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文化的几种基本特征.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2781607 上传时间:2024-06-0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1.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的几种基本特征.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文化的几种基本特征.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文化的几种基本特征.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文化的几种基本特征.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文化的几种基本特征.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完整word版)文化的几种基本特征文化的几种基本特征刚刚这位同学与大家一起分析了文化建设的形势。而我想问问大家对于“文化”究竟了解多少啦?有人能说出关于文化的一些特征嘛?既然没有那么接下来就由我跟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文化的几种基本特征:一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一定的文化总是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和民族区域产生、演变的, 因此任何一种文化都既有其时代性, 又有其民族性。认清这一点, 许多文化现象中的纠葛可以得到解决。(PPT)从时代性来说, 人类历史上先后出现过奴隶制文化、封建文化、资本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出现过游牧文化、农耕文化和工商文化, 等等。世界各民族的文化虽然各有特色,但总可以根据其时代性而

2、划分为不同的文化类型。但是随着文明的推演, 在近现代工业文明的熏陶, 无论中西欧亚, 这些传统的习性和观念或迟或速都会发生变化。(PPT)文化除了时代性以外, 还有民族性。不同的民族即使处于同一个时代, 其文化也会各呈特色。如果说同一时代不同民族的文化已有差异, 那么由各个时代积淀起来的不同民族的文化, 其差异就更加明显。仅以中西文化的民族差异而言, 就很说明问题. 在西洋的文学上我们举几个代表人物:如荷马、但丁;完把这些放在一起, 我们就感到一种共同的风格:庄严和伟大, 但却不免有种气势逼人的感觉。而中国: 如诗经、屈原的离骚和陶渊明的诗篇, 我们也极易感到有一种共同的风格:高明而自然, 在

3、中国人看来, 又是极亲切的。 依上可见, 时代性与民族性乃是任何一种文化无不具备、不可或缺的两种基本属性。没有文化的时代性, 文化的时代精神便无从体现没有文化的民族性, 文化的民族精神便无从反映。二文化的自我延续与自我更新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具有自我延续和自我更新这两种机能, 然唯有文化心态健全的民族才能做到不断进行调适, 以求得稳定与发展、静态与动态、延续与更新的辩证统一, 达到文化生命之树生生不已, 枝繁叶茂。文化的自我延续是文化生命保持自我同一性的需要, 它是相对稳定的经济、政治生活在文化形态方面的表现。文化的自我更新是文化生命运动殖递的需要, 它是必然变迁的经济、政治生活在文化形态方面

4、的反映。而经济政治生活之绝对变动性与相对稳定性的统一, 就决定了文化形态自我延续与自我更新的统一。从历史上看, 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富于魅力并引起世人的赞叹, 不仅在于它历史悠久、绵长古老, 更在于它能够在内忧外患之中表现出顽强的再生能力。(PPT)中国文化史上依次出现了先秦诸子哲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朴学文学上依次出现了汉赋、唐诗、宋词、元曲, “ 一代有一代之所胜”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序列如此一脉相承、连续完整, 而又擅变更新、形态各异, 表现了中华文化生命自我延续与自我更新的高度统一。到了近百年, 情况要复杂得多。(PPT)古老的中国从传统文化中继承下来的价值观念、

5、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等等, 与现代文化观念发生了激烈的冲突。例如, 现代社会的网络结构同传统的封建传统统观念的冲突, 贯穿于网络型社会结构之中的平等原则同传统文化中的等级观念的冲突, 现代社会民主法制的要求同传统文化中人治主义的冲突, 个性全面发展与共性消融个性的群体原则的冲突, 物质利益原则与道德中心原则的冲突, 如此等等。这种情况表明, 在自然经济、农业宗法社会中积淀起来的中国传统文化, 面临着自我更新、再造人文的历史使命。.三文化的自我认同与对外适应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 在其发展途程中, 都经常出现这样一种矛盾运动一方面它要维护自己的民族传统, 保持自身文化的特色另一方面它又要吸

6、收外来文化以壮大自己。这种矛盾运动, 文化学上称之为“ 认同” 与“ 适应” 。首先让我们分析民族文化认同。斯大林说“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可见, 任何民族都有与其他民族相互区别的文化传统。文化传统是一个民族世世代代积累而成的精神财富, 是一个民族发展动力接连不断的源泉。文化传统可以造成一个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自强精神。有了它, 一个民族在遇到历史挑战时, 就有可能激发民族活力, 解决面临的复杂问题, 使民族致获新生。在这里我向大家提一个问题:欧美各国和日本实现为什么能在短时间内实现现代化

7、?立足于世纪的时代高度和实现四化的历史任务, 中国民族文化认同决不是向传统文化的全面复归, 而是立足现实, 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可以为今天所用的东西。(PPT)鲁迅说得好“ 夫国民发展, 功虽有在于怀古, 然其怀也, 思想朗然, 如鉴明镜, 时时上征, 时时反顾, 时时进光明之长途, 时时念辉煌之旧有, 故其新者日新, 而其古亦不死。若不知所以然, 漫夸耀以自悦, 则长夜之始, 即在斯时。” 鲁迅对于“ 怀古” 与“ 创新” 的辩证分析, 至今仍不失为我们文化工作的指针。其次, 让我们分析一下民族文化的适应性问题。(PPT)一般说来, 当一个民族处于封闭状态,与外域文化不发生任何联系的时候, 是无

8、所谓适应不适应的只有当它与异民族发生交往、特别是激烈冲突的时候, 发展阶段较低的民族文化才有一个如何适应发展阶段较高的民族文化的问题。文化发展的规律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只有遇到更先进的文化, 在冲突与融合中才能更新发展。所以说, 外部刺激乃是文化发展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 对待外来文化的消极适应的观点也是错误的。其错误之一是散布民族自卑感, 认为中国事事不如人, 既然事事不如人, 无可挽救, 俯首投降算啦, 还有什么民族自救可言.其错误之二是不辨良秀, 全盘引进, 甚至人家的痈疽也当成宝贝(痈疽yongju毒疮,皮肤的毛囊和皮脂腺成群受细菌感染所致的化脓性炎)。这二个错误的观点究其病因都是对于文化

9、适应问题缺乏辩证的认识和全面的理解。总之, 认同与适应是辩证的关系, 认同不是全面的认同, 适应不是消极的适应, 应当把它们有机地统一起来, 既要保持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 又要广泛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而最终以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提高中华氏族的科学文化水平为依归。这实际上就是“ 古为今用” 、“ 洋为中用” 的原则, 这才是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辩证法。.四文化的辩证综合与创造开新关于中国文化建设的具体道路, 五四以来议论纷纭, 概括说中国文化的发展有三条道路第一是固步自封, 因循守旧, 以大国自居, 自以为高明, 这是没有前途的。第二是全盘西化, 完全抛弃固有的义化传统, 这是不应该的, 也是没

10、有前途的。第三是主动吸收世界的先进文化成就, 同时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立性, 发扬固有的优秀传统, 创造自己的新文化, 争取与发达国家并驾齐驱 。方克立概括说自由主义的全盘西化派、保守主义的儒学复兴派, 马克思主义的“ 综合创新” 派, 这三派“ 是年代文化讨论中三个最主要的思想派别,其中“ 综合创新” 派的主张可谓独辟蹊径。这一主张不仅有辩证法的世界观、方法论的支持, 而且也是先进的中国人长期填密思考的结果。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洗礼下,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也相继提出了古今中西文化辩证综合的思想。外国的也要, 中国的也要。把古代的变为自己的和现代的结合起来, 把外国的变为自己的和中国的结合起来,

11、这样看问题才是马列主义的方法。” (PPT)于古今中外法, 把古今结合, 中外结合变成我的。象吃牛肉也好, 吃狗肉也好, 吃下去了, 把它变为我的肉, 这就对了, 绝不是说吃了狗肉我就变成了狗肉。” 应该说毛泽东这一观点不仅富于辩证思维, 精辟深刻。而且饶有情趣, 稚俗共赏。同一个文化系统中, 既有相容并且不可离的许多要素, 它们之间的相辅相成、相互补充, 是这个文化系统保持相对稳定不变的机制同一个文化系统中, 也有不相容或者可离的许多要素, 前者隐伏着导致系统崩溃的契机, 后者则可以成为代之而起的新系统的要素。这既是它们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根据,也是它们可以互相吸收互相融合的根据。妙正是基于这

12、样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文化派既反对东方文化优越论, 也反对全盘西化论,而主张兼取中西文化之长, 融合贯通而创造新的中国文化。无论对于中国古老的文化系统,还是对于西方文化系统以及其它民族的文化系统, 都应该加以科学分析, 对于当代中国两个文明建设有益的就“ 拿来” , 无益的就舍弃, 有害的就加以批判肃清。这样就能够象百川汇海一样, 吸纳各个文化系统的优长, 建立古今中西文化的互补结构。这不仅是优化的组合,而且是创造性的工作。通过这样的工作, 中国固有文化一定可以实现质的飞跃实现创新。,文化的几个基本特征刚刚我们是作了一个初步的了解,那么对于那文化建设的矛盾和问题我们又究竟该怎么样做呢?那就有请接下来的这位同学跟大家做一一讲解,有请.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