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第一章远古至西周时期的教育.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2667399 上传时间:2024-06-0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2.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章远古至西周时期的教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第一章远古至西周时期的教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第一章远古至西周时期的教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第一章远古至西周时期的教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第一章远古至西周时期的教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一章 远古至西周时期的教育 1教育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同时产生的;教育直接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独有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自觉活动。 2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主要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教育权利平等、教育主要为生产劳动服务、教育在整个社会生活中进行、教育是极端原始的。 3学校的产生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即一部分人脱离生产劳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有明显的分工;科学和文化有较大的进步,特别是文字的记载和整理达到了一定的程度;阶级分化和阶级对立的形成。 4在我国刚刚进入奴隶制国家的夏朝,已经有了“庠”、“序”、“校”等三种学校的名称。 5.西周在教育方面集前代之大成,汇合各种学

2、校构成一套组织比较完备的学校教育体系。西周的学校大体可分两类、两级:一类是国学,一类是乡学。国学又有大学与小学两级;“乡学”有庠、序、校、塾。 6.西周奴隶制官学的课程内容,前期与后期有所不同:前期尚武;后期重文。大学与小学也有所不同:大学主要是学习诗、书、礼、乐等传统文化;小学主要是学习礼、乐、射、御、书、数等基础知识。 7西周初期,因为政权立足未稳,需要加强军事实力,所以,西周初期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是练兵习武,力图把学生培养成为“执干戈以卫社稷”的武士。 8在我国夏、商、周三代,文化教育完全为奴隶主贵族所垄断,奴隶根本没有享受文化教育的权利。当时,所有一切文化典籍都深藏在天子、诸侯的宫廷之

3、中,由专门担任文化事务的官吏世袭保管。这些官吏,同时又是负责教育贵族子弟的教师。奴隶社会这种宫廷学校典章做教材、官吏兼教师的情况,就是后人称谓的“学术官守”或“学在官府”。9奴隶社会教育的特征具体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学校教育由奴隶制的国家机器直接控制和操纵;学校教育的大门只朝奴隶主贵族的子弟开放;学校教育只能培养维护奴隶制的各种统治人才;学校教育的内容是奴隶主贵族阶级的意识形态和他们所需要的武功1-1-1远古教育的起源 教育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同时产生的,直接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当原始人制造石器的时候,年长一代就告诉孩子们应该采集什么样的石块做原料,以及应该如何摔打、敲击和修制,

4、才能做成石刀或其他工具。当他们围攻野兽的时候,年长一代就告诉孩子们应该怎样追捕,怎样使用武器,以及怎样互相配合等等。由此可以看出,北京猿人的教育活动是在集体劳动和集体生活中进行的。它直接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并服务于人类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人类始初的这种教育活动尽管是十分原始的,但它毕竟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自觉活动。1-1-2 氏族公社的教育活动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在原始人群内部出现了最初的分工,即性别和年龄的分工。与此同时,形成了按辈数划分的婚姻集团,这种婚姻集团的产生,使人们开始认识了血亲关系。于是,原始人群为氏族公社所代替。这一变化,标志着人类的社会结构有了新的进步,社会生

5、产力有了新的提高,文化教育也有了新的发展。氏族公社的教育活动,可相对分成两个阶段:母系氏族公社阶段的教育(大约5万年前5千年前)和父系氏族公社阶段的教育(大约5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母系氏族时期的教育形式非常简单,主要是传授生产劳动经验和氏族之间的规定和道德。进入父系氏族后,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社会分工进一步扩大,教育的目的更加明确,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了。1-1-3 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我国原始社会的教育,是受原始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并对原始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给予很大的影响。原始社会的教育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教育权利平等原始社会是没有私有制的社会,是没有阶级压迫与阶级剥削的社会,

6、这就决定了原始社会的教育是没有阶级性的。不管什么人都有享受教育的平等权利,即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可以受到平等的教育。原始社会是用平等的精神教育青少年一代,即教育的内容充分体现了平等互助、团结友爱的精神。因此,原始社会的教育,除在年龄及社会分工方面有所不同外,没有任何其它差别,完全是人人平等的。教育主要为生产劳动服务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人们为了满足最低限度的物质生活,不得不把全部精力用在生产劳动上。因此,生产活动几乎成为原始社会唯一的活动。这就决定了原始社会的教育只能为生产劳动服务,围绕生产劳动进行。也就是说教育活动与社会生产劳动融为一体。教育在整个社会生活中进行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在原

7、始社会里不仅没有从生产实践中分离出来,而且同其它上层建筑如政事、宗教、艺术活动等也是密切结合在一起的。年长一代为了把年轻一代培养成为合格的氏族成员,除在生产实践中对他们进行劳动教育外,还要在政事、宗教等活动中向他们传授社会生活方面的经验。这种在政事活动中学习政事知识、在宗教活动中学习宗教知识的现象,充分说明原始社会的教育还没有从其他社会现象中独立出来。教育是极端原始的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低下、科学文化知识的落后,原始社会的教育还仅仅处于一种萌芽状态。这一时期的教育没有专门的教师,没有专门的机构,也没有文字和书本。凡是生产、生活经验的传授,公共生活规范的培养,都是利用口耳相传,并结合实际动作的示

8、范和模仿,主要是在有关实践活动中传授的。尽管原始社会后期出现了歌谣、谚语等传递间接经验的形式,但言传身带仍是当时最主要的教育手段。因此,原始社会的教育表现了原始性的特点。1-2-1 学校的产生教育是在人类的劳动过程中产生的,它是和人类社会的产生同时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学校是在人类原始教育活动的基础上出现的一种专门教育机构,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按一般规律而言,学校的产生应具备下列条件:生产力有较大的发展,能为社会提供相当数量的剩余生产品,使一部分人在脱离生产劳动的情况下,有可能专门从事教育和学习活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有明显的分工,社会上出现了专门从事文化活动的知识分子,其中的一

9、部分就是学校的教师。科学和文化有较大的进步,特别是【文字】的记载和整理达到了一定的程度,使人类的间接经验得以积累和传播。阶级分化和阶级对立的形成,占支配地位的阶级迫切需要培养本阶级的继承人,并且企图通过教育手段从精神上愚弄被支配的阶级。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教育需求,学校的类型也不同。以下是学校的发展简图成均之学 “成均”乃是乐师作乐的地方。在五帝时代,氏族和部落经常要举行宗教仪式和公众集会。这时,音乐和舞蹈成为必不可少的项目。而从事这些文艺活动的人,可能就是氏族和部落上层人物的子弟。在当时,这些人已有条件脱离生产劳动,专门进行学习。从成均的教育内容以及受教与施教者状况的分析可以看出,它已具有专门

10、化的趋向,是我国古代学校的萌芽。虞庠之学 一般来说,古籍中记虞庠之学是指原始社会末期的一种学校名称。 虞庠之学以孝的教育为主要内容,这与它的起源有直接关系,礼记明堂位称:“米廪,有虞氏之庠也。”因其藏过养人之物,则发展成为“善养人”之所。“庠”在原始公社的最初含义,就是饲养牛羊等牲畜的场所。由于原始社会有敬养老人的风俗习惯,这项工作是由老年人担任的。他们一面负责饲养牛羊等牲畜,一面兼顾看管少年儿童。久而久之,“庠”就由单纯饲养牛羊的场所演变为敬养老人和教育儿童的地方了。正如孟子一书所讲:“庠者,养也。”敬老和孝的教育,也就成为虞庠的重要内容。从虞庠的教育内容及施教人员的设置来看,庠学已有专门化

11、的趋向,同成均一样,是有关我国古代学校萌芽的传说。庠 夏朝的“庠”是从“虞舜”时期的“庠”直接沿袭下来的。不过,二者既有联系又有明显的差别。因为夏朝已经进入了奴隶制社会,形成了相互对立的两个阶级。奴隶社会的土地占有形式,是奴隶主阶级的“国有制”,这反映在教育制度上则是“学在官府”,所谓“夏后氏养国老于上庠”,夏“庠”是为奴隶主贵族开设的,养的是奴隶主贵族的“国老”和教育他们的后代。由此可见,夏朝的“庠”,实际上是掌握在奴隶主贵族手中的一种统治工具。序 孟子滕文公上记载:“序者,射也。” 夏朝的“序”是奴隶主贵族及其子弟练习骑射的地方。夏朝的统治者非常重视军事训练,他们“伪政尚武”,是武人专政,

12、故有“夏后氏以射造士”之称。夏朝的“序”把练习骑射做为教育内容,含有武士教育的意义。校 说文:“校,从木,交声”。孟子中说:“校者,教也。”夏朝的“校”同“序”一样,也是一种军事体育性质的教育机构。在这里,奴隶主贵族及其子弟不仅受到内容相当广泛的军事训练,而且还要通过十分严格的各项考核。据考证,“校”的出现在时间上要比“序”略晚一些,其教育意义则比“序”更大一些。所以夏朝的“校”,实际上是一种发展比较完备的军事体育性质的教育机构。1-2-2 西周的教育制度【西周】的【学校教育】体系西周在教育方面集前代之大成,汇合各种学校构成一套组织比较完备的学校教育体系。西周的学校大体可分两类、两级:一类是【

13、国学】,一类是【乡学】。国学又有大学与小学两级;乡学有庠、序、校、塾。西周学校课程内容【西周初期】,因为政权立足未稳,需要加强军事实力,所以,西周初期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是练兵习武,力图把学生培养成为执干戈以卫社稷的武士。 为适应其培养目标的要求,西周初期大学和小学,都是选拔武官兼任教师。其目的是为了使他们成为保卫奴隶制国家的军事骨干。对大学生来说,可以参加实际的军事行动。 西周后期,由于政权的稳定,加上统治者逐渐习惯于养尊处优,饮酒作乐,放言高论,因此学校教育的重心开始转向礼、乐。这一变化,同样是出于维护奴隶制的需要。 为适应上述转变的需要,在选拔教师方面表现了重文轻武的倾向。过去的教师多由武

14、官兼任,现在换成了司成、乐正等,以执行者、典书者等为掌管文化的官吏。即西周后期的学校已不再重视军事训练,而变成了专门学习礼、乐的场所。西周的小学除学习礼、乐外,还要学习读、写、算的知识。但最根本的是学习事亲敬长的礼节。当时的统治者很重视孝行的培养,从小就形成恭顺服从的品格。夏代是最早的奴隶制王朝。夏代的学校,有序、校两种,都非常重视军事教育。序是射的意思。金文的序字,象人在个中射箭的样子,以表示习射之所。至于校,【说文】的解释是:从木,交声。其原义为木囚,即用木头或竹子围成栏格做为养马之所,后来逐渐演变成为习武和比武的场所。在这里,贵族子弟受到严格的军事训练。【商代】是我国奴隶制的发展时期,已

15、有了成熟系统的文字以及成文的典册,在甲骨卜辞中发现有【“教”“学”“大学”】等字样,是商代已经有学校教育的明证。商代还出现了瞽宗这种学校形式。习礼、习武是商代学校的主要教育内容。习礼的内容主要是学习祭祀和乐歌,习武的内容主要是习射,也学习其他综合性的礼仪行为。商代在天文、历法方面已有很大进步。它们都离不开数学,甲骨文中出现的数字,最大的已达到三万。出土文物还表明,商代已能进行一般的算术运算,并能绘制较复杂的【几何图形】,所以算学必然也已成为学校教学的内容。西周教育制度的主要特征是【学在官府】。主要体现学术和教育为官方所把持,国家有文字记录的法制规章、典籍文献以及祭祀典礼用的【礼器】全都掌握在官

16、府,普通百姓根本无缘接触到。学在官府具体表现为官师不分和政教合一。官吏既负行政职责,也有教学的任务。此时的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尚未分离,教育与政事合一。国学既是施教的场所,又是国家举行重大礼仪活动的地方。在学在官府体制下,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较为完善的学校教育体制以及以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为主体的教育内容。西周的学校管理制度领导和视学 西周奴隶制官学,分属中央和地方两级管理。所谓国学,即设在天子或诸侯所在都城的大学和小学,由中央和侯国的宫廷直接管理;所谓乡学,即设在地方各【乡、州、党、闾】的校、序、庠、塾,由地方各级政府分别管理。入学和修业 学生几岁入学,史籍记载不一。 【古者年八岁而出

17、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束发(15岁)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按白虎通云,此大学之礼,系指王太子入学年龄而言。公卿之太子,大夫元士之嫡子,则为13岁入小学,20岁入大学。余子为15岁入小学,18岁入大学。 学生的修业年限,史籍中无明确记载,据入学年龄的不同说法,可大体做如下推算:小学的修业年限为7年,即从8岁至15岁;大学的修业年限为5年,即从15岁至20岁。考查和奖惩 根据礼记学记的记载,西周奴隶制官学已经有了分年考查的具体办法。即学生每年入学,隔年考查,【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乡学也有考查

18、和奖惩的具体办法。考查工作由乡大夫负责,【命乡论秀士,升之司徒,曰选士。司徒论选士之秀者而升之学,曰俊士。】无论升于司徒的选士还是升于学的俊士,都可免其赋役,称为造士。其惩罚办法是,如发现有不受教者,由司徒集合乡中耆老于学中,习礼以感化之,如不改变,从右乡移于左乡或从左乡移于右乡,在不改变,从乡迁至遂(郊),则弃之远方,终身不齿。国学 它专为统治阶级的上层贵族子弟开设,按学生的年龄与程度又分设大学与小学。大学是练兵习武之处,又有两种:一种叫做辟雍,设在天子的都城;另一种叫做泮宫,设在诸侯的国都。泮宫规模比较简单,仅有一学。辟雍规模较大,有四学、五学之称。诸侯所设大学与天子所设大学的这种差别是西

19、周等级制在教育上的具体反映。小学有两种:一种是设在宫廷附近的贵胄小学;一种是设在郊区的一般贵族子弟的小学。西周的学校具有明显的等级性,这是奴隶社会的宗法等级制度决定的。乡学 乡学的设置,完全是按照当时地方行政区域规划的。礼记学记记载:家有塾,党有庠,术(遂)有序,国有学。乡学是为近郊或远郊的一般奴隶主贵族子弟所开设的,奴隶没有享受教育的权利。学在官府 周礼明确规定,古者学在官府。那时的史官,既是官府的官吏,又是学校的老师。章学诚先生说:三代盛时,天厂之学,无不以吏为师,周官三百六十,天人之学备矣。说的就是学在官府的情形。即夏商周三代,官府完全控制着学校,学必须以官吏为老师,各种各样的学问,都要

20、向官府有关主管的官吏学习。1-2-3 奴隶社会教育的特征【西周】的【学校教育】体系在我国夏、商、周三代,文化教育完全为奴隶主贵族所垄断,奴隶根本没有享受文化教育的权利。当时,所有一切文化典籍都深藏在天子、诸侯的宫廷之中,由专门担任文化事务的官吏世袭保管。这些官吏,同时又是负责教育贵族子弟的教师。奴隶社会这种宫廷学校典章做教材、官吏兼教师的情况,就是后人称谓的学术官守或学在官府。它充分说明了奴隶社会的学校教育,具有高度垄断的特征。 这种特征,具体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学校教育由奴隶制的国家机器直接控制和操纵 比如周朝,尤其是周朝的后期,掌管文化教育的官吏地位上升,成为国家的第一类官吏。这表明,随

21、着奴隶制的发展,文化教育事业越来越被统治者所重视。周朝统治者还实行【视学制度】,进一步说明文化教育的大权完全为奴隶制王朝所独揽。学校教育的大门只朝奴隶主贵族的子弟开放 如夏朝培养武士的学校,只是奴隶主贵族及其子弟练习骑射的场所。商周虽有国学与乡学之分,学校教育比较发达,但仍然是为奴隶主贵族子弟开办的。至于【百工】和农业奴隶,则只能习其父兄所业,永远当牛做马,没有入学读书的权利。学校教育只能培养维护奴隶制的各种统治人才 夏、商、周三代的奴隶制官学,既为奴隶制国家机器所控制和操纵,又只准奴隶主贵族子弟入学学习。因此,这种学校完全是按照统治阶级意志和需要,为维护奴隶制的统治培养各种人才的。学校教育的内容是奴隶主贵族阶级的意识形态和他们所需要的武功 考查夏、商、周三代学校教育的内容,可以归结为两大类:一类是奴隶社会的各种典章制度,即奴隶主贵族阶级的意识形态。另一类是军事训练,即奴隶主贵族所需要的武功。很显然,这些内容是维护奴隶制不可缺少的两种手段,也是造就政治的、军事的和宗教的骨干分子所必备的科目。5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