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化学试卷
一、选择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有关物质分类正确的是( )
①混合物:盐酸、王水、水玻璃、水银
②化合物:CaCl2、烧碱、聚苯乙烯、HD
③电解质:H2SO4、胆矾、冰醋酸、硫酸钡
④同素异形体:C60、C70、金刚石、石墨.
A.
①③
B.
②④
C.
②③
D.
③④
考点:
混合物和纯净物;同素异形体;单质和化合物;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专题:
物质的分类专题.
分析:
①混合物:混合物是由不同种物质组成的物质;
②化合物:由不同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
③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为电解质;
④同素异形体:由同种元素形成的不同种单质互为同素异形体.
解答:
解:①盐酸是氯化氢的水溶液,是混合物,王水是浓盐酸和浓硝酸的混合物,水玻璃是硅酸钠的水溶液是混合物,水银的成分是金属汞,是纯净物,属于金属单质,故①错误;
②CaCl2、烧碱是化合物,聚苯乙烯是高聚物,是混合物,HD为单质,故②错误;
③H2SO4、胆矾、冰醋酸、硫酸钡都是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都是电解质,故③正确;
④C60、C70、金刚石、石墨都是由碳元素形成的不同物质,都是单质,互为同素异形体,故④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物质的分类知识,熟记各类物质的概念是解决该题的关键,题目难度不大.
2.(2分)下列试剂的保存或使用正确的是( )
A.
实验室的氯水需要保存在棕色试剂瓶中
B.
漂白粉比氯水稳定,可露置在空气中
C.
称量氢氧化钠固体时,可在天平两个托盘上各放一张等质量的纸,左边纸上放NaOH,右边纸上放砝码
D.
金属钠可保存在煤油、四氯化碳等有机溶剂中
考点:
化学试剂的存放..
专题:
元素及其化合物.
分析:
A.氯水见光会分解,应盛放在棕色瓶中;
B.漂白粉中的次氯酸钙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应需密闭保存;
C.氢氧化钠具有腐蚀性,称量时应放在小烧杯中;
D.四氯化碳密度比水大,不能用于保持钠.
解答:
解:A.氯水见光会分解,应盛放在棕色瓶中,故A正确;
B.漂白粉中的次氯酸钙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次氯酸,次氯酸见光易分解,从而使漂白粉失效,故漂白粉需密闭保存,故B错误;
C.氢氧化钠具有腐蚀性,称量时应放在小烧杯中,故C错误;
D.钠能与空气中的水和氧气反应,又钠的密度比水略小,故钠保存在煤油中,或用石蜡密封保存,四氯化碳密度比水大,故不能用于保持钠,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药品的储存,难度不大.解题的关键是了解所储存物质的特性.
3.(2分)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第一次为一种名为“钴酞菁”的分子(直径为1.3纳米)恢复了磁性,“钴酞菁”分子结构和性质与人体的血红素及植物体内的叶绿素非常相似.下列关于“钴酞菁”分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在水中所形成的分散系属悬浊液
B.
分子直径比Na+小
C.
在水中形成的分散系能产生丁达尔效应
D.
“钴酞菁”分子不能透过滤纸
考点:
胶体的重要性质..
专题:
溶液和胶体专题.
分析:
“钴酞菁”的分子(直径为1.3nm),在水中形成的分散系属于胶体分散系,具有胶体的性质,具有丁达尔现象、能透过滤纸等性质.
解答:
解:A.钴酞菁”的分子(直径为1.3nm),其大小在胶体粒子范围之内,属于胶体,故A错误;
B.“钴酞菁”分子(直径为1.3nm),Na+半径小于1nm,故B错误;
C.钴酞菁”的分子(直径为1.3nm),在水中形成的分散系属于胶体,具有丁达尔现象等性质,故C正确;
D.“钴酞菁”分子(直径为1.3nm),能透过滤纸,不能透过半透膜,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了胶体分散系的本质特征和胶体的性质,难度不大,掌握胶体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解题的关键.
4.(2分)下列颜色不属于因化学反应而产生的现象的是( )
A.
无色试剂瓶中的浓硝酸呈黄色
B.
白色硫酸铜粉末在空气中变成蓝色
C.
鸡蛋白遇浓硝酸呈黄色
D.
普通玻璃导管口点燃纯净氢气时,火焰呈黄色
考点:
焰色反应;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专题:
物质的性质和变化专题.
分析:
A.浓硝酸见光易分解生成二氧化氮;
B.白色的硫酸铜粉末在空气中与水反应生成蓝色的硫酸铜晶体;
C.蛋白质遇浓硝酸呈黄色;
D.玻璃中含有钠元素.
解答:
解:A.浓硝酸见光易分解生成二氧化氮,久置于空气中若变黄色,是因溶解了二氧化氮的原因,发生了化学反应,故A错误;
B.白色的硫酸铜粉末在空气中与水反应生成蓝色的硫酸铜晶体,发生了化学反应,故B错误;
C.鸡蛋白是蛋白质,鸡蛋白溶液遇浓硝酸呈黄色,发生了化学反应,故C错误;
D.玻璃中含有钠元素,焰色反应呈黄色,该颜色变化是物理变化,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题目难度不大,注意焰色反应是物理变化.
5.(2分)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数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标准状况下,22.4LH2O含有NA个分子
B.
1L1mol•L ﹣1的NaClO 溶液中含有ClO﹣的数目少于NA个
C.
0.1molAlCl3完全转化为氢氧化铝胶体,生成0.lNA个胶体粒子
D.
0.1molCl2与足量NaOH溶液反应,转移电子数为0.2NA
考点:
阿伏加德罗常数..
专题:
阿伏加德罗常数和阿伏加德罗定律.
分析:
A.标准状况下,水的状态不是气体,不能使用气体摩尔体积计算其物质的量;
B.次氯酸根离子部分水解,溶液中次氯酸根离子数目减少;
C.氢氧化铝胶粒为氢氧化铝的聚集体,无法计算氢氧化铝胶粒的数目;
D.氯气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中,氯气既是氧化剂也是还原剂,0.1mol氯气完全反应转移了0.1mol电子.
解答:
解:A.标况下水不是气体,不能使用标况下的气体摩尔体积计算22.4L水的物质的量,故A错误;
B.1L1mol•L ﹣1的NaClO溶液中含有溶质次氯酸钠1mol,由于次氯酸根离子部分水解,则溶液中含有的次氯酸根离子小于1mol,ClO﹣的数目少于NA个,故B正确;
C.氢氧化铝胶体粒子为氢氧化铝的聚集体,则溶液中含有的胶粒小于0.1mol,故C错误;
D.0.1mol氯气与足量氢氧化钠溶液转移了0.1mol电子,转移电子数为0.1NA,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阿伏加德罗常数的综合应用,题目难度中等,注意掌握好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各化学量与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关系,明确标况下水、乙醇、三氧化硫等物质的状态不是气体,选项C为易错点,注意氢氧化铝胶粒为氢氧化铝的聚集体.
6.(2分)(2014•松江区一模)C、N、S都是重要的非金属元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三者对应的氧化物均为酸性氧化物
B.
三者的单质直接与氧气反应都能至少生成两种氧化物
C.
相同温度下,等物质的量浓度的Na2CO3、NaNO3、Na2SO3溶液的pH大小顺序:NaNO3<Na2S03<Na2CO3
D.
CO2、NO2、SO2都能与H2O反应,其反应原理相同
考点:
氮的氧化物的性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盐类水解的应用;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碳族元素简介..
专题:
盐类的水解专题;氧族元素;氮族元素;碳族元素.
分析:
A.能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是酸性氧化物,注意并不是所有的非金属氧化物都是酸性氧化物;
B.硫和氧气反应只生成二氧化硫;
C.相同温度下,等物质的量浓度的钠盐,酸根离子对应的酸越弱,其钠盐的pH越大;
D.二氧化氮和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解答:
解:A.NO、CO都不属于酸性氧化物,是不成盐氧化物,故A错误;
B.硫和氧气反应只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硫被氧化生成三氧化硫时必须有催化剂和加热条件,故B错误;
C.相同温度和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Na2CO3、NaNO3、Na2SO3溶液中,因为酸根离子的水解程度:碳酸根离子>亚硫酸根离子,硝酸根离子不水解,所以溶液的pH大小顺序:NaNO3<Na2S03<Na2CO3,故C正确;
D.二氧化氮和水的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水的反应属于化合反应,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酸性氧化物的判断、盐类的水解等知识点,易错选项是B,注意硫与氧气直接反应,无论氧气是否过量都只生成二氧化硫,为易错点.
7.(2分)关于下列各实验装置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装置①可用于验证Na与H2O反应是否放热
B.
装置②可用于比较Na2CO3与NaHCO3的稳定性
C.
装置③中X若为CCl4,可用于吸收NH3或HCl,并防止倒吸
D.
装置④可用于干燥、收集NH3,并吸收多余的NH3
考点:
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
专题:
实验评价题.
分析:
A.温度升高气体体积增大;
B.大试管温度高;
C.装置③可以吸收易溶于水的气体,并可防倒吸;
D.装置④可收集能用碱石灰干燥、密度比空气小且易溶于水的气体.
解答:
解:A.温度升高气体体积增大,红墨水右侧液面升高,故A正确;
B.大试管温度高,应放碳酸钠,故B错误;
C.装置③X若为CCl4,NH3或HCl极易溶于水且不溶于CCl4的气体,可以用装置③并可防倒吸,故C正确;
D.氨气为碱性气体可用碱石灰干燥,氨气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用一倒置的漏斗防倒吸并吸收多余的氨气,所以装置④可干燥、收集NH3,并吸收多余的NH3,故D正确.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涉及基础实验操作,侧重于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实验能力的考查,为高频考点,注意把握实验的方法、步骤和使用的仪器,注重相关基础知识的积累,难度不大.
8.(2分)X、Y、Z、W四种物质的转化关系.下列组合中不符合该关系的是( )
A
B
C
D
X
HCl
Na2O2
Na2CO3
SO2
Y
FeCl2
NaOH
CO2
Na2SO3
Z
Cl2
Na2CO3
Ca2CO3
H2SO4
W
FeCl3
NaHCO3
Ca(HCO3)2
NaHSO3
A.
A
B.
B
C.
C
D.
D
考点:
钠的重要化合物;氯气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专题:
元素及其化合物.
分析:
A.HCl具有酸性,可与活泼金属反应,可被氧化生成Cl2;
B.Na2CO3与NaOH不反应;
C.Na2CO3可与酸、氢氧化钙反应生成Ca2CO3等发生复分解反应;
D.SO2可与碱反应,具有还原性,可被氧化.
解答:
解:A.HCl可与Fe反应生成FeCl2,可被氧化生成Cl2,Cl2可与FeCl2反应生成FeCl3,故A正确
B.Na2O2可与水反应生成NaOH,可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Na2CO3,Na2CO3与NaOH不反应,故B错误;
C.Na2CO3可与酸反应生成CO2,可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Ca2CO3,Ca2CO3与CO2反应生成Ca(HCO3)2,故C正确
D.SO2可与NaOH反应生成Na2SO3,与过氧化氢反应生成H2SO4,H2SO4和Na2SO3反应生成NaHSO3,故D正确.
故选B.
点评:
本题综合考查元素化合物知识,为高频考点,侧重于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综合理解和运用的考查,注意相关基础知识的积累,难度不大.
9.(2分)在学习中,我们经常应用类推法.下列左边正确,类推法应用于右边也正确的是( )
A
向FeCl2溶液中滴入氯水
2Fe2++Cl2=2Fe3++2Cl﹣
向FeCl2溶液中滴入碘水
2Fe2++I2=2Fe3++2I﹣
B
CO2通入漂白粉溶液中
CO2+Ca2++2ClO﹣+H2O=CaCO3↓+2HClO
SO2通入漂白粉溶液中
SO2+Ca2++2ClO﹣+H2O=CaSO3↓+2HClO
C
向Na2CO3溶液中滴入稀HNO3
CO32﹣+2H+=CO2↑+H2O
向Na2SO3溶液中滴入稀HNO3
SO32﹣+2H+=SO2↑+H2O
D
向澄清石灰水中通入少量CO2 气体
Ca2++2OH﹣+CO2=CaCO3↓+H2O
向澄清石灰水中通入少量SO2 气体
Ca2++2OH﹣+SO2=CaSO3↓+H2O
A.
A
B.
B
C.
C
D.
D
考点: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专题:
类比迁移思想.
分析:
A.FeCl2溶液与碘水不反应;
B.SO2通入漂白粉溶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C.Na2SO3溶液中滴入稀HNO3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D.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均为酸性氧化物,与碱反应均生成盐和水.
解答:
解:A.FeCl2溶液与碘水不反应,则前者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后者不反应,与氧化性有关,故A错误;
B.SO2通入漂白粉溶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为SO2+Ca2++ClO﹣+H2O=CaSO4↓+2H++Cl﹣,故B错误;
C.Na2SO3溶液中滴入稀HNO3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为2NO3﹣+3SO32﹣+2H+=3SO42﹣+2NO↑+H2O,故C错误;
D.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均为酸性氧化物,与碱反应均生成盐和水,则类推合理,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离子反应方程式书写,为高频考点,把握发生的反应及离子反应的书写方法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复分解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反应考查,题目难度不大.
10.(2分)将钠投入下列溶液中,反应的剧烈程度由强到弱的是①水 ②NaOH溶液 ③0.1mol•L﹣1盐酸 ④0.1mol•L﹣1FeCl3溶液( )
A.
④③②①
B.
④③①②
C.
③④①②
D.
①③④②
考点:
钠的化学性质..
专题:
几种重要的金属及其化合物.
分析:
Na与溶液反应实质上是和溶液的氢离子的反应,所以H离子浓度越大,反应越剧烈,依题意,直接比较物质的H离子浓度.
解答:
解:Na与溶液反应实质上是和溶液的氢离子的反应,所以H离子浓度越大,反应越剧烈;
盐酸为酸,本身电离产生大量氢离子,0.1mol•L﹣1盐酸氢离子浓度为0.1mol/L;氯化铁为强酸弱碱盐,水解生成氢离子,但是水解是微弱的,0.1mol•L﹣1FeCl3溶液中氢离子浓度小于0.1mol•L﹣1;水为弱电解质,电离产生氢离子浓度等于10﹣7mol/L;NaOH为碱,溶液中氢离子浓度小于10﹣7mol/L;
H离子浓度越大,反应越剧烈,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了反应速率快慢的比较,明确钠的性质是解题关键,注意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比较方法,题目难度不大.
11.(2分)在80g密度为d g•cm﹣3的硫酸铁溶液中,含有2.8gFe3+,则此溶液中SO42﹣的物质的量浓度为(单位为mol•L﹣1)( )
A.
B.
C.
D.
考点:
物质的量浓度的相关计算..
专题:
物质的量浓度和溶解度专题.
分析:
根据n=计算n(Fe3+),溶液中n(SO42﹣)=n(Fe3+),根据V=计算溶液体积,再根据c=计算SO42﹣的物质的量浓度.
解答:
解:n(Fe3+)==0.05mol,溶液中n(SO42﹣)=n(Fe3+)=×0.05mol=0.075mol,溶液体积==L,则SO42﹣的物质的量浓度为=mol/L,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物质的量浓度有关计算,难度不大,注意对物质的量浓度定义式的理解,确定硫酸根与铁离子关系是关键.
12.(2分)下列说法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实现的是( )
①酸性氧化物与碱反应
②弱酸与盐溶液反应可生成强酸
③没有水生成,也没有沉淀和气体生成的复分解反应
④两种酸溶液充分反应后的溶液呈中性
⑤有单质参加的非氧化还原反应
⑥两种含氧化合物反应的产物有气体.
A.
①②③④⑤⑥
B.
②④⑤⑥
C.
①②③⑤
D.
③④⑤⑥
考点:
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联系;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专题:
物质的分类专题.
分析:
①酸性氧化物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②弱酸和盐反应生成更难溶的物质可以实现;
③酸和盐反应生成弱酸的复分解反应可以发生反应;
④氧化还原反应的发生有可能使得溶液的酸碱性发生变化;
⑤有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⑥根据元素和化合物性质知识来回答.
解答:
解:①酸性氧化物是和碱反应生成水和盐的氧化物,如二氧化碳可以和氢氧化钠发生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故①正确;
②弱酸和盐反应生成更难溶的物质可以实现,如H2S+CuSO4=CuS↓+H2SO4,故②正确
③酸和盐反应生成弱酸的复分解反应,HCl+CH3COONa=CH3COOH+NaCl,故③正确;
④根据反应2H2S+H2SO3=3H2O+S↓可知,氢硫酸和亚硫酸溶液充分反应后的溶液体系为中性,故④正确;
⑤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化属于有单质参加的非氧化还原反应,故⑤正确;
⑥反应2Na2O2+2H2O=4NaOH+O2↑和3NO2+H2O=2HNO3+NO是两种氧化物反应产物有气体的反应,故⑥正确.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元素和化合物的综合知识,注意知识的积累是解题的关键,综合性较强,难度较大.
13.(2分)下列分子或离子在指定条件的分散系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
A.
Ca(NO3)2溶液中:Fe2+、H+、Cl﹣、SO42﹣
B.
使pH试纸变蓝的溶液中:K+、NH4+、S﹣、SO32﹣
C.
水电离出的c(H+)=10﹣12 mol•L﹣1的溶液中:Na+、Ba2+、HCO3﹣、CH3COO﹣
D.
透明的强酸性溶液中:Al3+、Fe3+、Cl﹣、SO42
考点:
离子共存问题..
专题:
离子反应专题.
分析:
A.离子之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B.使pH试纸变蓝的溶液,显碱性;
C.水电离出的c(H+)=10﹣12 mol•L﹣1的溶液,为酸或碱溶液;
D.该组离子之间不反应.
解答:
解:A.Fe2+、H+、NO3﹣离子之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不能大量共存,故A错误;
B.使pH试纸变蓝的溶液,显碱性,不能大量存在NH4+,故B错误;
C.水电离出的c(H+)=10﹣12 mol•L﹣1的溶液,为酸或碱溶液,酸性溶液中不能大量存在HCO3﹣,碱性溶液中不能大量存在HCO3﹣、CH3COO﹣,故C错误;
D.酸性溶液中该组离子之间不反应,可大量共存,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离子的共存,为高频考点,把握习题中的信息及常见离子之间的反应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复分解反应及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共存考查,题目难度不大.
14.(2分)下列的方法和结论正确的是( )
A.
向某溶液中滴加浓的NaOH溶液并加热,产生的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液变蓝,则原溶液中一定含有NH4+
B.
向某溶液中滴加盐酸酸化的氯化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则原溶液中一定有SO42﹣
C.
向某溶液中滴加稀盐酸产生无色无味气体,产生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原溶液中一定有CO32﹣
D.
加入碳酸钠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加盐酸沉淀消失,原溶液一定有Ca2+
考点:
常见阳离子的检验;常见阴离子的检验..
专题:
物质检验鉴别题.
分析:
A、依据铵根离子的检验方法分析判断,氨气与红色石蕊试液变蓝是特征反应现象;
B、过程中原溶液中含有银离子也可以产生沉淀现象;
C、原溶液若含有HCO3﹣,加入稀盐酸也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D、可能为BaCO3、CaCO3、MgCO3等白色沉淀.
解答:
解:A、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并加热,产生的气体能使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证明一定是氨气,所以原溶液中一定有NH4+,故A正确;
B、加滴加盐酸酸化的氯化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溶液中可能含有Ag+离子或硫酸根离子,故B错误;
C、原溶液若含有HCO3﹣,加入稀盐酸也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故C错误;
D、可能为BaCO3、CaCO3、MgCO3等白色沉淀,所以不一定为Ca2+,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实验方案的评价,侧重于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实验能力的考查,注意把握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和物质的性质的异同,难度不大.
15.(2分)取等质量的碳酸钠(a)和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混合物(b)分别进行下述实验,得出的结果正确的是( )
A.
与足量盐酸完全反应时,b耗酸量多
B.
与足量盐酸完全反应时,a产生二氧化碳多
C.
溶于水后分别加入足量澄清石灰水,b得到的沉淀量多
D.
配成等体积的溶液,b溶液中的c(Na+)大
考点:
探究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
专题:
几种重要的金属及其化合物.
分析:
A.根据反应方程式Na2CO3+2HCl=2NaCl+H2O+CO2↑、NaHCO3+HCl=NaCl+H2O+CO2↑进行判断;
B.根据反应方程式及碳原子守恒判断产生二氧化碳的量;
C.生成的沉淀与含有的碳酸钠、碳酸氢钠的总物质的量有关,根据二者的摩尔质量判断产生沉淀多少;
D.根据碳酸钠、碳酸氢钠的化学式判断等质量时钠离子的物质的量,钠离子物质的量越大,则c(Na+)越大.
解答:
解:A.Na2CO3+2HCl=2NaCl+H2O+CO2↑、NaHCO3+HCl=NaCl+H2O+CO2↑,
106g 73g 84g 36.5g
根据反应可知,等质量的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氢钠消耗的盐酸的多,所以等质量的碳酸钠(a)消耗的盐酸大于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混合物(b)消耗的盐酸,故A错误;
B.碳酸钠的摩尔质量为106g/mol,碳酸氢钠的摩尔质量为84g/mol,等质量时,碳酸钠的物质的量小于碳酸氢钠和碳酸钠的物质的量,根据碳原子守恒可知,a产生的二氧化碳小于b,故B错误;
C.等质量时,碳酸钠的物质的量小于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混合物的物质的量,根据碳原子守恒,a生成的沉淀一定小于b产生的沉淀,故C正确;
D.106g碳酸钠的物质的量为1mol,含有2mol钠离子,84g碳酸氢钠中含有1mol钠离子,所以等质量的碳酸钠与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混合物相比,a中含有的钠离子的物质的量大于b,溶液体积相等,根据c=可知,a溶液中的c(Na+)大,b溶液中的c(Na+)小,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了碳酸钠、碳酸氢钠的性质,题目难度中等,注意掌握碳酸钠、碳酸氢钠的组成及性质,能够正确书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选项B、C可以利用C原子守恒进行解答,试题培养了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及灵活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6.(2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HClO中氯元素化合价比HClO4中氯元素化合价低,所以HClO4的氧化性强
B.
已知①Fe+Cu2+═Fe2++Cu;②2Fe3++Cu═2Fe2++Cu2+,则氧化性强弱顺序为:Fe3+>Cu2+>Fe2+
C.
已知还原性:B﹣>C﹣>D﹣,反应 2C﹣+D2═2D﹣+C2和反应2C﹣+B2═2B﹣+C2都能发生
D.
具有强氧化性和强还原性的物质放在一起就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考点:
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比较..
专题:
氧化还原反应专题.
分析:
对于同一种元素形成的不同价态的含氧酸,一般低价态的比高价态的氧化性强;
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的氧化性大于氧化产物的氧化性;还原剂的还原性大于还原产物的还原性;
解答:
解:A.HClO中氯元素化合价比HClO4中氯元素化合价低,所以HClO4的酸性强;对于同一种元素形成的不同价态的含氧酸,一般低价态的比高价态的氧化性强,故HClO>HClO4,故A错误;
B.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的氧化性大于氧化产物的氧化性,在反应①Fe+Cu2+═Fe2++Cu中,氧化剂是Cu2+,氧化产物是Fe2+,所以氧化性Cu2+>Fe2+,在反应②2Fe3++Cu═2Fe2++Cu2+中,氧化剂是Fe3+,氧化产物是Cu2+,所以氧化性Fe3+>Cu2+,故氧化性顺序是:Fe3+>Cu2+>Fe2+,故B正确;
氧化还原反应中,还原剂的还原性大于还原产物的还原性,还原性:C﹣>D﹣,故反应 2C﹣+D2═2D﹣+C2能发生,还原性:B﹣>C﹣,故反应2C﹣+B2═2B﹣+C2不能发生,故C错误;
D.具有强氧化性和强还原性的物质放在一起不一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化学反应需要适宜的反应条件,比如说氯气有强氧化性,氢气有强还原性,两者只有在点燃时才会反应,常温下不反应,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性和还原性的强弱比较,难度不大.要注意对于同一种元素形成的不同价态的含氧酸,一般低价态的比高价态的氧化性强;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的氧化性大于氧化产物的氧化性;还原剂的还原性大于还原产物的还原性.
17.(2分)卫生部发出公告,自2011年5月1日起,禁止在面粉生产中添加过氧化钙(CaO2)等食品添加剂.下列对于过氧化钙(CaO2)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CaO2具有氧化性,对面粉可能具有增白作用
B.
CaO2中阴阳离子的个数比为1:1
C.
CaO2和水反应时,每产生1mol O2转移电子4mol
D.
CaO2和C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aO2+2CO2=2CaCO3+O2
考点:
氧化还原反应..
专题:
氧化还原反应专题.
分析:
A、依据过氧化钠的性质推断过氧化钙的性质可能具有漂白性;
B、依据过氧化钙构成离子是钠离子和过氧根离子分析;
C、依据CaO2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析计算;
D、依据过氧化钠性质推断过氧化钙与二氧化碳的反应;
解答:
解:A、结合过氧化钠的性质推断,CaO2具有氧化性,可能具有漂白性,对面粉可能具有增白作用,故A正确;
B、过氧化钙构成离子是钠离子和过氧根离子,CaO2中阴阳离子的个数比为1:1,故B正确;
C、CaO2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aO2+2H2O=2Ca(OH)2+O2↑,每产生1molO2转移电子2mol,故C错误;
D、CaO2和C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aO2+2CO2=2CaCO3+O2;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了过氧化物性质的推断应用,依据过氧化钠的性质分析类推过氧化钙的性质是解题关键.
18.(2分)三氟化氮(NF3)是微电子工业中优良的等离子刻蚀气体,它在潮湿的环境中能发生反应:3NF3+5H2O⇌2NO+HNO3+9HF,下列有关该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NF3是氧化剂,H2O是还原剂
B.
HF是还原产物
C.
还原剂和氧化剂的物质的量之比是2:1
D.
NF3在潮湿的空气中泄漏会产生红棕色气体
考点:
氧化还原反应..
专题:
氧化还原反应专题.
分析:
3NF3+5H2O=2NO+HNO3+9HF反应中,只有N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NF3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从化合价的变化的角度分析氧化还原反应.
解答:
解:A.只有N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NF3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故A错误;
B.反应中H、F元素化合价没有发生变化,故B错误;
C.NF3生成NO,被还原,NF3生成HNO3,被氧化,还原剂与氧化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故C错误;
D.生成的NO易与空气中氧气反应生成红棕色气体二氧化氮,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氧化还原反应,为高频考点,侧重于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计算能力的考查,题目难度中等,注意化合价的升降为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注意从化合价的角度分析.
19.(2分)物质在反应中可表现氧化性、还原性、酸性、碱性等,下面方程式中划线的物质,能在同一反应中同时表现上述两种或两种以上性质的有( )
①3FeO+10HNO3═3Fe(NO3)3+NO↑+5H2O ②C+2H2SO4 (浓)═CO2↑+2SO2↑+2H2O
③8NH3+3Cl2═NH4Cl+N2 ④2Na2O2+2H2O═4NaOH+O2↑.
A.
①②
B.
①④
C.
③④
D.
全部
考点:
氧化还原反应..
专题:
氧化还原反应专题.
分析:
在反应中得电子化合价降低的物质体现氧化性,在反应中失电子化合价升高的物质体现还原性,和碱性氧化物反应生成水的物质体现酸性,和酸性氧化物反应生成水的物质体现碱性.
解答:
解:①中硝酸中部分N元素化合价由+5价变为+2价,则这部分硝酸体现氧化性,部分硝酸和碱性氧化物氧化亚铁反应生成水,则体现酸性,故正确;
②该反应中,硫酸中硫元素化合价全部由+6价变为+4价,所以硫酸只体现氧化性,故错误;
③该反应中,氯元素化合价全部由0价变为﹣1价,所以氯气只体现氧化性,故错误;
④该反应中,过氧化钠中氧元素化合价由﹣1价变为0价和﹣2价,所以过氧化钠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即体现氧化性又体现还原性,故正确;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了氧化还原反应中物质的性质,根据元素化合价变化来分析解答即可,难度不大.
20.(2分)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
A.
明矾溶于水产生Al(OH)3胶体:Al3++3H2O=Al(OH)3↓+3H+
B.
NH4HCO3溶于过量的NaOH溶液中:HCO3﹣+OH﹣=CO32﹣+H2O
C.
小苏打溶液中加过量Ba(OH)2溶液:2HCO3﹣+Ba2++2OH﹣=BaCO3↓+2H2O+CO32﹣
D.
澄清石灰水中通入过量二氧化碳:OH﹣+CO2=HCO3﹣
考点: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专题:
离子反应专题.
分析:
A.胶体不是沉淀,不能写沉淀符号;
B.二者反应生成一水合氨、碳酸钠和水;
C.二者反应生成碳酸钡、NaOH和水;
D.二者反应生成可溶性碳酸氢钙.
解答:
解:A.胶体不是沉淀,不能写沉淀符号,离子方程式为Al3++3H2O⇌Al(OH)3+3H+,故A错误;
B.二者反应生成一水合氨、碳酸钠和水,离子方程式为HCO3﹣+2OH﹣+NH4+=CO32﹣+H2O+NH3.H2O,故B错误;
C.二者反应生成碳酸钡、NaOH和水,离子方程式为HCO3﹣+Ba2++OH﹣=BaCO3↓+H2O,故C错误;
D.二者反应生成可溶性碳酸氢钙,离子方程式为OH﹣+CO2=HCO3﹣,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明确物质性质及离子方程式书写规则即可解答,单质、沉淀、弱电解质、气体、氧化物、络合物等都写亚硝酸,注意反应物的量,有些化学反应与反应物的量有关,盐类水解不能写沉淀符号、气体符号,为易错点.
21.(2分)在复杂的体系中,确认化学反应先后顺序有利于解决问题,下列化学反应先后顺序判断正确的是( )
A.
在含AlO2﹣、SO32﹣、OH﹣的溶液中逐滴加入硫酸氢钠溶液:OH﹣、AlO2﹣、SO32﹣
B.
含等物质的量的FeBr2、FeI2的溶液中,缓慢通入氯气:I﹣、Br﹣、Fe2+
C.
含等物质的量的Ba(OH)2、KOH的溶液中,缓慢通入CO2:KOH、Ba(OH)2、K2CO3、BaCO3
D.
在含Fe3+、H+、NH4+的溶液中逐渐加入烧碱溶液:H+、NH4+、Fe3+
考点:
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专题:
离子反应专题.
分析:
A、硫酸氢钠溶液显酸性,加入硫酸氢钠后先发生中和反应,结合氢离子的能力OH﹣>AlO2﹣>SO32﹣;
B、离子还原性I﹣>Fe2+>Br﹣,同一氧化剂与不同具有还原性的物质反应时,先与还原性强的物质反应.
C、氢氧化钡先发生反应,因为碳酸钾与氢氧化钡不能共存;
D、先发生酸碱中和反应,再与Fe3+、NH4+反应.
解答:
解:A、硫酸氢钠溶液显酸性,加入硫酸氢钠后先发生中和反应,结合氢离子的能力OH﹣>AlO2﹣>SO32,与氢离子反应的先后顺序为:OH﹣、AlO2﹣、SO32﹣,故A正确;
B、离子还原性I﹣>Fe2+>Br﹣,氯气先与还原性强的反应,还原性强弱顺序是I﹣、Fe2+、Br﹣,因为2Fe2++Br2=2Fe3++2Br﹣,故B错误;
C、在含等物质的量的Ba(OH)2、KOH的溶液中,缓慢通入CO2,反应先后顺序为:Ba(OH)2、KOH、K2CO3、BaCO3,故C错误;
D、在含等物质的量的Fe3+、H+、NH4+的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反应先后顺序为:H+、Fe3+、NH4+、Fe(OH)3,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离子反应的先后顺序,为高考高频考点,把握中和的先后顺序及还原的先后顺序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复分解反应及氧化还原反应的考查,题目难度中等.
22.(2分)在过量的稀硫酸溶液中加入5.6g Fe粉,待反应完全后,再加入50mL0.5mol•L﹣1KNO3溶液,恰好反应完全.该反应的方程式为:“FeSO4+KNO3+H2SO4=K2SO4+Fe2(SO4)3+NxOy+H2O”,则对该反应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反应中还原产物是NO
B.
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8
C.
反应过程中转移的电子数为4e﹣
D.
化学方程式中按物质顺序的计量数是:8、2、5、1、4、1、5
考点: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专题:
氧化还原反应专题.
分析:
n(Fe)==0.1mol,n(KNO3)=0.5mol/L×0.05L=0.025mol,根据原子守恒知n(FeSO4)=n(Fe)=0.1mol,二者恰好反应,则n(FeSO4):n(KNO3)=0.1mol:0.025mol=4:1,设氮氧化物中N元素化合价为n,根据转移电子守恒得0.1mol×(3﹣2)=0.025mol×(5﹣n),n=1,所以NxOy中x=2、y=1,再结合转移电子守恒、原子守恒配平方程式为8FeSO4+2KNO3+5H2SO4=K2SO4+4 Fe2(SO4)3+N2O+5H2O,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
解:n(Fe)==0.1mol,n(KNO3)=0.5mol/L×0.05L=0.025mol,根据原子守恒知n(FeSO4)=n(Fe)=0.1mol,二者恰好反应,则n(FeSO4):n(KNO3)=0.1mol:0.025mol=4:1,设氮氧化物中N元素化合价为n,根据转移电子守恒得0.1mol×(3﹣2)=0.025mol×(5﹣n),n=1,所以NxOy中x=2、y=1,再结合转移电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