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2016小升初小文言文原文和解释汇编.doc

上传人:快乐****生活 文档编号:2786456 上传时间:2024-06-0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小升初小文言文原文和解释汇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6小升初小文言文原文和解释汇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两小儿辩日 原文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yú),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cāng)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shú)为汝(rǔ)多知(此处念“智”)乎?” 词语解释   (1)游:游学,游历。   (2)辩斗:辩论,争论。   (3)故:原因,缘故。   (4)以:以为,认为。   (5)去:离。   (6)日中:中午。   (7)车盖:古时车上的篷盖,像雨伞一样,呈圆形。 (8)及:到了。 (9)则:就。 (10)盘盂:过去吃饭的碗,盘子。盘:圆的盘子,盂:一种装酒食的敞口器具。 (11)为:是。   (12)沧沧凉凉:清凉而略带寒意。 (13)探汤:把手伸到热水里去。意思是天气很热。(14)决:裁决,判断。 (15)孰:谁,哪个。   (16)汝:你。 译文 孔子到东方游学,途中遇见两个小孩儿在争辩,便问他们争辩的原因。   有一个小孩儿说:“我认为太阳刚升起来时离人近,而到中午时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儿则认为太阳刚升起时离人远,而到中午时离人近。   有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升起时大得像一个车盖,到了中午时小得像一个盘盂,这不是远小近大的道理吗?”   另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来时清凉而略带寒意,到了中午时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热,这不是近热远凉的道理吗?”   孔子听了不能判定他们谁对谁错,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识渊博呢?” 启示   .宇宙无限大,知识无限多,学无止境。即使是博学多闻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我们要不断学习。   .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要强不知以为知”。   .认识事物从不同角度出发考虑,会有不一样的结果。   .多听听身边孩子们的声音,也许能有所长进。   .知识是不分年龄,不分界限的。   我们在平常阐明自己道理时也该像两小儿一样有根有据,用道理说明问题。 中心思想   一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二 要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明白了学无止境的道理。   三 片面地看待问题,是得不出结论的,也告诉我们要用全面的眼光来看待事物。 孙休好射雉 出处:《世说新语 · 规箴》 原文 孙休好射雉,至其时则晨去夕反。群臣莫不止谏:“此为小物,何足甚耽?”休曰:“虽为小物,耿介过人,朕所以好之。” 译文: 孙休喜欢射野鸡,到了射猎野鸡的季节,就早去晚归。群臣谁都劝止他说:“这是小东西,哪里值得过分迷恋!”孙休说:“虽然是小东西,可是比人还耿直,我因此喜欢它。” 词语解释 ①孙休:是吴国君主孙权的儿子。孙权死后,孙休的弟弟孙亮继位,后孙亮被废,孙休继位。  ②止谏:一作“上谏”。   ③耿介:正直;心意专一。《周礼·春官·大宗伯》“士执雉”注:“雉:取其守介而死,不失其节。”按这句是托词,为自己开脱。  管宁割席 ——《世说新语·德行第一》 原文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观。 宁割席分座,曰:“子非吾友也。” 译文 管宁和华歆一起在园中锄菜,看到地上有片金子,管宁依旧挥锄,把它看作瓦石一样,华歆却拣起收了起来。俩人还曾坐在一张席上读书,有人乘华车经过门前,管宁照样读书,华歆却丢下书出去观望。 管宁就把席子割开,和华歆分席而坐,并对华歆说:“你(已经)不是我的朋友了。” 词语解释 本篇通过管宁、华歆二人在锄菜见金、见轩冕过门时的不同表现,显示出二人德行之高下。原属《德行》第十一则。管宁,字幼安,北海朱虚(今山东临朐县东)人,传为管仲之后。少恬静,不慕荣利。华歆,字子鱼,高唐(今属山东)人,汉桓帝时任尚书令,曹魏时官至太尉。[2]轩冕:轩车。复词偏义。指古代士大夫所乘的华贵车辆。 [3]废书:放下书。[4]席:坐席。古人席地而坐。[5]捉:捡起。 [6]掷(zhī):撒(塞)至,收(藏)起来的意思。 ①管宁:字幼安,汉末魏人,不仕而终。华歆:字子鱼,东帝时任尚书令,入魏后官至司徒,封博平侯,依附曹操父子。 ②共:一起。③捉:拿起来,举起,握。④掷:扔。⑤去:抛去。⑤尝:曾经。 ⑥乘轩服冕:复词偏义。指古代士大夫所乘的华贵车辆。轩:古代的一种有围棚的车。冕:古代地位在大夫以上的官戴的帽,这里指贵官。 ⑦如故:像原来一样。如:如同,好像。 ⑧废书:放下书 。废: 停止。 ⑨观 :观望。 ⑩席:坐具,坐垫。古代人常铺席于地,坐在席子上面。现在摆酒称筵席,就是沿用这个意思。 ⑾窥:偷看。 ⑿子非吾友也:你不是我的朋友了。子:指你。 ⒀割席:割开草席,分清界限,断交关系。 《世说新语》是中国南朝宋时期(420-581年)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是由南朝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403-444年)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梁代刘峻作注。全书原八卷,刘峻注本分为十卷,今传本皆作三卷,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全书共一千多则,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 启发及体会 应该从小树立远大的志向,刻苦读书,排除一切私心杂念,才能学有所成。 做事不能过于武断,要多一点观察,不要轻易下结论,才可以做到更好。 不要被金钱和名誉迷惑了,失去了自我,这样很难交到好的朋友。 济阴之贾人 原文   济阴之贾人,渡河而亡其舟,栖于浮苴之上,号焉。有渔者以舟往救之,未至,贾人急号曰:"吾乃济阴之巨室也,能救我,予尔百金!"渔者载而升诸陆,则予十金。渔者曰:"向许百金,而今予十金,无乃不可乎!"贾人勃然作色曰:"若,渔者也,一日能获几何?而骤得十金,犹为不足乎?"渔者黯然而退。他日,贾人游吕梁而下,舟薄于石又覆,而渔者在焉。人曰:"盍救诸?"渔者曰:"是许金不酬者也。"立而观之,遂没。 词语解释 (1) 济阴:郡县名。(阴:山的北面河的南面 阳:山的南面河的北面)。 (2)贾人:商人。(3)亡:失去。 (4)浮苴(ju):水中浮草。 (5)号:求救。 (6)焉:兼词,于之,在那里。 (7)巨室:富家。(8)向许:刚才答应。 (9)无乃:恐怕。无乃···乎:这岂不是······吗?   (10)勃然:发怒的样子。 (11)作色:脸变了颜色,指变成了怒色。   (12)几何:多少。 (13)黯然:失望的样子。  (14)退:走开。   (15)吕梁:地名,龙门山。 (16)薄:迫近,这里指冲撞、触击。   (17)覆:翻,这里指翻船。(18)盍:何不。(19)予:给。(20)没:淹没。   (21)足:满足。(22)贾人:商人。 (23)诸:他  (24)许:答应   (25)而:连词,表修饰  译文   从前,济阴有个商人,渡河时从船上落下了水,停留在水中的浮草上,在那里求救。有一个渔夫用船去救他,还没有靠近,商人就急忙嚎叫道:“我是济水一带的大富翁,你如果能救了我,我给你一百两银子。”   渔夫承载着他并把他救上岸后,商人却只给了他十两银子。   渔夫说:“当初你答应给我一百两银子,可现在只给十两,恐怕不可以吧!”商人勃然大怒道:“你一个打渔的,一天的收入能有多少?你突然间得到十两银子还不满足吗?”渔夫失望地走了。   后来有一天,这商人乘船顺吕梁湖而下,船触到石头沉没,他再一次落水。正好原先救过他的那个渔夫也在那里。有人问渔夫:“你为什么不去救他呢?”渔夫说:“这是因为他答应给我的钱却没有兑现。”渔夫站着观看那位商人在水中挣扎,商人就沉入水底淹死了。 争雁 刘元卿《贤类编》寓言故事 原文 昔人有睹雁翔者,将援弓射之,曰:“获则烹。”其弟争曰:“舒雁烹宜,翔雁燔宜。”竟斗而讼于社伯。社伯请剖雁,烹燔半焉。已而索雁,则凌空远矣。 译文 从前有一对兄弟看到天上的飞雁,准备拉长弓射击大雁,一边说:“射下来就煮着吃。”他的弟弟争着说:“行动舒缓的雁煮着吃最好,善于飞翔的雁烤着吃最好。”争吵起来,而且同到社伯那里去评理。长者建议把雁剖成两半,用一半煮一半烤的吃法解决了他们的争吵。随后兄弟俩再去找天上的飞雁,飞雁早已又高又远地飞走了。 词语解释: 昔,以前,昔日。①烹,煮。②燔,烤。③伯,长者。 1.睹:看见。 2. 援:拉。 3.烹:烧煮。4.舒燕:栖息的大雁。5.宜:应该。6.燔(fán):烤。  7.竞斗:争吵;争吵。 8.讼(sòng):裁决。 9.社伯:古代二十五家为一社。社伯是一社之长。  10.索:寻找。 启示 表面意义是不要一昧无休止去争论做一件事的方法,而错过完成它的机会。 引申意义是完成一项事业、实现一个理想,就象猎雁而烹一样,不但有阶段性,而且还有时效性。 不完成前一个阶段的任务,是无法进入下一个阶段的;不把握时机即使条件具备了,同样无法达到目的。 它告诉人们:事情要分清本末主次和轻重缓急,否则将一事无成。 《论语》十则(选六) 朝代:先秦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   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词语解释:  (1)子:先生,指孔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在山东曲 阜)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按时地去复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通假字,音yuè,实意“悦”的古体字,愉快的意思。 (5)朋:上古朋和友是有区别的:同门(师)为朋,同志为友。 (6)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拼音:yùn,生气,发怒。 (9)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补充词解释:   而:连词。(可译为并且)例:学而时习之。   转折。(可译为却) 例:人不知而不愠。   亦(yì):同样、也是。   乎: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吗”。   自:从。   知:了解。  本段理解: 第1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 第2句话讲的是学习乐趣。志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第3句话讲的是为人态度。“人不知”,后面省略了宾语“之”,可译为“我”或“自己” ②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孔子说:“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得新的见解与体会,凭借这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字词解释:  注:本章的“温故而知新”有两解。一为“温故才知新”:温习已闻之事,并且由其中获得新的领悟;二为“温故及知新”:一方面要温习典章故事,另一方面又努力撷取新的知识。 故:旧的知识(形容词用作名词)。   而:连词,表顺承,就 知:领悟。   可:可以。   以:凭借。   为:作为。 ③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字词解释: 而:连词,表转折。   则:连词,相当于“就”、“便”。 罔(wǎng):通“惘”,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dài):这里指有害。本意:危险。 本段讲了学习与思考的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 ④子贡问曰:“孔文子(1)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2)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注释】 (1)孔文子:卫国大夫孔圉(音yǔ),“文”是谥号,“子”是尊称。 (2)敏:敏捷、勤勉。 【译文】 子贡问道:“为什么给孔文子一个‘文’的谥号呢?”孔子说:“他聪敏勤勉而好学,不以向他地位卑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给他谥号叫‘文’。” 【评析】 本章里,孔子在回答子贡提问时讲到“不耻下问”的问题。这是孔子治学一贯应用的方法。“敏而好学”,就是勤敏而兴趣浓厚地发愤学习。“不耻下问”,就是不仅听老师、长辈的教导,向老师、长辈求教,而且还求教于一般看来不如自己知识多的一切人,而不以这样做为可耻。孔子“不耻下问”的表现:一是就近学习自己的学生们,即边教边学,这在《论语》书中有多处记载。二是学于百姓,在他看来,群众中可以学的东西很多,这同样可从《论语》书中找到许多根据。他提倡的“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对后世文人学士产生了深远影响。 ⑤子曰:“默而识(1)之,学而不厌,诲(2)人不倦,何有于我哉(3)?” 【注释】 (1)识:音zhì,记住的意思。 (2)诲:教诲。 (3)何有于我哉:对我有什么难呢? 【译文】 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这对我能有什么因难呢?” 【评析】 这一章紧接前一章的内容,继续谈论治学的方法问题。前面说他本人“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此章则说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侧面。这对中国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至于在今天,我们仍在宣传他的这一教育学说。 ⑥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要选择他们的长处 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缺点要反省自己有没有像他们一样的缺点,若有,要一起加以改正。” 字词解释:   必有我师焉: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焉,相当于“于之”,即“在其中”的意思。   三:泛指多次;   焉:兼词“于之”,在那里;   之:字指择其善者而从之:代善者;   之:字指其不善者而改之:代不善者。 孟母戒子 原文 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孟子辍然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曰:“此织断,能复续乎?”(以此戒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渲矣。 [阅读提示] 孟轲的母亲用刀割断她自己织的布,以此警告孟子背诵不得遗忘,使孟子从此养成了严谨治学的态度,长大后终于成为战国时期有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和散文家。 词语注释 (1) 少时:小时候。(2)诵:背诵,背书(读出声音来)。 (3)方:正在。(4)织:织布。 (5)辍(chuò)然:突然中止的样子。辍,停止。 (6)乃复进:然后再背诵下去。乃:于是,就。复:再,又。进:背诵下去。 (7)喧:这里指“遗忘,忘记”之意。(8)何为:即“为何”,为什么。 (9)有所失,复得:有的地方忘记了,后来又想起来了。 (10)引:拿来,拿起。(11)裂:割断。(12)戒 :告诫。 (13)自是之后:从此之后。自是:从此。 译文 孟子小时候,在他背诵的时候,他的母亲正在织布。孟子突然停止,又继续背诵下去。孟子的母亲知道他因为分心而遗忘了书中的内容,于是把他叫来问道:“为什么中断背书?”孟子回答说:“有所遗忘,(后来)又想起来了。”(这时)孟子的母亲拿起刀割断了布,以这件事作为警告。从那件事以后,孟子不再因分心而遗忘书中的内容了。 启发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学习不能半途而废,学习必须全神贯注,专心致志,不应当因环境嘈杂而分散注意力。故事也同时告诉我们:作为小辈要善于理解长辈的教导,因为长辈总是为我们好。 这篇短文主要讲(熟读成诵)的重要性。 方法 父母教育孩子要用适当的方式,言传身教,事半功倍。 乘船 【原文】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注释】 1.歆辄难之:华歆当即对此事感到困难。 2.俱:一同、一起。 3.辄:当即。 4.幸:幸而,恰巧。  5.尚:还。 6.可:肯,愿意。 7.贼:这里指作乱的人。8.舍:丢弃。  9.本所以疑,正为此耳:起先之所以犹豫不决,正是因为考虑了这种情况。 10.疑,迟疑。  11.纳:接纳,接受。  12.托:请托,请求。 13.宁:难道。  14.邪:(yé)通假字。相当于“吗”,表示疑问。 15.拯:救助。 16.华歆:三国魏平原高唐(今山东禹城)人。字子鱼 【翻译】   华歆、王朗一起乘船逃难。(途中)一个人想要搭船,华歆当即感到很为难。王朗说:“(船里)恰好还很宽松,为什么不同意?”后来作乱的贼兵追上来了,王朗想要抛弃所携带的那个人。华歆说:“先前之所以犹豫不决,正因为考虑到这种情况了。既然已经接纳他了,难道可以因为情况紧急就抛弃他呢?”(王朗)于是还像当初一样救助这个人。世人通过这件事来评定华歆、王朗的优劣。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