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甘肃省民乐县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历史10月月考试题
I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史记·龟策列传》载:“太史公曰:自古圣王将建国受命,兴动事业,何尝不宝卜筮以助善!唐虞以上,不可记已。自三代之兴,各据祯祥;涂山之兆从而夏启世,飞燕之卜顺故殷兴,百谷之筮吉故周王。王者决定诸疑,参以卜筮,断以蓍龟,不易之道也。”这反映出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A.没有形成权力高度集中 B.宗法制与分封制结合
C.神权与王权结合 D.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2.赵翼《廿二史札记》载:“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天下变局,至是始定。”材料反映了( )
A.分封制度开始瓦解 B.中央集权制度建立
C.贵族政治遭到破坏 D.察举制度逐渐形成
3.据古碑记载:“汉建成二十年设沛国于相(今淮北市),颁布‘酒榷’,在濉溪口、柳孜专设税官,征收盐酒税。”材料表明汉代( )
①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②实行了分封制 ③实行盐铁专卖政策 ④对市场进行严格管理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 ②④
4.北魏均田制实行后,文献中出现了“庄园”一词,被指私人圈占的成片土地。唐代均田制实行后,“庄园”一词的使用更加普遍。据此可知( )
A.均田制导致土地集中现象加剧 B.北魏至唐朝前期政府不限制土地买卖
C.均田制未能杜绝土地兼并 D.封建小农经济日益被大庄园经济取代
5.魏晋时期,北方游牧民族逐渐涌入中原,农牧经济格局受到冲击,牧业开始向南推进;随着西晋的灭亡,游牧民族如潮水般涌入内地,畜牧带大幅度向南推移。由此推断魏晋时期( )
A.经济重心已转移至南方 B.北方生态环境相对恢复
C.少数民族接受农耕文明 D.南北经济的互补性增强
6.公元619年,唐政府颁布法令,规定百姓年满五十者,皆免课役。唐朝均田制规定,老男、残疾授口分田四十亩,寡妻妾授口分田三十亩。这表明唐朝前期( )
A.开始实施均田制 B.免除百姓的徭役
C.建立了一定的社会保障制度 D.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7.《宋书》卷九十四载:“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中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因此相沿,遂为成法,自魏至晋,莫之能改。”材料说明九品中正制( )
A.能依据人才优劣确定品第 B.选官用人只注重门第出身
C.是士族地主垄断政权的工具 D.促进了社会的公平和公正
8.中国古代实行君主集权于上、行政体制分权于下的权力制衡体制,它包含两种专制模式,一是实行集体宰相制度,二是在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以达到分权的目的。下列选项包含这两种专制模式的是( )
A.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宋朝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
B.汉武帝“中外朝制度”;清朝设立军机处
C.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明朝设置内阁制
D.明朝设置内阁制;清朝设立军机处
9.左图为胡文光刺史坊,位于世界文化遗产地安徽省黄山市黟县西递村口,该牌坊正楼匾的上方雕的是“恩荣”二字,下方雕的是“荆蕃首相”四字,其背面则是“胶州刺史”四字。明万历六年(1578年),为纪念西递村人胡文光由皇帝批准在此修建。胡文光,明代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中举,曾担任万载县令、胶州刺史、荆州王府长史等职。对胡文光及该牌坊理解正确的是( )
A.明代后期黟县所属徽州府隶属安徽行省管辖
B.胡文光因为科举出身获得地方官员任职资格
C.“荆蕃首相”表明胡文光曾任明代内阁首辅
D.该牌坊建筑艺术体现中国古代宗法血缘文化
10.顾准在《希腊城邦制度》中指出,雅典不仅维护了梭伦改革的原则,还向民主化方面继续跨出了—大步。这里的“原则”主要指( )
A.打破世袭特权的垄断地位 B.缓和贵族与平民之间矛盾
C.扩大民主政治范围和途径 D.满足工商业者和平民要求
11. 罗马法是留给人类的宝贵遗产。下列司法理念中,遵循罗马法原则的是①被告在被确认犯罪之前是无罪的 ②被告有权利在法庭上同原告对质 ③主要按照以往的习惯和判例进行判决 ④主要按照法律和法学家解释进行判决(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2. 历史学家巴里•科沃德认为:“(《权利法案》)规定,国王必须定期召开议会,但到底几年召开一次,法案并没有做出详细规定,更何况国王依然拥有随意召开和解散议会的权力;国王还拥有制定内外政策的权力,拥有任免各部大臣及官吏的权力。”据其描述,当时英国( )
A.实行责任制内阁 B.削弱了议会立法权
C.国王仍然拥有较大的行政权 D.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13.易中天在《艰难的一跃:美国宪法的诞生和我们的反思》中说:“一群不知道国家为何物的乡巴佬,却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没有任何先例可以参考;更邪门的是,二百多年来,这部宪法没有改动一个字——如果遇到问题,美国人也仅仅搞个修正案来弥补。天下奇事甚多,美国宪法却是奇迹中的奇迹。”作者意在( )
A.说明美利坚民族缺乏创新精神 B.肯定美国宪法相对稳定
C.强调美国宪法存在明显的不足 D.赞赏美国宪法非常完善
14.美国学者斯科特·戈登在《控制国家——西方宪政的历史》中写到:“……社会的全盘重建是必要的,而这一伟大任务只有具有不受拘束的坚定且无情的政府才能完成。……美国的政治发展……并没有摒弃英格兰的政治遗产;相反,美国政治重建的设计师试图保持并完善这种遗产。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美国和英国一样都实行资产阶级代议制
B. 美国联邦政府的职能相当于英国的责任内阁
C. 美国总统和英国首相都必须对国会(议会)负责
D. 美、英两国都通过颁布宪法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
15. 根据1871年开始生效的德意志帝国宪法文本,这个新的民族国家称为“德意志联邦”,其最高首脑为“联邦主席”。直到威廉一世加冕时,人们才从发布的皇帝宣言中得知,“联邦主席”改成了“德意志皇帝”。原来,威廉一世希望自己被称为“德国皇帝”,这一要求遭到巴伐利亚国王和符滕堡国王的反对,最后威廉一世接受了“德意志皇帝”称号。上述材料表明
( )
A.德意志帝国不适合建立联邦制 B.德意志帝国仍是封建专制政体
C.德意志帝国分裂割据局面仍没有消除 D.德意志帝国存在集权与分权主义之争
16.英国格雷斯顿曾这样评价鸦片战争:“在人类历史中,我从未见过如此不正义并故意要使国家蒙受永久耻辱的战争。飘扬在广州城头的英国国旗只是为了保护一桩可耻的交易进行的。”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认为英国发动对华战争史正义的 B.为英国发动战争作辩护
C.未看到英国发动战争的真实目的 D.支持中国的反侵略战争
17.19世纪60年代,汉族地主官僚为核心的清朝统治集团发起了洋务运动,史称“同光中兴”; 1898年力主变法的光绪帝被囚,百日维新流产;1911年“皇族内阁”的诞生导致清廷汉官离心,空前孤立。这一过程主要体现了( )
A.地主阶级严重阻碍中国近代化进程 B.权力结构的变动影响近代化进程
C.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力量弱小 D.统治集团对西学的认识逐步加深
18.天津历史档案馆现存袁世凯对“二十一条”的朱批原件中,针对日本提出在内蒙古课税、开埠、合办工农业等要求,袁批:“办不到”;他还写道:“各条内多有干涉内政侵犯主权之处,实难同意。”但最终部分接受,签订《民四条约》。这反映出( )
A.袁世凯拒绝接受“二十一条” B.日本侵华的野心被遏制
C.民国初年外交受制于实力 D.北洋政府对日政策强硬
19.近代中国国民党曾经发表宣言指出:“目前中国之唯一需要在建设统一政府。统一政府成立,则外足以抵抗帝国主义之恫吓压迫,内足以断绝军阀之祸国殃民”,该宣言发表的历史阶段应该是( )
A.中华民国建立之初 B.国民大革命时期
C.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D.抗日战争胜利后
20.19世纪末《天演论》被介绍到中国后,曾推动了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而到“五四”以后,进化论思潮却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调侃和奚落。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民主革命取代改良成为近代中国的新潮流 B.进化论观点被中国近代的历史进程所否定
C.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文化有很强的排斥性 D.世界大战暴露出西方国家弱肉强食的特性
21.近年来,有学者通过计量化的统计得出,从武汉失守到太平洋战争爆发期间,国民党正面战场组织了南昌会战等9次大规模战役,占国民党22次会战的41%,甚至有过一些攻势作战,难能可贵。这一时期国民党还有大的战斗496次,占整个抗战时期战斗的44%,共伤亡137.6万人,占整个抗战时期伤亡人数的43%。由此最能说明( )
A.正面战场牵制了日军侵华的全部力量 B.全民族抗战是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
C.国民党在相持阶段仍然积极抗日 D.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
22、在毛泽东回到延安的欢迎晚会上,张治中发表感想说:“毛先生此去重庆,造成了普遍的最良好的印象。同时也获得了很大的成就”。这里“很大的成就”主要指( )
A、解决了人民军队的合法性问题 B、决定召开政协会议,保证人民权利
C、达成了建立联合政府协议 D、国民党承认了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
23.巴黎公社用革命方式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新的国家机器;由直接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最高权力机关---公社委员会;所有公职人员的工资不得超过熟练技术工人的工资等等。这些做法给我们留下的经验主要有①无产阶级专政原则②人民民主原则③工农联盟原则④人民公仆原则(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24.1918年,美国国务卿兰辛说:“我相信……在野蛮和毁灭生命财产方面,俄国革命远远大于法国革命。后者至少拥有政府的外形……而前者哪一样都不具备。它是一个沸腾着的、专制与暴力的大锅炉!”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美国反对俄国无产阶级政权 B.斯大林模式引发美国的不满
C.美苏冷战中的意识形态对立 D.美国否定法国革命和启蒙思想
25. 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夕,发动群众宣传和讨论宪法草案的标语口号有( )
A.“为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而斗争” B.“保障向社会主义的顺利过渡”
C.“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D.“热烈庆祝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26.1952年12月,中国政府同印度两国就西藏地方的关系问题进行谈判,周恩来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印度方面的赞同。它作为中印关系原则被写进双方签署的协定中。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表明( )
A.中印度两国由此结成同盟关系 B.中国外交政策实现了明显转变
C.“一边倒”战略的重大胜利 D.大力推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27.越南胡志明主席曾发表文告说:“在会议上,由于我国代表团的斗争,由于苏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两国代表团的帮助,我们取得了一个伟大的胜利,法国政府承认了我国的独立、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与文告中的“这次会议”直接相关的是( )
A.首次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达成和平解决印度支那问题的协议
C.恢复新中国联合国合法席位 D.提出“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
28.邓小平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先后提出“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守拙、决不当头、有所作为”等对外关系指导方针。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①符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②针对的是两极格局逐渐解体的国际环境变化
③“韬光养晦”指的是专注国内发展、少参与国际事务
④“有所作为”主要表现为推动建立公正的国际新秩序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9. “事情的真相是:三四年后,欧洲对外来粮食和其他大部分来自美国主要产品的需要较诸它目前所能偿付的能力要大得多,因而它必须获得实质上的额外援助,否则,便得面对具有非常严重性的经济、社会与政治的危机。”为了避免“危机”,美国( )
A.占领德国 B.建立北约 C.实施马歇尔计划 D.提出杜鲁门主义
30.当今世界风云变幻,国际关系错综复杂,有学者绘制成图5所示,其所代表的国际关系格局的主要特征表现为( )
A.一超多强,多极化趋势加强 B.美国主导,多极格局形成
C.冷战结束,美国独霸局面形成 D.多极合作,联合遏制美国
II卷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
31.(20分)有学者认为,“就历史经验论,任何一制度,绝不能有利而无弊。任何一制度,亦绝不能历久而不变。历史上一切以往制度俱如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紀,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 故秦、汉以降,‘天子孤立无辅’祚不永于商、周;……郡县者,非天子之利也,国祚所以不长也;而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一》
材料二 “光荣革命”以后的这套政治制度在英国叫做“旧制度”。……根据这种制度,少数贵族掌管政权,他们通过议会分享权力,议会复杂的程序是他们相互制约的工具。这种制度能够保证工业革命顺利发生,但是当工业革命发生后,它又成为陈旧的制度,必然被工业化社会所淘汰。
——钱乘旦《第一个工业化社会》
材料三 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回答“郡县之制”的历史作用?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的根本原因。(7分)
(2)据材料二,指出英国“旧制度”的基本特征。这套“陈旧的制度”是如何被工业化社会淘汰的?(5分)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以中英两国为例论述材料三中的“政治制度的本原精神和发展创新”这一观点。(8分)(要求:层次分明;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行文流畅。)
32.(2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初的山西大同,宣府为重镇,于是山西商人以“极临边境”优势……便捷足先登,纷纷进入北方边镇市场。明人章悉说:“圣祖以边城险远,兵怕不克,而粮运劳费,乃命商人输粟边仓,……商人喜得厚利,乐输边饷。”
材料二 明初山西的民风是“民多俭质而力农,士尚气节而务学”;到了明朝后期,山西省的民风是“奢靡其习染也,……商贾家亦雕龙绣拱,玉勒金鞍”。“子弟之俊秀者,多入贸易一途,……至中才以下,方使读书应试”。
材料三 明代山西商人范世达“占良田数百亩”;清代山西商人亢氏建造的亢园“长里许,……临河造屋一百间,土人呼之为百间屋。”
材料四 “中国晋商多于各省设立汇兑庄,……每一字号岁盈不下数十万。”19世纪中期以后,洋商在通商口岸开设了很多银行,“晋商之利,稍为所夺……”。
--摘编自《晋商兴衰史》
(1)根据材料一说明晋商兴起的原因。(4分)
(2)材料二、三说明山西的民风发生了什么变化? (4分)
(3)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阻碍晋商进一步发展的原因,并由此分析对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6分)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近代通商口岸的开放对中国的社会经济影响。(6分)
民乐一中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高三年级五月诊断考试
_历史_试卷
I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CCDCB CACBA BCBAD CBCBD CBDAB BBBCA
II卷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
31.【答案解析】(1)历史作用:这一问需要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回答,由材料二中的“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紀,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可知其历史作用是有利于社会安定;任用有才能者管理百姓,不以血缘分封,体现了天下之公。根据所学知识可以知道其历史作用还体现在它是中央集权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官僚政治确立的重要标志。根本原因:郡县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是属于政治现象,所以根本原因应该从这期间中国的经济去考虑,结合所学,可以得出是因为它适应了封建小农经济发展的需要,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2)基本特征:题目要求“据材料三”回答,所以应该从材料三中去寻找信息来回答,由“少数贵族掌管政权,他们通过议会分享权力”可知是少数贵族掌管议会,议会权力至上。淘汰:这一题考查基本史实,只要根据所学考虑工业革命后英国在制度方面的变革就不难得出答案,即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占据更多议席,获得更多政治权力,民主政治进一步完善。
(3)这一题要求以中英两国为例论述材料四中的“政治制度的本原精神和发展创新”这一观点。需要考生在论证时首先说明什么是政治制度的本原精神,什么是政治制度的创新,然后在分别说明中英两国政治制度的本原精神和创新分别是什么,并辅之以中英两国的相关史实。主要考查考生的史论结合的论证能力,要求逻辑严密,行文流畅,层次分明,250字左右。其中,政治制度的本原精神是指政治制度创立的核心观念,政治制度的发展创新指政治制度因时而变。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的形成;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与1832年议会改革。
参考答案:
(1)历史作用:有利于社会安定;任用有才能者管理百姓,不以血缘分封,体现了天下之公;中央集权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官僚政治确立的重要标志。
根本原因:适应了封建小农经济发展的需要,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2)基本特征:少数贵族掌管议会,议会权力至上;
淘汰: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占据更多议席,获得更多政治权力,民主政治进一步完善。
(3)政治制度的本原精神是指政治制度创立的核心观念,政治制度的发展创新指政治制度因时而变。
秦朝开创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一直是围绕其核心思想变化的,即加强中央集权,抑制地方权力;加强皇权,抑制相权,但也处于不断变动之中。(如汉代中外朝,唐代三省六部制、元代的行省制、明朝的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等)
英国开创的君主立宪制,始终围绕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观念的本原精神,不断加以完善创新。(如颁布《权利法案》、确立责任内阁制和议会改革等)
32. 【答案解析】(1)晋商是明清时期实力比较强的商帮,晋商在明初利用地接北部边防之便,为官府运送军粮,从而获得丰厚的利润。(2)经过长期的经营积累,晋商的财力不断壮大,社会地位也不断提高,对当地百姓的生产和生活产生了较大影响,从材料“奢靡其习染也,……商贾家亦雕龙绣拱,玉勒金鞍”即可看出。(3)晋商仍未摆脱传统的“农本商末”思想的藩篱,仍以所得利润购田置地,从而影响了其进一步发展,造成晋商这一做法的深层原因是封建统治者的“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 (4)近代通商口岸的开放对传统的商帮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学生可结合材料作答。
点评:商帮是以乡土亲缘为纽带,以会馆办事机构和标志性建筑的商业集团。清朝时以晋商,徽商等十大商帮为主,对中国的近代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商帮的发展并未跳出中国传统的重农抑商的思想范畴,往往“以商富贵,以农守之”。近代通商口岸开放后,商帮衰落。
参考答案:
(1)地处交通要道,距边境较近,得到明朝政府一定的支持。(4分)
(2)士、民由尚农、尚学变为尚商;民风由淳朴变为奢靡。(4分)
(3)自然经济的限制;重农抑商传统思想的影响;西方列强的排挤,使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缺少资金,封建社会得以维持。(6分)
(4)一些钱庄、银号衰落;瓦解了中国通商口岸的自然经济;摧残了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促进了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传入。(答出其中三点即可得6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