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系统进化、制度变迁和复杂组织开放型复杂巨系统全息协同学导言李宗诚(苏州大学经济研究所 苏州215000)摘要 历史进化过程和现实复杂组织,是需要复杂性科学深入探索和重新解释开放型复杂巨系统领域。本文将概述一个新分析框架,该框架关键包含:全息协同学通常原理;资源配置动力学;系统功效价值论;全协同过程博弈论。新分析对于资源配置系统引入广义技术组成并确定泛理性博弈行为;在资源配置和资源荷载之间引入基础技术约束(及变量),在系统功效和系统损耗之间引入基础经济约束(及变量);内容包含分工结构、信息空间、制度安排、行为规则、合作和竞争、委托和代理、交易费用、网络化、概率分布、运动方程、动态联盟等。关键词
2、系统进化 制度变迁 复杂组织 全息协同性 动态联盟1 引言对于历史演进巨系统和现实复杂性组织探索12,要求我们以非线性动力学、耗散结构理论、非平衡态统计理论、分形几何、协同学、混沌理论等为理论基础和分析工具,对产权理论、制度变迁理论、博弈论、公共选择理论、交易费用经济学3、非线性动态经济学、激励机制设计理论4、信息经济学等加以综合和创新。一个基础思绪是:以Max相关简单劳动、原始生产和财产关系假设为基础出发点,将North,Olsen,Williamson等人提出人类行为假设5加以改善并在合适步骤上补充进来,对新制度主义者Schotter,Axelrod博弈论图解加以修正和拓展并置于合适位置。
3、在进行这种拓展时候,还应部分地改善相关理论和方法(比如,Dietrich交易费用经济学和Stevens集体选择理论6),并在有限范围内加以利用。在按时序重新分析并解释历史演进巨系统和按空间深入探讨并设计现实复杂性组织方面,文7 15 已做出部分工作和结果。这些工作以复杂巨系统为基础研究对象,以社会经济复杂性为突破口,从基础研究框架、基础概念、关键范围系统、关键研究方法、基础原理、关键动力学方程和应用原理和技术方法等层面,对现代科学理论和方法进行研究、综合和创新,取得含相关键意义进展。这些工作试图在“复杂科学全息协同学理论”这么标题之下,提供一个由一系列分析框架组成研究框架体系。这个框架体系包含
4、:I.全息协同学分析框架;II.资源配置动力学分析框架;III.实践巨系统基础分析框架;IV.系统功效价值论分析框架;V.复杂经济巨系统全息协同学分析框架;VI.资源配置系统-环境分析框架;VII.资源间接配置系统分析框架;VIII.资源直接配置系统分析框架;X.经济组织分析框架。从X到I框架,涵盖面(抽象度)越来越大;从I到X框架,复杂程度(具体度)越来越高。在复杂巨系统全息协同学分析框架下,复杂系统或复杂巨系统被划分为两方面:首先是各个含有自适应性、自学习性和自组织性系统(或自系统),其次是对系统(或子系统)进行集中适应、集中学习和集中组织超级系统。这里隐含部分基础假设,由这些基础假设引出
5、一系列基础作用域、特殊作用域和经典作用域。其中,经典作用域包含:自组织竞争域、集中组织竞争域、基础协同域、自组织合作域和集中组织合作域。全协同关系存在于各个系统(或子系统)自适应、自学习、自组织和超级系统集中适应、集中学习、集中组织之间。全协同性标准是整体性标准和非整体性标准统一。新理论试图将整体性标准和非整体性标准结合起来,从各个系统(或子系统)自适应、自学习、自组织和控制大系统集中适应、集中学习、集中组织之间协同关系上研究复杂巨系统存在、改变和发展。利用集中组织序参量和分散组织序参量,新理论不仅研究系统从无序到有序转变,而且研究系统从简单有序到复杂有序转变。本文是对文7 15概括。这些新工
6、作试图建立适适用于历史演进过程和现实复杂组织新框架。该框架关键包含:全息协同学通常原理;资源配置动力学;系统功效价值论;全协同过程博弈论。这是一个新统一分析框架,它包含非线性动力学、耗散结构理论、非平衡态统计理论、协同学、生产理论、技术创新理论、人口理论、博弈论、专业化和分工理论、产权理论、制度变迁理论、定量社会学、知识社会学、信息经济学、国家理论、公共选择理论、系统动力学、决议理论、交易费用经济学、非线性动态经济学、增加理论、组织理论、激励机制设计理论等领域。 2 相关资源配置系统、泛理性博弈行为及基础技术经济条件在相关制度变迁、历史演进和复杂组织研究方面,逻辑起点和处于逻辑起点上范围原生性
7、至关关键。整个人类历史起点显著先于社会制度起点,而社会制度起点显著先于社会复杂组织起点。处于整个人类历史起点上那些范围和概念和处于社会制度起点上那些范围和概念相比,前者是原生和基础,后者则是隶属和衍生;而处于社会制度起点上那些范围和概念和处于社会复杂组织起点上那些范围和概念相比,前者是原生和基础,后者则是隶属和衍生。整个人类历史起点既不应选在人类出现之前,也不应选在人类出现以后,而应选在人类从动物界分离之时。一百多年多学科研究表明,处于蒙昧状态原始人行为既不是非理性,也不是纯粹理性,而是泛理性。原始人个体和群体在恶劣生存条件约束下浑然一体、不可分离。和处于整个人类历史起点上那些范围和概念相比,
8、不管Coase“交易费用”和含有排她性“产权”,North“预期收益”、“国家”及其“暴力潜能”,还是Olsen“搭便车”行为、Dietrich“管理效率”和“组织成本”3,或是Yang“专业化”、“分工结构”和“内生交易”16,信息经济学“委托代理关系”,和其它如“剩下索取权”、“机会成本”,等等,全部是隶属性和衍生性。所以,这些范围和概念不适合作为相关制度变迁、历史演进和复杂组织研究基础范围和概念。图1所表示。 全球一体化 社会革命 大联盟 复杂度 知识革命 网络化 科技革命 信息化 产业革命 工业化 国家 利益集团 阶层 战争 产权 交易 市场 成本 资本 制度 体制 意识形态 科学 知
9、识体系 人类 工具 策略 计划 泛理性 社会组织 生产 技术 管理 效率 创新 专业化 分工 获益 公平 文化 语言 规范 规则 伦理 生命组织 群体 需要 动机 目标 行为 博弈 心理 调整 系统功效 系统损耗 合作关系 竞争关系 自适应性 学习 系统 环境 相互作用 非线性 不可逆性 相变 能量 耗散性 资源配置 资源荷载 信息 有序化 自组织 非平衡性 协同性 混沌性 自然历史起点 生命历史起点 人类历史起点 社会制度起点 社会复杂组织起点 图1 范围序列和概念组群:系统演化生命进化人类演进制度变迁组织创新根据资源配置动力学,我们能够将自然、社会和思维领域中一切运动过程归结为资源配置运动
10、过程。和自然领域非生命资源配置运动过程不一样,生命资源配置运动过程是和生命需要和目标亲密相关;和简单生命资源配置运动过程不一样,动物资源配置运动过程是在非理性博弈行为作用下进行;和通常动物资源配置运动过程不一样,人类资源配置运动过程是在理性或泛理性博弈行为作用下进行。在相对封闭任一区域(自然界限、行政区划、阶层、国家等)范围内,在人口数量、禀赋和分布和该范围内人口所需要资源数量、禀赋和分布之间,存在着资源数量稀缺性、资源禀赋差异性和资源分布非均匀性。在理性或泛理性博弈行为作用下,人类资源配置运动过程包含资源数量、禀赋和分布。图2所表示。在本文及其前列和后续一系列专论建立新框架中,资源配置、博弈
11、行为和复杂组织结构组成中心内容。在这个中心部位,资源配置动力学和系统功效价值论组成基础内容,这方面内容关键在配置主体(组织和个人)和资源及其要素之间展开;泛理性博弈行为研究组成关键内容,这方面内容关键在配置主体(组织和个人)之间展开;复杂组织结构分析组成关键内容,这方面内容关键包含人员数量、禀赋和分布,专业化基础和社会分工结构,组织效率和社会公平程度。新理论研究基础原因和基础关系图3所表示。组织结构分为动力基础、信息机制和决议结构三个层次。组织结构形成和演进关键取决于两个方面原因和关系,即基础技术原因及其关系和基础经济原因及其关系:在基础技术原因及其关系方面,技术创新、技术革命和技术进步和专业
12、化和社会分工之间相互联结和相互作用,不停推进管理创新、管理改善和管理提升,不停推进组织创新、组织改善和组织发展,从而不停完善和改善资源配置系统,在配置作用和资源荷载之间造成基础动力关系演进和发展;在基础经济原因及其关系方面,制度创新、制度革命和制度进步和活动效率和社会公平之间相互联结和相互作用,不停推进管理创新、管理改善和管理提升,不停推进组织创新、组织改善和组织发展,从而不停完善和改善资源配置系统,在系统功效和系统损耗之间造成基础价值关系演进和发展。在专业深化和分工演进这两种目标(或标准)共同引导下,发明者(个人或集团)和占用者(个人或集团)之间博弈关系,组成复杂组织在基础技术条件约束下关键
13、社会基础;在效率提升和公平改善这两种目标(或标准)共同引导下,受损者(个人或集团)和获益者(个人或集团)之间博弈关系,组成复杂组织在基础经济条件约束下关键社会基础。配置主体组织结构、人口数量和禀赋 环境输入 系统损耗 几 资源和要素 资源要素数量 资源荷载 广义技术组成 配置作用 系统功效 资源要素禀赋 (工具-技术-策略-战略) 资源要素分布 输入 输出图2 资源禀赋、配置系统和组织结构 管理创新 / 管理改善 / 管理提升 基础技术原因 技术创新 专业化社会分工 资源配置系统 技术革命 配置作用资源荷载 技术进步 (基础动力关系) 组织创新 / 组织改善 / 组织发展 发明者 占用者组织结
14、构动力基础/信息机制/决议结构 (个人或集团) (个人或集团)博 弈 受损者 获益者 (个人或集团) (个人或集团) 组织创新 / 组织改善 / 组织发展 制度创新 资源配置系统 制度革命 效率提升社会公平 系统功效系统损耗 制度进步 (基础价值关系) 管理创新 / 管理改善 / 管理提升 基础经济原因 图3 历史演进制度变迁复杂组织过程中基础原因和关系3 相关复杂组织、制度安排及非平衡体系非线性动力学行为作为深入分析和重新解释制度变迁、历史演进和复杂组织基础,本文及其前列和后续一系列专论提供以下新基础概念及其组织方法:A. 提出以广义技术(工具技术策略路径战略)为中介、含有复合标准和复杂行为
15、“泛理性博弈”;确立以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为发展动因“资源配置力系统”;给出资源“配置紧度”,以确定配置作用和资源荷载;进而给出资源“赋权紧度”,以确定系统功效和系统损耗。B. 首先在专业深化目标下经过引入“发明者剩下”和“占用者剩下”,用“部门超配置”将资源配置和资源荷载结合起来;其次在分工演进目标下经过引入“发明者剩下”和“占用者剩下”,用“社会超配置”将资源配置和资源荷载结合起来;经过作用可能性边界、社会超配置函数和社会无差异曲线,分析专业化和社会分工相对替换和相互促进.。C. 首先在效率提升目标下经过引入“获益者效用”和“受损者效用”,用“净系统功效”将系统功效和系统损耗结合起来;其次在
16、公平改善目标下经过引入“获益者效用”和“受损者效用”,用“社会纯福利”将系统功效和系统损耗结合起来;经过效用可能性边界、社会纯福利函数和社会无差异曲线,分析效率和社会公平相对替换和相互促进.。D. 在资源配置之间、资源荷载之间、系统功效之间和系统损耗之间相对关系上分别确定“泛理性博弈”主动均衡和消极均衡,在资源配置和资源荷载之间、系统功效和系统损耗之间相对关系上分别确定“泛理性博弈”可行行为和有利行为。E. 在组织基础承载力和组织资源荷载之间、组织配置力和通常资源荷载之间、系统配置力和系统资源荷载之间、环境承载力和系统荷载之间,分别对组织结构、直接配置系统和间接配置系统和系统环境进行动力学分析
17、,揭示历史演进巨系统基础动力学原理。F. 在监控功效和代理功效之间、主体直接活动功效和资源效用之间、主体间接功效和资源效用之间、实践系统功效和环境效用之间,分别对人类组织、直接配置系统、间接配置系统和实践环境进行价值论分析,揭示历史演进巨系统基础价值论原理。G. 依据专业化水平、分工结构和相关内生比较优势和外生比较优势,利用基于Kuhn-Tucker条件超边际分析法(Inframarginal analysis),研究复杂组织基础和结构,分析集团利益差异和冲突。 H. 在组织内部竞争配置力-荷载和合作配置力-荷载之间、组织外部竞争配置力-荷载和合作配置力-荷载之间、组织内外部竞争配置力-荷载和
18、合作配置力-荷载之间,探讨复杂组织演进和制度变迁动力基础;在组织内部竞争功效-损耗和合作功效-损耗之间、在组织外部竞争功效-损耗和合作功效-损耗之间、在组织内外部竞争功效-损耗和合作功效-损耗之间,探讨复杂组织演进和制度变迁价值基础。I. 依据不完全信息、非对称性和全部权安排,在组织内部监控配置力-荷载和代理配置力-荷载之间、组织外部监控配置力-荷载和代理配置力-荷载之间、组织内外部监控配置力-荷载和代理配置力-荷载之间,探讨社会组织总体演进和社会制度总体变迁动力基础;在组织内部监控功效-损耗和代理功效-损耗之间、在组织外部监控功效-损耗和代理功效-损耗之间、在组织内外部监控功效-损耗和代理功
19、效-损耗之间,探讨社会组织总体演进和社会制度总体变迁价值基础。J. 新理论揭示:基础技术经济原因首先经过专业化、社会分工和比较优势来影响合作和竞争关系,其次经过不完全信息、非对称性和全部权安排来影响监控和代理关系;合作-竞争关系和监控-代理关系决定一定社会组织结构,而社会组织结构又影响系统功效和损耗;制度创新、组织创新和管理创新推进社会组织结构不停改变和发展;在由社会物质形态、社会信息形态和社会精神形态共同组成社会形态中,基础技术原因和基础经济原因组成关键基础和主导力量。图4所表示。K. 研究表明:在技术进步、专业化水平提升、社会分工演进和产权制度创新等作用推进下,人类历史前后经历六种基础类型
20、组织及其社会形态以简单联盟博弈为主导行为原始共同体及其社会形态;以零和竞争博弈为主导行为对抗型组织及其社会形态;以非对称信息博弈为主导行为竞争型组织及其社会形态;以合作博弈为主导行为合作型组织及其社会形态;正在兴起网络型组织及其社会形态;和未来以泛理性博弈为主导行为复杂共同体及其社会形态(理想化社会形态)。L. 研究表明:在资源配置(动力)和资源荷载(任务)、系统功效(收益)和系统损耗(成本)之间,复杂组织内外部合作和竞争、监控和代理关系组成泛理性博弈基础。强化整体集中化力量,在于复杂组织内外部合作关系和监控系统;强化局部分散化力量, 在于复杂组织内外部竞争关系和代理系统;在整体和局部之间实现
21、协同性总体化力量,在于复杂组织内外部合作-竞争均衡关系和监控-代理平衡系统;分散组织竞争、集中组织竞争、基础协同性、分散组织合作和集中组织合作,组成全息协同系统基础作用域。M. 在多样性选择、分布式决议、行为复杂化及信息不完全条件下,在资源配置和资源荷载、系统功效(收益)和系统损耗(成本)之间,为设计一套确保实现公平和效率双重目标机制,提供理论基础;经过引入资源配置可行集合、有利集合和初始资源量,给出对应信息空间、响应函数和配置规则,并由此确定包含分散组织竞争、集中组织竞争、基础协同、分散组织合作及集中组织合作等机制在内全协同过程机制;还简明讨论激励相容、非对称信息和委托人-代理人问题。N.
22、新理论所讨论现象是在参与者水平上合适计入涨落、需求、心理行为、思维活动、理性博弈、专业化、社会分工、合作和竞争、监控和代理、集中化决议、权力分散化、利益关系等一个复杂组成,并在经济、政治、教育、宗教、技术、科学、文化、社会风俗、民族传统、家庭(或家族)等方面(侧面、维度)划分为五种经典组织规则,即分散组织竞争规则,集中组织竞争规则,基础协同规则,分散组织合作规则,集中组织合作规则。在基础技术约束(资源配置可行性条件)和基础经济约束(资源配置有效性条件)下,不停发展专业化和社会分工连同不停波动思想、情绪和博弈行为,往往最终造成组织规则由一个规则转变为另一个规则。另外,迄今没有明朗化规则也会在社会
23、改变过程中得到发展;所以,可能规则是多支路。0. 在从多种个体微观水平到社会宏观水平作用变换中,新理论还引入“社会联盟构形”概念。社会联盟构形描述了一个在社会各个局部区域对于参与者规则分布,而且能够看作该社会一组合适宏观变量集合。在新分析中,在多种决议上出现理性和偏激、有意识和潜意识、遗传和受环境影响复杂相互关系“微观细节”将被省略。在不考虑微观影响细节时,我们能够经过宏观变量运动概率来描述系统。在这么场所,我们必需求援于能够建立合理可灵活选择社会构形和转移概率唯象方法。 社会精神形态 文化活动 科学研究 技术构思 情感交流 意识形态 教育活动 法制观念 伦理观念 时代精神 系统功效 资源荷载
24、 配置作用 精神资源配置 系统损耗 社会形态基础关系 社会物质形态 社会信息形态 技术基础 生产系统 生产关系 技术规程 生产结构 经济制度 政治实体 文化载体 教育设施 政治制度 文化典籍 教育信息 法制设施 军事实体 信息载体 法规条例 军事信息 知识信息 系统功效 系统功效 资源荷载 资源荷载 资源荷载 配置作用 物质资源配置 信息资源配置 系统损耗 系统损耗 图4 社会基础形态和基础技术经济原因P. 进而建立对应概率分布主方程、Foke-Planck方程、Langevan方程和平均值方程。这些方程能够以相当近似形式用于分析基础全息协同过程。初步以临界涨落来说明复杂相变和分岔过程。Q.
25、针对现代社会高度动态性和高度不确定性环境,探讨多元化、柔性化和网 络化组织结构设计问题。在引入包含分散组织竞争、集中组织竞争、基础协同、分散组 织合作及集中组织合作等机制在内全协同过程机制基础上,建立了适适用于动态性和不确定性环境复杂组织全协同决议模型。经过建立基础技术变量和基础经济变量概念,导出动态环境、全协同决议和网络组织结构三者之间关系数学表示式。还初步分析组织结构对历史演进和制度变迁影响。参考文件:1 Roger N N. The 21th century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 stragy reportJ.AD-A257167.1991,3:1-4.2 M
26、arcus Alexander.Getting to grips with the virtual organizationJ.Long Range Planning,1997,30:23 美迈克尔迪屈奇.交易成本经济学(中译本)M. 王铁生、葛立成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4 Hurwicz, L.On informational decentralized systemsM.North-Holland, 1972, 297-3365 North D C. Institution,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Cambri
27、dge University Press,19906 美乔.B.史蒂文斯. 集体选择经济学M. 杨小维译. 上海三联出版社,19997 李宗诚. 全息协同系统及其进化方程和支配原理J. 系统工程,1993.9,Vol.11(5).8 李宗诚.组织/自组织全协同经济系统及其计量分析J.统计和管理,1993(1)9 李宗诚.产权组织创新:系统分析和总体设计J.世界经济文汇,199910 李宗诚.自组织控制系统分析方法J.中国控制理论学术论文集,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1 Li Zong Cheng (李宗诚). A rate equation of the laser that reflec
28、ts the coherence of light,Optics & Technology,199512 Li Zong Cheng (李宗诚). Basis of time series analysis on a nonequilibrium process,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Industrial Technology,199613 李宗诚.复杂巨系统全息协同学(第一卷)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出版,199614 李宗诚.复杂巨系统全息协同学(第二卷)M.北京:学苑出版社出版,15 李宗诚.人-机-环境系统工程动力学基础J.中国人-机-环
29、境系统工程学术论文集,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6 杨小凯, 黄有光.专业化和经济组织(中译本)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The evolution of system,the change of institutionand the complex organizationIntroduction to holosynergetics for complex giant systemLi Zhongcheng(Institute of Economy,Suzhou University, Suzhou 215000,CHINA)Abstract The evolutional p
30、rocess of history and the complex organization of reality are the field of complex open-giant system ,in expectation of the deep going exploring and reexplanation of complexity science. A new ana-lytic frame is put briefly, with the general principle of holosynergetics, the dynamics on disposition o
31、f resources,the value theory for efficacy of system, the game theory for holosynergetical process. For disposing system of resources,the new analysis puts in the generalized technical formation to define the gaming action with panrationality, and puts in the basic technical restraint(and variable) b
32、etween the disposition and load of resources, and puts in the basic economic restraint(and variable)between the efficacy and loss of system, with the analysis involving division structure of labor, space of information, arrangements of institution, regulation of action, cooperation-competition, principal-agent, transaction cost, net workstation,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 motion equation, and so on.Keywords Evolution of system Change of institution Complex organization Holosynergy Virtual enterpri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