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15-2016学年山东省泰安市新泰市八年级(上)抽考物理试卷
一、选择题(以下每题各只有一个正确答案,选对得3分;本题共36分)
1.水是人类生存的最重要的资源之一,下列与水有关的数据中错误的是( )
A.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B.一瓶(容积为500ml)矿泉水的质量约为500g
C.水可以在98℃时沸腾
D.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约是真空中的
2.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俗话说“隔墙有耳”,说明固体也能传声
B.休息时关闭房间的门窗是为了阻断噪声的传播
C.用超声波清洗钟表等精密仪器,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
D.声音的响度是由声音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3.北湖公园为美丽的长春又增添了一处靓丽的风景.人们游园时所看到的现象中,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是( )
A.水中的“白云” B.阳光下游客的影子
C.水中游动的鱼 D.垂柳在水中的倒影
4.小明利用电箱制一些冰块,他在制冰盒里倒入一些冷水,然后放入电冰箱冷冻室,过段时间冰块就制好了,如图的几幅图中,哪个图可以描述制冰过程中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
A. B. C. D.
5.把一个高0.6m的平面镜竖直放置,一个身高1.6m的人以2m/s的速度沿垂直于平面镜的方向走近,那么他在镜中的像( )
A.高度为1.6m,以2m/s的速度远离平面镜
B.高度为1.6m,以2m/s的速度靠近平面镜
C.高度为0.6m,以4m/s的速度远离平面镜
D.高度为0.6m,以4m/s的速度靠近平面镜
6.下列有关质量和密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铁的密度大于棉花的密度,因为铁比棉花重
B.由热胀冷缩的现象可知密度与温度有关
C.将密闭容器的气体压缩,密度变大,因此其质量增大
D.一杯酒精用去一半后剩余酒精的密度变为原来的一半
7.世界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大会于2014年12月下旬在四川成都举行,业内一致认为“机器人将无处不在”.如图是幼教机器人正在和小朋友进行对话交流,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机器人的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108m/s
B.机器人的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C.能区分机器人和小朋友的声音主要是因为他们的音色不同
D.机器人的声音不是由振动产生的
8.甲、乙两小车运动的s﹣t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 )
A.在0~6s时间内,甲、乙两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在0~6s时间内,甲车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是10米/秒
C.在0~6s时间内,乙车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是2米/秒
D.在0~5s时间内,甲、乙两车通过的路程均为10米
9.甲同学拿着焦距为15cm的放大镜去看远处的乙同学,乙同学却通过放大镜看到了甲同学眼睛成正立放大的、清晰的像.则放大镜与甲同学的距离( )
A.小于15cm B.等于15c
C.大于30cm D.大于15cm于30cm
10.如图所示,小明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烛焰在光屏上成了一个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投影仪就是利用这一成像原理制成的
B.要使光屏上烛焰的像变小,只需将蜡烛靠近凸透镜
C.为了从不同方向观察光屏上的像,光屏应选用较光滑的玻璃板
D.实验中蜡烛越烧越短,光屏上烛焰的像会随着向上移动
11.“全碳气凝胶”固体材料是我国科学家研制的迄今为止世界上最“轻”的材料,其坚固耐用程度不亚于高强度的合金材料,能承受1400℃的高温,而密度只有3kg/m3.己知某飞机采用密度为6×103kg/m3高强度合金材料制造,需要合金1.5×105kg,若采用“全碳气凝胶”代替合金材料,需要“全碳气凝胶”的质量( )
A.7.5kg B.75kg C.750kg D.7500kg
12.a、b两个实心物体的体积与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物质的密度是0.5×103kg/m3
B.a物质的密度比b的大
C.b物质的密度是a的2倍
D.a、b的密度与它们的质量、体积有关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18分)
13.一家汽车美容店的门口,贴着如图所示的“爱车小贴士”,这是因为留在车身上的水滴相当于 镜,使太阳光 在车身局部形成高温,导致车漆失去光泽.
14.冰糖葫芦(如图)的制作方法是:将洗净的山楂穿在竹签上,然后将一定量的白糖放入锅中加热,待白糖 (填物态变化名称)为糖浆后,将山楂蘸上糖浆,等山楂上的糖浆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变成固态.
15.妈妈用电动自行车送小明上学,途中妈妈提醒小明“坐好,别动!”,这个“别动”的参照物是 .妈妈用18m/s的速度用电动自行车送小明走了一半路程时,电动自行车坏了,剩下的一半路程小明只好用2m/s的速度跑步去学校.已知小明家到学校是3km,那么这次小明从家里到学校整个过程的平均速度是 m/s,小明后半程跑步用时 s.
16.如图所示的四幅图,有的能够说明近视眼或远视眼的成像原理,有的给出了近视眼或远视眼的矫正方法,能够说明近视眼的成像原理的是 图;表示矫正远视眼的是 图.
三、作图题(每题2分,共4分)
17.如图,AB是入射光线,它与平面镜的夹角是30°,请画出入射光线AB经过平面镜反射后的反射光线.
18.如图所示,已知凸透镜的一条折射光线和一条入射光线,请你对应画出它们的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
四、实验探究题(共32分)
19.如图甲所示铅笔的长度是 cm,如图乙所示温度计的示数是 .
20.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由甲可知,该凸透镜的 是15.00cm.
(2)实验前,在摆放凸透镜、蜡烛和光屏时要求三者的中心在同一水平高度,同时注意 (填“凸透镜”、“蜡烛”或“光屏”)摆放在另外两个元件的中间.
(3)如图乙所示,若想在光屏上(光屏未画出)得到烛焰清晰缩小的实像,则烛焰应位于透镜左侧a、b、c、d四个位置中的 位置.
(4)通过实验小明明白了照相机的成像原理,一次他在给其他同学照合影时,发现两旁还有同学没有进入观景框内,他应将照相机 (填“靠近”或“远离”)被拍照的同学,这样才能在观景框内看到全体同学清晰的画面.
21.食用油是生活必需品,小明和小红两位同学学完密度知识后各自采用不同的方法对某品牌食用油的密度进行了测量.
(一)小明:用一架天平、一个烧杯、量筒进行以下实验:
(1)将天平放在水平台面上,把游码移到标尺的 处.横梁静止时,指针指在分度盘中央刻度线的左侧,如图甲所示.为使横梁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将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向 端移动.
(2)用调节好的天平测得油和烧杯的总质量为60g,然后将一部份油倒入量筒中,如图乙所示;再将烧杯放在天平上,称得剩余油和烧杯的总质量(砝码和游码示数)如图丙所示.由此可知:量筒中油的体积是 cm3,量筒中油的质量是 g,油的密度是 g/cm3(密度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二)小红:她没有量筒和烧杯,只有天平、带有盖子的玻璃瓶和适量的水,请你与她一起来完成实验.(水的密度用ρ水来表示)
(1)她首先将天平横梁调节平衡.在测量空玻璃瓶的质量时,实验操作如图丁所示,小红操作的错误之处是: .
(2)改正错误后,她测出了空玻璃瓶的质量m0,接下来怎样操作呢?请你帮她设计出后续的测量方法(用相关物理符号表示出所测的物理量),并根据所测得的数据推导出食用油的密度的表达式.
后续的测量方法:
第一步: ;第二步: .
食用油密度的表达式:ρ油= .(用测量量和已知量表示)
五、计算题(共10分.请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和解题步骤,只写答案不得分)
22.有一个质量为869g,体积为120cm3的空心铁球(铁的密度是7.9g/cm3).求:
(1)它的空心部分体积多大?
(2)如果空心部分注满铅,那么铁球的总质量是多少?(铅的密度是11.3g/cm3)
2015-2016学年山东省泰安市新泰市八年级(上)抽考物理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以下每题各只有一个正确答案,选对得3分;本题共36分)
1.水是人类生存的最重要的资源之一,下列与水有关的数据中错误的是( )
A.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B.一瓶(容积为500ml)矿泉水的质量约为500g
C.水可以在98℃时沸腾
D.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约是真空中的
【考点】声速;沸点及沸点与气压的关系;质量的估测;光的传播速度与光年.
【分析】常温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根据密度的计算公式判断;
水在标准大气压沸腾的温度是100℃,气压越低,沸点越低;
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真空中的光速为3×105 km/s,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约是真空中的.
【解答】解:A、常温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传播速度快,故A错误;
B、水的密度是1g/cm3,根据密度公式ρ=的变形公式m=ρV可得,一瓶(容积为500ml=500cm3)矿泉水的质量约为500g,故B正确;
C、水在标准大气压沸腾的温度是100℃,气压越低,沸点越低,所以水可以在98℃时沸腾,故C正确;
D、真空中的光速为3×105 km/s,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约是真空中的,故D正确.
故选:A.
2.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俗话说“隔墙有耳”,说明固体也能传声
B.休息时关闭房间的门窗是为了阻断噪声的传播
C.用超声波清洗钟表等精密仪器,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
D.声音的响度是由声音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考点】声音的传播条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防治噪声的途径;声与能量.
【分析】(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一切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够传声;
(2)防治噪声污染可以从噪声的产生、噪声的传播及噪声的接收这三个环节进行防治;
(3)声音即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
(4)声音有三大特征,分别是响度、音调和音色.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它与振幅有关.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频率有关.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与特色,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音色是不同的.
【解答】解:A、“墙”是固体,隔着墙可以听到声音,说明固体也能传声,故A正确;
B、休息时关闭房间的门窗是为了在传播过程中阻断噪声的传播,故B正确;
C、声波能传递能量,所以可用超声波清洗钟表等精密仪器,故C正确;
D、声音的响度是由发声体的振幅决定的,故D错误.
故选D.
3.北湖公园为美丽的长春又增添了一处靓丽的风景.人们游园时所看到的现象中,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是( )
A.水中的“白云” B.阳光下游客的影子
C.水中游动的鱼 D.垂柳在水中的倒影
【考点】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
【分析】①光的折射是指光线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比如透镜成像、水变浅了、水中的筷子折断了等;
②光的反射是指光线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出去的现象,比如平面镜成像;
③要掌握光沿直线传播现象,知道影子的形成、日月食的形成、小孔成像都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根据四幅图中形成的原理不同,对其进行分类,并选出符合要求的选项.
【解答】解:A、水中的“白云”属于光的反射现象;故A错误;
B、阳光下游客的影子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B错误;
C、水中游动的鱼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故C正确;
D、垂柳在水中的倒影,属于光的反射现象,故D错误.
故选C.
4.小明利用电箱制一些冰块,他在制冰盒里倒入一些冷水,然后放入电冰箱冷冻室,过段时间冰块就制好了,如图的几幅图中,哪个图可以描述制冰过程中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
A. B. C. D.
【考点】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
【分析】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晶体的熔化过程的特点:知道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同时要知道冰的熔点是0℃,知道冰块变成液态的过程是熔化过程.
【解答】解:A、根据图象可知,A中物体的温度一直在下降,说明这是非晶体凝固的图象;故A不符合题意;
B、物体的温度在升高,说明物体在吸热,且有一段时间吸热温度不变,说明这是晶体熔化的图象,故B不符合题意;
C、物体的温度一直在升高,说明这是非晶体熔化的图象;故C不符合题意;
D、物体的温度在下降,说明物体在放热,且有一段时间放热温度不变,说明这是晶体凝固的图象,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5.把一个高0.6m的平面镜竖直放置,一个身高1.6m的人以2m/s的速度沿垂直于平面镜的方向走近,那么他在镜中的像( )
A.高度为1.6m,以2m/s的速度远离平面镜
B.高度为1.6m,以2m/s的速度靠近平面镜
C.高度为0.6m,以4m/s的速度远离平面镜
D.高度为0.6m,以4m/s的速度靠近平面镜
【考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现象及其实验方案.
【分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体大小相等,像距等于物距,物像对称,进行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解答】解:因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像与物体大小相等,已此人身高1.6m,所以他在镜中的像高也是1.6m.
因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他以2m/s的速度在垂直平面镜的方向上走近平面镜时,
他在平面镜中的像也以2m/s的速度在垂直平面镜的方向上走近平面镜.
故选项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6.下列有关质量和密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铁的密度大于棉花的密度,因为铁比棉花重
B.由热胀冷缩的现象可知密度与温度有关
C.将密闭容器的气体压缩,密度变大,因此其质量增大
D.一杯酒精用去一半后剩余酒精的密度变为原来的一半
【考点】密度及其特性;密度与温度.
【分析】①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与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有关,与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无关;
②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这种物质的密度,密度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与物质的种类、状态和温度有关,与质量、体积、形状无关.
【解答】解:
A、铁的密度大于棉花的密度,因为相同体积的铁和棉花,铁的质量大于棉花.此选项错误;
B、一定质量的物体,热胀冷缩导致体积发生变化,由公式ρ=知,密度相应发生变化.说明物质密度与温度有关.此选项正确;
C、将密闭容器的气体压缩,密度变大,体积变小,但质量不变.此选项错误;
D、一杯酒精用去一半后,剩余酒精的质量和体积减小,但物质种类和状态没有变化,所以密度不变.此选项错误.
故选B.
7.世界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大会于2014年12月下旬在四川成都举行,业内一致认为“机器人将无处不在”.如图是幼教机器人正在和小朋友进行对话交流,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机器人的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108m/s
B.机器人的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C.能区分机器人和小朋友的声音主要是因为他们的音色不同
D.机器人的声音不是由振动产生的
【考点】声速;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音色.
【分析】(1)声音在15℃时的传播速度为340m/s;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3)不同发声体的材料与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4)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解答】解:A、机器人的声音在15℃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m/s,故A错误;
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机器人的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B错误;
C、不同发声体的材料与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能区分机器人和小朋友的声音主要是因为他们的音色不同,故C正确;
D、机器人的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故D错误.
故选C.
8.甲、乙两小车运动的s﹣t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 )
A.在0~6s时间内,甲、乙两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在0~6s时间内,甲车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是10米/秒
C.在0~6s时间内,乙车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是2米/秒
D.在0~5s时间内,甲、乙两车通过的路程均为10米
【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分析】由甲、乙两小车运动的s﹣t图象可知,随着时间的推移,乙的路程逐渐的变大,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乙做匀速运动;
随着时间的推移,甲的路程是不变的,甲处于静止状态;
根据甲和乙路程与时间图象可进一步求出其速度;
从图象上能够分析出甲和乙在5s的时间里运动的路程,据此判断出正误.
【解答】解:A、乙路程和时间的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射线,路程和时间的比值﹣﹣﹣速度是一个定值,乙做匀速运动;甲的图象是一条过10.0m的射线,随着时间的变化,路程不变,甲处于静止状态,所以A是错误的;
B、因为甲是静止的,运动速度为0,所以B是错误的;
C、由图象可知,乙在5s内运动的路程是10m,速度为 v===2m/s,所以C是正确的;
D、由图象可知:一开始,乙在原点,而甲距离原点10m;乙在5s内运动的路程是10m,甲静止,通过的路程为0m,故D是错误的.
故选C.
9.甲同学拿着焦距为15cm的放大镜去看远处的乙同学,乙同学却通过放大镜看到了甲同学眼睛成正立放大的、清晰的像.则放大镜与甲同学的距离( )
A.小于15cm B.等于15c
C.大于30cm D.大于15cm于30cm
【考点】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分析】凸透镜成像时,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于放大镜.
【解答】解:乙同学却通过放大镜看到了甲同学眼睛成正立放大的、清晰的虚像,此时凸透镜的焦距是15cm.
那么放大镜与甲同学的距离距离小于15cm,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10.如图所示,小明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烛焰在光屏上成了一个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投影仪就是利用这一成像原理制成的
B.要使光屏上烛焰的像变小,只需将蜡烛靠近凸透镜
C.为了从不同方向观察光屏上的像,光屏应选用较光滑的玻璃板
D.实验中蜡烛越烧越短,光屏上烛焰的像会随着向上移动
【考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分析】解答此题从以下知识点入手:
①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小于焦距成正立放大虚像.应用是放大镜.
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成倒立放大实像,像距大于二倍焦距.应用是幻灯机、投影仪.
物距等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等大实像,像距等于二倍焦距.
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缩小实像,像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应用是照相机.
②成实像时:物像异侧,物距变大,像距变小,像变小.
③掌握漫反射的概念.知道要从不同方向看到同一个物体,需要发生漫发射.
【解答】解:
A、由图知,蜡烛放在2倍焦距之外,所以此时成缩小、倒立的实像.照相机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而幻灯机是根据物距处于f和2f之间时,成放大、倒立的实像原理制成.故A错误.
B、要使光屏上的烛焰的像变小,蜡烛应远离凸透镜.故B错误.
C、为了便于从不同方向观察光屏上的像,光屏应选用较粗糙的毛玻璃板.故C错误.
D、由于成的实像是倒立的,所以蜡烛越烧越短,光屏上烛焰的像就应该越向上移动,故D正确.
故选D.
11.“全碳气凝胶”固体材料是我国科学家研制的迄今为止世界上最“轻”的材料,其坚固耐用程度不亚于高强度的合金材料,能承受1400℃的高温,而密度只有3kg/m3.己知某飞机采用密度为6×103kg/m3高强度合金材料制造,需要合金1.5×105kg,若采用“全碳气凝胶”代替合金材料,需要“全碳气凝胶”的质量( )
A.7.5kg B.75kg C.750kg D.7500kg
【考点】密度公式的应用.
【分析】知道合金的质量和密度,利用密度公式ρ=求出合金的体积,即气凝胶的体积;
又知道气凝胶的密度,利用公式m=ρV求气凝胶的质量.
【解答】解:由ρ=得:
合金的体积V合金===25m3,
由题知,气凝胶的体积:
V=V合金=25m3,
由ρ=得:气凝胶的质量m=ρ气凝胶V=3kg/m3×25m3=75kg.
故选B.
12.a、b两个实心物体的体积与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物质的密度是0.5×103kg/m3
B.a物质的密度比b的大
C.b物质的密度是a的2倍
D.a、b的密度与它们的质量、体积有关
【考点】密度公式的应用.
【分析】(1)密度是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从图象中找出一组对应的数据然后根据密度公式ρ=求出a、b物质的密度;
(2)密度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同种物质密度相同,密度大小与物质种类、状态和温度有关,与质量、体积无关.
【解答】解:
由图象可知,当Va=Vb=2×10﹣3m3时,ma=1kg,mb=4kg,
则a、b的密度分别为:
ρa===0.5×103kg/m3,
ρb===2×103kg/m3,
所以ρa<ρb,即a物质的密度最小,且b物质的密度是a物质密度的4倍,故A正确,BC错误;
因为密度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所以a、b的密度与它们的质量、体积无关,故D错误.
故选A.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18分)
13.一家汽车美容店的门口,贴着如图所示的“爱车小贴士”,这是因为留在车身上的水滴相当于 凸透 镜,使太阳光 会聚 在车身局部形成高温,导致车漆失去光泽.
【考点】生活中的透镜.
【分析】水滴的形状是中间厚边缘薄的,所以可以看做是凸透镜,而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的作用.
【解答】解:在阳光下的水滴好比一个小的凸透镜,把太阳光进行了会聚,使得局部高温,从而伤害汽车的外表面.
故答案为:凸透;会聚.
14.冰糖葫芦(如图)的制作方法是:将洗净的山楂穿在竹签上,然后将一定量的白糖放入锅中加热,待白糖 熔化 (填物态变化名称)为糖浆后,将山楂蘸上糖浆,等山楂上的糖浆 放出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变成固态.
【考点】熔化与熔化吸热特点;凝固与凝固放热特点.
【分析】(1)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熔化吸热;
(2)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凝固放热.
【解答】解:(1)白糖放入锅中加热,由固态变成液态,叫做熔化;
(2)山楂上的糖浆由液态变成固态,发生凝固现象,凝固放热.
故答案为:熔化;放出.
15.妈妈用电动自行车送小明上学,途中妈妈提醒小明“坐好,别动!”,这个“别动”的参照物是 电动自行车(或者座位) .妈妈用18m/s的速度用电动自行车送小明走了一半路程时,电动自行车坏了,剩下的一半路程小明只好用2m/s的速度跑步去学校.已知小明家到学校是3km,那么这次小明从家里到学校整个过程的平均速度是 3.6 m/s,小明后半程跑步用时 750 s.
【考点】参照物及其选择;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
【分析】(1)参照物,即事先被选定的假定不动的物体,“别动”的意思是小明相对于参照物没有位置的改变.
(2)已知总路程可求一半的路程,知道小明在前一半路程中行走的速度,根据公式t=可求小明在前一半路程行走中所用的时间;知道后一半路程的速度,根据公式t=可求小明在后一半路程中所用的时间;两次时间之和就是他从学校到家整个过程所用的时间;总路程除以总时间就等于他从学校到家整个过程的平均速度.
【解答】解:(1)小明坐在电动自行车上,妈妈的意思是让他相对于电动自行车(或座位)没有位置的变化,即相对静止.
(2)前一半路程s1===1500m,
跑前一半的路程所用的时间t1==≈83.3s;
后一半的路程s2=1500m,后一半的路程用的时间t2===750s;
总时间t=t1+t2=83.3s+750s=833.3s,
全程的平均速度v==≈3.6m/s.
故答案为:电动自行车(或者座位);3.6;750.
16.如图所示的四幅图,有的能够说明近视眼或远视眼的成像原理,有的给出了近视眼或远视眼的矫正方法,能够说明近视眼的成像原理的是 甲 图;表示矫正远视眼的是 丙 图.
【考点】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远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分析】解答本题需掌握:①近视眼是晶状体会聚能力增强,像呈在视网膜的前方,应佩戴凹透镜矫正;
②远视眼是晶状体会聚能力减弱,像呈在视网膜的后方,应佩戴凸透镜矫正.
【解答】解:近视眼是晶状体曲度变大,会聚能力增强,即折光能力增强,像呈在视网膜的前方,应佩戴发散透镜,使光线推迟会聚.
因此图甲能够说明远视眼的成像原理,图丁给出了近视眼的矫正方法.
远视眼是晶状体曲度变小,会聚能力减弱,即折光能力减弱,像呈在视网膜的后方,应佩戴会聚透镜,使光线提前会聚.
因此图乙能够说明远视眼的成像原理,图丙给出了远视眼的矫正方法.
故答案为:甲;丙.
三、作图题(每题2分,共4分)
17.如图,AB是入射光线,它与平面镜的夹角是30°,请画出入射光线AB经过平面镜反射后的反射光线.
【考点】作光的反射光路图.
【分析】根据反射定律作出反射光线的光路图,即过入射点作法线,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解答】解: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为30°,则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等于90°﹣30°=60°.首先通过入射点做垂直于镜面的法线,做反射光线使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如图所示:
18.如图所示,已知凸透镜的一条折射光线和一条入射光线,请你对应画出它们的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
【考点】透镜的光路图.
【分析】先确定所给的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的特点,然后根据凸透镜的光学特点作图.
【解答】解:入射光线过光心,过光心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传播方向不改变;
过焦点的入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如图所示:
四、实验探究题(共32分)
19.如图甲所示铅笔的长度是 4.97 cm,如图乙所示温度计的示数是 ﹣5℃ .
【考点】长度的测量;温度计的使用及其读数.
【分析】①使用刻度尺时要明确其分度值,起始端从0开始,读出末端刻度值,就是物体的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②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先要弄清楚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读数时视线与液柱最高处所对刻度相垂直,并注意区分温度是零上还是零下.
【解答】解:由图知:
①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铅笔左侧与0刻度线对齐,右侧在4.9cm和5.0cm之间偏向5.0cm一侧,估读为4.97cm,所以铅笔的长度为L=4.97cm.
②温度计上10℃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温度是1℃,即此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液柱最高处在0℃以下,所以显示的温度低于0℃,为﹣5℃.
故答案为:4.97;﹣5℃.
20.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由甲可知,该凸透镜的 焦距 是15.00cm.
(2)实验前,在摆放凸透镜、蜡烛和光屏时要求三者的中心在同一水平高度,同时注意 凸透镜 (填“凸透镜”、“蜡烛”或“光屏”)摆放在另外两个元件的中间.
(3)如图乙所示,若想在光屏上(光屏未画出)得到烛焰清晰缩小的实像,则烛焰应位于透镜左侧a、b、c、d四个位置中的 a 位置.
(4)通过实验小明明白了照相机的成像原理,一次他在给其他同学照合影时,发现两旁还有同学没有进入观景框内,他应将照相机 远离 (填“靠近”或“远离”)被拍照的同学,这样才能在观景框内看到全体同学清晰的画面.
【考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分析】(1)从凸透镜光心到焦点的距离叫焦距;
(2)在凸透镜成像实验中,物体经过凸透镜所成实像与物体位于凸透镜两侧;
(3)当u>2f时,通过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4)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变大.
【解答】解:(1)由图知,焦点距离光心15.00cm,所以此凸透镜的焦距为15.00cm;
(2)物体经过凸透镜成实像时,像与物体位于凸透镜异侧,所以凸透镜必须摆在另外两个元件的中间;
(3)已知凸透镜焦距为15.00cm,要使烛焰经过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蜡烛应该在大于30.00cm处,由图知,需要在a位置;
(4)小明发现两旁还有同学没有进入观景框内,说明所照的像大了,应该让像变小一些,则小明要使照相机远离同学,增大物距才能在观景框内看到全体同学清晰的画面.
故答案为:(1)焦距;(2)凸透镜;(3)a;(4)远离.
21.食用油是生活必需品,小明和小红两位同学学完密度知识后各自采用不同的方法对某品牌食用油的密度进行了测量.
(一)小明:用一架天平、一个烧杯、量筒进行以下实验:
(1)将天平放在水平台面上,把游码移到标尺的 零刻线 处.横梁静止时,指针指在分度盘中央刻度线的左侧,如图甲所示.为使横梁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将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向 右 端移动.
(2)用调节好的天平测得油和烧杯的总质量为60g,然后将一部份油倒入量筒中,如图乙所示;再将烧杯放在天平上,称得剩余油和烧杯的总质量(砝码和游码示数)如图丙所示.由此可知:量筒中油的体积是 32 cm3,量筒中油的质量是 29.2 g,油的密度是 0.91 g/cm3(密度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二)小红:她没有量筒和烧杯,只有天平、带有盖子的玻璃瓶和适量的水,请你与她一起来完成实验.(水的密度用ρ水来表示)
(1)她首先将天平横梁调节平衡.在测量空玻璃瓶的质量时,实验操作如图丁所示,小红操作的错误之处是: 测量质量的过程中,调节平衡螺母 .
(2)改正错误后,她测出了空玻璃瓶的质量m0,接下来怎样操作呢?请你帮她设计出后续的测量方法(用相关物理符号表示出所测的物理量),并根据所测得的数据推导出食用油的密度的表达式.
后续的测量方法:
第一步: 测出玻璃瓶装满油后的总质量m1 ;第二步: 倒出瓶中的食用油,将玻璃瓶清洗干净后,装满水,并将瓶的外部擦干,测出玻璃瓶装满水后的总质量m2 .
食用油密度的表达式:ρ油= .(用测量量和已知量表示)
【考点】液体的密度测量实验.
【分析】(一)(1)天平使用前调平衡:①放:把天平放到水平桌面上;②移;把游码移到标尺左端零刻线处;③调:调节平衡螺母(左偏右调、右偏左调),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
(2)看清量筒的分度值在读数;天平在读数时,即左盘中被测物体的质量始终等于右盘中砝码的质量与游码在标尺上所对应的数据之和;根据公式ρ=计算可得油的密度;
(二)根据空瓶中装满水和油的体积相等,分析设计实验.
【解答】解:
(一)(1)将天平放在水平台面上,把游码拨到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指针指在分度盘中央刻度线的左侧.为使横梁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将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向右端移动;
(2)量筒的分度值是2ml.故此时量筒中油的体积V=32mL=32cm3;
标尺的分度值是0.2g,此时标尺上游码的示数是2g,剩余油和烧杯的总质量:20g+5g+4.2g=29.2g;
烧杯内液体的质量m=60g﹣29.2g=30.8g,
液体的密度:ρ==≈0.912g/cm3;
(二)(1)由图可知,小红操作的错误之处是:称量物体质量时,移动平衡螺母;
(2)测量的方法:
第一步:测出玻璃瓶装满油后的总质量m1;
第二步:倒出瓶中的油,将玻璃瓶清洗干净后,装满水,并将瓶的外部擦干,测出玻璃瓶装满水后的总质量m2.
已知空瓶的质量和装满油后的总质量,则油的质量:m油=m1﹣m0,
由ρ=得,
瓶的容积:V==,
所以油的密度:
ρ油=•ρ水.
故答案为:
(一)(1)零刻度;右;(2)32,29.2,0.91
(二)(1)测量质量的过程中,调节平衡螺母;
(2)第一步:测出玻璃瓶装满油后的总质量m1;
第二步:倒出瓶中的食用油,将玻璃瓶清洗干净后,装满水,并将瓶的外部擦干,测出玻璃瓶装满水后的总质量m2;
•ρ水.
五、计算题(共10分.请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和解题步骤,只写答案不得分)
22.有一个质量为869g,体积为120cm3的空心铁球(铁的密度是7.9g/cm3).求:
(1)它的空心部分体积多大?
(2)如果空心部分注满铅,那么铁球的总质量是多少?(铅的密度是11.3g/cm3)
【考点】密度公式的应用.
【分析】(1)先求出869g铁的体积,空心部分的体积等于铁球的体积减去铁的体积;
(2)根据密度公式求出铅的质量,可求出球的总质量.
【解答】解:
(1)由ρ=得空心铁球铁的体积:
V铁===110cm3,
空心部分的体积:
V空=V球﹣V铁=120cm3﹣110cm3=10cm3;
(2)注满铅的体积:
V铅=V空=10cm3,
由ρ=得注满铅的质量:
m铅=ρ铅V铅=11.3g/cm3×10cm3=113g,
球的总质量:
m总=m铁+m铅=869g+113g=982g,
答:(1)它的空心部分体积是10cm3;
(2)如果空心部分注满铅,那么铁球的总质量是982g.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