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曲阜一中2014级高一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卷和第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用0.5毫米墨色笔将答案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第I卷(选择题共36分)一、基础题(5小题,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夙(s)愿 歆(xn)享戏谑(nu)敛声屏(bng)气 B瓦楞(lng) 忖(cn)度聒噪(gu)人烟阜(f)盛 C嘲哳(zh) 新正(zhng)崔嵬(wi)锲(q)而不舍 D吞噬(sh) 胳肢窝(g)掌舵(du) 便(bin)宜行事2下列各组词语书写错误最多的一项是( ) A嘻逐 牲醴 穿流不息 所守或非亲,化
2、为狼与犲 B静谧 錾银 闻过饰非 一去紫台连溯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C蹂躏 仓皇 笑靥如花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D窈陷 撕杀 纨裤子弟 空闻虎旅传霄柝,无复鸡人报晓愁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谁也不会想到,舞台上那个袅袅婷婷,弱柳扶风的妩媚千金,其饰演者却是一个男生,这真叫人叹为观止了。 B看世界杯,在为韩、日、朝等亚洲队的出色表现叫好的同时,也叫人为中国足球的“不足之症”深感忧虑,真不知,通过前不久对足球界“假黑赌”的严打行动,能否使中国足球强健起来。C处于社会转型期的80后、90后们多为独生子女,他们少不更事,残酷的竞争,蜗居的压力和孤独使得他们变得脆弱
3、,“非诚勿扰”类节目极容易干扰他们正确爱情观、价值观的形成。D建国初期,中国人民万众一心,因人成事,凭自己的力量初步建立起新中国的经济体系,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奠定了基础。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可是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他说,“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动物的游戏行为成为行为研究中最有争议的领域。争议的焦点,是动物为什么要进行游戏?.星系更多地使人想起一堆动人的发现物贝壳,或许是珊瑚大自然在宇宙的汪洋里创造的永恒的产物。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
4、病的一句是( )A华人奥斯卡金像奖导演李安拍摄的首部3D作品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一上映便得到了全球媒体、记者、新闻人的一致赞扬,被认为是一部气质独特、规模宏大的史诗冒险电影。B央视记者“你幸福吗?”的随机采访,有人直言不讳“我幸福!”,有人则调侃道“我姓曾!”,这引发了网友的热议与追捧。C长江中的江豚被誉为“水中大熊猫”,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也是华盛顿公约确定的全球濒危物种之一,再不加以保护,15年后将会灭绝。D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2014年度人物”评选通过网络投票或邮寄,在候选人当中,推出观众心目中的2014年“感动中国”的代表人物。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9分)红楼梦的开篇神话红楼
5、梦是由一个神话故事开端的。说的是大荒山无稽崖下,有一块女娲补天时未被采用的石头,幻化为神瑛侍者,每天用甘露浇灌三生石畔上的一颗绛珠仙草,后来仙草修成女身,愿把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的情。因此一事,便引出一部悲金悼玉的红楼梦来。故事虽然说来荒唐无稽,但是任何神话都有其尘根俗缘。曹雪芹编造的这个神话故事,毫无疑问也是有其现实的基础的。那么,红楼梦中的这块顽石,到底生于何方何地呢?作者说是本于“大荒山,无稽崖”,用脂砚斋的话来说,就是“荒唐也,无稽也”,亦即是无可稽考之处。在我看来,这是作者和批者有意让人处于扑朔迷离之中,它应当是真有其处的。依据相关材料揆情度理,我认为,它应当是我国东北部的长白山。在远
6、古时代,人们便称此为“大荒山”。我国第一部地理学著作山海经中记载:“大荒之中有山,名不咸,在肃慎之国。”肃慎,位于我国东北的东北部;不咸,蒙语即神仙的意思;不咸山,即仙山。长白山天池之畔有一天豁峰,山峰形状奇特。山石巨大,其中最大的一块,便名曰“补天石”。“绛珠仙草”又是什么呢?我认为,它即是长白山上的名贵特产人参。人参常被称它为“神草”或“仙草”,长着对生的绿叶,绿叶中间挺立着一株长长的花柱,柱上的结着一串串红宝石似的珠果,颜色绛红绚丽,形状如同南国红豆,晶莹剔透。这样看来,这个“绛珠仙草”不是人参又是什么呢?“神瑛侍者”呢?他似是“神鹰”的谐音。很早以前,满人中间流传一个神话:有三个仙女在
7、长白山天池里洗澡,有一只神鸟(也有称说神鹰的)噙来一颗绛红的仙果放到最小的仙女佛库伦的衣服上,仙女吞下红果后生个男孩,便是清世祖先布库里雍顺。因此,神鸟(或神鹰)与绛红朱果的兰因絮果,恩恩怨怨,早就缔结在三生石畔了,曹雪芹只不过是将其巧妙地改造了一番,且完全不露一点痕迹。为什么曹雪芹要用这么一个神话故事,来牵引出这部百年望族的兴衰史呢?曹雪芹先人早在明万历年间迁居沈阳附近,加入旗军正白旗。他们为清室开创基业,屡立卓越功勋。因此曹雪芹用这么一个神话故事开篇,这与他绵绵不绝的寻根怀旧思恋有着直接的关系。曹雪芹生于末世,当年随同清室一同入关的八旗子弟,个个都是声名显赫,唯独他结庐在荒凉的西郊荒野村,
8、穷困潦倒,怎能不产生“娲皇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单单剩下一块未用”的慨叹呢?曹雪芹在一首画中诗中说:“爱此一拳石,玲珑出自然。溯源应太古,堕世又何年?有志归完璞,无才去补天。不求邀众赏,潇洒做顽仙。”这里明明点出这块顽石的来历,它的根源本来尊贵,详溯其源当是出自太古的大荒山(即长白山)山巅,遥想当年是何等的荣耀,只是今日才蒙蔽尘埃,埋没于蓬蒿之中。现虽欲返璞归真,但又不能去攀结那些豪门权贵,只能是“自怨自愧,日夜悲哀”而已!并与万般无奈之中,才求诸于笔墨文字,冀图得到诸如空空道人之类的人去传述其一番历历可数的心迹罢了。6下列说法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红楼梦开篇神话故事中,女娲补天时未被
9、采用的石头出自大荒山无稽崖下,作者认为大荒山应当是长白山。B红楼梦开篇神话故事中的“神瑛侍者”,作者认为“神瑛”似是“神鹰”的谐音。神瑛侍者即清室祖先布库里雍顺。 C红楼梦开篇神话故事中的“绛珠仙草”, 作者认为即是长白山上的名贵特产,被人们称为神草或仙草的人参。D曹雪芹先人早在明万历年间迁居沈阳附近,加入旗军正白旗。红楼梦的开篇神话故事表现了曹雪芹绵绵不绝的寻根怀旧思念。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大荒山即是长白石,是因为在远古时代,人们称此长白山为“大荒山”,长白山天池之畔有块巨大山石名为“补天石”。 B作者认为“绛珠仙草”即人参,因为人参长着对生的绿叶,中间
10、花柱头上结着一串串宝石似的珠果,与红楼梦描写的“绛珠仙草”很像。C随同清室一同入关的八旗子弟,个个都是声名显赫,而曹雪芹为清室开创基业,屡立卓越功勋却穷困潦倒,所以让他产生“单单剩下一块未用” 的慨叹。D满人神话中神岛(或神鹰)与绛红珠果的兰因絮果缔结在三生石畔的故事,被曹雪芹妙若无痕地运用到了红楼梦中。8根据文章内容,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曹雪芹编造的这个神话故事,是有其现实的基础的。那么,水浒传开头的神话也应该是有其尘根俗缘的。B虽然作者在画中诗与红楼梦中都写到了“石头”,但诗中的石头与红楼梦中的补天石没有内在的联系。C作者认为山海经中的不咸山即长白山,说明山海经中的地名有的是少
11、数民族语言的音译。D作者对红楼梦的开篇神话中的主要事物一一作了考证,说明作者对满族历史及满族风情非常熟悉。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12分)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年甫冠。性不喜华靡,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列语之曰:“君赐不可违。”乃簪一枝。从庞籍辟,通判并州。麟州屈野河西多良田,夏人蚕食其地,为河东患。籍命光按视,光建:“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贱,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籍从其策。而麟将郭恩勇且狂,引兵夜渡河,不设备,没于敌,籍得罪去。光三
12、上书自引咎,不报。籍没,光升堂拜其妻如母,抚其子如昆弟,时人贤之。改直秘阁、开封府推官。交趾贡异兽,谓之麟,光言:“真伪不可知,使其真,非自至不足为瑞,愿还其献。”又奏赋以风。修起居注,判礼部。有司奏日当食,故事食不满分,或京师不见,皆表贺。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从之。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莫敢言。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死争。至是,复面言:“臣昔通判并州,所上三章,愿陛下果断力行。”帝沉思久之,曰:“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光曰:“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
13、”帝曰:“此何害,古今皆有之。”光退未闻命,复上疏曰:“臣向者进说,意谓即行,今寂无所闻,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为不祥之事?小人无远虑,特欲仓卒之际,援立其所厚善者耳。定策国老门生天子之祸,可胜言哉?”帝大感动曰:“送中书。”光见韩琦等曰:“诸公不及今定议,异日禁中夜半出寸纸,以某人为嗣,则天下莫敢违。”琦等拱手曰:“敢不尽力。”未几,诏英宗判宗正,辞不就,遂立为皇子,又称疾不入。光言:“皇子辞不赀之富,至于旬月,其贤于人远矣。然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愿以臣子大义责皇子,宜必入。”英宗遂受命。(节选自宋史司马光传)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籍命光按视 按:
14、巡查 B光三上书自引咎,不报报:批复C又奏赋以风 风:使知道 D不赀之富 赀:计算,估量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及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即了其大指 其皆出于此乎B. 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C. 以某人为嗣,则天下莫敢违 輮以为轮D. 其贤于人远矣 不拘于时,学于余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光性情不喜华靡,禀赋迥异。七岁时,就能说出左氏春秋的大意;“闻喜宴”独不戴花,体现了他与众不同的胆识和品性。B司马光做事坚持原则,见解独到。在异兽和日食事件中,他设譬引喻,据理劝谏,朝廷最终听从了他的意见。C司马光为人忠厚笃诚,重情重义。在庞籍
15、因事受牵连后,他能连续上书承担罪责,庞籍死后又能善待其家人。D司马光为臣鞠躬尽瘁,尽忠尽职。在关乎国嗣的问题上,他与范镇等人一起劝说天子为国家长远考虑,早立储君。1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氏春秋,简称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B“甫冠”指刚刚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成年礼,束发戴冠,表示已成年。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还有“总角”“豆蔻”“耄耋”等。C“昆弟”指兄弟,这里是指司马光抚养庞籍的儿子就像自己的兄弟一样。成语“义结金兰”“琴瑟和鸣”就特指兄弟情深。D“故事”有多种含义,文中的意思是先例,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现多指一
16、种叙述类的文学体裁。第卷(表达题 共114分)四、古诗文阅读(24分)13、翻译句子(10分)(1)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3分) (2)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4分) (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3分)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8分)枕 上 作陆 游一室幽幽梦不成, 高城传漏过三更。孤灯无焰穴鼠出, 枯叶有声邻犬行。壮日自期如孟博,残年但欲慕初平。不然短楫弃家去,万顷松江看月明。注孟博,即东汉范滂,后汉书记载他“有澄清天下之志”。初平,即黄初平,神仙传说他“至五百岁而有童子之色”。(1)诗的前两联
17、是如何写诗人枕不成眠的?(4分) (2)诗的后四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15、古诗文默写(每空1分,共6分)(1)西当太白有鸟道, 。(2) ,此时无声胜有声。(3)此情可待成追忆, 。(4) ,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5) ,不尽长江滚滚来五、语言文字运用(12分)1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关于枫桥,我不但读过张继的诗,还看过好些刺绣和绘画的枫桥夜泊图。我想象;我想象;更想象着。假如在月落乌啼的寒夜,霜风如削,江上闪烁着星星的渔火:。我都似曾相识,自己且俨然客舟中独对孤灯、辗转不寐的旅人。 寒山寺的梵宇,矗立在丛树之间,钟楼高耸天际那枫桥
18、高耸的弓影,流水潺潺,有一二客船在桥畔停泊钟声如缕,悠然从水上飘来,会叩醒舟人的客梦,唤起他在人生旅途上的漂泊的悲哀那云水苍茫、烟波浩渺的秋江,沿江的红树沉醉在夕阳影里A. B. C. D.17、概括下面这段文字的主旨。(不超过35字)网络是指信息传输、接收、共享的虚拟平台,它把各个点、面、体的信息联系到一起,从而实现这些资源的共享。它借助文字阅读、图片查看、影音播放、下载传输、游戏聊天等软件工具给人们带来极其丰富和美好的使用和享受,有时甚至超越人体本身所能带来的感受,让人以超乎真实的外貌、感觉进入网络平台。但这些只是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而不能取代人们的生活,只能模仿人们的感受而不能取代人们的感受
19、。 18、以“人生”为对象,仿照例句写两句话,要求内涵相近,字数与结构相同。如果把人生比作季节,那么,便有寒来暑往,草荣草枯,花开花谢。_ _ _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9-20题。(18分)还 童 药 店马光老汉,号还童。人称小城第一中医。他家三代行医。祖父在清朝做过御医,父亲给袁总统开过方子。马光则做了江湖郎中,走州过县,给许多共产党和国民党的大官小官治过病。1949年,他在小城歇脚,那时的小城军管会主任老韩介绍他参加工作。于是,马光便在小城落户,在小城医院门诊。马光医术高,不久便在小城声名大噪。“文革”那年,马光被小城的红卫兵“提拔”到国民党少将军医的名位上。然后,“履行”了戴高帽子
20、流动展览和坐土飞机的仪式。再然后,被轰回老家交贫下中农监督劳动去了。马光一生没结婚,是个谜。又过了多年,马光被政府落实政策回到小城。医院委他做院长,他不干,仍在医院门诊。那年马光六十岁。医院留他,于是他没有退休。马光带回来一个乡下小伙子,名叫马建华,是马光的本家侄子。建华黑黑的,很腼腆,总关在屋里读书,较少上街。不久,建华考上大学走了,考中的是医学院。建华走后不久,马光退休了。退休没几天,马光竟在街上开了一个药店。那天,乒乒乓乓放了一通鞭炮,便挂出了字号:还童药店。匾额是马光写的。那匾额写得极雄浑气派。马光即在药店诊病开方,慕名者云集,还童药店生意红火。那天,做了省卫生局长的老韩路过小城歇脚。
21、饭后逛街,逛到还童药店,便进门,喊了声老马。马光抬头看,一时红了脸。“韩主任?”马光走上前端详。“不是我是谁?”老韩大笑。二人用力拉拉手,感叹了好一刻。旁边有人凑趣,请韩局长给马大夫题字。马光一笑:“很好很好。”老韩也是个写家,不觉技痒,点头应了。立刻有人捧过笔墨纸砚。老韩抓起笔,饱蘸了墨,很有气势地写了“还童药店”。写毕,老韩掷笔笑道:“替你扬扬名气。”马光拱拱手:“多谢多谢。”老韩走后,马光让人把老韩的字拿去做匾额。做好,马光却收起不用。又过了两年,老韩又来小城。此时老韩已做了副省长。他来小城检查工作。临走那天,他又来“还童药店”。抬头看匾额。老韩不觉大笑:“马光,我为你写的匾额为何不用?
22、嫌我字丑?”马光迎出门,笑笑,不答话。二人拉手走进店,坐下吃茶。拉了阵子谈话,话题又转到字上。老韩起身笑道:“我最近字长进不少,再给你写一块匾如何?”说罢,跃跃欲试。“如此最好。”马光吩咐药工取来笔墨纸砚。老韩提了笔,吸一口气,伏身笔走龙蛇。“还童药店”四个大字,顷刻完成。力透纸背。气势磅礴。马光看呆了,脱口喝彩:“好字!好字!”第二天,马光让人拿了老韩的字去做匾额。做好取回,马光却仍不用,仔细收起。有人惊诧:“韩省长轻易不肯给人写字,您得来却不用?”马光笑笑,却不回答。“还童药店”仍是马光的手笔。又过了一年,马光突然病倒,躺了十几日,汤药大药吃了不少,仍不能起床。老汉便不再用药,让人打电报叫
23、马建华回来。建华赶回来,摸着老汉的脉,眼泪汪汪地伏在老汉床前。马光淡淡一笑:“我大限已到,你不必伤感。”然后,老汉一一交代后事,要建华毕业后接管药店。建华鸡啄米似的点头,已是一脸的泪。马光闭上眼,微微有些恶气喘,稍顷又睁开眼:“你把我写的那匾额取下,换上韩省长写的那块。”马建华照办了。老韩写的匾额十分生色,来往行人夸赞字好。又过了几日,马光果然死了。建华办完丧事,便托人暂且照管药店,他赶回学校。没了马光,药店只卖药,不诊病。又过几个月,马建华毕业回到小城,接管了“还童药店”。他像马光一样诊病开方卖药。没有生意时,他总是踱到门口,抬头盯着老韩写的那匾额发呆。有人见他到工商局跑了几遍。一天早上,他
24、吩咐店里的人搬来梯子,取下老韩写的那匾额,另换上一块新匾额:“建华药店”。字是他写的,挺丑。来往行人,呆看,有懂行的窃笑:“太丑!太丑!”建华却不吭气。(选自谈歌人间笔记,有删改)19.小说围绕还童药店的“匾额”,主要写了哪几件事?请分条回答。(4分)20.简析小说中马光这一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4分)21.结合小说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4分) (1)“马光则做了江湖郎中,走州过县,给许多共产党和国民党的大官小官治过病。”这句话在小说中有何作用? (2分)(2)“没有生意时,他总是踱到门口,抬头盯着老韩写的那匾额发呆。”建华此时会有怎样的心理活动? (2分)22.这是一篇意蕴丰富的作品,结合
25、文本和社会现实,探究小说的主题和作者的创作意图。(6分)七、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莫言义正词严地说:“我永远不会为了一个奖去写作,不管是茅盾文学奖,还是诺贝尔文学奖。”但他分别在2011年和2012年获得了茅盾文学奖和诺贝尔文学奖。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说:“财富、名声、地位都是理想的副产品。你只顾追逐理想,其余就会跟着到来。”要求:(1)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2)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3)必须写议论文;(4)不少于800字。曲阜一中2014级高一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语文答案1.B 2.D3D(“因人成事”,是毛遂讥讽不顶用的同伴的话。
26、 指依凭他人办成事情 (多用于自谦))4.C该句整体上是 陈述语气。5.C(A概念交叉,“全球媒体、记者、新闻人”改为“全球媒体、记者、影评人”。B“央视”前加“面对”,另外“这”指代不明,“热捧”的对象不清。D“通过”后的宾语残缺,应该在“邮寄”后加上“的方式”。)6B “神瑛侍者即清室祖先布库里雍顺”文中无依据。7C “为清室开创基业,屡立卓越功勋”的曹雪芹的祖先。8B 画中的石头与红楼梦中的补天石寄寓了作者相同的情感,所以有内在联系。答案:9C(风:讽谏。)10.C11B(“设譬引喻”错;异兽事件并没有提到“听从他的意见”。)12C(“琴瑟和鸣”特指夫妻感情。)13略14.(1)主要运用
27、侧面描写(或从听觉的角度)(1分),通过写诗人听到漏报三更、鼠出犬行等声音(2分),从侧面描写出枕不成眠的情景,烘托出诗人内心的悲凉(1分)。(4分。意思对即可)(2)通过叙写壮年想报国而无门,晚年欲长寿而不得,转而要纵情山水,(2分)表达了诗人的超脱之意和愤激之情。(2分)(4分。意思对即可)15略16、C解析:本题是对张继枫桥夜泊意境的再现,只要对原诗较为熟悉,注意语句之间的过渡与照应,就能很容易选出答案。首先根据“江上闪烁着星星的渔火”,联系对应诗句,可判断出第四空应填第句;再由“梵宇”在“丛树之间”,而“红树”又在“沿江”的岸上,可判断出第句应在第句之前;最后对照原诗,枫桥应是画面的主
28、体,所以第句应在最前面。17、示例:网络通过资源共享给人们丰富和美好的享受,但不能取代人们的生活和感受。18、示例一:如果把人生比作歌曲,那么,便有起承转合,高亢低沉,喜悦悲伤。示例二:如果把人生比作登山,那么,便有峰回路转,柳暗花明,起伏升降。19.参考答案:还童药店开张时,马光自题匾额。老韩两次主动为马光题写匾额。马光没有挂老韩题写的匾额。马光临终叫马建华改挂老韩写的匾额。最终,马建华改挂自己写的匾额。解析:情节概括,注意题目给出了概括的主题词,只需要围绕“匾额”来概括即可。20.参考答案:医术高明。如退休医院留用,开店生意红火。淡泊名利。如不做副院长。自尊自强,保持独立人格。如不挂老韩题
29、写的匾额。解析:抓住主要性格特征分点概括,所谓分析,其实就是举例说明。21.参考答案:(1)既表现了马光医术的高明,又为下文在“文革”中遭受迫害埋下伏笔。(2)马建华理解马光要他改挂老韩题写匾额的用意,还是做出了同样不挂老韩题写的匾额的决定。解析:第(1)题是句段作用分析,一般是指向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等。第(2)题是描写方法分析,即通过动作描写,写出了人物怎样的心理过程,要注意结合上下文来判断。22.参考答案:小说主题:小说主要通过写马光两次不挂老韩题写的匾额,赞颂了马光身上所体现出的传统美德和高尚精神;通过写马光与老韩几十年的交往,表达了对“君子之交淡如水”的真挚友情的肯定。创作意图:作者借
30、写马建华最终不挂老韩题写的匾额而改挂自己写的匾额这一情节,含蓄表达了对传统美德应当传承,高尚精神应当继续发扬光大的希望;通过写别人对马光、马建华行为的不理解,委婉批评了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某些人喜欢攀附权贵、不能自尊自强的现象。解析:第一问是主题概括,比较简单;第二问的“创作意图”,其实与主题紧密相关,亦即作品主题与现实的关系,即作者要表达的真正目的。注意与小说背景相联系来分析。【参考译文】司马光,字君实,是陕州夏县人。他的父亲司马池,曾任天章阁待制。司马光七岁的时候,严肃如同成年人,听别人讲左氏春秋,他特别喜爱,回家后将所听到的讲给家人,竟能说出其中的大意。此后,他整天手不释卷。宋仁宗宝元初年,
31、司马光考中进士,这年他刚二十岁。他不喜欢华丽,“闻喜宴”唯独司马光不戴花,一位同中进士的人告诉他说:“君王赏赐的花,不可违背。”于是司马光才戴上一枝。司马光跟随庞籍,担任并州判官。麟州屈野河西良田颇多,西夏人蚕食这一带土地,已成为河东的祸患。庞籍命令司马光去巡视,司马光建议说:“修筑两个城堡来抵御西夏人,招募老百姓去耕种土地。耕种的人多,买入粮食的价格就低,也就可以慢慢缓和河东粮食价格昂贵而依赖远处供给的忧虑。”庞籍听从了他的计策。麟州将领郭恩勇敢却有点狂妄,率兵在夜间渡河,不设防备,被敌方消灭,庞籍因此获罪,离开了麟州。司马光三次上书陈述郭恩覆灭是自己的过失,但没有得到答复。庞籍死后,司马光
32、上堂拜见他的妻子,待她像母亲一样,抚养他的儿子就像自己的兄弟一样,当时的人都很称赞他。后来,司马光改任直秘阁、开封府推官。这时,交趾贡纳一种奇怪的野兽,说是麟,司马光说:“真假不得而知,即使是真的,不是自己来的也不能说明是祥瑞之兆,希望送还他们的所献之物。”他又写了一篇赋进行讽谏。他又修撰起居注,供职礼部。有关部门说有日食,按惯例,日食不满度数,或京师看不见,都应当上表祝贺。司马光说:“四方都看得见,京师看不见,这说明君王被阴险邪恶的小人所蒙蔽;天下的人都知道,唯独朝廷不知道,它所带来的灾害会更厉害,不应当庆贺。”朝廷听从了他的意见。仁宗身体不好,可国家的继承人还没有确定,天下的人都很忧虑却不
33、敢说话。谏官范镇首先发表自己的看法,司马光在并州听说后,也发表意见,并且赠送书信给范镇,劝他以死抗争。到这时,司马光又对皇上当面说:“我过去在并州作通判,所上的文书三章,希望陛下果断笃行。”皇帝深思了好久,然后说:“莫非想要挑选宗室后代作为继承人吗?这的确是忠臣说的话,只是别人不敢说罢了。”司马光说:“我说这个,自己认为一定会招来死罪,没想到皇上如此开明,竟然接受了。”皇上说:“这有什么不好,古今都有这类事。”司马光退朝后没有听说有诏令,就又上书说:“我前面所说,心想立即就会施行,现在却没听到什么,这中间一定有小人说陛下正当壮年,怎么立即(就)做不吉祥的事?那些小人没有长远的考虑,只是想在仓猝之间,拉拢他们所着重的和友善的。定策国老、门生天子之祸,能说得完吗?”皇帝大为感动,说:“将司马光的上书送到中书省。”司马光见到韩琦等说:“诸公趁早商定,他日宫中半夜传出寸纸,把某人作为继承人,全国的人不敢违背。”韩琦等双手作揖说:“不敢不尽力。”不久,下诏让英宗负责宗正事务,英宗一再推辞,不肯答应,于是被立为皇子。英宗又说自己有病,不肯入宫。司马光说:“皇子推辞富贵,已经快一个月了,可见他比一般人贤惠得多。然而,对父亲的召唤不答应,君王征召,却不肯应征,希望以臣下的道义来责备皇子,想必他一定会入宫。”英宗果然接受了征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