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城市热力网设计综合规范.doc

上传人:人****来 文档编号:2783678 上传时间:2024-06-05 格式:DOC 页数:60 大小:282.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热力网设计综合规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城市热力网设计综合规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城 市 热 力 网 设 计 规 范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耗热量 第三章 供热介质 第四章 热力网型式 第五章 供热调整 第六章 水力计算 第七章 管网部署和敷设 第八章 管道机械强度计算 第九章 中继泵站和热力站 第十章 保温和防腐涂层 第十一章 城市热力网供配电 第十二章 热工检测和控制 第六章 水力计算  第一节 设计流量 第二节 水力计算 第三节 压力工况 第四节 水泵选择 第一节 设计流量 第6.1.1条 采暖热负荷热水热力网设计流量应按下式计算: Gn=3.6 [Qn/c(t1-t2)](6.1.1) 式中 Gn—采暖热负荷热力网设计流量,(T/h);         Qn—采暖热负荷,KW;         C—水比热容,KJ/Kg·°C,可取C=4.1868KJ/Kg·°C         t1—采暖室外计算温度下热力网供水温度,°C;         t2—采暖室外计算温度下热力网采暖系统回水温度, °C。 第6.1.2条 通风、空调热负荷热水热力网设计流量应按下式计算:       Gtk=3.6Qtk/c(t1t-t2t) (6.1.2) 式中Gtk—通风、空调热负荷热力网设计流量,(T/h);         Qtk—通风、空调热负荷,KW;         C—水比热容,KJ/Kg·°C,可取C=4.1868KJ/Kg·°C         t1t—冬季通风、空调对应室外计算温度下热力网供水温度,°C;         t2t—冬季通风、空调对应室外计算温度下热力网采暖系统回水温度, °C。 第6.1.3条 闭式热力网生活热水热负荷热力网设计流量,应依据用户加热器连接方法按下列方法计算: 一、和采暖系统并联连接 1、平均流量 Gsp=3.6Qsp/c(t`1-t`2)(6.1.3-1) 式中Gsp——生活热水热负荷热力网设计流量,(T/h);       Qn——采暖期生活平均热负荷,KW;       C——水比热容,KJ/Kg·°C,可取C=4.1868KJ/Kg·°C       t`1 ——闭式热力网采暖开始时供水温度,°C;       t`2——生活热水加热器上对应回水温度, °C。 2、最大流量 Gs·max=3.6Qs·max/c(t`1-t`2) (6.1.3-2) 式中  Gs·max——生活热水热负荷热力网最大流量,(T/h);          Qs·max——采暖期生活热水最大热负荷,KW;           C——水比热容,KJ/Kg·°C,可取C=4.1868KJ/Kg·°C          t`1 ——闭式热力网采暖开始时供水温度,°C;         t`2——生活热水加热器对应回水温度, °C,可取30-40°C。 二、和采暖系统两级串联或两级混合连接 1、平均流量 Gsp=3.6[Qsp/c(t`1-θ2)]·[( tr-tlr)/(tr-tl)]  (6.1.3-3) 式中Gsp——生活热水热负荷热力网平均流量,(T/h);        Qsp——采暖期生活热水平均热负荷,KW;         C——水比热容,KJ/Kg·°C,可取C=4.1868KJ/Kg·°C        t`1 ——闭式热力网采暖开始时供水温度,°C;       θ2——采暖期开始时采暖期系统回水温度,对于间接连接采暖系统为采暖加热器热力网侧出口水温, °C;       tr——生活热水温度,应按设计水温取用,;      tlr——采暖期开始时,第一级生活热水加热器生活热水出口水温,°C,tlr=θ2-Δ Δ可取5-10 °C;     tl——冷水计算温度, °C。 2、最大流量 Gs·max=3.6[Qs·max/c(t`1-θ2)]·[( tr-tlr)/(tr-tl)]   (6.1.3-4) 式中Gs·max——生活热水热负荷热力网最大流量,(T/h);       Qsp——采暖期生活热水最大负荷,KW;        C——水比热容,KJ/Kg·°C,可取C=4.1868KJ/Kg·°C       t`1 ——闭式热力网采暖开始时供水温度,°C;      θ2——采暖期开始时采暖系统回水温度,对于间接连接采暖系统为采暖加热器热力网侧出口水温, °C;       tr——生活热水温度,应按设计水温取用,°C;      tlr——采暖期开始时,第一级生活热水加热器生活热水出口水温,°C,tlr=θ2-Δ Δ可取5-10 °C;    tl——冷水计算温度, °C。 第6.1.4条   开式热力网生活热水热负荷网流量,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一、平均流量 Gsp=3.6Qsp/c(t*1-tl)(6.1.4-1) 式中Gsp——生活热水热负荷平均流量,(T/h);         Qsp——采暖期生活热水平均热负荷,KW;          C——水比热容,KJ/Kg·°C,可取C=4.1868KJ/Kg·°C          t*1 ——开式热力网采暖开始时供水温度,°C;          tl——冷水计算温度, °C。 2、最大流量 Gs·max=3.6Qs·max/c(t*1-tl)(6.1.4-2) 式中Gs·max——生活热水热负荷最大流量,(T/h);         Qsp——采暖期生活热水最大热负荷,KW;         C——水比热容,KJ/Kg·°C,可取C=4.1868KJ/Kg·°C        t*1 ——开式热力网采暖开始时供水温度,°C;         tl——冷水计算温度, °C。 第6.1.5条闭式热力网,当采取中央质调整时,干线设计流量应按下式计算: Ggb=Gn+Gtk+Gsp (6.1.5) 式中Ggb——闭式热力网干线设计流量,(t/h);         Gn——采暖热负荷热力网设计流量,(t/h);         Gtk——通风、空调热负荷热力网设计流量,(t/h);         Gsp——生活热水热负荷热力网平均流量,(t/h); 第6.1.6条 双管开式热力网当采取中央质调整时干线设计流量应按下式计算: Ggb=Gn+Gtk+Gsp(6.1.6) 式中Ggk——闭式热力网干线设计流量,(t/h);         Gn——采暖热负荷热力网设计流量,(t/h);         Gtk——通风、空调热负荷热力网设计流量,(t/h);         Gsp——生活热水热负荷热力网平均流量,(t/h); 第6.1.7条 热水热力网当采取中央质——量调整时,应采取多种热负荷热力网流量曲线相叠加得出最大流量值,作为设计流量。 第6.1.8条 热水热力网支线设计流量计算方法和干线设计流量计算方法相同,但生活热水热负荷热力网流量应按以下要求取用。 一、当生活热水用户有储水箱时,取生活热水热负荷平均流量; 二、当生活热水用户无储水箱时,取生活热水负荷最大流量。 第6.1.9条 蒸汽热力网设计流量,应按各用户最大蒸流流量之和乘以同时系数确定。当供热介质为饱和蒸汽时,设计流量包含赔偿管道热损失产生凝结水蒸汽量。 第6.1.10条 凝结水管道设计流量应按蒸汽管道设计流量乘以用户凝结水回收率确定。 第二节 水力计算 第6.2.1条  热力网管道内壁当量粗糙度应采取下列数值: 一、蒸汽管道 0.0002m; 二、热水管道 0.0005m; 三、凝结水及生活热水管道 0.001m; 第6.2.2.条 确定热水热力网主干线管径时,宜采取经济比摩阻。 经济比摩阻数值宜依据工程具体条件计算确定。 通常情况下,主干线设计比摩阻可取40-80pa/m。 第6.2.3条 热水热力网支干线,支线应按许可压力降确定管径,但供热介质流速不应大于3.5m/s,同时比摩阻不应大于300pa/m,对于只连接一个用户热力站支线,比摩阻可大于300pa/m.。 第6.2.2条 确定热水热力网主干线管径时,宜采取经济比摩阻。经济比摩阻数值宜依据工程具体条件计算确定。 通常情况下,主干线设计比摩阻可取40-80pa/m。 第6.2.3条 热水热力网支干线,支线应按许可压力降确定管径,但供热介质流速不应大于3.5m/s,同时比摩阻不应大于300pa/m。对于只连接一个用户热力站支线,比摩阻可大于300pa /m。 第6.2.4条 蒸汽热力介质最大许可设计流速应按下列要求采取: 一、过热蒸汽管道 1、公称直径大于200mm管道 80M/S 2、公称直径小于或等于200mm管道 50m/s 二、饱和蒸汽管道 1、公称直径大于200mm管道 60m/s 2、公称直径小于或等于200mm管道 35m/s 第6.2.5条 蒸汽热力网应依据管线起点压力和用户需要压力降,选择管道直径。 第6.2.6条 以热电厂为热源蒸汽热力网,管网起点压力应采取技术经济计算确定汽轮机最好抽(排)汽压力。 第6.2.7条 以区域锅炉房为热源蒸汽热力网,在技术条件许可情况下,热力网主干线起点压力宜采取较高值。 第6.2.8条 蒸汽机热力网凝结水管道设计比摩阻可采取100pa/m。 第6.2.9条 热力网管道局部阻力和沿程阻力比值,可按表6.2.9推荐数值取用。 管道局部阻力和沿程阻力比值        表6.2.9 赔偿器类型 公称直径(mm) 局部阻力和沿程阻力比值 蒸汽管道 热水及凝结水管道 输送干线 套筒或波纹管赔偿器(带内衬筒) <=1200 0.2 0.2 “冂”型赔偿器 200-350 0.7 0.5 “冂”型赔偿器 400-500 0.9 0.7 “冂”型赔偿器 600-1200 1.2 1.0 输配管线 套筒或波纹管赔偿器(带内衬筒) <=400 0.4 0.3 套筒或波纹管赔偿器(带内衬筒) 450-1200 0.5 0.4 “冂”型赔偿器 150-250 0.8 0.6 “冂”型赔偿器 300-350 1.0 0.8 “冂”型赔偿器 400-500 1.0 0.9 “冂”型赔偿器 600-1200 1.2 1.0 第三节 压力工况 第6.3.1条 热水热力网供水管道任何一点压力不应低于供热介质汽化压力,并应留有30-50kpa富裕压力。 第6.3.2条  热水热力网回水压力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不应超出直接用户系统许可压力; 二、任何一点压力不应低于50kpa。 第6.3.3条 热水热力网循环水泵停止运行时,应保持必需静态压力,静态压力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不应使热力网任何一点水汽化,并应有30-50kpa富裕压力; 二、和热力网直接连接用户系统充满水; 三、不应超出系统中任何一点许可压力。 第6.3.4条 开式热力网非采暖期运行,回水压力不应低于直接配水用户热水供给系统静水压力再加上50kpa之和。 第6.3.5条 热水热力网定压方法,应满足用户系统所需作用压头要求。 第6.3.6条 热水热力网定压方法,应依据技术经济比较确定。定压力点应设在便于管理并有利于管网压力稳定位置。通常设在热源处。 第6.3.7条 城市热水热力网设计时,应在水力计算基础上绘制多种关键运行方案主干线水压图。 对于地形复杂地域,还应绘制必需支干线水压图。 第6.3.8条 城市蒸汽热力网,宜按设计凝结水量绘制凝结水管网水压图。 第四节 水泵选择 第6.4.1条 当热水热力网采取中央质调整时,热力网循环水泵选择应满足下列要求: 一、循环水泵总流量应大于管网总设计流量,当热水锅炉出口至循环水泵吸入口装有旁通管时,尚应计入流经通管流量; 二、循环水泵扬程应大于设计流量条件下热源、热力网,最不利用环路压力损失之和。 三、循环水泵应含有工作点周围较平缓流量——扬程特征曲线,并联运行水泵型号宜相同; 四、循环水泵承压、耐温能力应和热力网设计参数相适应; 五、应尽可能降低循环水泵台数,设置三台以下循环水泵时,应有备用泵,当四台或四台以上水泵并联运行时,可不设备用泵。 第6.4.2条 当供热系统采取中央质——量调整时,若采取连续改变流量调整,应选择调速水泵;若采取分阶段改变流量调整,宜选择扬程和流量不等泵组。 第6.4.3条 多台水泵并联运行时,应绘制水泵和热力网水力特征曲线,进行水泵选择。 第6.4.4条 中继泵站位置及参数应依据热力网水压图确定。 第6.4.5条  热水热力网补水装置选择应满足下列要求: 一、闭式热力网补水装置流量,应依据供热系统渗漏量和事故补水量确定,通常取许可渗漏量4倍; 二、开式热力网补水泵流量,应依据生活热水量大设计流量和供热系统渗漏之和确定; 三、补水装置压力应小于补水点管道压力加30-50KPa,假如补水装置同时用于维持热力网静压力时,其压力尚应满足静态压力要求; 四、闭式热力网补水泵宜设二台,此时可不设备用泵; 五、开式热力网补水泵宜设三台或三台以上,其中一台备用。 第6.4.6条 热力网循环水泵和中继水泵吸入侧压力,应不低于吸入口可能达成最高水温下饱和蒸汽压力加50KPa,且不得低于50KPa. 第一章 总则 第1.0.1条 为节省能源,保护环境,促进生产,方便人民生活,加速发展中国城市集中供热事业,提升集中供热工程设计水平,特制订本规范。 第1.0.2条 本规范适适用于以热电厂或区域锅炉房为热源热泵新建或改建城市热力网管道、中止泵站和用户热力站等工艺系统设计。其它型式热源城市热力网设计可参考本规范。 供热介质设计参数适用范围: 一、热水热力网压力小于或等于2.5MPa,温度小于或等于200°C; 二、蒸汽热力网压力小于等于1.6MPa, 温度小于或等于350°C。 第1.0.3条 城市热力网设计应符合城市计划,做到技术优异,经济合理、安全适用,并注意美观。 第1.0.4条 城市热力网设计除实施本规范外,在地震、湿陷性黄土、膨胀土等地域进行排水和煤气热力网工程设计时,尚应遵守现行《室外给水排水和煤气热力工程抗震设计规范》TI32,《湿陷性黄土地域建筑规范》TJ25,《膨胀土地域建筑技术规范》GBJ112和国家和相关专业部门颁发相关标准、规范要求。 第二章  耗热量 第一节 热负荷 第2.1.1条 热力网支线及用户热力站设计时,采暖、通风、空调及生活热水热负荷,应采取经核实建筑物设计热负荷。 第2.1.2条 没有建筑物设计热负荷资料时,或热力网初步设计阶段,民用建筑采暖、通风、空调及生活热水热负荷,可按下列方法计算: 一、采暖热负荷 Qn=q·A10-3 (2.1.2-1) 式中 Qn—采暖热负荷,kw;     q—采暖热指标,W/m,可按表2.1.2-1取用;      A—采暖建筑物建筑面积,m2。 采暖热指标推荐值    表2.1..2-1 建筑物类型 住宅 居住区综合 学校办公 医院托幼 旅馆 商店 食堂餐厅 影剧院 大礼堂体育馆 热指标(W/m2) 58-64 60-67 60-80 65-80 60-70 65-80 115-140 95-115 115-165 注:热指标中包含约5%管网损失在内。 二、通风、空调冬季新风加热热负荷 Qtk=k1Q`n  (2.1.2-2) 式中    Qtk—通风、空调新风加热热负荷,KW;      Q`n—通风、空调建筑物采暖热负荷,KW;     k1—计算建筑物通风、空调新风加热热负荷系数,可取0.3-0.5. 三、采暖期生活热水平均热负荷 Qsp=0.001163(mv(tr-t1))/T  (2.1.2-3) 式中  Qsp—采暖期间生活热水平均热负荷,KW;     m—用热水单位数(住宅为人数,公共建筑为每日人次数,床位数等);     v —用热水单位每日热水量,L/d,按《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J15选择;     tr—生活热水温度°C,按热水用量标准中要求温度取用;     t1—冷水计计算温度,取最低月平均水温,°C,无资料时按《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J15取用。     T—每日供水小时数,住宅、旅馆、医院等通常取24h。 计算居住区生活热水平均热负荷时可按下式计算: Qsp·j=qsA10-3 (2.1.2-4) 式中Qsp·j—居住区采暖期生活热水平均热负荷,kw;     qs—居住区生活热水热指标,当无实际统计资料时,可按表2.1.2-2取用;     A—居住区总建筑面积,m2。 四、生活热水最大热负荷     Qsmax=k2Qsp (2.1.2-4) 式中 Qsmax——生活热水最大热负荷,KW;     Qsp——生活热水平均热负荷,kw;     k2——小时改变系数,依据用水单位数按《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J15要求取用。 居住区采暖期生活热水热指标  表2.1.2-2 用水设备情况 热指标(W/m2) 住宅无生活设备,只对公共建筑供热水时 2.5-3 全部住宅有浴盆并供给生活热水时 15-20 注:冷水温度较高时采取较小值,冷水温度较低时采取较大值;   热指标中已包含约10%管网热损失在内。 第2.1.3条 生产工艺最大热负荷和凝结水回收率应采取工艺系统设计数据。 计算热力网最大生产工艺热负荷时,应取用经各工业企业核实最大热负荷之和乘以同时系数之值。同时系数可取0.7-0.9。 第2.1.4条 没有工业建筑采暖,通风、空调、生活热水及生产工艺热负荷设计资料时,对于现有企业应采取生产建筑和生产工艺实际耗热数据,并考虑以后可能改变。对于资料或实际耗热定额计算。 第2.1.5条 计算热力网热负荷时,生活热水热负荷按下列要求取用: 一、干线采取采暖期生活热平均热负荷; 二、支线当用户全部有储水箱时,采取采暖期生活热水平均热负荷;当用户无储水箱时,采取采暖期生活热水最大热负荷。 第二节 年耗热量 第2.2.1条 采暖平均热负荷和采暖期通风、空调平均热负荷应按下列方法计算: 一、采暖平均热负荷   Qnp=Qn(tn-tp)/( tn-twn) (2.2.1-1) 式中  Qnp—采暖平均热负荷,KW;     Qn —采暖设计热负荷,kw;     tn—室内设计温度,°C,可取18°C;     tp—采暖期室外平均温度,°C;     twn—采暖室外计算温度,°C。 二、采暖期通风、空调平均热负荷 Qtkp=Qtk(tn-tp)/( tn-twtk)  (2.2.1-2) 式中   Qtkp—采暖期通风或空调平均热负荷,KW;     Qtk—采暖期通风或空调设计热负荷,kw;     tn—通风或空调建筑室内设计温度,°C;     tp—采暖期室外平均温度,°C;     twtk—冬季通风或空调室外计算温度,°C。 第2.2.2条  非采暖期生活热水平均热负荷应按下式计算:     Qspx=Qsp(tr-tlx)/( tr-tl)  (2.2.2) 式     Qspx—非采暖期生活平均热负荷,KW;     Qtk—采暖期生活热水平均热负荷,kw;     tr—生活热水设计温度,°C;     tlx—夏季冷水温度(非采暖期平均水温),°C;     tl—冬季冷水温度(采暖期平均水温),°C。 第2.2.3条 民用建筑整年耗热量应按下列方法计算。 一、采暖整年耗热量     Qnn=0.0864Qnpn (2.2.3-1)   式中 Qnn—采暖整年耗热量,GJ;     Qnp—采暖平均热负荷,KW;     n—采暖期天数。 二、通风或空调整年耗热量     Qntk=0.0036ZQtkpn  (2.2.3-2)     式中  Qntk—通风或空调整年耗热量,GJ;     Qtkp—通风或空调平均热负荷,kw;     Z—采暖期内通风、空调装置每日平均运行小时数,h;     n—采暖期天数。 三、生活热水整年耗热量     Qns=0.0864[Qsp+Qspx(350-n)]  (2.2.3-3) 式中Qns—生活热水整年耗热量,GJ;     Qsp—采暖期生活热水平均热负荷,KW;     Qspx—非采暖期生活热水平均热负荷,KW;     n—采暖期天数。 第2.2.4条 生产工艺热负荷整年耗热量应依据运行天数,昼夜工作班数和各季节热耗不相同原因进行计算。 第2.2.5条 当热力网由多个热源供热,对各热源负荷分配进行技术经济分析时,应绘制延续时间图。各个热源年供热量由热负荷延续时间图确定。 第三章 供热介质 第一节 供热介质选择 第3.1.1条 对民用建筑物采暖、通风、空调及生活热水热负荷供热城市热力网宜采取水作供热介质。 第3.1.2条 同时对生产工艺、采暖、通风、空调生活热水热负荷城市热力网供热介质按下列标正确定。 一、当生产工艺热负荷为关键负荷,且必需采取蒸汽供热时,应采取蒸汽作供热介质; 二、当以水为供热介质能够满足生产工艺需要(包含在用户处转换为蒸汽),且技术经济合理时,宜采取水作供热介质; 三、当采暖、通风、空调热负荷为关键负荷,生产工艺又必需采取蒸汽供热,经技术经济比较合理时,可采取水和蒸汽两种供热介质; 第二节 供热介质参数 第3.2.1条 热水热力网最好设计供、回水温度,应结合具体工程条件,考虑热源管网、户内系统等方面原因,进行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第3.2.2条 当不含有确定最好供、回水温度技术经济比较条件时,热水热力网供、回水温度能够按以下标正确定: 一、以热电厂为热源时,设计供水温度可取110-150°C,回水温度约70°C。采取一级加热供水温度取较小值;采取二级加热(包含串联尖峰锅炉)取较大值; 二、区域锅炉房为热源,供热规模较小时,采取95-70°C°C水温,供热规模较大时,在技术经济合理条件下应采取较高供水温度; 三、区域锅炉房和热电厂联网运行时,应采取以热电厂为热源热力网最供、回水温度。 第3.2.3条 以热电厂为热源城市热力网,在非采暖期,当技术经济合理时,宜发展制冷热负荷。此时供热介质参数,应依据制冷机组技术要求确定。 第三节 水质标准 第3.3.1条 以热电厂为热源城市热水热力网,补给水水质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溶解氧小于或等于0.1mg/L; 二、总硬度小于或等于0.7mg-N/L 三、悬浮物小于或等于5mg/L; 四、PH(25°C)7-8.5 注:(1)闭式热水热力网许可采取锅炉排污水作为补给水,PH(25°C)值可大于8.5;         (2)当供热系统中没有热水锅炉时,第二款要求可按碳酸盐硬度实施。 第3.3.2条 以区域锅炉房为热源城市热水热力网,补给水采取炉外化学处理时,其水质应条符合第3.3.1条要求;当热力网设计供水温度等于或小于95°C时,或采取炉内加药处理,补给水水质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总硬度 小于或等于6mg-N/L; 二、悬浮物 小于或等于20mg/L; 三、PH(25°C)大于7。 第3.3.3条  开式热水热力网补给水质量除应符合第3.3.1条要求外,还应符合国家再生《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要求。 第3.3.4条 城市蒸汽热力网,由用户热力站返回热源凝结水质量,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总硬度 小于或等于50ug-N/L; 二、含铁量 小于或等于0.5mg/L; 三、含油量 小于或等于10mg/L. 第四节 补水率及凝结水回收率 第3.4.1条 闭式热水热力网补水率,不宜大于总循环水量1%。 第3.4.2条 蒸汽热力网中,采取间接加热热负荷,其凝结水回收率不应小于80%. 第四章 热力网型式 第4.0.1条 热水热力网宜采取闭式双管制。 第4.0.2条 以热电厂为热源热水热力网,同时有生产工艺,采暖、通风、空调、生活热水多个热负荷,在生产工艺热负荷和采暖热负荷所需供热介质参数相差较大,或季节性热负荷占总热负荷百分比较大,且技术经济合理时,可采取闭式多管制。 第4.0.3条 当热水热力网满足下列条件,且技术经济合理时,可采取开式热力网: 一、含有水处理费用较低补给水源; 二、含有和生活热水热负荷相适应廉价低位能热源。 第4.0.4条 开式热水热力网在热水热负荷足够大,且技术百分比较大,技术经济合理时,可采取双管或多管制; 第4.0.5条 蒸汽热力网蒸汽管道,宜采取单管制。当符合下列情况可采取双管或多管制: 一、当各用户间所需蒸汽参数相差较大,或季节性热负荷占总负荷百分比较大,技术经济合理时,可采取双管或多管制; 二、当用户按计划分期建设时,可采取双管或多管,随热负荷发展分期建设。 第4.0.6条 蒸汽热力网是否设置凝结水管道,应依据用户凝结水质量、回水率、凝结水管道,应依据凝结水质量、回水率、凝结水管网投资等原因进行技术经济比较确定,当不设置凝结水管时,应在用户内对凝结水及其热量充足利用。 第4.0.7条 蒸汽热力网设有凝结水管时,用户热力站应设凝结水箱,用水泵将凝结水送回热源。热水网凝结水管设计时,应采取方法确保任何时候凝结水管设计时,应采取方法确保任何时候凝结水管全部充满水。 第4.0.8条 自热源向同一方向引出长度超出3km干线之间,宜设连通管线。连通管应设在干线中部,同时可作为输配干线使用。 连通管线应按热负荷较大干线切除故障段后,其它热负荷70%计算;对于只供发民用建筑用热管网,可只按其它采暖热负荷70%计算。 第4.0.9条 当城市由两个或多个热源供热时,各热源热力网干线宜连通;技术经济合理时,热力网干线可连接成环状管网。 第4.0.10条 对供热可靠性有特殊要求用户,有条件时应由两个热源供热,或设自备热源。 第五章 供热调整 第5.0.1条 对于只有单一采暖热负荷热水热力网,应依据室外温度改变进行中央质调整或中央质——量调整。 第5.0.2条 当热水热力网有采暖、通风、空调、生活热水多个热负荷时,应按采暖热负荷进行中央调整,并确保运行水温能满足不一样热负荷需要,同时依据多种热负荷用热要求在用户处进行辅助局部量调整。 对有生活热水热负荷热水热力网,在按采暖热负荷进行中央调整时,应确保:闭式热力网任何时候供水温度不低于70°C;开式热力网任何时候供水温度不低于60°C。当生活热水温度能够低于60°C标按时,上述要求温度可对应降低。 第5.0.3条 供给生产工艺热负荷用热热力网,采取局部调整。  第六章 水力计算  第一节 设计流量 第二节 水力计算 第三节 压力工况 第四节 水泵选择 第一节 设计流量 第6.1.1条 采暖热负荷热水热力网设计流量应按下式计算: Gn=3.6 [Qn/c(t1-t2)](6.1.1) 式中 Gn—采暖热负荷热力网设计流量,(T/h);         Qn—采暖热负荷,KW;         C—水比热容,KJ/Kg·°C,可取C=4.1868KJ/Kg·°C         t1—采暖室外计算温度下热力网供水温度,°C;         t2—采暖室外计算温度下热力网采暖系统回水温度, °C。 第6.1.2条 通风、空调热负荷热水热力网设计流量应按下式计算:       Gtk=3.6Qtk/c(t1t-t2t) (6.1.2) 式中Gtk—通风、空调热负荷热力网设计流量,(T/h);         Qtk—通风、空调热负荷,KW;         C—水比热容,KJ/Kg·°C,可取C=4.1868KJ/Kg·°C         t1t—冬季通风、空调对应室外计算温度下热力网供水温度,°C;         t2t—冬季通风、空调对应室外计算温度下热力网采暖系统回水温度, °C。 第6.1.3条 闭式热力网生活热水热负荷热力网设计流量,应依据用户加热器连接方法按下列方法计算: 一、和采暖系统并联连接 1、平均流量 Gsp=3.6Qsp/c(t`1-t`2)(6.1.3-1) 式中Gsp——生活热水热负荷热力网设计流量,(T/h);       Qn——采暖期生活平均热负荷,KW;       C——水比热容,KJ/Kg·°C,可取C=4.1868KJ/Kg·°C       t`1 ——闭式热力网采暖开始时供水温度,°C;       t`2——生活热水加热器上对应回水温度, °C。 2、最大流量 Gs·max=3.6Qs·max/c(t`1-t`2) (6.1.3-2) 式中  Gs·max——生活热水热负荷热力网最大流量,(T/h);          Qs·max——采暖期生活热水最大热负荷,KW;           C——水比热容,KJ/Kg·°C,可取C=4.1868KJ/Kg·°C          t`1 ——闭式热力网采暖开始时供水温度,°C;         t`2——生活热水加热器对应回水温度, °C,可取30-40°C。 二、和采暖系统两级串联或两级混合连接 1、平均流量 Gsp=3.6[Qsp/c(t`1-θ2)]·[( tr-tlr)/(tr-tl)]  (6.1.3-3) 式中Gsp——生活热水热负荷热力网平均流量,(T/h);        Qsp——采暖期生活热水平均热负荷,KW;         C——水比热容,KJ/Kg·°C,可取C=4.1868KJ/Kg·°C        t`1 ——闭式热力网采暖开始时供水温度,°C;       θ2——采暖期开始时采暖期系统回水温度,对于间接连接采暖系统为采暖加热器热力网侧出口水温, °C;       tr——生活热水温度,应按设计水温取用,;      tlr——采暖期开始时,第一级生活热水加热器生活热水出口水温,°C,tlr=θ2-Δ Δ可取5-10 °C;     tl——冷水计算温度, °C。 2、最大流量 Gs·max=3.6[Qs·max/c(t`1-θ2)]·[( tr-tlr)/(tr-tl)]   (6.1.3-4) 式中Gs·max——生活热水热负荷热力网最大流量,(T/h);       Qsp——采暖期生活热水最大负荷,KW;        C——水比热容,KJ/Kg·°C,可取C=4.1868KJ/Kg·°C       t`1 ——闭式热力网采暖开始时供水温度,°C;      θ2——采暖期开始时采暖系统回水温度,对于间接连接采暖系统为采暖加热器热力网侧出口水温, °C;       tr——生活热水温度,应按设计水温取用,°C;      tlr——采暖期开始时,第一级生活热水加热器生活热水出口水温,°C,tlr=θ2-Δ Δ可取5-10 °C;    tl——冷水计算温度, °C。 第6.1.4条   开式热力网生活热水热负荷网流量,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一、平均流量 Gsp=3.6Qsp/c(t*1-tl)(6.1.4-1) 式中Gsp——生活热水热负荷平均流量,(T/h);         Qsp——采暖期生活热水平均热负荷,KW;          C——水比热容,KJ/Kg·°C,可取C=4.1868KJ/Kg·°C          t*1 ——开式热力网采暖开始时供水温度,°C;          tl——冷水计算温度, °C。 2、最大流量 Gs·max=3.6Qs·max/c(t*1-tl)(6.1.4-2) 式中Gs·max——生活热水热负荷最大流量,(T/h);         Qsp——采暖期生活热水最大热负荷,KW;         C——水比热容,KJ/Kg·°C,可取C=4.1868KJ/Kg·°C        t*1 ——开式热力网采暖开始时供水温度,°C;         tl——冷水计算温度, °C。 第6.1.5条闭式热力网,当采取中央质调整时,干线设计流量应按下式计算: Ggb=Gn+Gtk+Gsp (6.1.5) 式中Ggb——闭式热力网干线设计流量,(t/h);         Gn——采暖热负荷热力网设计流量,(t/h);         Gtk——通风、空调热负荷热力网设计流量,(t/h);         Gsp——生活热水热负荷热力网平均流量,(t/h); 第6.1.6条 双管开式热力网当采取中央质调整时干线设计流量应按下式计算: Ggb=Gn+Gtk+Gsp(6.1.6) 式中Ggk——闭式热力网干线设计流量,(t/h);         Gn——采暖热负荷热力网设计流量,(t/h);         Gtk——通风、空调热负荷热力网设计流量,(t/h);         Gsp——生活热水热负荷热力网平均流量,(t/h); 第6.1.7条 热水热力网当采取中央质——量调整时,应采取多种热负荷热力网流量曲线相叠加得出最大流量值,作为设计流量。 第6.1.8条 热水热力网支线设计流量计算方法和干线设计流量计算方法相同,但生活热水热负荷热力网流量应按以下要求取用。 一、当生活热水用户有储水箱时,取生活热水热负荷平均流量; 二、当生活热水用户无储水箱时,取生活热水负荷最大流量。 第6.1.9条 蒸汽热力网设计流量,应按各用户最大蒸流流量之和乘以同时系数确定。当供热介质为饱和蒸汽时,设计流量包含赔偿管道热损失产生凝结水蒸汽量。 第6.1.10条 凝结水管道设计流量应按蒸汽管道设计流量乘以用户凝结水回收率确定。 第二节 水力计算 第6.2.1条  热力网管道内壁当量粗糙度应采取下列数值: 一、蒸汽管道 0.0002m; 二、热水管道 0.0005m; 三、凝结水及生活热水管道 0.001m; 第6.2.2.条 确定热水热力网主干线管径时,宜采取经济比摩阻。 经济比摩阻数值宜依据工程具体条件计算确定。 通常情况下,主干线设计比摩阻可取40-80pa/m。 第6.2.3条 热水热力网支干线,支线应按许可压力降确定管径,但供热介质流速不应大于3.5m/s,同时比摩阻不应大于300pa/m,对于只连接一个用户热力站支线,比摩阻可大于300pa/m.。 第6.2.2条 确定热水热力网主干线管径时,宜采取经济比摩阻。经济比摩阻数值宜依据工程具体条件计算确定。 通常情况下,主干线设计比摩阻可取40-80pa/m。 第6.2.3条 热水热力网支干线,支线应按许可压力降确定管径,但供热介质流速不应大于3.5m/s,同时比摩阻不应大于300pa/m。对于只连接一个用户热力站支线,比摩阻可大于300pa /m。 第6.2.4条 蒸汽热力介质最大许可设计流速应按下列要求采取: 一、过热蒸汽管道 1、公称直径大于200mm管道 80M/S 2、公称直径小于或等于200mm管道 50m/s 二、饱和蒸汽管道 1、公称直径大于200mm管道 60m/s 2、公称直径小于或等于200mm管道 35m/s 第6.2.5条 蒸汽热力网应依据管线起点压力和用户需要压力降,选择管道直径。 第6.2.6条 以热电厂为热源蒸汽热力网,管网起点压力应采取技术经济计算确定汽轮机最好抽(排)汽压力。 第6.2.7条 以区域锅炉房为热源蒸汽热力网,在技术条件许可情况下,热力网主干线起点压力宜采取较高值。 第6.2.8条 蒸汽机热力网凝结水管道设计比摩阻可采取100pa/m。 第6.2.9条 热力网管道局部阻力和沿程阻力比值,可按表6.2.9推荐数值取用。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品牌综合 > 行业标准/行业规范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