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考核实证研究模板.doc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2690442 上传时间:2024-06-04 格式:DOC 页数:48 大小:427.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考核实证研究模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考核实证研究模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考核实证研究模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考核实证研究模板.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考核实证研究模板.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引 言在中国,上市企业并购只有短短几年历史。伴随中国改革开放进行和经济体制改革,1985年中国出现了股份制企业,20世纪90年代早期上海和深圳两个证券交易所相继创办,中国有了第一批上市企业。1993年9月政府宣告法人股东能够进入二级市场,以后很快发生“宝延事件”第一次揭开了上市企业并购面纱 11993年9月30日早晨,深交所上市企业深宝安宣告已持有全部股份全部是流通股上海延中实业企业5%股份,当日收盘时深宝安实际已经持有延中17.07%股份,很快有增至19.8%,成为延中第一大股东。经过谈判,深宝安最终取得延中控股权。,而1994年4月发生“恒通棱光事件”,经过国有股协议转让首次使国有股占控股

2、地位上市企业实现了控股权转移21994年4月28日,珠海恒通企业和上交所上市企业上海棱光控股企业上海建材企业签署协议,将后者持有上海棱光股份1200万股以每股4.30元价格转让给恒通,恒通拥有了棱光35.5%股权,成为棱光第一大股东,在证监会豁免恒通全方面收购要约以后,恒通顺利入主棱光。以后一个时期,并购仍然只是股市偶发事件。直到1997年,情况才发生了转变,并购行为日益增加。据中国证券报统计,控股权发生转移并购事件1994年是2起,1995年是1起,1996年增加至9起,1997年猛增至33起。至此中国市场并购才步入快车道,1998年发生了67起并购,1999年84起,115起,而130多起

3、。所以有这么转变,和政府政策有直接关系。中国证券监管委员会要求上市企业假如连续两年亏损就会被特殊处理,连续亏损三年就会被摘牌退市;1994年又提出只有连续三年净资产收益率达成10%上市企业才有资格进行配股。1995年到1996年,大量上市企业亏损,其中有些已经连亏两年,为了保住上市企业配股资格,避免被摘牌命运,1996年起各地政府纷纷出台政策,明确提出要改造上市企业,对上市企业进行资产置换和重组,方便保“配”和保“壳”。1997年下六个月,十五大提出了“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任务及对应配套政策出台,一批以往因受到政策限制而被排除在上市资格之外民营企业,纷纷买“壳”上市,掀起了并购热潮。19

4、97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大中型国有企业三年基础脱困”任务,形成了1998年及以后几年中上市企业重组并购热潮。面对近几年来上市企业并购热潮,上市企业并购行为日益引发大家关注。很多学者全部在研究和探讨在现在市场环境下,中国上市企业并购是否含有规模效应、生产协同效应和经营管理效应?是否有利于企业增强经济效益、改善资源配置?能否提升企业发展速度和提升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并购到底是不是有效等?本文试图从并购绩效角度对并购问题做部分探讨。本文以在中国A股上市、发生并购上市企业为研究背景,利用财务会计指标评价方法,依据上市企业并购前后绩效改变情况,来对中国上市企业并购绩效问题加以研究和探讨。之所以只考

5、虑上市企业并购行为,是因为上市企业信息披露相对更完整、正确,分析结果有可能更可靠,更含有经典意义;之所以选择并购案例作为研究样本,是因为在1998年以前中国上市企业并购行为大多表现为财务性并购,极少实质性经营性并购存在 3经营性并购是企业为提升管理效率而实施并购,期望并购会带来协同效应而把管理系统合为一体。财务性并购是并购企业经营管理仍是两套系统,并购是为了取得经营规模效益。它们区分在于并购后企业管理系统上,假如管理系统合并则为经营性并购,假如两企业管理系统仍各自独立,则为财务性并购。;之所以研究并购绩效,是因为实践证实,并购对上市企业绩效有很关键影响,所以,很有必需对上市企业并购后绩效问题加

6、以探讨。本文评价指标体系包含企业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成长能力等三个方面,有别于通常只采取盈利能力指标评价体系;在具体评价中对各个财务指标进行因子分析,并以因子方差贡献率作为权重,实现了客观赋权,有别于传统评价对各评价指标主观赋权;本文研究样本是发生并购上市企业,中国很多研究是以97、98年发生并购上市企业为样本。因为样本内容、评价体系和分析方法不一样,可能会得到不一样结论。本文结构安排以下:首先是并购相关概念界定和并购在中国发展情况介绍;其次是中国外学者相关实证研究回顾和分析;然后是本文研究方法、样本选择标准和评价指标确实定;接下来是综合得分模型建立和统计分析过程;最终是本文结论和相关附录。第

7、一章 企业并购概述企业并购在国外频频发生,在中国也日趋活跃。本章简单介绍并购相关概念和并购在中国发展。第一节 并购相关概念并购相关概念很多,而且很多是有争议,比如对并购了解,有了解为吞并和收购,有了解为合并和收购。为了研究方便,本文中相关并购相关概念界定以下: 一、企业并购含义企业并购是指企业吞并和收购(Merger&Acquisition,简称M&A)。吞并和收购各有特点,现有联络也有区分,大家常连在一起用,简称并购。企业并购是企业吞并和收购总称。企业是投入诸如机器设备、劳动力、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产出商品或劳务场所。企业获取生产要素路径或方法有两种:一是直接取得,即企业直接向生产要素提供者

8、购置;二是间接向生产要素拥有者购置。间接购置又能够细分为两种方法:一个是全部购置且并入本身企业。依据不一样情况,能够分为吸收合并和新设合并。吸收合并是指一个占优势企业吸收一个或一个以上企业,合并方企业存续。新设合并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企业合并为一个新企业,原来企业全部不再存续。二是部分购置,拥有其控制权或经营管理权,从而达成生产要素整体战略协同,这可称为收购。收购也能够细分为收购资产和收购股份两种方法。收购资产是指收购方收购目标企业部分资产且并入收购企业;收购股份就是全部或部分收购目标企业股权,使目标企业成为能对其实施控制权全资子企业或控股子企业。企业获取生产要素方法图1-1所表示。企业并购是间

9、接取得生产要素一个方法,属于企业大型投资活动。这种间接取得生产要素投资活动,企业也要付出代价,代价就是企业付出可能是股票或股权,可能是现金,也可能是负担债务。可见,企业并购是一个特殊交易活动,其对象是产权即财产全部权和和财产全部权相关其它权利。生产要素直接取得间接取得合并收购吸收合并新设合并收购资产收购股份图1-1 获取生产要素方法 二、企业并购分类根据并购企业和目标企业从事业务关联程度分类,并购能够分为横向并购、纵向并购和混合并购。 (一)横向并购横向并购是指生产同类产品企业之间并购。横向并购能够快速扩大生产规模,便于在更大范围内、更高水平上实现专业化分工协作,采取技术优异专业设备和工艺装备

10、,从而提升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其次,统筹安排产品销售和材料采购,节省共同费用,增强企业盈利能力。总而言之,横向并购在一定范围内能实现规模经济和提升行业集中程度。 (二)纵向并购纵向并购是指生产过程或经营步骤相互衔接、亲密联络企业之间,或含有纵向协作关系专业化企业之间并购。纵向并购又能够分为前向并购和后向并购。前向并购是指向其产品下游加工步骤方向并购,如生产零件或原材料企业并购机加工企业或装配企业;后向并购是指向产品上游加工步骤方向并购,如装配或制造企业并购零件或原材料生产企业。纵向并购能够缩短生产周期,节省运输和仓储费用,确保原材料及零部件立即供给,降低交易成本。 (三)混

11、合并购混合并购是指生产经营产品或服务相互之间没相关联企业之间并购。混合并购分为以下三种形态:1产品扩张型混合并购。是指产品生产技术或工艺相同企业之间并购,其目标是利用本身技术优势,扩大产品门类。以本企业产品生产技术或工艺为圆心,同心向外扩张,比如汽车制造企业并购农用拖拉机制造企业等。2市场扩张型混合并购。是指含有相同产品销售市场企业之间并购,其目标是利用本身或目标企业市场优势,扩大市场销售额。以产品市场为圆心,同心向外扩张,如化肥制造企业并购农药生产企业就是利用化肥和农药面正确是同一农资市场,一家企业能够利用另一家企业销售网络优势快速扩大销售量。3纯粹混合并购。是指产品和市场全部无关联企业之间

12、并购。如汽车制造企业并购旅游餐饮企业。混合并购能够实现技术或市场共享,增加产品门类,扩大市场销售量;能够实现多角化经营战略,分散企业经营风险。 三、并购动因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作为独立经济主体,其一切经济行为全部受到利益动机驱使,并购行为目标也是为实现其财务目标股东财富最大化。同时,企业并购另一动力起源于市场竞争巨大压力。这两大原始动力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以不一样具体形态表现出来,即在多数情况下企业并非仅仅出于某一个目标进行并购,而是将多个原因综合平衡。这些原因关键包含:协同效应、企业发展动机、市场份额效应、企业发展战略动机等。 (一)协同效应为何并购能使企业获取更大利益和增加企业价值呢?因为企业

13、家相信并购能带来协同效应。协同效应又称1+12,是指整体价值超出各部分价值之和。企业并购关键动机是增加并购后企业价值。假设A企业和B企业并购组成C企业,假如C企业价值超出了A企业和B企业各自价值之和,那么A企业和B企业并购就存在着协同效应,这么才对A企业和B企业股东是有利。协同效应关键有以下三个方面:管理协同效应、经营协同效应和财务协同效应。1寻求管理协同效应。所谓管理协同,通俗地说就是A企业经营管理比B企业更有效率,在A企业并购了B企业以后,B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便被提升到A企业水平。这不仅给目标企业带来经济效益,也会给社会带来经济效益,整个社会经济管理效率将因为这类企业并购而提升。2寻求经营协

14、同效应。经营协同是指企业并购后经济效益伴随资产经营规模扩大而得到提升,资产经营规模能够经过横向、纵向或混合并购而取得。所以,横向、纵向或混合并购全部能从经营协同理论中得到支持。(1)取得规模经济及范围经济。经营协同理论基础,一是行业中存在规模经济,而且在并购之前,企业生产经营水平达不到规模经济要求;二是并购双方存在范围经济,资源互补。(2)降低交易费用。另一个可取得经营协同是纵向并购。将同行业中处于不一样发展阶段企业联合在一起可能会取得更有效协同效应。其理由是经过并购能够降低多种形式交易费用。(3)分散经营风险。分散经营之所以有价值是基于很多原因,其中关键是股东、职员分散风险需要和财务和税收方

15、面考虑。股东即使能够在资本市场上对很多不一样企业进行分散投资,但有很多股东尤其是本身又是企业经营者股东全部不想失去对企业控制权,所以,分散经营风险是企业能够长久经营下去保障。(4)增加市场垄断力。当行业生产能力过剩,市场竞争十分猛烈时,经过并购消亡竞争对手,能够削减过剩生产能力,提升市场垄断力,从而提升企业效益。3寻求财务协同效应。财务协同理论认为,并购起因于财务目标,关键是利用企业多出现金寻求投资机会和降低资本成本。(1)寻求投资机会。财务协同理论认为,企业并购动因不只是并购方企业发觉其内部存在利用不充足专属资产,而是因为意识到现有经营领域投资机会有限。(2)降低资本成本。财务协同理论中另一

16、个关键内容是,当目标企业并购前资本成本较高而并购方企业资本成本较低时,那么经过并购降低资本成本可能性就较大。财务协同理论认为,并购后企业负债能力要大于并购前负债能力之和,经过增加债务水平将给企业带来税收利益。有资料表明,并购后企业财务杠杆有了显著提升。 (二)企业发展动机在竞争性经济条件下,企业只有不停发展才能保持和增强它在市场中相对地位,才能够生存下去。企业要有很强发展欲望,不过还不能盲目标扩张,要注意保持一定发展速度。通常来说,企业能够利用两种基础方法进行发展:一是经过内部投资新建方法扩大生产力;二是经过并购取得行业内原有生产能力。企业经过并购发展时,不仅取得原有企业生产能力和多种资产,还

17、取得了原有企业经验,使企业能够实施经验分享形成一个有力竞争力。相比较而言,并购往往是发展效率比较高方法。这是因为:1并购有效地降低了进入新行业壁垒。企业在进入一个新领域时,面临着现有企业猛烈反应,而且有很高转换成本,使企业极难占领市场;还有诸如筹资方面困难、销售渠道、地理位置、政府政策等原因影响。假如用并购措施,进入壁垒能够大幅度降低。2并购大幅度降低了企业发展风险和成本。投资新建方法并不仅仅包含到增加新生产力,企业还要花费大量时间和财力获取稳定原料起源,寻求适宜销售渠道,开拓和争取市场。所以,这种方法包含更多风险。在并购情况下,企业能够利用原有企业原料起源,销售渠道和已占有市场,能够大幅度降

18、低发展过程中不确定性,降低风险和成本。3并购充足利用了经验-成本曲线效应。利用并购发展另一巨大优势是取得经验-曲线效应。因为经验固有特点,企业无法经过复制、聘用对方企业雇员、购置新技术等手段来获取经验,这就使得拥有经验企业拥有了成本上优势。采取投资新建方法进入某一新领域时,新企业因为不含有经验优势,其成本肯定高于原有企业。 (三)市场份额效应市场份额指是企业产品在市场上所占份额,也就是企业对于市场控制能力。企业市场份额不停扩大,能够使企业取得一些形式垄断,这种垄断既能带来垄断利润又能保持一定竞争优势。所以这方面原因对企业并购活动有很强吸引力。 (四)企业发展战略动机依据企业生命周期理论,每一个

19、企业产品全部有一个开发、试制、成型、衰退过程。对于生产某一主导产品企业,它首先能够不停开发新品种以适应企业产品生命周期,其次则能够制订较长远发展计划,有意识地经过企业并购方法达成进行产品转移目标。多年来,出现这种动机进行并购活动越来越多,而且显著地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企业经过并购有效占领市场。企业进入新行业要克服行业壁垒,企业进入新市场一样也存在着多种壁垒。经过并购进入一个新市场,企业就能够有效降低这种壁垒。2企业经过并购能够实现经验共享和互补。这里经验不光包含经验成本曲线效应,还包含企业在技术、市场、专利、产品、管理等方面专长,也包含优异企业文化。企业经过并购能够实现以上各方面共享或取长补

20、短。3企业经过并购能取得科学技术上竞争优势。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关键作用。企业在成本、质量上竞争往往转化为科学技术上竞争。企业常常为了取得生产技术或产品技术上优势而进行并购活动。第二节 中国企业并购风潮中国企业并购大致经历了以下多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19841987年,为企业并购起步阶段。这一阶段基础态势是:优势企业期望快速发展又苦于场地、资金等方面原因限制,期望经过并购达成规模效益;劣势企业濒临破产,急于经过并购寻求新出路。从1983年年底到1986年年底,北京、保定、武汉等市十几家企业被同地域同行业优势企业所并购,很好地处理了当初优势企业因缺乏资金难以在短期内扩大生

21、产规模,而劣势企业却经营管理不善处于亏损边缘矛盾。1983年,北京市冶金局所属12家黑色冶金企业划归首钢,取得了很好经济效益。1984年7月,保定纺织机械厂以负担被并购企业全部债权债务方法并购了保定针织器材厂;保定锅炉厂以一样方法并购了保定风机厂。1984年12月,武汉市牛奶企业出资12万元收购了汉口体育馆产权,这是国有企业有偿并购集体企业最早案例。1986年以后,企业并购在沈阳、重庆、郑州、南京、无锡、成全部、深圳、洛阳等城市相继出现。第二个阶段是在19881992年,并购已形成气候,企业并购活动从少数城市向全国快速展开,为企业并购发展阶段。1988年1月,国务院经济技术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和武

22、汉市联合举行了“企业产权转让改革研讨会”,同年4月,又和保定市政府联合举行了第一个“全国产权转让高级讲习班”,推广保定市经验和做法;3月,七届人大一次会议又明确把“实施企业产权有条件有偿转让”作为深化改革一项关键方法;1989年2月国家体改委、国家计委、财政部和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颁布了相关企业吞并暂行措施,这是中国第一部相关企业并购行政法规。全部这些全部对企业并购起了主动作用。仅1989年就有2315家企业并购了2559家企业,共转移存量资产20亿元,降低亏损企业1204家,降低亏损达1.3亿元1窦洪权企业并购理论和实务,企业管理出版社,1994年,第225页。第三个阶段是1992年至今,中国

23、企业并购步入快速发展阶段。1992年确定了中国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伴伴随中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深入,产权制度改革成为企业改革重头戏,而产权改革关键组成部分产权交易、转让和产权市场培育、发展愈来愈受到政府重视。为了优化资本结构,盘活存量资产,实现规模经济,转变经济增加方法,越来越多企业将并购作为优化经济结构关键举措。从1990年12月上海证券交易所和1991年7月深圳证券交易所成立以来,股份制企业和上市企业快速增加,证券市场从无到有得到了快速发展,利用证券市场进行企业并购成为企业并购过程之一。1993年9月,深圳宝安集团收购了上海延中实业企业19.8%流通股票,成为其第一大股东。随即有陆续发生了深圳

24、万科试图控股上海中华股份企业,深圳天极股份企业试图控股上海小飞乐股份企业,一汽集团出资5亿元收购沈阳金杯股份企业51%股份。中国远洋运输集团以现金收购众城实业股份企业国家股和法人股,共持股68.3%,成为第一大股东,实现中远集团买壳上市目标。1995年8月28日,仪征化纤股份企业以13.92亿元负担债务方法并购佛山化纤联合总企业及其隶属企业全部产权。1997年以后,在相关政府部门主动参与下,经过并购组建了十多个大型企业集团。经过并购组建大型企业,快速扩大了生产规模,有利于企业降低成本,提升市场竞争力,也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这一时期,部分外国资本和港、澳、台资本开始进入大陆资本市场。在19921

25、993年间,香港中策企业出资33亿元,控股了上百家国有企业,并将其中山西、杭州两家轮胎企业在美国注册成立一家由中策企业全资控股中国轮胎企业,于1993年7月在纽约上市,共筹资9400万美元。同时,部分经济实力强国有企业,为了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或为确保原材料供给开始跨国并购活动。1992年,首钢继并购秘鲁铁矿厂后又并购了美国加州钢铁厂。1993年,华北制药股份企业并购了德国纽勃兰登一个年产500吨青霉素厂。第二章 相关实证研究回顾在现实企业并购案例中,有并购是成功,即并购提升了企业绩效;有并购是失败,即并购后企业绩效没有提升,有甚至下降了。针对并购绩效问题,中外学者从不一样角度,利用不一样方法进行

26、了广泛深入研究和探讨,得出了大量含相关键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结论。对于并购后企业绩效问题,研究人员大约从两个方面进行了研究。(1)研究并购对于双方企业股价短期影响,通常为三个月或更短时间。研究者们发觉在并购企业宣告并购活动后,被并购企业股价上升而并购企业股价保持不变。(2)考察并购企业长久经营业绩影响,通常为三年或三年以上。大部分研究汇报全部给出了并购绩效相关情况,因为研究方法和评价指标等方面差异,得出结论亦不相同。第一节 国外学者对并购绩效实证研究 一、相关并购企业短期市场反应研究在过去三十年多项研究中,学者们反复发觉一样结果:并购企业宣告并购后,被并购企业股价上升,而并购企业股价相对保持不变

27、。詹森(Jensen)和鲁拜克(Ruback)(1983)在总结13篇文件研究结果后指出,成功吞并会给目标企业股东带来20%反常收益,而给目标企业股东带来总收益为30%。杰拉尔(Geral)、奈特(Nat)等(1988)研究表明,在20世纪60年代,在公告日前10天至公告以后5天区间里,要约收购中成功竞价者反常收益率为4.4%,当区间延长至公告以后20天时,累计反常收益率为4.95%,从统计学角度看含有高度显著性。成功竞价者反常收益率在70年代下降为2%左右,80年代为-1%左右,但不含有统计显著性。阿斯奎斯(Asquith)(1988)对NASDAQ中目标企业研究表明,从公告前10天到公告日

28、,目标企业反常收益率为19%,而公告日前一天到公告日反常收益率为10.7%,公告以后10天内为2%左右。J弗雷德威斯通(JFredWeston)(1997)总结19681984年对并购企业研究结果,发觉被并购企业累计反常收益率(CAR)高达+35%,而并购企业平均累计反常收益率(CAR)仅为+1%。反常收益率是收益率一个形式,即指某一事件(如企业宣告并购等)对预期股价影响程度。当有多个企业投标竞争并购时,并购企业累计反常收益率(CAR)平均比预期下降2.5%。综合并购双方CAR,威斯通得出平均CAR为7%。G威廉施韦特(GWilliamSchwert)(1996)在对从18起宣告并购企业研究中

29、发觉,从企业宣告到开标(或126天,取二者中时间短),被并购企业股票CAR上升了10.1%。.施韦特研究还认为被并购企业股票平均上涨和宣告并购前传闻股价上涨13.3%相关。莱曼弟兄企业(Lehman Brothers)迈克尔梅奥(Michael Mayo)(1996)在对新近实施收购交易6家银行股价所进行一项研究中发觉,即使宣告并购后一个星期内并购企业股价下跌了10%,不过她们股价在两个月内全部得到了恢复。总而言之,并购对企业短期影响是主动。不过这种主动影响对被并购企业股东相对显著部分,而对并购企业股东则相对弱部分。股东能否受益,还需要借助对并购后企业长久经营业绩研究。 二、对企业并购后长久经

30、营绩效研究对企业并购后长久经营绩效研究,因为在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考察角度等方面不一样,得出结论也有所不一样。约翰比约克斯坦(Johan Brjoksten)发表于吞并和收购杂志第1期(1965年秋)一项相关19551965年间制造行业中企业并购研究汇报表明,1/5并购失败是因为财务、经营战略或技术上原因所致。其中影响并购绩效关键原因是技术方面相适应程度。1979年马尔科姆S萨尔特(Malcolm SSalter)和沃尔夫A温霍尔德(Wolf AWeinhold)对36家经过并购企业进行了研究,并以纽约股票交易市场上股价衡量其经营绩效。经过研究发觉,这些企业平均权益收益率(ROE)比纽约股票交

31、易所平均水平低44%,和平均资产收益率(ROA)比纽约股票交易所平均水平低75%。麦肯锡企业(1987)年对116家并购企业研究表明,最少61%企业在并购后三年内无法收回其投资成本。研究还总结了造成并购失败多个关键原因:并购企业主营业务实力不强,并购规模过大,对市场潜力评价过于乐观,高估了协同效应和整合缓慢等,而最关键原因事并购整合进展缓慢。迈克尔布雷德莱(Michael Bradley)、阿南德德塞(Anand Desai)和E汉基姆(EHanKim)(1988)进行一项研究表明,股票市场对并购完成作出了主动反应,给并购双方股东带来了良好投资回报(累计反常收益率7.43%)。研究者经过196

32、31984年间236家完成并购企业研究认为,市场期待经过多种类型协同效应为企业带来理想回报率,而这些协同效应发生和并购后整合有亲密关系。她们得出结论认为实现市场所预期并购后收益可能起源于因协同效应而使企业提升管理效率,实现规模经济,提升产品技术,合理组合互补资源,充足利用资产创利,挖掘市场潜力或采取任何发明价值方法和路径。伦敦PA咨询企业(1989)一项研究表明,和同行业相比,并购对收购企业股价含有负面影响。她们对19821988年间28家美国银行关键收购者(占资本10%以上)研究表明,80%收购对收购企业股票产生负面影响。这些并购后收益率下降银行和同行业相比,其价值上平均差异为:第十二个月下

33、降3%,第二年下降8%,第三年下降24%,第四年下降29%,第五年下降39%;成功并购银行拥有优异战略方针。阿洛科查克罗巴帝(Alok Chakrabarti)(1990)对31项收购交易进行了研究,她关键从六个方面入手研究企业经营业绩,即销售额,利润,投资回报率,市场拥有率,技术创新和用户基础。她研究发觉,并购后整合比制订战略方针对并购后企业经营业绩影响更为关键。保罗M希利(Paul MHeaaly)、克里希纳帕莱普(Krishna Palepu)和里查德S鲁贝克(Richard SRuback)(1992)进行了对并购后业绩关键研究。她们研究了19791984年间美国最大50项并购交易并购

34、后业绩。她们关键使用了会计数据,用市场价值衡量尺度验证了得到结果。衡量经营特点前两个尺度是现金流利润和销售额比和资产周转率。这两个尺度相乘就得到了利润和资产市场价值比。第三个变量用来衡量并购活动对雇员人数影响,用来检验并购收益是否是经过降低雇员数量来取得。第四个衡量尺度是每个雇员养老金支出,用来检验并购活动收益是否是经过降低雇员养老金保障而产生。研究中发觉被吞并企业资产运行能力和同行相比有了显著提升,并由此带来了更高经营现金流入,业务范围相互重合企业之间并购交易更有利于增加并购后企业价值。艾格劳瓦(Agrawal)、杰弗(Jaffe)和曼德尔科(Mandelker)(1992)也研究了并购后业

35、绩。她们建立了一个包含937起吞并交易和227起要约收购在内大样本。她们根据规模效应和加权市场收益进行了调整,研究发觉收购企业股东在并够完成随即5年中损失了财富10%。这个发觉表明了一个异常,因为它提供了一个取得正异常投资收益机会,假如收购企业在并购后总是发生亏损,那么意味着在宣告并购时投资者会在长久内卖空收购企业。默瑟管理咨询企业(MMC)和商业周刊(1995)发表了对吞并后企业经营业绩进行合作研究结果。她们考察了19901995年间150项并购交易额达成5亿美元并购后企业收益情况发觉只有17%企业发明了可观收益,33%取得微利,其它则有不一样程度亏损(和三年间同行业股东收益率比较得出);在

36、1995年得另一项研究中,MMC就1990年1月1995年间对累计收购1045个企业248家收购企业和96家非收购企业(即在此期间没有进行任何得收购活动)进行了对比,发觉非收购企业业绩优于收购企业。有69%非收购企业收益率高于工业指数,而取得较高收益在收购企业中仅占58%。康纳特企业(Cognetics Inc)大卫伯奇(David Birch)(1996)进行了一项规模庞大研究,即比较19921995年间美国1300万家企业中收购企业和被收购企业经营业绩,研究发觉和非收购企业相比,只有60%收购企业在收购后净收益有显著增加。康纳特企业认为这一比率太低了,因为参考到大部分收购企业支付了高于市场

37、价值收购费用。库帕斯莱布兰会计咨询企业(1996)在对125家企业吞并后经营业绩进行调查研究后发觉有66%企业财务情况不容乐观,经营业绩和吞并后企业收入、现金流量和盈利能力之间存在相关关系。艾奥瓦(Iowa)大学金融系蒂姆洛克伦(Tim Loughran)、阿南德维吉(Anand Vijh)(1997)对19701980年间947家并购企业就并购对长久(5年)经营业绩影响进行了研究,经过比较以股票、现金及股票现金混合方法进行并购活动发觉,以股票或股权收购方法进行收购企业,其投资收益率大幅度下降(分别为-25%和-36%),而以现金方法进行收购企业,其投资收益率下降幅度较小或出现大幅度上升(分别

38、是-5%和62%)。研究者对此解释是:以股票方法收购企业其股票价值可能会高估,而以现金方法收购企业其股票可能会低估,在企业并购后一段时期内,这些企业真实价值便表现出来了。马克L希罗尔(Mark LSirower)(1997)在其著作协同陷阱:企业在收购博弈中是怎样失败中汇报了它在对19791990年间168家并购企业研究中得出结论。它发觉伴随时间推移,投资收益率呈下降趋势,在并购后第四年平均下降20%。它将这一现象归咎于溢价收购,以股票或负债而不是用内部产生现金进行收购和很多竞标企业存在。MMC(1997)一项研究表明,20世纪90年代并购企业经营业绩比80年代有显著提升。90年代并购交易中有

39、52%企业投资收益率高于同行业,而在80年代这一百分比仅为37%。研究认为这种进步应归功于并购企业改善了管理方法。第二节 中国上市企业并购绩效研究中国相关上市企业并购绩效实证研究始于1998年。陈信元和原红旗(1998)以1997年全部重组企业为样本,比较了企业重组前后四个会计指标,发觉重组当年企业每股盈余、净资产收益率和投资收益占总利润百分比比重组前十二个月有所上升,而企业资产负债率有所下降,会计指标变动幅度和企业重组方法和重组参与方是否存在关联关系相关。檀向球(1998)对沪市1997年198个重组案例进行研究,建立了包含主营业务利润率、总资产利润率、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等指标重组后绩效

40、评价体系,结论是不一样类型重组方法重组后绩效有很大不一样,吞并扩张企业绩效下降,股权转让经营业绩有所改善,资产剥离和资产置换企业绩效显著提升。王跃堂(1999)以1997年发生重组211家上市企业为样本,首先用描述统计方法对关联方资产重组和非关联方资产重组进行比较,然后对初步揭示现象加以统计检验分析发觉,重组企业总体绩效是显著,有显著提升,不过关联方资产重组并未因为其含有非市场化特征而使其重组绩效好于非关联方资产重组,企业绩效改变和重组方是否存在关联关系无关。陈信元和张田余(1999)以1997年沪市重组企业为样本,利用方差检验模型和反常收益模型对资产重组企业股价改变进行了分析。利用方差模型检

41、验结果表明,在重组公告日企业股票价格确实出现了波动,市场对资产重组有一定反应;采取反常收益法模型检验多种重组形式市场反应时,得到不一样效果:股权转让、资产剥离和资产置换类企业股价在公告前呈上升趋势,随即逐步下降;并购类企业在观察窗口内没有反常收益,股价没有出现显著波动,统计检验结果和0没有显著差异。高见和陈歆玮()用反常收益法对深沪两市1997、1998年462个样本进行了并购公告日前后股价变动分析,她们选择了三个时间段即公告前两天,公告后一天,公告后10天至后5天作为研究区间,研究结果表明,并购在公告前被视为利好消息,公告后快速大幅消化,而且短期股价波动并非长久预期反应;平均而言,在公告前或

42、公告后较长时期,目标企业比并购企业反常收益率略高,不过统计上并不存在显著差异;股价短期波动有季度效应,尤其上六个月,短期股票平均收益显著高于下六个月,呈显著季度差异;并购绩效和是否属于相关或相同行业没有相关性,但壳题材企业经营绩效改善相对较大,效果相对很好;对经营处于困境企业进行资产重组后业绩改善效果显著高于对经营情况良好企业进行重组后效果;并购前目标企业杠杆比率低于并购企业杠杆比率,并购后并未造成杠杆比率显著提升,杠杆递增理论在中国证券市场并不成立。余光和杨荣()利用事件分析方法对深、沪两地19931995年部分并购事件加以研究,她们搜集了两类并购事件即上市企业并购非上市企业和上市企业被完全

43、并购或部分并购,以并购前211天和并购后11天为参考窗口,以并购日前后各10天为事件窗口。研究发觉,在并购事件日前后天中,上海股市目标企业股票累计反常收益率为14%左右,深圳股市为8%,并购方则为-3%;并购事件披露之前,目标企业价值不停上升,当事件披露后,并购方企业价值基础保持不变,并略微下降。研究结果表明,目标企业价值将上升,目标企业股东能够在并购事件中取得正累积反常收益,而并购企业价值不会上升,并购企业股东则难以在并购中获益。陆国庆()利用市场股价变动法,以1999年度沪市资产重组企业为样本,利用市场股价变动法(Tobins Q),对上市企业资产重组产业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证实,产业

44、效应在上市企业资产重组产业选择上含有决定意义,上市企业倾向于从产业效应较低行业转向产业效应较高行业。研究还显示,不一样资产重组绩效差异显著。不管是从财务指标上衡量,还是从股价改变上评价,产业创新型资产重组绩效显著优于非产业创新型资产重组绩效;上市企业股价涨幅和产业创新力度显著相关。洪锡熙和沈艺峰()以申华实业被收购案例为背景,采取反常收益法,以交易日前后各天为事件窗口,用SLM市场模型进行拟合,对此案例进行了实证研究,以验证收购能否给目标企业股东带来利益。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中国现在市场条件下,二级市场并购并不能给目标企业股东带来收益。冯根福和吴林江()以19951998年发生201起并购事件

45、作为样本,研究了中国上市企业作为并购企业在并购前后绩效改变情况。她们采取财务会计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建立绩效评价体系一共选择了四个指标:主营业务收入/总资产、净利润/总资产、每股收益和净资产收益率,将四个指标压缩成一个综合得分,对比并购前后各企业综合得分来评判企业并购绩效。她们研究发觉,整体上看并购当年和并购后十二个月上市企业绩效得到了一定程度提升,但在接下来年份里,其业绩又普遍下滑;混合收购为很多上市企业所青睐,而且短期绩效很好,但从长久看其优势十分有限;横向并购短期绩效通常,但长久绩效稳定且展现上升趋势;第一大股东持股百分比和并购当年绩效呈正相关关系,而和并购后各年绩效关系不大,表明股权集中

46、度过高企业很多并购活动可能是“投机性资产重组”或“政府干预性资产重组”,而非实质性资产重组;国家控股上市企业短期并购绩效优于非国家控股上市企业,长久来看,二者没有显著差异。方芳和闫晓彤()采取财务和会计数据方法,从盈利能力、偿债能力、成长性等方面选择了9项财务指标作为对上市企业并购绩效综合评价指标,以中国上市企业发生并购80家企业为样本,进行了并购前、并购中和并购后企业绩效改变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横向并购当年,业绩没有上升反而下降了,说明企业在并购当年还需要一个相互融合过程,在生产规模扩大后,不一定立即产生规模效应;并购后十二个月,企业业绩上升了,同时正值比率数值也在提升,说明横向并购总

47、体业绩是在上升;混合并购企业业绩呈下滑趋势,很多企业利润呈抛物线式改变,在并购前盈利水平通常,在并购当年业绩有显著提升,但在随即第二年,开始出现增加速度下降乃至负增加趋势;在三种类型并购中,横向并购绩效显著优于纵向并购和混合并购。结论表明,在上市企业并购中应主动拓展有实质性规模扩张,同时在产业转型中更应该重视有产业技术升级和致力于营造企业主业强势竞争力,从体制和制度上为企业发展发明良好条件和环境。张俊瑞、李婉丽和周瑾()采取主营业务收入增加率、主营业务利润率、净利润增加率、净资产收益率(ROE)和净资产收益变动率等指标作为衡量研究对象绩效标准,以1998年发生并购上市企业为样本,根据上市企业并

48、购非上市企业和非上市企业并购上市企业两类,研究了中国证券市场并购行为长久绩效,分析了影响并购绩效很多原因。研究结论指出,中国证券市场并购行为从总体上看含有一定正绩效,上市企业并购非上市企业后,主营业务收入和主营业务利润率显著提升;非上市企业并购上市企业后,上市企业主营业务利润率、净利润、净资产收益率均比并购前显著提升;并购绩效取得关键依靠于优劣资产置换和关联方交易,而不是经过并购实现协同价值,提升双方经营效率,大多数并购行为只是处于资本经营层面,缺乏真正资产整合和并购以后制度创新;纯粹混合吞并效果不佳,混合吞并后上市企业净利润显著下降,低于并购前水平,ROE也呈逐年下降趋势,超出二分之一企业并购后业绩恶化;控股权无偿划拨以后,上市企业净利润在当年有所提升,随即大幅度下降,ROE也逐年下降,且下滑速度越来越快,58.3%上市企业业绩显著下滑;高科技企业买壳后业绩快速提升,说明高科技含量优质资产注入使上市企业基础面发生根本好转。朱宝宪和王怡凯()以1998年深沪两市发生全部67家企业并购为样本,以企业净资产收益率(NROA)和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财经 > 绩效管理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