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高三历史上学期周练试题122.doc

上传人:a199****6536 文档编号:2785974 上传时间:2024-06-0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5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上学期周练试题12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三历史上学期周练试题12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北定州中学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历史周练试题(11) 一、单项选择题 1.曾在1961-1968年间任美国国防部长的麦克纳马拉后来说,所有三个国家在危机前后所做出的决定,都由于错误的信息、错误的判断和错误的考虑而被导入歧途。尽管错上加错,但这一切错误都在核战争难以挽回的灾难后果面前不得不停了下来。材料中的“危机”( ) A.涉及美国、苏联和民主德国三方当事国 B.源于美苏两国在南亚地区的争夺和对抗 C.说明了大国控制世界可能使世界局势瞬息万变 D.反映出二战后世界走向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 2.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宰:县令)……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郡国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柳宗元这段话实际否定的是( ) A.西周时期形成的分封制 B.秦朝建立的郡县制 C.统一货币的制度 D.西汉郡国并行制 3.韩非子认为:“明君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动无非法。”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体现中央集权思想 B.服务君主专制统治 C.加强地方行政管理 D.符合现代法治理念 4.观察下图中法国政治发展进程的特征,从中可知这期间的法国( ) A.大资产阶级力图借助强权人物维护正常的统治秩序 B.工业革命进展缓慢,传统势力与民主力量基本相当 C.封建专制思想根深蒂固,启蒙运动对民众影响深刻 D.受英美代议制改革影响,人民的民主权利意识增强 5.《新全球史》中说:“由于没有签署和平条约,这个地区仍然处于卷入新的一轮敌对活动的威胁之中。战争还加剧了南北双方的苦难,使得统一朝鲜的进程更加遥远。”这段话主要说明了朝鲜战争( ) A.事实上并没有停战 B.给朝鲜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 C.一直受到美苏争霸的影响 D.加剧了朝鲜半岛的分裂局面 6.“经济规模日渐增大,其内容日趋复杂,这就使中央指挥一切的做法变得日益困难,日益无效”。这种现象存在于( ) A.20世纪30年代的苏联 B.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 C.20世纪50年代的苏联 D.20世纪50年代的英国 7.贝尔纳认为:“在每个(科学进展的)事例里,总是当时的社会流动性能让手艺人和学者碰到一起,有时还使二者合而为一。”以下事例与此说法相符的是 A.达尔文写成了《物种起源》一书 B.根据电磁感应原理成功研制出发电机 C.富尔顿以蒸汽机为动力发明汽船 D.根据牛顿万有引力定律,人们发现了海王星 8.“能变则存,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康有为上光绪皇帝第五书集中表达了“维新派变法必须是全面的‘大变’,而不是部分的或局部的‘小变”’的观点。这主要反映了维新派 A.急于求成的躁进心态 B.与传统体制决裂的勇气 C.“跪着”变法的策略 D.对变法成果的乐观预期 9.约翰•洛克在《政府论》说:“当立法者图谋破坏人民财产或贬低他们的地位,使其处于专断权力的奴役状态时,立法者就使自己和人民处于战争状态。人民因此就无须再予以服从,而只能寻求上帝给予人们的抵抗强暴的共同庇护。”文中的引用“上帝”概念实质意义是 A.论证中世纪的“君权神授”的重要性 B.借用罗马教皇的权力否定君主专制 C.说明“天赋人权”的合理性 D.说明天主教赋予人权力的合理性 10.国学大师王国维在《殷商制度论》中曾用“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以天,争乃不生”来评述西周某一政治制度,对其评述理解最准确的是 A.西周政治统治具有浓厚的宗法色彩 B.血缘政治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 C.宗法制实现了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D.宗法制度减少了天子的决策失误 11.明末思想家李贽是一位狂狷之士:他剃光头发留着长须,“儒帽裹僧头”,穿着亦僧亦儒的怪异服装;他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由此可见,李贽 A.致力于儒学和佛教的融合 B.认可明代妇女地位的变化 C.力图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 D.渴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 12.“或问:格物须物物格之,还只格一物而万理皆知?日:怎得便会贯通?若只格一物便通众理,虽颜子亦不敢如此道。须是今日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材料体现了朱熹( ) A.希望通过实验途径寻求科学真理 B.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和等级制度 C.注重社会实践活动和探究的思想 D.强调个体的价值和人性的尊严 13.观察下列图片,哪一幅图中机器或工具的发明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 14.图表是摘录于一部人物传记的目录(部分)。根据所学判断,表中空白处应该是(  ) 目录 第三章 南昌起义的参谋长 第六章 长征 第七章 到敌人后方去 第十三章 第十六章 决战淮海 A.北伐先遣战江南 B.三次反“围剿” C.千里跃进大别山 D.挥师过大江 15.鸦片战争期间,一些民众向英军出售粮食、畜禽、淡水意图获利,另一些民众为他们充当苦力,从事运输以求工值。甚至英军在行进开战时,成群的民众躲在远处观看这难得一见的“西洋景”。这样的记载在英方文献中屡见不鲜。材料反映了 A.英方诋毁中国民众 B.中英贸易没有因战争而中止 C.民众的反封建思想强烈 D.民众尚未形成民族国家意识 16.英国18世纪中期成为世界殖民帝国的有利条件有( ) ①优越的地理位置 ②先进的政治制度 ③强大的海军力量 ④发达的手工工场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7.梁启超在《欧游心影录》里号召东方青年为了“人类全体的幸福”振作起来“去超拨”“大海对岸那边”“愁着物质文明破产”而“哀哀欲绝地喊救命”的“好几万万人”。表明他由传统文化的掘墓人而变为守墓人。导致梁启超文化观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一战给欧洲带来巨大灾难 B.辛亥革命反封建不彻底 C.袁世凯在思想领域尊孔复古 D.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出王见“短暂春天” 18.陈寅恪说:“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上述观点反映了( ) A.改革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B.变法促进民族融合 C.改制导致少数民族内迁 D.新政带来唐朝盛世 19.下表是1911年部分省在革命党人领导下较早举行起义并最终宣布独立的情况。对其分析正确的是( ) 湖南 陕西 山西 云南 贵州 浙江 江苏 广西 22日长沙新军起义 22日新军、会党起义 29日太原新军起义 30日蔡锷率新军起义 11月3日陆军小学、新军起义 4日杭州新军起义 11月初苏州新军起义 1日梧州驻军宣布独立 A.新军起义是清政府灭亡的根源 B.没有新军就不可能发生革命 C.掌握武装对革命成功至关重要 D.辛亥革命中革命党人贡献小 20.“实际上,严格的全球意义上的世界历史直到哥伦布、达·伽马和麦哲伦进行远洋探险时才开始。”主要是由于 ( ) A.在此以前未出现著述世界历史的史学家 B.使人类从各民族分散孤立地发展开始走向整体世界 C.他们在探险过程中都曾记述了所到地区的历史 D.其探险使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 二、综合题 2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01年1月,慈禧太后发布上谕:“……盖不易者,三纲五常,昭然如日星之照世。而可变者,令甲令乙,不妨如琴瑟之改弦。” 1901年,清政府令各省裁汰原有旧军,“精选若干营,分为常备、续备、巡警等军,一律操习新式枪炮,认真训练”。1903年,清政府设立练兵处,庆亲王奕劻为总理大臣。1904年,练兵处会同兵部奏定《新军营制饷章》、《陆军学堂办法》以选派陆军学生出洋游学章程。 1903年9月,清政府设立了商部,由皇亲贵族载振任尚书,掌管商务和工矿铁路等事。商部成立后,先后颁行了《奖励公司章程》、《商人通例》、《公司法》、《破产律》、《奖给商勋章程》等。 1901年以后,清政府多次选派和奖励青年和官员出国留学。1905年,清政府决定废除科举制。同年12月,清政府又谕令设立学部,作为管理全国教育的最高行政机构。 ——摘编自陈旭麓《中国近代史》 (1)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实施新政的时代背景。 (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你如何理解清末新政“假维新中有真改革”? 22.中国古代是农耕为主的国家,重农抑商是我们传统的经济政策,但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外来侵略的加剧,中国开始了近代化的历程,经济结构开始调整,并逐渐融入世界经济发展的大潮。请回答以下问题。 (1)古代中国经济结构是什么?其中我国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及历史地位如何? (2)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农业有何变化?你如何认识这一变化? (3)结合图示,指出这一时期我国经济结构发生的变化。这一变化反映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的重要成果是什么? (4)综上所述,导致我国近现代两次经济结构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有何不同? 参考答案 CDBBD CBBCB CCBCD DABCB 21. (1)背景:八国联军侵华,民族危机大大加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传播,革命形势不断发;社会矛盾不断激化,清政府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 (2)假维新:根本目的在于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制度。 真改革:新政中的具体内容(改革军制,编练新军;振兴商务,奖励实业;废除科举,提倡留学)促进中国军事近代化;政治机构近代化;奠定了中国近代化教育的基础;促进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22. (1)基本结构:以农为主,手工业、商业为辅。(1分) 模式:小农经济(1分)。 地位:统治(主导)地位。 (2)变化: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但在大部分农村,仍占统治地位。(1分) 后果:一方面使中国经济沦为列强的经济附庸;另一方面,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2分)。 (3)变化:由单一公有制经济转变成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式并存。(1分) 成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1分) (4)不同:近代是在列强侵略下被动变化;现代是适应时代发展主动改革调整。(2分) 7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历史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