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唐元功臣中的粟特武人浅议.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701970 上传时间:2024-06-04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2.5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唐元功臣中的粟特武人浅议.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唐元功臣中的粟特武人浅议.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唐元功臣中的粟特武人浅议.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85历史文化研究No.1Vol.27Journal of XianUniversiSocial SciencesEdition第2 7 卷第1 期Jan.20242024年1 月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唐元功臣中的栗特武人浅议王兰兰(西安文理学院长安历史文化研究中心,西安710065)摘要:唐玄宗先后发动“唐隆政变”和“先天政变”,相继击败韦后集团与太平公主势力,最终从其父睿宗手中接过王权,登上帝位,在他夺取最高统治权力的过程中,北衙禁军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存在粟特人的身影。从现存史思礼墓志何德墓志史伏保墓志中,可以看到这些栗特武人起家于唐隆政变,长期忠心追随玄宗,在开元天宝年间,他们不

2、断升迁,有的还仕至高官。由此可以窥见北衙禁军的演变发展、北衙武人的迁官路径,还可以看到唐朝开放包容的社会面貌与民族平等、融合的真实图景。关键词:栗特武人;唐隆政变;北衔禁军;民族融合中图分类号:K242;K877.4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 0 0 8-7 7 7 X(2 0 2 4)0 1-0 0 8 5-0 4唐代墓志汇编续集收录有天宝0 1 9 大唐故史府君墓志铭 1 5 9 4、天宝0 9 4 唐故云麾将军右龙武军将军同正员庐江县开国伯上柱国何公墓志铭并序 1 6 5 0,下文依其志主姓名,简称为史思礼墓志何德墓志。二人均为粟特人,且均曾参与过唐睿宗景云二年(7 1 1)六月庚子的

3、“唐隆政变”,成为唐元功臣,后又都在北衙禁军中仕至高位。在对唐朝禁军制度的讨论或对唐隆政变的研究中,学者们常提及此二人,研究较为深人的有蒙曼唐朝前期北衙禁军制度研究 2 ,但主要是围绕禁军制度分析,未见有人从民族融合角度对这些粟特人与北衙禁军及唐隆政变的联系展开详细讨论。2 0 2 2 年西安又出土了石伏保墓志 3 1 4 6-4 7,其身份、经历与史思礼、何德相似,但目前学界讨论不多。本文试立足此三方出土墓志,结合文献所载,钩沉索隐,以展现唐代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历史的吉光片羽。一、三方墓志志主族属考略(一)何德的族属在三方墓志中,何德墓志的记载揭示其志主当为粟特人无疑。志载:“公讳德,字伏德

4、,庐江潜人也。分邦于晋,授姓于韩。远祖避难江淮,韩何声近,因以命氏。祖仙,诞粹岳灵,冥心尘外,浮云世禄,贯帛丘园。父罗,会以子功追赠朝散大夫、普安郡司马。太夫人酒泉安氏,以孟母之邻,赠酒泉县太君。公即司马公之元子也。(天宝)十三载七月廿三日疾呕终于金光里之私第,春秋七十有一。其载十月廿三日卜兆龙首原,礼也。嗣子神想,右金吾卫乐口府长上果毅。”据此段文字,可得出以下几点认识:第一,除何德外,其家族三代男性的名字均非常见汉名,特别是其父、子之名,更具有外族特点;第二,其母为酒泉安氏,安姓与何姓均为昭武九姓的典型姓氏,粟特人也有相互通婚的传统;第三,其卒地为金光里,葬地为龙首原。有学者据金石萃编续编

5、卷六折夫人曹氏墓志记开元十一年曹氏葬于金光坊龙首原,认为金光里名盖从金光门而得 4 9 4;也有学者认为,长安城西龙首乡金光里,在长安外郭城西墙三门靠北的开远门外,龙泉乡金光里,在长安外郭城西墙三门中间的金光门外 5 ,虽然不能确定何德卒地金光里在长安哪个乡,但在城的西部确定无疑,其葬地也应是城西龙首原。长安城西部坊里多有胡族宅第,何收稿日期:2 0 2 3-0 8-2 9基金项目: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唐代墓志中外交流资料整理和研究(2 0 2 1 G015)成果;西安文理学院长安历史文化研究项目:北朝隋唐墓志所见长安粟特人研究(CALSWHYJ003)成果。作者简介:王兰兰(1 9 7

6、2 一),女,陕西凤翔人,西安文理学院长安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副研究员,主要从事隋唐五代史研究86德卒葬地亦可佐证其栗特身份。此外,何德墓志撰书者题为“京兆进士米士炎文,灵昌成公镇书”,米姓亦为昭武九姓之一,说明何德有自己比较密切的粟特交际圈。(二)史思礼、石伏保的族属史思礼、石伏保的姓氏也是常见的粟特姓氏,但这两个姓氏并非粟特人专属,因此,对其族属的判断并不能逮下定论,试析如下。史思礼墓志载:“君讳思礼,字伯,武威人也。曾祖爽,祖感,父岳,皇赠青州司马,君盖右卫司戈之元孙,青州司马之长子也。以天宝三载岁在甲申八月辛卯朔廿日庚戌终于兴宁里之私第,春秋七十有七爲。夫人武功郡君苏氏之女也。迁室于京兆府

7、万年县川乡白鹿之原,礼也。嗣子元束,次子元亮,次子元忠。”与何德相比,史思礼家族男性名字比较接近常见汉名,其本人配偶姓苏,非常见粟特姓氏,其私第位于兴宁里,靠近长安外郭城东墙三门中北边的通化门,其葬地泸川乡的范围在长安城东墙外河两岸 4 8 7,卒葬地均非胡族经常选择的城西。而且其墓志撰书者题为“应集贤院校理主史陈留郡申屠撰文并书”,也不具有粟特因素。因此,似乎从墓志表面难以确定志主的粟特身份。但唐代社会有重视郡望的特点,唐元和时人所撰姓氏书列出史姓有建康、宣城、高密、京兆、陈留、河南等郡望 6 1 8 2-8 2 5,这些郡望中包括汉族史姓郡望和五胡人华后自称史姓者的郡望,但史思礼墓志只称家

8、族来自河西走廊东端,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武威,从其姓氏和其对祖籍的追忆,此人来自粟特的可能性很大。对于石伏保族属,考古工作者认为:“志文相关内容甚为简略,难以确知其实。”3 4 8 其墓志记载:“公讳伏保,武威郡人也,其先即姬氏,自景王锡命,其子日石,因而姓焉。以(天宝六载)三月十七日于崇仁里之弟(第)。七月廿八日葬我公万年县长乐乡原。公曾邛州司马,祖、父芝皆不仕,公嫡嗣文超。唐代姓氏书列出石姓有渤海、平原、上党、河南等郡望 6 1 5 9-1 5 9 6,这些郡望中包括汉族石姓郡望和五胡人华后自称石姓者的郡望,但石伏保墓志虽自称其石姓出自西周王室姬姓,但并不提及上述郡望,只称其为武威郡人,显然

9、他并非汉人,也非经过魏晋南北朝融人华夏的北方胡族。石伏保祖父名字为“”,也不是常见汉名。在石伏保的墓葬中,还有一件与众不同的事情,“出土时志盖覆于志石上方,位于墓室人口处。(志盖)阴刻楷书大唐故何府君墓志铭”,志石中显示志主名叫石伏保,志盖却题为“何府君”,其原因不明,但何姓与石姓均为昭武九姓,或许是篆盖者误“石”为“何”,但这也反映了在犯错者的心中,这是一位粟特人,只是他粗心搞错了这位志主的粟特姓氏,故石伏保当亦是来自粟特。二、唐隆建功,供职龙武墓志记载,三位志主均参与了唐隆政变,在墓志中,三人都被描述为能力超群、忠义报国的形象,如史思礼“素多奇节,罕拘小谨,临难不易其洁,见危不顾其身。志在

10、雄飞,岂能雌伏?属唐元初载六月廿日,巨猬开,邪孽如聚,戮褒姒于周京,斩吕禄于汉阙。班赐获级,俾勤赏功”;何德“岐早秀,魁梧老成,谋有千里之知,剑有万人之敌。属唐元初,韦氏构逆,社稷几倾,公身扦帝座之尊,首扫后宫之孽,率兹左祖,引以静驱。截驰道骋扛鼎之材,扼期门怒冲冠之发。俾戴天永固,捧日再明,公之力也”;石伏保“少习狐矢,长而博(博)达,属往岁韦是(氏)篡逆。我皇革命,爪牙之用,惟公是赖”。政变后,他们都继续在禁军供职,先后在天宝年间辞世,在这期间,他们都忠诚于玄宗,职位不断顺利升迁。为便于讨论,依其卒年为序,根据墓志记载,将其唐隆政变后仕途发展情况整理如下:从职散勋爵四个维度看,史思礼先后历

11、职平阳郡仁寿府左果毅都尉、冯翊郡唐安府左果毅都尉、冯翊郡伏龙府折冲都尉、冯翊郡洪泉府折冲都尉、京兆神鼎府折冲都尉、守左武卫翊府右郎将、右龙武军翊府右郎将,终于右龙武军翊府中郎将一职;武散官迁转则先后是从五品下的游击将军、正五品下宁远将军、从四品下明威将军、正四品下壮武将军;勋官为上柱国。何德先后历职延安郡敦化府果毅都尉、京兆平乡府折冲都尉、左威卫翊府右郎将、右龙武军翊府中郎将,终于右龙武军将军一职;武散官最终做到从三品上的云麾将军;得爵庐江县开国伯,食邑七百户。史思礼先后历职河州蓝川镇副、右金吾卫绛州景山府果毅、左金吾卫华州(定)城府果毅、左武卫岐州玉泉府折冲、右骁卫岐州留谷府折冲(三任)、左

12、卫京兆府零池府折冲、右骁卫翊府左郎将、左龙武军翊府中郎将,终于左龙武军将军一职;武散官最终做到从三品上的云麾将军;勋官为上柱国。三人中,何德与石伏保都升为龙武军将军,何德墓志称:“天宝六载有事南郊,以公元勋,特拜将军”。这与正史的记载是一致的,“六载正月戊87子亲祀圜丘,礼毕,大赦天下”7 3 2 1“六载正月.戊子有事于南郊,大赦,赐文武官阶、爵、侍老粟帛”8 。何德与石伏保分别卒于天宝十三载、六载,看来,石伏保也应是与何德同年升为龙武军将军,但史思礼卒于天宝三载,故止步于中郎将。景云二年的唐隆政变中,唐玄宗主要依靠的是隶属羽林军的左右万骑营,政变后,玄宗为太子建国时,即“奏改左右万骑左右营

13、为龙武军,与左右羽林为北门四军”7 1 3 2 5 3,惜未施行。开元二十六年(7 3 8),他“析左右羽林军置左右龙武军,以左右万骑营隶焉”7 2 1 0。玄宗将北衙禁军扩展为左右羽林军、左右龙武军,且左右龙武军是以左右万骑为基础扩展而成,肃宗时又增置神武军,形成天子六军。玄宗一朝,史思礼、何德、石伏保均一路升迁,没有遇到过波折,最后都进人龙武军中担任中高级军职,这表明在唐隆政变中,他们均是玄宗倚重的万骑营成员;唐隆政变后,他们凭借对玄宗的忠诚,进一步成为龙武军的支柱。据唐代前期北衙禁军制度研究,目前所知出自万骑系统唐元功臣有3 8人,本文所述史思礼、何德、石伏保皆为粟特人,可以推想,当时北

14、衙禁军中粟特武人应占据一定比例。三人的军职基本都经历了从果毅都尉、折冲都尉、十六卫翊府左(右)郎将、龙武军翊府左(右)郎将、龙武军翊府中郎将的迁转过程,表面看似乎他们在唐隆政变后曾离开禁军系统,进人府兵任职,再一步步调回北衙禁军,但考虑到玄宗朝府兵制的崩坏、募兵制的兴起,开元年间,折冲府官职阶官化 9 和十六卫官职阶官化 1 0 现象出现,再考虑到唐隆政变时玄宗对万骑的特别倚重和执政后对龙武军的着力建设,其实三人长期出外任职是不现实的,他们应是一直在北衙禁军服务,至于所带的府兵和南衙十六卫军职,都有阶官的倾向,只是起到表资历和寄俸禄的作用。三、盛世气度,民族交融一)栗特人深度参与唐代文明建构上

15、文我们讨论了三例出自禁军左右万骑营,后追随玄宗并参与唐隆政变立功的粟特武人墓志铭,可以看到,玄宗朝乃至唐前期的北衙禁军中,粟特人的力量不可小靓,深度参与了唐朝的政治、军事活动。其实,并不止此,经济、文化诸领域亦是粟特人擅长的领域。粟特人本以经商见长,昭武九姓中力量较强的的康国,“生子必以石蜜纳口中,明胶置掌内,欲其成长口常甘言,掌持钱如胶之黏物。俗习胡书。善商贾,争分铢之利。男子年二十,即远之旁国,来适中夏,利之所在,无所不到”7 1 5 1 0。在连接中西的丝绸之路上,大量的粟特驼队兴商贩运;在长安的东西两市中,弥漫着西域商人、西域商品、西域饮食、西域音乐、西域风情;在大唐的河山市镇,粟特人

16、与粟特文化屡屡可见。唐代是中华文明的鼎盛时期,玄宗朝的开元盛世至今令人神往,是什么造就了曾经的辉煌?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唐前期实行开放包容的国策,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从上述三方墓志的讨论中可以看到,粟特人不只是过去我们传统观念中的商贾、艺人形象,他们还以主动的姿态,全方位、深度地参与了唐朝的政治、军事、社会活动;唐王朝也没有对粟特人区别对待,而是视之如一,充分发挥其作用,给予其认可。如上述三人建功后得到了升迁的优先政策,如玄宗开元二十三年籍田赦日:“唐元两营立功官任折冲,并改与郎将,郎将改与中郎 1 。O他们还得到了光宗耀祖的荣誉,父亲被追赠官职,史思礼父“岳,皇赠青州司马”,何德父“罗,会以

17、子功追赠朝散大夫、普安郡司马”。其后代也都子承父业,继续为唐王朝的安定尽职尽责,如史思礼“嗣子元柬,宣节副尉、长上宿卫,仍委检校闲修造使。次子元亮,御侮校尉、右武卫绛郡神泉府别将。次子元忠,翊麾校尉、右武卫仁寿府别将”;何德“嗣子神想,右金吾卫乐口府长上果毅”;石伏保“嫡嗣文超,新安府果毅”。因此,可以说唐文化是唐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二)长安城栗特人聚居与散居状况并存从三方墓志志主卒葬地看,何德居于长安城西,这里是传统的胡人居住区,但史思礼和石伏保分别卒于兴宁里、崇仁里,葬于城东的川乡、长乐乡,均位于长安城东,没有选择传统的粟特人活动区域。可见,与今天全国的民族分布情况相似,在当时的长安城中也

18、存在“大杂居”与“小聚居”的状况。从三方墓志看,何德家族男性的名字仍有粟特印记,但史思礼家族成员的名字基本与汉名趋同,石伏保家族成员的名字则介于二者之间。从上文对史思礼、石伏保族属的分析看,他们俩人墓志中也没有鲜明的粟特标志,或可说明来华日久者,选择离开熟悉的粟特群体,与其他民族杂居的可能性更大。在这种状态下,民族交往、交流的渠道更加开阔,交融的速度也必然进一步加快,今天的中国虽然没有粟特族,但毫无疑问,大量的粟特人已经完全融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之中,成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88责任编辑朱小琴【参考文献】1周绍良.唐代墓志汇编续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1.2蒙曼.唐代前期北衙禁军制

19、度研究 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 0 0 5:9 0-1 1 3.3黎镜明,等.西安西等驾坡唐石伏保墓发掘简报 J.文物,2 0 2 3,(6).4武伯纶.唐万年、长安县乡里考 J.考古学报,1 9 6 3,(2).5徐畅.唐万年、长安县乡里村考订补 J.唐史论丛,2015,(2):167-168.6林宝撰,岑仲勉校证.元和姓纂:附四校记 M.北京:中华书局,1 9 9 4.7刘昀.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 9 7 5.8欧阳修,宋祁.新唐书 M.北京:中华书局,1 9 7 5:1 4 5.9刘后滨,等.唐代于眞文书折冲府官印考释一兼论于闻设置折冲府的时间 J.西域研究,2 0 1

20、 3,(3):2 4.10冯培红,等.唐代粟特军将康太和考论一一对敦煌文献、墓志、史籍的综合考察J.敦煌研究,2 0 2 1,(3):50.11宋敏求.唐大诏令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 9 5 9:4 1 5.A Brief Analysis of Sogdian Warrior among Tang Yuan s HeroesWang Lanlan(Istitute for Chang an History and Culture Studies,Xi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Xi an 710065 China)Abstract:Emperor

21、Xuanzong launched the“Tang Long Coup and the“congenital Coup,successively defeated the Queen WeiGroup and the forces of Princess Taiping,and finally took over the royal power from his father Ruizong and became emperor.In theprocess of his seizing the supreme ruling power,the palace gate guard army p

22、layed an important role,among which Sogdian peoplewere present.From the existing Shi Sili Epitaph,He De Epitaph and Shi Fubao Epitaph,we can see that these Sogdian warriors startedfrom the Tang Long Coup and were loyal to Xuanzong for a long time.During the Kaiyuan and Tianbao period,they continued

23、to rise,and some even became senior general.We can not only glimpse the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palace gate guard army,but alsosee the open and inclusive social landscape of the Tang Dynasty and the true picture of ethnic equality and integration.Key words:Sogdian warrior;Tanglong coup;The palace gate guard army;National integration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