器官、组织结构发生病理性改变有关。 2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

29、题。 高中阶段阅读文学名著是语文学习的有益补充,如果条件允许,每个学生都应该大量阅读世界文学名著,因为只有大量阅读名著,自己的思想境界才能得到提升,思想境界提升之后,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和成绩自然会相应提高,高考时也就一定能考取理想的大学。 不是只有大量阅读名著思想境界才能得到提升。 _ _七、材料作文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青春万岁是王蒙的一部小说,在开篇的序诗中他这样写道:“所有的日子,所有的日子都来吧,让我编织你们,用青春的金线和幸福的璎珞,编织你们所有的日子都去吧,都去吧,我在生活中快乐地向前,多沉重的担子我不会发软,多严峻的战斗我不会丢脸我想念你们,召唤你们,并且怀着骄傲

30、,注视你们。”从过去到未来,青春之歌从未停歇,而青春就在你的手中 关于青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你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与学习收获,从以下七个词语中选出三个作为立意的基础,写一篇文章。选择质疑担当独立传承包容审美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017-2018学年内蒙古高一下学期期中考 语 文 答 案 1D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考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可根据词语意思,结合着句子的具体语境分析判断。还要关注语境、使用对象、感情色彩等问题。目不交睫,形容夜间不睡觉或睡不着,望文生义。句中是说令人看不过来。厝火积薪,把火放到柴堆下面。比喻潜伏着很

31、大危险,望文生义。句中理解为事先做好准备。筚路蓝缕,形容创业的艰苦,不含语境,对象不当。所以选D。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例如第一句中,是说快速变幻的布景让人看不过来,而“目不交睫”是形容睡不着,望文生义。 视频 2D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答题时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句子,对照错例,找

32、到错误。题中A项,不合逻辑,“虽然作为黄河流经的地区,这里同样有古老悠久的黄河文明”不具有转折关系,可去掉“虽然”;B项,语序不当,“绵延上千公里东起呼伦贝尔草原西至河套地区”语序不当,可将“绵延上千公里”放在“涉及10个盟市”的后面;C项,成分残缺,“共同举办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人权治理的新路径为主题”介词残缺,可在“共同举办”后加“以”。 点睛:成分残缺或赘余是常见的病句类型,主要有主语残缺,谓语残缺,中心语残缺,介词残缺,较典型的是介宾短语淹没主语造成主语残缺,修饰语过长淹没中心词造成中心语残缺,结构较复杂造成介词残缺,成分赘余典型的是前后的语意重复,答题时注意划分句子成分,找到

33、残缺的对象,此题选项C介词残缺。 3D 【解析】试题分析:A、“莅临”多用于贵宾,用在此处不当。B、“忝”字,作为谦辞,有“玷辱”、“惭愧”之意,自己说自己“忝列其间”是表示谦虚,但用来说别人则是对别人的不尊敬。C“不吝赐教”用于请教别人,此处可改为“为您提供信息(提出建议)”。语言得体注意文体得体和语体得体,注意一些词语的固定运用对象和固定运用场合。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4C 5D 6A 【解析】 4试题分析:“宝玉喜聚”是本文作者的观点,而不是鲁迅的观点。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点评:论述类类文章中的重要词语,往往不是一般的词语,

34、而是重要的社科概念,在文章里含有特定的属性。还有代词的指代对象或内容的认定,多义词的判断,隐含信息比较丰富的词语的推断,都必须准确把握。 5试题分析:错在“没有才能”,“虚度流年”。其实是曹雪芹的愤世之语。 考点:理解并解释文中重要的句子。 点评:文中重要的句子,是就它们在文中的作用而言的,通常指传递重要信息的关键语句,对理解文意起重要作用的名言、引文,能帮助我们准确理解全文主题思想或脉络层次的语句(即文眼),结构比较复杂的语句等。 6试题分析:B.“惊天地,泣鬼神”的表述属夸大其词,“哀怨不平之气”的结论属无中生有。见第3段。C曹雪芹借助林黛玉表达的情感不仅限于“痛悼红颜”,还有对自己的哀叹

35、等复杂情感。见第4段。D.错在“是因为两位作家人生经历相同”的分析。文中只说“二者心绪苍凉,话语沉痛,何其相似”,并未推究原因。另据第4段对张岱经历的介绍,以及作者对曹雪芹身世的了解,也可以判断此项错误。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点评:做客观题筛选时一定要注意题干和选项所涉及信息与原文所存在的“变”与“不变”。如果选项在原文基础上出现了修饰、限制、补充成分的培养,那么就要特别小心是否出现了范围的扩大或缩小,程度的加深或减轻,数量的减少,是否改变了原有的因果关系、先后顺序、主次关系,是否将或然性变成了必然性,预见性变成现实性,将来时变成了完成时等等。7B 8答案故乡的枣树见证家族的

36、繁衍生息树是饥荒年代人们果腹的食材树是人们离家或返乡时的精神寄托。香樟树是江南女儿生命成长的终身陪伴。 9没有了树,犹如我们失去了亲属,表达了作者的伤痛之情;没有了树,致使我们与故乡越来越疏远,表达了作者的哀伤与无奈之情;没有了树,致使我们解除了与自然共栖的契约,表达了作者的忧伤之情;没有了树,致使传统文化逐渐衰落,表达了作者的忧思之情。 【解析】 7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A项考核结构,BD项考核内容,C项考核手法,其中B项,“并非是作者对香樟树的喜爱”错误,这里既有对香樟树的喜爱,也有对女

37、儿美好人生的祝福与期盼。 8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文章的文章的情节的题目,要求回答围绕“这样的树,犹若亲属”一句,作者写了哪些具体事件,注意根据文中的重点句子“它是一轮轮人生的见证者,见证了他们从跌撞的蒙童、攀爬的顽少,变成拄杖的耄耋”“树抽芽,野菜生,槐花、榆钱、椿叶、杨穗,都是好食材”“离家者,最后一眼回望的是它;返乡者,远远眺见的也是它”“我若有女,必种一棵香樟”概括答题要点。 点睛:此题考核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重点考核情节概括,情节概括往往概括物象的特征,事情的经过、原因,作者的观点态度、情感等,注意锁定文章的区位,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尤其注意文章各段的段首和段尾的句子以及表达方

38、式变换的句子。 9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句子含义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句不离段的原则,同时注意语句的位置和句中的重点词语,出题注意根据句子中的“没有了我们的亲属,我们成了路人”的原因和前面的语句“我们解除了与草木共栖的古老契约,我们告别了在家门口折朵撷果的劳作和浪漫,我们放弃了对一棵树一株花的亲近与认领,我们失去了对四季和年轮的辨识大自然里,不再有我们的一方蒲团、一幅凉席、一具竹榻”“没有我们的指纹和体温,没有儿童的笑声和攀爬的身影。人和树,亲情已断,形同陌路”概括没有了树,致使我们与故乡越来越疏远、解除了与自然共栖的契约、传统文化逐渐衰落等伤感之情。10B 11CE 12(1)“走班制”无法有效

39、落实;(2)选考制度和个人兴趣、特长不匹配;(3)多样选择加重职业规划压力,学生负担加重。 【解析】 10试题分析: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题中B项,“同时也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错,原文为“从学校的具体教学和学生的表现看,高考的压力的确是被分担了,但是学生的负担却反而加重了”。 11试题分析: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题中A项,原文说“学生的高考成绩由两依据一参考构成”,选项中漏了参考部分;B项,偷换概括,“学校”错,原文说

40、“在中国许多家长的眼里,喜欢不能当饭吃”,主语是家长。D项,“这让学生的兴趣、学科特长得到了充分发挥”错,原文只是“出发点”,是愿景,不是事实。 1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题目,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此题要求概括“新高考”存在的问题拿主意根据文中的重点在句子“最让人质疑的便是被各方看好的走班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师资水平、管理能力等多方面的局限无法得到有效的落实”“与走班制相配套的选考制度在落实过程中同样与预期出现了偏差”“从学校的具体教学和学生的表现看,高考的压力的确是被分担了,但是学生的负担却反而加重了”概括答题要点

41、。 点睛: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题目,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筛选和整合时注意区分是局部还是综合信息筛选,然后找到具体的答题区位,摘取关键词语作答,重点注意相关段落的段首句和段尾句。13C 14D 15B 16(1)王安国和范祖禹关系亲密,曾告诉范祖禹王安石的好意,范祖禹最终没有去拜见王安石。(2)皇上打算要重用范祖禹,但朝廷内外阻挠的人很多,于是凭着龙图阁学士的身份担任陕州知州。 【解析】 13试题分析:原文“国家根本,仰给东南。今一方赤子,呼天赴诉,开口仰哺,以脱朝夕之急。奏灾虽小过实,正当略而不问。若稍施惩谴,恐后无复敢言者矣。”

42、 14试题分析:“纪传体”应为“编年体”,“专门记录某一皇帝的言行”不准确,应是专记某一皇帝统治时期的大事。 15试题分析:“他因司马光推荐而被王安石看重”错,因果关系不成立。 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此题选项B事件错误。 16试题分析:注意重点词语的翻译。谕:告诉,竟:最终,谒:拜见,且:将要,梗:阻挠,以:凭借,

43、知:担任。 参考译文: 范祖禹,字淳甫。幼年时父亲去世,叔祖父范镇抚养他如同自己的儿子。但范祖禹还是认为自己已经是孤儿了,每每过年时亲戚宾客庆贺集会,他就悲痛忧伤好像无所容身一样,关门读书,从不参与应酬请托之类的事情。不久以后到达京城,所有和他交往的,都是一时知名的人。范镇看重他说:“这个孩子,会成为天下闻名的士人。”考中进士甲科。跟随司马光编修资治通鉴,在洛阳十五年,不去钻营职位的升迁。书编成后,司马光推荐他担任秘书省正字。当时王安石在朝廷掌权,特别爱护看重他。王安国和范祖禹关系亲密,曾告诉范祖禹王安石的好意,范祖禹最终没有去拜见王安石。富弼辞官后住在洛阳,一向严肃刚毅,关起门很少与人交往,

44、唯独亲厚对待范祖禹;富弼病情加重,叫来范祖禹交给他秘密奏疏,内容大概是论述王安石误国以及新法的危害,言辞极为愤慨中肯。富弼去世,人们都认为不会将秘密奏疏上报,范祖禹最终上报了秘密奏疏。吴中发大水,皇帝下诏拿出一百万斛米、缗钱二十万赈济救灾。谏官认为报告灾情的人造谣,请求加以验证考实。范祖禹封回其奏章,说:“国家的根本,就依靠东南地区。现在一方的百姓,呼喊诉苦,张口等待救助,来摆脱急迫的问题。上奏灾情即使稍微超过事实,应当忽略不追问。如果稍加惩罚,恐怕以后没有人敢说话了。”宣仁太后去世,朝廷内外议论纷纷,人人怀着观望的心态,在做官的人害怕恐惧,没人敢说话。祖禹担心小人乘机危害政治,于是上奏。当初

45、,苏轼约好范祖禹一起上奏章论议,进谏的草稿已经写好,看见范祖禹的奏疏,就附名一同上奏,说:“您的文章,是经世之文。”最终没有再拿出自己的奏稿。当时朝廷有用章做宰相的意思。范祖禹极力说章不可任用,没被同意,于是请求调任外地。皇帝打算要重用范祖禹,但朝廷内外阻挠的人很多,于是凭着龙图阁学士的身份担任陕州知州。谏官认为范祖禹修编神宗实录时诋毁诬陷朝廷,贬到贺州居住,去世,终年五十八岁。祖禹平时谦恭谨慎,不讲别人的过错。到遇事的时候,就辨别是非,一点不隐瞒。在迩英殿为官时坚守经义正理,献上的谏言特别多。曾经讲尚书到“在宫内荒淫于女色,在宫外荒淫于打猎”等六句,拱手诵读两遍,退步站着说:“希望陛下留意听

46、取这些道理。”皇帝再三点头,才退下。每次当要侍讲的前一天晚上,必定端正衣服帽子,严肃恭敬地好像在皇帝的身边一样,命令子弟侍读。陈述古人的解释,联系当时的政事,没有一句多余的话。苏轼称他是侍讲官里最好的。17BE 18表现了词人年纪虽大却依然想要恢复中原的壮志(壮心未泯仍有志恢复中原)。“老去情怀,犹作天涯想”一句中的“天涯”一词就非常鲜明地表现了词人的雄心壮志。抒发了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无奈之感。词人空有恢复中原之志,却无人支持,被迫离职隐居,终究“空惆怅”。抒发了缺乏知音理解的孤寂之情。大好河山,“独”“与谁同赏”,流露出孤独失意之情。鼓励身边的年轻人应胸襟豪迈、胸怀大志(勉励下一代并寄希望

47、于下一代的爱国情怀)。词人激励年轻人应该豪放一点,“莫学衰翁样”。 【解析】 17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考生对于诗歌内容和手法的把握。选项中,B项“表达了相同的思想情感”理解错误,该句既有登高临远的豪迈之情,也流露出世无同道(知音)的孤独之感。 18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 解答此题,抓住关键词句“老去情怀,犹作天涯想” “天涯” “空惆怅” “独”“与谁同赏” “莫学衰翁样”分析作答。 点睛: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

48、的多。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首先,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然后,把握诗中的显性信息,古典诗歌中,除了含蓄隐晦的隐性信息,也有一些显性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第三,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意义着手。第四,分析运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运用,是为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服务的。不仅是在解答“表达技巧”类题目时,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类题目时,也需要对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