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7.4 综合与实践:排队问题》教学设计
东至二中初中部数学组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初步学会在排队问题中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综合运用不等式的相关知识和方法等解决问题。
2、学会研究顾客在排队现象中的平均等待时间问题,为解决排队问题提供依据。
(二)过程与方法
1、正确地进行分析,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从而培养推理能力。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学会用数学眼光看世界,关心生活,关注社会。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利用不等关系分析排队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逻辑思维能力和有条理表达思维过程的能力;
2、在与他人合作交流过程中,能较好地理解他人的思考方法和结论,并能针对他人提出的问题进行反思,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二、教材分析
(一)内容分析
本节旨在通过一系列问题串研究顾客在排队现象中的等待时间问题,即借助不等式,求何时排队现象消失,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建立数学模型,利用数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通过要求学生选择生活的排队现象调查,并设计解决方案,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学生的积极性均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教学重点:借助代数思想构造不等式模型求何时排队现象消失。
(三)教学难点:构造不等式模型解决问题。
三、教学教法分析
(一)教法
结合学生的实际(年龄小,生活经验少,归纳概括问题能力差,缺乏把所学知识与生活难题相联系的能力等)及教学内容,采取讨论式探究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二)学法
通过合作、交流、探讨、归纳等方法,获得知识及解题经验。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通过PPT展示一个小情景故事,引入课题。
【开学领书】:
A:(看了一眼长长的队伍)天哪!这么多人!可是发书的老师还没来呢!
(过了一会,老师来发书了)
B:运气真好,跟在老师后面,噫?这么多人排队呢,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到我。
(D进来,C正在领书。)
D:还算不错,马上就到我了,来的还挺巧。
(D出门,E进来)
E:哇!不用排队吗?
问题:谁不用排队就可以领到书?
(学生回答:E)
(教师:对,这就叫“来的早不如来的巧”,生活中有很多排队现象,有时候,我们通过研究排队现象,可以很好的帮助我们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7.4综合与实践:排队现象》)
(设计意图:情景导入能让学生对排队现象有一个比较直观的印象,特别对于后面理解“谁是第一个不用排队的人”,构建不等式模型有促进作用。)
(二)设置问题,探究解决
(教师:回到我们刚才的问题,E同学到底什么时间到达领书处才可以不用排队。)
问题1:开学了,学校开设了领书处,并按学生“先到达,先领书”的原则领书,该领书处每2分钟就可以发给一位同学。已知领书处老师到达的时候,已经有6位同学在等待,在老师开始发书1分钟后,又有一位“新同学”到达,且预计以后每5分钟就有一位“新同学”到达。
(1)设e1,e2,e3,e4,e5,e6表示领书处老师到达的时候已经在等待的6位同学,c1,c2,c3,c4…,cn表示在领书处老师到达之后,按先后顺序到达的“新同学”,请将下面表格补充完整(这里假设e1,e2,e3,e4,e5,e6的到达时间为0)。
学生
e1
e2
e3
e4
e5
e6
c1
c2
c3
c4
c5
c6
…
学生到达时间(分钟)
0
0
0
0
0
0
1
开始领书时间(分钟)
0
2
4
结束领书时间(分钟)
2
4
6
(2)下面表格表示每一位学生开始领书之前所需等待的时间,试将该表格补充完整。
学生
e1
e2
e3
e4
e5
e6
c1
c2
c3
c4
c5
c6
…
等待时间(分钟)
0
2
4
6
8
8
5
【可以给学生提醒一下,等待时间=开始领书时间-学生到达时间】
(3)根据上述两个表格,能否知道“新同学”中,哪一位是第一个到达领书处而不需要排队的?求出他的到达时间。
【c5,第21分钟到达的】
(4)在第一位不需要排队的学生到达领书处之前,老师已经给几位同学发了书?共花费了多长时间?
【10位,20分钟,此处应强调学生用式子表示出来后再计算,为下一个问题,由数字到字母起到一定的指导过渡作用。10=6+4,20=10×2,最好能解释一下每个数字的含义。】
(5)平均等待时间是一个重要的服务质量指标,为更好的服务学生,问排队现象消失之前,所有学生的平均等待时间是多少?
【5.6分钟,平均等待时间=总等待时间/学生人数。】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串的形式,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填写表格的过程中,尽量让学生自己填写,有不会的相互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检查指导。 最后,师生共同分析数据,总结思路,解决问题得出结果。)
(教师:在问题1的条件中,如果开始等待的学生人数过多的话,列表法解决就极为不便,我们可以尝试用代数式表示上面的量,总结其数量关系,并根据此关系解决问题。)
问题2:在问题1的条件中,当领书处老师到达之时,如果已经有10位学生在等待(其他条件不变),且当“新同学”cn领完书后,排队现象就此消失了,即cn+1位同学为第一个不需要排队的“新同学”,问:
(1) 用关于n的代数式来表示,在第一位不需要排队的“新同学”cn+1到达之前,老师已经给多少位同学发了书?共花费了多长时间?
【10+n位同学,2(10+n)分钟,此处较好理解,学生应该可以列出代数式。】
(2) 用关于n的代数式表示cn+1的到达时间。
【可将表格所在行“到达时间(分钟)后半部分显示出来,补充两列,可能更易于理解。】
学生
c1
c2
c3
c4
c5
c6
…
cn
cn+1
到达时间(分钟)
1
6
11
16
21
26
5(n-1)+1
5n+1
(3) 根据(1)和(2)得到的代数式以及它们的数量关系,求n+1的值。
【此时,可借助开始时的小情景故事加强理解,在E到达时,前面所有学生都领完书了,也就是老师给前面所有同学发书花费的时间早于或恰好等于E到达的时间,所以可列不等式2(10+n)≤5n+1,解得n≥
由于cn+1是第一位不需要排队的“新同学”且n取整数,所以n=7,n+1=8.即开始领书后第8位到达的“新同学”无需排队,此时排队现象消失。】
(三)生活中的排队现象
(教师:生活中还有很多排队现象,你能举出你所观察的排队现象吗?)
(学生可能回答:超市购物结账、银行取钱、医院叫号,食堂打饭、电影院看电影检票,火车站排队检票等等)
(教师:如果你排队等待的时间较长时,你会建议服务机构怎么做?)
(四)综合实践,布置作业
结合你所观察的排队现象,选择一个进行调查,并给出解决方案。
五、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