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16-2017学年度曹妃甸区一中高一历史期中试卷
考试范围:必修一专题一至专题二;考试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35小题,每题2分,共70分)
1.新版电视剧《红楼梦》中有“宝玉抢读贾环四不像灯谜”的场景。贾宝玉和贾环(宝玉之弟)为妾室所生,是异父同母的兄弟,但在剧中两人的地位有天壤之别。从传统的观念上看,导致两人地位悬殊的主要原因是 ( )
A.分封制的形成 B.个人素质的差异
C.宗法制的影响 D.封建家长的喜好
2.王国维说:“兄弟之亲本不如父子,而兄之尊又不如父,故兄弟间常不免有争位之事”“夫舍弟而传子者,所以息争也”。请判断他是在论述下列哪一制度的由来( )
A.以举荐贤能为核心的禅让制
B.以嫡长子继承为核心的宗法制
C.“兄终弟及”的王位继承制
D.以同姓亲族为主体的分封制
3.《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周王姓姬)独居五十三。”这段材料能够说明西周分封制中分封的主要对象是:( )
A.周王的亲族 B.在战争中立功的将士
C.周王的姻亲 D.商朝的王族和贵族
4.有学者认为:“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材料表明( )
A.周天子是天下人的大宗
B.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
C.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弊大于利
D.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
5.王家范先生认为,西周是中国真正进入“文明时代”的关键,后世的中国文明,其深基正是从这里扎下了根。西周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是( )
A.等级分明的礼乐制度
B.“封建”式的地方管理方式
C.世代公卿的选官制度
D.“四方”臣服中央的国家观念
6.“汉朝早期,统治者试图在周朝松散的政治联盟和秦朝严格的中央专制间走一条中间路线。”这里的“中间路线”是指( )
A.中朝制度 B.郡国并行制度
C.刺史制度 D.察举制度
7.秦朝的《行书律》规定:急行文书包括皇帝诏书,必须立即传达,不能有片刻稽留。汉朝对车马传递也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汉驿律令》;曹魏时期曾颁布《邮驿令》。古代政府重视邮驿制度的主要目的是( )
A.促进全国经济交流 B.加强对地方有效控制
C.推动交通网络完善 D.制定完善的法律体系
8.西汉中期,一批深知百姓疾苦,能直言进谏的有识之士进入统治阶层。他们入仕的主要途径是( )
A.军功授爵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9.钱穆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书中认为“自秦汉以来的郡县政治,到今天民国时代还存在,中国之永为一统一国,此项政治制度实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材料表明郡县制的主要作用是( )
A.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B.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C.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
D.是中央集权制形成的重要环节
10.许多学者认为,秦朝的建立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过去的贵族政治,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官僚政治”的最基本特点应该是( )
A.颁布《秦律》,依法治国 B.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
C.丞相掌握大权 D.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系统
11.按唐制,中男(男丁16岁以上至21岁为中男)不服兵役,成男(男丁22岁以上为成男)才服兵役。封德彝提出中男服兵役的建议,得到太宗许可。但是,魏征不肯签署文件,并指出这是竭泽而渔的做法,最终此提议没有通过。据此可知,当时魏征供职于( )
A.尚书省 B.中书省 C.兵部 D.门下省
12.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说明:( )
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
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
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D.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
13.元朝时,行省辖区不仅地域辽阔,且省界犬牙交错,多无山川险阻可依。元朝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
A.防止地方割据 B.管理体制创新
C.加强经济管控 D.体现因地制宜
14.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后来内阁首辅“俨然汉唐宰辅”。明代内阁与唐代宰相的相同之处是( )
A.均能独立处理政务 B.均辅助皇帝处理政务
C.都拥有官吏任免权 D.都直接管理地方政务
15.时下热议的“异地高考”改革折射出的是对教育公平的呼唤。中国古代的某一制度“没有世袭等级,没有财富的权力,不主张任人唯亲,也不去迎合世俗的偏见和利益,通过考试选拔具有公平性”。这一制度指是的( )
A.世袭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16.三公九卿制度的基本结构从秦朝一直沿用,直到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中国古代历史中的中央官制三级制度才算寿终正寝。“寿终正寝”的标志性事件是( )
A.汉代设中朝 B.唐代设三省
C.宋代设副相 D.明代废丞相
17.清朝有这样一个机构,既无官署,又无专官,更不许设书吏和办事人员。其成员都由皇帝从满汉大学士、尚书、侍郎中挑选指定,均为兼职。该机构是( )
A.军机处 B.内阁 C.议政王大臣会议 D.南书房
18.某位学者描述中国史上的一种制度是“虽无相名,实有相职。既有相职,却无相权。既无相权,却有相责”。他指的制度应该是( )
A.汉代的内外朝官制 B.唐代的三省制
C.明代的内阁制 D.清代的八旗制度
19.“雍正七年,(1729年),青海军事兴,始设军机房,领以亲王、大臣,予银印,印藏内奏事太监处,有事请而用之。”这段材料表明军机处( )
①因军事需要而设置 ②降低了行政效率 ③参与国事决策 ④由皇帝的亲信组成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0.下列历史论文的标题中,出现明显科学性错误的一项是( )
A.《浅议我国世袭制度的创立者——黄帝》
B.《趣谈周武王与分封制》
C.《论 隋唐三省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D.《谈谈清雍正帝与军机处的设置》
21.日本著名历史学家井上清先生曾于1972年撰写了一部专著,题为《“尖阁”列岛——钓鱼岛的历史解析》。他在书中指出,作为一个历史学家,他经过查阅历史文献而断定钓鱼岛在日本染指之前并非“无主地”,而是中国的领土。钓鱼岛是台湾的附属岛屿。历史上日本割占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是通过下列哪一条约( )
A.《南京条约》 B.《马关条约》
C.《辛丑条约》 D.《二十一条》
22.“人类历史中其实只发生了一件事,即1800年前后开始的工业革命。只有工业革命之前的世界和工业革命之后的世界之分,人类其他的历史细节有意思,但不关键。”按照这一西方学者的理论和逻辑中国历史如果也分成两部分,那么具有分水岭作用的事件是( )
A.鸦片战争 B.洋务运动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
23.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写道:“一些中国曾经听说过,或从没有听说过的弹丸小国,在过去就是前来进贡也不见得够资格的,现在排队而来。……清政府就一一跟他们签订条约……在《南京条约》附约中所享有的片面最惠国特权……”中国受此辱的根本原因是( )
A.西方国家进行工业革命,加紧对外侵略扩张
B.林则徐的禁烟运动激化了矛盾
C.中国在经济和军事上极端落后
D.天朝上国的陈腐观念被西方否认
24.“道光后期以来:满清王朝曾在抵御外侮的旗帜下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这是一个转折点,在西太后身上,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与“转折点”直接相关的不平等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25.甲午中日战争后有一份《中外日报》指出:“我们在以前(指洋务运动时期)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别再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这表明甲午中日战争失败( )
A.促成了中国起步迈向近代化
B.使清政府从此丧失舆论支持
C.刺激了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D.激发起民众盲目排外的心理
26.新疆有一座晚清名臣的祠堂,悬挂一副楹联:“提挈自东西,帕首靴刀,十年戎马书生老; 指挥定中外,塞云边月,万里寒鸦相国寺。”它颂扬的是( )
A.林则徐 B.邓世昌 C.谭嗣同 D.左宗棠
27.义和团被帝国主义勾结清政府剿杀于血泊之中。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导致了清廷媚外虐民面目的充分暴露,使中国人民对清廷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更多的人走上了反清的革命道路。对该材料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A.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
B.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C.资产阶级民主运动由此兴起
D.义和团运动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发展
28.斯塔夫里阿偌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中国受到了巨大的冲击: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60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4-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这三次战争的共同之处是( )
A.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
C.战后开放的商阜均以沿海为主内地为辅
D.列强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
29.近代史前期,面对列强发动的一次次侵华战争,中国军民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顽强抵抗,但最终均告失败。其根本原因在于( )
A.西方列强船坚炮利 B.政府奉行妥协投降政策
C.战略战术失误 D.社会制度落后
30.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某地区人民“鸣锣罢市”,发布檄文,反对割地议和。面对日军优势兵力的疯狂进攻,当地军民奋起反抗,与日军血战五个月。这一历史事件是( )
A.黄海海战 B.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C.淞沪会战 D.枣宜会战
31.一位国民党曾评价某件事件说:“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件大事……在当时来说,象征着中国内部的团结,意味着国共两党新关系的开始。胜利与团结,正是双喜临门,不断全国人民为之欢欣鼓舞,而且全世界人士亦寄予热烈的希望,当时中国的国际地位突然为之提高了许多。”该事件是( )
A.第一次国共合作 B.第二次国共合作形成
C.重庆谈判 D.北平和谈
32.1937年11月,中国代表顾维钧在一次国际会议上说:“目前远东和平的恢复与维护,要求其他与会各国采取道义上的、物资上的、财政和经济上的具体行动。”否则,远东的暴力和动乱“就会达到不经受另一次世界大战的考验和磨难,就不可能制止和控制的程度”。他的主要目的在于( )
A.争取各国对华同情和帮助
B.警示世界大战爆发的可能性
C.批评列强对日的绥靖政策
D.敦促列强维护原有世界格局
33.郭廷以在《近代中国史纲》中记述某城战役时写道:“苦战之后,实力丧失十之六七,无法遏制日军前进,预设的长江至苏州、嘉兴及江阴至无锡国防线不守。”材料反映的战役( )
A.属国共合作抗战,延缓了日军侵华步伐
B.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
C.消极的抗战导致战役的失败
D.发生于抗日战争的敌后战场
34.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也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抗日战争是一场全民族抗战,下列史实按其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叶挺出任新四军军长 ②蒋介石出任中国战区最高统帅
③南京大屠杀 ④李宗仁指挥台儿庄战役
A.④①②③ B.④①③② C.①④③② D.②①④③
35.1937年8月,蒋介石夫人宋美龄在中国妇女慰劳自卫抗战将士总会成立大会陈词:“我们要保全国家的完整,保护民族的生命,应该尽人人的力量,来低抗敌人的侵略。我们妇女也是国民一分子……打仗的时候男子要上前线杀敌,后方工作是我们的责任”, 宋美龄意在强调( )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存在的重要件
B.前线杀敌和后方工作同是胜利保障
C.争取国家胜利是公民的基本责任
D.男子妇女均享有同等的权利和责任
二、材料题:(2小题,共30分)
36.(19分)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侵略史,又是一部抗争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其实英国在要求外交平等及商业机会等方面代表了西方各国的愿望。如果不是英国,那么别的国家也会这么做的。”材料指出了列强发动侵华战争的必然性。
材料二 沿海水师,率皆老弱无用,军品率多残缺,并不修整。又战船率用薄板旧钉,遇击即破,并不计及夷器之凶利坚固,作何抵御?似此废弛,何以肃边威远?
——《鸿胪寺卿黄爵滋敬陈六事疏》(1835年)
材料三 (甲午海战中)李鸿章……认为“列强必有区处,必有收场”,命令部下“静守勿动”,“保舰勿失”。
——《中国近代史编》
材料四 中国人在鸭绿江上(指黄海海战)是可以得胜的,假使他们的炮弹不是实着泥沙。这不是海军提督的过错,而是军需局的坏蛋官吏的罪恶。
——摘编自《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
材料五 日军侵华大事记:1931年,日本侵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中国军队实行不抵抗政策。不到半年,日军侵占整个东北;1932年,日军进攻上海,八一三事变爆发。11月,上海失守后,日军进攻南京。1935年,为分离和蚕食华北,日军制造了华北事变。1937年7月7日,日军制造“卢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日军在侵华过程中,公然违反国际公法,在中国土地上研制细菌和化学武器,惨无人道地用活人进行试验,并在20个省实施细菌战争和毒气战。日军在侵华过程中,制造了许多南京大屠杀式的惨案,对中国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
日军为了巩固和扩大占领区,实行所谓的“以华制华”政策,利用汉奸,扶植傀儡政权;实行殖民统治;进行经济掠夺和推行奴化教育。
——以上均节选自历史教科书(人民版)
材料六 如果说“五四运动”主要是民族精英的动员,抗日战争则是全民族的总动员。面对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和亡国的危险,中国这个总体上仍属前现代的落后农业大国,众志成城,“地无分南北,人无分长幼”,动员起全民的力量,集合起规模空前的数百万军队,与装备精良的日本侵略者苦战八年,最后在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有力支持下终于取得了百年来反侵略战争的第一次全面胜利。
——摘自《中国人的民族主义情结》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填充下面的表格(注意:语言精练)(6分)
近代列强侵华战争
鸦片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资本主义发展阶段
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列强侵华目的
①
②
③
战争结束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最能体现列强要求的一项规定
④
⑤
⑥
(2)依据材料二,材料四,概括中国近代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屡次失败的原因。(3分)
(3)依据材料五概括日军侵华过程中犯下的罪行。(4分)
(4)依材料六说明中国抗日战争取得伟大胜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试述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6分)
37.(11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之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礼记·王制篇》
材料二 周王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与天子曰述职。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告子》
材料三 周王正妻所生之子称嫡子,其他妻室所生之子为庶子。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利,称其为大宗。次子、庶子的后裔相对于大宗称为小宗。而次子、庶子的嫡长子、嫡长孙于本支又是大宗,其次子、庶子之后裔又是小宗。以此类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1)材料一、二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哪种制度?依据这两段材料,指出为什么“周王先贬其爵”后“削其地”? (2分)
(2)材料三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哪种制度?由材料看出,该制度的最大特点是什么?(2分)
(3)三段材料所反映的两种制度之间的关系如何?各有何积极作用?(7分)
高一历史期中参考答案(新)
1—5:CBADD 6—10:BBBCB 11—15:DDABD
16—20:DACCA 21—25:BAADC 26—30:DDADB 31—35:CABCC
36.(1)(6分)①商品输出 ②资本输出 ③占有殖民地 ④协定关税
⑤允许设厂 ⑥严禁中国人民反帝 (6分)
(2)(3分)军队战斗力不强,武器装备落后,海防废弛;领导者的战略失误;清政府的腐败。
(3)(4分)发动侵略战争、细菌战毒气战、大屠杀、扶植傀儡政权、进行经济掠夺、推行奴化教育。(答出任意4点即可)
(4)(6分)全民族抗战。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了完全胜利。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共御外敌,洗雪了鸦片战争以来民族的耻辱,捍卫了民族尊严,并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37.(1)分封制;因为是按爵位的高低赐给土地。(2分)
(2)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2分)
(3)关系: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表里。(3分)
积极作用:分封制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4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