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开滦二中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
说明: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第(1)页至第(4)页,第Ⅱ卷第(×)页至第(×)页。
2、本试卷共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80分)
注意事项:
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准考证号、科目填涂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的题目标号涂黑。答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监考人员将试卷答题卡和机读卡一并收回。
一、选择题(共40题,每题2分)
1.西周实行的宗法制在秦汉以后仍有重大影响,其主要表现是
A.嫡长子继承制 B.反复出现的分封制
C.三纲五常的伦理观 D.传统的宗族观念
2.钱穆认为“周部族融入,把中国文化规模摆出,大体确定,后来虽有不断的吸引融合,但我们已有了一个重心,以后都是内容的充实和边缘的扩充而已”。其中对“重心”的理解正确的是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王位世袭制
3.《红楼梦》中贾宝玉和贾环(宝玉之弟,为贾政的妾室所生)是同父异母的兄弟,但两人的地位却有天壤之别。从传统观念上看,导致两人地位悬殊的主要原因是
A.宗法观念的影响 B.个人素质的差异
C.分封制度的形成 D.封建家长的喜好
4.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材料中的两个“制”分别是指
A.分封制和宗法制 B.宗法制和郡县制
C.分封制和郡县制 D.宗法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5.近年一些地方为弘扬传统文化推动经济发展,根据本地历史文化举办寻根祭祖活动。我国古代就重视寻根祭祖活动。与这种传统习俗的形成发展密切相关的制度是
A.禅让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王位世袭制
6.“分封制—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这种演变说明了
A.封建中央集权制度下地方建制逐渐完善
B.中国古代一直在着力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C.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逐渐瓦解
D.古代中国的地方行政制度逐渐完善
7.每年的春节是农历一月初一。一月古时又称“政月”,秦朝为避皇帝嬴政讳,把“政月”改为“正月”,“正”字的读音为“征”。这反映出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
A.中央集权 B.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C.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D.独断性和随意性
8.通常情况下,在西周初年,下列被封为诸侯王的可能性最小的是
A.甲是商朝贵族,带兵抵抗周部落进攻,兵败后降周
B.乙是商朝末年的平民,才能、人品俱佳
C.丙带兵攻打商纣王,为周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D.丁是西周王族的成员,整日无所事事
9.秦朝一位大臣向皇帝进言:“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这位大臣实际上主张
A.反对郡县制 B.反对分封制
C.改革中央官制 D.建立中央集权制
10.秦始皇统治时期,王绾、李斯曾经先后担任丞相,位居“百官之首”。为相期间,他们的主要职责是
A.辅佐皇帝处理政事 B.分管国家具体事务
C.协助皇帝管理军事 D.代表皇帝监察百官
11.有学者认为:“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材料表明
A.周天子是天下人的大宗
B.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
C.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弊大于利
D.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
12.《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朕为始皇帝,后世以世计,二世三世,至千万世,传之无穷。”材料反映出
A.秦始皇统一后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B.郡县制为秦始皇传位服务
C.“家天下”观念开始形成
D.封建帝王“以天下为私”的观念
13.“宰相采用委员制……把相权分别操掌于几个部门,由许多人来共同负责,凡事经各部门之会议而决定。”材料描述的中国古代行政制度是
A.皇帝制 B.三省制 C.行省制 D.内阁制
14.据史书记载:西汉文帝曾问右丞相周勃:“全国一年判案多少起?收支多少钱粮?”周勃惶恐不能答。左丞相陈平辩解说,这些都不是丞相的事情,“使公卿大夫,主管具体事务的官员都尽到自己的职责,才是丞相之责”。这里所强调的是,丞相拥有
A.审议决策之权 B.监察百官之职
C.上传下达之责 D.专司行政之事
15.孔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这表明
A.夏商周三代统治的时间都不长
B.夏商周三代的礼仪完全不同
C.夏商周三代的制度毫无共同之处
D.夏商周三代的主要制度是相沿袭的
16.追溯中国姓氏的起源,有的以官职为姓,如司马、司徒、司空等;有的以排行为姓,如孟、叔、季等;有的以技艺为姓,如陶、甄、屠等。据此推理,卫、许、陈等都是
A.以氏族为姓 B.以国名为姓
C.以居住地为姓 D.以先人的字或名为姓
17.明朝开国第一考,中进士的全是南方人,结果引发北方士子的强烈不满。朱元璋亲自督导彻查此案,结果并未发现科场舞弊,最后只能以增设北方士子恩科来平息骚动。这一事件反映了
A.科举制难以选拔实用型人才 B.科举制不利于教育公平
C.经济发展影响教育水平 D.专制体制容易引发科场舞弊
18.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这反映出
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 B.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C.君权对相权的制约 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19.据《唐会要》载:“贞观年间,皇子李恪因为打猎时踩坏了庄稼,遭侍御史刘范弹劾.据此推断当时
A.中央监察机构职能增加 B.御史监察受到皇权的庇护
C.司法制度逐渐发展完善 D.监察不回避贵族统治集团
20.“中国式建筑是凝固的思想意识形态。……太和殿内皇帝所用的‘御座’,安置在一个高约2米的基座上,使御座从平地升起,犹如须弥座托着太和殿的缩影。”这体现了古代中国的政治思想是
A.君权神授 B.天人合一 C.皇权至上 D.大一统
21.《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写道:“中国古代社会中凭借血缘关系对族人进行管辖和处置的制度……与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宗族组织相配合,是统治阶级维护政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这说明宗法制
A.有效维系了西周统治秩序的稳定
B.按照宗族组织原则组建地方政权
C.体现了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的结合
D.实现了国家政治权力的高度集中
22.中国古代有这样一类官员,他们充当皇帝私人顾问,其权力来自与皇帝的私人关系。属于这类官员的有:
A.秦朝御史大夫 B.汉朝丞相
C.唐朝六部尚书 D.明朝内阁大学士
23.明内阁和清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
A.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
B.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日常事务
C.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
D.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
24.《清史稿·军机大臣年表序》记载,“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雍乾之后内阁机构已被废止
B.雍乾之前军机处的职位不高
C.军机处已经完全取代了六部
D.自雍乾始专制皇权高度发展
25.某同学在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找到以下材料:“它创立了一种以中央集权为主,辅以部分地方分权的新体制;它具有双重性又长期代表中央分驭地方,主要为中央收权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所握权力大而不专。”该同学研究的主题应该是
A.分封制 B.郡县制 C.行省制 D.内阁制
26.2009年2月,佳士得拍卖公司在巴黎拍卖圆明园十二生肖铜兽首中的兔首、鼠首。这两件中国文物被掠夺于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7.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咸丰帝主张保全华夷之间的藩篱和沟壑,拒绝外国公使进京,甚至一度令谈判的桂良等人以免去外国进口关税来换取外国公使不驻京。由此可见咸丰帝
A.力争清朝大国地位 B.缺乏近代外交意识
C.积极维护国家主权 D.轻视民族工业发展
28.鲁迅在《从孩子的照相说起》中曾说:“因为多年受着侵略,就和这‘洋气’为仇;更进一步,则故意和这‘洋气’反一调:他们活动,我偏静坐;他们讲科学,我偏扶乩;他们穿短衣,我偏着长衫;他们重卫生,我偏吃苍蝇……”上述情形最可能出现
A.太平天国运动中 B.义和团运动中
C.辛亥革命中 D.新文化运动中
29.下列抗击我国侵略的斗争中,属于人民群众自发进行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抗争是( )
①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②黄海海战中邓世昌英勇抵抗
③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④卢沟桥守军奋起抗战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③
30.1942年春,美国罗斯福总统说:“假如没有中国,……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打下澳洲、印度,打败俄国。”其主要意思是说
A.美国要继续纵容日本侵略 B.日本正在扩大侵略活动
C.美国准备对日宣战 D.中国抗战牵制了日本的侵略
31.1935年,当日军进一步威胁平津华北地区时,蒋介石先后向平汉路南段沿线及京沪线南段沿线调集了20余万中央军,开始把非嫡系的地方部队去应付残存在南方等地的共产党小股武装。这种情况表明
A.中国共产党对南京国民政府的威胁已全面解除
B.蒋介石开始把来自日本的威胁放在了重要地位
C.日本全面侵华严重威胁到南京国民政府的利益
D.中国共产党对蒋介石的统一战线工作成效显著
32.美国《时代》1938年1月3日载:“……每位关心要闻的读者都知道,在1937年,日本的战争机器……被卡住了13个星期之久,它的时间表第一次被中国的战争机器粉碎了。”这段话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
A.卢沟桥抗战 B.淞沪会战
C.太原会战 D.台儿庄战役
33.有人把太平天围运动的发展历程分为“宗教构梦.战争追梦.政策筑梦.内乱毁梦”四个篇章。“政策筑梦”是指
A.永安建制,分封诸侯
B.定都天京,军事全盛
C.天京变乱,由盛转衰
D.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34.《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凡当收成时……除足二十五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国库……如一家有婚娶弥月事,给钱一千,谷一百斤,通天下皆一式。”这突出体现了( )
A.彻底的反封建思想 B.绝对的平均主义思想
C.空想社会主义思想 D.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
35.辛亥革命前,没有辫子会被耻笑为里通外国的汉奸;辛亥革命后,留辫子会被人耻笑为“猪尾巴”,视为封建余孽。这说明
A.辫子问题是革命的重要标志 B.民主共和观念日渐深入人心
C.政治变革推动民众习俗变化 D.封建陋习开始丧失社会土壤
36.在鸦片战争之前,中国某个沿海城市有很多外国船只往来,岸上有许多外国商馆,根据所学历史知识判断该城市应该是
A.上海 B.广州 C.天津 D.香港
37.《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对华经济侵略进入一个新阶段,这主要体现在( )
A.列强强迫清政府承担巨额赔款
B.列强开始争夺在华路矿权
C.列强从以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
D.列强势力由沿海深入到内地
38.20世纪初,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突出表现在( )
A.严禁中国人民反帝 B.中国内地全部开放
C.同意拆毁大沽炮台 D.惩办反帝爱国官吏
39.孙中山在评价近代中国某历史事件时说:“其勇锐之气,殊不可挡,真是令人惊奇佩服。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精神,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这里所评价的历史事件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鸦片战争 D.甲午中日战争
40.柳亚子《题太平天国战史》:“楚歌声里霸图空,血染胡天烂漫红。煮豆燃萁谁管用,末将成败论英雄。”诗中的“煮豆燃萁”是指( )
A.北伐失利 B.安庆保卫战失利
C.天京变乱 D.英法联军配合清军袭击太平军
开滦二中2016~2017学年度高二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20分)
二、材料题
4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第二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四条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第五条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第十六条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第十九条 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之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可决弹劾之。
第四十五条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第五十三条 本约法施行后,限十个月内由临时大总统召集国会。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节选)
(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体现了什么原则?统治权力的分工又体现了什么思想?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的哪些内容是旨在限制袁世凯的权力的?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的规定有什么进步意义?
(4)综合上述材料,《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具有什么性质?
历史参考答案
选择题
1---5 AAACB 6---10 DCBAA 11—15 DDBBD 16---20 BCCDC
21---25 CDCDC 26---30 BBBDD 31---35 BBDBC 36---40 BCABC
41题
(1)体现了资产阶级的主权在民的原则。三权分立的思想。(6分)
(2)临时大总统公布法律,国务员须“副署之”;限十个月内召集国会。(6分)
(3)确立了资产阶级的人权、平等的法则,否定了封建等级制度,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
(6分)
(4)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的性质。(2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