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概 念l lDigestion:食物在消化管内的分解过程。l lAbsorption:食物分解后产生的营养物质经消化管上皮细胞进入血液与淋巴的过程。第一节 概述 一、消化的意义细胞内消化细胞外消化二、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二、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 Properties of gastrointestinal smooth muscleProperties of gastrointestinal smooth muscle电生理特性电生理特性一般特性一般特性1.1.静息电位静息电位l l特点:不稳定特点:不稳定l l实测值:实测值:-55-55 -60 mv-60 mvl l形成:形成:K K
2、+平衡电位。(平衡电位。(但但Na+Na+、ClCl-、CaCa2+2+以及生以及生 电性钠泵活动也参与了静息膜电位的产生)电性钠泵活动也参与了静息膜电位的产生)(一一)电生理特性电生理特性 Electrophysiological propertiesElectrophysiological properties2.2.基本电节律基本电节律 Basal electric rhythmBasal electric rhythm定义:定义:安静状态下,胃肠道平滑肌纵行肌细胞在安静状态下,胃肠道平滑肌纵行肌细胞在RPRP基础上产生节律性的自发性去极化电位,也称慢基础上产生节律性的自发性去极化电位,
3、也称慢波波 (Slow wave)(Slow wave)。起源:起源:胃肠胃肠CajalCajal间质细胞(间质细胞(interestitial cell of Cajalinterestitial cell of Cajal,ICCICC)频率:频率:胃胃3 3次次/分;十二指肠分;十二指肠1212次次/分;回肠末端分;回肠末端8-98-9次次/分分波幅:波幅:10-15mV10-15mV持续时间:持续时间:数秒数秒-十几秒十几秒形形成成原原理理:关关于于慢慢波波产产生生的的离离子子基基础础尚尚未未完完全全清清楚楚。目目前前认认为为,它它的的产产生生可可能能与与细细胞胞膜膜上上生生电电性性钠
4、钠泵泵的的活活动动具具有有波波动动性性有有关关,当当钠钠泵泵的的活活动动暂暂时时受受抑抑制制时时,膜膜便便发发生生去去极极化化;当当钠钠泵泵活活动动恢恢复复时时,膜膜的的极极化化加加强强,膜膜电电位位便便又又回到原来的水平。回到原来的水平。生理意义:胃肠平滑肌的起步电位;胃肠平滑肌收缩节律的控制波。3.3.动作电位动作电位l lAPAP上升慢,持续时间长上升慢,持续时间长l lAPAP的产生主要依赖的产生主要依赖CaCa2+2+的内流的内流l lAPAP幅度低,大小不等,幅度低,大小不等,慢波上的慢波上的APAP数量决定收缩数量决定收缩力的大小力的大小(二二)一般生理特性一般生理特性 Gene
5、ral propertiesGeneral properties兴奋性低,收缩缓慢兴奋性低,收缩缓慢自动节律性自动节律性紧张性收缩紧张性收缩富有伸展性富有伸展性对化学、温度和机械牵拉刺激敏感对化学、温度和机械牵拉刺激敏感消化道平滑肌收缩与骨骼肌收缩的区别消化道平滑肌收缩与骨骼肌收缩的区别1.1.收缩速度收缩速度2.2.紧张性收缩(持续或交替)紧张性收缩(持续或交替)3.3.延展性(伸缩能力)延展性(伸缩能力)4.Ca4.Ca2+2+来源来源5.5.持续时间(秒或十分之几毫秒)持续时间(秒或十分之几毫秒)三、消化管的运动三、消化管的运动有两种基本方式:混合性运动 推进性运动具体运动形式:蠕动(食
6、管、胃、小肠、大肠)分节运动 摆动四、消化腺的分泌四、消化腺的分泌人的各种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总量达6-8 L/天。消化液主要由有机物、离子和水组成。消化液的主要功能为:.稀释食物,使之与血浆的渗透压相等,以利于吸收;.改变消化腔内的pH,使之适应于消化酶活性的需要;.水解复杂的食物成分,使之便于吸收;.通过分泌粘液、抗体和大量液体,保护消化道粘膜,防止物理性和化学性的损伤。分泌过程是由腺细胞主动活动的过程,它包括由血液内摄取原料、在细胞内合成分泌物,以及将分泌物由细胞内排出等一连串的复杂活动。五、消化与吸收的调节五、消化与吸收的调节(一)神经调节(一)神经调节 1.1.外来神经外来神经 2.2
7、.内在神经丛内在神经丛1.1.外来神经外来神经交感神经 Sympathetic nervel l起源:起源:T5L3T5L3脊髓灰质侧角脊髓灰质侧角l l递质:去甲肾上腺素递质:去甲肾上腺素l l作用:抑制胃肠道运动和分泌作用:抑制胃肠道运动和分泌2.2.副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 Parasympathetic nerveParasympathetic nerve迷走神经迷走神经Vagus nerveVagus nervel l起源:延髓迷走神经背核和疑核起源:延髓迷走神经背核和疑核l l递质:乙酰胆碱(递质:乙酰胆碱(AchAch)l l作用:兴奋胃肠运动和分泌作用:兴奋胃肠运动和分泌盆神经盆神
8、经Pelvic nervePelvic nervel l起源:骶髓起源:骶髓l l递质:乙酰胆碱(递质:乙酰胆碱(AchAch)l l作用:兴奋横结肠以下结肠平滑肌、腺体作用:兴奋横结肠以下结肠平滑肌、腺体及内分泌细胞及内分泌细胞2.2.内在神经丛内在神经丛 Intrinsic plexusesIntrinsic plexusesl l肌间神经丛肌间神经丛:纵行肌与环行肌之间纵行肌与环行肌之间l l粘膜下神经丛:粘膜下神经丛:粘膜下层粘膜下层qq 神经丛组成:神经节细胞和无数神经纤维 qq 递质:乙酰胆碱、脑啡肽、血管活性肠肽、生 长抑素、三磷酸腺苷、P物质qq 作用:独立完成局部反射。肠神经
9、系统(enteric nervous system)或 肠脑(gut brain)(二)体液调节(胃肠激素)二)体液调节(胃肠激素)1.1.概念概念:由胃肠粘膜内的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由胃肠粘膜内的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2.2.化学性质化学性质:肽类:肽类3.3.种种类类:促促胃胃液液素素GastrinGastrin、促促胰胰液液素素SecretinSecretin、缩缩 胆囊素胆囊素Cholecystokinin,CCKCholecystokinin,CCK、抑胃肽、抑胃肽 Gastric inhibitory peptide,GIPGastric inhibitory peptide,GI
10、P表6-2 主要胃肠内分泌细胞的名称、分布和分泌产物表 主要胃肠内分泌细胞的名称、分布和分泌产物4.4.主要功能主要功能l l调节消化腺的分泌和消化道的运动调节消化腺的分泌和消化道的运动 l l促进其它激素的释放促进其它激素的释放l l营养作用营养作用胃肠激素作用的两种主要方式 A:经典的内分泌方式 B和C:旁分泌方式附:脑附:脑-肠肽肠肽 Brain-gut peptideBrain-gut peptidel l定义:在中枢神经系统和消化道具有双重分布定义:在中枢神经系统和消化道具有双重分布的肽。的肽。l l种类:胃泌素、缩胆囊素、种类:胃泌素、缩胆囊素、P P物质、生长抑素、物质、生长抑素
11、、神经降压素神经降压素六、消化系统的免疫功能六、消化系统的免疫功能一、唾液腺和唾液一、唾液腺和唾液1.1.唾液来源唾液来源 唾液腺唾液腺(腮腺腮腺parotidparotid、颌下腺、颌下腺 submaxillarysubmaxillary、舌下腺、舌下腺sublingual)sublingual)2.2.性质性质 无色、无味近于中性的低渗液。无色、无味近于中性的低渗液。3.3.成份成份 粘蛋白、氨基酸、唾液淀粉酶及溶菌酶等粘蛋白、氨基酸、唾液淀粉酶及溶菌酶等4.4.主要作用主要作用 湿润和溶解食物湿润和溶解食物 清洁和保护口腔清洁和保护口腔 分解淀粉:唾液淀粉酶把淀粉分解成麦芽糖分解淀粉:唾
12、液淀粉酶把淀粉分解成麦芽糖第二节 口腔内消化5.5.唾液分泌的调节唾液分泌的调节唾液分泌的调节是神经反射性的。非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 唾液分泌的神经调节二、咀嚼与吞咽 Mastication and deglutitionl l咀嚼:食团咀嚼:食团l l吞咽吞咽 (3(3期期):由口腔到咽;由咽到食管上端;:由口腔到咽;由咽到食管上端;沿食管下行到胃沿食管下行到胃l l动力:食管的蠕动(迷走神经反射及壁内神经动力:食管的蠕动(迷走神经反射及壁内神经丛控制)丛控制)食管食管-胃括约肌胃括约肌l l在食管与贲门在食管与贲门连接上方的一连接上方的一段长段长4-6 cm4-6 cm高高压区,防止胃压区,
13、防止胃内容物逆流入内容物逆流入食管。食管。第三节 胃内消化Digestion in the stomach一、胃的机能分区一、胃的机能分区二、胃的运动二、胃的运动三、胃运动的调节三、胃运动的调节四、胃液的分泌及调节四、胃液的分泌及调节一、胃的机能分区一、胃的机能分区(一)胃运动的作用(一)胃运动的作用暂时贮存食物暂时贮存食物 胃底和胃体的功能,意义在于胃底和胃体的功能,意义在于 使人每日仅需进食使人每日仅需进食2-32-3次。次。消化消化 使食物充分与胃液混合,将食物磨碎,变使食物充分与胃液混合,将食物磨碎,变 成食糜。成食糜。排空排空 以最适于小肠消化和吸收的速度、逐次地、以最适于小肠消化和
14、吸收的速度、逐次地、小量地把食糜排向小肠。小量地把食糜排向小肠。二、胃的运动二、胃的运动1.1.容受性舒张容受性舒张 receptive relaxationreceptive relaxation定义:咀嚼、吞咽食物时,反射性地通过迷走定义:咀嚼、吞咽食物时,反射性地通过迷走神经抑制性纤维,使胃底、胃体平滑肌舒张。神经抑制性纤维,使胃底、胃体平滑肌舒张。意义:使胃的容量适应于大量食物涌入,以完意义:使胃的容量适应于大量食物涌入,以完成贮存食物、防止食物过早排空,便于胃内成贮存食物、防止食物过早排空,便于胃内充分消化。充分消化。(二)胃运动的形式(二)胃运动的形式2.2.紧张性收缩紧张性收缩既
15、维持了胃一定的形态位置,又使胃内有一定压力,有助于胃的机械消化。3.3.蠕动蠕动食物入胃后约食物入胃后约5 min5 min开始,开始,3 3次次/min/min。作作用用:磨磨碎碎食食物物;使使食食物物与与胃胃液液充充分分混混和和;把把食食糜向十二指肠推进糜向十二指肠推进三、胃运动的调节三、胃运动的调节(一)神经调节(一)神经调节 迷走神经迷走神经 壁内神经丛局部反射壁内神经丛局部反射(二)体液调节(二)体液调节 促胃液素促胃液素gastringastrin、Ach-Ach-促进促进 肠抑胃素肠抑胃素enterogastroneenterogastrone、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去去 甲肾上腺
16、素甲肾上腺素-抑制抑制(三三)胃的排空及其调节胃的排空及其调节定义:食物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定义:食物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胃排空的动力:来源于胃的运动,取决于幽门胃排空的动力:来源于胃的运动,取决于幽门两侧的压力差。两侧的压力差。l l胃排空是间断性的,它是促进胃运动与抑胃排空是间断性的,它是促进胃运动与抑制胃运动两种作用相互制约的结果制胃运动两种作用相互制约的结果l l三种营养食物的排空:糖类(最快)三种营养食物的排空:糖类(最快)蛋蛋白质白质 脂肪;混合食物排空需脂肪;混合食物排空需4 46 hr6 hr。影响因素:影响因素:胃内压、幽门括约肌、食物。胃内压、幽门括约肌、食物。胃排空的
17、调节胃排空的调节l l体液调节:脂肪体液调节:脂肪-肠抑胃素;蛋白质、色氨酸肠抑胃素;蛋白质、色氨酸-CCK CCK;酸;酸-促胰液素促胰液素l l神经调节:肠胃反射(迷走神经)神经调节:肠胃反射(迷走神经)在十二指肠壁上存在多种感受器,酸、脂肪、渗透压及在十二指肠壁上存在多种感受器,酸、脂肪、渗透压及机械扩张,都可刺激这些感受器,反射性地抑制胃运动,机械扩张,都可刺激这些感受器,反射性地抑制胃运动,引起胃排空减慢。这个反射称为肠引起胃排空减慢。这个反射称为肠-胃反射。胃反射。胃内因素促进排空胃内食物量:胃的内容物作为扩张胃的机械刺激,通 过壁内神经反射或迷走-迷走神经反射,引起胃运动的加强。
18、胃泌素:扩张刺激以及食物的某些成分,主要是蛋白 质消化产物,可引起胃窦粘膜释放胃泌素,促进胃排空。十二指肠因素抑制排空肠-胃反射:激素:当过量的食糜,特别是酸或脂肪由胃进入十二 指肠后,引起小肠粘膜释放几种不同的激素,抑制胃的运动,延缓胃的排空。促胰液素、抑 胃肽等都具有这种作用,统称为肠抑胃素。(四四)呕吐呕吐 VomitingVomitingl l定义:胃内容物和部分肠内容物通过食管、定义:胃内容物和部分肠内容物通过食管、口腔强烈驱出的动作。口腔强烈驱出的动作。l l一种有保护意义的防御反射一种有保护意义的防御反射四、胃液的分泌及调节(一一)胃液的分泌胃液的分泌外分泌腺和多种内分泌细胞。外
19、分泌腺有:贲门腺:为粘液腺,分泌粘液;泌酸腺:分布在胃底和胃体部。由壁细 胞、主细胞和粘液颈细胞,它们 分别分泌盐酸、胃蛋白酶原和粘液 幽门腺:分布在幽门部,分泌碱性粘液胃液是由这三种腺体和胃粘膜上皮细胞的分泌物构成的。1.1.性质、成分和作用性质、成分和作用 纯净的胃液是一种无色而呈酸性反应的液体。纯净的胃液是一种无色而呈酸性反应的液体。(pH 0.9-1.5)(pH 0.9-1.5)正常人每日分泌的胃液量约为正常人每日分泌的胃液量约为1.5-2.5 L1.5-2.5 L。胃液的成分 无机物如盐酸、钠和钾的氯化物等,有机物如粘蛋白、消化酶等。盐酸盐酸 Hydrochloric acidHyd
20、rochloric acidl l由壁细胞(泌酸细胞)产生由壁细胞(泌酸细胞)产生l l作用:作用:激活胃蛋白酶原,并为蛋白质分解激活胃蛋白酶原,并为蛋白质分解提提 供酸性环境;供酸性环境;使蛋白变性;使蛋白变性;杀菌;杀菌;促进促胰液素、促进促胰液素、CCKCCK的释放,从而促的释放,从而促 进胰液、肠液和胆汁的分泌;进胰液、肠液和胆汁的分泌;促进铁、钙的吸收。促进铁、钙的吸收。盐酸分泌机制盐酸分泌机制胃蛋白酶胃蛋白酶 PepsinPepsinl l由主细胞产生,以酶原形式分泌由主细胞产生,以酶原形式分泌l l胃蛋白酶原胃蛋白酶原 胃蛋白酶,胃蛋白酶,主要作用于蛋白质及多肽分子中含苯丙氨酸主
21、要作用于蛋白质及多肽分子中含苯丙氨酸 或酪氨酸的肽键上,主要分解产物是胨。或酪氨酸的肽键上,主要分解产物是胨。最适最适 pHpH为为 2.0 2.0 粘液粘液 MucusMucus由粘膜表面的上皮细胞、粘颈细胞、贲门、幽门的腺细胞产生。作用:润滑 保护胃粘膜 降低胃酸的酸度、降低胃蛋白酶活性防止 酸和胃蛋白酶对胃粘膜的损害 发挥粘液屏障Mucus barrier作用附:粘液屏障附:粘液屏障 Mucus barrierMucus barrierl l粘液凝胶层抑制粘液凝胶层抑制H H+向胃壁扩散,促进向胃壁扩散,促进H H+与由上皮与由上皮细胞分泌的细胞分泌的HCOHCO3 3-中和,防止胃酸和
22、胃蛋白酶对中和,防止胃酸和胃蛋白酶对胃粘膜的侵蚀胃粘膜的侵蚀附:胃粘膜屏障附:胃粘膜屏障 Gastric mucosal barrierGastric mucosal barrierl l粘液屏障粘液屏障l l胃上皮细胞顶部的细胞膜和连接邻近细胞的紧密胃上皮细胞顶部的细胞膜和连接邻近细胞的紧密连接构成的脂蛋白层连接构成的脂蛋白层l l防止防止H H+扩散入粘膜上皮细胞内,保护胃粘膜免受扩散入粘膜上皮细胞内,保护胃粘膜免受高浓度高浓度H H+的侵蚀的侵蚀l l酒精、阿斯匹林可破坏此屏障酒精、阿斯匹林可破坏此屏障内因子 Intrinsic factorl l由壁细胞产生的粘蛋白由壁细胞产生的粘蛋白
23、l l作用:与维生素作用:与维生素B B1212结合成复合物,保护其不被结合成复合物,保护其不被消化液所破坏,促进维生素消化液所破坏,促进维生素B B1212的吸收的吸收(二二)胃液分泌的调节胃液分泌的调节 Regulation of secretion on the gastric Regulation of secretion on the gastric juicesjuices收集胃液的方法:假饲法小胃法1.1.促进胃液分泌的调节促进胃液分泌的调节l l头期头期l l胃期胃期l l肠期肠期头期头期 Cephalic periodCephalic period食物视、嗅、听感受器、口、舌
24、、咽、食道感受器、壁CHCl迷走神经粘液C粘液 中枢(延髓、下丘脑、边缘和大脑皮层等)主C胃蛋白酶Ach幽门窦GC胃泌素头期胃液分泌的头期胃液分泌的特点特点量多、酸度高、消量多、酸度高、消化力强、时间长。化力强、时间长。胃期胃期 Gastric periodGastric period食物壁CHCl主C蛋白酶幽门窦GC胃泌素粘液C粘液胃底胃体感受器胃幽门部感受器(壁内N丛短反射)(迷走N长反射)蛋白质分解产物(壁内N丛短反射)胃期胃液分泌的特点胃期胃液分泌的特点 量多量多,酸度高酸度高,消化力较弱。消化力较弱。肠期肠期 Intestinal periodIntestinal period十二指
25、肠G细胞胃泌素壁CHCl酸性食糜I细胞CCK肠期胃液分泌的特点量少2.2.抑制胃液分泌的因素抑制胃液分泌的因素盐酸:盐酸:通过抑制促胃液素释放及促进十二指肠释放通过抑制促胃液素释放及促进十二指肠释放促胰液素发挥作用促胰液素发挥作用食物中的脂肪:食物中的脂肪:促进十二指肠产生肠抑胃素(可能促进十二指肠产生肠抑胃素(可能包括抑胃肽、促胰酶素、促胰液素等)包括抑胃肽、促胰酶素、促胰液素等)十二指肠内的高渗液:十二指肠内的高渗液:通过肠胃反射及抑制性激素通过肠胃反射及抑制性激素等发挥作用等发挥作用第四节 小肠内消化Digestion in the small intestine一、小肠的运动一、小肠的
26、运动二、胰液的分泌二、胰液的分泌三、小肠液的分泌三、小肠液的分泌四、肝的功能四、肝的功能五、胆汁的分泌和排出五、胆汁的分泌和排出(一)小肠运动的形式(一)小肠运动的形式分节运动 以环形肌舒缩为主的节律性运动。作用:1)混合;2)增加接触;3)有助血液、淋巴回流。蠕动 0.5-2.0 cm/s;蠕动冲:225cms;逆蠕动。摆动 以纵形肌舒缩为主的节律性运动。一、小肠的运动一、小肠的运动 Movement of small intestineMovement of small intestine 附:粘膜和绒毛的运动附:粘膜和绒毛的运动l l粘膜皱褶活动粘膜皱褶活动l l绒毛伸缩运动:增加吸收绒
27、毛伸缩运动:增加吸收l l绒毛收缩素绒毛收缩素VillikininVillikinin回盲括约肌回盲括约肌 Ileoceal sphincterIleoceal sphincterl l延长食糜在回肠延长食糜在回肠停留时间,利于停留时间,利于消化与吸收消化与吸收l l阻止大肠内容物阻止大肠内容物逆流入小肠逆流入小肠(二)小肠运动的调节(二)小肠运动的调节1.1.神经调节神经调节 交感神经交感神经(+)-(+)-运动运动 副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运动运动 壁内神经丛壁内神经丛:局部反射局部反射-运动运动 2.2.体液调节体液调节 促进小肠运动:胃肠道的内容物、乙酰胆碱、促进小肠运动:
28、胃肠道的内容物、乙酰胆碱、5-HT5-HT、P P物质、促胃液素、物质、促胃液素、CCKCCK 抑制小肠运动抑制小肠运动:促胰液素、胰高血糖素、促胰液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肾上腺素(一一)胰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胰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无色、无嗅的碱性液体,无色、无嗅的碱性液体,pH=7.8-8.4pH=7.8-8.4,最重要的消化液最重要的消化液人每日分泌的胰液量约为人每日分泌的胰液量约为1-2L1-2L。二、胰液二、胰液 Pancreatic juicePancreatic juice主要成份及作用主要成份及作用l l碳酸氢盐:碳酸氢盐:中和胃酸,为消化酶提供弱碱性环境中和胃酸,为消化酶提供
29、弱碱性环境l l胰淀粉酶胰淀粉酶AmylaseAmylase:淀粉:淀粉 麦芽糖麦芽糖l l胰脂肪酶胰脂肪酶Pancreatic lipase Pancreatic lipase:脂肪:脂肪 甘油一脂甘油一脂+脂肪脂肪酸酸l l胰蛋白酶胰蛋白酶TrypsinTrypsin和和糜蛋白酶糜蛋白酶ChymotrypsinChymotrypsin:l l羧基肽酶、氨基肽酶羧基肽酶、氨基肽酶:蛋白质:蛋白质 氨基酸氨基酸l l核糖核酸酶、脱氧核糖核酸酶:核糖核酸酶、脱氧核糖核酸酶:DNADNA、RNARNA单核苷酸单核苷酸(二二)胰液分泌的调节胰液分泌的调节 Regulation of pancreat
30、ic secretionRegulation of pancreatic secretionl l1.1.神经调节: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神经调节: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迷走神经迷走神经(+)(+)1 1)直接:)直接:AchAch胰腺胰腺 分泌分泌 2 2)间接:胃泌素、胃酸以及增强分泌细)间接:胃泌素、胃酸以及增强分泌细 胞对促胰酶素和促胰液素的敏感性胞对促胰酶素和促胰液素的敏感性 分泌特点:水和碳酸氢盐少,酶多分泌特点:水和碳酸氢盐少,酶多2.2.体液调节体液调节促胰液素促胰液素SecretinSecretinl l分泌细胞:小肠粘膜分泌细胞:小肠粘膜“S”S”细胞细胞l l作用:小导管
31、上皮细胞的分泌作用:小导管上皮细胞的分泌l l特点:水分、特点:水分、HCOHCO3 3多、酶含量少多、酶含量少vv 分泌部位:小肠粘膜分泌部位:小肠粘膜“I”“I”细胞细胞vv 作用:促进腺泡细胞分泌作用:促进腺泡细胞分泌vv 特点:特点:HCOHCO3 3-少、含酶量大、水分较少、较粘少、含酶量大、水分较少、较粘 稠,消化力强稠,消化力强vv 促使促使CCKCCK释放的因素:蛋白质分解产物、脂酸钠、释放的因素:蛋白质分解产物、脂酸钠、盐酸、脂肪盐酸、脂肪缩胆囊素缩胆囊素CCKCCK(促胰酶素)(促胰酶素)促胃液素促胃液素GastrinGastrin(胃泌素)(胃泌素)vv 分泌部位:分泌部
32、位:GG细胞细胞vv 作用:促进胰液分泌作用:促进胰液分泌血管活性肠肽血管活性肠肽VIPVIP:增加小导管分泌水和增加小导管分泌水和HCOHCO3 3-胰液分泌的神经体液调节 实线代表水样分泌 虚线代表酶的分泌 三、小肠液的分泌及调节三、小肠液的分泌及调节小肠内有两种腺体:十二指肠:分布在十二指肠的粘膜下层中,分 泌碱性液体,内含粘蛋白,粘稠度 很高。肠腺:分布于全部小肠的粘膜层内,分泌液构 成了小肠液的主要部分。弱碱性弱碱性(pH=7.6)(pH=7.6);分泌量为;分泌量为1-3L/1-3L/日日成分:水、粘蛋白、无机盐、多种酶(肠致活酶成分:水、粘蛋白、无机盐、多种酶(肠致活酶由小肠腺分
33、泌;其他酶随肠上皮细胞脱落进入由小肠腺分泌;其他酶随肠上皮细胞脱落进入小肠液)小肠液)(一一)小肠液的性质、成分、主要作用小肠液的性质、成分、主要作用作用作用l l消化作用:肠致活酶消化作用:肠致活酶(激活胰蛋白酶原激活胰蛋白酶原)、肠淀粉酶、蔗糖酶、麦芽糖酶、肠淀粉酶、蔗糖酶、麦芽糖酶、乳糖酶、肠肽酶、肠脂肪酶乳糖酶、肠肽酶、肠脂肪酶l l稀释消化产物稀释消化产物l l保护作用:中和进入十二指肠的胃酸;溶保护作用:中和进入十二指肠的胃酸;溶 菌酶杀菌作用菌酶杀菌作用(二二二二)小肠液分泌的调节小肠液分泌的调节小肠液分泌的调节小肠液分泌的调节神经调节:壁内神经丛局部反射神经调节:壁内神经丛局部
34、反射体液调节:促胃液素、体液调节:促胃液素、CCKCCK、VIPVIP四、肝脏的功能四、肝脏的功能(一)消化与吸收功能(二)代谢功能(三)清除功能(四)解毒和排泄功能 五、胆汁的分泌与排出五、胆汁的分泌与排出胆汁是由肝细胞不断生成的。由肝管流出,经胆总管而至十二指肠;或由肝管转入胆囊而存贮于胆囊,当消化时再由胆囊排出至十二指肠。胆汁和胰液、肠液一起,对小肠内的食糜进行化学性消化。(一一一一)胆汁的性质、成分和作用胆汁的性质、成分和作用胆汁的性质、成分和作用胆汁的性质、成分和作用 vv苦味,粘稠。成年人每日分泌胆汁约苦味,粘稠。成年人每日分泌胆汁约8001000 8001000 ml ml 肝胆
35、汁:金黄或棕桔色,弱碱性肝胆汁:金黄或棕桔色,弱碱性p p7.4 7.4 胆囊胆汁:因浓缩而颜色变深,呈弱酸性胆囊胆汁:因浓缩而颜色变深,呈弱酸性pH6.8 pH6.8 vv成分:水、胆色素、胆盐、胆固醇及各种离子,成分:水、胆色素、胆盐、胆固醇及各种离子,无消化酶无消化酶vv作用:主要是胆盐或胆汁酸的作用(对于脂肪的作用:主要是胆盐或胆汁酸的作用(对于脂肪的 消化和吸收具有重要的意义)。消化和吸收具有重要的意义)。胆盐胆盐(Bile salts)(Bile salts)的作用的作用l l乳化脂肪,促进脂肪消化。乳化脂肪,促进脂肪消化。l l促进脂肪酸及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促进脂肪酸及脂溶性维
36、生素的吸收。l l防止胆固醇沉积。防止胆固醇沉积。l l中和十二指肠的胃酸。中和十二指肠的胃酸。l l利胆利胆(胆盐的肠胆盐的肠-肝循环肝循环):促进肝胆汁合成及分泌。促进肝胆汁合成及分泌。(二二)胆汁分泌的调节胆汁分泌的调节 1.1.神经调节:迷走神经神经调节:迷走神经(+)(+)l l增加肝细胞分泌胆汁增加肝细胞分泌胆汁l l增加胆囊收缩,排放胆汁增加胆囊收缩,排放胆汁l l增加促胃液素,使胆汁分泌增加增加促胃液素,使胆汁分泌增加 2.2.体液调节体液调节l l胃泌素胃泌素:直接增加肝细胞分泌胆汁;:直接增加肝细胞分泌胆汁;间接使盐酸分泌间接使盐酸分泌促胰液素促胰液素 肝细胞分泌胆汁肝细胞
37、分泌胆汁l l促胰液素促胰液素:增加肝胆汁分泌:增加肝胆汁分泌l l缩胆囊素缩胆囊素:胆囊收缩,:胆囊收缩,OddiOddi括约肌舒张,胆括约肌舒张,胆 汁排出汁排出l l胆盐胆盐:肠:肠-肝循环肝循环 肝胆汁分泌肝胆汁分泌(三三三三)胆囊的排空胆囊的排空胆囊的排空胆囊的排空胆囊可吸收胆汁中的水分和无机盐,使肝胆胆囊可吸收胆汁中的水分和无机盐,使肝胆汁浓缩汁浓缩4-104-10倍,增加贮存的效能。倍,增加贮存的效能。胆囊的作用有三:胆囊的作用有三:1.1.贮存和浓缩胆汁贮存和浓缩胆汁 2.2.排放所贮存的胆汁于十二指肠排放所贮存的胆汁于十二指肠 3.3.调节胆道内压。表现在奥迪化括约肌收缩调节
38、胆道内压。表现在奥迪化括约肌收缩时,胆囊即舒张。即胆囊和奥迪氏括约肌的时,胆囊即舒张。即胆囊和奥迪氏括约肌的活动表现协调的关系。活动表现协调的关系。第五节第五节 大肠内消化大肠内消化 Digestion in the Large intestineDigestion in the Large intestine吸收水分;为消化后的残余物质提供暂时贮存场所。一、大肠运动一、大肠运动l l袋状往返运动袋状往返运动l l分节或多袋推进运动分节或多袋推进运动l l蠕动、集团蠕动蠕动、集团蠕动特点:少而慢,对刺激的反应也较迟缓。特点:少而慢,对刺激的反应也较迟缓。二、大肠的分泌与功能碱性碱性 主要成份主
39、要成份:粘液和碳酸氢盐粘液和碳酸氢盐大肠内的细菌大肠内的细菌作用:发酵:分解糖及脂肪腐败:分解蛋白质合成维生素B复合物和维生素 K2030固体总量三、排便反射Defecation reflex第六节 吸 收Absorption一、吸收的部位一、吸收的部位l l吸收:消化管腔内经过消化后的营养物质、水和吸收:消化管腔内经过消化后的营养物质、水和无机盐类等透过消化管粘膜上皮进入血液和淋巴无机盐类等透过消化管粘膜上皮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的过程。l l主要吸收部位:小肠粘膜主要吸收部位:小肠粘膜为什么说小肠是吸收的主要部位?为什么说小肠是吸收的主要部位?l l可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质可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质
40、l l时间保证时间保证l l吸收面积吸收面积l l通透性通透性l l小肠运动和绒毛舒缩小肠运动和绒毛舒缩 二、吸收的机制二、吸收的机制1.1.被动转运被动转运2.2.主动转运主动转运营养物质和水可以两条途径进入血液或淋巴:跨细胞途径:通过绒毛柱状上皮细胞的腔面膜进入细胞,再通过细胞底-侧面膜;旁细胞途径:物质或水通过细胞间的紧密连接,进入细 胞间隙。三、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 Absorption of nurturesl l水、无机盐和维生素水、无机盐和维生素l l糖糖l l蛋白质蛋白质l l脂肪(胆固醇)脂肪(胆固醇)吸收的量、形式、部位、机制。(一一)水、无机盐和维生素的吸收水、无机盐和维生
41、素的吸收1.1.1.1.水的吸收水的吸收水的吸收水的吸收2.Na2.Na2.Na2.Na+的吸收的吸收的吸收的吸收 扩散入细胞,扩散入细胞,NaNa+泵出粘泵出粘膜细胞,伴膜细胞,伴随水的转运。随水的转运。4.Ca4.Ca2+2+的吸收的吸收主要在十二指肠吸收。主要在十二指肠吸收。主动吸收,但也有被动过程参与。主动吸收,但也有被动过程参与。酸性环境、维生素酸性环境、维生素D D促进钙吸收。促进钙吸收。脂肪酸、胆汁酸与钙结合形成水溶性复合物阻碍脂肪酸、胆汁酸与钙结合形成水溶性复合物阻碍钙吸收。钙吸收。3.K3.K+的吸收的吸收5.Fe5.Fe2+2+的吸收的吸收 方式方式FeFe2+2+机制机制
42、主动吸收主动吸收维生素维生素C C、胃酸促进铁吸收、胃酸促进铁吸收转铁蛋白(transferrin,Tf)铁蛋白(ferritin,Ft)6.6.维生素维生素VitaminVitamin水溶性维生素:单纯扩散方式,小肠上部水溶性维生素:单纯扩散方式,小肠上部维生素维生素 B B1212:与内因子结合,回肠与内因子结合,回肠脂溶性维生素脂溶性维生素A A、D D、E E、K K:与脂肪相同方式被:与脂肪相同方式被吸收吸收(二二)糖的吸收糖的吸收l l吸收方式:单糖吸收方式:单糖l l吸收速度:葡萄糖、半乳糖果糖甘露糖吸收速度:葡萄糖、半乳糖果糖甘露糖l l葡萄糖吸收机制:葡萄糖吸收机制:NaNa
43、+的协同转运的协同转运l l途途径径:血液:血液(三)蛋白质的吸收方式:氨基酸与小分子肽方式:氨基酸与小分子肽机制:载体介导(机制:载体介导(NaNa+依赖性)依赖性)途径:血液途径:血液(三三)脂肪的吸收脂肪的吸收l l脂肪:甘油三酯(甘油、脂肪酸)脂肪:甘油三酯(甘油、脂肪酸)l l类脂:胆固醇、胆固醇酯、磷脂、糖脂等类脂:胆固醇、胆固醇酯、磷脂、糖脂等l l脂脂肪肪分分解解产产物物和和胆胆固固醇醇、磷磷脂脂及及胆胆汁汁酸酸盐盐混混合合微微团团十十二二指指肠肠和和空空肠肠上上部部依依靠靠浓浓度度梯梯度度的的简简单单扩散作用被吸收。扩散作用被吸收。l l短链的脂肪酸由血液经门静脉入肝。短链的
44、脂肪酸由血液经门静脉入肝。l l长长链链脂脂肪肪酸酸和和甘甘油油一一酯酯、甘甘油油二二酯酯被被吸吸收收后后,在在粘粘膜膜上上皮皮细细胞胞的的内内质质网网上上重重新新合合成成甘甘油油三三酯酯,再再与与磷磷脂脂、胆胆固固醇醇、胆胆固固醇醇酯酯和和载载脂脂蛋蛋白白构构成成乳乳糜糜微粒,通过淋巴管进入血液循环。微粒,通过淋巴管进入血液循环。1.1.脂肪酸的吸收脂肪酸的吸收主要吸收部位:十二指肠和近侧空肠主要吸收部位:十二指肠和近侧空肠中短链脂肪酸:血中短链脂肪酸:血长链脂肪酸与甘油一酯:乳糜微粒,淋巴为主长链脂肪酸与甘油一酯:乳糜微粒,淋巴为主脂溶性维生素:随脂肪吸收脂溶性维生素:随脂肪吸收2.2.胆
45、固醇的吸收胆固醇的吸收空肠和回肠空肠和回肠游离的胆固醇游离的胆固醇 直接被吸收直接被吸收胆胆固固醇醇酯酯则则经经胆胆汁汁酸酸盐盐乳乳化化后后,再再经经胆胆固固醇醇酯酯酶酶水解生成胆固醇而被吸收水解生成胆固醇而被吸收进进入入肠肠粘粘膜膜细细胞胞的的胆胆固固醇醇再再酯酯化化成成胆胆固固醇醇酯酯,大大部分掺入乳糜微粒。部分掺入乳糜微粒。3.3.磷脂的吸收磷脂的吸收在在磷磷脂脂酶酶的的作作用用下下,水水解解为为脂脂肪肪酸酸、甘甘油油、磷磷酸酸、胆胆碱碱或或胆胆胺胺,被被吸吸收收后后在在肠肠壁壁内内重重新新合合成成完完整整的的磷脂分子,参与组成乳糜微粒而进入血液循环。磷脂分子,参与组成乳糜微粒而进入血液
46、循环。附:高血脂、高脂蛋白血症附:高血脂、高脂蛋白血症l l血浆中所含的脂类物质统称血脂。血浆中所含的脂类物质统称血脂。l l如果空腹时血脂水平升高,超出正常范围,称高如果空腹时血脂水平升高,超出正常范围,称高血脂症。血脂症。l l高脂蛋白血症发生的原因可能是由于载脂蛋白、高脂蛋白血症发生的原因可能是由于载脂蛋白、脂蛋白受体或脂蛋白代谢的关键酶缺陷所引起的脂蛋白受体或脂蛋白代谢的关键酶缺陷所引起的脂质代谢紊乱。包括脂类产生过多,降解和转运脂质代谢紊乱。包括脂类产生过多,降解和转运发生障碍,或两种情况兼而有之。发生障碍,或两种情况兼而有之。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l l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原因主要
47、是血浆胆固醇增多,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原因主要是血浆胆固醇增多,沉积在大、中动脉内膜上所致,其发病过程与血浆沉积在大、中动脉内膜上所致,其发病过程与血浆脂蛋白代谢密切相关。脂蛋白代谢密切相关。l lLDLLDL和和VLDLVLDL增多可促使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而增多可促使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而HDLHDL能与能与LDLLDL争夺血管壁平滑肌细胞膜上的受体,争夺血管壁平滑肌细胞膜上的受体,抑制细胞摄取抑制细胞摄取LDLLDL的能力,从而防止了血管内皮细的能力,从而防止了血管内皮细胞中胞中LDLLDL的蓄积。的蓄积。l l肥胖者和糖尿病患者的血浆肥胖者和糖尿病患者的血浆HDLHDL水平较低,故易发水平较低,故易发生冠心病。生冠心病。第七节第七节 摄食的调节摄食的调节一、摄食的意义和进化一、摄食的意义和进化二、饥饿、饱感和食欲二、饥饿、饱感和食欲三、食欲中枢三、食欲中枢三、食欲中枢三、食欲中枢饱中枢(satiety center)下丘脑腹内侧核摄食中枢(feeding center)下丘脑腹外侧核四、摄食的调节四、摄食的调节营养、代谢对摄食的调节营养、代谢对摄食的调节激素对摄食的调节激素对摄食的调节进食活动对摄食的调节进食活动对摄食的调节神经递质对摄食的调节神经递质对摄食的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