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找 骆 驼
上海市九年义务教育课本语文(试用本)第四册
浦东新区明珠小学 朱宝珏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理解“忿忿、不紧不慢、果然”等词语的意思。
2、初步理解老人是怎样指点商人找到丢失的骆驼,并能仿照例句,把不完整的因果句式补充完整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抓住事物之间的联系,才能找到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反复读和理解老人前后的对话,从后面的对话证实结论的正确,是观察与推断的结果。
2.理解老人为什么没看到骆驼却把骆驼的特点了解得那么清楚。
教学过程:
一、 谜语引入,揭示课题
师:小朋友在上课之前,我们一起来轻松一下,我给大家猜个谜语:
四腿长长脖子弯, 背上驮着两座山,
一次吃饱水和草, 几天不饿口不干,
驮着重担走沙漠, 不怕烈日和风寒。(打一动物)
谜底:骆 驼 (正音)注意“驼”的读音,在词语中读轻声。
师:请大家举起手来,跟着我一起写这个词语(板书:骆驼,要求学生书空)。
由于骆驼是沙漠里重要的交通工具,可以运货,也能驮人,所以骆驼一直享有“沙漠之舟”的美誉。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和骆驼有关(板书)33、找骆驼
二、整体感知:
1、《找骆驼》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并标上小节号。
2、你能按照提示来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吗?(课件出示)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商人( )了一只骆驼,向老人打听( ),最终商人按老人的( )了骆驼。
三、细读课文1——9,了解骆驼特点
1、 商人走失的骆驼有哪些特点? 轻声读1—9小节
2、用直线划出商人说的话,用曲线划出老人说的话。
3、男女合作朗读对话。
4、读老人说的三句话
(1)读老人的三句话,随机板书骆驼的特点:
左脚有点跛
左驮蜜,右驮米
缺了一颗牙齿
(2)学习生字“跛、驮”(“驮”与“驼”区分)
(3)让我们一起来分角色朗读商人与老人之间的对话。(男女生读、同桌互读、)
过渡:老人没有看见商人丢失的骆驼,他怎么会知道得这么详细呢?答案就在课文中,你们能找到吗?
四、学习第10节,理解老人的分析推理
1、读第10节,老人说了几句话。
2、老人看到了什么现象,从他看到的这些现象中让他知道些什么?请分别用不同的记号标明。
课件:
看见什么
知道什么
脚印右深左浅
左脚有点跛
左有蜜,右有米
左驮蜜,右驮米
啃过的树叶留下的牙齿印
缺了一颗牙齿
学习生字:啃
3、看书、看表格、看板书自己说说老人是怎么知道这些特点的?用上“因为……所以……”(课件)
4、再读第10小节,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仔细观察)
五、学习第11节,总结全文
1、朗读第11节,最后商人找到了骆驼没有?哪个词说明老人的指点是对的?(果然)理解“果然”(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2、轻声再读课文,骆驼走失以后,这位商人和老人的表现有什么不同?
商人:着急,忿忿。(理解“忿忿”)
老人:不紧不慢
指导学生读出各自的语气。
六、小结全文:
看,遇到同样的事情,不同的人,方法就不一样。聪明的老人通过路边骆驼留下的点点线索,推测出骆驼的特点,还为商人提供了寻找骆驼的最佳办法,商人果然找到了走失的骆驼,这其中除了仔细观察之外,还必须会——认真思考。
(板书:认真思考)
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遇事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这样才能把事情办得更好。
板书设计:
33、找骆驼
仔细观察 认真思考 得出结论
看见 (图片)脚印右深左浅 左脚有点跛
又看见 左边蜜,右边米 左驮蜜,右驮米
还看见 啃过的树叶上留下的牙齿印 缺了一颗牙齿
24 十年后的礼物
上海市九年义务教育课本语文(试用本)第八册
执教:浦东新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 唐维萍
【教学目标】
知识:自主识字,积累“喧哗”、“咆哮”、“曙光”、“幸福”等词语;了解破折号的作用;了解课文插叙的叙述方式。
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达格妮心理的变化,适当地展开想象,进行仿说和仿写。
情感:读懂课文,知道大音乐家以奇妙的方式,信守了十年前的诺言,体会人与人之间的真挚美好的感情,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找重点词句,品读体会达格妮的心理变化,了解音乐家信守诺言的可贵品质,体会人与人的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出示课题。
1、谈话揭题、读题。
2、对课题质疑。
二、带着疑问,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思考填空。
相隔十年后, 送给 一件礼物。这份礼物是 。
2、说话练习:这是一件 的礼物。
三、学习课文,逐步感悟。
1、自由轻声读课文,用“~~~”划出描写达格妮心理活动变化的句子。
2、学习第1、2节。(收到礼物前)
交流并出示:
* 白桦树上的彩灯,庄严、华丽的舞台,交响乐的美妙旋律,使她陶醉了。
抓“陶醉” 指导朗读
* 忽然,她很快地坐直了身子,睁大了眼睛,她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抓“坐直、睁大” 指导朗读
3、学习3、4、5小节。(收到礼物时)
* 出示:起初,由于心情的激动,她无法静听音乐。渐渐地,她不由自主地沉浸到乐曲中去了。
理解“激动”的原因
指导朗读
* 出示:她听到了森林的喧哗,大海的咆哮,小鸟的鸣叫,牧童的笛声……
1)指导朗读后接问:她还可能听到那些声音呢?
2)说话练习:沉浸在乐曲中的达格尼如痴如醉,她还听到了( )、( )……
* 学习课文4、5节。
1)结合课文第4小节的内容说一说葛利格和达格妮之间的谈话。
2)读读课文第5节,体会达格妮心理活动的变化。
说话练习:
当小女孩渐渐长大,有时她会微笑着想起这次相遇,愉快地想: ,但随着时光的流逝,她开始怀疑了: ,最后,她有些失望了: 。
3)抓“愉快、怀疑、失望”等心理变化的词指导朗读。
4)了解课文“插叙”叙述方式。
4、学习6、7、8节(收到礼物后)
* 出示:达格妮听完乐曲,眼泪流满了双颊。她竭力抑制住呜咽,弯下身子,把脸埋在双手里。
1)说话练习:达格妮如此感动,是因为( )。
2)指导朗读第7、8节。
* 出示:这是最好的礼物——对于一个十八岁的少女来说,这是比华美的衣服,比漂亮的项链更珍贵的礼物。
再次体会“珍贵”并感情朗读。
四、总结全文,激发情感。
1、推荐阅读一首小诗。
2、师总结激发学生用真诚积极的态度迎接未来。
附板书: 24 十年后的礼物
(乐曲)
葛利格 ———— 达格妮 陶醉 惊讶
(大音乐家) 真诚 (守林人的女儿) 激动
感动 幸福
16 、 家是什么
上海市九年义务教育课本语文(试用本)第六册
浦东新区海桐小学 林莺
课时目标:
1、能在阅读过程中独立认识本课生字,理解并积累“亲情 辗转 亲生骨肉 悲喜交集”等8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所讲的两个故事,并能用想象的方法复述文中第二个故事。
3、初步懂得有了亲情,有了爱,才有了真正的家。
教学重点:
在反复朗读课文后,理解“没有亲情的人和被爱遗忘的人,才是真正没有家的人。”这句话的意思。
教学难点:
用想象的方法复述文中第二个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同学们,我们来玩一个填字游戏,好吗?
2、出示:(填空游戏)进行四字词语填空。
( )徒四壁 万( )灯火 ( )境贫寒
重建( )园 ( )喻户晓 ( )( )户户
师:在这些词语中,我们不约而同地填入了“家”这个字。
3、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16课 ,谁愿意读课题,齐读课题 。
16家是什么(出示媒体、板书)
(二)初读课文
1、师:家究竟是什么?课文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请同学们打开书本,谁来读读自学要求:
轻声读课文:(1)注意读准文中的生字新词。
(2)用直线“ ”划出“家是什么”的句子。(出示媒体)
2、交流反馈:检查词语读音,学习生字。(出示媒体)(正音集体读一遍,开火车读)
洛杉矶、卢旺达、别墅、离散丧生、竹篱茅舍、高堂华屋、温馨、辗转数地、
(1)开小火车读、齐读
(2)师:你知道洛杉矶在哪里?有谁知道卢旺达?(地图出示)
洛杉矶:美国的第二大城市。
卢旺达:非洲中部的一个国家。(这两个词语都是城市的名称。)
(3) 谁能来说说,怎样记住:“墅”;(用熟字的方法记住上面是野,下面是土合起来就是“别墅”的“墅”
(4)师:在这些词语中,有2个多音字,你找到了吗?
师小结:这里的竹篱茅舍的“ 舍”和辗转数地的“数”这两个词的,另一个读音是什么?分别说一说。
(三) 初读课文
1.师:谁来交流你找到“家是什么”的句子?
2、出示:在这个世界上,家是一个充满亲情的地方,它有时在竹篱茅舍,有时在高堂华屋,有时也在无家可归的人群中。没有亲情的人和被爱遗忘的人,才是真正没有家的人。
(1)指名读(多名)
(2)理解句中的“高堂华屋”“竹篱茅舍”“无家可归的人群”。
教师依次:出示“高堂华屋”“竹篱茅舍”“无家可归的人群”的图片。
(3)请男同学读第一句话。
师小结:不论是竹篱茅舍还是高堂华屋都是指人们居住的房子。
(4)女同学读第二句话。
师:这句话的意思是:有亲情和被爱包围的人才是真正有家的人。
(5)师生合作读
(6)师总结:这两句话告诉我们家包含了房子和亲情两部分。(出示媒体)
(板书:==房子 ==亲情)
(四)重点研读第四节
1、师过渡:这段话中说到家在竹篱茅舍或是高堂华屋,我们都能理解,但对哪里你有疑问?
(生:老师我对“家在无家可归的人群中,”有疑问?)
2、师:好,这里有一个故事,或许能帮大家理解,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轻声读读第四小节,商量一下完成填空。
出示填空: 一个叫热拉尔的人,在卢旺达内战期间,一家40口人几乎全部( 离散丧生 )。他失去了( 亲人 ),失去了( 家 ),他感到彻底失去了希望。(绝望)
(1)指名交流。
(2)介绍有关卢旺达内战
(3)同学们你们看这些图片,看了以后,你们想说些什?
3、师小结:是呀战争是残忍的,它无辜地夺取了人们的生命,让许多人流离失所,无家可归,带来了灾难,带来了痛苦。
4、师:这就像课文中所提到的热拉尔,他们一家40口人几乎全部离散丧生,这里的几乎能否去掉吗?为什么?
5、师:思考一下,此时热拉尔感到失去了希望,你能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么?(绝望)
师:当他不惜冒着生命危险经过了许多地方,(就是课文中的“辗转数地”一词的意思)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亲身女儿时,感到( 悲喜交集 )。(出示媒体)
7、那么此时他悲的是什么,喜的又是什么?
8、指名回答。(请2--3名同学来回答)
悲的是——失去亲人40口离散丧生。
喜的是——找到女儿,让她感到绝处逢生。
所以见到女儿的第一句话就是:“我又有家了”
9、 那现在你能否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一下,热拉尔和女儿见面后的情形。老师给你提供以下一些词语,请你们选用以下恰当的词语说说热拉尔和小女儿见面后的情景。(出示媒体)
(1)请一个同学把这些词读一遍。
目瞪口呆 紧紧相拥 轻轻抚摸 深情亲吻 失声痛哭
(2) 同桌讨论。
(3) 再指名复述。
(五)回顾巩固
师过渡:历经千心万苦的热拉尔终于与女儿团聚了,这劫后重逢的场面更是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四、五小节
1、齐读四、五节
2、师:看来,就算是无家可归的人,只要心中充满爱,充满了亲情,一样会享受到家的温馨。家其实并不等于房子,却能和亲情画上等号。
板书画一个“\”
3、 师:现在老师请大家用下面的词语来复述课文的第4节。请一个同学把这些词读一遍。
卢旺达 热拉尔 绝望 离散丧生 亲生骨肉 辗转数地 悲喜交集
(1) 同桌讨论。
(2) 指名复述。
(3) 师:如果能把第四节的内容和父女俩劫后逢生后的情景合起来一起复述,那就更好了。)(机动)
4、师生共同读一段话
5、师:此时此刻,我想,孩子们你们一定对家是什么有了新的理解,来打开练习纸把你的理解写下来:
写话:
家是
。
6、师小结:同学们你们说得真不错,好下一节课我们再继续学习家和房子的故事。
板书:
16 家是什么
房子 亲情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