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荀子思想中的友善价值观蕴含初探.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692028 上传时间:2024-06-04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1.0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荀子思想中的友善价值观蕴含初探.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荀子思想中的友善价值观蕴含初探.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荀子思想中的友善价值观蕴含初探.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4 年 4 月 第 41 卷 第 2 期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pr.2024 Vol.41 No.2 荀子思想中的友善价值观蕴含初探 冯正强(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安徽芜湖 241002)【摘要】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具有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是对传统友善价值观的传承与创造性发展。不同于孔孟从人性善进路来探讨传统友善价值观的蕴含,荀子另辟蹊径从人性恶的角度探讨了他对儒家传统友善价值观的理解。他的性恶论思想让我们看到了非友善行为的人性根源所在,即人的“

2、生而好利”;他对“人生不能无群”的强调,深刻揭示了友善型人际关系之所以重要的根本原因;他对“礼者,人道之极也”的探讨,也为我们描绘了友善型人际关系如何得到规范和固化的途径。重温荀子思想的友善价值观蕴含,有效拓宽了我们理解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思想视野。【关键词】荀子;友善观;性善论;性恶论【中图分类号】D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860(2024)02-0041-05 收稿日期:2023-05-05 修返日期:2023-07-06 作者简介:冯正强(1981-),男,汉族,河南商城人,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美德伦理学。基金项目:安徽省 2022

3、 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践行路径研究,项目编号:AHSKY2022D013。感谢匿名审稿人对本文的建议,作者文责自负。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是对传统友善价值观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传统友善价值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伦理道德范畴之一。作为一种人伦之道、治政原则、教化理念以及天人关系的基本准则,这一核心价值观无疑“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1。目前,关于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传统底蕴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传统文化中。客观而言,在儒家传统友善观的涵养之下,中国人始

4、终注重修身养性、胸怀天下,注重家庭和睦、孝慈友恭,讲求患难与共、乐群贵和。孔孟思想中的“友善”概念非常准确地反映了中国人一脉相承的博大宽厚胸襟和中华民族富有仁爱之心的独特精神气质。如果说以孔孟为代表的立足人性善基础上的友善思考从正面构成了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传统底蕴的来源的话,那么以荀子为代表的立足人性恶基础上的友善思考则从反面展现了其深厚的思想内涵,因此对荀子思想中的友善价值观蕴含探讨有助于拓宽我们理解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传统文化底蕴的思想视野。荀子强调通过教化、学习以彰显人们向善的意志,并最终成为一个有道德的圣人,“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

5、(荀子劝学)211可见他的主要目的是要为即将出现的大一统帝国时代提供一种理论构想,以重振儒家辉煌,重建儒家的道德哲学。他重点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礼学思想,“进一步明确规定了礼的各种社会、政治功能,使礼的社会操作性变得更为切实可行,而且还深化了礼的内涵,把礼看作是个人修身的根本和维护社会等级以及治国的根本,是人类道德规范及治理社会的最高原则”3223。具体而言,荀子思想中的传统友善价值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他的性恶论让我们看到了人们非友善行为的根源所在,即“生而好利”;第二,他对“人能群”的强调,也深刻揭示了友善型人际关系之所以重要的根本原 42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 4

6、1 卷 因;第三,他对“礼者,人道之极也”的探讨也为我们展示了友善型人际关系如何得到规范和固化的途径。一、“生而好利”:荀子友善价值观的根源所系 从个体层面而言,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源自人性深处的内在需求。人与人之间,固然充满了种种几乎难以调和的利益之争,但无论是漫长的历史记忆,还是日常的生存经验,都在反复提醒着人们,唯有友善相处,才能降低生活成本,增进幸福质效。孔子的仁者爱人、孟子的人性本善思想,从正面表达了这一经验常识,而荀子通过对人性中自然欲望的放大及其危害性的清醒认识而提出了人性本恶的思想。与孔孟的循循善诱相比,荀子则是声色俱厉地警告世人,如果对人性中恶的一面不加限制,就必然会让人世间纷

7、争不断。荀子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仪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荀子性恶)人性本恶,人的本性就是喜好追逐私利,喜好羡慕妒忌他人,喜好满足口腹之欲,“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生来即贪图享乐,“食欲有色豢,衣欲有文绣,行欲有车马”,同时还深藏权势之欲,欲“贵为天子,富有天下,名为圣人,兼制人”。这一人性基本事实是无法否认的,孟子所谓的人性本善理论“无辨合乎验,坐而言之,起而不可设,张而不可施

8、行,岂不过甚矣哉”!(荀子性恶)在荀子眼里,孟子的人性善理论确实是迂阔之谈,不仅没有实践价值,有违经验事实,而且还对这个充满尔虞我诈、弱肉强食的现实社会无能为力。如果对人性中的这些自然的逐利欲望不加限制、引导,任其发展,就会导致仁义礼智等道德规范失效,结果就是犯分乱理,弱肉强食,纷争不断,“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荀子 礼论)如果每个人都追求自己欲望的最大化、利益的最大化,自由放纵自身的欲求,其结果必然是无休止的纷争与战乱,也必将导致乱世的出现,因此人与人之间的纷争与不和可以说是先天注定的,冲突型的人际关系也是每一个人所无法逃避的,对这

9、一问题的解决只能靠后天的“礼”即通过制定制度规则的政治途径来解决。“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荀子礼论)先王之政的首要目的是限制人的欲望、合理分配人的利益,可见“礼”的功能首先是“分”,是对人的无限欲望的一种限制,以合理解决而非压制、扼杀人的自然欲望,并求得欲求与可欲求之物之间的平衡。荀子对人性恶的高度警惕,提醒我们在思考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人性源起时,不应忽视人性中恶的一面。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源起也正是对人们应该如何正确处理道德与利益关系问题的明确回应,当前人际关系紧张,内卷竞争残酷,都在一定程度上显示

10、出人性之恶及其严重危害。对人性恶的思考、正视及其制约之道,是当下中国社会治理的当务之急。二、“人生不能无群”:荀子友善价值观的必然选择 马克思指出,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社会群体得以维系,除了需要坚实的经济基础外,还需要富有韧性的价值共识。从群体层面而言,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是人类群体得以有效维系的重要价值根基之一。作为一位社会哲学家,荀子也从他的朴素唯物主义世界观出发,难能可贵地看到了人性本恶的另外一面,即人也具有能“群”的能力。众所周知,近代学人严复用“群”来翻译“社会”这个概念无疑与荀子的提法有着密切的渊源4。荀子认为,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人何

11、以能群?曰:分。分何以能行?曰:义。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荀子王制)可见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就是人能“群”,即人能相互合作,结成群体,形成一定的社会组织。“群”构成了个体存在的基本前提,“人生不能无群”,仅凭一己之力任何个体都是无法生 第 2 期 冯正强 荀子思想中的友善价值观蕴含初探 43 存的,只有融入群体之中才能获得强大的力量和真正的利益。荀子的这种“群”的思想,首先就是对人类在征服自然的劳动过程中自发形成的团结合作群体组织形式的质朴观察和概括,同时也意味着“合群则作为驾驭自然的保证而构成了人的存在前提”583-85。这种作为群体的社会组织形式的建构主要是

12、通过“分”来实现的,“离居不相待则穷,群而无分则争;穷者患也,争者祸也,救患除祸,则莫若明分使群矣”。(荀子富国)离群索居者无法生存,但如果陷入一个充满阴谋诡计、你死我活、无规无矩的混沌江湖之中,也同样缺少生存下去的保障。因此,对于一个群体而言,无规矩不成方圆,没有比制定出公平、合理的社会规则、分配制度以划定利益界限更为根本、更为关键的事情了。即便按照今天博弈论的观点,一个和谐有序且富有合作性的社会对于其中的每一个个体而言也都意味着一种共赢。在荀子看来,这种“分”的思想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一是人伦关系差别有序,“贵贱有等,则令行而不流;亲疏有分,则施行而不悖;长幼有序,则事业捷成而有所修”(荀

13、子君子);二是在职位秩序上各尽所能,“明分职,序事业,材技官能”(荀子君道),这主要是一种社会阶级上的分工;三是全体成员分工明确,责权清晰,“农分田而耕,贾分货而贩,百工分事而勤,士大夫分职而听,建国诸侯之君分土而守,三公总方而议,则天子共己而已”(荀子王霸)。这强调的是在社会生产方面的分工。人与人之间有了这些分工,社会才能构成和谐有序的统一整体。这种明确的人群之“分”思想较为符合日常社会经济生活实际,也“打破了儒家的道德本位,把能力与德行等结合起来给予相应地位与待遇,体现了正义、公平原则”6。正是在这样一种体现着朴素分配正义的原则之下,人们能够最大限度地感受到彼此合作带来的利益好处,并促使人

14、们不断超越冲突走向更为稳定有效的合作。荀子坦然承认人的物质欲求的合理性,并强调运用政治手段来促进社会的安定、减少人际的纷争冲突,相比高调的孔孟和冷峻的法家而言要更贴近现实,也更有可行性7。套用今天的话说,其“分”的思想实质上就是对法制的召唤和对规矩意识的重视,这对我们今天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也不失借鉴价值。荀子的“明群”观,强调了合作的重要,也凸显了分工的必要,在这种分和之中,友善型人际关系雏形跃然纸上,人文关怀意味鲜明。三、“礼者,人道之极也”:荀子友善价值观的规范路径 不同于孔子的“仁”和孟子的“义”,荀子的思想重点在“礼”,礼学思想在荀子的思想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荀子礼学思想中的友善价

15、值观蕴含主要是通过礼对友善型人际关系的规整而体现出来的。具体而言,它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礼”有助于合理节制人们的无穷欲望。如前所述,荀子充分认识到了放纵人性中的自然欲求的严重后果,但他并未将防止出现这种后果的依据归结到天道中去,而是转向人道,认为只有通过对人的过度自然欲求进行控制,才能使之得到更好的满足。礼可谓是达至物欲两得、两相持长的最佳办法,如其所说,“故人一之于礼义,则两得之矣;一之于情性,则两丧之矣”。同时,荀子强调对人欲的控制也并非禁欲或者灭欲,而是“养”欲,“故礼者,养也”。(荀子礼论)可见这种以礼养欲的思想富有深厚的辩证色彩,也有着值得肯定的合理价值。其合理价值就在于,正

16、如有学者恰当指出的,在孔孟“寡欲”文化熏陶下,人们对于欲或利“要么是羞羞答答,要么是谈利色变,人们在忍受物质生活匮乏的同时,还要承受更多的道德负担和更多的焦虑及紧张”,这也正是千百年来中国人所一直经历并体验着的生活方式,但如果按照荀子的理念,让人们能够正视自己天生就有的情欲需要,敢于追求正当的利益,那么我们就“可以坦坦荡荡,可以心安理得,没有不必要的道德负担,也没有不必要的焦虑与紧张”,更重要的是人们依然能过“一种道德的和有秩序的生活”,这样的话又何乐而不为呢?在当前这个日益开放、自由、民主的社会里,在这个靠实力谋生存、求发展的全球化时代,荀子的“养欲”观更符合时代精神,也更具指导生活的价值和

17、意义8。其次,“礼”有助于增进个体的道德修养。荀 44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 41 卷 子通过天人相分将人从天人合一的混沌自然中分化出来,“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而人间的凶吉贫富“不可以怨天,其道明也”,因此“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荀子天论)所谓“至人”,就是明白了这种天人之分的人。通过这种天人相分,荀子凸显了人的个体独立性与人之为人的尊严和价值,“完全地把德行从天那里剥离了出来”,表现出了“强烈地对于人的自信”9542-545。因此,作为个体的人就应该遵循礼的规范和要求,“礼者,人之所履也,失所履也,必颠蹶陷溺”。(荀子礼论)因此,人们就应该主动履行自身的

18、道德责任,自觉加强修养自身的德形,“君子务修其内而让之于外,务积德于身而处之以遵道”(荀子儒效),如何做到修身养性,离不开学,不仅要“学不可以已”,而且要“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已”。(荀子劝学)除了要在道德上加强反省与学习,还要通过实际的道德实践不断巩固提升学习的效果,“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明之为圣人”。(荀子儒效)要达到这种内外兼修、知行合一的状态,还离不开专心致志、持之以恒的坚定意志和至诚之心,“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至诚则无他事矣。天地为大矣,不诚则不能化万物。圣人为知也,不诚则不能化万民”。(荀子不苟)无论是学,

19、还是思,还是诚,最终都是为了让人自身的自然欲求得以提升和超越,让自己内在的道德人格得到不断地淬炼和塑形。最后,作为一种治国之道的“礼”,也从根本上为建构一种和谐有序的社会秩序、为营造友善的社会环境提供了行动指南。在一个天下大乱、社会无序的时代,饱尝战乱与动荡之苦的人们,无疑最为渴求安定和谐的社会秩序与社会稳定。荀子从他的性恶论出发,淋漓尽致地批揭了现实社会中存在的诸多人为乱象,即“人祅”:“物之已至者,人祅则可畏也。楛耕伤稼,楛耨失岁,政险失民;田秽稼恶,籴贵民饥,道路有死人,夫是之谓人祅。政令不明,举措不时,本事不理,勉力不时,则牛马相生,六畜作祅,夫是之谓人祅。礼义不修,内外无别,男女淫乱

20、,则父子相疑,上下乖离,寇难并至,夫是之谓人祅。祅是生于乱,三者错,无安国。”(荀子天论)“人祅”即人祸,正是这些人祸而非天道构成了社会动乱、民不聊生等社会问题的根源所在。荀子对农事荒废、政令不明、社会整体伦常尽失的“人祅”之凶的批判可谓尖锐犀利、振聋发聩。如何破解人祸问题,以更好地维护社会稳定,荀子认为应该充分发挥“礼”的社会规范功能,以确立个体在群体中的权利义务和身份地位。礼是确保国家政治清明的准绳,“国无礼则不正,礼之所以正国也,譬之犹衡之于轻重也,犹绳墨之于曲直也,犹规矩之于方圆也,既错之而人莫之能诬也”(荀子王霸);礼是社会经济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保证,“足国之道,节用裕民,尔善臧其余

21、,节用以礼,裕民以政”(荀子富国);礼还是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标准,人君应该“以礼分施,均偏而不偏”,人臣应该“以礼待君,忠顺而不懈”,人父应该“宽惠而有礼”,人子应“敬爱而致文”,人兄应“慈爱而见友”,人弟应“敬诎而不苟”,人夫应“致功而不流,致临而有辩”,人妻应“夫有礼则柔从听侍,夫无礼则恐惧而自竦也”,对于这种礼治之道,“偏立而乱,俱立而治”。(荀子君道)这种富有浓厚纲常名教思想的礼治思想,在本质上是一种界限分明、等级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但在那个战乱不断、民不聊生的时代,稳定的社会秩序显然有助于生命的存续,生命能否存续要重于人性的自然生发。在他看来,“社会稳定是建立在社会秩序的基础之上的,

22、而等级分明正是社会秩序的一个重要标志”1046。可见,荀子这种礼治思想的本质主要还是为了强化一种等级分明的社会秩序的权威性,以维持社会的和谐稳定,确保生命的平安延续。四、“万物各得其和以生”:荀子友善价值观的当代启示 习近平曾在不同场合多次引用荀子的思想和观点,也从一个侧面凸显了荀子思想的重要时代价值,其中引用次数较多的一句话就是“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即语出荀子天论。荀子对人性问题的深刻思考、对传统礼学的突出贡献仍然值得今天的我们高度重视。荀子对友善价值 第 2 期 冯正强 荀子思想中的友善价值观蕴含初探 45 观的考量同样有着重要的时代价值,特别是他对人性恶问题的重视,对规矩、

23、制度的强调,对道德修养的彰显等,对于今天人们的修身养性有着别样的警醒效果。首先,荀子思考友善价值观的性恶论这一人性维度,警示我们应该对人性中恶的一面时刻保持警惕。荀子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位系统提出人性本恶理论的思想家,他认为人的自然情欲如果不受节制就必然会导致罪恶这一性恶论思想在今天同样意义重大。当前,我们也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利益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各种利益博弈日益激化,社会丑恶现象日益挑战人性底线,如何充分认识这些现实生活中的非友善现象及其危害,如何找到有效消除诸种非友善现象的方法并健全完善相关规章制度,首先离不开我们对人性恶的一面的足够清醒的认识。我们要想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真

24、实内涵,离不开我们对善恶人性的认识,特别是对人性恶的一面的认识。认识不到人性中恶的一面,我们所提倡的“友善”就很容易划入到伪善的误区中去。其次,荀子对于构建友善型人际关系的礼制思想,也启示我们在践行友善价值观时一定要注意制度、规矩的重要性。随着当下人们日常生活的日益便捷化,总有不少人想着如何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想着如何力所能及地任性一把,总有不少人想着突破规则、突破底线,无视他人正当利益,甚至肆意践踏他人正当利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更为紧张,一言不合就有可能大打出手,甚至酿成追悔莫及的苦果,这样的现实案例已经屡见不鲜了。毋庸置疑,一个缺少规矩意识、缺乏制度约束的日常生活,必然会变得支离破碎、纷

25、纭无序。荀子从礼制维度出发对友善价值观的思考也启示今天的我们,在谈论友善价值观时绝不能陷入无原则的好人主义泥淖之中,相反我们应该让友善价值观建立在一定的规则基础之上,其中最主要的规则就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这一法律体系无疑是现实生活中友善价值观得以存在和延续的重要保障机制。最后,荀子对人性私欲恶的一面的批揭,实际上也是对利己主义的一种批判,这从客观上看也是对友善价值观的一种正面倡扬。荀子一方面强调人性中恶的一面的客观存在,但另一方面他也充分肯定了人们去恶存善的能力。他明确指出,人是可以通过学习和教化而走上为善去恶之途的,而人之所以要为善去恶就是源于人的群体性特征人不是自私自利的,人

26、是群体中的一分子。荀子对人性恶的批揭、对人能群的彰显、对人能为善去恶的认肯等,都在客观上形成了一种难能可贵的自我与他者的伦理思想。我们对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思考也主要是从自我与他者关系这一维度出发的,人要想在群体中生存下去,就必然要懂得节制、懂得谦让、懂得尊重他人,这就是友善的源初本义所在。总之,重温荀子思想中的友善价值观蕴含,既能让我们更为真切地感受到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的友善价值观自身所蕴含的丰富传统文化底蕴,更能让我们全面地掌握友善这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思想内涵。荀子思想中的友善蕴含为我们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提供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传统道德资源借鉴。参考文献 1 关于培育

27、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3-12-24(01).2 王先谦,沈啸寰,等.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2012.3 王钧林.中国儒学史(先秦卷)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8.4 黄玉顺.儒学的“社会”观念荀子“群学”的解读J.中州学刊,2015(11):101-108.5 杨国荣.善的历程:儒家价值体系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6 丁成际.荀子“分”“和”思想的四重内涵J.现代哲学,2011(4):110-114.7 王孝春.论荀子的“群”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8-12.8 李海英,路德斌.从孟子“寡欲”说到荀子“养欲”

28、说儒家新义利观之形成及其意义J.东岳论丛,2008(6):168-173.9 汤一介主编,王博著.中国儒学史(先秦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0 周炽成.荀韩人性论与社会历史哲学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下转第 53 页)第 2 期 杨柳,等 汉语叙实动词检验程序设计以现代汉语词典为例 53 12 袁毓林.“记得”的叙实性漂移及其概念结构基础J.语言教学与研究,2020(1):36-47.13 袁毓林.“忘记”类动词的叙实性漂移及其概念结构基础J.中国语文,2020(5):515-526+638.14 李新良.立足于汉语事实的动词叙实性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2015(

29、3):350-361.15 王彤福.谈谈语言的叙实性J.外语界,1985(2):9-12.16 王明华.能带小句宾语的动词J.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2):110-121.17 宋世平.带小句宾语的动词研究综述J.荆州师专学报,1991(6):51-55.18 孟琮,郑怀德,孟庆海,蔡文兰.汉语动词用法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A Study on the Design of the Test Procedure for Factive Verbs:Taking Modern Chinese Dictionary(7th Edition)as an Example

30、YANG Liu,CHEN Congmei(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Cultures,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Mianyang 621010,Sichuan,China)Abstract:The research on Chinese factive verbs has been widely published in China.However,after reviewing the relevant literature,we found that the research on

31、factive verbs was insufficient,and the methods of selecting and extracting factive verbs have not been studied enough.In this paper,based on the extensive research results on the syntactic features of Chinese factive verbs,we devise a test format for extracting the members of Chinese factive verbs,u

32、se Modern Chinese Dictionary(7th edition)as an example for practice,and further improve the procedure to make up for the lack of research areas and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future in-depth research on factive verbs.Keywords:factive verbs,presuppose,test format,Modern Chinese Dictionary(7th Edition)(上

33、接第 45 页)An Initial Exploration of the Connotations of Friendship Values in Xunzis Thought FENG Zhengqiang(School of Marxism,Anhui Normal University,Wuhu 241002,Anhui,China)Abstract:The view of friendship in core socialist values contains profound traditional cultural deposits.It is the inheritance a

34、nd creative development of the traditional view of friendship.Compared with the Confucian view of friendship of Kongzi and Mengzi based on the kindness of human nature,Xunzi,another representative of Confucianism,takes a new approach to discuss his understanding of the traditional Confucian view of

35、friendship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vil human nature.His theory on the evilness of human nature shows the root of peoples unkind behaviors,namely,“peoples being born to get the benefit;”his emphasis on the idea that“one cannot live without a group”reveals the fundamental reason why friendly interper

36、sonal relationships are important;his discussion on“courtesy being the best quality of humanity”describes how friendly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re regulated and solidified.Reviewing the connotations of Xunzis thought of friendship values effectively broadens our ideological vision of understanding socialist friendship values.Keywords:Xunzi,view of friendship,goodness of human nature,evilness of human nature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