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42卷湖北体育科技第5期湘潭是“伟人故里”,是“红色文化的摇篮”,也是“湖湘文化的诞生地”。2021年6月,巫家拳正式被授牌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作为湘潭极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武术拳种,流传至今年已有200余年的历史,位于湖南4大名拳(巫、洪、薛、岳)之首。巫家拳拳法强调“踊跃为先、逢空而进、见隙必攻”。由于其拳法风格的独特,使得巫家拳相比其他拳种具有更高的辨识度。作为“红色文化摇篮”的湘潭,在推行红色文化基因上具有自身与地理优势。巫家拳被视为传统体育项目,不仅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精髓,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柱。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见证中华民族活的文化传统,保护与传承是“非
2、遗”能够存续历史长河之中的重要途径。随着社会发展与本土环境的变化,以及西方体育文化的强烈冲击,使得传统红色体育巫家拳的“核心符号”产生偏离。使巫家拳活态传承下来并高效发展出去,如何坚守住自身传统红色文化“阵地”同时赋予其更加强大的存续力,对于在新时代下维系中国传统红色体育文化的延续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1。1现实审视:红色文化基因背景下巫家拳保护与传承现存问题1.1巫家拳保护与传承之“窘与困”:主体内核的清寒性“十三五”时期,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我国非遗保护事业取得显著成就。巫家拳发展历经了2个阶段变化,第1阶段:发现保护阶段,巫家拳自2021年被列入国家非遗名录,对其采取的建档、保存有效地
3、巫家拳这一拳种的固化形态保收稿日期:2023-05-22基金项目: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基金青年项目(21CTY001);湖南省学位与研究生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21JGYB163)。第一作者简介:扶本怡(2000),女,广东乐昌人,在读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体育教学。通讯作者简介:舒颜开(1976),男,湖南溆浦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体育史学,E-mail:。湖湘巫家拳活态传承与创新扶本怡1,舒颜开1,元丁1,颜亮鸣2(1.湖南科技大学 体育学院,湖南 湘潭411201;2.湖南湘潭颜氏巫家拳馆,湖南 湘潭411201)摘要:巫家拳作为传统红色体育项目,由于本
4、土环境的变化、西方体育文化的强烈冲击,主体内核的清寒性、权威来源的唯有性、经济基础的失衡性、校园传承的惝恍性等成为阻碍巫家拳发展的现存问题。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和数据统计法等方法,对巫家拳的传承推广与创新现状,及大众对巫家拳的认知程度进行分析,为让濒危传统体育技艺还原其本真形态与价值,研究构建出传承红色文化基因背景下有效搭载平台进行推广与创新的实施路径:恪守巫家拳“核心符号”;焕发巫家拳活态传承活力;拓宽巫家拳现代化传承思路;培育巫家拳活态传承新局面。关键词:红色文化;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巫家拳;活态传承中图分类号:G853/8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83X(2023)0
5、5-0427-05Living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Wujiaquan in HuxiangFU Benyi1,SHU Yankai1,YUAN Ding1,YAN Liangming2(1.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Xiangtan Hunan,411201;2.Yans Wujia Quan,XiangtanHunan,411201)Abstract:Due to changes in the local environment an
6、d the strong impact of western sports culture,the existing problems that hinderthe development of Wujiaquan,such as the coldness of the core of the main body,the sole source of authority,the imbalance of theeconomic base,and the disappearance of the school heritage,have become the existing problems.
7、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fieldwork and statistics,it analys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inheritance,promotion and innovation of Wujiaquan,as well as thepublics awareness of Wujiaquan,in order to restore the true form and value of the endangered traditional sporting skills,and constructan i
8、mplementation path for the effective installation of a platform for promotion and innovation in the context of inheriting the red cul-tural gene:adhering to the core symbols of Wujiaquan,revitalising Wujiaquan core symbols,revitalising the living heritage of Wuji-aquan,broadening the ideas of modern
9、ising the heritage of Wujiaquan,and cultivating a new situation of living heritage of Wujiaquan.Keywords:red culture;sport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Wujiaquan;living heritage第42卷第5期湖北体育科技Hubei Sports ScienceMay.2023Vol.42 No.52023年5月427第42卷湖北体育科技第5期护下来,就像对即将面临灭绝的植物留下了后续可继续培育的种子。第2阶段:传承传播阶段,从传承下来
10、逐渐转变为传播出去巫家拳在今天所面临的困境更多的属于第2阶段的范畴。传统武术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与大自然的搏斗和冷兵器时代的战争中逐步形成与发展起来的一种体育项目。如在当今,任固守本原,以“打”论“英雄”,显然是不能因时因势适应社会发展变化。但即使这样,对“原真性”的执着也是盛行的,诸如“雷公太极雷雷”“马保国”的故事屡见不鲜,高呼传统武术是拳,是拳就能打的声音如日中天。这显然是对传统武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属性认识不够,将传统武术的“真”与“打”画上等号,忽略了传统武术文化、信仰以及民族精神,这是巫家拳保护与传承之“窘”。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人们对于更加美好的生活的需求与不断变化的发展之间
11、的矛盾使得巫家拳的传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这些挑战包括文化生活、体育锻炼等领域。非遗的主体内核就是其人文关怀与精神感化,以及本该有的意境关联和情感互动2。如果缺失了其中某项,那么此项非遗就是形销骨立的,即使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只是一个形同虚设、没有灵魂的代码而已。巫家拳操集防身、健身、养生于一体,除具有强生健体价值、艺术欣赏价值和科研价值外,还有最为重要的“折冲御侮,有勇知方”的武术文化精神。但目前巫家拳所展现出来的仅为自身防御,养生健体的浅显层面,原本值得骄傲且需传承的主体内核,早已在这场多元文化的碰撞中所冲淡。在非遗发展中“守正创新”被提及最多,但现实发展情况却依旧为守正多
12、,创新少。对“守正”的认识停留在像保护文物一般,将其固化保留下来,如改变就是破坏其的“原真性”3。这一观点虽然可以保护其不被其他文化冲击而导致“异化”,能够保持其最本原的形态,但将巫家拳原封不动地进行固化传承,必然会导致巫家拳与社会发展脱节,逐渐走向消亡。如何使巫家拳的主体内核因时因势地跟上社会发展的变化成为巫家拳保护与传承之“困”。1.2巫家拳保护与传承之“伤与痛”:权威来源的唯有性权力并非来自于外在法律上的强制,更是内在文化的价值导向4。长期以来,湖南省湘潭市政府部门的决定性与执行力,在巫家拳的发展成长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不过,对整体而言没有完全摆脱暴风雨式治理的模式,依然缺乏连续性的
13、问题。经过实际研究后发现,巫家拳在早期申请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时的规划要求与实际完成情况差距很大,即“重申报、轻保护”。这一问题的形成和传承人在实际行动上的参与程度有关,更在于政府部门对其实际管护工程监督责任的欠缺5。同时由于巫家拳的非物质性,处于不断变化与发展中,所以政府在任何时刻对于巫家拳的理解都只是短暂性的信息,且总是落后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进度。使得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时需要考虑到传承人的传承意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状况,二者难以兼顾,为巫家拳保护与传承之“伤”。当前,巫家拳的传承与发展尚停留在“政府包办”阶段。巫家拳代表性传承人颜亮鸣创编出版的巫家拳操适合大众练习,得到了武术名家的充
14、分肯定。巫家拳操在湖南、广西等地建立了8处传习站,同时也在湘潭市十余所大、中、小学推广普及,还在市武警部队和市特警支队推广应用。在中国(韶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韶山、窑湾历史文化街区等景区进行巫家拳操展演。湘潭市巫家拳协会与湖南科技大学体育学院联合创立了巫家拳研究中心,将巫家拳功法的对抗体系、训练体系参与竞技体育,巫家拳教材及段位标准编写的应用研究等列入科研计划。虽然这些举措对巫家拳的保护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依旧存在保护主体缺乏统一协调、保护工作碎片化,导致相关工作落实不力,形成“雷声大,雨点小”的现象。权威来源的唯一性使得对巫家拳的保护与传承只能依靠政府的推进一步,后续工作才跟
15、进一步,严重影响了巫家拳创新发展速度。巫家拳保护与传承之“痛”,需要尝试通过转变成以自然个体主导模式、社会组织主导模式协同传承来缓解。1.3巫家拳保护与传承之“苦与难”:经济基础的失衡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持续漫长的过程,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尽管巫家拳申报国家非遗成功,但专项资金用于保护工作而言还是杯水车薪,巫家拳的传承与发展亦是如此。这就导致了具有特殊文化和艺术形式的活动,在实际开展的过程中受到了很大的限制。随着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人们拥有了更加多元的消遣娱乐方式。使得人们特别是年轻人对巫家拳等传统体育活动认知度低、感知度不强烈,提不起兴趣。即使巫家拳项目产业化,其产业生存空间还是会不
16、断边缘化,如何有效解决巫家拳发展的经济基础不平衡成为其保护与发展之“苦”。武术界与民俗学界对于非遗项目的活态传承发展各抒己见。武术界从武术的本真性考虑其传承推广所遇到的问题,重点在于武术本身的文化底色;民俗学界则更加注重于文化的活态传承,重点在于将巫家拳与第三方产业进行融合,采取“生产性保护”6。现有的传承方式主要是由政府为推手来组织相应的传承推广活动,市场化经济行为少之又少,导致巫家拳的市场化动力严重不足,第三方产业难以融入,使得巫家拳无法跟上现代“潮流”,运动赛事表演等相关硬性设施跟不上,难以满足群众的新需求,这一现象体现出了巫家拳保护与传承之“难”。1.4巫家拳保护与传承之“倦与哀”:校
17、园传承的惝恍性非遗类体育项目与中小学的体育课是同质性的,可以实现体育课程在身体素质、技术水平上的目标,也可以对后代进行中华传统文化的培养7。巫家拳在校园的传承推广方式是由政府与学校协商沟通,利用大课间时间,由巫家拳代表性传承人颜亮鸣统一组织学习巫家拳操,采取利用大课间的推广方式,虽然在内容上有所保证,让学生们学会了巫家拳的基本动作,但在对其核心的武术文化精神的掌握缺乏深度。即使对体育老师进行培训,以便在体育课堂上推广传承,但并非所有体育老师都是武术专业教师,在动作示范、讲解等方面存在不足,容易产生教学的片面化与碎片化,使得学生难以对巫家拳进行更加完整性与系统性的学习,这是在校园推广传承的局限性
18、造成巫家拳保护与传承之“倦”。红色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无论从外在的形态还是内在的内涵,都具有很强的原生态特色,这也是为什么它能够历经几428第42卷湖北体育科技第5期千年而保存至今的原因。将诞生于红色文化中具有特殊故乡性、传承性的巫家拳与具有时代性、国际性的现代化学校教育相融合,其所能带来的反馈是不容小觑的。但如何将具有“原真性”“地域性”的巫家拳与现代学校的教育理念和目标价值进行融合?如何解决巫家拳保护与传承的本真性与现代学校的创新性之间的矛盾?如何处理巫家拳在现代学校教育中因提升普及度而流于表面的问题?以及如何保障巫家拳的保护与传承在现代学校教育开展的存续性等众多问题成为了巫家拳保护与传承之
19、“哀”。2发展价值:红色文化基因背景下巫家拳保护与传承价值2.1活态传承:维系传统武术的重要方式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加快建设体育强国。”从“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到“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再到“建设体育强国”,其本质内涵一脉相承。“活态传承”是指在人民群众生产生活过程当中进行传承与发展的传承方式;它是一种以文字、声音、影像为载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存8。巫家拳是两百年来前辈们的伟大创造,其拳势“刚劲敏捷,干净利落,气势风韵、别具一格”与其“折冲御侮,有勇知方”的精神文化内涵相结合形成了一个富含地域性、民族性的红色体育项目。随着科技的发展,新的科技、新
20、的观念层出不穷,新的创作从传统中诞生,又在新的传统中积累。不可否定的是随着人们生产、生活的不断变化,一些“红色”的非遗项目已不再与当今的社会和生活相匹配。如今,对红色非遗“巫家拳”进行活态保护是对历史、对前人的创造的尊重。2.2文化基因:衍生传统武术的内在驱动“文化基因是可以被复制的鲜活的文化传统和可能复活的传统文化的思想因子”9。巫家拳属于中华传统武术的优秀拳种,其传承有着自身独特的“文化基因”,如同生物遗传基因一样,具有双重属性:物质性(存在方式)和信息性(根本属性),通过“生产再生产”的“遗传”方式衍生出新的内涵,从而增强中华传统武术的内在驱动力。近年来,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推广“非遗进校
21、园”,使得巫家拳与现代化的学校体育进行融合改造,“崇武尚德”“以武会友”等武术文化因子与现代化教育结合后,孕育出“立德树人”“尊师重道”等武术教育理念。通过对传统武术的学练,学生可以最直接地感受到武术文化的魅力,并以此为基础,加强对红色文化的认同,进而持续地进行传承和推广。如果当初没有传统武术与影视的融合,“少林寺”“武当派”如今是否还能被广为人知?包括每年的央视春晚集“惊、险、奇、美”于一身的武术特技表演、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2 008人整齐划一的太极拳表演,气势磅礴、标新立异的独特武术表演更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衍生。2.3共生嵌入:建构非遗传承的宏伟蓝图伴随社会的进步,现代人对养生方面的
22、需求日益增强,为了适应大众的健身、养身需求,太极拳的动作逐渐趋于简化,随后进行“健身性生产”。不管出于任何目的,这种转变都是在延续传统武术的生命力。任何一个问题从来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巫家拳的传承治理问题需进行长远而全面探索。需将巫家拳的保护与发展嵌入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共生单元中,将红色体育文化巫家拳嵌入到社会活动、景区建筑、生产生活、民俗民风等共生单元中,形成相互渗透、彼此影响、共同进化、相得益彰的共生模式,营造特有的红色体育文化风景。通过“政府-社会-市场-学校”4种力量相互作用产生新型传承共生格局。与政府部门嵌入打造出“非遗扶贫”、与社会组织嵌入打造出“非遗文旅”、与经济市场
23、嵌入打造出“非遗文创”、与学校教育嵌入打造出“非遗研学”等能够打破原有的主体内核的清寒性、经济基础的失衡性、权威来源的唯一性以及校园传承的惝恍性等问题,有助于建构出非遗传承的宏伟蓝图。3活态之路:红色文化基因背景下巫家拳保护与传承创新路径3.1明确共识:恪守巫家拳“核心符号”巫家拳的发展变化是稳恒的,如从明清时期到现代社会,巫家拳在这个过程中一直在变化,从野蛮的肉搏到文明的拳术,它们的本质都是人类为了获得更好的存在而进行“修己”的过程,其“核心符号”并没有改变,重视身体层面的“修”,也更加重视精神层面的“修”。李小龙对拳术体系“核心符号”的坚守清晰可见,他是以中国道家思想为主创立的截拳道,截拳
24、道的本质就是“摒弃常规,以真诚的方式表现自己,体现了他对“核心符号”的恪守追求。李小龙成功让截拳道在世界范围内传播,提及“李小龙”便能想到截拳道,巫家拳可以借鉴类似的成功经验,达到提到“湘潭”大家就能想到“巫家拳”。传统武学以人为载体,以人为中心进行生产,其“生产”的第一个先决条件就是恪守“核心符号”。唯有如此,才能推动巫家拳“乘风破浪、扬帆远航”。3.2协同治理:焕发巫家拳活态传承活力3.2.1政府层面巫家拳的“非物质性”使得政府在制定保护传承策略时常常难以兼顾传承人的传承意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状况,还存在政府制定出的策略总是落后于巫家拳的发展进度,出现断层的现象,为解决这一问题可尝试利
25、用博弈论来解决这些问题(图1)。图1政府与传承人博弈关系图429第42卷湖北体育科技第5期首先通过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现状进行调研,等同于了解传承人的原始保护策略;充分了解其现状后,设计初步保护策略,策略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传承人的传承意识,最后根据政府与传承人之间培养的“默契”形成最终相对稳定的保护策略。在此过程中,政府与传承人之间直接相互作用,影响各自的效用10。所以政府对传承人的作用一目了然,这种作用随时随刻在提醒传承人对于巫家拳的关注,这也是保护传承人活态传承意识的外在动力。还需加强巫家拳国际传播,充分运用非遗资源,讲好中国故事,积极参加教科文组织和其他一些国际组织的有关非遗类活动
26、,并支持和鼓励巫家拳到各国驻外使领馆、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和驻外旅行社等驻外单位去传播和发展。3.2.2社会层面体育社会组织对巫家拳的影响同样不可小觑,活态传承中的中坚力量往往还是体育社会组织。巫家拳现有的体育社会组织主要为:湘潭市巫家拳馆、湘潭市武术协会,但由于存在规模小、经济来源不稳定、组织制度不完善等因素导致这两个体育社会组织发展情况不乐观。巫家拳要想正确把握活态传承方向,需跳出体育圈,在体育社会组织的建设中融入经济市场因素,充分发挥出巫家拳的经济效益,有计划的组织全国、省、市级的巫家拳武术比赛,在比赛全程从各方面为赞助方提供广告位提高赞助商曝光度,拉高广告效益从而提高赞助方的经济效益,从而
27、刺激更多社会组织、企业等来举办的巫家拳比赛,同时也为比赛提供了可靠的经济来源,为比赛协会带来了一定的收入,为巫家拳的发展提供了经济支撑,打造出全方位、多层次、高质量的巫家拳比赛。3.3创新驱动:拓宽巫家拳现代化传承思路巫家拳为了能够不被时代“遗弃”,需要积极开展智慧现代化的创新驱动,该方法在现实保护中已有成功案例:京剧巧妙地运用现代化的推广方式诠释了中国国粹之魅力,联合第三产业开发出各类文创产品(玩偶、飞盘、T恤、明信片等文创产品),与世界各地的著名品牌进行了合作,为京剧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商机,并吸引了更多的年轻一代参与到京剧的传播中。文创产品对非遗本身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既可以宣传其文化内涵,
28、又将其与人们的生活联系起来,将审美价值注入日常生活中11。巫家拳的传承推广可以借鉴此方式,融入第三产业,创立自身的IP文创品牌,将巫家拳进行人格形象塑造、产品设计等,在设计巫家拳文创产品时,可提取出巫家拳的核心元素如“寒雀步”“擂肘”等标志性动作,与现代审美进行结合,设计出非遗特色LOGO,将传统武术的“美”与现代科技的“幻”完美融合,还可将巫家拳与非体育产业品牌跨界联名,实现跨界互补,提高溢价,使得巫家拳产品达到了“一品两色”的效果。“非遗+数字化”:数字化非遗传承是一种基于科学技术的传承推广模式,它适应了当前科学技术的革新和发展;将巫家拳与VR、3D动画电影以及短视频平台相结合,将巫家拳基
29、本拳法制作成360的全景视频,让有兴趣的学习者不用到巫家拳馆现场,在手机上通过小程序、链接就能对巫家拳进行“保姆级”的学习与体验;随着现在国产动漫的崛起,可以将巫家拳引入动画中,能够在年轻人最易接受的方式中体现出来,一方面能够传播巫家拳的历史文化,另一方面还能将部分巫家拳的“历史名场面”通过3D建模还原,让观看者如同身临其境,以最直接的方式感受巫家拳的魅力;短视频在近几年迅猛发展,日活人数不断攀升,成为男女老少必备的娱乐方式,同样巫家拳可以与传媒公司合作,利用传媒公司的专业技术为巫家拳建立官方短视频账号、官网网站,并介入运营,加强非遗传承人、非遗保护工作人员新媒体知识培训,组织开展巫家拳传播培
30、训,策划专题活动。当达到一定的热度后,进行“直播带货”营销自身的文创产品,打造专属于巫家拳的相关产业链,形成文化名片;并在短视频平台发起“巫家拳”挑战,将巫家拳“核心符号”做成视频特效,并结合简单固定的动作来发起全民挑战,积极响应“全民健身”号召,从而引起广大群众的“自传播”能够引起兴趣,然后自发地、主动地去传播;新闻媒体部门设立非遗专栏、专题,鼓励和扶持相关单位,积极策划与制作巫家拳术的宣传片、纪录片和公益广告等。“非遗+文旅”:创建具有巫家拳特色的乡镇和街区,将巫家拳与美丽乡村建设、农耕文化保护等有机地结合起来。支持符合条件的区域先行试点,在特色村镇、街区中设置巫家拳历史文化馆、巫家拳拳法
31、体验馆、巫家拳文创产品馆,探索有效地传承推广经验和模式。在经费、政策等方面予以一定程度的倾斜,开展丰富多彩的巫家拳宣传展示活动。3.4融入校园:培育巫家拳活态传承新局面当今的校园是许多新理念、新思潮开始的发端,强大的国家力量所带来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为巫家拳融入到教育系统中创造出良好的文化环境和物质基础。无论是从巫家拳内容的独特性、健身性,还是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价值观念方面,都能够对学校教育相互推动、互相弥补。虽然国家政府仍在努力推广传承,但在校园中想长久的推广巫家拳依旧困难重重。巫家拳融入校园所涉及的相关主体为政府、传承人、学校、文旅部门、学生与家长。在实践落实中,“利益”的相互流
32、通才是维系相关主体的唯一方式,只有在各方都有“获利”的情况下,巫家拳才能够深入融合,而非流于表面。可以将多部门协同治理作为核心,将巫家拳、教育教学和政策的多重价值作为驱动激励点,将体育院校、文旅部门作为外部支持点,通过多主体、多维度地传承和宣传,推动巫家拳更深层次地融入到校园中(图2)。图2多元参与传承推广方式影响机制图430第42卷湖北体育科技第5期16SUI W,YANG J.Running middle-class-marathon craze in trans-formingperiodofChinaJ.SportinSociety,2022:1-12.DOI:10.1080/1743
33、0437.2022.2054337.17SCHEER V,COSTA R J S,DOUTRELEAU S,et al.Recommenda-tions on youth participation in ultra-endurance running events:aconsensus statementJ.Sports Medicine,2021,51(6):1123-1135.18AICHER T J,NEWLAND B L.To explore or race?Examining en-durance athletesdestination event choicesJ.Journal
34、 of VacationMarketing,2018,24(4):340-354.19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EB/OL.(2014-10-02)2022-06-30.http:/ 何平香,薛浩.马拉松赛事持续参与行为形成的机制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7,40(12):7-13.22 黄大林,黄晓灵.体育赛事志愿者激励机制研究:以2016年重庆国际马拉松赛为例 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43(2):96-102.23 向瑞志.长沙国际马拉松赛事志愿者的管理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9.24 覃雪芹.中国城市马拉松热的冷思考:基于城市马拉
35、松赛事组织价值实现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1(1):35-41.25 张晓琳,姜志明.羁绊、平等、自由:女性参与马拉松运动的抗争、诉求与超越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22,48(3):41-46.26 刘仕彬,李娜,李西金,等.马拉松赛事服务质量对参赛者满意度的影响:参与动机的调节效应J.湖北体育科技,2021,40(9):757-761.27 李佳颖,金正程,苏愉钦.我国城市马拉松赛事发展现状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21,11(30):111-115.28 王健.时尚与认同:青年中产群体参与马拉松的社会文化解析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9,38(2):109-11
36、6.29 赵进,熊野.马拉松配速员运动体验的口述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21,37(6):60-69.对巫家拳的传承不仅要以“家传”为核心,更要重视“社会”和“学校”的作用体系,以“三位一体”的方式相互启发,互补发展。从上级政府制定整体政策后,相关部门随后开始落实实施:工商、文旅部重点在于对巫家拳文创企业、工作室、特色景点、新媒体的工作调度,并给予专项经营经费保障,通过相关企业的稳定发展,提供更多的实习、工作岗位以解决就业困难的问题,还能够通过从事人员的增多,与学校教师等合作探究,提升巫家拳内容的创新以及科研成果的产出;建设相关旅游特色景区与利用新媒体进行传播能够让更多的家长了解认识巫家
37、拳,支持学校长久推广巫家拳。通过经济的改善、平台的提供、部门的对等方式,为巫家拳传承人提供有力支持,为其专心与推广传承营造了良好环境。教育部门的重点在于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师资力量的管理以及专项教育经费的保障,将已达成校园特色文化的构建,符合要求的学校认定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实践基地”。培育新一代的巫家拳传承人,是保持巫家拳生命力,解决传承力量稀缺的最佳路径;体育部门的支持重点在于:与教育部门联合举办巫家拳赛事,给予专项赛事经费支持,支持非遗类文化遗产的学科体系与专业建设,促进高校和传承人之间的科学研究合作;通过高校给予赛事技术指导,尝试与其他武术协会、其他传统拳馆进行合作创办活动、
38、比赛,以拉动其他非遗项目、传统武术项目的发展。4结语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逐渐“消失”,人民群众对于健康的关注度也在日渐提升,全民健身、养生话题得到广泛关注。政府虽然对于巫家拳的保护与传承采取了很多措施,产生了一定的效果,但依旧存在部分问题。近几年间巫家拳在湘潭的发展处于原地踏步的状态,急需推广。作为红色体育非遗传承项目,理应与时俱进,顺应时代潮流,开展多层次、宽领域、跨区域化发展。恪守巫家拳“核心符号”;“家”“校”“社”协同治理;拓宽巫家拳现代化传承思路;融入校园构建新局面。如此以来才能逐渐实现双赢甚至多赢的全面推广,对构建传统巫家拳逐渐走向现代化框架和教学体系具有优良的实践意义。参考文献:1
39、刘喜山,邓星华.土家族摆手舞的传承模式及其变迁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8,52(5):61-66+94.2郑立杰,赵宏.湖湘巫家拳传承治理的特征与创新路径研究J.体育科技,2020,41(2):76-78+80.3孙建.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看传统体育的活态传承:以舞龙、龙舟和风筝为例 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7(6):18-23.4万义,李珂.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体育治理的现实困境、理论逻辑与实现路径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22,48(5):21-26.5刘喜山,邓星华,王艳.模式视角下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困境与突围J.体育文化导刊,2018(2):53-5
40、7.6李亚楠,平锋.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创新研究:以天琴艺术为例J.广西民族研究,2021(5):157-164.7朱罗敬,汤立许,肖丽,等.校园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再优化研究:基于临江市两所义务阶段学校的传承实践比较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21,36(5):600-607.8袁志超,张清,彭成根,等.新时代湖南梅山武术活态传承路径选择J.武术研究,2021,6(12):7-10.9陈飞,席辉,吕韶钧.生产性保护视角下传统武术发展路径探索J.体育文化导刊,2021(12):66-71.10 龙佩林,舒颜开,鲁林波.我国传统体育文化遗产保护的模式及主体博弈模型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8(4):22-26.11 高星.IP视角下地方非遗文化资源活态传承研究:以南通蓝印花布为例J.轻纺工业与技术,2022,51(4):111-113.(上接第405页)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