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LTE网络20M+20M载波聚合开发项目测试报告.docx

上传人:胜**** 文档编号:2671056 上传时间:2024-06-04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1.8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LTE网络20M+20M载波聚合开发项目测试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LTE网络20M+20M载波聚合开发项目测试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LTE网络20M+20M载波聚合开发项目测试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LTE网络20M+20M载波聚合开发项目测试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LTE网络20M+20M载波聚合开发项目测试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LTE网络20M+20M载波聚合开发项目测试报告2014年2月目录1概述11.1.测试目的21.2.测试依据21.3.测试总体情况说明22.测试环境32.1.测试设备连接与组网32.2.测试系统配置52.3.测试工具及仪表52.4.测试系统基本配置63.测试项目63.1.激活/去激活辅载波63.1.1.激活辅载波63.1.1.1.测试目的63.1.1.2.测试配置63.1.1.3.测试原理63.1.1.4.测试方法73.1.1.5.测试结果分析73.1.1.6.测试小结73.1.2.去激活辅载波83.1.2.1.测试目的83.1.2.2.测试配置83.1.2.3.测试原理83.1.2.4.测试

2、方法83.1.2.5.测试结果分析83.1.2.6.测试小结93.2.载波聚合和非载波聚合终端近、中点下行速率测试93.2.1.测试目的93.2.2.测试配置93.2.3.测试原理103.2.4.测试方法103.2.5.测试结果分析103.2.6.测试小结133.3.载波聚合和非载波聚合终端覆盖性能对比测试133.3.1.测试目的133.3.2.测试配置133.3.3.测试原理133.3.4.测试方法133.3.5.测试结果分析133.3.6.测试小结143.4.双载波与双载波小区的切换143.4.1.测试目的143.4.2.测试配置143.4.3.测试原理和切换流程图143.4.4.测试方法

3、153.4.5.测试结果分析153.4.6.测试小结153.5.双载波与单载波小区的互切换153.5.1.双载波到单载波小区切换153.5.1.1.测试目的153.5.1.2.测试配置163.5.1.3.切换原理和切换流程图163.5.1.4.测试方法163.5.1.5.测试结果分析163.5.1.6.测试小结173.5.2.单载波到双载波小区切换173.5.2.1.测试目的173.5.2.2.测试配置173.5.2.3.切换原理和切换流程图173.5.2.4.测试方法173.5.2.5.测试结果分析173.5.2.6.测试小结184.测试总结18201 概述移动运营商正面临着多重挑战,一方面

4、,移动宽带下的新应用导致用户对网络速率的要求在迅猛提升,必须有高速率的网络来满足用户的速率诉求;另一方面,移动宽带运营之争的核心是网络速率之争,在其他运营商高速移动网络建设的背景下,需要赢得速率之争,以保持市场占有率和移动宽带收入的持续增长。如何充分利用设备投资和频谱资源,最快捷有效地大幅提升用户速率,是亟需解决的问题。载波聚合是4G演进(LTE-A, 3GPP Rel10)的关键技术。通过将连续(同一频段)或不连续的(不同频段)更多频谱资源聚合在一起,实现更高的系统峰值速率和业务承载效率。如图1-1所示,系统将两个20MHz捆绑在一起,从而使系统峰值速率从150Mbps提升到300Mbps。

5、图1-1 20Mhz+20Mhz载波聚合这种低成本快速提升速率的技术,受到全球各大运营商的青睐。据GSA统计,截至2013年12月5日,已有20个国家的31个运营商已经开始商用、或正在部署、或正在试验、或计划试验LTE载波聚合技术。其中韩国和英国的运营商已经商用不同频谱组合的载波聚合。终端方面,已经有84款终端已经支持载波聚合。图1-2 载波聚合部署情况目前,20+20MHz载波聚合已经被很多运营商所关注。2013年12月,爱立信在Telstra的网络上展示了B3+B7的20+20MHz载波聚合,其峰值速率达到300Mbps。1.1. 测试目的进行全球首例20Mhz (B1) + 20Mhz

6、(B3)载波聚合的外场展示,并测试若干载波聚合基本功能,初步评估载波聚合增益。另外,借本次外场测试的良机,摸索工程建设以及传输配套等各方面的经验,为未来电信大规模部署载波聚合提供参考。同时,展示使用爱立信在网设备进行载波聚合的硬件改造方案。1.2. 测试总体情况说明2014年1月20-25日,在电信东莞现网,进行了全球首例20Mhz(B1)+ 20Mhz(B3)载波聚合的外场演示。图1-3 载波聚合演示效果2. 测试环境2.1. 测试设备连接与组网该现网1.8G站点处于东莞市常平镇闹市区,如图2-1和图2-2所示。该站点及周边无线环境具备典型代表意义。图2-1 测试站点位置图2-2 测试站点周

7、边情况为了进行20Mhz(B1)+ 20Mhz(B3)载波聚合外场演示,需对该基站进行硬件改造,对其两个扇区分别加装2.1G RRU和AIR(天面空间受限场景),参见图2-3和图2-4。 扇区1天面方案:在抱杆上增加一个2.1G(B1) RRU,连接到现有4端口天线的两个未用端口上(原1.8GHz用2个端口、新增2.1GHz用另外两个端口)。 扇区2天面方案:将原有4端口天线更换成AIR(Antenna Integrated Radio,有源一体化天线)。该AIR的有源部分实现2.1G射频功能(包括RRU、天线、RET等),同时还内置一副无源天线,将原1.8GRRU的射频输出连接到此无源天线。

8、该方案天面单元总数未增加,适合天面空间受限的场景。由于该站点采用2T/2R(2收/2发),站点的硬件改造得以快速完成。图2-3站点硬件改造方案图2-4 站点硬件改造方案测试设备和基站连接如图2-5所示。具体软硬件配置参见2.2章。图2-5测试连接示意图2.2. 测试系统配置网元名称硬件平台软件版本备注EnodeBDUSL14基带单元RRUS 11L14射频单元,2.1G (B1)RRUS 12L14射频单元,1.8G (B3)AIRL14Antenna Integrated Radio,有源一体化天线。有源2.1G/无源1.8G传输现有传输现有版本20Mhz+20Mhz载波聚合峰值速率为300

9、Mbps,因此S1传输带宽需要至少为300x1.17=350Mbps核心网现有核心网现有版本需要将TM500的SIM卡信息添加到HSS中,并配置其APN-AMBR和UE-AMBR为400Mbps。SGW和PGW需要能支持300Mbps下行速率。表21测试设备信息表2.3. 测试工具及仪表测试设备/工具目的版本供应商TM500测试终端配置B1及B3窄带射频板卡Aeroflex笔记本电脑控制TM500Windows 7 Enterprise配备1G网卡HP业务服务器提供下行300Mbps的FTP及iperf数据流Linux测试车辆搭载测试终端进行路测需提供TM500的交流电源表 22 测试工具/仪

10、表信息表2.4. 测试系统基本配置参数配置备注系统带宽20 MHz+20 MHz2.1G (B1)+1.8G (B3)工作频点(主载波)EARFCN DL:212002.1G (B1)工作频点(辅载波)EARFCN DL:186001.8G (B3)双工方式FDD子载波带宽15KHz多天线配置DL: MIMOUL: SIMO传输模式为TM3PDCCH自适应表21系统基本配置表3. 测试项目3.1. 激活/去激活辅载波3.1.1. 激活辅载波3.1.1.1. 测试目的验证载波聚合功能开启情况下,eNodeB能根据下行数据量情况动态激活辅载波。3.1.1.2. 测试配置基站配置两小区,频段分别为2

11、.1G (B1)和1.8G (B3)。开启载波聚合功能,并进行相应配置(2.1G主载波,1.8G辅载波)。3.1.1.3. 测试原理对于配置了辅载波的终端,可以对其辅载波进行动态激活和去激活,以达到节约终端电池消耗的目的(在辅载波未被激活时,终端将不监测辅载波)。例如,当RLC buffer中的数据量很多(如进行满buffer UDP下载),无法完全采用主载波进行传输时,可以将辅载波激活。辅载波的激活,通过传输Activation/Deactivation Medium Access Control (MAC) Control Element (CE)实现,并设置SCell index bit

12、为1。3.1.1.4. 测试方法使得终端位于该扇区近点。终端开机在Cell1上执行Attach流程。Cell 2作为辅载波加入后,执行下行UDP业务,此时辅载波被激活。3.1.1.5. 测试结果分析图3-1为测试截图。其中,下方右侧红色框所示为辅载波的配置情况(Configured)和激活情况(Activated)。在使用UDP进行下行满buffer灌包时,辅载波的状态为已配置(Configured=Green)和已激活(Activated=Green)。图3-1 测试截图下表为主载波和辅载波的DL-SCH下行速率,以及下行总速率。其中,主载波和辅载波都有数据传输。该测试用例主要关注辅载波的激

13、活情况,未过多关注实际速率。受无线环境因素影响,测试结果非峰值速率。业务类型主载波下行速率(Mbps)辅载波下行速率(Mbps)下行总速率(Mbps)UDP94.73124.18218.91表 31数据统计3.1.1.6. 测试小结在满buffer UDP业务的情况下,可以成功激活辅载波。3.1.2. 去激活辅载波3.1.2.1. 测试目的验证载波聚合功能开启情况下,eNodeB能根据下行数据量情况动态去激活辅载波。3.1.2.2. 测试配置基站配置两小区,频段分别为2.1G (B1)和1.8G (B3)。开启载波聚合功能,并进行相应配置(2.1G主载波,1.8G辅载波)。3.1.2.3. 测

14、试原理对于配置了辅载波的终端,可以对其辅载波进行动态激活和去激活,以达到节约终端电池消耗的目的(在辅载波未被激活时,终端将不监测辅载波)。例如,当RLC buffer中的数据量很少(如进行ping操作),完全可以通过主载波进行传输时,可以将辅载波去激活。辅载波的去激活,通过传输Activation/Deactivation Medium Access Control (MAC) Control Element (CE)实现,并设置SCell index bit设为0。3.1.2.4. 测试方法使得终端位于该扇区近点。终端开机在Cell1上执行Attach流程。Cell 2作为辅载波加入后,执行

15、ping业务服务器和下行UDP业务,此时辅载波被激活。然后,停止下行UDP业务,此时辅载波被去激活。3.1.2.5. 测试结果分析图3-2为测试截图。其中,下方右侧红色框所示为辅载波的配置情况(Configured)和激活情况(Activated)。在仅使用ping业务时,辅载波的状态为已配置(Configured=Green)和未激活(Activated=Red)。图3-2 测试截图下表为主载波和辅载波的DL-SCH下行速率,以及下行总速率。其中,主载波有数据传输,而辅载波无数据传输。业务类型主载波下行速率(Kbps)辅载波下行速率(Kbps)下行总速率(Kbps)Ping2.616 0 K

16、bps2.616 表 32数据统计3.1.2.6. 测试小结仅进行ping业务的情况下,可以成功去激活辅载波。3.2. 载波聚合和非载波聚合终端近、中点下行速率测试3.2.1. 测试目的在载波聚合功能开启和关闭情况下,对比单个终端在近点和中点的下行速率。3.2.2. 测试配置基站配置两小区,频段分别为2.1G (B1)和1.8G (B3)。开启载波聚合功能,并进行相应配置(2.1G主载波,1.8G辅载波)。3.2.3. 测试原理通过在基站开启和关闭载波聚合功能,可以使终端分别运行在载波聚合和非载波聚合状态。可以比较开启载波聚合功能时,单终端的下行速率增益。3.2.4. 测试方法首先,在基站开启

17、载波聚合功能,并将路测车辆开至近点(可达峰值速率),进行定点下行UDP业务。关闭基站载波聚合功能,进行定点下行UDP业务。然后,将路测车辆开至中点,并重复上面的测试。3.2.5. 测试结果分析图3-3和图3-4分别是载波聚合情况下近点和中点的截图。下方左侧红色框所示,为主载波和辅载波的DL-SCH下行速率,以及下行总速率。图3-5和图3-6分别是非载波聚合情况下近点和中点的截图。图3-3测试截图(载波聚合,近点)图3-4测试截图(载波聚合,中点)图3-5测试截图(非载波聚合,近点)图3-6测试截图(非载波聚合,中点)表3-3为载波聚合情况下近点和中点的数据,包括主载波和辅载波及其各支路的具体信

18、息。RSRP(dBm)SINR(dB)RSSI (dBm)下行速率(Mbps)下行总速率(Mbps)Tx1/Rx1Tx2/Rx2Tx1/Rx1Tx2/Rx2近点主载波-65.92-62.1330.2625.78-26.75137.99274.90辅载波-58.44-60.8825.4927.21-24.95136.91中点主载波-99.30-81.8121.2016.91-57.3936.31108.45辅载波-93.01-90.8619.5624.03-62.5872.13表 33 数据统计(载波聚合)表3-4为非载波聚合情况下近点和中点的数据,包括主载波和辅载波及其各支路的具体信息。RSR

19、P(dBm)SINR(dB)RSSI(dBm)下行速率(Mbps)下行总速率(Mbps)Tx1/Rx1Tx2/Rx2Tx1/Rx1Tx2/Rx2近点主载波-65.89-64.5932.7525.53-30.3398.6098.60辅载波00000中点主载波-85.65-81.2318.5617.71-45.9246.4546.45辅载波00000表 34数据统计(非载波聚合)比较表3-3和表3-4,在载波聚合情况下,近点下行平均速率为274.90Mbps,中点下行平均速率为108.45Mbps。在非载波聚合情况,近点下行平均速率为98.60Mbps,中点下行平均速率为46.45Mbps。3.2

20、.6. 测试小结单终端的下行速率,在载波聚合情况下可以比非载波聚合情况高一倍左右。3.3. 载波聚合和非载波聚合终端覆盖性能对比测试3.3.1. 测试目的在载波聚合和非载波聚合的环境,按照指定的路线,进行下载业务,对比载波聚合与非载波聚合的覆盖性能。3.3.2. 测试配置基站配置两个载波聚合扇区,每个扇区分别有两个小区,频段分别为2.1G (B1)和1.8G (B3)。开启载波聚合功能(2.1G主载波,1.8G辅载波),并配置临区切换关系,可以进行切换。3.3.3. 测试原理通过在基站开启和关闭载波聚合功能,可以使终端分别运行在载波聚合和非载波聚合状态。可以比较开启载波聚合功能时的下行覆盖情况

21、。3.3.4. 测试方法首先,在基站开启载波聚合功能,接入测试终端并开启FTP下载业务,然后按照规划好的测试路线匀速行驶,并记录下行速率,下行SINR,RSRP,同时保存整个过程的信令流程。然后,关闭基站的载波聚合功能,重复上面的测试。在预测试中,首先尝试使用UDP业务,发现较多切换异常(成功切换到目标小区后,终端收到RRC Connection Release)。经初步分析,该现象与TM500测试终端的软件有关。因此在正式测试中,采用了FTP业务进行测试。3.3.5. 测试结果分析表3-5为载波聚合情况下的数据统计。KPI第一次第二次FTP下载速(DL-SCH)78.5 Mbps83.7 M

22、bpsRSRP-71-69.9SINR26.526.3RSSI-39.8-38.3表 35 速率情况(载波聚合)表3-6为非载波聚合情况下的数据统计。KPI第一次第二次FTP下载速率(DL-SCH)62.8Mbps61.4 MbpsRSRP-73-73.9SINR24.223.3RSSI-39.2-39.8表 36 速率情况(非载波聚合)3.3.6. 测试小结在本次测试中使用了FTP业务。由于FTP使用TCP协议,其下行速率受上行反馈以及各节点传输性能的影响较大。本测试使用的FTP业务服务器位于广州,而测试eNB位于东莞,其间经过较多传输节点,导致FTP下载速率大大低于理论值(经现场检查,排除

23、了无线环境和eNB的问题,非空口受限)。因此,本测试结果无法完全体现载波聚合的覆盖增益。希望可以在电信组织的后继测试中,进一步详细评估载波聚合的覆盖增益。3.4. 双载波与双载波小区的切换3.4.1. 测试目的验证双载波(载波聚合扇区)到双载波(载波聚合扇区)的切换流程和切换性能。3.4.2. 测试配置基站配置两个载波聚合扇区,每个扇区分别有两个小区,频段分别为2.1G (B1)和1.8G (B3)。开启载波聚合功能(2.1G主载波,1.8G辅载波),并配置临区切换关系,可以进行切换。3.4.3. 测试原理和切换流程图图3-7 切换测试信令流程截图图3-7是UE在进行载波聚合切换过程中的截图:

24、1) UE上报measurement-report至PCI=227的源小区,其中包含PCI=226小区的RSRP/RSRQ等信息。2) eNB进行切换判决及资源分配后,通过PCI=227源小区向UE发送RRCConnection-Reconfiguration,通知UE切换至PCI=226的目标小区,并同时配置其辅载波小区信息。3) UE向目标小区PCI=226发送RRCConnection-Reconfiguration Complete消息,以确认切换完成。3.4.4. 测试方法利用支持载波聚合特性的终端,按照规划好的路线匀速行驶,进行双载波(载波聚合扇区)到双载波(载波聚合扇区)的切换。

25、3.4.5. 测试结果分析表3-7为该测试的具体数据。在本测试用例中,一共进行了4次切换,成功率为100%,平均切换时延为53.75ms。需要注意的是,第一圈的第一次切换(227-226)和第二次切换(226=227)为ping-pang切换,因此切换前后10秒的速率出现异常(参见标黄的数据)。测试项第一圈227=226第一圈226=227第二圈227=226第二圈226=227切换前10秒速率(Mbps)87.5430.187.994.1切换前10秒RSRP-64.1-79.8-63.1-77切换前10秒SINR27.210.528.222.4切换后10秒速率(Mbps)3499.684.9

26、87.6切换后10秒RSRP-76.8-67.6-74.8-69.6切换后10秒SINR18.132.424.330.7切换时延(ms)55505456表 37 切换数据分析3.4.6. 测试小结开启载波聚合后,可以正常进行双载波(载波聚合扇区)到双载波(载波聚合扇区)的切换。3.5. 双载波与单载波小区的互切换3.5.1. 双载波到单载波小区切换3.5.1.1. 测试目的验证双载波(载波聚合扇区)到单载波(非载波聚合扇区)的切换流程和切换性能。3.5.1.2. 测试配置基站配置一个载波聚合扇区,有两个频段分别为2.1G (B1)和1.8G (B3)的小区,并开启载波聚合功能(2.1G主载波,

27、1.8G辅载波)。并配置另一个非载波聚合扇区,有两个频段分别为2.1G (B1)和1.8G (B3)的小区,但未开启载波聚合功能。配置临区切换关系,可以进行切换。3.5.1.3. 切换原理和切换流程图图3-8 切换测试信令流程截图图3-8是UE切换过程的信令截图:1) UE上报measurement-report至PCI=227的源小区,其中包含PCI=226小区的RSRP/RSRQ等信息。2) eNB进行切换判决及资源分配后,通过PCI=227源小区向UE发送RRCConnection-Reconfiguration,通知UE切换至PCI=226的目标小区。由于PCI=226目标小区未开启载

28、波聚合功能,该消息中未携带辅载波小区信息。3) UE向目标小区PCI=226发送RRCConnection-Reconfiguration Complete消息,以确认切换完成。3.5.1.4. 测试方法利用支持载波聚合特性的终端,按照规划好的路线匀速行驶,进行双载波(载波聚合扇区)到单载波(非载波聚合扇区)的切换。3.5.1.5. 测试结果分析表3-8为该测试的具体数据。一共进行了2次切换,成功率为100%,平均切换时延为53ms。测试项第一圈第二圈切换前10秒速率(Mbps)72.679.1切换前10秒RSRP-68.2-70.4切换前10秒SINR25.127.5切换后10秒速率(Mbp

29、s)47.359.6切换后10秒RSRP-77.9-78.5切换后10秒SINR2127.9切换时延(ms)5155表 38 切换数据分析3.5.1.6. 测试小结仅在部分小区开启载波聚合时,可以正常进行双载波(载波聚合扇区)到单载波(非载波聚合扇区)的切换。3.5.2. 单载波到双载波小区切换3.5.2.1. 测试目的验证单载波(非载波聚合扇区)到双载波(载波聚合扇区)的切换流程和切换性能。3.5.2.2. 测试配置参见3.5.1.2章。3.5.2.3. 切换原理和切换流程图3.5.1.3章中的图3-8是UE切换过程的信令截图:4) UE上报measurement-report至PCI=22

30、6的源小区,其中包含PCI=227小区的RSRP/RSRQ等信息。5) eNB进行切换判决及资源分配后,通过PCI=226源小区向UE发送RRCConnection-Reconfiguration,通知UE切换至PCI=227的目标小区。由于PCI=227目标小区开启了载波聚合,该消息同时携带其辅载波小区信息。6) UE向目标小区PCI=227发送RRCConnection-Reconfiguration Complete消息,以确认切换完成。3.5.2.4. 测试方法利用支持载波聚合特性的终端,按照规划好的路线匀速行驶,进行单载波(非载波聚合扇区)到双载波(载波聚合扇区)的切换。3.5.2.

31、5. 测试结果分析表3-9为该测试的具体数据。一共进行了2次切换,成功率为100%,平均切换时延为53.5ms。测试项第一圈第二圈切换前10秒速率(Mbps)19.642.6切换前10秒RSRP-83.8-82.6切换前10秒SINR11.514.2切换后10秒速率(Mbps)81.869.1切换后10秒RSRP-73.2-77.2切换后10秒SINR2517.9切换时延(ms)5354表 39 切换数据分析3.5.2.6. 测试小结仅在部分小区开启载波聚合时,可以正常进行单载波(非载波聚合扇区)到双载波(载波聚合扇区)的切换。4. 测试总结在本次载波聚合外场测试中,采用Aeroflex公司的

32、TM500(配置B1及B3窄带射频板卡),测试了载波聚合和非载波聚合情况下的近点和中点性能,并进行了覆盖对比测试,以初步评估载波聚合增益。另外,测试了不同场景下载波聚合的切换,并验证了激活/去激活辅载波。需要注意的是,该测试结果依赖于TM500的射频性能和软件稳定性,并受测试现场无线环境,各传输节点的性能,以及FTP/iperf业务服务器等因素的影响.同时,展示了使用爱立信在网设备进行载波聚合的硬件改造方案,验证了爱立信的1.8G基站可以通过加装2.1G射频单元,非常方便的实现载波聚合。请参考3.1章:当RLC buffer中的数据量很多(如进行满buffer UDP下载),无法完全采用主载波

33、进行传输时,可以将辅载波激活。当仅使用ping业务时,可以将辅载波去激活。请参考3.2章:在载波聚合情况下,处于近点和中点的终端,其下行速率在载波聚合情况下可以比非载波聚合情况高一倍左右。由于测试环境所限,本测试中未找到合适的远点。请参考3.3章:在覆盖对比测试中,由于FTP业务服务器位于广州,而测试eNB位于东莞,其间经过较多传输节点,导致FTP下载速率大大低于理论值(经现场检查,排除了无线环境和eNB的问题,非空口受限)。因此,本测试结果无法完全体现载波聚合的覆盖增益,希望可以在电信组织的后继测试中,进一步详细评估载波聚合的覆盖增益。请参考3.4/3.5章:进行了包括双载波(载波聚合扇区)

34、到双载波(载波聚合扇区),以及双载波(载波聚合扇区)与单载波(非载波聚合扇区)的切换。成功率为100%,平均切换时延为53.5ms。测试结果显示,在全网开启或部分小区开启载波聚合时,可以正常进行切换。目录1概述11.1.测试目的21.2.测试依据21.3.测试总体情况说明22.测试环境32.1.测试设备连接与组网32.2.测试系统配置52.3.测试工具及仪表52.4.测试系统基本配置63.测试项目63.1.激活/去激活辅载波63.1.1.激活辅载波63.1.1.1.测试目的63.1.1.2.测试配置63.1.1.3.测试原理63.1.1.4.测试方法73.1.1.5.测试结果分析73.1.1.

35、6.测试小结73.1.2.去激活辅载波83.1.2.1.测试目的83.1.2.2.测试配置83.1.2.3.测试原理83.1.2.4.测试方法83.1.2.5.测试结果分析83.1.2.6.测试小结93.2.载波聚合和非载波聚合终端近、中点下行速率测试93.2.1.测试目的93.2.2.测试配置93.2.3.测试原理103.2.4.测试方法103.2.5.测试结果分析103.2.6.测试小结133.3.载波聚合和非载波聚合终端覆盖性能对比测试133.3.1.测试目的133.3.2.测试配置133.3.3.测试原理133.3.4.测试方法133.3.5.测试结果分析133.3.6.测试小结143

36、.4.双载波与双载波小区的切换143.4.1.测试目的143.4.2.测试配置143.4.3.测试原理和切换流程图143.4.4.测试方法153.4.5.测试结果分析153.4.6.测试小结153.5.双载波与单载波小区的互切换153.5.1.双载波到单载波小区切换153.5.1.1.测试目的153.5.1.2.测试配置163.5.1.3.切换原理和切换流程图163.5.1.4.测试方法163.5.1.5.测试结果分析163.5.1.6.测试小结173.5.2.单载波到双载波小区切换173.5.2.1.测试目的173.5.2.2.测试配置173.5.2.3.切换原理和切换流程图173.5.2.4.测试方法173.5.2.5.测试结果分析173.5.2.6.测试小结184.测试总结18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