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15-2016学年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县七校联考八年级(上)第一次段考物理试卷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正确,请将正确答案填写于答题纸选择题表格中.
1.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B.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见声音
C.敲门时,门的响声是由门的振动产生的
D.超声波、次声波是人耳可以听到的声音
2.在水沸腾时,有大量的气泡向上升,在气泡上升到水面前,则气泡中主要是( )
A.小水珠 B.热空气 C.水蒸气 D.其他杂质
3.《中国好声音》是一档大型励志专业音乐评论节目,也是深受观众欢迎和喜爱的唱歌类娱乐节目.在节目中常常听到导师们说:“某某某,你的声音有很强的辨识度,我很喜欢.”这里所说的“辨识度”主要是指选手唱歌时声音的(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以上说法均正确
4.该试题已被管理员删除
5.如图所示,将正在发出声音的音叉放入水中,能观察到音叉周围溅起许多水花.这说明( )
A.发出声音的音叉在振动
B.超声波具有能量
C.声音从空气传入水中响度会变大
D.声音从空气传入水中速度会变小
6.某房间里有甲、乙、丙三支温度计,将甲放在空气中,乙的玻璃泡插入被密封在玻璃瓶内的酒精中,丙玻璃泡用浸有酒精的湿棉花包裹着放在空气中,关于它们的示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只有甲温度计的示数与室温相同
B.甲的示数为室温,乙、丙的示数相同,并都低于室温
C.甲、乙示数相同,都等于室温
D.甲、乙、丙示数都相同,都等于室温
7.关于下列四个情景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发声扬声器旁的烛焰晃动,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
B.
不能听到真空罩中闹钟的闹铃声,说明声波的传播需要介质
C.
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弹开,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D.
8个相同玻璃瓶装不同高度的水,敲击它们时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8.实验室有一只读数不准确的温度计,在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时,其读数为20℃,在测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时,其读数为80℃,下面分别是温度计示数为41℃时对应的实际温度和实际温度为60℃时温度计的示数,其中正确的是( )
A.41℃,60℃ B.21℃,40℃ C.35℃,56℃ D.35℃,36℃
9.如图,把装有水的酒杯放在桌上,用润湿的手指摩擦杯口边缘使其发声,改变水量发现发出的声音不同.对此同学们提出四个问题,其中较有价值且可探究的问题是( )
A.手指摩擦为什么能使杯发出不同声音?
B.声音是由水振动产生的吗?
C.音调为什么会随水量变化而变化?
D.音调和水量多少有什么关系?
10.如图所示,烧杯中有水,水中倒扣着一玻璃瓶,瓶内水面比烧杯内水面低,当烧杯中的水被加热到一定温度时( )
A.烧杯和瓶内的水可能都会沸腾
B.烧杯中的水可能会沸腾,瓶内的水一定不会沸腾
C.烧杯中的水一定不会沸腾,瓶内的水可能会沸腾
D.烧杯和瓶内的水一定都不会沸腾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速的大小只跟介质的种类有关
B.0dB是指人耳刚好听不到的声音
C.超声波的传播速度比次声波要快
D.从盛有清水的圆柱玻璃杯前方观察杯子后方书本上的字可能看到左右相反的字
12.妈妈在炖骨头汤时,沸腾后改用“小火”,针对这种做法,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水沸腾后,改用“小火”能更快的让骨头变熟
B.改用“小火”后可以减少单位时间内消耗的燃料,从而起到节能的效果
C.无论使用“大火”还是“小火”,火焰的温度始终高于汤的温度
D.无论使用“大火”还是“小火”,汤的温度一定能保持在沸点不变
二、共14小题,13~26未做特殊说明每空1分
13.如图所示,将一把钢尺紧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面适当的长度,拨动钢尺,就可听到钢尺振动发出的声音,在拨动钢尺的力相同时,逐渐增加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钢尺振动发出声音的音调会逐渐变 ,当钢尺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虽然用同样的力拨动钢尺,却听不到声音,这是由于 .在弹奏吉他时,不断用手指按动琴弦,改变振动部分的琴弦长度,这样做的目的是改变声音的 ;在弹奏时时而用力弹、时而轻弹,这样做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
14.有四支温度计,测量范围分别是:
A.﹣10~110℃B.35~42℃C.﹣20~50℃D.0~50℃
(1)若要测量沸水的温度应选 ;
(2)若要来测量江苏省南通市海安的气温应选 ;
(3)某同学准备用温度计来测量某液体的温度,设计了如下实验步骤:A、选择适当的温度计,观察其量程和分度值;B、估计被测物的温度;C、让玻璃泡跟液体充分接触;D、取出温度计;E、观察温度计的示数;F、整理器材;请在横线上将这些步骤按正确的顺序排列起来: .
(4)如图甲是常用的一种体温计,它也是根据液体的 性质制成的,体温计的量程是 ℃,图中体温计的示数是 ℃,图乙中的示数为 ℃.
15.城市道路上,禁止鸣笛是在 处减弱噪声的;在马路和住宅间植树造林,这是在 中减弱噪声的;摩托车的消声器是在 减弱噪声的.
16.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500m/s,为了开辟新航道,某科学探测船装有回声探测仪,探测水下有无暗礁,探测船发出的声音信号经0.8s被探测仪接收到,求海底障碍物到探测船的距离是多少m?这种方法能不能用来测量月球到地球的距离?说明原因.
17.炖汤”因味道好而深受人们喜爱.“炖汤”就是把汤料和水置于炖盅内,而炖盅则浸在大煲的水中,并用蒸架把盅与煲底隔离,如图所示.在大煲内的水沸腾过程中,煲盖与煲的缝隙间冒出大量的“白气”,这是 现象(填物态变化),若汤的沸点与水的沸点相同,则盅内的汤 (填“会”或“不会”)沸腾.
18.已知人耳区分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为0.1s以上.现有一根长为8.5m的铁管,如果你将耳朵贴在铁管的一端让另一个人去敲击一下铁管的另一端,则敲击声由空气传入你的耳朵需要 s,你会听到 次敲打的声音.(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在铁中传播速度为5200m/s)
19.华氏温度计是荷兰人华伦凯特在1709年用酒精制作的温度计.他把标准大气压下水沸腾时的温度定为212℉,把纯水凝固时的温度定为32℉,用℉代表华氏温度,温度计刻度均匀,每格表示1℉.海安夏季气温一般为35℃,请利用这些知识得出35℃是 ℉.
20.装置分别如图1a、b、c所示,酒精灯和烧杯均为同一规格.图2甲、乙、丙是使用这三套实验装置实验后作出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用a装置做实验作出的图象是 图;用b装置做实验作出的图象是 图;用c装置做实验作出的图象是 图.
21.小明在厨房中发现:
(1)壶里的水烧开以后,壶嘴上方冒出一团团“白气”.这“白气”实质上是一些 .小明仔细观察又发现:“白气”从喷出到消逝要经历三个物理过程.
①靠近壶嘴的地方,我们什么也看不见.这是因为壶内水沸腾时产生了大量的水蒸气,在壶嘴附近由于温度比较 ,仍然保持 状态.
②水蒸气离开壶嘴一段距离以后, ,形成“白气”.
③“白气”进一步上升,分散到干燥的空气中,发生 现象,我们又什么也看不见了.
(2)冬天,在炉子上烧菜的时候,火焰熄灭前、后一瞬间会出现如图所示的两种情景,你可以确定 是火焰熄灭后的图片.
22.在学习演奏二胡的过程中,小明发现琴弦发出的声音音调高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他决定对此进行研究,经过和同学们的讨论提出了以下几种猜想:
猜想一: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
猜想二: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
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他和同学们找到了表中所列4种规格的琴弦,进行实验.
编号
规格
材料
长度(cm)
横截面积(㎜2)
A
尼龙
50
1
B
尼龙
80
1
C
尼龙
50
0.5
D
镍合金
80
(1)为了验证猜想一,应选编号 、 的两种规格的琴弦进行实验.
(2)小明在验证猜想二时,选用B、C两种琴弦,他 (能/不能)正确得出结论,理由是 .
(3)在验证猜想三时,小明发现同学没有把表中的数据填全,表中所缺数据是 .
23.在探究“水的沸腾”的实验中,当水温升到84℃时,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直到水沸腾5min后停止读数,部分数据记录如表: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水的温度/℃
84
89
93
98
99
99
99
99
(1)某次数据没有记录,当时温度计示数如图1所示,漏填的数据是 .
(2)根据表中实验数据,可知水的沸点是 ℃;
①沸腾前,水的温度不断 ;沸腾时,水的温度 ;水沸腾前,有部分水蒸气产生,这是通过的 方式使水汽化而成的,同时在水面上方会形成一些雾气,这是水蒸气 形成的;
②实验时,为防止沸水溅出伤人,通常在容器上加盖,这样会使水的沸点 ;若实验时不小心:A.被沸水烫伤;B.水蒸气烫伤,(填“A”或“B”) 情况更严重,其道理是 .加盖除了可以避免沸水溅出,还有什么作用? .
(3)水中气泡在上升过程中的变化情况是:沸腾前是图2中 图,沸腾时是图2中 图,气泡到达水面后破裂引起空气 形成响声.
(4)实验中除了图1中所示器材,还需要用到的测量器材是 ;
(5)酒精灯外焰温度约为800℃,纸的着火点约为190℃,实验时将烧杯换成纸杯行不行? ,原因是 ;实验结束时如何熄灭酒精灯 .
(6)在探究结束后,四位同学分别交流展示了自己所绘制的水的温度和时间关系的曲线,如图3所示.其中能正确反映研究水沸腾前后温度随时间变化关系的是 .
24.如图,物理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图示装置,探究反射声音的强弱与充当反射面的材料是否有关.他们将发声的闹铃置于纸筒A内,将充当反射面的材料置于O处,通过纸筒B倾听反射的铃声强弱.
(1)保持纸筒A和纸筒B的位置,只改变充当反射面的材料,让同一为同学倾听反射声音的强弱 ,实验结果如表.
反射面材料
大理石
玻璃板
木板
棉布
毛巾
海绵
反射声音的强弱
最强
强
强
较强
弱
几乎听不到
(2)分析实验结果可以得出: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反射声音的强弱与充当反射面的材料 .你还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写出一条即可) .
(3)实验结果表明,玻璃板和木板反射声音的强弱无法分辨,有同学认为可能是人耳对声音强弱的分辨能力不够造成的.对此,请你提出一个改进的措施或方法 .
(4)如果利用声音的反射现象,测量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应选择表中 的作为反射面效果最好.
(5)小组同学经过观察发现学校南北两栋高楼间距较大,经过测量发现距离约15米左右,墙面贴有比较光滑的瓷砖,楼层之间是一大片平坦的草坪,小组同学决定利用声音的反射测量声速.经过讨论,他们决定晚上九点以后进行测量.你认为他们这样选择的原因是 .请针对他们的实验设想进行合理的评价 .
25.阅读表中一些介质的声速(单位m/s),回答问题:
空气(0℃)
330
冰
3230
空气(15℃)
340
铜
3750
煤油(15℃)
1324
铝
5100
水(常温)
1500
铁
5200
(1)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有什么规律?写出两条.
① ;② .
(2)当飞机的飞行速度接近声速会受到相当大的阻力.上世纪中期,人们就尝试进行超音速飞行.在飞机速度有限的情况下,你能想出在什么情况更容易成功吗? .
(3)飞行器在速度达到音速左右时,会有一股强大的阻力,使飞行器产生强烈的振荡,速度衰减.这一现象被俗称为音障.当飞行器突破这一障碍后,整个世界都安静了,一切声音全被抛在了身后!如果这个物体有足够的加速度,便能突破这个不稳定的声波屏障,冲到声音的前面去,也就是冲破音障.一个以超音速前进的物体,会持续在其前方产生稳定的压力波(弓形震波).当物体朝观察者前进时,观察者不会听到声音;物体通过后,所产生的波(马赫波)朝向地面传来,波间的压力差会形成可听见的效应,也就是音爆.音爆的声音极其强大,地面上的人听起来震耳欲聋.如图所示是飞机突破音障的瞬间.由于在物体的速度快要接近音速时,周边的空气受到声波叠合而呈现非常高压的状态,因此一旦物体穿越音障后,周围压力将会陡降.在比较潮湿的天气,有时陡降的压力所造成的瞬间低温可能会让气温低于它的露点(DewPoint)温度,使得水汽凝结变成微小的水珠,肉眼看来就像是云雾般的状态.但由于这个低压带会随著空气离机身的距离增加而恢复到常压,因此整体看来形状像是一个以物体为中心轴、向四周均匀扩散的圆锥状云团.
请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①地面人员听到音爆的巨大爆鸣声主要指的是声音 大,声音主要通过 传到地面人员的耳朵.
②你是如何理解文中划线语句的? .
③图中飞机周围圆锥状云团主要是水蒸气 形成的.
26.在同一地方,夏天大树树荫下的气温要比阳光直晒下的气温明显低,其主要原因是什么呢?几位同学有不同意见:小王认为主要是树叶不断散发出大量的水分,有降温的作用;小方认为主要是树叶挡住了太阳光的辐射,所以树荫下的气温降低了.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小王认为主要是“权叶不断散发出大量的水分,有降温的作用”的科学原理是 .
(2)小李认为造成树荫下的气温要比阳光直晒下的气温低,除了小王和小方说的原因外,可能还有其它较重要原因,你认为这个原因是什么?请就此提出合理的猜想 .
(3)小方结合小王的猜想想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于是设计以下的实验来加以验证:
①在同一地点选择间隔适当距离,阳光照射、周边环境一样,树种、大小、长势、树形都相同的两棵树,分别编号A、B.
②在B树全部树叶的正反两面喷上一层极薄无色无害不溶于水的透明膜,阻止树叶水分蒸发.(透明膜经过一段时间后,会自动分解)
③在无风晴天的中午实验地点进行测量,同时测定离地1.5米高处的三个点的气温.这三个点的气温分别是: 下的气温(T1)、 下的气温(T2)、 下的气温(T3).测温时,其中两支温度计放置地点除离地高度相同外,还应离 的距离相同.(选填“A树”、“B树”、“阳光直射”、“树干”)
④若不考虑小李说的造成树荫下气温低的原因,要证明小方的猜想是正确的,测量得到的数据(T1、T2、T3)之间的温差关系式是 .
2015-2016学年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县七校联考八年级(上)第一次段考物理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正确,请将正确答案填写于答题纸选择题表格中.
1.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B.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见声音
C.敲门时,门的响声是由门的振动产生的
D.超声波、次声波是人耳可以听到的声音
【考点】人耳感知声音的过程及听到声音的条件;声音的产生;超声波与次声波.
【分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20Hz~20000Hz,并不是所有的声音人耳都能听到.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人不能听到次声波和超声波.
【解答】解:A、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A错误;
B、只要物体振动,就能发出声音,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声音我们都能听到,故B错误;
C、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敲门时,门的响声是由门的振动产生的.故C正确;
D、人不能听到次声波和超声波,故D错误.
故选:C.
2.在水沸腾时,有大量的气泡向上升,在气泡上升到水面前,则气泡中主要是( )
A.小水珠 B.热空气 C.水蒸气 D.其他杂质
【考点】沸腾及沸腾条件.
【分析】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的剧烈汽化现象叫沸腾.
【解答】解:水沸腾时,水的内部和外部同时发生剧烈的汽化现象,会产生大量的水蒸气,所以气泡中主要是水蒸气.
故选C.
3.《中国好声音》是一档大型励志专业音乐评论节目,也是深受观众欢迎和喜爱的唱歌类娱乐节目.在节目中常常听到导师们说:“某某某,你的声音有很强的辨识度,我很喜欢.”这里所说的“辨识度”主要是指选手唱歌时声音的(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以上说法均正确
【考点】音色.
【分析】音色反映的是声音的品质与特色,它跟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
【解答】解:因为每个人的发声声带结构都不相同,因此会发出不同音色的声音,辨别熟人的声音、辨别乐器的声音靠的都是音色.这里所说的“辨识度”主要是指选手唱歌时声音的音色.
故选C.
4.该试题已被管理员删除
5.如图所示,将正在发出声音的音叉放入水中,能观察到音叉周围溅起许多水花.这说明( )
A.发出声音的音叉在振动
B.超声波具有能量
C.声音从空气传入水中响度会变大
D.声音从空气传入水中速度会变小
【考点】声音的产生.
【分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把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转换成可以明显观察到的现象,这种方法称为转换法.在物理实验中经常要用到转换法来研究物理现象.
【解答】解:
正在发声的音叉是否振动,不容易观察,把它放到水里后,能够激起水花,看到水花飞溅,就能够说明插入水中的发声音叉是在振动的.
故选A.
6.某房间里有甲、乙、丙三支温度计,将甲放在空气中,乙的玻璃泡插入被密封在玻璃瓶内的酒精中,丙玻璃泡用浸有酒精的湿棉花包裹着放在空气中,关于它们的示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只有甲温度计的示数与室温相同
B.甲的示数为室温,乙、丙的示数相同,并都低于室温
C.甲、乙示数相同,都等于室温
D.甲、乙、丙示数都相同,都等于室温
【考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
【分析】要解答本题需掌握:蒸发是汽化现象,蒸发吸热.并且密封玻璃瓶中的酒精可以认为是不挥发的.
【解答】解:因为空气中的温度计测的是室温,密封玻璃瓶中的酒精可以认为是不挥发的,那么乙温度计所测酒精的温度和室温是相等的.
丙玻璃泡用浸有酒精的湿棉花包裹着放在空气中,棉花上的酒精蒸发,从周围环境中吸热,使温度计的示数下降,所以丙温度计测的温度比室温偏低.
故选C.
7.关于下列四个情景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发声扬声器旁的烛焰晃动,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
B.
不能听到真空罩中闹钟的闹铃声,说明声波的传播需要介质
C.
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弹开,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D.
8个相同玻璃瓶装不同高度的水,敲击它们时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考点】声与能量;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频率及音调的关系.
【分析】【解答本题要明确:
(1)声音能传递信息和能量.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而空气不是唯一的介质.
(3)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4)音调与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有关.
【解答】解:A、扬声器发出的声音使蜡焰不停摆动,说明声音能传递能量.该选项正确;
B、当空气被不断抽出后,铃声逐渐减弱,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该选项正确;
C、当小球接触到音叉时被弹开越髙,说明振幅越大,响度越大.该选项正确;
D、瓶内水位越高,质量越大,越难振动,频率越小,音调越低.所以频率不同,音调不同.该选项错误.
故选D.
8.实验室有一只读数不准确的温度计,在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时,其读数为20℃,在测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时,其读数为80℃,下面分别是温度计示数为41℃时对应的实际温度和实际温度为60℃时温度计的示数,其中正确的是( )
A.41℃,60℃ B.21℃,40℃ C.35℃,56℃ D.35℃,36℃
【考点】摄氏温度及其计算.
【分析】我们知道在一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沸水的温度是100℃.所以这支温度计上的示数20℃所对应的实际温度是0℃,示数80℃对应的实际温度是100℃.
由于20℃到80℃之间有60个格,那么用实际的100℃除以60个格就是这支温度计一个小格表示的温度值了,即;那么当示数为41℃时,从20℃到41℃之间有21个格,用21×算出的就是实际的温度;实际温度为60℃时对应的温度根据上述原理同样可求.
【解答】解:当温度为41℃时,实际温度为t1=(41﹣20)×=35℃;
当实际温度为60℃时,对应的温度为t=℃+20℃=56℃
故选C.
9.如图,把装有水的酒杯放在桌上,用润湿的手指摩擦杯口边缘使其发声,改变水量发现发出的声音不同.对此同学们提出四个问题,其中较有价值且可探究的问题是( )
A.手指摩擦为什么能使杯发出不同声音?
B.声音是由水振动产生的吗?
C.音调为什么会随水量变化而变化?
D.音调和水量多少有什么关系?
【考点】频率及音调的关系.
【分析】明确用手摩擦杯口时,其发声的原因与发声物体是什么,然后再进一步判断对其发声的音调产生的影响.这里的“声音不同”是指音调,则应围绕音调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究.
【解答】解:如图的实验中,当用手指润湿后沿着杯口边缘摩擦时,是杯子和水发生了振动,当水量越大时,杯子和水越难振动,因此可以得出杯中的水量越大,音调越低,水量越小,音调越高.由题意可知,这里的“声音不同”是指音调,则应围绕音调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究.即探究“音调和水量多少有什么关系?”是最有价值且可探究的问题.
故选D.
10.如图所示,烧杯中有水,水中倒扣着一玻璃瓶,瓶内水面比烧杯内水面低,当烧杯中的水被加热到一定温度时( )
A.烧杯和瓶内的水可能都会沸腾
B.烧杯中的水可能会沸腾,瓶内的水一定不会沸腾
C.烧杯中的水一定不会沸腾,瓶内的水可能会沸腾
D.烧杯和瓶内的水一定都不会沸腾
【考点】沸腾及沸腾条件.
【分析】液体沸腾的条件:达到沸点,不断吸收热量.
液体的沸点跟气压有关,气压越高,沸点越高.
【解答】解:烧杯中有水,水中倒扣着一玻璃瓶,瓶内水面比烧杯内水面低,玻璃瓶内的压强大于外界压强.
烧杯内的水在一定气压下,达到水的沸点,还能不断吸收热量,能沸腾.
玻璃瓶内的气压高,水的沸点高,玻璃瓶内的水要从烧杯中的水吸收热量,玻璃瓶内的水最高达到烧杯内水的沸点,不能达到玻璃瓶内水的沸点,玻璃瓶内的水一定不能沸腾.
故选B.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速的大小只跟介质的种类有关
B.0dB是指人耳刚好听不到的声音
C.超声波的传播速度比次声波要快
D.从盛有清水的圆柱玻璃杯前方观察杯子后方书本上的字可能看到左右相反的字
【考点】声音的综合利用;生活中的透镜.
【分析】(1)声速大小跟介质种类和温度有关.
(2)0dB是人耳的听觉下限;
(3)在同种介质中超声波与次声波传播速度相同;
(4)盛水的玻璃杯相当于凸透镜.同时要知道当物距小于焦距时,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解答】解:A、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有关,也跟温度有关,故A错误;
B、0dB是人耳的听觉下限,故B错误;
C、在同种介质中超声波与次声波传播速度相同,故C错误;
D、盛有清水的圆柱玻璃杯相当于凸透镜,通过凸透镜折射会观察杯子后方书本上的字可能看到左右相反的字,故D正确.
故选:D.
12.妈妈在炖骨头汤时,沸腾后改用“小火”,针对这种做法,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水沸腾后,改用“小火”能更快的让骨头变熟
B.改用“小火”后可以减少单位时间内消耗的燃料,从而起到节能的效果
C.无论使用“大火”还是“小火”,火焰的温度始终高于汤的温度
D.无论使用“大火”还是“小火”,汤的温度一定能保持在沸点不变
【考点】沸腾及沸腾条件.
【分析】液体沸腾的特点是:吸热、温度保持不变(即保持在沸点温度不变).
【解答】解:A、水沸腾后,由于温度保持不变,所以改用“小火”如汤较长时间保持翻滚,则其效果与大火相同,故A错误;
B、改用“小火”后可以减少单位时间内消耗的燃料,从而起到节能的效果,故B正确;
C、无论使用“大火”还是“小火”,火焰的温度始终高于汤的温度,故C正确;
D、无论使用“大火”还是“小火”,水达到沸点后温度都保持不变,即保持在沸点温度;故D正确;
故选A.
二、共14小题,13~26未做特殊说明每空1分
13.如图所示,将一把钢尺紧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面适当的长度,拨动钢尺,就可听到钢尺振动发出的声音,在拨动钢尺的力相同时,逐渐增加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钢尺振动发出声音的音调会逐渐变 低 ,当钢尺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虽然用同样的力拨动钢尺,却听不到声音,这是由于 声音的振动频率低于20Hz .在弹奏吉他时,不断用手指按动琴弦,改变振动部分的琴弦长度,这样做的目的是改变声音的 音调 ;在弹奏时时而用力弹、时而轻弹,这样做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振幅 .
【考点】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
【分析】(1)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
(2)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我们听到声音还要具备:有介质,声音的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
【解答】解:(1)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面适当的长度,逐渐增加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钢尺振动的频率变小;声音的音调会逐渐降低;
(2)当钢尺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虽然用同样的力拨动振动,却听不到声音,这是由于振动频率低于20Hz,在人的听觉范围之外;
(3)在弹奏吉他时,不断用手指按动琴弦,改变振动部分的琴弦长度,这样做的目的是改变声音的音调;
(4)在弹奏时时而用力弹、时而轻弹,钢尺的振动幅度变化,钢尺发出声音的响度不同.
故答案为:低;声音振动频率低于20Hz;音调;振幅.
14.有四支温度计,测量范围分别是:
A.﹣10~110℃B.35~42℃C.﹣20~50℃D.0~50℃
(1)若要测量沸水的温度应选 A ;
(2)若要来测量江苏省南通市海安的气温应选 C ;
(3)某同学准备用温度计来测量某液体的温度,设计了如下实验步骤:A、选择适当的温度计,观察其量程和分度值;B、估计被测物的温度;C、让玻璃泡跟液体充分接触;D、取出温度计;E、观察温度计的示数;F、整理器材;请在横线上将这些步骤按正确的顺序排列起来: B、A、C、E、D、F .
(4)如图甲是常用的一种体温计,它也是根据液体的 热胀冷缩 性质制成的,体温计的量程是 35~42 ℃,图中体温计的示数是 38.2 ℃,图乙中的示数为 ﹣22 ℃.
【考点】温度计的使用及其读数.
【分析】(1)(2)根据水的沸点、南海市的气温特点选择合适的温度计;
(3)温度计使用前需要先观察量程和分度值,然后进行测量,最后记录数据,据此排列顺序;
(4)①常用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使用体温计测量体温时,先要弄清楚体温计的量程和分度值,读数时视线与液柱最末端所对刻度相垂直;
②实验室温度计,读数时视线与液柱最高处所对刻度相垂直,并注意区分温度是零上还是零.
【解答】解:
(1)沸水的温度可以达到100℃以上,所以必须选择量程为﹣10~110℃的A温度计;
(2)南海市冬天的气温在0℃以下,所以必须选择量程为﹣20~50℃的C温度计;
(3)正确顺序:B、估计被测物的温度;
A、选择适当的温度计,观察其量程和分度值;
C、让玻璃泡跟液体充分接触;
E、观察温度计的示数;
D、取出温度计;
F、整理器材;
(4)①如图甲体温计,它是根据测温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体温计上最小示数和最大示数分别为35℃、42℃,所以量程为35℃~42℃;在1℃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温度是0.1℃,即此体温计的分度值为0.1℃;此时的温度为38.2℃;
②乙图温度计,液柱最高处在0℃以下,所以显示的温度低于0℃,为﹣22℃.
故答案为:(1)A;(2)C;(3)B、A、C、E、D、F;(4)热胀冷缩;35~42;38.2;﹣22.
15.城市道路上,禁止鸣笛是在 声源处 处减弱噪声的;在马路和住宅间植树造林,这是在 传播途中 中减弱噪声的;摩托车的消声器是在 声源处 减弱噪声的.
【考点】防治噪声的途径.
【分析】减弱噪声的方法有三种:①在声源处减弱噪声;②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③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解答】解:城市道路上,禁止鸣笛是在声源处处减弱噪声的;
在马路和住宅间植树造林,这是在传播途中中减弱噪声的;
摩托车的消声器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的.
故答案为:声源处;传播途中;声源处.
16.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500m/s,为了开辟新航道,某科学探测船装有回声探测仪,探测水下有无暗礁,探测船发出的声音信号经0.8s被探测仪接收到,求海底障碍物到探测船的距离是多少m?这种方法能不能用来测量月球到地球的距离?说明原因.
【考点】回声测距离的应用;声音的传播条件.
【分析】超声波从海面到海底障碍物再返回海面的时间,可以求出超声波从海面到海底海底障碍物用的时间,又知道声音在海水中传播的速度,利用速度公式s=vt即可求海底障碍物到探测船的距离.
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解答】解:(1)∵发出信号遇到海底障碍物0.8s后接收到返回的信号,
∴声波从船所在的位置到暗礁的时间为:t=×0.8s=0.4s;
则暗礁到船的距离:s=vt=1500m/s×0.4s=600m;
答:暗礁到船的距离是600m.
(2)不能;因为地球和月球之间是真空,而真空不能传声.
17.炖汤”因味道好而深受人们喜爱.“炖汤”就是把汤料和水置于炖盅内,而炖盅则浸在大煲的水中,并用蒸架把盅与煲底隔离,如图所示.在大煲内的水沸腾过程中,煲盖与煲的缝隙间冒出大量的“白气”,这是 液化 现象(填物态变化),若汤的沸点与水的沸点相同,则盅内的汤 不会 (填“会”或“不会”)沸腾.
【考点】液化及液化现象;沸腾及沸腾条件.
【分析】(1)物体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白气”是液态的小水珠,是由水沸腾时产生的大量的水蒸气形成的;
(2)液体要沸腾需要达到两个条件,一是达到沸点,二是继续吸热.我们看汤能不能达到这两个条件,从而判断汤会不会沸腾.
【解答】解:
(1)在大煲内的水沸腾过程中,煲盖与煲的缝隙间冒出大量的水蒸气,水蒸气遇到冷的空气,液化成小液滴,形成“白气”;
(2)沸腾需要的条件是液体温度达到沸点,同时还要继续吸热.本题中将炖盅浸在大煲的水中,而且用蒸架把盅与煲底隔离,大煲内水由于火的持续加热,温度达到沸点而沸腾,经过一段时间的热传递,炖盅中的温度也会达到沸点温度,这样炖盅内外温度相等,没有温度差,不会发生热传递,也就不会继续给炖盅中水加热,里面的水只能是达到沸点温度而不能沸腾起来.
故答案为:液化;不会.
18.已知人耳区分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为0.1s以上.现有一根长为8.5m的铁管,如果你将耳朵贴在铁管的一端让另一个人去敲击一下铁管的另一端,则敲击声由空气传入你的耳朵需要 0.025 s,你会听到 一 次敲打的声音.(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在铁中传播速度为5200m/s)
【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分析】(1)根据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距离S与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v,可以计算出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时间.
(2)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来说,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其次是液体,再次是气体.
【解答】解:(1)因为管长s=8.5m,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则由v=得: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时间:t1===0.025s;
(2)由于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来说,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气体中最慢,所以声音在铁管中的传播速度一定小于0.025s,则两次声音的间隔一定小于0.1s.此时人耳无法分辨两次声音,故只能听到一次敲打声.
故答案为:0.025;一.
19.华氏温度计是荷兰人华伦凯特在1709年用酒精制作的温度计.他把标准大气压下水沸腾时的温度定为212℉,把纯水凝固时的温度定为32℉,用℉代表华氏温度,温度计刻度均匀,每格表示1℉.海安夏季气温一般为35℃,请利用这些知识得出35℃是 95 ℉.
【考点】摄氏温度及其计算.
【分析】把标准大气压下水沸腾的温度定为212℉,把纯水凝固时的温度(0℃)定为32℉,则根据其比例关系确定35℃对应的华氏温度值.
【解答】解:把标准大气压下水沸腾的温度定为212华氏度,把纯水凝固时的温度(0℃)定为32华氏度,1℃用华氏温度表示为℉=℉,
故35℃对应的华氏温度值35×℉+32℉=95℉.
故答案为:95.
20.装置分别如图1a、b、c所示,酒精灯和烧杯均为同一规格.图2甲、乙、丙是使用这三套实验装置实验后作出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用a装置做实验作出的图象是 丙 图;用b装置做实验作出的图象是 甲 图;用c装置做实验作出的图象是 乙 图.
【考点】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
【分析】(1)根据影响沸点变化的因素最主要的就是质量和气压的变化来确定用a装置做实验作出的图象.
(2)根据水的加热时间不同,从水的质量多少来分析b、c装置做实验作出的图象
【解答】解:(1)由实验装置abc图可知,a装置烧杯上面加了一个盖,受气压变化影响,水的沸点高于100℃,所以用a装置做实验作出的图象是丙图.
(2)由甲、乙两图象可知,水的初温相同,乙图加热较长时间水才能沸腾,原因可能是水过多,然后比较bc装置可知,c装置总烧杯内的水的质量较多,所以用c装置做实验作出的图象是乙图;则用b装置做实验作出的图象是甲图.
故答案为:丙;甲;乙.
21.小明在厨房中发现:
(1)壶里的水烧开以后,壶嘴上方冒出一团团“白气”.这“白气”实质上是一些 小水珠 .小明仔细观察又发现:“白气”从喷出到消逝要经历三个物理过程.
①靠近壶嘴的地方,我们什么也看不见.这是因为壶内水沸腾时产生了大量的水蒸气,在壶嘴附近由于温度比较 高 ,仍然保持 气体 状态.
②水蒸气离开壶嘴一段距离以后, 温度降低液化 ,形成“白气”.
③“白气”进一步上升,分散到干燥的空气中,发生 汽化 现象,我们又什么也看不见了.
(2)冬天,在炉子上烧菜的时候,火焰熄灭前、后一瞬间会出现如图所示的两种情景,你可以确定 甲 是火焰熄灭后的图片.
【考点】液化及液化现象.
【分析】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成气态叫汽化.液化是放热的,所以水蒸气遇冷容易液化.
【解答】解:(1)水蒸气是看不到的,我们看到的“白气”已不是水蒸气,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①壶里的水烧开以后,在壶嘴附近由于温度比较高,水蒸气不会液化,仍是气态,所以看不到“白气”.
②水蒸气离开壶嘴一段距离以后,温度降低了,水蒸气液化,形成了小水珠,所以看到了“白气”.
③“白气”进一步上升,发生汽化,又变成了水蒸气,我们又什么也看不见了.
(2)冬天,在炉子上烧菜的时候,火焰熄灭前温度比较高,水蒸气不容易液化,所以“白气”少;
火焰熄灭后的一瞬间,锅的上方仍有大量水蒸气,但火焰熄灭后温度降低了,所以水蒸气发生液化形成了“白气”.故“白气”多的是火焰熄灭后的情景.
故答案为:(1)小水珠,①高、气体,②温度降低液化,③汽化.(2)甲.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