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积极应对生成式人工智能对文科教育的挑战_刘永谋.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77367 上传时间:2023-06-26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1.1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积极应对生成式人工智能对文科教育的挑战_刘永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积极应对生成式人工智能对文科教育的挑战_刘永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积极应对生成式人工智能对文科教育的挑战_刘永谋.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积极应对生成式人工智能对文科教育的挑战刘永谋 王春丽摘 要 生成式人工智能将人类引向 辅助生存的环境中。文科教育视野应从面向现在转为面向未来,直面 对知识生产领域、学生就业领域以及应试教育根基的深度挑战。文科教育基本模式应从传承式文科教育跃升为创新性文科教育,兼顾专业训练的功利目标和素质教育的超越目标,尤其强调以意义而非数据为中心。文科教育创新性变革至少可以强调从博学转向慎思、专学转向通学、提升科学素养、熟悉技术工具、专业精品教育、意义扎根交往等方面,以应对生成式人工智能对教育领域的巨大冲击。关键词 生成式人工智能;文科教育;辅助生存社会;教育面向未来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作者

2、简介 刘永谋,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导 北京;王春丽,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 北京 最近,爆火,引发全社会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关注和争论。由于担心可能产生与之相关的伦理和安全问题,包括埃隆马斯克在内的千名专家于 年 月底联合签署公开信,呼吁暂停训练 后续 模型至少 个月,引来吴恩达等一众人工智能专家的反对。月 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公开发布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对 做出治理反应。这 一 切 均 佐 证 以、为代表的 应用社会影响巨大,必须认真研究,审慎应对。就目前已经暴露出的迹象来看,至少对以下三个领域带来极大挑战:()失业问题,即它可能导致文案策划人

3、员、原画师、工业设计人员、程序员、媒体从业人员和翻译人员等脑力工作者大量失业。()教育问题,即它可能冲击既有的教育科研系统,比如学生可以用 代替自己做作业。()信息安全问题,即 自动生成海量的人工智能生产内容(,),真伪难辨、立场可疑,权属不清、追责困难,甚至可能成为挑战主流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危险工具。奥恩曾指出:“人类在应对技术和社会变革时,总是以改善教育作为回应。”现在教育自身开始暴露在 的冲击之下,必须迅速思考应对之策,主动进行教育制度变革,以回应新科技的颠覆性影响。具体到文科教育,由于 对文科教学科研以及文科性就业岗位冲击巨大,如以 为代表的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擅长各种文 本文是国家社科基

4、金重大项目“技术治理理论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字、翻译、信息汇总和编程工作,以 为代表的图像生成技术精于各类图像处理,以 为代表的 办公软件能迅速完成大量例行办公室工作。因此,积极应对 对文科教育的挑战刻不容缓。但问题非常复杂,笔者在此抛砖引玉,以期引起更广泛的关注。一、面向未来的教育从教育的视角看,工具可以被视为知识生产、学习的辅助工具。可以快速响应各种知识问答,总结网上的既有观点,辅助新知识的生产。它可以迅速把握既有研究状况,提高学习和研究的效率。但是,它的认知活动主要停留在网络资料的学习、整理和归纳的层次,完成不了更高级的创造活动,因而主要作为知识活动的辅助工具而存在。同样,等图像生产

5、工具可以依言成图,完全可以作为尝试性的草案帮助艺术生和美院老师启发和展示思路,但要成为成熟的作品尚需人类的精修和提升,更达不到艺术家的高超水准。作为一种知识工具,不管如何迭代,归根结底提供的是既有网络知识的结晶。也就是说,它始终是功能有限的高效技术工具,并不能完成全新的原创任务。然而,大部分的人类生存活动并不需要多高的创造性。因此,不能以 知识创造性不高、技术突破性不强为理由,忽视甚至否认它对包括教育在内的社会各个领域的冲击力。对于文科教育而言,的挑战不是表层的,而是颠覆性的,甚至可能彻底重塑文科教育。(一)冲击从知识流通深入到知识生产领域在此次 热潮之前,与(信息通信技术)对教育领域的应用,

6、主要集中于教育资源传播与共享的知识流通领域。创新改变了人是知识唯一创造者的局面,人工智能的影响从知识流通领域深入到知识生产领域,存储、整合世界知识,理解、解决复杂问题,促成知识内容的涌现与生产效率的提升。很多人误将 理解为搜索引擎和聊天机器人结合的升级版,这明显是对(大型语言模型)生成性力量的低估。搜索引擎只能够找到庞大数据库中既有内容,对于数据库未存储的信息则无法提供答案。生成模型则擅长运用各种机器学习()方法,从现有数据资源提取关键信息,通过概论、抽样等方法生成全新的类人内容要素。面对未被数据库记忆的情况,它也能够通过上下文泛化能力,排列重组出原本不存在却又符合人类认知范式与思维习惯的“新

7、”知识内容。相比人类的知识生成工作,具有速度快、极便宜、水平高、信息全等四方面的明显优势。单是 模型就已涵盖了.万亿个参数,自主学习能力、综合归纳能力与逻辑推理能力强,并且具有一定的注意力,表达方式更类似人类。据自然 杂志调查,的读者已尝试过 工具,主要用于编写代码、帮助撰写手稿、进行文献综述或制作演示文稿。可以预见,与文科知识生产领域深度融合是大势所趋,会对从事文科知识生产相关的劳动者带来重大影响,包括文科学者和文科教师。不少人认为,“将会使教育与以往完全不一样”,将带来“教育领域的一场病毒式的轰动”。一方面,介入知识生产有很多好处。比如,加速知识创新过程,缩短内容生产时间,增强知识的多样性

8、等。另一方面,它介入知识生产可能导致某些社会风险。比如,加剧知识的虚实混淆、真假难辨的后真相状况,加剧信息和知识过剩、泛滥的后稀缺状况,加剧知识低俗、恶俗、重复的后精英状况,以及造成一系列难以预估的负面效应。乔姆斯基直言“本质上就是高科技剽窃”。从根本上说,知识生产的各种风险均与知识商品化相关,即 知识完全是一种付费商品。按照利奥塔的观点,“以前那种知识的获取与精神,甚至与个人本身的形成(教育)密不可分的原则已经过时,而且将更加过时。知识的供应者和使用者与知识的这种关系,越来越具有商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与商品的关系所具有的形式,即价值形式”。(二)冲击从学校教育深入到学生就业领域自工业革命以来,

9、劳动者饱受技术性失业问题的困扰。较之以往,给文科教育带来的 失业冲击,可谓前所未有。原因在于:()冲击范 年第 期围广。相比专用性人工智能而言,具有通用性人工智能雏形的,可以部分替代文秘、绘画、会计、教学和销售等诸多文科性人类劳动,替代范围从体力劳动扩大至智力劳动层面;()冲击层次深。之前人们更多地认为,尚处于“弱人工智能”阶段,不具备“强人工智能”和“超人工智能”阶段下的自主学习能力、自然语言交流能力和推理能力,尚不会对涉及主观意识建构层面较多的人文社科类工作构成太大威胁。如今 改变此种状况,不仅威胁打字员、客服等简单脑力劳动,也威胁教育、财会、法律等复杂的人文社科类脑力劳动。因此,可以预见

10、,不仅文科教师要与人工智能竞争,文科毕业生很快就会生活在人工智能辅助劳动的社会中,工作中很多问题(如写发言稿、总结材料、文案和策划等),未来都将交于 工具协助处理,甚至完全交给人工智能完成。并且,失业和其他 失业现象一样难以进行就业补偿。技术补偿理论认为,技术改进虽摧毁许多旧工作,也会创造出不少新工作,被 取代的工作将会被新的文科工作岗位补偿。失业补偿困难,原因主要在于:()标准化、制式化的脑力劳动都可能被它取代。社会上存在大量此类劳动岗位,比如简单的公文、文案写作工作。在 时代,能源行业不景气的时候,文字工作者无法从能源行业跳槽到景气的行业继续以写作技能谋生。()结构性失业问题日益凸显。因为

11、脑力技能的培养非常困难,所以在 时代失业人员技能失效时,短期内无法进行岗位补偿,甚至出现持续再就业障碍。()对劳动部门的工作替代是全面的,无法像之前将劳动者从农业部门、工业部门转移到服务部门。文科性工作很多属于第三产业,同样处于与 竞争的劳动环境中。正如马丁福特所言:“我们要承认一个严峻的现实:目前的大部分工作被机器人取代只是时间问题。”(三)冲击从教研环节深入到应试教育根基应试教育是传统教育模式的典型代表,确立于工业革命前后的第三次教育革命,是教育大众化、常规化的产物。?I1模式化、公式化、套路化是应试教育的典型特点。从能力的角度看,教育活动可以训练人的观察、记忆、理解、总结、分析、推理、提

12、问、想象、表达、批判以及动手等各种各样的能力,应试教育则偏重于的记忆、理解、总结和简单运用的能力培养。作为知识辅助生产工具,在认知层面主要停留在网络资料的学习、整理和归纳的水平上,完成不了创造性的高级知识活动,但它的记忆、理解、总结和简单运用能力远远强于人类。显然,以灌输知识为特征的文科应试教育,教给学生的能力与人工智能知识工具的技能相重叠。因此,对教育的冲击,不止于表面所见的现象,如学生用 写作业但教师要改变考核方式,而是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否定了应试教育的根本逻辑。对于文科应试教育而言,的颠覆性冲击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第一,识记性知识地位下降。工具能迅速检索海量信息资源,提出常规问题的解决方案

13、,受教育者通过应试教育识记大量的文科知识点作用不大。第二,解决问题能力重要性提升。相比死记硬背,灵活运用更为重要,比如熟记“唐诗三百首”却写不出一首诗意义不大。对于训练大脑学会思考,提升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应试教育优势全无。?I2第三,自学越来越重要。在 的帮助下,“以学习为中心”的自适应学习日益普遍,个性化教育设计成为主流,终身学习从口号变为现实必须,教育主阵地由学校拓展至随时随地进行,应试教育主张的教师中心论和学校主体论很快会过时。第四,新的人才培养标准出现。在 辅助工作的场景下,能够驾驭 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和应用创新型人才越来越受欢迎,以知识灌输为特征的文科应试人才培养标准逐渐失去时代效力

14、。第五,可能导致某些全局性的新问题。比如,教师的权威性下降甚至丧失,教育活动以师生沟通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机对话为中心,学生过于依赖“投喂”丧失批判能力和决断能力,过于追求教育效率而忽视文科教育的人文属性、道德属性、文化属性等。必须指出,能给人类提供快捷而优质的基础性知识服务,这并不代表文科教育可以忽视基础性知识的传授。斯蒂格勒指出,人们“将知识外在化之后,从此就被剥夺了个性化的可积极应对生成式人工智能对文科教育的挑战能”。?I3显然,基本的知识点不熟练掌握,后续创造性的任务根本无法完成。过于依赖 工具,可能弱化人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整合问题与深层次思考的能力。因此,并未完全否定传统教育,而是提

15、出了更高的教育目标。(四)教育视野要从面向现在转为面向未来综上所述,对整个教育冲击力巨大。从根本上说,这是因为未来的文科教育很快就将存在于 辅助生存的环境中。可以预见,人类很快会生活在 全面辅助劳动的社会中,工作中很多问题将由 协助处理,甚至完全交给机器人完成。当 产业成熟之后,每一个文科老师、文科学生和文科教育的管理者、辅助者的教育工作,都离不开无处不在的 辅助教育工具、辅助学习工具。而文科毕业生都将身处 辅助工作的环境中,原本由人类生成的内容 包括专业生产内容(,)和用户生产内容(,)中的绝大部分将由 自动生成或辅助生成,不得不与“竞争上岗”。显然,整个文科教育系统必须做出相应的改变,才能

16、适应未来的 辅助生存环境。因此,随着 时代的来临,有关教育的定位和思考要从面向现在转为面向未来,尤其是要着眼于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的人才,而不是根据过去或目前的社会需要情况来设计教育系统。威尔斯认为,思考问题有两种方式:“思考未来”的思想方式以未来为参照,将现在视为未来的准备和预演,属于更为现代的创造性思维;与之相对的是“思考过去”的思想方式以过去为参照,将现在视为过去的结果和重演,属于更为传统的保守性思维。?I4随着智能革命的兴起,技术变迁日益加快,推动当代社会加速发展。而随着教育大众化,劳动者受教育的时间越来越长,结果步入职场之后可能发现所接受的技能教育已经落伍。面向过去、现在的教育思考,主要

17、是总结经验和教训,发扬既有的成功经验,改变过去的错误做法。既有的专业文科教育偏重于传授已知,对探索未知强调不够。面向未来的教育思考,主要是基于未来的情景规划,进行判断、引导、调控和变革。具体来说,至少要注意四个问题:()对新科技发展及其对教育的影响,进行全面深入的预先研究。虽然当代社会还不能称为技术决定的社会,但新科技已成为形塑未来教育形态的关键力量之一。()尤其要关注新科技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可能导致的风险,尽可能提早规划以规避风险。()注意避免经验主义和保守主义的误区。智能革命方兴未艾,很多新问题、新挑战在教育领域涌现,冲击只是其中之一。新科技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正在刺激教育者走出传统和“舒适区

18、”。()从增进未来劳动者福祉的角度思考问题。坚守教育以人为本、教育数字化转型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防止面向未来思考教育变成以技术效率为中心思考教育。二、从传承转向创新面对 对文科教育的冲击,既有的文科教育必须从传承式文科教育跃升为创新性文科教育,努力实现基本运作模式的转变。总的来说,文科教育主要包括专业的文科教育和非专业的人文素质教育两大块。前者与学生就业的功利目标紧密相连,而后者关涉受教育者人文素质的超越性提升,尤其是品德、价值和意义的培养。无论是从专业训练的功利目标看,还是从素质教育的超越目标看,都需要完成从传承式文科教育向创新性文科教育的转变,即技能培养需要创新,意义塑成也需要创新。(一

19、)提升专业文科生的技能从学生就业的功利目标看,专业文科教育要服务于社会,必须扬长避短,变传授文科知识为全面提升学生各方面的技能,尤其是超越人工智能的创新创造能力,培养 辅助生存时代所需的专业文科人才,才能彰显专业文科教育存在的合理性。针对目前的实际状况,在专业文科生的技能培养方面,创新性文科教育至少要聚焦于如下四个方面:训练基本数学和逻辑思维技能。在未来 辅助工作的劳动环境中,文科性工作岗位要大量与 打交道,通过与智能机器的交互和合作完成工作任务。可以预见,通过多模态应用程序 年第 期编程 接 口(,),未来文科生也可以进行计算机编程活动,甚至越过编程环节,直接通过语音甚至脑机接口直接向智能机

20、器下达指令。因为计算机语言本质上是数学逻辑语言,所以专业文科生在数学和逻辑思维能力方面必须过关,才能更好地实现人机交互与融合。数学和逻辑思维不够,很难定义和控制,难以从海量的 知识中厘清头绪。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文理分科太早太细,文科生的数学和逻辑思维能力极为欠缺。在很多高校,文科生培养没有足够的数学和逻辑课程,不少文科教师自身数学和逻辑思维能力就不过关。因此,这一点必须引起中国教育管理者足够的重视,以有力措施及时改变现状。在重叠技能的水平上超过。在人工智能辅助工作的社会中,各种文字写作、多媒体脚本、动画制作、程序代码、文稿翻译等工作,可能会由 工具先高水平地完成草稿工作,然后由人类做一些创造

21、性的调整,最后由 能直接在各大平台上发布和推送。如此,文科性岗位的工作量大大减少,一个人可以承担现在好几个人的工作。显然,如果文字、图像、翻译、视频和音频等的制造水平与 差不多,劳动者很容易被淘汰。换言之,在与 的重叠技能的培养上,文科生能力水平必须高于 工具,否则或难以在未来的职场中生存。反过来,比如,虽然 的英语翻译又快又好,但如果人工翻译水平能和傅雷、朱生豪等大家比肩,能以“信达雅”的水平翻译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就不用担心会被机器翻译所淘汰。显然,翻译家不仅在翻译技巧上领先,还拥有 所没有的跨文化理解和交流能力,能够处理非常复杂而微妙的翻译情境。发展 没有或不擅长的技能。我们在工作中所需

22、的能力是全面的,而不仅是 所擅长的记忆、理解、总结和简单运用的能力。而 没有或不擅长的技能也很多,如创造性提问题能力、熟练动手能力、直觉思维能力等,尤其是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原始创新能力。因此,专业文科教育要注重培养文科生 没有或不擅长的技能,形成与 相比较的互补性优势,为文科生在 辅助工作环境中保留一席之地。在 时代,批判性思维能力是文科生保持控制技术工具的自信,防止形成 依赖的能力支点。从远景来看,人类过于依赖 工具,可能导致各种能力下降,甚至沦为“机器旁边的人”。工具目前还不成熟,存在算法黑箱、样本偏差、安全性欠缺等局限,或将引发算法偏见、知识产权纠纷、竞争性垄断、民主失调、伦理失范等社会风

23、险。?I5在 时代,文科生要擅长于运用批判性思维能力扮演好三种角色:()内容鉴定者,即对 进行评估、筛选和提炼,防止偏见、歧视和迷信。()工作任务的制定者,即为 制定工作任务。长于回答和处理问题,不能创造性提出新构想和新目标。()苏格拉底式的发问者。苏格拉底式的辩证对话术,对于问题挖掘和研究深入非常重要,而在这方面 的表现差强人意。目前的 新工具尽管能力惊人,对社会冲击巨大,但它所创造的 本质上是组合而非原创性内容。文科性工作岗位同样需要完成大量的创造性任务,尤其是在文化创意领域。原始创新能力的培养既需要时间、经验、知识等客观因素的积累沉淀,又需要逻辑、灵感、顿悟等主观层面的参悟。当然,未来的

24、原始创新工作需要在 辅助下完成。有证据表明:人机联合模式在创造力、原创性、效率方面的输出均要优于任何一方单独工作的情况。?I6从某种意义上说,可以视为某种原始创新能力的增强工具。但无论如何,原始创新工作必须由人类主导,目前的智能机器还达不到胜任原始创新的水平。着重培养文科生人际沟通技能。大卫戴明指出:“年后,美国新增加的就业岗位基本都是需要强社交技能的。”?I7就人际沟通而言,人肯定强于机器,而文科教育相较科学教育更为关注人际沟通技能的训练。在未来的机器人社会,人工智能仍难以取代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工作,尤其是强调组织能力、写作能力、协调能力和交流情感的工作。无论未来社会多么智能,始终是机器,

25、无法真正与人共情,在人际交往场合无法完全取代人。比如,有些 客服会让人感到不积极应对生成式人工智能对文科教育的挑战适,不如人工客服亲切。由此,文科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同理心以及人文素养,以匹配未来社会对此类情感性工作岗位的需求。值得一提的是,人际沟通能力是可以被设计的,通过后天训练而发挥回忆过去、思考现在、规划未来的积极作用。?I8至少可以从如下方面训练文科生的人际沟通技能:情感理解呼应的同理心,相互包容、互帮互助的共情能力,践行真善美等道德观、价值观的人文素养,理解与尊重不同社交方式的文化意识,主动协调与解决问题的应变意识,以及接受反馈与调整的辩证观念等。(二)强调素质教育的超越性作

26、为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教育必然具有超越的特质。超越性是人类的特有本质,也是实践的动力源泉,赋予人类释放内在潜能、追求美好生活、实现意义创造的禀赋。从超越性价值层面来看,培养合格劳动者并非文科教育的唯一功能。以人类特有的情感体验力为意义内核,传承优秀文化与人文精神,将宝贵的人类精神财富发扬光大更是文科教育工作的应尽职责、应有之义。尤其对于非专业的学生,文科素质教育更是要聚焦于受教育者的超越性提升方面。在未来 时代,效率和功利越来越被重视,人的超越性存在被压抑的可能,文科素质教育更应发挥超越性升华的功能。创新性文科教育认为,超越性升华是一种创造性的意义塑成过程,并非对学生进行简单灌输。非专业的学生接

27、受素质教育,并非简单模仿,需要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去内化和生成。因此,创新性文科教育强调素质教育中受教育者的创造性。具体而言,创新性文科教育的超越性功能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人文滋养精神境界。正如有人所批评的:“一切教育改革都是为了培养完整的人才和高雅的人性,而技术主义如本雅明所言机械复制时代一样,是一个脱离人文精神的发展误区。”?I9应试教育受标准化、量化和技术主义等工具理性观念的影响,忽视对学习者人文素养的提升。人文素养是人成其为人和发展为人才的内在品质,帮助人感受世界本质,塑造人格品行,践行道德理性,弘扬主流价值。在杜威看来,人文教育是每位社会成员都应该接受的教育,是“能够释放每个人能力的教

28、育,带给人们能够幸福,亦对社会有用”。?20因此,高水平文科素质教育能够引导学生将人文知识内化为精神品格,升华学生的精神境界,将学生培养成为人文素养的信守者,在技术时代坚持本真、向善而行,持续思考与追问人生,融合科技与人文,丰富与拓展内在的意义世界,成为更高素质的社会成员。审美升华美好生活。人的审美意识、美学气质的作用不容小觑。海德格尔认为,艺术是技术危机下唯一的“救赎”之路,艺术创作将人类带入“本真之思”与“开放性体悟通道”。?21马克思则将“按照美的规律建造”?22作为人类实践区别于动物活动的根本原则。可见,作为一种价值尺度,审美意识将人类引向本然、应然的状态,区分善与恶、可为与当为,可以

29、赋予人类真正的自由与解放。在个人层面上,审美意识源于人类特有的复杂性与情感体验能力,引领人类成为生命意义的体悟者。在理性、敏感、好奇、细腻、思辨等与生俱来的品质中探寻现实世界之美,可以生成有助于发明创造的想象力、灵感与顿悟能力,享受人之为人的独特性。因此,在 时代,文科素质教育一定要重视审美教育。席勒指出:审美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我们的感性能力和精神能力的整体达到尽可能有的和谐”。?23审美意识与人文素养联系密切,有助于健全人格、抒发情感,拓展认知界域、创造意义世界和深化美好生活。多样文化充实闲暇。对于非专业的学生而言,人文素质教育可以展示文化的多样性,帮助学生开辟视野、陶冶情操,丰富与充实闲

30、暇生活。随着 劳动社会越来越近,科技生产力飞速发展,人类的闲暇将越来越多。闲暇不等于虚度,如何度过高品质、有价值的闲暇时光?素质教育传承的人文精神与文化多样性弥足珍贵。文化的多样性让学生学习和发展各种文艺遗产,提升生活旨趣,锻炼思维能力。并且,通过对不同时代、领域、境遇中文化作品的了解,人的参悟能力与思想境界不断提升,生命也因此而被赋予更多的包容性、可能性。总之,文科教育是传承优秀文化和人文 年第 期精神的最重要方式,在物质生活产品极大丰富、人类拥有更多闲暇的未来社会中,文化的多样性为人们提供了精神性活动和幸福生活的能力以及自由选择的可能。以意义为中心,而非以数据为中心。在 时代,各种大数据泛

31、滥,包括人文教育在内的很多人类活动,均出现“以数据为中心”的错误倾向。大数据并非全数据,更不是真实世界的完整刻画。在真实世界中,很多东西包括意义在内,是无法真正数字化的。在素质教育领域,“以数据为中心”是某种数字迷信,应该被“以意义为中心”取代,才能真正实现文科教育的超越性功能。进一步而言,好的人文学科应该是意义之学,好的文科教育应该是意义教育。教育最终是培养人的活动,而不仅是培养人才、专家或劳动者。经典教育观念认为,教育要激发每个人的主体性,包括情感、思想、意志和人格等,使之摆脱受无意识支配的“黑暗运动”,进入自觉自为、自知自识、自立自强和自尊自爱的“光明运动”中。从根本上说,所谓教育之光本

32、质上是意义之光。一些人吃饱穿暖,生活优渥,却厌世轻生,归根结底是缺乏人生的意义。很多人屡受挫折,却斗志昂扬,都是某种信奉的人生意义所支撑。人成其为人,因为它是意义动物。通过文科教育,社会将诸种系统性意义理论传承给下一代,共大家选择、实践和坚守,有助于社会成员赋予各自的人生以独特的意义。必须指出,意义问题在智能革命方兴未艾的技术时代,并没有失去价值,相反变得更为急迫。格林兰德认为,技术时代对个人进行教育,使之意识到自己的个性和责任,仍然是教育最重要的任务。?24在 时代,文科教育的功利性和超越性并存,培养技能和提升意义并重,两者相辅相成,不能割裂开来,亦不可偏于一方。三、变革以应对冲击 对文科领

33、域影响巨大,已成不争的事实,业界对其评价更是褒贬不一。支持的一方看重 的低门槛、便捷性、综合化特性,主张将其作为各类文科工作的基础性工具。反对的一方则注意到 生成性、类人性背后的 风险,站在科技伦理的立场上呼吁警惕甚至暂停 后续大模型的研发。这本质上仍是人机友好论与人机敌对论之争。现实情况是,新科技的发展势不可挡,与其过分担忧技术风险,倒不如从争论走向行动,以变革应对冲击。也就是说,要积极深化文科教育变革,使 与中国教育情境更好的融合,走出一条渐进性、持续性、可控性的中国特色文科教育数字化转型之路。毋庸讳言,当前的文科教育有些过时,尤其是落后于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面对 的挑战,中国的文科教育变

34、革至少可以考虑如下问题:(一)博学转向慎思在 辅助生存社会中,知识不代表能力,效率不等于意义。强大的底座能力使学习者可以轻松获取既有文科知识,通过掌握更多资料、记住更多信息以炫耀博学的旧文人习气,已经彻底过时。文科教育的重心要从传授知识转向培养创新能力,意味着对旧传统、旧观点的批判与反思和对新视野、新思想的发现与建构,突破对既有知识的收集、综合和重组。因此,慎思与文科创新关系密切,既是孕育创新思维的基础,又是确保创新效果的基石。它集中体现为一种谨慎思考、周密审度、遴选消化的思维过程,贯穿于文科创新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概而言之,在新科技层出不穷的当下,文科教育应当放弃填鸭式的知识灌输,引导与启发学

35、生深入思考。一是站在审慎的立场上,反思“什么是意义生活”“什么是人的幸福”这样的本源性问题,从而把握当为与不当为的界限,做自己的主人、技术的主人。二是向苏格拉底学习,敏锐地发现问题,谦卑地提出问题,从而将知识转化为理解,进行创造性的学习,注重创新的人文性、价值性、持续性。三是系统性地积累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各种思维技巧,作为慎思展开的起点,避免慎思成为无源之水或白日臆想。(二)专学转向通学过去人们总批评文理隔阂,如今文科内部也存有不少隔阂。一些人学科领地意识过强,画地为牢,相互轻视,甚至“老死不相往来”。伴随机积极应对生成式人工智能对文科教育的挑战械唯物主义观和技术理性流行,知识和学科分化成为自然

36、科学的传统,对深化研究具有明显的积极作用。世纪以来,人文社会科学受自然科学的影响越来越大,也开始走向“分科之学”。智能革命兴起之后,专门学的弊端频现:知识越分越细、越分越窄,专业之外一无所知,因而交叉科学、横断科学和跨学科研究方法出现。只有不同学科间认识论、方法论、价值观的互鉴融合,才能碰撞出更多智慧的火花、鲜活的灵感和意义的创造。斯洛曼()指出:“越推崇专业化教育,就越有必要给它提供一个坚实的通用文化基础。”?25尤其对于文科而言,过度分化不利于知识的流通与新视野的建构。文科本来就应该是通学、问题学,像自然科学一样成为“分科之学”,恰恰丢掉了自身的优势和特色。进入 时代,人类知识从爆炸发展为

37、冗余,眼界狭隘、思维单一的人不仅会被通学、豁达的人取代,还很容易被智能机器所取代。因此,文科教育应当培养具有完整知识结构、开阔学科视野与健全人格品质的人才,以回应技术时代的社会需求。并且,通学也意味着理论与实践的接轨,具体而言就是培养学生对时代洞察力、现实敏感力和实际动手能力,能前瞻性地预见社会问题、规避潜在风险、制定有效方案。(三)提升科学素养必须设法全面提升文科老师和文科生的科学素养。总的来说,目前文科教育工作者和文科生对新科技的发展兴趣不足、关注不够,心理上排斥,科学素养有待提高,不时陷入与时代脱轨、现实脱节的尴尬境地。就应对 的挑战而言,文科教育工作者和文科生当然要深入追踪新科技的前沿

38、发展,集中思考 对当代社会尤其是对文科教育的深度冲击,研究和落地应对之策,做好迎接 辅助生存社会的准备。奥恩指出,科学素养是 时代人类生存必须的第一能力,人类要了解机器的结构和用途,从而最大效用地利用软件和硬件,最大限度地发挥我们的力量来创造。?26生活在技术时代,缺乏对科技的必要了解,常识都谈不上健全,如何能追寻更高的意义世界?文科工作者努力学习科技知识,了解新科技的社会影响,才能面向真实世界进行思考。固守于旧书堆中,讲的东西也难以让他人信服。对教育的冲击,再一次证明了一点:科技与人文的全面融合,才是实现优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之策。必须要强调,文科生追踪新科技发展,主要目标不是促进

39、科技事业,而是从人的立场上审度新科技的应用对社会造成何种冲击,如何改变当代人生存的历史境遇,以及进一步思考如何引导和控制新科技的发展,使之为社会福祉和社会进步服务。(四)熟悉技术工具新科技的发展给文科教育和研究活动,注入了新的活力,比如各种大数据技术工具激发数字人文的繁荣。能够在 辅助下学习、工作和研究,正在成为是教育活动参与者的必要技能。文科工作者需要进行“自我革命”,才能适应新情况。如果文科老师对新技术工具毫不关心,或者专业技能还不如 工具,就可能面临被淘汰的命运。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是在科研和教学工作中努力学习和运用新的技术工具,为学生做出表率。年轻的文科生更是养成追踪本学科中新技术工具

40、的习惯,破除畏难情绪,不断尝试将新技术工具运用到本科学的发展之中,提高学习工作效率,释放更多时间和精力,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与意义创造。当然,文科教育的管理者要提供必须的制度性支持,包括技术培训、设备更新、问题解答和技术支持等。未来像 的应用工具必会层出不穷,甚至出现不掌握新技术工具寸步难行的情况。因此,文科教育必须进行相关的长效制度建设,系统性地应对新技术工具的冲击,以免老师和学生自行摸索,费时费力,效果还不好。(五)专业精品教育为了应对 的挑战,专业文科教育可以考虑走适度的精品化路线。首先,在 辅助工作环境中,文科生的技能要超过,就要接受高水平的精品文科教育。其次,从传承式文科教育转向创新性

41、文科教育,以及在文科教育中融合科技与人文,都意味着未来的专业文科教育可以考虑少而精的发展方向。而与专业文科教育相对,非专业的素质文科教育以超越性熏陶为方向,走的 年第 期是普及性的大众化教育路线,与国人共同富裕之后追求美好生活的目标相适应。总之,专业文科教育精品化与素质文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存在较大差异,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培养模式、考核方式等方面应该有所差别,而不能搞无差别的“一刀切”。在课程体系方面,传统文科教育以传授既有知识为目标,在 时代可以大量削弱类似课程的占比。奥恩认为,在 技术普及的当下,应当构建一套以培养人类所独有的创造性和灵活性为内容的“人类学”课程体系,以培养学生具备科技素养

42、、数据素养、人文素养为目标。?27在教学内容方面,传统文科教育所教授的东西在 面前缺乏竞争力,未来的专业文科教育大可转变教学内容的侧重点。以促进科技素养与人文素养有机融合为出发点,普及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教育相关课程和内容。在培养方式方面,未来的专业文科教育应更多地尝试体验式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在现实体验中将理论、人文、历史、情景认知相结合,更清晰地理解教学内容背后的多元因素,更好地适应变化的现实。(六)意义扎根交往未来的文科教育必须强调人际关系教育的重要性,努力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对话、沟通和合作能力。首先,如前所述,人际交往能力将成为 辅助社会中智能机器无法取代的最重要的人类技能之一。

43、其次,意义获取离不开交往。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深根于人的社会性。也就是说,人必须在与他人的交往和合作中成就自身。哈贝马斯将交往视为与劳动平行的领域,认为主体在劳动中通过工具作用于客体,彰显其主体性,在交往中通过符号与另一主体相互作用,彰显其主体通性。?28再次,避免人的异化离不开交往。在 辅助生存社会中,未来最大担忧不是机器的人化即机器越来越像人,而是人的机器化即人越来越像机器。显然,不断降低的人际交往频率,人机交互则大规模、持续性增加,存在潜在的人类机器化风险,需要更多人际交往来缓解。最后,更多人际交往,接触多元的社会、文化和生活,有助于意义的获取。从本质上说,人的机器化是人的原子化、齐

44、一化、单调化,是对人的社会性、丰富性和多元性的压抑。总之,相比于理工科教育,文科教育在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和习惯方面有优势,必须自觉地加强这方面的工作。比如,在教学方式上加大讨论和对话的比重,在考核方式上强调团队合作和口试的要求,在教学内容上充实情商、口才和心理方面的教育,在科研方式上提倡合作研究和有组织科研等。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之后,很多人年轻人越来越“宅”、越来越“独”,已经将人际交往教育的重要性凸显起来。注:?26?27【美】奥恩:教育的未来: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变革,李海燕、王秦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 年版,第、页。,“():”,“”,:,:,“”,(),“?”,:“”“,:,“:”,:,【

45、英】迈克尔伍尔德里奇:人工智能全传,许舒译,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年版,第 页。【美】马丁福特:机器人时代:技术、工作与经济的未来,王吉美、牛筱萌译,中信出版社 年版,第 页。?I1?I7?25【美】塞尔登阿比多耶:第四次教育革命:人工智能如何改变教育,吕晓志译,机械工业出版社 年版,第积极应对生成式人工智能对文科教育的挑战、页。?I2魏忠:教育正悄悄发生一场怎样的革命,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年版,第 页。?I3【法】贝尔纳斯蒂格勒:技术与时间:电影的时间与存在之痛的问题,方尔平译,译林出版社 年版,第 页。?I4 ,:,?I5陈永伟:超越:生产式 的机遇、风险与挑战,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第 期。?I6,“:”,(),?I8 ,“:”,(),?I9张福贵:新文科建设应凸显人文精神与文学性价值,探索与争鸣 年第 期。?20,:,?21【德】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 年版,第 页。?2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卷,人民出版社 年版,第 页。?23【德】席勒:审美教育书简,张玉能译,译林出版社 年版,第 页。?24 ,(),?28【德】尤尔根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和科学,李黎、郭官义译,学林出版社 年版,第 页。责任编辑:于 是 :(),:;年第 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毕业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