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完整word版)病理学课程教学大纲病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供五年制中医学专业用)前言根据五年制中医学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本门课程通过理论讲授和实验,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病理学基本知识,为学习临床医学、临床实践以及今后研究和发展祖国医药学打下一定的基础。病理学分为病理解剖学和病理生理学。病理解剖学着重研究患病机体的器官和组织的形态改变;病理生理学着重研究患病机体的功能、代谢的动态变化。二者应紧密联系,使学生对患病机体的病理改变能有一个完整的认识。教学要求分为掌握、熟悉、了解、参考四级。教学内容分为讲解、简介和重点讲解,还附有实践内容。教学过程包括理论讲授、实验(动物实验、观察大体标本、切片标本及观看录
2、象等)、课堂及病例讨论等。教学要求与内容绪论教学要求1熟悉:病理学的概念和研究方法、观察方法。2. 了解:病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以及在医学中的地位。3参考:新技术的应用教学内容1讲述:病理学的概念和研究方法、观察方法。2简介:病理学的研究对象、基本内容、在医学中的地位及新技术的应用。3重点讲解:病理学的观察方法。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第一章 疾病概论教学要求 1掌握:病理过程、病理状态和脑死亡的概念。2熟悉:健康、疾病的概念。3了解:病因学概论。疾病的经过和转归。4参考:发病学概论。教学内容1讲述:疾病的经过和转归。2简介:病因概论、发病学概论。3重点讲解:健康、疾病、病理过程和病理状
3、态、脑死亡的概念。 教学方法1 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2实验:条件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第二章 细胞与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教学要求 1掌握:各种适应、变性、坏死及肉芽组织的概念。2熟悉:适应、变性、坏死及肉芽组织的病理变化,肉芽组织的作用。坏死的结局。3了解:萎缩原因、种类及后果,再生与修复的概念,组织的再生能力和再生方式。创伤及骨折愈合。4参考:各种变性、坏死的原因及发病机制,影响再生修复的因素。教学内容1讲述:各种适应、变性、坏死及肉芽组织的概念、病理变化,肉芽组织的作用。坏死的结局。2简介:影响再生修复的因素。萎缩原因、种类及后果。各种变性、坏死的原因及发病机制,创伤及骨折的愈合。影响再
4、生修复的因素。再生与修复的概念,组织的再生能力与再生方式。3重点讲解:各种适应、变性、坏死及肉芽组织的概念及病理变化。教学方法1 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2 课堂讨论。3 实验:细胞、组织损伤的病理变化。第三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教学要求 1掌握:动脉性充血(充血)、静脉性充血(淤血)的概念,淤血的后果,慢性肺淤血、慢性肝淤血的原因及病理变化。出血、栓塞、梗死的概念。血栓形成的概念、条件和发生机制。2熟悉:血栓形成的过程、血栓的形态及栓子的运行途径。梗死的类型和病理变化。3了解:充血、淤血原因和病变。出血的原因、种类及后果。梗死的影响和结局。栓塞的类型和对机体的影响。4参考:血栓形成的结局及对机体
5、的影响。局部贫血的原因、病变及后果。 教学内容1讲述:淤血原因和后果。血栓形成的过程,血栓的形态及结局,栓子的运行途径。梗死的类型、病理变化。2简介:充血、局部贫血的原因、病变及后果。出血的原因、种类及后果。血栓形成对机体的影响。栓塞的类型和对机体的影响。梗死的影响和结局。3重点讲解:静脉性充血(淤血)的概念,淤血的后果,慢性肺淤血、慢性肝淤血的原因及病理变化。出血、栓塞、梗死的概念。血栓形成的概念、条件和发生机制。教学方法1 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2 课堂讨论。3 实验: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病理变化。第四章 炎 症教学要求 1掌握:炎症的概念,炎症局部的基本病理变化、类型。2熟悉:炎症时局部
6、和全身的表现。炎性介质的概念及类型。3了解:炎症的结局。4参考:炎症的原因、经过。教学内容1讲述:炎症局部的病理变化、类型。2简介:炎症的原因,炎症时局部和全身的表现,炎症的经过和结局。3重点讲解:炎症的概念、类型和病理变化特点。 教学方法1 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2 课堂讨论。3 实验:炎症的病理变化。第五章 肿 瘤教学要求 1掌握:肿瘤的概念、生长和扩散,良、恶性肿瘤的区别。癌和肉瘤的区别。2熟悉:肿瘤的基本特征,常见各类肿瘤。癌和肉瘤的概念。3了解:肿瘤对机体的影响,肿瘤的命名和分类。4参考:肿瘤的病因学和发病学。教学内容1讲述:常见各类肿瘤,肿瘤的概念、生长与扩散,肿瘤对机体的影响,肿
7、瘤的命名。2简介:肿瘤的病因学和发病学。3重点讲解:肿瘤的概念和肿瘤的异型性,良、恶性肿瘤的区别。癌和肉瘤的区别。教学方法1 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2 课堂讨论。3 实验:肿瘤的病理变化。第六章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教学要求1掌握:高钠血症、低钠血症、高钾血症、低钾血症的特点。2熟悉:水、钠代谢障碍及钾代谢障碍对机体的影响。3了解:血钠正常的水钠代谢障碍。4参考:正常的水钠代谢、钾代谢的原因机制。教学内容1讲述:水、钠代谢障碍。血钠正常的水钠代谢紊乱。2简介:正常的水钠代谢、正常钾代谢。3重点讲解:高钠血症、低钠血症、钾代谢障碍。 教学方法1 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2 课堂讨论。第七章 水 肿教
8、学要求 1掌握:水肿的概念。2熟悉:水肿的发病机理。3了解:水肿的类型、特点。4参考:水肿对机体的影响。 教学内容1讲述:心性水肿、肺水肿。2简介:脑水肿。3重点讲解:水肿的概念,水肿的发病机理。教学方法1 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2 课堂讨论。第八章 酸碱平衡紊乱教学要求1掌握:单纯型酸碱平衡紊乱。2熟悉: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3了解:反映血液酸碱平衡状态的指标及其意义。4参考:酸碱平衡的调节机制。教学内容1讲述: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反映血液酸碱平衡状态的指标及其意义。2简介:酸碱平衡的调节机制。3重点讲解:单纯型酸碱平衡紊乱。 教学方法1 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2 课堂讨论。第九章 缺 氧教学
9、要求1掌握:缺氧的概念、类型和血氧变化特点。2熟悉:常用的血氧指标及其意义,各型缺氧的原因。3了解:缺氧时机体的代谢和功能变化,影响机体对缺氧耐受性的因素。4参考:氧疗与氧中毒。 教学内容1讲述:常用的血氧指标,各型缺氧的原因和血氧变化特点。2简介:缺氧时机体的代谢和功能变化,影响机体对缺氧耐受性的因素。3重点讲解:缺氧的概念和各型缺氧的血氧变化特点。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第十章 发 热教学要求1掌握:发热的概念,发热的分期。2熟悉:发热的原因和发生机制。3了解:发热时机体的代谢和功能变化和处理原则。4参考:发热的过程和意义。教学内容1讲述:发热的原因和发生机制及处理原则,发热的时
10、相及热代谢特点。2简介:机体的代谢和功能变化。3重点讲解:发热的概念和时相。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第十一章 休 克教学要求1掌握:休克的概念,休克的分期与发病机制。2熟悉:休克的原因和分类。休克时器官功能障碍。3了解:休克时细胞代谢改变。4参考:休克的处理原则。教学内容1讲述:休克的原因和分类,休克的分期与发病机制,休克时器官功能障碍。休克时各重要器官的变化。2简介:休克时细胞代谢改变。3重点讲解:休克的概念、分期与发病机制。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第十二章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教学要求1掌握:DIC的概念、分期。2熟悉:DIC的病因、发病机制。DIC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和临床表现
11、。3了解:DIC诱因。4参考:DIC的分型。教学内容1讲述:DIC的病因、发病机制、分期及其分型。DIC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和临床表现。2简介:DIC的诱因。3重点讲解:DIC的概念、临床表现及诱因。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第十三章 缺血再灌注损伤教学要求1掌握: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概念及发生机制。2熟悉:缺血再灌注损伤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3了解: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原因。4参考: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因素。教学内容1讲述: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2简介: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损伤原因和影响因素。3重点讲解: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概念。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第十四章 心血管系
12、统疾病教学要求1掌握:动脉粥样硬化症、高血压病、慢性心脏瓣膜病、心力衰竭的概念。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的概念、分类、病理变化特点。2熟悉:动脉粥样硬化症的病理变化,高血压病的类型和病理变化,风湿病的概念、基本病理变化,二尖瓣狭窄和关闭不全的病理变化和血流动力学改变,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高血压的诊断标准。3了解:动脉粥样硬化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动脉硬化的概念、类型、主动脉、脑动脉、颈动脉、肾动脉和四肢动脉粥样硬化。风湿病的各器官的病变。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病理变化与临床病理联系。心力衰竭的原因、诱因和分类。4参考:高血压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风湿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心肌炎和心肌病。心力衰竭时机体的
13、代偿反应,心力衰竭时机体的主要功能代谢变化。教学内容1讲述: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症的基本病理变化,高血压病的类型和病变,心力衰竭的原因、诱因和分类。风湿病的概念、基本病理变化。心力衰竭发生的基本机制,心力衰竭时机体的主要功能代谢变化。2简介:动脉硬化的概念和类型,动脉粥样硬化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脑、肾粥样硬化。主动脉和四肢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猝死。高血压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风湿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风湿病各器官的病变;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病毒性心肌炎和心肌病。心力衰竭发病过程中的代偿机制及其意义,心力衰竭的防治原则。3重点讲解:动脉粥样硬化症、慢性心脏瓣膜病、原发性高血压病、心力衰竭的概
14、念。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变化,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的概念、分类、病理变化特点及临床表现。教学方法1 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2 实验:心血管系统疾病。第十五章 呼吸系统疾病教学要求1掌握:大、小叶性肺炎的病理变化及区别,大叶性肺炎的病理联系。肺癌的病理变化及扩散。鼻咽癌的病理变化。呼吸衰竭的概念,肺性脑病的概念及发病机制。2熟悉:大叶性肺炎的病因和并发症,呼吸衰竭的原因和发病机制。3了解:肺炎的发病机制、结局。慢性支气管炎的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结局及并发症,肺气肿的概念及病理变化。肺心病的临床病理联系、类型及结局。鼻咽癌、肺癌的地域分布、病因、扩散途径和临床病理联系。呼吸衰竭时机体功能和代谢的
15、变化及防治原则。4参考:慢性支气管炎的病因、发病机制。肺心病的病因、发病机制。 教学内容1讲述:呼吸衰竭的原因和发病机制。肺炎的病因、发病机制、结局及并发症。慢性支气管炎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结局及并发症,肺心病的临床病理联系。呼吸衰竭时机体功能和代谢的变化。2简介:间质性肺炎。肺心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类型、病理变化及结局。呼吸衰竭的防治原则。3重点讲解:肺炎的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呼吸衰竭的概念,肺性脑病的概念及发病机制。教学方法1 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2 实验:呼吸系统疾病。第十六章 消化系统病理教学要求1掌握: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理变化。溃疡病的病理变化。病毒性肝炎
16、的基本病理变化。肝硬变的概念、临床病理联系。食管癌、胃癌和肝癌的病理变化及扩散。肝功能不全、肝性脑病的概念。2熟悉: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病理变化。溃疡病的结局及并发症。病毒性肝炎的病因及传染途径,临床病理类型。肝硬变的病理变化。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3了解:消化性溃疡的概念、病因和发病机制。大肠癌的病理变化特点。肝性脑病的分类及诱发因素。肝功能不全时的代谢变化。4参考: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机制。肝硬变的病因、发病机制及结局。肝性脑病的防治原则。教学内容1讲述:溃疡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结局及并发症。病毒性肝炎的病因、发病机制、传染途径及临床病理类型。肝硬变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病理变化。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分
17、类及诱发因素。2简介:肝硬变的结局。肝功能不全时的代谢变化,肝性脑病的防治原则。3重点讲解:慢性萎缩性胃炎、溃疡病的病理变化。病毒性肝炎的基本病理变化。肝硬变的概念、临床病理联系。肝功能不全、肝性脑病的概念。教学方法1 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2 实验:消化系统疾病。第十七章 泌尿及生殖系统疾病教学要求1掌握:肾小球肾炎的病变及常见的病理学类型,子宫颈癌的病变及扩散,乳腺癌的病变。肾盂肾炎、肾功能衰竭及尿毒症的概念。2熟悉:肾小球肾炎的基本病变。肾盂肾炎的病理变化。急、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时机体的功能与代谢变化。3了解:肾小球肾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新月体型肾小球肾炎、膜性肾小球肾炎、系膜增生性
18、肾小球肾炎、微小病变肾病。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原因、发展过程及发病机制。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原因、分类、发病机制。4参考:肾小球肾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肾盂肾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急性肾小管坏死时机体的功能和代谢变化。尿毒症的发生机制。生殖系统常见病。教学内容1讲述:肾小球肾炎的病因、发病机制及基本病变。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和慢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变、临床病理联系。肾盂肾炎的病因、发病机制及病理变化。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原因、分类、发病机制,急性肾小管坏死时机体的功能和代谢变化。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原因、发展过程及发病机制,慢性肾功能衰竭时机体的功能与代谢变化。尿毒症病理变化及发生机制。2简介:新月体型肾
19、小球肾炎、膜性肾小球肾炎、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微小病变肾病。尿毒症的防治原则。生殖系统常见病。3重点讲解: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肾功能衰竭及尿毒症的概念。教学方法1 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2 实验:泌尿及生殖系统疾病。第十八章 常见传染病及寄生虫病教学要求1掌握:结核病的基本病理变化,肺结核病的类型及病理变化特点。伤寒、细菌性痢疾的概念,病因,发病机制,传染源、传播途径及临床表现特点。2熟悉:结核病的发病机制,伤寒的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细菌性痢疾、艾滋病的病理变化。3了解:结核病的原因、发病机制、发展及结局,肺外器官结核病。伤寒的其他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及其他器官的病变。伤寒的结局和并发症。
20、4参考: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淋病、尖锐湿疣、梅毒、血吸虫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及结局。教学内容1讲述:肺结核病。伤寒的肠道病变、结局和并发症。细菌性痢疾的病理变化和结局。2简介:结核病的原因、发病机制、发展及结局,肺外器官结核病。伤寒的其他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及其他器官的病变。阿米巴痢疾、梅毒、流行性出血热及血吸虫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及结局。3重点讲解:结核病的基本病理变化。伤寒、细菌性痢疾的概念、病因、发病机制,传染源、传播途径及临床表现特点。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第十九章 应激与疾病自学第二十章 常见神经及内分泌疾病自学实践内容实验一
21、细胞、组织损伤的病理变化(1学时)一、大体标本:脂肪肝,高血压心(肥大),肾积水(萎缩),脑萎缩,肾结核(干酪样坏死),阿米巴肝脓肿(液化性坏死)。二、组织切片:肾混浊肿胀,脂肪肝,肉芽组织。实验二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病理变化(1学时)一、大体标本:槟榔肝,肾淤血,脑出血,出血性肺炎(漏出性出血),脾贫血性梗死。二、组织切片:肺淤血,脾梗死。实验三 炎症的病理变化(1学时)一、大体标本:阿米巴肝脓疡、绒毛心、细菌性痢疾、化脓性脑膜炎、肺脓肿、化脓性阑尾炎、化脓性胆囊炎、出血性肺炎、肠伤寒。二、组织切片:支气管白喉、肺脓肿、化脓性脑膜炎、肉芽组织。实验四 肿瘤的病理变化(1学时)一、大体标本:乳
22、头状瘤、脂肪瘤、子宫平滑肌瘤、卵巢囊腺瘤、食管癌、胃癌、结肠癌、肝癌、肺癌、子宫颈癌、阴茎癌。二、组织切片:乳头状瘤、食管癌、横纹肌肉瘤。实验五 心血管系统疾病(1学时)一、大体标本:主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心、绒毛心、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脑出血、脑动脉粥样硬化伴脑萎缩。二、组织切片:风湿性心肌炎、高血压肾。实验六 呼吸系统疾病(1学时)一、大体标本:大叶性肺炎、小叶性肺炎、肺气肿。二、组织切片:大叶性肺炎、小叶性肺炎、肺气肿。实验七 脂肪栓塞引起急性肺损伤(3.5学时)单元一(3学时)1. 耳缘静脉麻醉后,注入油酸0.1ml/ kg;正常对照注入生理盐水0.1ml/ kg,对照观察0.51h
23、。2. 观察一般表现:呼吸频率、心跳、鼻腔是否有泡沫性血性物。3. 空气栓塞处死:解剖取出心脏,肉眼观察心腔内改变。解剖取出气管和肺,进行肉眼观察。(教师制作石蜡切片HE染色)单元二(0.5学时)4. 学生观察组织形态变化(照相)5. 完成实验报告实验八 消化系统疾病(1.5学时)一、大体标本:胃溃疡、肝硬变、肝癌、结肠癌、化脓性胆囊炎、阑尾炎。二、组织切片:胃溃疡、急性肝炎、食管癌。实验九 泌尿及生殖系统疾病(1学时)一、大体标本: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结核。二、组织切片:慢性肾小球肾炎。使用说明根据中医学专业教学计划和培养目标的要求以及专业特点,考虑本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的同时,应突出细胞和组
24、织的损伤与修复、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炎症、肿瘤及各系统常见疾病等重点章节或内容。以上九个实验可供五年制中医学专业使用。课时分配章节讲授内容课堂讲授时数实验(见习)内容实验(见习)课时绪 论 0.51疾病概论1.52组织损伤与修复6组织损伤与修复33局部血液循环障碍4局部血液循环障碍34炎症6炎症35肿瘤8肿瘤36水、电解质代谢紊乱27水肿28酸碱平衡紊乱49缺氧210发热111休克412弥散性血管内凝血215心血管系统疾病6心血管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316呼吸系统疾病5,17消化系统疾病6消化系统疾病,泌尿及生殖系统疾病318泌尿及生殖系统疾病420常见传染病及寄生虫病621性传播疾病2总学时907218 病理学教研室 2007.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