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杨慎《山海经补注》及其考据学成就.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725265 上传时间:2024-06-05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2.6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杨慎《山海经补注》及其考据学成就.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杨慎《山海经补注》及其考据学成就.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杨慎《山海经补注》及其考据学成就.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杨慎 山海经补注 及其考据学成就贺玉洁(咸阳师范学院 文学与传播学院,陕西 咸阳 712000)摘要:就古代 山海经 研究史而言,清人之考据成果最为丰硕。然清代之考据,实由明人奠其基、肇其端。杨慎生当正嘉间,于空疏浮泛的学术氛围中尚博崇实、钩隐抉微,撰成 山海经补注。作为继郭璞后首部最具影响力的注本,该著以博征精究、求实考据之法,开启明清 山海经考证训释之风气,并为清代 山海经 考据学的繁荣奠定了基石。关键词:杨慎;山海经补注;考据;考据学中图分类号:K8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914(2024)01-0089-07Yang Shen s New Annotation of t

2、he Scripture of Mountainsand Rivers and Its TextologicalAchievementHE Yujie(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Communication,Xianyang Normal University,Xianyang 712000,Shaanxi,China)Abstract:In terms of the ancient research history of the Scripture of Mountains and Rivers,thetextual research achievements of t

3、he scholars in the Qing Dynasty are the most fruitful.However,thetextology of the Qing Dynasty was actually a precedent created by the scholars of the Ming Dynasty.During the period of Zhengde and Jiajing in the Ming Dynasty,Yangshen is famous for his abundantknowledge.In the impractical academic at

4、mosphere,Yang wrote New Annotation of the Scripture ofMountains and Rivers with the multi-evidence method and realistic spirit.As the first most influentialannotation version,followed by Guopu s edition,Yang Shen s New Annotation of the Scripture ofMountains and Rivers not only opened the textual re

5、search atmosphere of the Scripture of Mountainsand Rivers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but also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the flourishing of the textualresearch in the Qing Dynasty.Key words:Yang Shen;New Annotation of the Scripture of Mountains and Rivers;the annotation;textology文学与文化研究收稿日期:2023-10

6、-10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21JK0427);咸阳师范学院“学术带头人”资助项目(XSYXSDT202103)。作者简介:贺玉洁(1988),女,咸阳师范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明清文学。山海经 是我国古代典籍中最具争议性的一部奇书,其内容庞杂,语多诡谲,人多以“疑”“怪”视之。晋郭璞首注 山海经,此后千余年未见有影响力的著述问世。自明杨慎补注 山海经 以来,注本日多,至清则益臻完善。学者以为,明人治 山海经 成就甚夥,其中杨慎提出的“夏鼎起源说”实为“榜样之学”,足以为后世龟鉴。还有学者从跨文化角度探讨杨慎对 山海经 地理名物的考辨。本文立足文本,古人以“疑”

7、“怪”视 山海经 者不在少数,如司马迁 史记 大宛列传 曰:“至 禹本纪 山海经 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又如朱熹言“山海 之怪妄尤甚”。再如胡应麟称其为“古今语怪之祖”等。见李质繁 明人对 山海经 的阅读接受与明代学术(北京社会科学 2021年第5期);伦珠旺姆(宁梅)、胡学炜 杨慎山海经补注 的跨文化视野(西北民族研究 2020年第4期)。2024年1月咸阳师范学院学报Jan.2024第39卷 第1期Journal of Xianyang Normal UniversityVol.39 No.1分别从学术视野、治“经”方法两大维度进行考察,力求全面展示杨慎 山海经补注的学术实绩及其不足。

8、一山海经补注 简介明中叶,伴随着博学思潮的兴起,山海经 研究渐趋繁荣,杨慎正是这一思潮和研究的重要倡导者与推动者。其记诵之博、著述之富,时所罕见。王世贞认为“称博学饶著述者,盖无如用修”11053,李调元赞之“雄才博雅,精于考证,为有明一代之冠”21,四库馆臣亦谓之“博洽冠一时”31995。在杨慎现存的二百多部著作中,考据类尤多,其所著 转著古音略 丹铅总录 谭苑醍醐 等数十种,“虽疏舛伪妄,在所不免,然读书博古、崇尚考据之风,实从此启”4170。山海经补注 为杨氏多年研究所得,是其考据学的重要成果之一。有明一代,山海经 很受重视。前期以刻本为主,主要有正统十年(1445)道藏本、成化国子监刊

9、本及吴宽手抄本。中后期随着经济的发展,更加促进了它的刊刻与流行,版本众多,其中嘉靖十三年(1534)黄省曾 山水经(即 水经 山海经 合刊本)、万历十三年(1585)王琯本、万历四十三年(1615)朱笺本流传尤广。除了刊刻郭璞注本,此期还出现了其他注本。张步天先生以为,明代为 山海经 作注者凡三家,即明初刘会孟 评 山海经 、明中叶杨慎 山海经补注 及王崇庆 山海经释义。刘会孟,生卒无考,其所著 评 山海经 殆未刊刻,流传不广,故于明清文人笔下鲜见称引。此书首见著录于吴任臣 山海经广注杂述,吴氏在其 广注 中引刘会孟语达七十条,独在其卷二“积石之山”条引刘辰翁语一则。按刘辰翁,字会孟,号须溪,

10、庐陵人,其所评点唐宋诗诸家及 世说新语 颇为精核,常为明清文人所征引,征引之际常以“刘会孟”称之。故笔者推测,刘会孟并非张氏所言为明初文人,而是南宋遗民刘辰翁。按此推论,则明代为 山海经 作注者仅王、杨两家。王崇庆 山海经释义 初刻于嘉靖十六年(1537),虽早于杨慎 补注,然其评注多以己意出之,就连为该著作序的董汉儒也说“非公释经也,经释公也”5卷首,四库馆臣更贬之“词皆肤浅”6227。与王氏相较,杨慎之考据颇见根柢。杨慎 山海经补注 凡一卷,现存四种版本:明万历刻 升庵杂著 本、清李调元 函海 本、清嘉庆南汇吴氏听彝堂刻 艺海珠尘 本、清光绪元年(1875)湖北崇文书局辑刊 子书百家 本。

11、据刘大昌、周奭为该著所作二序跋可知,尚有嘉靖三十三年(1554)蜀刻本流传于时,惜已佚。今 升庵杂著 收录杨慎为该著所作序文两篇,即 山海经补注序 跋山海经。其中,山海经补注序 跋尾写到:“嘉靖甲辰冬十有二月二十五日杨慎书”。按“甲辰”即嘉靖二十三年(1544),故此书定稿当在是年,时杨慎花甲且一周矣。次年,杨氏又作 跋山海经 一篇。今观此文,可知其治 山海经 约可追溯至正德年间,其文云:昔者,吾友亳州薛氏君采,雅义同好,相过从数焉。一日广坐中,君采诵 文选 山海经,相与订疑追思昔游,忽已三十余年,君采九原不作矣,愈光隔以千里,因录 山海经补注,纪其语于卷尾。嘉靖乙巳仲秋前三日杨慎书于三玄亭5

12、39“嘉靖乙巳”即嘉靖二十四年(1545),文中又言“忽已三十余年”,据此上推三十年,则为正德十年(1515)。篇中所言“君采”,当指薛蕙。薛蕙,字君采,号西原,正德九年(1514)进士。按正德八年(1513)癸酉,慎丁继母喻夫人忧,归居新都。十年十二月,服阙还京。次年二月,方抵京师。故杨、薛二人于正德十一年(1516)才有可能进行直接交往,并共同研习 山海经,而杨慎本人于 山海经 的研究亦或更早。自早年倾心结缘,遂探赜索隐,年逾花甲,始成该著,杨慎之于 山海经,可谓皓首穷“经”!此外,杨慎在 跋山海经 一文还重点阐述了他重视 山海经 的原因。他认为“六经,五谷也,岂有人而不食五谷者乎?虽然,

13、六经之外,如 文选 山海经,食品之山珍海错也。徒食谷而却奇品,亦村曈之富农,苟诋毁者或以嬴悖老羝目之矣”。此处,杨慎将 山海经 文选 均视为读书博古之必备经典,并贬斥不屑读此二书者为“村曈之富农”。其友张愈光闻之,深以为契,赞曰:“文选 如食熊膰,极难熟而味隽永;观 山海经 如食海味,必在饫醉之后,枵腹则吐之不纳也。”539以“饫醉”喻学问之淹博,意即惟博学通达之人方能深味 山海经 之妙谛,若“枵腹”之人则食而不化。按 山海经 自古号称奇书,且内容庞杂、包罗万象,实“博物之权舆,异苑之嚆矢”69。盖因其“博”且“异”,亦以难著称,故郭璞有言“非天下之至通,难以言山海之义”1480。杨、张二人均

14、着意强调惟博通者方能解此“经”。可见,以杨慎为代表的六朝派文人,视 山海经 为富有文学本文所引用 山海经补注 皆出自清嘉庆南汇吴氏听彝堂刻吴省兰辑 艺海珠尘 本,四川省图书馆藏。90咸阳师范学院学报第39卷第1期贺玉洁:杨慎 山海经补注 及其考据学成就91意味的博物书籍而大加推挹。在崇博尚通的治“经”主张下,杨慎正是以其弘博之学、博征之法为 山海经 作补注。二 考据的论域山海经补注,注释凡106条。所谓“补注”,顾名思义,即补郭璞注本之不足或遗漏。该著虽有笔记杂考之嫌,但新意迭见,时见精拔。基于崇博尚通的学术视野,杨慎主张运用多种方法研究 山海经。崇博尚通的学术视野,为杨慎研究 山海经 提供了

15、广阔的平台与多重思路。其治“经”方法丰富而多样化,如名物考辨、文字训诂、风俗地理考述、历史的方法等。第一,名物考辨。古人以为多识鸟兽草木之名,征故实而辨名物,方可博览而不惑。杨慎于此用力尤勤,“凡宇宙名物,经史百家,下至稗官小说,医卜技能、草木虫鱼,靡不究心多识,阐其理,博其趣,而订其讹谬焉。”7503。而核实定名,事刊疏谬,正是杨慎 补注 成就最突出的一面。他对名物的考证,约分两条途径:其一,本着朴素的历史观探究物理。如 西次二经“女床之山”条:“其阴多石涅”。杨注曰:石涅可以染黑色。论语 曰:“涅而不缁”,即此物也。又可以书字,谓之石墨。上古用漆书,中古用石墨书,今代用烟墨,不知石墨为何物

16、意。本草:黑石脂,一名石涅,又名元丹,又名黑丹。8通过文献征引,阐明石涅即石墨,又名元丹、黑丹、黑石脂,并清晰地勾勒出自上古至“今代”书写所用颜料的演变轨迹。其 丹铅续录石涅 篇亦记载之。此说后为吴任臣 山海经广注 所引,郝懿行 山海经笺疏 亦以为然。其二,通过对文献的征引探究本质。如 南次二经“漆吴之山”条:“处于海,东望丘山,其光载出载入,是惟日次。”郭注云:“神光之所潜耀,是日景之所次舍。”杨慎对此提出质疑,其以为:山海经 载日月所出入之山凡数十。盖峰峦掩映,壑谷层叠,所见然矣,非必日月出没定在是也。8为了使自己的观点更有说服力,他博采众说,广泛征引,又曰:史记 云:“昆仑山,日月所隐蔽

17、,以为光明者也。”曹孟德乐府:“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孟郊 终南山 诗:“日月石上生,幽谷夜光明”是也。8通过征引 史记、曹操乐府、孟郊诗,力破郭氏“神光”之说,证明其光乃“峰峦掩映,壑谷层叠”所致。此解甚为精辟。至于该处所提到的“山海经 载日月所出入之山凡数十”一说,在 大荒东经“大言山”条有着详细论述,其文云:按 山海经 纪日月所出者七,日月所入者五,日月所出入一,其纪日月之出也,曰大言山、曰合虚山、曰明星山、曰鞠陵山、曰汤古扶木、曰漪天苏门山、曰壑明俊疾山,皆在 大荒东经。其纪日月之入,曰丰沮玉门山,曰日月山天枢也,曰鏊鏖钜山,曰常阳山,曰大荒山,皆在大荒西经。曰浴日

18、,一在大荒南经之甘渊;曰浴月,一在大荒西经之玄丹山。其纪日月所出入,一在大荒西经之方山柜格之松焉。考之 淮南子,日所出入又多不同,存而不论,可也。8经过缜密分析、归纳总结,杨慎以为:日月之出,皆在大荒东经,日月之入,皆在 大荒西经。此说颇具独创性,并给后学者带来一种可能性的启示:在星象历法尚未健全的远古社会,人类正是通过观察日月在山头的出入来纪时。今人袁珂在 山海经校注中,继承并纠正了杨氏的推论。袁氏以为,山海经记日月所出之山凡六(汤古扶木仅日出之地,非日月所出之地);纪日月所入之山亦六(盖漏列龙山也)。杨慎之说虽欠严谨,首倡之功实不可没。第二,地理考证。杨慎倡导实地考察,反对“不出户而知天下

19、”。他认为“天下诚难以不出户知”,故而提倡“见睫者不劳身历,滕口者不若目击”。杨氏本人博学多识,阅历极广。据其所言,自遭贬谪,“所历道途,万有余里。齐、鲁、楚、越之间,号称名山水者,无不游已。乃泛洞庭、踰衡、出夜郎,道碧鸡而西也。其余山水盖饫闻而厌见矣”91106。他在考校 山海经 之山川地理时,常能耳目亲验之,故颇有创获。如 西次四经“鸟鼠同穴之山”条,郭注云:“今在陇西酉阳县西南山,有鸟鼠同穴。”杨慎以为,郭氏所言未为精当。其文云:此即 禹贡 所记导渭之山也。今陕西人实云有之。自修撰正戍边时,亲见之。宋人作书传,乃以鸟鼠为一心,同穴为一山,意欲附于不语怪,无不知其妄,可笑也。8尚书 禹贡

20、明确记载:“导渭自鸟鼠同穴。”孔传亦云:“鸟鼠共为雌雄,同穴处此山,遂名山曰鸟鼠,渭水出焉。”引据确切,言之凿凿,“今陕西人实云有之”,且杨慎本人又“亲见之”。此处,他以文献记载、耳目亲验、民间传言三重考据法,证明鸟鼠同穴为渭河发源地,当无疑义。从中亦可见其考据之严谨求实。此后,学界多以此为定论。顾颉刚先生在探源鸟鼠山时曾吟联一副:“疑问鼠山名,试为答案歧千古;长流渭川水,朔至源头只一盂。”1029其义不自明了。又如 海内经“都广之野”条:“西南黑水之间,有都广之野,后稷葬焉。”郭注云:“其城方三百里,盖天下之中,素女所出也。”杨注曰:“此盖郭璞别以异闻增入之也。黑水广都,今之成都也。素女在青

21、城天谷,今名玉女洞。”按 杨慎学谱 载,新都杨氏,元末以来,自楚徙蜀,至慎则六世矣。116作为其故里,杨慎对成都的熟悉程度不言而喻。他根据经文所描述的地理环境、气候物产、自然景观等,从而断定“都广之野”当为成都。这一结论得到后世学者的广泛认可。袁珂 山海经神话 便持此论,蒙文通也以为“都广”即古之成都平原,今之四川西部地区12467。第三,民俗考述。杨慎入滇三十六年,长年的谪居生涯使其对云南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物质文化浸染尤深。他惊喜地发现,这方神奇而古老的土地,与经文中一些看似“怪异”的现象有诸多暗合之处。如 海内北经“犬封国”条:“犬封国曰犬戎国,状如犬。有一女子,方跪进柸食。”

22、杨注曰:今云南百夷之地,女多美。其俗不论贵贱,人有数妻。妻妾事夫如事君,不妒忌。夫就妾宿,虽妻亦反服役之,云重夫主也。进食更衣,必跪,不敢仰视。今日,姜梦宾为兵备,亲至其地,归,戏谓人曰:“中国称文王妃后不妒,百夷之妇,家家文王妃后也。”跪进杯食,盖纪其俗。8文中所载姜氏即姜龙,字梦宾,明史 有传,嘉靖初以副使任云南兵备道。姜、杨二人极相友善,因着共同的治学兴趣,“暇则相与稽古问俗,茫然莫溯其源,漫索之民间”551。故杨慎对姜氏所言深信不疑。按犬戎即今陕、甘一带,“百夷”则为滇中少数民族的旧称。可见,虽南北囿隔,民情风俗却颇为相似。该注以南释北,看似不相及,实则揭示出各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互相

23、影响、互相融合的特点。其最经典的补注当属“黑齿之国”“三身之国”条。大荒东经“黑齿之国”条:“帝俊生黑齿,姜姓,黍食。”郭注云:“诸言生者,多谓其(圣人)苗裔。”杨慎对此提出异议。其文云:凡言生者,未必其亲所产。尚书:“舜别生分类,生之为言姓也。”盖谓之性而别其种类,相传既久,后世自以为圣帝之苗裔也。今如云南木邦孟养之夷云:天皇帝是我兄之类。古者,五胡皆自以为圣帝之后,匈奴自谓天之骄子,元魏谤天嗣,自谓天女所生,不难于诬天,况圣人乎。8通过征引 尚书,杨慎认为经文所谓“生者”应为“言姓”,且 山海经 中凡言及“黍食”者,必言帝俊赐姓。这在 大荒南经 三身之国 条,有着详细阐释,其文云:黍食,言

24、犹火食也。他如盈民之国,于姓,黍食。不死之国,阿姓,甘木是食。蜮民之国,桑姓,食黍。焦侥之国,几姓,嘉谷是食夷狄岂有姓哉?盖禹赐土姓而覃及四裔也。书所谓声教迄四海。此亦可证。今南中夷人有合国一姓者,其遗俗乎?其曰食木叶,食鱼,食木,实王制所云不火食者也。8其以为,“火食”与“不火食”及“今南中夷人有合国一姓”,皆古王制。根据 山海经 中所载各族食祭风俗及“夷人”各自标榜圣帝之后的情形,杨慎指出华夏各族皆“自以为圣帝之苗裔”,是一种“相传既久”的种族认同。这在以“华夷之防”为核心的明代儒学民族观背景下,尤为难能可贵。此外,作为明中叶古学复兴时期的著名文人、六朝派领袖,杨慎的文学以弘博衍奥著称,这

25、与其留意山海经 诸类古籍不无关系。他非常重视 山海经的文学特色,并首开其例对其文学性加以抉发。如北次二经“管涔之山”条:“北次二经之首,在河之东,其首枕汾,其名曰管涔之山。”杨注曰:“山海经皆先书山名,此山独变文,亦奇笔也。”又 北次二经“白沙山”条:“又北三百五十里,曰白沙山,广员三百里,尽沙也。”杨注曰:世传六一公作 醉翁亭记,始云“滁四面皆有山”,又改云“滁为州,山四周”,又改云云,末乃改云“环滁皆山也”,可谓简而奇。然 山海经 已有此语。如 泷冈阡表“求其生而不得”,下数转语出 孔丛子。学古文者,岂可不读古书乎?8杨慎以为“古人文法皆有祖”13367,今人习文者亦当如是。上古之文,简而

26、有法,学古文者,当习古人文法。山海经 文法“简而奇”、常而有变,古之名家作手如欧阳修者多学之,今之为古文者“岂可不读古书乎?”三 考证古字及古音方法举隅杨慎于 山海经 之考证,往往不惮冗繁,遍征群92咸阳师范学院学报第39卷第1期贺玉洁:杨慎 山海经补注 及其考据学成就93籍,潜心推究,剖疑析义,体现了博学征实的精神。今人以为,杨慎治学尤重文字、音韵之训释。林庆彰在 明代考据学研究 中,将杨氏考据类著作分为文字学、音韵学两类,并从“厘定字音、订正字义、考订连绵字、考方言俗语”1478-79四则论述其考证成果。王文才 杨慎学谱 则从辨音理、释字义、论句法、校异文等方面论证其治学方法,并以为杨慎以

27、其学术实践启导了明清考据之学风1518。山海经 号称古书,多古音古字,故杨慎常从文字、音韵的角度加以考订。其一,古文字训释。杨慎以为解读经典,必先识古字。在 升庵经说 中,他多次表示,不识古字,“安可以解经哉!”惟识得古字,方可抉发经典之内在意蕴,进而又提出“古书不可妄改”12369。其开篇首条注释便声明了这一观点,南山经“山”条,杨注曰:“旧本作 ,近刻本改作 鹊,此等古字宜存之,甚矣,今人之妄也。”此后他又不断重申这一原则。如东次三经“无皋之山”条,杨注曰:“郑元注 礼记,不改本字而音。其下郭璞注 山海经,亦不改本字而音。其下深得圣人阙文之义,宋人则直改之矣,章句且颠倒,况字与音乎?”肯定

28、宋前学者重原典、不妄改的治学风气,贬斥宋儒专以己意窜改古书之陋习。同时,也可看出他对版本校勘颇为重视。杨慎训释经文古字,厥有三端。一曰因形说义,即通过字形探究字义,并辅以佐证明示之。如 南山经“亶渊之山”条:“亶渊之山有兽曰類,自为牝牡”。郭璞称引 庄子 语“類自为雌雄而化”表明观点。杨慎对此亦深信不疑,然与郭氏相较,其论据更为充分。杨注曰:今云南蒙化府有此兽,土人谓之香毛,具两体。二十八宿真形图心、房二宿,皆俱两体。8杨慎认为,“類”即今云南蒙化府之“香毛”,并从天文学的角度证明其“具两体”的合理性。在肯定“類”可“自为牝牡”的前提下,依其字形加以进一步考证。又云:再考此兽類名。盖种无异同,

29、雄亦類雌,雌亦類雄,類字之义,愈益可明。许氏 说文 云:“犬多相類,故類字从犬。”非也。犬亦有食犬、吠犬、猎犬之分,其色又别,何得其相類乎?古人制字,凡兽多从犬从豕,未必尽取义也。8杨慎之于 说文 尤为推重,自谓“自志学之年,已嗜六书之艺,枕籍 说文,以为折衷”1614。然他不株守许氏旧说,大胆质疑,独申己见,提出“古人制字,凡兽多从犬从豕,未必尽取义也”的论断,洵为有识之见。二曰因音求义,即通过古音通假,阐明词义。如大荒北经“成都载天”条:“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于禺谷。”郭注云:“愚渊,日之所入也,今作虞。”杨注曰:“禺谷,即虞渊,古人用字例以同音相借,虞渊,又作吴泉。”郭璞以为古之“

30、禺谷”为今之“虞渊”,杨慎在此基础上,明确指出,二者当为同音相借,旨在揭示古人用字有此惯例。又如 海外东经“竖亥”条:“帝命竖亥步,自东极至于西极,五亿十选九千八百步。”杨注曰:“选,万也。“选”与“万”古音相通,遂借其字。”杨慎先引郭注“选,万也”,次则从古音通假层对之加以阐释,意思就更加明了了。三曰因文说义,即通过语境判断字义或词义。如 大荒东经“少昊之国”条:“少昊孺帝颛顼于此。”郭注云:“孺义未详。”杨注曰:“今按孺,长育之也,别无异议。盖郭以奇求之反不得尔。”杨慎以为郭璞一味求奇,反不得其解。他根据“孺”字所处语境,判定其应作长育之义。按“孺”,广雅 曰“生也”,庄子 天运篇“乌鹊孺

31、”,便作此解,杨氏之说信矣。后郝懿行 山海经笺释、袁珂 山海经校注 均按此义解。其二,古音训释。杨慎以为“古人恒言音义,得其音斯得其义”,故提倡先通古音学,而后“于经有裨”“于古有考”1613的学术取向。王文才先生以为“杨慎之治学,固为清儒遵循之径。一曰明音义,盖欲以汉古文字之学,通周秦遗篇又致力于古音之发明,虽理或未融,实下启陈第,至亭林而转精”,从而总结出清儒承其学,“以音韵为锁钥,解读古经,成就一代学术”15111。杨慎常从音韵学角度考证 山海经,且颇有创见。如 南次二经“成山”条:“水出焉,而南流注于虖勺。”郭注云:“虖,音乎,勺或作多。”杨注曰:按虖勺,即滹沱也,古今字异耳。况“多”

32、之音与“沱”相近,无疑。滹沱有南有北,此南滹沱也。其字古书所载,例无定体。山海经 作虖勺,又作虖多,此南也。作瀖池,北滹沱也。说文 作淲池,而引 诗“淲池北流”,今误作淲池。水经 作淲池,秦 诅楚文 作亚驼,字林作淲沱,史记 作嘑池,九州记 作滹沲,礼记 作呼池,注作恶池。8杨慎以为“虖勺”与“滹沱”实为古今字。为补郭注之未备,他多方取证,连番征引 说文 诗经 水经诅楚文 字林 史记 九州记 礼记 数部典籍,从而证明“淲池、滹池、亚驼、淲沱、虖池、嘑池、瀖池、恶池、呼池”应为异体字。在其 古音骈字 中,全录以上诸字,并将之归入卷上“平韵”,属歌韵部。可见,他是由字体之通求字音之通,进而求文义之

33、通,而音韵实为其解读经文之关键。其旁征博引之考据特色于此亦可窥一斑。此外,杨慎古音学颇为精要的一点在于明确提出古音概念,并且认为语音是发展变化的。故他在补注 山海经 时,注重阐明古音至今音之演变。如 海内东经“沅水”条:“沅水出象郡,入下雋西”,在为“雋”作注时,杨慎首先指出其古音读“胙袞反”,其次标明其今音读“剪”。杨慎在其他的考据学著作中,还大量征引 山海经 语料,如 谭苑醍醐 古音略例 古音骈字 丹铅总录 艺林伐山 等,尤以 转注古音略 为多,引文达40余条,杨慎“自谓平生心力,独萃此书(转注古音略)”16575。由斯可见,其古音学和考据学得益于 山海经 之处甚多。四 史家眼光与征实精神

34、山海经 向来被视为荒诞不经的神仙语怪之作,研究者多作猎奇之想或当作笔记小说来加以评论。杨慎则主张从史的视域考证 山海经 的成书始末,并以征实精神阐释其中的怪异之说,对清代山海经 研究影响颇深。长久以来,世人普遍以为 山海经 当为禹、益所作。此说肇端于汉刘秀,其以为“禹别九州,任土作贡;而益等类物善恶,著山海经”1477。其后,文人学者多持此论。如郦道元 水经注序 言:“昔大禹记著山海,周而不备。”171刘知幾 史通 亦持此论,“夏禹敷土,实著 山经”18192。此说始为宋人质疑。朱熹疑 山海经“本依图画而为之”194235,当为“战国好奇之士”所作。至杨慎则从史的角度全面系统地论述了 山海经

35、的成书始末。他在 山海经补注序 中征引 左传,爬梳其著作始末,并勾勒出“图鼎经”的成书轨迹,其文云:“左传 曰:昔夏氏之方有徳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入山林,不逢不若,魑魅魍魉,莫能逢之。此山海经之所由始也。神禹既锡玄圭,以成水功,遂受舜禅,以家天下。于是乎收九牧之金以铸鼎,鼎之象则取远方之图其神奇殊汇、骇世惊听者皆一一书焉”,此言大禹治水有功,铸鼎纪之,鼎之象则取远方之图。又“太史终古藏古今之图,至桀焚黄图,终古乃抱之以归殷。又史官孔甲,于黄帝姚姒盘盂之铭,皆缉之以为书。则九鼎之图,其传固出于终古、孔甲之流也,谓之曰 山海图,其文则谓之 山海经。至秦而九鼎

36、亡,独图与经存”538。杨慎以为,九鼎之象经史官之流描绘成图,得以保存、流传,后人依图成文,始得 山海经 一部。换言之,他认为 山海经 并非一时一人所作,而是代有增益,逐步成书,其最后成书当出自秦汉史官之手。此后,言山海经 者多持此论,其逐步成书说亦为当代学术界所公认。至于最早论及 山海经 图、文关系者,当属左思 吴都赋,其文云:“名载于 山经,形镂于夏鼎。”而从图与文的关系入手,全面论述 山海经 的成书始末,杨慎则首开先例。山海经 之名,史记大宛传 首见著录,“至禹本纪 山海经 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自太史公疑经,世多以“怪”“异”视之。尽管刘秀以为“其事质明有信”147,郭璞力辩 山海

37、经 非怪非异,然千余年来,山海经 的真实性一直被主流文化所质疑。至明清两代,以为其不怪,甚至视之为“信史”的呼声则日益高涨,而杨慎当为转变风气关捩点之人物。他认为 山海经 所言“本自明且昭,而解者翳且晦”,故他在补注经文时不因陈见、不事玄虚、力求实证。对于经文中所描述的“怪异”事物,往往以常理阐发之。如 山海经 中所言“息壤”,历来被人视为神话传说中一种可自生自长、永不消耗的神土。然杨慎则披理入情,另辟蹊径,以为息壤“指桑土稻田可以生息”,又“土田皆君所授于民,故曰帝之息壤。鲧之治水,不顺水性,而力与水争,决耕桑之亩以堙滛潦之洪流,故曰: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其义岂不昭矣哉”1653。在杨慎的

38、影响下,“文学大夫亦知崇信矣”540。如黄省曾视之为“寰内不刊之珍典”20160,胡文焕言“苟非穷远博见之士,惟不足以识此”21326,柴绍炳以为“既以稽古兼能格物”107。毕沅在 山海经新校正序 中再三强调“其川流沿注,至今质明可信者也”225,故“是经为山川舆地有功,世道之古书,非语怪也”2310。作为崛起于明中叶的一代文学巨匠,杨慎主张复古,弃虚尚实。其以博征精究、求实考据之法补注山海经,更兼“敷文析理,不事艰深”541,故于清代注本颇有影响。吴任臣 山海经广注,泛滥群书,征引赅博,号称详备。其旁征博引,与杨慎相较,有过之而无不及。且吴氏 广注 大量征引杨氏 补注语,达七十余条,故李调元

39、言其“多取先生(杨慎)之说而折衷焉”542。郝懿行 山海经笺疏 堪称历代注本的集大成之作,其注释对杨氏注本亦颇多借鉴。94咸阳师范学院学报第39卷第1期贺玉洁:杨慎 山海经补注 及其考据学成就95要之,杨慎治 山海经 的学术实绩多面而显著。其以海内文宗之身份,力倡 山海经,又以数十年之功,撰成 山海经补注。他善于质疑,独申己见,常能“发古人所未尝,悟古人所未见”540。他以博征精究、求实考证之法拒斥理学思辨,将 山海经 研究进一步推入考据之轨道。其训释方法多样,或以文献征引,或以耳目亲验,或以名物考辨,或以古音训释等多角度寻求多重证据,既拓宽了 山海经 的研究路子,亦有裨于后世多面解读经文所包

40、含的丰富意蕴。当然,本书的缺点也很突出。杨慎常年偏居西南一隅,搜检文献多有不便,然自恃学博,或有疑惑处,不免主观臆断。另杨慎的注解并未涵盖全文,只是针对 山海经 中的个别语句。他将打散的注解条目纳入“补注”文体,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原著的系统性与逻辑性。就整体而言,在他的影响下,明中后期治 山海经 者日众,并为清代 山海经 考据学的繁荣奠定了基石。参考文献:1王世贞.艺苑卮言M/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2王文才,张锡厚.升庵著述序跋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3永瑢.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1965.4嵇文甫.晚明思想史论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4.

41、5王崇庆.山海经释义M.1597(明万历二十五年).6吴任臣.山海经广注M.1667(清康熙六年).7李贽.续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59.8杨慎.山海经补注M.清嘉庆南汇吴氏听彝堂刻吴省兰辑艺海珠尘 本(匏集).9杨慎.游点苍山记M/鄂尔泰,修;靖道谟,纂.(雍正)云南通志.1736(清乾隆元年).10顾颉刚.顾颉刚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2011.11王文才.杨慎学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12袁晓文,陈国安.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建会30周年精选学术文库 湖北卷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4.13杨慎.升庵集M.1582(明万历十年).14林庆彰.明代考据学研究M.台北:台

42、湾学生书局,1986.15林庆彰,贾顺先,编.杨慎研究资料汇编M.台北:文哲研究所,1992.16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0.17郦道元,注;王国维,校.水经注校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18刘知幾.史通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2.19朱熹.朱子全集:第24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20黄省曾.五岳山人集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集部:第94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21汪晓云.一本正“经”:隐秘的汉语圣经 海山经 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4.22郭璞,注;毕沅,校.山海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23郝懿行,撰;沈海波,校点.山海经笺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责任编辑 黎文丽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