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四川省新津县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3月月考试题
一、选择题(25*2.5=50分)
1.《后汉书》卷七十六载:“(王景)迁庐江太守,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材料旨在说明( )
A.兴修水利实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B.采用犁耕技术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C.使用曲辕犁大幅增加了耕地面积
D.盐铁官营推动了生产技术的普及
2.下列表格数据反映的经济现象会导致哪一结果( )
时间
人口(人)
人均土地(亩/人)
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
27355462
32.54
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
102750000
6.89
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
208095796
3.56
A.自然经济逐渐走向瓦解 B.精耕细作农业进一步发展
C.资本主义萌芽迅速发展 D.铁犁牛耕在江南开始推广
3.明初建立了鱼鳞册和黄册的登记制度。鱼鳞册主要登记每块田地所有权的归属及其四至疆界,黄册登记每户人口的具体情况。该制度旨在( )
A.保障政府赋役征调 B.促进小农经济成长
C.巩固大土地所有制 D.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4.南宋末年,松江“初无踏车、椎、弓之制,率用手剖去籽,线弦竹弧置案间,振掉成剂,厥功甚艰”。元初,崖州黄道婆在松江府“教以做造捍弹纺织之具……人既受教,竞相作为”,松江逐步成为全国性的手工棉纺织业中心。这说明( )
A.棉纺织技术决定商业水平 B.元朝商业贸易中心移至南方
C.手工业进步依托技术革新 D.元朝私营纺织业优势超官方
5.(西周时期)“凡执技以事上者:祝、史、射、御、医、卜及百官。凡执技以上市者:不贰市,不移官。”以上材料反映的是( )
A.家庭手工业 B.民间手工业
C.官营手工业 D.私营手工业
6.汉武帝实行莞盐铁(莞即管),结果“盐、铁贾(价格)贵,百姓不便。贫民或木耕手褥,土覆(农具)淡食”。对此最恰当的解释是( )
A.战乱不息,破坏社会经济 B.土地兼并,导致民生困苦
C.盐铁官营,影响社会民生 D.重农抑商,违背历史潮流
7.唐诗中记载当时的长安城:“六街鼓歇行人绝,九衢茫茫空有月。”宋词这样描写当时的汴州:“九陌六街平,万物充盈。青楼弦管酒如渑。”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B.城市经济功能的加强
C.经济中心的逐渐南移 D.不抑工商政策的实施
8.唐太宗说:“工商杂色之流……止可厚给财物,必不可超授官秩,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北宋允许商人中“奇才异行者”应试。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商人社会地位提高 B.统治者的偏好
C.重农抑商政策的改变 D.商品经济的发展
9.“在货币机能上,金属货币可以由别种材料造成的记号或象征来代替”。纸在北宋最早成为金属币的“记号或象征”,是因为( )
A.纸价昂贵,与金属币价值相当 B.交通便捷,纸币更便于流通
C.经济繁荣,票证信用得以发展 D.政局动荡,政府进行货币改革
10.在四川新繁和成都出土的汉代《市井》画像砖上有汉代“市”的景象:市列分明,商肆整齐,“市楼”矗立于市井中央,在其上可以“俯察百隧”。这反映出( )
A.汉代政府对市场贸易进行垄断 B.四川的商品经济相对发达
C.《市井》画像的景象与史实不符 D.汉代的市场监管较为严密
11.《清史稿》记载了晋商捐赠白银给清王朝,清王朝则用“赐产”“入籍”“赐职”以及特许经营和贷给资本等方法予以回报的史实。可见,晋商的发展( )
A.折射了清朝统治的腐败没落 B.得益于与政治力量紧密结合
C.标志着政府商业政策的转变 D.使商人与政府经济利益趋同
12.纪录片《走向海洋》中说,朱元璋坚信“农桑”才是“治国、平天下”的根本,他屡次宣布“通番禁令”,实行闭关锁国的海禁政策。这说明( )
A.经济模式与政治决择密不可分
B.中华儒学与海洋文明密切相联
C.海禁令主要是内忧外患的产物
D.明初海禁令受西方入侵的影响
13.“川中水车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这段话描述的生产工具是( )
14.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
A.经济严重衰退 B.土地政策调整
C.坊市制度崩溃 D.政府管理失控
15.明朝时嘉兴石门镇有油坊二十家,“杵油须壮有力者……镇民少,辄募旁邑民为佣……一夕作佣值二铢而赢”。这一记载可以用来研究( )
A.古代官营手工业 B.明清资本主义萌芽
C.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 D.古代家庭结构的变迁
16. “估客无住着,有利身即行。出门求火伴,入户辞父兄。”唐代元稹的《估客乐》主要描写
了( )
A.商人生活困难,没有固定的住址 B.商人按地域结成商帮
C.商人为求利而奔走于天南海北 D.商人喜欢外出旅游
17.明朝张瀚称:“善为国者,令有无相济,农末适均,则百工之事,皆足为农资,而不为农病。顾低昂轻重之权,在人主操之尔。”这段话反映的经济主张是
A.农业仅赖百工 B.百工亦为本业
C.农工比重适当 D.农工任其消长
18.下列各项史料中,能够反映南宋都城临安面貌的是
A.(崇仁坊北街)一街辐辏,遂倾两市,昼夜喧呼,灯火不绝。
B.有大市,自余(其余)小市十余所。大市备置官司,税敛既重,时甚苦之。
C.酒楼歌馆,直至四鼓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早市者,复起开张,无论四时皆然
D.郭(廓)城绕宫城南,悉筑为坊,坊开巷。坊大者容四五百家,小者六七十家。
19. 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禁不得以硝黄、铜、
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对该史料理解最恰当的是( )
A.明代没有民间的海外贸易
B.明政府曾奉行重商主义政策
C.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
D.明政府从此废除“海禁”政策
20.阅读《中国土特产品出口统计表》,指出下列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
年份
茶(万磅)
丝(包)
鸦片战争前年平均
5 000
5 000
1845年
8 019
13 220
1851年
9 919
23 040
1853年
10 122
62 896
A. 中国在对外贸易中逐渐取得优势
B.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茶叶和生丝日益商品化
D.中国的茶叶和生丝出口量持续增加
21.史书记载,1872年侨商陈启源创办继昌隆缫丝厂,采用蒸汽机和传动装置,雇女工数百人进行生产,它“出丝精美,行销于欧美两洲,价值之高,倍于从前,遂获厚利”。以上材料说明继昌隆缫丝厂( )
A.属于近代的民族工业 B.产品主要面向国内市场
C.实质是外国资本在华创办的企业 D.没有跳出中国传统生产方式
22. 清政府规定:“凡通商口岸,内省腹地,其应兴铁路、轮船、开矿、种植、纺织、制造之
外,一体准民间开设,无所禁止。”该政策( )
A.大力支持了洋务运动的发展 B.使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C.促使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D.使民族工业迎来了进一步发展的春天
23. 清朝末年,民族资本家为了逃避政府苛税和官吏勒索,或将企业设在租界里,或“假托洋 商
之名”,或“船头悬挂着英国国旗,船尾悬挂着中国龙旗”。这反映了( )
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春天的到来
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全面萎缩
C.封建主义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阻力
D.西方列强支持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4.中国古代读书人以官场为重,很少涉足商界。洋务运动时期,一些科举出身的官僚和士大夫,重视工商业,有些人还到官督商办或商办企业任职。材料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
A.“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 B.社会风气与价值观念发生变化
C.近代工业生产方式开始产生 D.政府鼓励发展民族工商业
25.同治年间(1861~1875年),清朝统治出现相对稳定的局面,国力有所增长,士大夫阶层将其称为“同治中兴”。然而西方学者对其评论道:“同治中兴只能算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较低层次的复兴,是一种浮于外表的现代化姿态。”这一评论的历史依据是( )
A.清朝统治者仍固守天朝上国的心态
B.洋务运动和“中体西用”的思想
C.太平天国运动被中外势力联合镇压
D.维新变法运动遭到顽固势力的扼杀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6.(28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农业虽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它毕竟主要是在小农分散经营的条件下形成的……由于传统农具明清后没有继续得到改进,由于人口增加、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减少,由于经营规模的狭小和分散,劳动效率低下,这极大地限制了其他经济文化事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另一方面,尽管中国古代很早就出现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业生产的思想……但在封建制度和分散经营条件下,不可能更大规模合理利用经济资源协调发展。
----李根蟠《中国古代农业》
学校班级考号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uuuuuuuuuuuuuuu装uuuuuuuuuuuuuuu订uuuuuuuuuuuuu线uuuuuuuuuuuuuuu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3分)
材料二 有学者提出,大体而言,从春秋战国时期到隋唐时期几乎是纯粹的自然经济;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到了明清时期,在我国江南地区又出现了一种与自然经济完全相悖的新经济的萌芽。
(2)材料二中所指的宋元时期的“新型经济”是什么?(2分)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其泛起“微澜”的表现。(6分)
材料三 明清时期手工业的兴盛突出反映在民间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场、作坊,占据了主导地位。……在这种背景下,开始孕育出主要通过对运用生产技术和调配劳动力等环节加强管理来提高经济效益的新型地主经营;从手工场主、包买商中转化出类似西方资本主义劳动组合中的早期“资本家”。……表明自明中后期至鸦片战争前,已经进入产业革命和工业化的准备阶段并向工业文明发展的过渡阶段。
-----曹大为《明清农耕文明的鼎盛及其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的殒落》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我国经济领域出现的新变化。(7分)
材料四 史学家戴逸指出:“18世纪的康乾盛世,貌似太平辉煌,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可当时中国没有人认识这一历史真相。历史的悲剧只有在悲剧造成以后很久时间,人们才会感到切肤之痛。”
(4)作者说它“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的经济依据是什么?(4分)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的原因。(6分)
27.依据材料回答问题:(8分)
材料 :唐中期,杜佑感叹秦朝“以区区关中灭六强国”,而唐朝同样定都于关中,版图广阔,“竭万方之财,上奉京师”,国势却日益衰落。他分析说,“商鞅佐秦,以为地利不尽”,扩大每亩的面积,以此增加农夫耕种数量;招纳秦国以外的人前来耕种,“优其田宅,复及子孙”;“非农与战不得入官。大率百人以五十人为农,五十人习战,故兵强国富。”“其后仕宦途多,末业日滋。今大率百人才十人为农,余皆习他技。又秦汉郑渠(郑国渠)溉田四万顷,白渠溉田四千五百顷,永徽(唐高宗年号,650~655年)中,两渠灌浸不过万顷,大历(唐代宗年号,766~779年)初减至六千亩。亩朘(削减)一斛,岁少四五百万斛。地利耗,人力散,欲求强富,不可得也。” ——据《新唐书》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唐代关中社会经济状况与秦相比有何变化。(4分)
(2)杜佑所批评的“大率百人才十人为农,余皆习他技”现象,实际上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简析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4分)
28.(14分)传统经济社会结构的近代更生常常伴随着迷惘和阵痛。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在这一过程中,“除了旧生产方式逐步解体所产生的苦难之外,还应当有新生产方式破土而出的生机和朝气。如果忠实于历史唯物主义,就不能不承认:历史的主题应当是后者而不是前者。”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们村里有一个老婆婆,年纪已经七十多了。她天天纺棉,每天纺成几两棉纱。她很少停手的时候。到了晚上,我们还听见她那纺车摇动的声音。有一回,她对我们说:“我年轻时候,纺纱织布,利息(收益)倒不少。到了现在,厂里出的纱和布,又细又好,价钱又便宜。还有外国运来的纱和布,大乡小镇都有得卖。我的利息就远不如从前了。”她一边说,一边仍旧摇动着她的纺车。 ——叶圣陶等《开明国语课本》(1932年初版)
材料二我的家乡余姚离宁波不远。……老百姓现在已经能够适应新兴的行业,……任何变革都像分娩一样,总是有痛苦的,但是在分娩以后,产妇随即恢复正常,而且因为添了小宝宝而沾沾自喜。……女人已经不再纺纱织布,因为洋布又好又便宜。她们已经没有多少事可以做,因此有些就与邻居吵架消磨光阴,有些则去念经拜菩萨。……有些女孩则纺织发网和网线餐巾销售到美国去,出息不错。 ——蒋梦麟《现代世界中的中国·民国初年》
材料三旧时妇女织成布匹,经纬之纱,都出女手。自洋纱盛行,而轧花、弹花、纺纱等事,弃焉若忘。……此又今昔不同之一端,而生活中又少一技能矣。……女工本事纺织,今则洋纱、洋布盛行,土布因之减销,多有迁至沪地,入洋纱厂、洋布局为女工者。虽多一生机,而风俗不无堕落。 ——方鸿铠等修,黄炎培等纂《川沙县志》(民国二十六年版)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近代中国自然经济瓦解的经济因素。(6分)
(2)依据上述材料,指出在近代变迁过程中乡民们“迷惘和阵痛”的表现。(8分)
2016级高一(下)3月月考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5BBACC 6-10 CBDCD 11-15 BAABB 16-20CCCCA 21-25 ABCBB
26.(28分)(1)特点:分散经营(或小农户个体经营);劳动率低下;经济资源协调能力不高。(3分)
(2)指商品经济(2分)表现:城市经济繁荣,出现繁荣的商业街;城市和乡村也出现市,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有夜市、交子、外贸港口等(6分)
(3)新变化:私营手工业发展迅速,取代了官营手工业占据手工业的主导地位;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工商业市镇兴起;商人群体和商帮形成,会馆出现;长途贩运,区域性贸易兴盛;白银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栽种新的农作物。(7分)
(4)依据: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达;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然占主导地位(4分)
原因:农民贫困,农业经营落后;商品经济虽然得到发展,但重农抑商政策扼杀了经济活力;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以极端封闭落后的面貌进入近代世界;封建专制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6分,任答三点6分)
27.(8分)
(1)水利工程衰败;农业收获量减少;越来越多的人从事工商业等活动,农业劳动力剧减。(4分)
(2)原因:农业技术改进,农业生产水平提高,以人力投入保证农业收入的状况得以改变。(2分)
影响:工商业获得发展的基础,从事工商业的人口增加,商业活动趋于繁荣。(2分)
28.(14分)
(1)经济因素:洋务企业的兴起;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6分)
(2)表现:收入的减少;传统谋生手段的消失;对新生产方式的不适应;百无聊赖;对世风日下的感慨。(8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