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季延中学2016年秋高一年期中考 历史科试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2小题,共48.0分)
1 .“每逢佳节倍思亲”,追根溯源,这种珍惜亲情、渴望相聚的情结源于宗法制。 下列对宗法制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最大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B.大、小宗的身份是一成不变的
C.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团结 D.等级森严,大宗对小宗有统辖权
2、下列能证明“唐代宰相是委员制”这一结论的有 ( )
①宰相辅佐皇帝处理军国大事 ②诏令需中书、门下两省共同认可
③诏书需三省六部长官共同议决 ④拟诏、审核和执行机构共掌国事
A.①② B.②③④ C.②④ D.①②③④
3.、元朝赵天麟说:“今立行省于外,维持错综,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可谓于审力之形矣。”材料表明元代设置行省制是为了( )
A.拓宽选官渠道,扩大统治区域 B.分割官员权力,牵制地方重臣
C.管辖边疆地区,提高行政效率 D.削弱地方割据,减少财政开支
4.、春秋初期,楚国君王首先称王。随后吴越等国国君相继称王。上述现象实质反映了( )
A.宗法制度动摇 B.南方超过北方
C.分封制的动摇 D.周王至尊地位动摇
5. 明代大学士叶向高说:“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从中看出明代的阁臣
A.是位高权重的丞相 B.是皇帝处理政事的助手
C.完全剥夺六部的权力 D.是明代祸乱的根源
6. 直到近代,浙江新安地区“千年之冢不动一坯,千丁之族未尝散处,千载之谱丝毫不紊”的观念依然深入人心。其主要原因是( )
A.宗法传统的影响 B.封建政府的提倡
C.小农经济的稳定 D.儒家思想的流传
7. 唐朝三省之间分工明确,办事效率高。如果当时制定税收政策,程序是
A.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吏部 B.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户部
C.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工部 D.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户部
8. .“(清代)军机处值日章京……凡本日所奉谕旨,所递片单,均钞钉成册,按日递添,月一换。凡发交之折片,由内阁等处交还及汇存本处者,每日为一束,每半月为一包……均责成章京检覆无讹,按季清档,月折及各种存贮要件,收入柜中,值日者亲手题封,渭之‘封柜’也”。这说明军机处实质上( )
A.防止了大臣专权 B.强化了君主专制
C.取代了内阁权力 D.扩大了统治基础
9.历史学家唐德刚提出“历史三峡论”,将四千多年来中国政治形态变迁分为封建、帝制和民治三大阶段。其中“封建”阶段我国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
A.专制皇权披上神权外衣 B.政权和族权互为表里
C.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 D.靠军功选拔人才
10.著名学者钱穆认为,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钱穆先生的观点是:( )
A.唐朝专制皇权进一步加强 B.唐朝三省相互牵制
C.唐朝皇帝还未拥有足够的专制权力 D.唐朝实行集体决策制
11.、有史学家指出,西周王朝虽然显示出一定的统一性、集权性,但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仍是最本质的特点。造成其“分散性、松散性”的原因是( )
A.贵族拥有世袭特权 B.分散的自然经济
C.贵族拥有土地所有权 D.王室日益腐败
12. 作为一位有作为的帝王,汉武帝在政治体制上形成了两个官僚系统:一个由大将军、尚书等组成的中朝(又称内朝或内廷),是决策机关。一个以丞相为首的外朝,是政务机关。这一局面的形成( )
A.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B.促使了官僚政治的基本形成
C.避免了帝王暴政局面的出现 D.限制了权臣对皇权的威胁
13.在西周的分封制下,受分封的偏远诸侯国逐步接受了中原文化,一些大诸侯不断向周围的夷、戎、狄等少数民族用兵,进而兼并其土地,进行文化渗透。这主要说明分封制( )
A.将建立地方政权与加强周朝统治结合起来
B.巩固了西周国家政权和拓展了疆域
C.使统一的社会制度在各诸侯国中普遍实行
D.在当时起到了促进民族融合的作用
14. 秦朝时制定的法律细密严苛,实行“轻罪重罚”,古罗马《民法大全》规定“……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二者的最大差别是( )
A.对犯罪的界定 B.立法的完整性
C.立法的出发点 D.打击犯罪的效果
15. 乌尔比安的《论告示》中记载:“如果洗衣人收到了一件交付清洗的衣服,而老鼠将衣服咬坏了。那么,洗衣人要对此依照承揽之诉承担责任。”这一案例体现的罗马法原则是( )
A.重视证据 B.公平公正 C.注重程序 D.契约至上
16. .有位专家这样评价罗马法中的一部法律“……(它)超出了文化和经济的界限,也超出了民族国家或其他政治单位的界限.”这部法律是( )
A.习惯法 B.《十二铜表法》 C.万民法 D.自然法
17. 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中写道:“现代工业文明在政治上以民主作为自己的旗帜。但这时的民主已不再是古希腊时代的那种幼稚的古典民主了。”其中古希腊民主的“幼稚”之处表现在( )
①适用范围的限制 ②民主程序的僵化
③人民主权的确立 ④财产等级的制约
A. 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④
18.苏格拉底认为:“(雅典民主政体的)根本缺陷,在于它不要求其领导者具有任何特殊的知识,它将社会的命运委之于缺乏真知灼见的人们的手中。”最能体现苏格拉底这一看法的是 ( )
A.人民主权 B.差额选举 C.抽签选举 D.轮番而治
19.面对波斯对希腊的第一次大规模进攻,斯巴达城邦拒不出兵。公元前481年,面对波斯再次大举入侵,以斯巴达和雅典为首的希腊三十多个城邦在科林斯召开了结盟大会。会上决定建立军事同盟,推举拥有强大陆军的斯巴达为盟主,组建希腊联军。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希腊各城邦的民主体制基本相同 B.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
C.雅典城邦的实力明显弱于斯巴达 D.独立自治的城邦体制便于结盟
20.史学家韦尔斯指出:“这种先把市民权扩展到一些易于控制的城市,继而又扩展到全国的做法,是罗马发展过程中一个很特别的方式。这种方式改变了过去总是征服者被自己所征服的民族同化的情况,作为征服者的罗马人同化了被自己征服的民族。”这表明( )
A.罗马法的发展进程与市民权发展同步
B.罗马法的拓展有利于罗马文明的延续
C.从结果上看万民法就是市民权的扩展
D.罗马的武力征服与法律征服同样重要
21.西塞罗曾说:“国家是人民的事业。可是人民…是指一个人群因服从共同的正义的法律和享受共同的利益造成的整体结合。国家的精神目的就是维护正义,物质目的就是保护私有财产。国家是人民为了正义和保护私有财产,通过协议建立起来的政治组织。”材料实际反映出( )
A.人文主义思想 B.私有财产不可侵犯的观念
C.社会契约思想 D.建立有限责任政府的观念
22. 罗马法是罗马文明留给后人最持久的遗产,最初是从习惯法发展而来,但罗马法更重要的是成文法。要研究罗马习惯法首选的历史文献是 ( )
A.《十二铜表法》 B.公民法 C.万民法 D.自然法
23. 公元前453年,由三名贵族组成的罗马考察团前往希腊,经过近一年的考察,认为雅典的政治制度是“外观的民主,实质的独裁”。这种说法的主要理由是( )
A.雅典民主制度是一种直接民主制 B.广大妇女不能参加城邦公民大会
C.向雅典城邦纳税的外邦人无选举权 D.城邦的实质掌握在少数奴隶主手中
24.“真正杀死苏格拉底的不是民主本身,虽然民主的确可能导致多数人的暴政;杀死苏格拉底的真正凶手是民主的审判,是背离了司法自身灵魂的雅典司法。”对这句话理解最准确的是:( )
A.不成熟的是司法而不是民主 B.民主审判有悖司法独立
C. 雅典民主政治十分完美 D.直接民主是多数人的暴政
25.在全部罗马法的内容中,“私法”部分是其精华,其特点是确保私有财产和承认个人人格。“私法”在当时的主要作用是 ( )
A.维护罗马公民在帝国的特殊地位 B.调节社会和经济生活中的纠纷
C.维护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和压迫 D.促进商品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26.《世界文明史》介绍:罗马成文法的组成部分之一“是罗马城市行政官在执法过程中所做的决定……行政官……可以根据每一个别案例的情况做出裁量,而不必僵硬地按照有关法律条文的字面含义进行判决。他的这种决定成为事实上的判例法”。由此可见,罗马法的显著特点是 ( )
A.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实用性 B.内容庞杂且受行政因素影响
C.结构松散但有普遍的适用性 D.具有较为明显的习惯法传统
27.从适用范围看,《十二铜表法》是罗马国家制定的( )
A.适用于所有罗马人的法律 B.调整国内民族关系的法律
C.调整公民内部关系的法律 D.调整罗马人与外来人关系的法律
28.顾炎武在《亭林文集》指出“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顾炎武由此提出应当“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下列制度与顾炎武的主张吻合的是( ):
A.分封制 B.封建制度 C.联邦制 D.共和制
29.、1832年一位英国工业家说:“50年前我们不需要议会代表,现在我们需要了。因为……我们现在为整个世界生产。”这说明( )
A.英国的君主立宪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B.英国议会实行无代表的专制统治
C.工业革命导致了英国政治力量的变化
D.英国金融资产阶级参政意识有所加强
30.光荣革命以后,仍有一些英王掌握实权,其中尤以乔治三世为甚。在他统治时期,没有一个首相能够完全摆脱他的控制。材料从本质上反映了( )
A.光荣革命的妥协必然导致此后果 B.君主立宪政体确立绝非一蹴而就
C.英国首相丧失了制约君主的能力 D.《权利法案》已经变成一纸空文
31、1832年议会改革的结果,使英国的选民人数从48.8万人增加到88.8万人。有选举权的人口占了当时英国总人口比例也从大约2%增加到3.3%。这说明议会改革( )
A. 人民群众大量获得普选权 B. 扩大了工业资产阶级参政权
C. 使民主范围有所扩大 D. 结束了不平等的选举制度
32、有学者认为:17世纪末的英国,既实现了“地上(指社会)的平衡”,又建立起“宇宙体系平衡”。有了对“地上的平衡”的信心,才推动人们去研究、认识宇宙中的平衡体系。该评论所说的“地上的平衡”应指 ( )
A.英国责任制内阁形成 B.英国议会制的产生与确立
C.英国君主立宪制形成 D.英国确立“日不落帝国”地位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33. (12分)西方人文精神产生与发展推动了社会进步。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雅典经济繁荣,工商业发达,海外贸易活跃,当然各地移民纷纷前往希腊定居贸易。雅典的上层都是由奴隶主团体掌握实权,他们有雄厚的财力,连国王都必须依靠奴隶主组成的元老院议会的支持才能稳固自己的地位,同时国王无权力没收奴隶主的财产,这有点类似西方的君主立宪制政体。雅典的民主制,是早期的民主制,所谓的民主大门仅仅是对有钱有权力的社会体面人敞开的。
——任寅虎《古代雅典的民主政治》,商务印书馆2011年8月出版
材料二 雅典人极重视法律的稳定和权威,虽然允许修改法律,但有着严格的限制。在雅典,提交公民大会讨论的议案事先都要经过议事会的审查。公民个人虽然可以在民众大会上提出修改或废除以往的法律或提出新的议案,但若这种提议得不到通过的话,则将被起诉为不法行为,提议人要受到罚金处分,甚至有生命之虞。
在雅典全盛时代,自由公民的总数连妇女和儿童在内约为90 000人,而男女奴隶为365 000人。在伯利克里时期,享有充分权利的公民总数约有30 000人至35 000人,而公民大会的出席人数通常不超过2 000人至3 000人。作为雅典普通公民的农民和手工业者,为了谋生的需要,常常不能出席约10天举行一次的公民大会。
材料三 在西方某些政治学和历史学的著作中,总是津津乐道地称颂伯利克里时代的所谓民主政治,并以它的“优越性”来贬抑所谓的 东方君主专制。在此,我们很有必要剖析一下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并非十全十美,而是存在着极大的局限性。
——刘自成《伯利克里时代新解》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说明早期雅典民主政治制度建立的主要原因。(4分)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归纳希腊民主的特点。(4分)
(3)据材料三及所学,概括说明材料中“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并非十全十美”的观点。(4分)
34.“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在政治制度创新方面多有建树,而且其体系之完备,经验之丰富,影响之深远都是世界上其他民族不可比拟的。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秦朝初年)“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史记》
材料三:(明太祖)“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
——《明史》
材料四:(清人赵翼说)“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雍正年间,用兵西北……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为宣召”。
——《檐曝杂记》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中的示意图,指出图示一、图示三反映的政治制度是我国历史上哪两个朝代开创的?图示二所示的政治制度的名称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上”是指谁?他在地方上推行的行政制度是什么?该制度有何作用?
(3)明清时期是中国专制时代的晚期,材料三、材料四反映出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有哪些新的变化?
(4)综合上述材料君权与相权关系的有关史实,概括其历史演变的总趋势。
35、(14分) 科举制是古代中国的重要制度创新。阅读下列材料:
唐王朝……大力依靠建立在个人才干基础上的官僚体制,个人才干可以通过帝国的科举考试体现出来。依照汉朝的先例,隋唐的统治者选拔的政府官员是那些通过儒家系统教育,并已经掌握了以中国文学和哲学经典著作为主要的复杂课程的人。……这一有才能的阶层通常是忠诚于王朝的。他们是为了国家稳定和富强而工作。儒家教育系统及相关的文官体制对中国政府如此有益,以至于虽经一定的修改和偶尔的断裂,它们仍然存在了13个世纪,只是在清朝于20世纪初崩溃之后才消失。
——[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朝选拔人才的方式的特点。(3分)
( 2)据材料,说明唐代科举制“继承与创新”表现及其实施产生的社会作用。(8分)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别说明科举制能够一直延续到20世纪初的原因。(3分)
36. 1787年美国制定的联邦宪法,体现了加强集权与分散权力的双重倾向。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美国革命确立的邦联共和制,特别是各州以立法机关为主导的分权体制,是属于美利坚民族的。因为它是在民族革命情感炽热的大环境下,作为英国集权体制的对立物而出现的。……这种体制相对英国而言,它张扬了美利坚民族精神,但就美利坚内部而言,……权力软弱的邦联政府逐渐难以维系享有独立与主权的各州,分裂危机日益威胁着国家的统一。
——张定河《美国政治制度的起源与演变》
材料二 宪法的缔造者们真正有分歧的问题,是如何确定在多大程度上把各州权利融入联邦权力,以及他们可以在多大程度上保持自己的独立。如果国民按人数或按选区选举,人口较少的州必定完全受到压制。如果是按州而不是人数选举代表,则永不能获致必要的联合,旧邦联的所有弊端将永远保留下去。
——摘编自[英]阿克顿《自由与权力》
材料三 政府权力的制衡和分散性以及利益集团的多元性等等常使联邦政策步履维艰,事倍功半,或因立法软弱无力而治标不治本。同时,各级行政部门作为执法者,不时地自作主张,越俎代庖;其“一仆侍二主”的性质及彼此间围绕资源和权力所展开的竞争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制约了政府政策的有效性。
——梁茂信《略论美国政府解决城市社会问题的效用有限性》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美国革命确立的邦联共和制的双重影响。基于邦联制的影响,美国此后如何应对?
(2)据材料二,“宪法的缔造者们”想要解决什么问题?结合1787年宪法内容,指出他们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评价“美国政府权力结构的分散性带来的影响”。
高一历史答案
一 、选择题
1. B 2.C 3.B 4.C 5.B 6.A 7.D 8.B 9.B 10.C
11.A 12.D 13.D 14.C 15.D 16.C 17.C 18.C 19.B 20.B
21.C 22.A 23.D 24.B 25.B 26.A 27.C 28.C 29.C 30.B
33. 31.C 32.C
(1)工商业发达,海外贸易活跃,大量移民定居雅典;奴隶主有雄厚经济实力;国王权力有限,受元老院议会制约,这传统有利于建立民主政治。(4分)
(2)希腊实行的是城邦制的直接民主。民主权利不具有广泛性。是维护奴隶主行使特权的工具。(4分)
(3)古代雅典对公民的身份严格限制,公民只占城邦人口的极少数,奴隶、外邦人、妇女和未成年人没有公民权,其民主是小国寡民的产物,是少数人的民主,维护奴隶主的统治。(4分)
34.(1)措施: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2分)
评价:郡县制是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2分,任意2点即可)
(2)经验:用人之长,避人之短;善于纳谏;开明平等的民族政策。(3分)
(3) 原因:台湾自古属中国领土,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分)
(4)说明:派兵收复台湾 (2分);设立台湾府,管理台湾。(2分)
35 (1)以孝廉为标准;把人才选拔和儒家思想、教育紧密结合;采用自下而上 的方式选拔人才。(3分)
(2)表现:继承方面:仍把人才选拔与儒家思想、教育紧密结合。(2分)
创新:采用自上而下的方式以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2分)
作用:强化儒家思想正统地位;促进教育发展;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中央集权;促进社会发展。(4分)
(3) 科举制本身具有公平、公正性;科举制与主流思想密切结合,为大众所接受;适合统治者维护统治的需要,受到统治者的大力推崇。(3分)
36. (1)积极影响:张扬美利坚民族精神,为赢得独立做出贡献。(2分)
消极影响:地方权力的过大威胁了国家的统一。(2分)
应对:召开制宪会议,制定1787年宪法,规定了联邦制。(2分)
(2)问题:联邦政府与各州的权力分配;大州和小州的矛盾。(2分)
解决:联邦政府拥有大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国会选举中参议员每州两名,众议员按各州人口比例确定。(2分)
(3)积极影响:在不违宪的情况下,地方分权有利于地方积极性的发挥;中央政府三权分立体制保障人民权利,防止了专制的出现;(2分)
消极影响:联邦立法和行政效率低下;行政部门滥用职能;权力斗争影响政策的有效性。(2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