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冀之光点亮公众考古——初探河北公众考古.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688339 上传时间:2024-06-04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2.2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冀之光点亮公众考古——初探河北公众考古.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冀之光点亮公众考古——初探河北公众考古.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冀之光点亮公众考古——初探河北公众考古.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IDENTIFICATION AND APPRECIATIONTO CULTURAL RELICS文物鉴定与鉴赏中国公众考古学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迄今已经走过百年的发展历程。1930年李济先生首次向社会公众开放殷墟考古发掘现场,并撰文阐释和普及考古学知识。1949年夏鼐先生编著的敦煌考古漫游记,以“漫记”的形式、通俗易懂的词语向公众描述了西北地区古代遗址的考古历程。1950年苏秉琦先生在进步日报发表的如何使考古成为人民的事业一文中提出,“考古是人民的事业,考古学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参加是不行的,科学化和公众化是这门学科发展的需要”,主张将考古学公众化的思想,改变陈旧的自发行为模式,主动将考古

2、工作成果从内向型转变为外向型、社会群体型模式。20世纪90年代,随着西方公众考古学理念引入中国,公众考古学有了更专业、更准确、更具时代意义的定义。公众考古作为考古学的一个研究领域,是一门以考古工作为基础,利用考古资料,将考古知识大众化的学科;是将传统考古工作成果和文物保护知识传递给公众,使公众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对文化遗产的科学价值、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经济价值的最大化延伸。公众考古是考古学社会化进程的体现,是契合服务社会大众要求而产生的,是将社会资源与文化遗产整合、利用的新方式。随着考古事业的蓬勃发展和重大考古发现的相继出现,考古活动越来越多地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3、,进而带动了全社会的考古热潮。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作为河北省唯一具有国家考古发掘团体领队资质的社会科学研究机构,拥有专业的考古人员和丰富的第一手文物资料,为公众考古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坚实基础。近些年,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明确自身社会服务属性,充分发挥、利用资源优势,开创了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公众考古新模式。1开拓新媒体传播渠道、搭建多元化交流平台紧跟时代潮流,加强对新媒体、互联网的运用,利用新媒体传播成本低、时效快、范围广、检索便捷的优势,建设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多元化宣传平台,便于公众随时随地接收和分享考古成果,让考古资讯无处不在、随手可得。通过公共语言和方式引导公众正确看待考古工作,将考古成果

4、传递给社会大众。开设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官方网站和“河北考古”官方微信平台,利用新媒体的即时优势,以文字、图片、视频等表达方式,更快捷、更方便地分享河北地区最新田野考古发现动态及科研成果,向公众展示河北考古风采,用学【作者简介】杨帆,女,河北师范大学考古学在职研究生,任职于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文博馆员,研究方向:文物保护。冀之光点亮公众考古初探河北公众考古摘要:如何利用考古成果,如何让考古发现活起来、亮起来,如何展示文明起源、坚定文化自信,是公众考古研究的主要内容,也是时代发展赋予考古学的新使命。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作为考古发掘、文物保护、科学研究机构,近些年,在注重文物发掘、整理和研究的同

5、时,不断关注公共考古的发展与创新,并进行了许多有益探索和创新实践。文章是对河北公众考古工作的总结和探讨,更是对当前河北公众考古工作的一次检阅。关键词:公众考古;河北;实践DOI:10.20005/ki.issn.1674-8697.2023.14.043杨帆(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河北石家庄050031)174Vol.257【考古研究】Archaeological Research术前沿研究和考古热点话题充盈公众的文化网络空间。考古工作者通过评论区的留言第一时间获得公众反响,形成公众关注互动与考古学发展之间相互滋养、彼此成就的良好氛围。举办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考古知识“云”讲堂、考古进课堂、重大

6、考古发现专题沙龙等系列活动。打破固有时间、空间、职业和身份的局限,让各界学者、考古爱好者、社会大众与考古学家共济一堂。考古学家以通俗易懂的讲述方式向公众介绍考古基础知识与最新发展动态,公众既可以聆听考古学家解读经典文物、讲述遗迹发掘过程与文物背后的故事,又可以与考古学家面对面探讨问题、互动交流。开办考古工作成果陈列展,让公众及时了解考古新发现,展示考古工作成果,传播文物保护理念。2016年3月,“河北省南水北调工程文物保护成果展”在河北博物院展出,展览分为“新石器时期”“先商文化”“商代遗址”“汉代墓葬”“战国和汉代铁器”“唐宋瓷器”“壁画墓的揭取及搬迁保护”等十三个专题,共展出文物500余件

7、、图片200余幅,全面展示了河北省南水北调工程文物保护工作的丰硕成果,增强了公众对基建考古的认知。与此同时,加强与主流媒体深入合作。协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华社、人民网、中国新闻网、河北日报等多家媒体机构,持续开展对考古工作成果的音像资料制作和新闻资讯报道。其中专题纪录片泥河湾考古公开课神秘中山国考古公开课崇礼太子城遗址考古进行时故郡古车发掘记正定开元寺考古纪实栾城周家庄墓地发掘纪实等,通过纪实跟拍、实况在线、采访考古人员与专家等方式,系统、全面地将考古发掘过程呈现在公众面前,吸引了全国观众对河北历史文化的关注。从书籍、广播、电视,到如今的互联网技术,河北公众考古的触角逐步拓展到网络直播、影视

8、剧、短视频、动漫、游戏等更多领域。2揭开考古工地神秘面纱,让历史遗迹再现真容利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国际博物馆日等时间节点,向公众开放考古现场、考古实验室、考古工作站及科研基地,充分发挥考古的公益性和教育性功能。考古工地一直被视为封闭而神秘的场所,公众对文物埋藏环境和发掘方法充满了好奇,开放考古现场,让公众近距离“围观”文物的发掘、文物的清理及出土文物现场保护等工作流程,增强公众的体验感和参与感,使公众更直观、更深入地感受历史文化内涵。2017年5月,集考古修复、整理研究、展示利用、文物库房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河北雄安新区文物保护与考古工作站在容城县南阳遗址正式揭牌,工作站是雄安新区考古人员日常工

9、作和生活的基地,也是展示雄安千年历史文化演进脉络的重要窗口。依托工作站考古保护修复和展览教育的综合功效,开展考古工地开放日、考古研学游、考古夏令营等多种公众考古活动,对促进雄安新区发展、推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考古工作站工作区、文物库房中,公众可零距离参与文物分类、拼对、登记、修复、绘图等考古工作流程,身临其境地感受考古工作的细致与严谨。2021年6月12日是第五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河北师范大学历史专业师生走进雄安新区考古工作站,参与“文物映耀百年征程”考古教育和田野实践活动。同学们第一次知道如何画地层线,第一次手持洛阳铲打探洞,第

10、一次下探方尝试刮面工作,第一次在文物陈列展览室观摩到文物保护技术和文物修复工作。通过接触、体验考古一线工作,同学们认识到了考古工作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提升了对雄安考古和文化遗产的认识,感受到了书本中没有的历史文化魅力。2019年8月,正定开元寺南广场遗址启动了考古工地夜景亮化工程,拆除了之前工地周边的挡板,取而代之的是透明玻璃展棚,使考古现场的展板、探方、地层标线、房基、水井等一览无余。发掘工地还铺设人行步道供观众“实地”参观,降低对遗址本体的人为干预,公众行走在木栈道上,感触着开元寺遗址千年历史文化积淀,实现“一眼千年”沉浸式体验。这是河北考古史上首次开展考古遗址夜间亮化工程,在全国也是十分少

11、见的。2021年河北省泥河湾研究中心作为河北省第二批科普示范基地,在张家口阳原县建设落成并正式投入使用。作为目前国内最大的旧石器考古基地,泥河湾研究中心设有科学研究中心、保护教育中心、学术交流中心和考古之家等基础设施,是集考古研究、学1752023.7(下)IDENTIFICATION AND APPRECIATIONTO CULTURAL RELICS文物鉴定与鉴赏术交流、考古展示于一体的国际化、生态化考古研究综合性基地。泥河湾遗址群丰富的考古资源和科研资源,吸引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北师范大学等单位多个科研团队入驻,开展石器观测、分析、拼合、研究

12、和古动物化石的修复、鉴定、整理、研究。近些年,泥河湾研究中心致力于推进传统考古与多学科交叉、融合,不断引入学科研究新技术、新理念,拓展了泥河湾遗址群人类起源学科研究方向,提高了河北考古科研水平,为宣传泥河湾古人类文化与旧石器考古科学知识等做出了突出贡献。3助推考古遗址公园和考古博物馆建设,活化历史场景考古遗址公园和考古博物馆是指在考古遗址原地兴建的,以遗址保护为出发点,以考古现场展示、遗址公园的专题展览、遗址建园的本体展示、传播考古的科普展示为目的的一种特定的公共空间。其主要作用一方面是对考古工作的全面总结和展示,为专业人员提供学术研究的平台;另一方面让公众在闲暇旅游之余感受悠久的历史文明,是

13、满足社会文化需求的新兴手段,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考古的社会效益、公众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积极配合当地政府、文物保护机构及文旅企业等组织的建设、发展需求,开展遗址考古博物馆或遗址公园建设工作,使文物回归于原始埋藏环境和历史背景中,让文物焕发出新的活力。目前对公众开放的有:河北首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元中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被誉为“世界天然博物馆”的泥河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收藏和展示北朝晚期至隋唐时期邺城地区佛造像的邺城考古博物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首批大遗址名单之一的邺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最值得一提的是近期受到国内外瞩目最多的太子城遗址公园,坐落于北京2022年冬奥会与残奥会张家口

14、赛区奥运核心区内,公园主体陈列馆建筑以红墙灰瓦的外观设计营造出“雪落宫墙”的唯美意境,为奥运遗产增添了厚重的历史内涵,是奥运场馆建设与文物保护相结合的新典范。此外,还有正在建设中的拥有七项“世界之最”的藁城商代台西遗址公园和泥河湾考古博物馆,以及即将完工的汉代真定国都、石家庄起源地的东垣古城遗址公园。遗址考古公园和遗址公园将旅游参观与展示教育相结合,构建考古事业和旅游公共服务融合发展体系,开创了文化传承、文旅融合发展的新格局,树立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新起点。4数据融合打破时空壁垒,让公众触摸历史利用最新数字技术构建文物考古数字交互空间,实现历史遗迹的跨时空复现,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助力学术新发现

15、。数字技术的发展带动公众考古形式的创新,虚拟技术在考古工作中得到广泛应用。考古人员对文物遗址进行数字化保护展示利用,将VR互动、三维建模、裸眼3D技术等数字虚拟科技与遗址展览展示相融合,多维度、精细化还原墓葬或遗址的发掘现场,将考古场景与历史文化生动清晰地呈现在公众眼前,在提升考古工作科技含量的同时,带给公众身临其境般的感受。背倚太行余脉的曲阳县田庄大墓,墓穴长66米,由10个圆形侧室高低错落地环绕前、后两室,犹如众星拱极,是河北地区同期砖室墓中规模最大的,墓葬形制极其罕见且最为复杂,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在对其发掘和保护过程中,考古专家引入VR建模、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将发掘

16、场景进行超写实地还原,将石雕、浮雕、壁画,甚至裂纹等细节做到细致入微,达到整体惊艳、细微精妙的效果,让观众体验“真正”的时空穿梭,从而增强公众代入感和感知度。5开启研学之旅,考古也能圈粉无数推进考古进校园活动,开设考古夏令营、研学游等活动。通过与学校、文化公司、旅行社的合作,邀请大学生和青少年学生走进考古工地现场,在考古专家的带领下参观考古遗址,并与田野考古人员一同参与布方、取土、绘图、记录、修复等考古工作,同学们在充满乐趣的互动体验中,深刻地认识到考古工作和文物保护的重要意义。2019年7月,河北行唐故郡遗址与行唐一中合作,举办了主题为“感悟家乡文化体验故郡考古”的考古夏令营活动,活动邀请1

17、2名高二年级同学体验176Vol.257调查勘探、田野发掘、陶片整理、器物绘图等工作,体会与课本中不同的历史知识,使同学们对故郡遗址的历史内涵有了深刻了解,增强了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努力打造考古志愿者队伍,招募并组织来自社会不同行业、拥有不同专业背景的考古志愿者。志愿者从最初的考古宣传员,逐渐转变为参与田野调查、勘探、发掘、测量、采样、绘图、文物修复、资料记录等工作的考古专业技术人员。通过对志愿者的培训,加深他们对考古学的科学性认知,提高其文物保护观念,吸引更多社会人士投身考古事业,同时也培养了考古专业技术人才,为考古队伍增添新生力量。2013年第八个文化遗产日当天,张家口阳原县泥河湾遗址群油

18、房、周家山遗址考古发掘现场迎来了一群特殊的考古人员,他们是从社会上公开招募的20名考古志愿者,特受邀前来同考古专家一道参加“探寻东方人类最古老文化遗址”泥河湾公众考古活动。在发掘现场,专家为考古志愿者介绍了考古发掘情况,分析了地层,分享了考古知识,讲解了考古发掘技术手段、重要收获及意义。考古志愿者倾听专家讲解泥河湾遗址的起源、演化过程,零距离观摩了考古发掘出土的石制品和哺乳动物化石,亲身体验考古发掘工作。他们在与考古人员互动交流中增长了考古知识,体验考古的乐趣,触摸历史的痕迹,感知“东方人类故乡”的神秘色彩。6结语听文物讲述中国历史,看文物展现千年文明,享文物承载灿烂文明。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19、的:“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河北公众考古仍处于方兴未艾的阶段,探索之路还很漫长,需要考古人守正创新、坚持不懈、青蓝相继。参考文献1谢珂.公众考古新媒体发展进程J.南方文物,2018(3):226-233.2魏峭巍,方辉.公共性社会化:公共考古学与公众考古学之思辨J.考古,2018(8):114-120.3付裕.融媒体时代公众考古大众传播的新模式研究J.遗产与保护研究,2019(5):18-21.4郭玥.公众考古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研究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22):164-165.5公众考古大家谈J.公众考古学,2020(00):

20、29-35.6乔玉.中国公共考古的回顾和展望:从中国公共考古论坛谈起J.南方文物,2021(4):42-47.7姜维.浅论考古公众化的途径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1(16):172-174.8盛越浦.试论公众考古学在中国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1(12):175-177.9杨颖,高蒙河.中国公众考古展示的实践历程J.南方文物,2021(2):228-133.10席月婷.阐释与展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公众感知度提升策略的思考J.中国文化遗产,2022(4):42-51.11曹兵武.考古学的公共性及其时代价值J.中国文化遗产,2022(2):21-24.12康予虎,甘甜,吕峰.考古发掘现场的公众考古活动机制探析J.中国文化遗产,2022(2):52-57.13李思雨.公众考古实践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18.14张春杰.考古学的大众传播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8.15范晓杰.新媒体时代下公众考古的发展策略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20.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