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加快现代化产业强国建设.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679493 上传时间:2024-06-04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611.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加快现代化产业强国建设.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加快现代化产业强国建设.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加快现代化产业强国建设.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强大的现代产业至关重要。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列出农业、制造、质量、航天、交通、网络、海洋、科技、贸易、教育、文化、人才、体育等强国建设任务,就是从产业层面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谋篇布局。当今中国已处于全方位深刻变革的时代,面对纷繁复杂的变量因素,高质量推动产业现代化、推动产业由大变强,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抓住

2、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向,做好战略谋划。一、当前中国产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掌握中国产业发展实际及其特点,是推动产业强国建设的首要前提,这就是要了解“在哪儿,有什么?有多少?强不强?”。总体看,经过改革开放以来四十多年快速发展,中国已经成为农业、工业、科技、交通、金融、网络、数字、能源等重要产业的大国,在数量与规模上实现了对发达国家的追赶甚至超越。但中国还不是产业强国,在质量、效率、竞争力、创新、品牌、前沿技术等方面尚需“二次追赶”,在未来发展道路上还面临巨大风险与挑战。(一)中国产业强国建设具有良好基础产业体系比较完整。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工农业体系,拥有世界上最为复杂完整的各类制造产业链

3、条。制造业全面融入全球供应链,与世界经济紧密连接,“世界工厂”的核心地位难以撼动,体现了坚实的制造实力。中国制造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的影响力持续攀升。重点产业规模位居世界前列。在世界500种主要工业品中,中国有超过四成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2021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31.4万亿元,占全球比重近30%,连续12年保持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地位。谷物总产量稳居世界首位。建成世界最大的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机场港口、水利、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成就。货物贸易总额居世界第一,服务贸易额位居世界第二,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居世界前列。创新与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推进。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居世界第二位,研发人

4、员总量居世界首位。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不断加强,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中经智库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 决定)中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可以说这一原则指明了深化改革的基本方向。党的十九大报告和二十大报告对此提法也一再重32当今中国已处于全方位深刻变革的时代,面对纷繁复杂的变量因素,高质量推动产业现代化、推动产业由大变强,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向,做好战略谋划。魏际刚丨 中国国际发展知识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加快现代化产业强国建设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载人航

5、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超级计算机、卫星导航、量子信息、核电技术、新能源技术、大飞机制造、生物医药等取得重大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二)存在不少突出短板与弱项也要看到,产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一是结构不优。多数产业处于全球价值链低端,附加值不高。设计、研发、精密加工、营销、品牌等价值链高端环节由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主导,利润主要来源于低附加值价值链环节。质量水平不高,缺乏优质品牌,与消费者期望差距大。二是效率不高。多数产业总体生产率水平落后于发达经济体,资源配置效率不高。部分传统重化工业以及新兴产业的产能过剩问题突出,投资效率持续下降。三是创新不足。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创新激励机制

6、不健全,创新链不完整,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严重不足,科研成果转化率低。四是根基不牢。关键、核心技术储备不足,尖端技术、核心零部件制造与美欧日差距较大。核心技术和关键工艺严重受制于人,关键材料、核心零部件、基础软件等主要依赖进口,核心技术存在被“卡脖子”的巨大风险。五是环保压力大。能源资源消耗强度大,如钢铁、炼油、乙烯、合成氨、电石等单位产品能耗较国际先进水平高出10%20%;随着能源资源刚性需求持续上升,生态环境约束进一步加剧。六是供应链风险。确保粮食、能源、产业链供应链可靠安全和防范金融风险还须解决许多重大问题。例如: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原油、铁矿石、铝土矿、铜矿等重要能源资源进口依存

7、度超过50%。(三)面临复杂严峻的发展环境中国产业发展已进入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未来十年,全球经济发展格局将发生重大调整,全球经济秩序面临重大变革,全球科技创新将有重大突破,国际分工和产业布局面临重大变化,国际间的产业、科技、供应链、模式竞争更趋激烈。中国产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但挑战更为突出,面临短期性问题与长期性问题叠加、国内因素与国外因素交织、不确定性增加等重大挑战。特别是,美国为维持全球科技霸权,视中国为战略竞争对手与威胁,针对中国不同的产业实施贸易摩擦、绿色壁垒、选择性脱钩等措施,中国产业现代化强国之路面临前所未有的外部挑战。二、现代化产业强国建设的主要思路面对全球性竞争与变革,作为

8、崛起中的负责任社会主义大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中国产业发展的定位、面临的形势、承担的责任,决定了其发展应统筹中国产业发展已进入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未来十年,全球经济发展格局将发生重大调整,全球经济秩序面临重大变革,全球科技创新将有重大突破,国际分工和产业布局面临重大变化,国际间的产业、科技、供应链、模式竞争更趋激烈。33人民、国家与世界,推动人类文明进程,以“造福于民、强大国家、繁荣世界”为使命,根据形势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产业强国建设战略,勇毅前行,奋发有为。(一)战略目标1.总体目标:为人民美好生活提供坚实支撑、为国家繁荣富强提供强大动力、为世界和平发展提供有力保障。2.具体目标:到203

9、5年,构建起与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现代化强国相适应的完整、现代产业体系。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成为全球创新中心。制造业品质化智能化高端化、生产服务业精细化品质化智能化,农业品质化高效化。新兴产业与前沿产业位居世界前列;传统优势产业具有国际竞争力,制造业产品质量和品牌影响力进入世界前列;产业吸纳就业能力强、职工收入持续稳步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强;产业能效水平高、碳排放强度低。产业治理能力基本实现现代化。(二)总体思路以人民为中心、以强国目标为引领,牢固树立安全意识、危机意识、竞争意识,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创新规律、竞争规律,基于世情、国情,把握新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机遇和需求变

10、化趋势,立足新发展阶段、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围绕富民、强国目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兼顾、分类施策、重点突破;固本培元,扬长补短;稳中求进,攻守兼备;上下互济,虚实结合;短长结合、内外联动。坚持硬实力与软实力并重,独立自主与开放包容并重,发展与安全并重,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全面释放发展活力,着力解决发展中的问题与风险,持续提升产业实力、竞争力,走中国特色现代化产业强国之路。(三)重点任务推动重点产业现代化、由大变强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核心内容。应紧紧围绕产业体系、基础、结构、创新、竞争力、可持续、国际合作等多维度进行战略部署。一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集高效农业

11、、现代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优质服务业、未来产业于一体的现代产业体系。全面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全速发展新兴产业,超前部署未来产业。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推动工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统筹传统基础设施与新型基础设施发展。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完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构建现代产业生态。二是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品质量、塑造产品品牌;夯实产业发展基础;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围绕产品与服务质量不高的突出问题,完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标准、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测体系。推动企业精心设计、精益生产、精细服务。健全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提高全面质量管理水平。围绕产业升级、消费升级、贸易升级需求,推动高品

12、质、高性能、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有竞争力、有良好体验、有市场前景、绿色低碳的新产品、新服务、新技术发展。推动以平台化、共享化、供应链化、生态体系构建的新商业模式发展。三是增强创新能力。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和美好生活,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关键技术追赶跨越。加大科教人才支撑,最大程度释放创新活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企业、产业结合自身情况,开展仿制创新、集成创新、原始创新和颠覆式创新,推动企业创新体系、产业创新体系、国家创新体系一体化构建,推动建设政产学研用金有机结合的创新生态体系。四是提升产业竞争力。以形成国家竞争优势、优势产业

13、、优势企业、优势领域、提高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为导向,构建有利于提升竞争力的要素条件与环境,持续提升生产率水平,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高中国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培育与打造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企业集团,造就具有产品出口、服务出口、资本输出和技术输出及重大工程承包能力的大型综合型企业,加快培养国际细分市场领域竞争力强的“专精特”中小企业群体。五是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生育、工伤等社会保险,并提供全方位的医疗和康复服务。贝弗里奇报告 奠定了“二战”后欧洲走向“福利国家”的理论基础,传统上并非主要由政府提供的医疗、养老、教育、生育等公共服务和保障,也开始由政府介入。与此相应,“二战”结束以来欧美各国的

14、政府规模也在不断扩大。2007年,财政支出占GDP比重,英国为44.6%,美国为36.6%,法国为52.6%,德国为43.9%。从这一指标来看,世界主要国家现在已经没有“小政府”,都是“大政府”了。当然,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并不都是通过“财权”来实现的,财政支出占比并不完全代表政府权力的大小。从经济思想的演变来看,当代政府的职能大致集中在三个领域: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稳定宏观经济,提供社会保障;除此之外的领域,均应交给市场来决定。这可以说是经济学对“政府与市场关系”这一问题取得的最大共识。二、怎样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15、制,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同时要看到,在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我国还存在市场体系不健全、市场发育不充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尚未完全理顺,市场激励不足、要素流动不畅、资源配置效率不高、微观经济活力不强等问题。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必须使生产要素、劳动力、商品等实现自由流动,因此必须继续推进市场化改革。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绝大多数商品和服务已经实现了市场定价。相比之下,生产要素的市场化进展则相对缓慢。例如,劳动力虽然已经可以自主择业,但户籍制度的存在,特别是附着于户籍之上的各种“福利”如子女入学等,仍妨碍着

16、劳动力在全国范围内充分自由流动;某些工作单位、工作岗位还存在基于户籍的招工歧视。基于户籍制度的、或明或暗的就业歧视,既不公平,也无效率。又如,土地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至今仍主要由各级政府支配,土地资源的市场化配置仍任重道远。过去二十多年来,以“土地财政”为特征的城市化、工业化发展模式,成为助推中国经济增长的强力引擎之一。地方政府利用自身在土地一级市场上的“双向垄断”地位,一手压低征地价格,一手通过“招拍挂”抬高商住用地价格、通过协议出让压低工业用地价格,获得了巨大的“租金收入”,这就是“土地财政”的实质。然而这一过程中的扭曲是多方面的。首先,对土地的垄断,使地方政府能够高价出让商住用地、低

17、价出让工业用地,导致二者价差越来越大,并成 为“高 房 价”的 重 要 推 手。20132017年,全国商业用地平均价格涨幅达793%,居住用地平均价格涨幅达808%,而工业用地平均价格涨幅只有115%。其次,由于土地的政府垄断,导致征地和出让之间、两类土地的出让之间,皆存在巨大的“价格剪刀差”,被征地的农民和购买的公共服务提供者,但政府不应成为公共服务的唯一提供者。近年来,有一种观点认为,只有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才具有“公益性”,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并不天然具有“公益性”。公共服务是否具有“公益性”,关键在于缴纳税费和服务受益之间是否存在对应关系,而不在于提供主体是谁。而且,政

18、府提供公共服务,并不等于要求政府必须亲自“生产”公共服务。其二,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必须杜绝“反向再分配”。由于我国目前的税制结构总体上具有累退性,杜绝“反向再分配”需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改变税制结构,二是允许民营机构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将税制结构从累退扭转为累进,需要建立以直接税为主的税制结构,而非目前的以间接税为主。税制结构未改变的情况下,由民营机构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可以建立起高收入人群付费与受益之间的对应关系,减少其通过公共服务对低收入人群的利益侵占。同时,由政府提供、以税收融资的,应主要集中于基本公共服务。政府的另一重要职能是再分配,从瓦格纳到“现代财政学之父”理查德A.马斯格雷

19、夫,都把再分配视为政府的重要职能之一。有一种很有影响的观点认为,只要是市场决定的收入分配,不论贫富差距多大,都是合理的,政府的任何再分配都是对私有财产权的侵犯。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因为它混淆了“实得”和“应得”的区别。经济学中的芝加哥学派以主张自由主义闻名,然而芝加哥学派的“祖师爷”弗兰克H.奈特早在1923年就撰文指出:市场决定的价格包括市场化收入,并不具有伦理上的价值,并不必然等于“应得”。政府进行再分配的正当性,就在于将“实得”中的运气成分尽量剔除掉,使其接近于“应得”。所以说,政府进行再分配并不等于“侵犯私人财产权”。按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1年中国人均可支配收入基尼系数为0.466,

20、这一水平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是比较高的。而且,可支配收入属于税后收入,税前收入的基尼系数可能更高。发达国家的税前收入基尼系数通常也较高,例如日本,税前收入基尼系数超过0.5,但经过再分配,税后收入基尼系数就降到了0.4以下。也就是说,我国目前的收入分配状况,主要不是因为税前收入差距大,而在于再分配力度较小,未能有效降低收入差距。再看财富分配状况,按WID的数据,从个人净财富占比来看,中国顶部1%的占比为32.6%,顶部10%的占比为68.8%,底部50%的占比仅为6.2%。过去二十多年里,顶部1%、10%的个人净财富占比不断上升,底部50%的占比不断下降,反映了贫富差距在扩大。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

21、,中国式现代化是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一方面在于充分发挥市场经济创造财富的强大动力,另一方面在于政府充分运用财政税收手段进行再分配,将贫富差距压缩在合理范围内。2021年8月17日,中央财经委会议提出通过“三次分配”促进共同富裕。其中“二次分配”指政府的再分配,“三次分配”指高收入人群通过自愿捐赠等慈善行为对社会财富进行再分配。需要强调的是,实现共同富裕不能以“三次分配”为主,仍要以“二次分配”为主,“三次分配”只能是“补充”。政府通过财政税收、社会保障等手段实现再分配,是发达国家普遍的做法。就中国目前的情况来说,加大再分配力度关键在于调整税制结构。一方面,要加大对财产性收入的征税力

22、度,而不是把注意力只集中在对劳动课税即个人所得税上。另一方面,要加快开征财产税,考虑开征遗产税、赠与税等税种,并采取累进税形式。当然,财税体制改革特别是税种的开征,要在充分征求意见的基础上选择恰当的时机,避免造成公众的误解乃至恐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条主线就是不断调整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在新形势下继续深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商品房的市民事实上补贴了“产业园区”的工业企业,这是一种隐性再分配。再次,工业用地占比过高、商住用地占比过低,导致工业用地使用效率低下,造成很大的浪费。最后,由“土地财政”派生的“土地金融

23、”及地方债务问题,也积累了大量风险。如何破除地方政府在土地市场上的垄断地位,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提高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从源头上化解地方债风险,仍是中国经济面临的一大挑战。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必须大力彰显法治的重要性,将全面依法治国落到实处。自2021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我国经济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以来,如何改善预期、提振信心就一直是全社会上下共同关心的话题。党中央多次强调“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自己人”,给民营企业吃下“定心丸”。这些表态对于改善预期、提振信心无疑非常重要。但从根本上讲,改善预期关键在于政府依法行政。与古代专制社会

24、“法制”用于统治臣民不同,现代社会“法治”首先是规范政府行为的,政府的一切活动都要在法律范围内展开。这就要求政府出台任何政策,必须以相应的法律为依据;暂时没有相应法律的,应加快立法,不能以规定或行政命令代替法律。政府政策的出台,要做到立法先行、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使全社会形成稳定的预期。坚持“先立后破”,减少“运动式治理”,坚决杜绝“突袭式治理”。与“运动式治理”相比,“突袭式治理”对预期的危害更大:不知道何时来、不知道何时走,人们当然无法形成稳定的预期。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要“扎实推进依法行政”,并指出“法治政府建设是全面依法 治 国 的 重 点 任 务 和 主 体 工程”。可以说,法治对

25、“改善预期”的作用,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必须为各类微观主体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首先是怎样处理竞争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关系,关于这一问题,学界讨论得比较充分了。理论和实践都表明,一些产业政策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创新的“不可预见性”,创新不是“规划”出来的。过去二十年来,以互联网、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技术创新,恰恰是政府干预较少而不是刻意扶持的结果。一些产业政策在执行的过程中,沦为企业骗取财政补贴的工具,不仅对其他企业不公平,还造成很大的资源浪费甚至产能过剩。对于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来说,通过竞争政策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更重要。其次,对不同所有制企业也应

26、做到“一碗水端平”,维护公平竞争。必须承认,与国有企业相比,民营企业总体上仍处于弱势地位。显性的“所有制歧视”容易解决,但各种隐性歧视却不容易消除。近年来,有些民营企业为了“办事方便”主动和国企合作,引入国有资本,就反映了隐性歧视的存在。破除“所有制歧视”的根本出路仍在于将“法治”落到实处,这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三、怎样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政府的首要职能是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这是自亚当斯密以来经济学界的共识。现代经济学将公共物品视为“市场失灵”的一种形式,认为市场无法自发提供公共物品或提供数量达不到帕累托最优水平,因此需要“公共提供”来弥补。长期以来,我国一直面临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

27、供给总量不足、分布不均衡的局面,因此“加大财政投入”“补齐民生短板”的建议几乎成为老生常谈。但笼统地讲“加大财政投入”于事无补,必须从机制上分析各种公共服务的筹资和支出特征,有针对性地设计激励相容的制度安排。以义务教育为例,如何让地方政府有积极性为外来人口子女提供足够的学位,减少“留守儿童”的比例,就需要从机制设计上进行思考。关于公共服务,在此想强调的是另外两点。其一,公共服务的“公共提供”并不等于“政府提供”,也就是说,并非只有政府才能提供公共服务。公共服务提供的主体应当多元化,除了政府,民间机构及民营企业都可以提供公共服务。政府无疑是最重要推动产业链、供应链绿色化发展。推进绿色、循环、低碳

28、发展。将绿色理念贯穿到产业规划、设计、制造、建设、运营、维护、管理、保养、使用等各环节,推动全寿命周期绿色化。开发高效率、低消耗、低排放的绿色供应链流程,降低供应链能源消耗总量;严格能耗、物耗准入门槛,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推行清洁生产、绿色交通、绿色物流及绿色建筑,推进再制造工程,促进污染末端治理向源头预防、过程控制并重转变。促进能源消费清洁化与清洁能源生产方式,提升新能源与清洁能源供应比重。六是提升国际资源整合能力。以全球视野和全球战略思维,经略周边,布局全球。以高度开放和对外连接的超大规模国内市场,吸引各方资源和要素。构建多元化国际市场,稳定扩大传统市场,积极开拓新

29、兴市场,努力发展潜力市场。将中国产业深植于世界的资源、生产、研发、设计、创新、贸易、流通、金融、交通、物流、营销、信息和知识等体系。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三、促进现代化产业强国建设的政策建议以更好的体制机制、国内外环境来促进产业现代化和强国建设,处理好产业发展中政府与市场、中国与世界、硬实力与软实力等关系,推进产业治理现代化,相应需要构建“五个体系”。一是构建支撑现代化产业强国建设的政策体系。做好战略谋划与统筹。制定产业强国建设中长期发展规划,完善配套政策体系。迄今中国已出台了大量产业政策,为产业强国建设奠定了前期政策基础,但政策仍有很大优化空间。产业强国建设需有完整、协同的政策体系来促

30、进,涉及财政、税收、金融、科技、创新、标准、知识产权、品牌、产业组织、中小企业、区域、土地、贸易、国际合作、环境、人力资源、安全等多个方面。二是构建支撑现代化产业强国建设的市场经济体系。着力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破除部门、地方不合理的进入壁垒。推动要素市场发展,提高要素流动效率。健全市场交易规则与价格机制,使交易公平,价格信号正确反映供需。加强市场信用体系建设,使市场经济成为信用经济。形成权威高效、规则合理、审慎包容、动态优化、前瞻性强的现代市场监管体系,维护市场安全和稳定运行。三是构建支撑现代化产业强国建设的开放体系。有序扩大市场开放,完善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推动贸易

31、和投资便利化。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充分理解各国发展的关切,与各国加强沟通,消除误解,增进互信,努力构建科技突破、产业发展、全球合作的良好局面。按照和谐友好、公平公正、包容共享、尊重隐私、安全可控、共担责任、开放协作等原则,与各国共同打造开放、公平、公正、非歧视的国际发展环境。四是构建支撑现代化产业强国建设的法律体系。面对不同发展水平不同发展阶段的产业类型、不断变化的国际国内市场形势,错综复杂的各类市场主体关系,优胜劣汰、新旧交替的客观现实,需着力构建与中国产业发展阶段相应、公平保障各类市场主体生产经营、全面释放发展活力激发创新动能、推进产业升级适应结构优化、协调好各类主体关系、有效应对国际封锁遏

32、制、保障产业安全的法律体系。五是构建支撑现代化产业强国建设的文化体系。中国现代化产业强国建设离不开先进、优秀文化支撑。产业持续发展、由大变强,需要有“道”和“德”,有正确的义利观、价值观。在全社会倡导和树立“以人为本”、“责任、诚信”、“开拓、进取”、“平等、尊重”、“包容、开放”、“合作、共赢”、“绿色、生态”等社会观、伦理观和价值观。充分弘扬创新精神、企业家精神、科学家精神和工匠精神等。申,党的二十大报告表述是“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如何“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还存在不少模糊认识。之所以如此,一方面在于

33、经济学界、以及政策制定部门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认识并不完全一致;另一方面,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一些新现象和新问题,也对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构成了新的挑战。本文拟从经济思想史角度入手,结合当前的新形势,就如何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若干领域给出分析和思考,不求面面俱到。一、经济学对政府与市场关系认识的演变十八届三中全会 决定 发布后,国内经济学界随即展开了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新一轮讨论热潮。但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仍存在不少分歧,例如有人认为,“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不应局限于经济领域,某些传统上的“非经济领域”也应交由“市场决定”;而有人则认为,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不能放大到决定公共资源的配置。全面梳理国内学界对该问题

34、的争论并非本文的目的,在此要强调的是,经济学本身对“政府与市场关系”就存在许多争议。尽管如此,仍然可以从经济思想史角度梳理出一条关于政府与市场关系的“主线”或“共识”。现代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提出了著名的“看不见的手”理论,认为市场机制是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人们创造财富的强大机制:“他追求自己的利益,结果却促进了社会的利益,而且通常比有意这样去做的时候还要更加有效。”斯密所说的“社会的利益”,就是全社会财富的增加。与此同时,斯密将政府的作用限定在三个领域:一是保护本国不受外国的侵略,即国防;二是保护本国国民不受另一部分国民的压迫,即司法和治安;三是提供某些市场无法提供的公共工程和公共机关;除此之

35、外的领域,均应交给市场。以现在的眼光看,斯密提出的三个领域都属于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当然,斯密还提出了“税负公平”准则,事实上主张政府承担再分配的职能。但无论与后来的经济学家相比,还是与他自己的全部理论体系相比,政府的再分配职能并非斯密强调的重点;况且在斯密的时代,再分配工具是极为有限的。这就是斯密著名的“守夜人政府”理论,即所谓“小政府”。从历史现实来看,整个19世纪,欧美各国总体上保持了“小政府”模式。1870年左右,欧美各国“财政支出占GDP比重”这一指标普遍在10%左右:如英国为9.4%,美国为7.3%,法国为12.6%,德国为10%,都是名副其实的“小政府”。不过,虽说“自由放任”是

36、19世纪盛行于欧美的思想主流,但却并非没有反对者。例如,19世纪德国经济学家阿道夫瓦格纳就明确反对“小政府”和“自由放任”,主张国家和政府在经济发展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瓦格纳认为,如果“国家支出”对一般生产率及国民收入的增长贡献更高时,国家支出就应该增加。他还发现了“公共支出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膨胀”,即著名的“瓦格纳法则”。并且,瓦格纳坚决主张政府通过财政税收手段实现再分配,矫正自由市场竞争分配的后果。瓦格纳的经济思想在19世纪末产生了较大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自由放任”主义。从理论上使政府职能真正发生重大转变,还要等到重量级经济学家约翰M.凯恩斯登场。1936年,凯恩斯发表 就业、利息

37、和货币通论,标志着宏观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的诞生。凯恩斯认为,由于消费边际倾向递减和投资边际收益递减,私人部门的总需求是不足的,所以需要政府通过财政支出来弥补需求不足,使经济摆脱衰退、恢复到充分就业状态。“二战”结束后直到20世纪70年代,是凯恩斯主义需求管理政策盛行的时代。从此,在亚当斯密主张的三个领域之外,政府的职能又增加了一个:宏观经济管理。同一时期的1942年,英国经济学家威廉贝弗里奇发布著名的 贝弗里奇报告,提出国家应当为每个公民提供失业、养老、34中经智库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38、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强大的现代产业至关重要。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列出农业、制造、质量、航天、交通、网络、海洋、科技、贸易、教育、文化、人才、体育等强国建设任务,就是从产业层面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谋篇布局。当今中国已处于全方位深刻变革的时代,面对纷繁复杂的变量因素,高质量推动产业现代化、推动产业由大变强,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向,做好战略谋划。一、当前中国产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掌握中国产业发展实际及其特点,是推动产业强国建设的首要前

39、提,这就是要了解“在哪儿,有什么?有多少?强不强?”。总体看,经过改革开放以来四十多年快速发展,中国已经成为农业、工业、科技、交通、金融、网络、数字、能源等重要产业的大国,在数量与规模上实现了对发达国家的追赶甚至超越。但中国还不是产业强国,在质量、效率、竞争力、创新、品牌、前沿技术等方面尚需“二次追赶”,在未来发展道路上还面临巨大风险与挑战。(一)中国产业强国建设具有良好基础产业体系比较完整。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工农业体系,拥有世界上最为复杂完整的各类制造产业链条。制造业全面融入全球供应链,与世界经济紧密连接,“世界工厂”的核心地位难以撼动,体现了坚实的制造实力。中国制造在全球产业链供应

40、链中的影响力持续攀升。重点产业规模位居世界前列。在世界500种主要工业品中,中国有超过四成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2021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31.4万亿元,占全球比重近30%,连续12年保持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地位。谷物总产量稳居世界首位。建成世界最大的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机场港口、水利、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成就。货物贸易总额居世界第一,服务贸易额位居世界第二,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居世界前列。创新与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推进。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居世界第二位,研发人员总量居世界首位。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不断加强,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

41、、超级计算机、卫星导航、量子信息、核电技术、新能源技术、大飞机制造、生物医药等取得重大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二)存在不少突出短板与弱项也要看到,产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一是结构不优。多数产业处于全球价值链低端,附加值不高。设计、研发、精密加工、营销、品牌等价值链高端环节由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主导,利润主要来源于低附加值价值链环节。质量水平不高,缺乏优质品牌,与消费者期望差距大。二是效率不高。多数产业总体生产率水平落后于发达经济体,资源配置效率不高。部分传统重化工业以及新兴产业的产能过剩问题突出,投资效率持续下降。三是创新不足。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创新激励机制不健全,创新链不完整,基础

42、研究和原始创新严重不足,科研成果转化率低。四是根基不牢。关键、核心技术储备不足,尖端技术、核心零部件制造与美欧日差距较大。核心技术和关键工艺严重受制于人,关键材料、核心零部件、基础软件等主要依赖进口,核心技术存在被“卡脖子”的巨大风险。五是环保压力大。能源资源消耗强度大,如钢铁、炼油、乙烯、合成氨、电石等单位产品能耗较国际先进水平高出10%20%;随着能源资源刚性需求持续上升,生态环境约束进一步加剧。六是供应链风险。确保粮食、能源、产业链供应链可靠安全和防范金融风险还须解决许多重大问题。例如: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原油、铁矿石、铝土矿、铜矿等重要能源资源进口依存度超过50%。(三)面临复

43、杂严峻的发展环境中国产业发展已进入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未来十年,全球经济发展格局将发生重大调整,全球经济秩序面临重大变革,全球科技创新将有重大突破,国际分工和产业布局面临重大变化,国际间的产业、科技、供应链、模式竞争更趋激烈。中国产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但挑战更为突出,面临短期性问题与长期性问题叠加、国内因素与国外因素交织、不确定性增加等重大挑战。特别是,美国为维持全球科技霸权,视中国为战略竞争对手与威胁,针对中国不同的产业实施贸易摩擦、绿色壁垒、选择性脱钩等措施,中国产业现代化强国之路面临前所未有的外部挑战。二、现代化产业强国建设的主要思路面对全球性竞争与变革,作为崛起中的负责任社会主义大国

44、,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中国产业发展的定位、面临的形势、承担的责任,决定了其发展应统筹人民、国家与世界,推动人类文明进程,以“造福于民、强大国家、繁荣世界”为使命,根据形势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产业强国建设战略,勇毅前行,奋发有为。(一)战略目标1.总体目标:为人民美好生活提供坚实支撑、为国家繁荣富强提供强大动力、为世界和平发展提供有力保障。2.具体目标:到2035年,构建起与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现代化强国相适应的完整、现代产业体系。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成为全球创新中心。制造业品质化智能化高端化、生产服务业精细化品质化智能化,农业品质化高效化。新兴产业与前沿产业位居世界前列;传

45、统优势产业具有国际竞争力,制造业产品质量和品牌影响力进入世界前列;产业吸纳就业能力强、职工收入持续稳步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强;产业能效水平高、碳排放强度低。产业治理能力基本实现现代化。(二)总体思路以人民为中心、以强国目标为引领,牢固树立安全意识、危机意识、竞争意识,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创新规律、竞争规律,基于世情、国情,把握新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机遇和需求变化趋势,立足新发展阶段、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围绕富民、强国目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兼顾、分类施策、重点突破;固本培元,扬长补短;稳中求进,攻守兼备;上下互济,虚实结合;短长结合、内外联动。坚持硬实力与软实力并重,独立

46、自主与开放包容并重,发展与安全并重,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全面释放发展活力,着力解决发展中的问题与风险,持续提升产业实力、竞争力,走中国特色现代化产业强国之路。(三)重点任务推动重点产业现代化、由大变强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核心内容。应紧紧围绕产业体系、基础、结构、创新、竞争力、可持续、国际合作等多维度进行战略部署。一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集高效农业、现代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优质服务业、未来产业于一体的现代产业体系。全面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全速发展新兴产业,超前部署未来产业。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推动工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统筹传统基础设施与新型基础设施发展。培育

47、壮大市场主体,完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构建现代产业生态。二是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品质量、塑造产品品牌;夯实产业发展基础;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围绕产品与服务质量不高的突出问题,完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标准、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测体系。推动企业精心设计、精益生产、精细服务。健全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提高全面质量管理水平。围绕产业升级、消费升级、贸易升级需求,推动高品质、高性能、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有竞争力、有良好体验、有市场前景、绿色低碳的新产品、新服务、新技术发展。推动以平台化、共享化、供应链化、生态体系构建的新商业模式发展。三是增强创新能力。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

48、、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和美好生活,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关键技术追赶跨越。加大科教人才支撑,最大程度释放创新活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企业、产业结合自身情况,开展仿制创新、集成创新、原始创新和颠覆式创新,推动企业创新体系、产业创新体系、国家创新体系一体化构建,推动建设政产学研用金有机结合的创新生态体系。四是提升产业竞争力。以形成国家竞争优势、优势产业、优势企业、优势领域、提高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为导向,构建有利于提升竞争力的要素条件与环境,持续提升生产率水平,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高中国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培育与打造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企业集团,造就具有产品出口、服务出口、资本输出和

49、技术输出及重大工程承包能力的大型综合型企业,加快培养国际细分市场领域竞争力强的“专精特”中小企业群体。五是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35推动产业链、供应链绿色化发展。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将绿色理念贯穿到产业规划、设计、制造、建设、运营、维护、管理、保养、使用等各环节,推动全寿命周期绿色化。开发高效率、低消耗、低排放的绿色供应链流程,降低供应链能源消耗总量;严格能耗、物耗准入门槛,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推行清洁生产、绿色交通、绿色物流及绿色建筑,推进再制造工程,促进污染末端治理向源头预防、过程控制并重转变。促进能源消费清洁化与清洁能源生产方式,提升新能源与清洁能源供应比重。

50、六是提升国际资源整合能力。以全球视野和全球战略思维,经略周边,布局全球。以高度开放和对外连接的超大规模国内市场,吸引各方资源和要素。构建多元化国际市场,稳定扩大传统市场,积极开拓新兴市场,努力发展潜力市场。将中国产业深植于世界的资源、生产、研发、设计、创新、贸易、流通、金融、交通、物流、营销、信息和知识等体系。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三、促进现代化产业强国建设的政策建议以更好的体制机制、国内外环境来促进产业现代化和强国建设,处理好产业发展中政府与市场、中国与世界、硬实力与软实力等关系,推进产业治理现代化,相应需要构建“五个体系”。一是构建支撑现代化产业强国建设的政策体系。做好战略谋划与统筹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