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考试9月月考试题.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2785980 上传时间:2024-06-05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23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考试9月月考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考试9月月考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考试9月月考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考试9月月考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考试9月月考试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湖北省松滋市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三年级上学期第一次考试历史试题(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 )第I卷(选择题共60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徐天麟在西汉会要中说:“汉祖龙兴,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其亦有意于矫前世之弊矣。”以下制度的实行印证了这一观点的是A宗法制 B三公九卿制C皇帝制 D郡国并行制2“主父偃说上(汉武帝)曰: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地之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于是上从其计,亦如己愿”。上述材料中,主父偃建议的巧妙之处在于A以广建侯国的办法来拱卫

2、中央政权B有利于刘姓政权且抚慰了异姓功臣C以分封王国子弟办法来调整统治者内部关系D以宣扬仁孝之道为由而削弱地方王国的势力3汉书记载“秦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以为郡县。”据此,可以初步得出这样的判断:秦朝统治者对分封制的弊端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周朝末年,宗法制和分封制趋于瓦解,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秦朝统治者将郡县制推广到全国郡制和县制都起源于秦国A BC D4关于秦朝设郡的数目,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如王国维秦郡考考证共有48郡,谭其骧秦郡新考推定为46郡。某同学在考证秦朝设郡的具体数目时,收集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资料,其中最可信的应是A秦简的记载 B民间的传说C史

3、家的学术观点 D史记的记载5“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逢明天子,人人自以为更生”,与此吻合的历史时期应是A秦朝初期 B秦朝末期C西汉初期 D唐朝初期6史家指出,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传成,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该时期指的是A商周时期 B秦汉时期C魏晋时期 D隋唐时期7左传昭公七年:“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上述材料反映出西周社会结构的基本特点是A严格的等级关系 B嫡长子拥有继承特权C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 D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紧密结合8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

4、故天子诸侯之传世也,继统法之立子与立嫡也,立贤之利过于立嫡,人才之用优于资格,而终不以此易彼者,盖惧夫名之可藉,而争之易生,其弊将不可胜穷。”这段话意在揭示A指出嫡长子继承制的弱点 B嫡长子的出现有其历史必然性C嫡长子继承制不符合历史发展规律 D没有比嫡长子继承制更好的权力交接制度9礼记礼运记载:“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是谓制度”,该文中的“制度”是指A礼仪制 B宗法制C分封制 D井田制10下列对周王和诸侯关系的评述,正确的是根据分封制,周王和诸侯的关系是君臣关系根据宗法制,周王和同姓诸侯是大宗和小宗的关系周王和诸侯的关系是等级从属关系周王对各诸侯国拥有绝

5、对的控制权A BC D11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说:“如果人人都是天使,就不需要任何政府了;如果是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府有外来的或内在的控制了。”这段话的含义是:A美国应建立开明君主制国家 B采取相应措施防止独裁政府的出现C政府权力不应受到外来力量的控制 D“邦联”政体比“联邦”政体要好12大国崛起解说词中说:17世纪的英国“在历史的转变中抢占了先机,已经率先到达了现代文明的入口处在下两个世纪里,它将傲视全球。”这里“抢占了先机”和“傲视全球”的典型表现分别是:A通过新航路的开辟,推动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B通过世界性主导贸易及航海条例强化贸易C确立了君主立宪制,通过工业革命成为最发达工业国D确立

6、了君主立宪制,也开始确立了世界殖民霸主的地位13下图中德国政治人物及其关系表述不正确的是A皇帝掌握国家大权是国家元首B宰相主持内阁工作是政府首脑C宰相由选举产生任期皇帝决定D宰相只对皇帝而不对议会负责14有学者认为“如果估计到当时世界上包括欧洲在内正在盛行君主制度的话,不能不说美国联邦宪法是一个伟大的创举”。这一“伟大创举”是A实行政党政治 B实行联邦制C实行民主共和制 D创立内阁制1519世纪推动德意志统一的因素有经济上工业革命的不断发展 政治上普鲁士力量的强大思想上统一呼声强烈 国际上邻国的支持A BC D16根据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基本原则,英国首相A是议会中多数党的领袖 B实际上是由英国国

7、王选择产生C掌握着行政权和立法权 D是英国国家元首17以下为1794年法国大革命中的场景:在大街上被公民们包围的革命领导人罗伯斯庇尔看着人们因激情而泛红的脸说:“你们要遵守法律!”“法律是什么?”人们问。罗回答:“法律就是公民的意志。”公民们继续嚷嚷:“我们就是公民,我们不要什么法律,我们的这种意志就是法律。”这突出反映了( )A民主权利滥用损害了民主制度 B法律的确体现了公民的意志C革命领导层力图限制革命发展 D主权在民原则得到充分体现181791年至1870年,法国宪法更替频繁,共颁布过13部成文宪法,1875年宪法颁布以后,尽管多党制下的内阁变换不断,但宪法频繁变更的现象已经改变。这是由

8、于( )A1875年宪法确立了共和政体 B1875年宪法保障了人权C国际工人运动暂时处于低潮 D资产阶级民主力量发展19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说:“在美国,多数虽然经常流露出暴君的嗜好和脾气,但还没有施行暴政的最完备手段。多数虽然越来越专制,但没有给中央政府增加特权,而一直把一切大权留给自己。”这反映出美国( )A名为民主共和,实为专制暴政 B实行代议制,防止多数人的暴政C实行联邦制,各州保持一定独立性 D采取三权分立,防止总统专制独裁20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国会分参、众两院,参议院由各州议会分别选派两名参议员组成,众议院议员按人口比例由各州选民普选产生,每两年选举一次。这些规定体现了(

9、 )A参议院代表少数人利益 B各州根据人口分享联邦权力C联邦制与共和制的原则 D众议院主导联邦的立法权力21关于南京条约第十条,英文版内容直译过来是:“中国皇帝陛下同意在所有的通商口岸制定一部公平的、正式的进出口关税和其他费用的则例,该则例的主要内容将予以公开通告并发布”中文版是:“英国商民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两者比较,最易于产生分歧的问题是A谁来颁布 B谁来交费C谁来征收 D谁来制定22在某次战役中,中共中央军委给前线指挥部的电报提出:“现在不是让敌人退至淮河以南或长江以南的问题,而是第一步歼敌于淮河以北,第二步歼敌于长江以北的问题”“

10、此战胜利,不但长江以北局面大定,全国局面亦可基本上解决”。据此判断,这一战役是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23下表是近代青岛大事记(部分)下列对该表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时间事件1914年11月日本占领青岛1922年12月中国政府收回青岛,辟为商埠1938年1月日本再次侵占青岛1945年9月国民党政府接管青岛A一战期间日本从中国手中夺取了青岛B北洋政府通过华盛顿会议收回了青岛C青岛的命运折射出近代中国的兴衰荣辱D国际力量的支持是中国两次收回青岛的重要因素241939年12月,英国的民间团体“中国运动委员会”开办了一个专门出售中国珠宝、丝织品、扇子、瓷器以及儿童玩具的市场。这一活

11、动也得到泰晤士报很大的帮助。这反映了当时( )A中国的手工业制品享誉英国 B欧战爆发英国急需中国物资C英国各界掀起援华抗日热潮 D中国抗战引起国际社会关注251942年,中共中央规定:“一切尚未实行减租的地区,其租额照抗战前租额减低百分之二十五”“在游击区及敌占点线附近,可比二五减租还少一点,只减二成,一成五或一成。”这一规定旨在( )A打击封建地主经济 B加强各阶层的抗日大联合C削弱国民党在敌后的势力 D纠正王明“左”倾路线26教育家蒋梦麟在自传中记述:“西安事变的消息广播全国之后,老百姓无不忧心如焚,妇女小孩甚至泣不成声。蒋委员长已安全抵达洛阳,并已转飞南京的号外最先送到东安市场的吉祥戏园

12、,观众之间马上掀起一片欢呼声,大约半小时之后,北平严冬夜晚的静寂忽然被震耳的鞭炮声打破了。”这一记述主要反映出( )A民众关注国家的前途命运 B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C蒋介石统治地位比较巩固 D张学良的兵谏不得人心27据申报载:“鄂垣祸起仓卒。呜呼,川乱未已,鄂乱又起,何今日祸变之多耶?夫春间乱犹在沿海,此次川乱偏于西隅,今则革党势力已蔓延于长江流域矣,其情形之危更非川粤乱可比。”这一记载反映了( )A太平天国定都天京 B武昌起义的爆发C北伐战争进展迅速 D南昌起义的成功28担任美国驻华代理公使的何天爵曾指出:“要追根寻源,就必须回到六十年以前中国人和外国人开始有外交接触或联系的时候。要懂得它的

13、势头和力量,必须探索当时发起时席卷全国的排外情绪,研究它是由一个接着一个的事件所孕育,被上千次互相误解与不平的真实原因所加重。”此处分析的历史事件是( )A虎门销烟 B北伐战争C义和团运动 D五四爱国运动29近代中国是一个动态的、新陈代谢迅速的社会,各种价值观和行为规范都发生很大变化,我们乐于接受外来事物和新观念。可鸦片战争时期的国人对外并非如此,试从心理接受角度判断人们对中英南京条约的以下条款最痛心的是( )A开放五口通商 B割香港岛给英国C赔款2100万银元 D中英协定关税30南京条约英方谈判随从利洛曾记载:“对条文的字眼或措辞一点吹求都没有,为欧洲的外交家们所如此尖细地钻研和谨慎地考虑过

14、的条文,只占去(清政府的代表们)一刹那的注意力。他们的所有心事都集中在一个主要的目标上,就是要我们赶快撤离。”这反映清政府( )A致力维护国家主权 B缺乏近代外交意识C畏惧英国武力威胁 D鄙视英夷不屑斡旋第II卷(非选择题)二、简答题(40分)31(本题10分)古代中国,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变革与政治发展变化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至于周衰,人心未离而诸侯先畔(叛),天子拥空名于上,而列国擅威命于下,因循痿痹(恶性循环),以至于移诈(改朝换代),谓非封建之弊乎?明张燧千百年眼材料二 吴王濞招天下之亡命之徒铸钱,淮南王长收聚汉诸侯人及有罪逃亡者,江都王非亦招揽四方豪杰。赵王彭祖,

15、让商人独买商品以专其利,收入多于国家租税,而贵族与商人,声千互通,相为消长,这些情况皆足以动摇政局。据钱穆秦汉史整理材料三 行省品秩高,权势重,对所辖路府州县官的统摄和节制力自然较强。行省辖区广,数量有限,又便于朝廷的最高指挥和节制弥补了秦汉以来朝廷直接控制数目较多的郡、州、路时的缺陷和不足,使中央政府对各地路府州县的控制明显加强了。李治安主编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请回答:(1)材料一中“封建”指什么?据材料一,指出“封建”所存在的弊端。(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西汉时期王国对中央构成哪些方面的威胁。汉代地方行政体制变革实践的效果说明的本质问题是什么?(3)据材料三,概括行省制度的实施所产

16、生的影响。综合以上分析,指出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变革所反映的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发展趋势。32(本题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人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他人,则断不可行。所以无论巨细,朕必躬自断之。清康熙帝材料二:毛泽东说:“民国元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那个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当然,是不完全的、有缺点的,是资产阶级性的,但它带有革命性、民主性。”材料三: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7、1954年)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概括清朝政治体制的特点并指出其弊端。(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怎样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带有革命性、民主性”?(3)依据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怎样的原则?其根本目的是什么?(4)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谈谈你对我国政治制度发展的认识。33(本题10分)制度是强制执行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阅读以下材料:材料一 外国观察家们都被中华文明的久远性与稳定性所深深震撼。19世纪中期在中国任职的英国领事官员T.T. Meadows根据他所获得的第一手观察资料对这些做出了以下解释。其真正原因可归结为三个原则和一种制度这三个原则是:1.以德治国优于凭武力治国。

18、2.选拔最有贤能的人为国家效力是实现国家的政治清明必不可少的条件。3.如果君主道德败坏、醉生梦死,并由此导致高压的暴政,那么人民有权力处置这样的君主。一种机制是:公开选拔文官的科举考试制度。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 自秦汉开始,中央设置御史大夫,“位次丞相,典正法度,以职相参,总领百官,上下相监临”,其主要职责是监察。从汉武帝开始,监察与行政相分离,以行政区域划分为原则,设十三州刺史,监察地方,开创我国巡视监察制度之先河。自曹魏开始,监察向组织机构化方向发展,其标志是中央御史台的设立。 卜宪群重视中国古代反腐倡廉经验材料三 封建君主对官员的道德要求首先是“忠”,其次才是“廉”,而人治下的反

19、腐倡廉难免具有主观随意性。皇帝口含天宪、出言即法,随意性极大。于永军封建社会反腐败最终“败”在哪里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治国中选官制度的演变有何规律?(2)据材料二,归纳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设置的根本原因。(3)据材料三,指出作者对封建社会反腐败的看法,并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目前中国反腐倡廉的建议。34(本题10分)历代王朝不断调控中枢权力以维护其统治。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郡举贤良,对策百余人,武帝善助对,由是独擢助为中大夫。后得朱买臣、吾丘寿王、司马相如等,并在左右。屡举贤良文学之士。公孙弘起徒步(平民),数年至丞相。开东阁,延贤人与谋

20、议,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大臣数诎。汉书严助传材料二 垂拱三年,或诬告(宰相)祎之,(武)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推鞫(审问)其事。本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曰:“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则天大怒,以为拒捍制使,乃赐死于家。旧唐书刘祎之传材料三 (明初内阁大学士)掌献替可否(意即对君劝善规过,议论兴革),凡上之达下,日诏,曰诰皆起草进画,以下之诸司。下之达上,曰题,曰奏皆审署申覆(意即审查签收,上报或发回)而修画焉,平允乃行之。大典礼、大政事,九卿、科道官会议已定,则按典制,相机宜,裁量其可否,斟酌入告。明史职官一请回答:(1)据材料一,归纳汉武帝为削弱相权

21、所采取的举措。(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刘祎之为何不认可王本立宣读的“敕书”。(3)据材料三,归纳明初内阁大学士的主要职责;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初阁臣为何不能等同于丞相。参考答案1D【解析】试题分析:材料大意是说: 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之后,兼采秦朝和周朝的制度,也希望解决秦朝制度的弊端。其中的周朝制度应该是指分封制,秦朝制度则应该是郡县制,联系汉初错误的认为没有分封是秦朝灭亡的原因,所以实行了郡国并行制度,即郡县制和封国制并存,因此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郡国并行制。2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西汉初期实行郡国并行制度来拱卫中央政权,

22、但是后来王国势力强大,威胁中央政府,汉武帝为了削弱王国势力,采取“推恩令” 分割王国封地,材料中“余虽骨肉,无尺地之封,则仁孝之道不宣”的信息正说明主父偃利用了仁孝之道来分割王国的封地,故本题选择D项。A项对应西汉初期实行郡国并行制度,排除。B项中“抚慰了异姓功臣”在题干中无从体现。C项不是“推恩令”的主要目的。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代“推恩令”。3B【解析】试题分析:通过题干中的材料信息“秦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 “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以为郡县”,可以得知秦朝实行郡县制的原因是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崩溃带来了消极的影响,秦朝统治者对分封制的弊端有了清醒的认识,

23、所以将郡县制推广到全国。县制和郡制并非起源于秦国,而是春秋战国时期。故本题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4A【解析】试题分析:秦简是战国时期的秦国及后来的秦朝遗留下来的简牍总称,当时书写主要利用竹木简,没有现在的纸张。秦简的发现对于研究秦的历史有着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故选A。民间的传说具有一定史料价值,但带有主观色彩,史家的学术观点属于后人的研究认识,不作为史料,史记是汉代司马迁所著,但毕竟不是当世人的史料,因此排除BC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5A【解析】试题分析:注意题干信息“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逢明天子,人人自以为更生”,结合

24、所学知识,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封建诸侯割据的分裂局面,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基础,符合历史发展的要求,为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各族人民的安定生活和相互交往,提供了有利条件,故选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的统一。6B【解析】试题分析:分析题干和选项,首先排除A,那时还没有儒学,题干“中国版图之确立和中国民族之聚成”指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指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创立,而儒学是在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被奉为正统思想的,综合以上情况,应该是秦汉时期,答案为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5、的影响。7A【解析】试题分析:仔细解读题干材料信息“人有十等”、“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可知这里强调的是上下等级尊卑关系,故选A。 题干没有强调血缘宗法关系,排除BD。题干提到了“神”,但是这里的“神”只是作为一个等级存在,没有体现神权和王权的结合,排除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等级关系。8B【解析】试题分析:这段话的大意是说:天子诸侯的传承,是通过法统立长子和立嫡子来确定的。(虽然)立贤良的人的好处超过立嫡子,人的使用才能优于资格,之所以不用这个方法(即立贤不立嫡长,用人只看才能不看资格这个情况)来替代,是因为这样一来容易发生争执,这个坏处不可胜数。因此作者

26、实际上是指出嫡长子继承制的积极作用,有其历史必然性,故选B。AC与作者意思明显不符。D表述过于绝对化。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9C【解析】试题分析:题主要考查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材料主要强调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将土地分封给自己的子孙,由此分析可知该制度反映的是分封制,故选C。A与题干不符。B说法错误,宗法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但是题干没有体现。D说法错误,井田制是周朝的土地国有制度,土地属周王所有,臣下不得买卖和转让井田,但是题干也没有体现。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10D【解析】试题分析:题目中涉及的是分封制和宗法制度,根据所学知识,在分封制

27、下,周天子和诸侯是君臣关系,也是大小宗的关系,但是周王对各诸侯国没有绝对的控制权,诸侯在封地内有很大的权利,所以排除,选择。故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11B【解析】试题分析:麦迪逊的意思是说,每个人都不是天使,因而需要政府的管理,有必要加强政府的权力;但是,并不是天使管理人,因而可能面临着严重的专制的现象出现,所以需要对政府进行监督,故选B。A错误,根据美国宪法,美国建立的是共和制。C与题干不符。D错误,根据美国宪法,美国实行联邦制取代此前的邦联制。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787年宪法。12D【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所学知识,“17世纪,英国

28、抢了先机”是指17世纪的英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并颁布权利法案,限制王权,确立了君主立宪制。18、19世纪英国之所以会“傲视全球”,是因为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飞跃,成为了最发达的工业国,故选D。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权利法案;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工业革命工业革命。13C【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右图中德国政治人物为德皇威廉二世和宰相俾斯麦,按照德意志帝国宪法,皇帝掌握国家大权,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统帅,宰相主持内阁工作,是内阁首脑,由皇帝任命,对皇帝负责,ABD表述正确,排除,故选C。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法国共和制

29、、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14C【解析】试题分析:注意题干信息“如果估计到当时世界上包括欧洲在内正在盛行君主制度的话,不能不说美国联邦宪法是一个伟大的创举” ,结合所学知识,美国的开国领袖们在没有先例的情况下,创造性的确立了共和制度,而没有沿袭君主制度,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伟大的创举,故选C。AD项错误,英国等已经较早实行政党政治和内阁制,这些不是美国的创举。B项无法与材料中的“盛行君主制度”相对应;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787年宪法。15A【解析】试题分析:19世纪推动德意志统一的必要性是从30年代起,德意志开始了工业革命,但严重的政治分裂局面

30、给德意志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困难,统一呼声强烈,可能性是当时的普鲁士经济发达、军事力量强大、统一的决心坚定,担当统一大任,故正确。德意志统一并没有得到国际上邻国的支持,错误,故选A。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德意志统一。16A【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所学知识,英国首相由议会下院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的领袖出任,并非由英国国王选择产生,故A正确,B错误;英国首相掌握着行政权,但是议会掌握立法权, 故C错误;英国国王是国家元首,但“临朝不理政”,权力有限,而作为国家的象征的地位更为突出,故D错误。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责任内阁制

31、的形成。17A【解析】试题分析:材料反映公民不遵守法律的游行行为。可见民主权利滥用损害了民主制度。B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 罗伯斯庇尔只是引导公民要遵守法律,排除C;主权在民是对主权在君的否定,但民主国家的公民应当遵守法律,排除D。考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民主真正的扩展法国大革命18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法国1875年宪法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由于保皇派和立宪派旗鼓相当,争夺法国政权,导致法国政局长期动荡。1875年,保皇派和立宪派达成妥协,制定了宪法。由于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资产阶级力量逐渐发展,成为维护民主共和的中坚。故选D。A只是

32、资产阶级力量发展的结果,排除;B是1875年宪法的内容,排除;C是1875年宪法指定的背景之一,排除.考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民主真正的扩展法国1875年宪法19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美国共和制的确立。依据材料“多数虽然经常流露出暴君的嗜好和脾气,但还没有施行暴政的最完备手段”可知从本质上说,美国不是专制暴政国家,故A项错误;据材料“多数虽然越来越专制,但没有给中央政府增加特权,而一直把一切大权留给自己”可知,各州通过保持一定的独立性,防止多数人的暴政,而不是通过“实行代议制,防止多数人的暴政”,故B项错误;材料“多数虽然越来越专制,但没有给中央政府增加特权,而一直把一切大

33、权留给自己”体现了美国“实行联邦制,各州保持一定独立性”,故C项正确;美国通过“采取三权分立,防止总统专制独裁”符合史实,但材料没有涉及,故D项错误。考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美国1787年宪法联邦制与共和制的原则【名师点睛】联邦制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政治实体(共和国、州、邦)结合而成的一种国家结构形式。联邦制国家由各个联邦成员组成,各成员单位先于联邦国家存在。联邦成员国在联邦国家成立之前,是单独的享有主权的政治实体;加入联邦之后,虽然不再有完全独立的主权,但在联邦宪法规定的范围内,联邦成员的主权仍受到法律的保护,联邦成员有自己的宪法和法律。在组成联邦制国家时,联邦成员单位把各自的部分

34、权力让给联邦政府,同时又保留了部分管理内部事务的权力。20 C【解析】试题分析:“参议院由各州议会分别选派两名参议员组成”体现了联邦制的原则,而“众议院议员按人口比例由各州选民普选产生,每两年选举一次”体现的是共和制的原则,故选C。A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按照宪法,美国当时黑人要按照比例折算,故排除B;D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考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美国1787年宪法联邦制与共和制的原则【名师点睛】联邦制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政治实体(共和国、州、邦)结合而成的一种国家结构形式。联邦制国家由各个联邦成员组成,各成员单位先于联邦国家存在。联邦成员国在联邦国家成立之前,是单独的享有主权的政

35、治实体;加入联邦之后,虽然不再有完全独立的主权,但在联邦宪法规定的范围内,联邦成员的主权仍受到法律的保护,联邦成员有自己的宪法和法律。在组成联邦制国家时,联邦成员单位把各自的部分权力让给联邦政府,同时又保留了部分管理内部事务的权力。21D【解析】试题分析:由题目中的信息“中国皇帝陛下同意在所有的通商口岸制定一部公平的、正式的进出口关税和其他费用的则例” “英国商民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可知前者是指由中国皇帝同意制定关税税率,后者是指中英协商制定关税税率,结合所学可知该项规定应是指南京条约的协定关税条款,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故选D。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

36、革命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22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淮海战役,考查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关键信息是“而是第一步歼敌于淮河以北,第二步歼敌于长江以北的问题”,通过这些信息即可判读这场战役是淮海战役,淮海战役的胜利,使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获得解放,为解放军渡江作战奠定了基础,故选C。A是在东北地区,B是在华北地区,C是长江以南地区,都与题干不符。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解放战争。23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结合所学,一战期间日本从德国手中夺取了青岛,所以A表述错误,故选A。B符合材料,排除;C符合材料,排除;D符合材料,排除。考点

37、: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华盛顿会议24D【解析】试题分析:材料提到“开办了一个专门出售中国珠宝、丝织品、扇子、瓷器以及儿童玩具的市场”,但没有提到享誉世界,排除A;欧战已经爆法,英国需要的是战略物资,排除B;C中“各界”表述不当,排除C。中国的这一活动经过泰晤士报很大的帮助必将扩大国际影响,故选D。考点: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抗日战争国际社会的态度25【解析】试题分析:材料反映中共在抗日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运动,其目睹是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抗日,故选B。抗战时期,中共主张团结地主阶级进行抗战,故A项错误;抗战时期,国共进行了合作,削弱国民党在敌后的势力与史实不符,故C项错

38、误;王明“左”倾错误被纠正是在整风运动上,故D项错误。考点: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抗日战争减租减息运动【名师点睛】为了发展农业生产,改善农民生活,保证抗战所需人力、物力和财力,早在1943年底指挥部就曾决定在珠江三角洲各抗日根据地和游击区开展减租减息运动。26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西安事变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全面解读材料的能力。 由材料“老百姓无不忧心如焚,妇女小孩甚至泣不成声”,“蒋委员长已安全抵达洛阳观众之间马上掀起一片欢呼声”反映了民众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注,故选A。B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华北事变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排除B;西安事变是张杨通过兵谏逼蒋抗日,不是争夺最高统治

39、权,排除C;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人民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张杨的兵谏深得人心,排除D。考点: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抗日战争西安事变【名师点睛】西安事变的发生及和平解决,基本结束了长达十年的内战,开始了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一致抗日的新阶段,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日热情,奠定了全民族抗战的基础,成为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27B【解析】试题分析:由材料“川乱”指四川保路运动,“鄂乱”指武昌起义,材料主要揭示四川保路运动为武昌起义提供了契机,所以选B。因为申报晚于太平天国运动,故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和题意无关,

40、排除;北伐战争从长江流域打到珠江流域,是反帝反封建的人民大革命,排除C;南昌起义发生在赣省南昌,本身没有成功,排除D。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武昌起义28C【解析】试题分析:“六十年以前中国人和外国人开始有外交接触或联系的时候”“席卷全国的排 情绪”,联系所学知识,可以推测六十年以前应该是1840年的鸦片战争,此后中国人和外国人开始有外交接 触或联系。在随后的六十年,列强发动了多次侵华战争,中国与西方列强产生了“上千次互相误解”,终于爆 发了。席卷全国的排外情绪”,即义和团运动。因此义和团运动是“由一个接着一个的事件所孕育”的结果,故C项符合题意。虎门销烟是因为鸦片走私损害中华民族的利

41、益,排除A;北伐战争是要推翻北洋军阀统一中国,排除B;五四爱国运动是一场彻底反帝反封的爱国运动,排除。考点: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列强侵略与民族危机义和团运动29A【解析】试题分析:五口通商严重冲击了清王朝天朝上国的心理优越感和闭关锁国政策,并且口岸一旦开放,影响将是长期的,故选A;割香港岛给英国和赔款2100万银元,涉及的面积和款额较少们,所以对民众心理冲击力小,排除BC。中英协定关税与民众切身利益关系不大,排除D。考点: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列强侵略与民族危机南京条约30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鸦片战争。清政府对条文的字眼或措辞不据理力争,属于典型的没有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的意识

42、,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对条文的字眼或措辞一点吹求都没有,为欧洲的外交家们所如此尖细地钻研和谨慎地考虑过的条文,只占去(清政府的代表们)一刹那的注意力”体现了清政府缺乏近代外交意识,故B项正确;材料中中英的对峙不是武力上,而是谈判桌外交上,“畏惧英国武力威胁”不符合材料,故C项错误;清政府并不是鄙视英夷不屑斡旋,而是希望签订条约后,侵略者抓紧离开,故D项错误。考点: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列强侵略与民族危机南京条约【名师点睛】第一次鸦片战争使中国领土、贸易、关税、领海、司法等主权受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半封社会。但是清王朝受传统的华夷之辨的影响,所以视英国为外夷,所以希望英国侵略者早走,而忽

43、视中华民族的国家利益。31(1)封建:实行分封制(封邦建国)。弊端:地方权力过大,中央难以控制。(2)威胁:经济上,诸侯王铸造钱币,实行商品专卖,严重扰乱国家的经济秩序,影响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政治上,诸侯王发展个人势力,借以对抗中央,严重威胁中央集权。问题:分封制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郡县制是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地方行政制度。(3)影响: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趋势:中央对地方的管理逐渐趋于多层次;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逐渐加强。【解析】试题分析:(1)根据材料信息“周衰,人心未离而诸侯先畔(叛),天子拥空名于上,而列国擅威命于下”可知“封建”是指周朝分封制,即封邦建国的意思

44、。分封制下地方有较大的独立性,造成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争霸,周王室日益衰亡。(2)结合所学知识,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地方权力过大,中央难以控制,结果王国势力膨胀,威胁中央政府,说明分封制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3)根据材料信息“弥补了秦汉以来朝廷直接控制数目较多的郡、州、路时的缺陷和不足,使中央政府对各地路府州县的控制明显加强了” 概括行省制度的实施所产生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古代地方政制度的变革总体上反映了中央集权加强的趋势。32(1)特点:皇权至上或君主专制。 弊端:易产生政治腐败,阻碍社会进步。 (2)革命性和民主性:从法律上彻底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确立了民主共和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历史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