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证书编号:国环评证甲字第**号
地区某县卫生服务中心改扩建及附属工程建设项目
环境影响报告书
(送审稿)
某河自治区***
目 录
第一章 总 论 1
1.1项目由来 1
1.2评价目的和指导思想 2
1.3编制依据 3
1.4评价重点 5
1.5评价标准 5
1.6 评价等级及范围 8
1.7污染控制目标与环境保护目标 10
1.8环境影响因子的识别与筛选 11
1.9评价专题设置与评价工作程序 12
第二章 建设项目所在地环境简况 14
2.1自然环境概况 14
2.2 社会环境概况 18
2.3 环境功能区划 20
第三章 建设项目概况 21
3.1某县卫生服务中心现状 21
3.2拟建工程概况 28
第四章 工程分析 34
4.1项目建设的合规性分析 34
4.2项目必要性及平面布置合理性分析 35
4.4 工艺流程和产污位置分析 37
4.5工程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38
4.6污染源强分析 40
第五章 建设项目周围环境现状评价 48
5.1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48
5.2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49
5.3 声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49
第六章 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51
6.1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 51
6.2营运期环境影响分析 59
第七章 污染防治措施及其可行性分析 65
7.1施工期污染防治措施分析 65
7.2营运期污染防治措施分析 69
第八章 传染病区影响分析 78
8.1 传染病院区基本情况 78
8.2 传染病院区污染情况 78
8.3 传染病院区影响分析 79
8.4 传染病院区防治措施 81
第九章 环境风险分析 83
9.1风险源项识别 83
9.2 致病微生物环境风险分析 83
9.3 项目医疗废水事故排放风险分析 84
9.4 医疗固废在收集、贮存、运送过程中的风险分析 87
9.5环境风险管理 92
9.6 结论 97
第十章 环境管理及环境监测 99
10.1 环境管理机构设置的目的 99
10.2 环境管理机构的职责 99
10.3 施工期环境管理计划 99
10.4 运行期环境管理计划 100
10.5 环境监测 101
第十一章 环境经济损益分析 103
11.1 环境效益分析 103
11.2 社会效益分析 104
11.3经济效益分析 104
第十二章 清洁生产和总量控制 105
12.1 清洁生产分析 105
12.2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分析 106
第十三章 公众参与 108
13.1调查方法 108
13.2调查结果及分析 108
13.2公众意见小结 109
第十四章 评价结论与建议 1
14.1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结论 1
14.2施工期影响评价结论 1
14.3营运期影响评价结论 2
14.4环境风险评价结论 2
14.5污染防治措施及建议结论 3
14.6清洁生产及污染物总量控制结论 3
14.7环境经济损益分析结论 3
14.8公众调查评价结论 4
14.9政策符合性结论 4
14.10达标排放评价结论 5
14.11综合结论 5
14.12建议 5
*地区某县卫生服务中心改扩建及附属工程 1、总论
第一章 总 论
1.1项目由来
某县卫生服务中心前身是某县卫生所,某县卫生所建立于1960年9月,是某县有史以来的第一个医疗机构。某县人民医院创建于1965年,随着某河社会卫生事业的蓬勃发展,1994年随县机关从老县城迁到新县,并新建门诊部及住院部。2004年,国家投资199万元新建门诊大楼及住院大楼,同年,*第二批援藏干部投资250万元援建了高压氧舱及制氧机,2005年某人民医院更名为卫生服务中心,成为集医疗、预防、妇幼、保健“四位一体”的县级医疗机构。2006年,国家再次投资35万元新建传染病房;2009年国家投资85万元新建妇幼计生综合办公室,全院建筑面积达2120多平方米。至此,某县卫生服务中心基础建设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随着社会发展和群众就医意识的不断变化以及各种意外事件日益增多而医院的急诊量逐年在增加,某县卫生服务中心的基础设施建设已不能完全满足某县人民群众的就医就诊需求。而且旧门诊部老化,没有符合要求的现代化医技、住院综合楼、污水处理设施等。因此,地区某县卫生服务中心在提出新建门诊、医技、藏医综合楼等,并对卫生服务中心进行重新规划。
为此,某县人民政府委托某河*地区建筑勘察院设计院编制了《某河*地区某县卫生服务中心改扩建及附属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同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1998)国务院令第253号、《某河自治区环境保护条例》(2003年7月24日)等相关法律法规的有关要求,需对某河*地区某县卫生服务中心改扩建及附属工程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为此某县人民政府委托我单位承担该项目环评工作(委托书见附录)。接受委托后,我单位组织相关工程技术人员对项目区域进行了现场踏勘,对现有医院设施及运行情况,新建项目所处区域的自然、社会环境及项目内容进行详细调查、了解,收集了相关资料,进行了环境影响因子的识别和评价因子的筛选。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的要求和建设单位提供的资料,对项目建设可能对环境的影响范围和程度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预测和评价,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或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在此基础上编制了《某河地区某县卫生服务中心改扩建及附属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报相关主管部门审批,以此作为环境管理部门决策的依据。
1.2评价目的和指导思想
1.2.1评价目的
(1)通过资料收集、现场踏勘及对项目建设地空气等周围环境的监测、调研,掌握建设地常规环境质量现状。
(2)通过对现有医院的污染源调查、新建项目的工程分析及类比医院的调查,搞清建设项目废水、废气、固废及医疗废物等污染物产生、排放情况,特别是特征污染源的排放情况,并预测分析项目建成后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3)结合当地环境特征,依据环保法规、标准和环境功能目标的要求,核实医院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提出有关的三废治理措施、以新带老措施及建议,为管理部门及建设单位的环境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4)通过对某县卫生服务中心拟建场地的环境现状调查,分析项目建成运行后的环境影响,提出结论及建议,为某县卫生服务中心的建设和今后对其的环境保护管理提供基础资料。
(5)通过对项目的投资估算和经济损益分析,论证工程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使本项目兼顾“三效益”,达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健康发展的目的。
1.2.2指导思想
(1)利用某县现有与本项目有关的资料和数据来指导本次环评工作,达到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劳动,节约资金;
(2)评价要加强对项目产生的污染物的防治与治理,做到污染物合理处置,不污染周围环境;
(3)评价工作要在认真了解区域当地环境特征、环境功能要求及项目排污特点的基础上,合理确定评价工作的重点,使评价工作有的放矢;
(4)评价工作要坚持严肃、科学、认真负责的态度,全面、客观的反映实际情况,力求评价依据充分,结论科学、明确、客观、公正、防治措施合理可行、可操作性强。通过评价对工程建设的环境可行性从环保角度给出明确结论,为管理、设计、监督部门的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1.3编制依据
1.3.1国家有关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2年10月28日);
(3)《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国家环保总局2006年2月14日,环发2006(28号));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1996年5月修订);
(5)《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2000年3月);
(6)《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00年修订);
(7)《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1991年5月);
(8)《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1996年10月);
(9)《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5年4月1日);
(10)《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2004年8月28日;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 2003年1月);
(12)《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国务院第253号令,1998年);
(13)《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计规定》(国环字(87)第002号);
(14)《关于进一步加强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家环保总局,环发(2001)19号);
(15)《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1996年8月16日);
(16)《关于加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级审批的通知》(国家环保总局,环发〔2004〕164号);
(17)《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名录》(国家环保总局2002年第14号令);
(18)《关于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环发[1999]107号,1999年4月2日);
(19)《医疗废物管理条例》2003年6月16日国务院令第380号;
(20)《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2003年10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3第36号;
(21)《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管理办法》1999年10月1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第5号;
(22)《危险废物污染防治技术政策》2001年12月17日(环发[2001]199号);
(23)《国家危险废物名录》2008年8月1日国家环保部令;
(24)《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试行)》2000年12月6日卫生部(卫医发[2000]431号)。
1.3.2自治区有关法律法规
(1)《某河自治区环境保护条例》(2003.09.01施行);
(2)《某河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务院环境保护若干问题决定的通知》,藏政发[1997]1号;
(3)《某河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项目建设环境保护工作的紧急通知》,藏政办发[2002]66号文;
(4)《关于进一步规范我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藏环发[2004]4号;
(5)《某河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自治区环保局、建设厅<关于加强小城镇环境保护工作意见>的通知》,藏政办发[2003]46号。
1.3.3技术依据
(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则》HJ/T2.1-2.3-93;
(2)《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08;
(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HJ/T2.4-2009;
(4)《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HJ/T2.1-2.3-93);
(5)《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非污染生态影响》HJ/T19-1997;
(6)《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466-2005);
(7)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文件环发[2003]197号“医院污水处理技术指南”。
1.3.4其他
(1)《某河地区某县卫生服务中心改扩建及附属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某河*地区建筑勘察设计院编),2010年6月;
(2)建设单位环境影响评价委托书;
(3)建设单位提供的与本项目相关的其他工程资料。
1.4评价重点
根据本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同时综合考虑项目环境关系及主要环境保护目标,本次评价工作重点确定为:主要分析项目采取的污染治理措施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及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评价以环境风险和工程分析为重点,着重分析大气污染物、水污染物和环境风险影响范围和程度,强化项目废气污染防治措施和环境风险防范、减缓和应急措施的可行性分析。
1.5评价标准
1.5.1环境质量标准
1.5.1.1水环境质量标准
本项目纳污水体为某河,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标准,具体标准值见表1-1。本项目运营后污水经达标处理后排入城市污水管网。
表1-1 水环境质量标准 单位:除pH外,mg/L
项目
(GB3838-2002)Ⅲ类标准
pH
6~9
DO
≥5
BOD5
≤4
CODcr
≤20
NH3-N
≤1.0
石油类
≤0.05
挥发酚
≤0.005
总磷(以P计)
≤0.1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以LAS计)
≤0.2
粪大肠菌群
≤10000个/L
1.5.1.2大气环境质量标准
根据本项目所在地的大气环境功能区划,项目所在地大气环境质量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具体标准值见表1-2。
表1-2 大气评价常规因子标准值 单位:mg/m3
污染因子
环境质量标准
取值时间
浓度限值,mg/m3
SO2
年平均
0.06
日平均
0.15
1小时平均
0.50
NO2
年平均
0.08
日平均
0.12
1小时平均
0.24
PM10 / TSP
年平均
0.10 / 0.20
日平均
0.15 / 0.30
1.5.1.3声环境质量标准
根据《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环境噪声功能区划,医院区域声环境应属于1类区,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的1类标准;靠近城市交通主干线一侧45±5m处的可执行4a类区标准,其标准限值为昼间70dB(A),夜间55 dB(A)。具体噪声标准值见表1-3。
表1-3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 单位:dB(A)
类 别
昼 间
夜 间
1类
55
45
4a类
70
55
1.5.1.4辐射防护规定
放射科射线装置执行《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和《电磁辐射防护规定》(GB8702-88)中的有关规定,详见表1-4、表1-5。
表1-4 非密封源工作场所的分级
级别
日等效最大操作量,Bq
甲
>4×109
乙
2~107~4×109
丙
豁免活度值以上~2×107
表1-5 工作场所的放射性表面污染控制水平 单位:Bq/cm2
表 面 类 型
β放射性物质
工作台、设备、墙壁、地面
控制区
4×10
监督区
4
工作服、手套、工作鞋
控制区
监督区
4
手、皮肤、内衣、工作袜
4×10-1
1.5.2污染物排放标准
(1)污水处理设施废气排放标准执行《医疗机构水污染排放标准》(GB18466-2005)中关于废气排放要求的规定,见表1-6。
表1-6 污水处理站周边大气污染物最高允许浓度
序号
控制项目
标准值
1
氨(mg/m3)
1.0
2
硫化氢(mg/m3)
0.03
3
臭气浓度(无量纲)
10
4
氯气(mg/m3)
0.1
5
甲烷(指处理站内最高体积百分数 %)
1%
(2)项目污水排放执行《医疗机构水污染排放标准》(GB18466-2005)综合医疗机构和其他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限值的排放标准,见表1-7。
表1-7 综合医疗机构和其他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限值(日均值)
序号
控制项目
排放标准
预处理标准
1
粪大肠菌群数(MPN/L)
500
5000
2
pH
6-9
6-9
3
化学需氧量(CODcr)浓度 (mg/L)
最高允许排放负荷(g/床位)
60
60
250
250
4
生化需氧量(BOD5)浓度 (mg/L)
最高允许排放负荷(g/床位)
20
20
100
100
5
悬浮物(SS)浓度 (mg/L)
最高允许排放负荷(g/床位)
20
20
60
60
6
氨氮(mg/L)*
15
--
7
动植物油(mg/L)
5
20
(3)医院院界噪声执行《社会生活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22337—2008)表1中的1类标准,医院设备噪声传播至病房内噪声执行《社会生活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22337—2008)表2中A类房间的1类标准。建筑施工执行《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GB12523-90)。具体见表1-18和表1-10。
表1-8 社会生活噪声排放源边界噪声排放限值 单位:dB(A)
边界外声环境功能区类别
等效声级Leq(dB)
昼间
夜间
0
50
40
1
55
45
2
60
50
3
65
55
4
70
55
表1-9 结构传播固定设备室内噪声排放限值 单位:dB(A)
房间类型
噪声敏感
建筑物声环境 时段所处功能区类别
A类房间
B类房间
昼间
夜间
昼间
夜间
0
40
30
40
30
1
40
30
45
35
2、3、4
45
35
50
40
说明:A类房间是指以睡眠为主要目的,需要保证夜间安静的房间,包括住宅卧室、医院病房、宾馆客房等。
B类房间是指主要在昼间使用,需要保证思考与精神集中、正常讲话不被干扰的房间,包括学校教室、会议室、办公室、住宅中卧室以外的其他房间等。
表1-10 建筑施工阶段场界噪声限值 单位:dB(A)
序号
施工阶段
主要噪声源
噪声限值
昼间
夜间
1
土石方
推土机、挖掘机、装载机
75
55
2
打 桩
各种打桩机
85
禁止施工
3
结 构
混凝土搅拌机、振捣机、电锯
70
55
4
装 修
吊车、升降机
65
55
(4)污水处理站污泥执行《医疗机构水污染排放标准》(GB18466-2005)医疗机构污泥控制标准,见表1-11。
表1-11 医疗机构污泥控制标准
医疗机构类别
粪大肠菌群数 (MPN/g)
肠道致病菌
肠道病毒
结核杆菌
蛔虫卵死亡率(%)
综合医疗机构和其它医疗机构
≤100
-
-
-
>95
(5)医疗废物执行《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01》。
1.6 评价等级及范围
1.6.1评价等级
1.6.1.1水环境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表水环境》(HJ/T2.1-2.3-93)的规定,地表水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是由建设项目的污水排放量、污水水质的复杂程度、受纳水体的规模及水域功能类别而确定的。本项目建成运营后废水排放量较少,污水经集中收集后排往医院内拟建污水处理设施进行处理,符合医院污水排放标准后再排入市政污水管网。本项目排放的废水经处理后水质复杂程度较简单,最终受纳水体为某河,该河段水质为Ⅲ类。因此,确定本项目地表水评价工作等级为三级。地表水评价级别判据见表1-12。
表1-12 地表水评价级别判据
废水排放情况
受纳水体情况
废水排放量
29.61m3/d
水体名称
某河
主要污染物
CODcr、BOD5、SS、氨氮、大肠肝菌群
平均流量
—
污染物类型
非持久性污染物(除SS外)
水体规模
中等河流
污染物复杂程度
简单
河流特征
平直
排放口位置
岸边排放
水质标准
Ⅲ类
1.6.1.2环境空气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08)中大气评价工作分级方法确定评价工作等级,其判据详见表1-13。
表1-13 大气评价工作等级判据
评价工作等级
评价工作分级判据
一级
Pmax≥80%,且D10%≥5km
二级
其他
三级
Pmax<10%或D10%<污染源距离厂界最近距离
其中Pmax为选择的主要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Pi值最大者,D10%为其对应的污染物地面浓度达标准限值10%时所对应的最远距离。其中Pi定义为:
式中:
Pi—第i个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
Ci—采用估算模式计算出的第i个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mg/m3;
C0i—第i个污染物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一般选用GB3095中1小时平均取样时间的二级标准的浓度限值),mg/m3。
运营期主要大气污染物为油烟和污水处理站恶臭,量很少。由上可知,确定大气评价等级为三级。
1.6.1.3声环境
依据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对建设项目所处的声环境功能区的划分,项目地主要是以医疗卫生为主要功能的区域,需要确保安静。项目地属于1类声功能区。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学环境》(HJ/T2.4-2009)中的有关规定,确定本项目声环境评价等级为二级。
1.6.2评价范围
地表水环境:经现场踏勘得知,项目规划范围内地表水为某河,本项目产生的废水经院内处理达标后,接入市政管网后排放。因此,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范围为项目区域内的某河上游500m,下游1000m。评价因子包括pH、CODcr、BOD5、SS、NH3-N、大肠菌群数、肠道致病菌、肠道病毒、动植物油、阴离子表面活性剂、色度(稀释倍数)、总氰化物共十二项。对于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评价,对项目废水经处理后pH、CODcr、BOD5、SS、NH3-N、大肠菌群数等进行达标排放分析。
环境空气:根据本项目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以及工程周围地区的环境功能区划和环境质量现状,确定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以项目为中心,主导风向为长轴,西南长2.5km,西北宽2.0km,周长9.0km的长方形区域。
声环境:声环境质量评价范围为卫生服务中心界外200m范围。
1.7污染控制目标与环境保护目标
1.7.1污染控制目标
为达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使项目建设后,当地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不受明显损失,必须严格控制废气、废水及噪声对环境的影响。
(1)排放的大气污染物必须达标排放,并确保不改变项目区域大气环境质量级别,符合总量控制要求。
(2)所产生的医疗废水和生活污水必须经有效处理后达标,地表水体水质不因本工程所排污染物而改变其使用功能,确保不改变《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水域的要求,污染物排放符合总量控制的要求。
(3)区域声学环境不因营运期的噪声而明显改变。
(4)运营期间发生的可预测突发性事件或事故(一般不包括人为破坏及自然灾害)引起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等物质泄漏,或突发事件产生的新的有毒有害物质,所造成的对人身安全与环境的影响和损害降到最低程度。
1.7.2主要保护的目标
主要保护目标见表1-14。
表1-14 项目主要保护目标
环境
要素
名 称
方位
距离
受影响
人数
环境功能区划
地表水环境
乔庄河
北面
5m
—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标准
大气及声学环境
疾病控制中心
北面
邻近
2户,8人
GB3095-1996二级标准;GB3096-2008类标准1类标准
民房(危房,拟拆)
南面
20m
4户,约16人
场镇集中居住区
西南面
≥70m
百余户,约600人
1.8环境影响因子的识别与筛选
1.8.1施工期环境影响因子的识别与筛选
项目施工期主要影响因素为:施工扬尘、废气等对大气环境的影响;施工机械及运输车辆对声学环境的影响;施工营地中的生活废水对水环境的影响等。
但施工期的影响大部份是暂时的,在施工结束后受影响区域的各环境要素大多数可以得到恢复。施工期的主要评价因子施工建筑扬尘和环境噪声。
1.8.2运营期环境影响因子的识别与筛选
从以上工程分析分析可以看出,项目建成后对运营期可能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污水处理污泥、生活垃圾、生产固废等固体废物处置不当可能对环境的影响;医疗废水、生活废水对地表水环境可能的影响;生产过程锅炉烟尘、二氧化硫、食堂油烟、污水处理站恶臭、医院浑浊空气、检验室废气、药剂挥发废气、发电机尾气和停车场汽车尾气等可能对环境空气的影响;设备噪声等对声学环境造成影响。
工程运营期的影响是长期的,部分影响是不可逆的,主要的评价因素是地表水、大气、声学环境、固体废物及生态环境,影响因子的识别表1-15。
表1-15 环境影响因素识别一览表
影响因素
类别
施工期
运行期
固废
废水
噪声
废气
交通
运输影响
废气
噪声
固废
废水
自然环境
地表水
1SP
1LP
地下水
环境空气
1SP
1SP
1LP
声环境
1SP
1LP
社会环境
工业
1SP
1LP
农业
交通
1SP
生态
植被
1LP
1LP
备注:影响程度:1—轻微;2—一般;3—显著 影响时段:S—短期;L—长期
影响范围:P—局部;W—大范围
由表14可以看出,本工程在施工期对周围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影响是轻微的、局部的和短期的,营运期产生的废水、废气、噪声和固废对工程周围自然、社会环境会产生轻微的不利影响。
根据项目区域环境、对工程的影响因素分析以及工程建设的主要排污环节与环境要素相关分析经过筛选,确定本次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评价因子。评价因子筛选结果见表1-16。
表1-16 项目主要评价因子
类别
主要环境要素
地表水
大气
固体废物
噪声
现状评价因子
pH、CODcr、NH3-N
PM10、SO2、TSP
医疗垃圾
等效连续
A声级
影响预测
因 子
pH、CODcr、BOD5、SS、NH3-N、粪大肠菌群
NH3、PM10、TSP、油烟
医疗垃圾
等效连续
A声级
1.9评价专题设置与评价工作程序
1.9.1专题设置
由本项目特点及周围环境特点,按照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规范,本次评价拟设置如下章节:
(1)总论
(2)区域环境概况
(3)工程分析
(4)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
(5)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6)污染防治措施分析
(7)传染病区
(8)环境风险分析
(9)清洁生产与总量控制分析
(10)环境管理与监测计划
(11)环境经济效益分析
(11)公众参与
(13)评价结论与建议
1.9.2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如图1-1。
区域环
境调查
调查
建设单位委托
相关环保文件
和法规的研究
现场踏勘、收集
环境资料
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调查
工程概况及污染因素分析
调查
清洁生
产分析
调查
污染防治
措施分析
环境影响预测
环境风险分析
公众参与
环境经济损益分析
环境管理与监测计划
编制环评报告书
评价工作
方 案
图1-1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
某河自治区某县卫生服务中心改扩建及附属工程 2建设项目所在地环境简况
第二章 建设项目所在地环境简况
2.1自然环境概况
2.1.1地理位置
某县位于某河自治区西南部、地区西部、喜马拉雅山脉西段与冈底斯山之间,马泉河(即雅鲁藏布江上游)北岸,是某河自治区边境县之一。全县平均海拔5000m以上。县城所在地距市620km,距拉萨市890km。西与尼泊尔接壤,西北与革吉县相连、北与改则县相连、西南与萨嘎县相连、东与措勤县相连。
某县卫生服务中心工程位于某县县城的宝钢大道东侧。具体见地理位置图。
2.1.2地形、地貌
某县是较典型的高原山地地貌。喜马拉雅山脉矗立于该县南部,与尼泊尔王国接壤,冈底斯山脉斜贯该县中部,其支脉遍布全县,山头高度大多在海拔5000m以上。据不完全统计,县境内海拔5000m以上的高山达四千余座,其中6000m以上的高山679座。在某县东部与萨嘎县交界处的冈底斯山罗波康日峰,海拔7095m,为某县的最高点。海拔5800~6000m以上的山峰,多被常年积雪覆盖,现代冰川极为发育。冈底斯山以北的隆嘎尔地区属于南羌塘高原,平均海拔4500~4700m,地势高亢而开阔,密布大小湖泊、湖盆平原及平坝滩地。高原面上也有起伏的高山峻岭,但大多较平缓呈中高山丘陵状,现最低点是查木措盐湖水平面,海拔4421m,也是某县的最低点。冈底斯山脉以南与喜马拉雅山脉之间,为著名的雅鲁藏布江(马泉河)河谷,地形开阔,谷底宽2~6km,最宽可达10km以上,谷底海拔4600~4800m。冈底斯山、喜马拉雅山的支脉也可伸展到河谷底部河边,地势平缓呈丘陵状。
2.1.3气候、气象
某县的气候属典型的高原寒冷、干旱与半干旱气候,水热条件较严酷。年平均气温-0.3℃至-1.2℃,最冷月均温-10℃至-12℃,最热月均温10℃左右,≥0℃的积温1167℃~1188℃,≥5℃的积温692℃~1000℃,≥10℃的积温125℃~173℃。无霜期极短,仅9天~15天,有的地区甚至没有无霜期。年降雨量186mm~290mm,多集中在6月~9月份,占全年降水的90%左右。年蒸发量2200~2300mm,是降雨量的8倍~12倍,年湿润度40%左右。但光照充足,年日照时数2897小时~3168小时,年日照百分率65%~73%。全年有7级~8级大风,≥8级大风天数112天~150天。自然灾害频繁,暴雨、冰雹、大雪、狂风几乎每年都有发生,这给天然草地和畜牧业生产带来极大的影响。
旱灾是某县经常发生的自然灾害之一。旱灾发生机率约48%,其中大旱约占一半左右。旱灾主要影响牧草的产量,大旱可使牧草产量降低30%左右。
因某县降雨较集中,6月~9月集中降雨占年降雨量的90%以上,加之土层薄、质地粗、牧草较稀疏,土壤保水、持水力低。大雨过后大量地表径流汇集成山洪,并夹带大量泥沙,造成滑坡、塌方和泥石流,对草地的破坏危害很大。
某县风大、风多,8级以上的大风天数年均达100天以上,而且多集中在干旱少雨的冬季,大风常吹散畜群,拔起草根,使植被根系裸露,并卷着大量沙土撒落在沟谷洼地埋没草地,随风流动的沙砾对草地造成危害很大。这种风害在雅鲁藏布江和马泉河河谷地带尤为严重。某县旧县城也因风沙埋没每年需清理二、三次积沙。
雪灾是某县冬季经常发生的自然灾害,雪灾机率为40%,大雪灾达到三分之一到一半左右。1965年至1966年4月、1972年至1973年和1997年至1998年某县均发生雪灾,部分地区积雪深达100cm,积雪长达60多天,大雪覆盖草地,牛羊吃不上草,加之降雪后大幅度降温,饥寒交迫造成牲畜大量死亡。
2.1.4地表水特征
某县河流分两大水系,南部以雅鲁藏布江及其支流为主体的外流河水系;北部以布多藏布、罗贝藏布、桑木旧曲、边当藏布、拉加那藏布等为主体流入各大湖泊的内流河水系。
一、河流
(一)外流河水系
某县的外流河主要分布于本县南部的冈底斯山、喜马拉雅山、雅鲁藏布江及其支流之间。年地表径流总量50.46亿m3,占全县年地表径流总量的87.9%。以杰玛央宗—马泉河(当却藏布)—雅鲁藏布江为主干的水系,从西北向东南贯穿全境。支流大多发源于喜马拉雅山北麓和冈底斯山南麓的雪山、冰川,成非字形汇入主干。
雅鲁藏布江是某河最大的外流河。某县处于它的发源地及其上游。它发源于喜马拉雅山北麓的杰玛央宗冰川,源头分3支:北源玛攸藏布,中源杰玛央宗曲,南源库比曲。按三源的流量、流域面积和径流量分析,杰玛央宗曲为其正源。三源在本县霍尔巴乡桑木张、沙石如一带汇合后称当却藏布(马泉河),到纳久、偏吉、扎东3乡交界的江木那色尔登一带以下,才称雅鲁藏布江。该江从突吉拉山口以南、尚勒、嘎姐一带流入萨嘎县,县境内全长约290km。
马泉河一段长约120km,是最复杂的一段。其地形开阔、平坦、落差小(0.62/1000)(海拔4645m~4571m),而且多数支流在这一段汇集。因此这一段河谷地带河流支岔特别多,迂回曲折、互相穿插、支叉密集,有的地段每公里内达5条~7条,甚至多达十几条,流速慢、深度浅,河面宽达几十米甚至上百米。马泉河与雅鲁藏布江相接处,河面宽达3~4km,形成水壶的形状。主干和支叉很难区别,加之流动沙丘的淤积阻断形成很多积水坑塘,造成了水坑、沼泽、沙丘、河流混杂穿插镶的多样性景观。
(二)内流河水系
某县内流河主要分布于北部的隆嘎尔区。主要大河大部分发源于冈底斯山北麓向北流入各大湖泊。众多的小河流,绕湖呈星状,向心分布。内流河的水量都较少,流程也较短,而且多为季节性间歇河或自生自灭河。内流河地区流域面积占全县面积的一半以上,达2.31万km2,但地表径流总量仅占全县径流总量的12.1%(6.96亿m3)。
内流河地区最大的河流是布多藏布。布多藏布发源于冈底斯山北麓贡杂日—罗波康日一带的雪山冰川,向北注入塔若措,全长182km,流域面积4852km2,年径流量约2.27亿m3。沿途汇集大小支流36条,其中较大支流有甲曲曲巴、甲武弄、空弄、多边河玛、多边强玛、吐尼娃、麻沙嘎、阿岩、玛堆、拉弄、弄玛、雪朽、扎弄、香卓藏布、香雄曲、恰库等。
二、湖泊
某县水资源十分丰富。既有纵横交错的河流,又有星罗棋布的湖泊。据不完全统计,本县有塔若措、昂拉仁措、查木措、仁青休布措、布鲁措、森里措、曲依措等大小湖泊100多个。湖泊总面积268.0299万亩,面积超过10km2的有十几个,大于50km2的有7个。某县最大湖泊为昂拉仁措,面积516.44km2;塔若措居第二位,面积482.7km2。这些湖泊大多集中分布于隆嘎尔南部羌塘高原上,90%的湖泊面积大于50km2。这些大型湖泊大多是矿化度很高的盐湖和咸水湖。森里措、曲依措属于过水湖,因此是淡水湖。
2.1.5生物多样性
2.1.5.1 植物
某县草地植被类型的分布,受纬度、海拔、地形、坡向、坡度、气候、水文等众多自然因素的影响,既有水平地域性的差异、又有垂直地带性的变化。草地植被类型的分布,受纬度、海拔、地形、坡向、坡度、气候、水文等众多自然因素的影响,既有水平地域性的差异、又有垂直地带性的变化。1989年7月,普查大队对某草类植物进行考察的结果表明,主要野生植物分两个种类。共有30余科,90余属,200余种。
一、牧草和毒害草
某县牧草及植物种类相对较少,饱和度较低。主要为牧草种类,常见的约40~50种。主要建群和中级伴生种只有20余种。
某县牧草种类繁多,主要有高山蒿草、矮生蒿草、藏北蒿草、白尖苔草、青藏苔草、固沙草、华扁穗、三角草、紫花草针茅、羽柱针茅、白草、帕米尔碱茅、藏沙蒿、藏白蒿、小叶金露梅、变色锦鸡儿等。
某县毒草种类不多,主要有劲直黄芪、狼毒、马尿泡、唐松草、棘豆绿绒蒿等。
二、药用植物
药用植物有蒲公英、花叶活麻、头花蓼、螃蟹甲、兰石草、重冠紫花、火绒草、卵瓣蚤缀、麻黄、长简马光草、独一味、金露梅、紫草刺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