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冠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年3月0目 录前 言1第一章 “十二五”时期发展成就2第二章 “十三五”时期发展环境9第三章 “十三五”时期发展思路13第四章 创新发展,构建新型产业体系17第一节 构建“大科技”创新体系17第二节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20第三节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25第四节 加快服务业跨越发展32第五节 构建发展新体制37第五章 协调发展,促进城乡区域融合41第一节 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41第二节 构建四大支撑体系46第三节 建设文化大县48第六章 绿色发展,着力打造生态冠县54第一节 构建绿色生态屏障54第二节 强化水生态保护55第三节 加强生态环境治理57
2、第四节 推进生产生活绿色化58第七章 开放发展,拓展发展新空间61第一节 加强区域交流合作61第二节 塑造外贸新优势62第三节 加强招商引资63第四节 推进青岛保税港区聊城(冠县)功能区建设64第八章 共享发展,切实增进民生福祉67第一节 实施脱贫攻坚工程67第二节 鼓励创业促进就业69第三节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70第四节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71第五节 提高全民健康水平73第九章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确保规划顺利实施77第一节 强化组织领导77第二节 加强民主法治78第三节 创新社会治理78第四节 凝聚力量共识80第五节 健全实施机制82前 言“十三五”(2016-2020年)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
3、社会、全面深化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冠县的关键时期。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十三五”规划,对于推动冠县科学发展,确保与全省同步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冠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2020年),根据中共中央和中共山东省委、聊城市委、冠县县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政府战略意图,确定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明确未来发展方向,是全县各级政府和部门编制实施各类规划和制定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是全县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第一章 “十二五”时期发展成就 “十二五”以来,全县上下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市各项决策
4、部署,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全面贯彻县委、县政府“东融西借、跨越赶超,在冀鲁豫边界地区快速崛起”的工作部署,积极应对错综复杂的形势变化,科学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拼搏进取、攻坚克难,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各项工作,经济社会实现平稳较快发展,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科学发展成绩斐然,综合实力显著提升。2015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8.95亿元,是2010年的1.7倍,年均增长11.20%;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10.32亿元,是2010年的3.1倍,年均增长25.2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19.8亿元,是 2010年的2.66倍,年均增长21.
5、6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80亿元,是2010年的1.51倍,年均增长8.67%;先后获得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省绿化模范县、省级卫生县城、全省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县、省服务业发展先进县、省乡村旅游品牌示范县、省太阳能应用示范县、省城乡环卫一体化全覆盖县、兴武建功示范县等多项荣誉称号。图1 “十二五”冠县地区生产总值增长趋势图2 “十二五”冠县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趋势图3 “十二五”冠县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趋势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比调整为16.51:49.17:34.32,第三产业占比较2010年提高8.07个百分点。工业实力持续增强,全县规模以
6、上工业企业数量达到292家,比2010年增加77家,销售收入首次突破千亿、达到1044.9亿元,是2010年的2.67倍。精品钢板、纺织服装、装备制造、农副产品加工四大主导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快速发展,冠洲集团、冠星集团产能、效益实现倍增,众泰、恒通、赛雅等一批企业财政贡献日益突出,农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开工建设300兆瓦。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到9家,中科院老专家技术中心冠县工作站成立。农业现代化步伐不断加快,粮食产量实现十二连增,首次突破“吨粮县”标准,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53家,市级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70家,种植大户达到61户,家庭农场31家。优
7、质果园面积达到35万亩,各类规模养殖场(户)2900个,蔬菜面积10万亩,“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99个,农产品检测合格率达到98%以上。先后实施小农水重点县、土地综合整治等工程,改善和扩大灌溉面积35万亩,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30.2万亩。服务业日益繁荣,实现增加值92.3亿元,是2010年的2.2倍。中华第一梨园、武训纪念地等景区功能进一步完善,天沐二期顺利运营。创建国家3A级和2A级景区各一处,新增省级特色景观旅游名镇1个、旅游特色村2个、乡村旅游示范点3个。货运企业达到114家,大型货运车辆8108辆。建安商贸城、诚信商厦等一批商贸服务业项目顺利运营,成功争取为阿里巴巴“千县万村”战略全市
8、首个试点县。图4 “十二五”冠县三次产业结构变动趋势城乡统筹全面推进,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以创建文明城市为目标,努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魅力城市。城镇化率达到35.74%,较2010年提高11.84个百分点。累计完成城建投资101.8亿元,相继实施清泉河综合改造、道路管网、绿化亮化、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等一批重大城建工程,新修改造道路41.3公里,铺设各类管网668.1公里,新增绿化面积150万平方米,建设商品房20190套,完成棚户区改造7887户,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3247套,新建改建农村公路948.1公里、危窄桥涵50座,购置新能源公交车120辆,在全市率先实现城区公交全覆盖。工业园区成功更名
9、为经济开发区,5个乡实现撤乡设镇。改革开放纵深推进,发展活力不断增强。坚持深化改革与扩大开放并举,激活内力,借助外力,发展环境更具活力。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规范确定行政审批事项265项、审批主体36个;在全省率先实现企业注册免费,推行“三证合一”,累计新增个体工商户11580户、私营企业2763户。建立农村综合产权交易平台,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招商引资成效显著,五年累计引进各类项目534个,实现招商引资额420亿元,中建材集团、中广核集团、中钢研集团等一大批知名企业相继在冠县投资。对外开放载体更加坚实,青岛保税港区聊城(冠县)功能区已经成立,公用型保税仓库成功获批,邯济铁路复线冠
10、县段顺利通车。外经贸工作成效显著,完成进出口总额4.51亿美元,其中出口4.50亿美元,有进出口权的企业达到164家。实际利用外资1736万美元。“海外冠县”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冠丰种业巴西油棕种植及加工一体化项目进展顺利。治污减排成效显著,生态环境逐步改善。累计实施水污染物减排项目68个,大气污染减排项目2个,被授予市减排工作先进县称号。成立环保综合执法大队,关停和取缔“十五土小”企业300余家,146家燃煤企业改用清洁能源,所有护栏板企业均安装了酸雾吸收装置。全面推行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镇村人居环境焕然一新。COD平均浓度降低26%,氨氮平均浓度降低73%,PM10、SO2分别平均降低14%
11、和19%,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大力实施造林绿化,林地面积45万亩,林木绿化率达到31.94%,比2010年提高了3.44个百分点。大力开展国家级、省级生态乡镇创建活动,其中省级生态乡镇数量从4个增加到17个,国家级生态乡镇从空白增加到8个,总体数量位居全市前列。 民生保障持续改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不断加大民生投入,民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达到84.75%。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20998元,是2010年的1.5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432元,是2010年的1.58倍。教育事业稳步发展,累计投入12.1亿元,新建镇村幼儿园32处、农村中小学校舍49.2万平
12、方米,建成清泉中学、武训实验小学、第二实验小学,县一中、武训高中扩容顺利完成,学前三年入园率全市领先。卫生和计生工作扎实推进,基本药物制度平稳运行,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进展顺利,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就业创业和社保水平不断提高,新增城镇就业6.04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7.9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建安基地被评为市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完成城乡医保并轨,人均筹资标准增至500元;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增至每月85元,连续提高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农村扶贫开发工作成效显著,减少贫困人口近4万人。养老体系不断完善,新增养老机构8个,建设城市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14处、农村幸福院45
13、处,新增养老床位1080张。食品安全联合执法取得突出成绩,走在全国前列。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连续实施,使229个村庄、18万人喝上了放心水。省级双拥模范县创建工作顺利推进。组建全省第一个民兵应急常备分队,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得到新加强。高度重视安全生产、信访维稳和治安稳定工作,持续开展“打黑除恶”、“打霸治痞”等专项行动,创新成立综治巡防大队,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广播电视、新闻出版、民族宗教、应急管理、外事侨务和统计、计生、消防、人防、司法、物价、气象、残联、老龄、档案、史志、妇女儿童等工作均取得新成绩。11第二章 “十三五”时期发展环境“十三五”期间,国际形势环境更趋复杂,国内经济进入新常态,“一带一
14、路”、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战略加快实施,“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深入推进,发展前景更加广阔。展望未来,虽然化解多重风险、应对多种挑战的任务依然艰巨,但总体上,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从国际看:全球经济一体化正向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拓展,区域经济合作蓬勃发展,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动力,新一轮技术革命孕育新突破,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为我国抢占产业制高点带来新机遇。“十三五”时期将是世界经济由衰退转为复苏并向新一轮增长周期迈进的关键阶段,为我国在国际经
15、贸合作中发挥主导作用提供更大舞台、更高平台。同时,需求不足和增长趋缓成为世界经济新特征,全球产业结构深度调整,劳动密集型产业特别是低端制造环节加速向低收入国家转移,一些中高端制造业向发达国家回流,对我国发展形成“双重挤压”。围绕贸易、投资和服务的博弈更加激烈,经贸摩擦政治化倾向抬头,为深度融入全球经济带来新的压力。从国内看:我国经济步入转型升级的关键期,需求结构、生产结构、产品结构、商业模式将面临重大变革,特别是“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等深入实施,为我县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创新商业模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带来了新机遇。国家和全省大力实施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战略
16、,将为我县拓展新的发展空间,随着“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全面展开,将促进国内发展深度融入全球经济,加快区域一体化进程,为我县发挥区位优势,贯彻开放发展理念,推动区域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提供了重大机遇。从我省看:我省处于实现由大到强战略性转变的关键时期,产业升级提速、城乡区域一体、陆海统筹联动、生产力发展的多层次将为我省经济发展提供更大潜力、韧性和回旋空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增强创新驱动能力、加强资源环境保护等成为新阶段发展的重要任务。特别是西部隆起带、省会城市群等发展战略的实施,为我县实现特色、跨越、协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发展机遇。
17、从我市看:实现经济“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建设生态幸福聊城是主要发展导向,全市产业基础更加牢固,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经济增长步入良性轨道。郑济高铁、京九高铁、聊城机场等一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推动聊城成为冀鲁豫三省交界、连接中原和西北地区、通往沿海的区域枢纽城市,这都为我县融入“一带一路”、环渤海经济区、京津冀协同发展,放大竞争合作优势创造了条件。从我县看: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人文底蕴深厚,区位优势和交通条件日益优越,精品钢板、纺织服装、装备制造、农副产品加工四大主导产业实力不断壮大,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以光伏产业、新材料产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逐渐形成
18、规模,为转型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氛围日益浓厚,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为我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产业新业态壮大注入新的动力。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等供给侧改革措施的实施,将加速我县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的发展进程。融入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大局,对接中原经济区、省会城市群经济圈、西部经济隆起带,享受中部地区产业政策等诸多利好机遇和有利条件,将有利于我县聚集更多优势资源,放大区域合作效应,释放更多政策红利,激发发展活力。同时,全县发展仍面临一些突出问题和挑战,主要表现在:经济总量小,综合实力弱,竞争优势不明显;发展层次较低,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
19、务业占比较低,转型升级任务艰巨;对外开放水平低,经济外向度不高;城乡发展不够协调,农村基础设施较为薄弱,城乡一体化发展任务艰巨;资源环境约束加大,土地、科技、人才的瓶颈制约比较突出,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工作面临更多考验;民生保障水平与群众预期还有一定差距,在就业、社保、住房、就医、就学等方面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少数干部法治意识薄弱,不尽职、不敢担当现象不同程度存在,作风建设成果还不牢固等。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头脑,增强使命意识、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更加有效地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推动我县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再上一个新台阶
20、,加快推进我县现代化进程。 第三章 “十三五”时期发展思路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十届十三次会议、市委十二届九次会议和县委十三届十次全会提出的各项要求,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部署,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生态立县、科技兴县、质量强县,实现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五化”同步推进,构建富有生机活力的开放型经济体系,按照省委“一个定位、三个提升
21、”和市委“作风引领、团结实干、争先进位、科学发展”的要求,确保与全省、全市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导原则:推进“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更加注重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扩大公共服务供给,更好保障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坚持五大发展理念。深刻把握五大发展理念的内在统一性,坚持以创新发展为第一动力,以协调发展为内在要求,以绿色发展为重要取向,以开放发展为必由之路,以共享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将五大发展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和工作全过程。坚持中高速发展。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扩总量、保速
22、度、上规模,在扩大总量的基础上调结构,在加快速度的基础上转方式,在做大规模的基础上促升级,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坚持加强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全面落实从严治党要求,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发展目标: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进一步完善“123547”总体工作布局,坚持生态立县、科技兴县、质量强县,建设生态大县、文化大县、高效农业光伏强县、质量安全品牌县。具体发展目标是: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全县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
23、入年均增长11%,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2%,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0%,全县综合实力和竞争力进一步提高。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基本建立特色鲜明、布局合理、创新突出、效益良好的现代产业体系,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24543,供给侧改革取得明显进展。城乡一体格局初步形成。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分别达到40%和45%,基本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城乡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服务功能不断增强,承载发展能力日益增强。 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升。生态县建设取得明显进展,节约型社会、循环经济深入发展,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人口与资源环境
24、相协调的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完成节能减排指标任务,林木绿化率达到40%。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科教文卫等各项事业有较大发展,基本构建起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人民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明显增强。表1 :“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类别指标2015年2020年“十三五”年均增长(%)属性经济发展地区生产总值(亿元)268.954139预期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比(%)34.3243-预期性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亿元)10.3217.3811预期性固定资产投资(亿元)219.8 44215预期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79.9140
25、.812预期性进出口总值(万美元)451097264810预期性互联网普及率(%)32.650-预期性户籍人口城镇化率(%)30.1140-预期性常住人口城镇化率(%)35.7445-预期性创新驱动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12.5-预期性高技术产业产值比重(%)520-预期性生态文明城市空气质量达到国家标准的比例(%)2030-预期性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4.5817-约束性林木绿化率(%)31.9440-约束性民生福祉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年)911-预期性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20998323089预期性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1043216800
26、10预期性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92100-约束性登记失业率(%)3.14-预期性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75.275.7-约束性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84.9592.48-约束性城镇常住人口保障房覆盖率(%)1524.6-约束性总人口(万人)85901.1预期性15第四章 创新发展,构建新型产业体系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产业核心竞争力,引导产业高端高质高效发展,构建现代农业为基础、先进制造业为支柱、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新体系。 第一节 构建“大科技”创新体系 全面实施科技兴县战略,着力改革制约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性障碍,进一步调动创新主体的积极性、主动
27、性和创造性,构建创新主体定位清晰、科研能力突出、成果应用广泛的创新体系,加快新动能成长和传统动能改造提升,引领转型发展。到2020年,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产业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显著提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显著转变。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强化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结合产业发展特点,明确精品钢板、纺织服装、装备制造、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链重点研发领域和技术需求,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协同发展。高标准建立冶金、纺织、机械、新材料、灵芝深加工、蔬菜、果树、畜牧等专业研究所,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技术和重点新产品,切实发挥
28、引领发展的作用。鼓励支持企业成立科研中心,引导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国内外大型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构建开放的科研体系。完善产学研合作科研成果的共享、转移和扩散机制,建立由市场决定技术创新项目和经费分配、成果评价的机制,鼓励企业根据市场需求自主选定研发项目。继续加强与济南大学、青岛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的交流对接,建成一批高校实习基地和联合实验室。完善自主创新激励机制,加快落实鼓励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财税政策、金融政策。健全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为企业创新活动提供市场化、社会化的优质服务。建立冠县生产力促进中心,为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认定立项、登记注册、论证分析等提供“一门式服务”。到2020年,
29、累计培育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5家以上,市级以上创新平台10家以上,建立5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全县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5%以上。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实施人才强县战略,以改革完善人才使用、培养和引进机制为着力点,充分激发各类人才的创新活力。强化人才发展分类指导,培养打造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以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为核心,建设善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高素质党政人才队伍;以提高现代经营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为核心,建设具有战略思维和国际视野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以提高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为核心,建设规模合理、素质优良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30、以服务产业转型升级为核心,努力培养造就一支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技艺精湛、作风过硬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开发计划,建设一支科技素质较高、专业技能和经营能力较强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推进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建设一支服务意识强、服务能力高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鼓励支持企业对创新型人才和团队实施股权、期权及分红等激励,让技术、智力、知识体现资本价值。鼓励企业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计入企业研发费用,强化企业育才引才主体地位。创新流动方式用才,积极推动“柔性引才”,与科研大院、大所建立合作关系,引进、聘用各类高层次人才。实施以引进县外智力为主要内容的“借脑工程”,积极完善人才工作环境和“人
31、文”环境,开展各类人才评选表彰活动,形成人才发展的良好氛围。到2020年,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分别达到9590、3656名以上。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快发展“互联网+”创业网络体系,建设一批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推动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四众”平台快速发展,促进创业与创新、创业与就业、线上与线下相结合,降低创业门槛和成本。发挥创业孵化基地示范作用,建立一批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众创空间等创新创业平台,重点抓好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创新平台、建安商贸城创业孵化基地,工农电子商务、农村淘宝县级运营中心三个平台建设,全力支持低成本、便利化、开放式的大众创业空间发展,激发创新智慧与创造活力。
32、健全鼓励和支持创新创业的政策体系,降低创新创业门槛,积极引导科技创新人员、大学生创业者、返乡农民工等重点人群创新创业。扶持小微企业特别是创新型小微企业发展,减免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和规费、服务收费,组织初创企业经营者素质提升培训,提高创业担保贷款额度,促进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第二节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改革创新、转型升级为主线,以“农业园区化、产业联动化、产品品牌化、产权资本化、镇村一体化”为农业农村发展总方向,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在稳步提升粮食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做精做强蔬菜、果品、
33、畜牧三大优势产业,积极发展育种、渔业、食用菌、苗木等特色农业,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粮食。以粮食高产创建项目为载体,在范寨镇、柳林镇、甘屯乡、北馆陶镇、桑阿镇建设绿色粮食生产基地,到2020年,粮食总面积确保160万亩播种红线,总产稳定在90万吨左右。蔬菜及果品。以贾镇、斜店乡、桑阿镇、店子镇为主建设绿色蔬菜和食用菌生产基地,建设20万亩高效高产蔬菜核心示范基地;以兰沃乡、东古城镇、万善乡为主建设绿色果品生产基地,到2020年,全县优质果园面积保持在35万亩以上,打造京津冀优质果蔬供应基地。畜牧及渔业。应用物联网技术和智能化养殖设备,建立科学、高效的动物疫病防治管理机制,强化兽药及饲料添加剂等
34、投入品监管,以定寨镇、辛集镇、店子镇为主建设绿色畜产品生产基地,以定寨镇、辛集镇为主建设绿色水产品基地。育种及农产品深加工。依托冠丰种业、瑞祥生物等龙头企业,积极对接科研院所,着力引进高新技术,加快农业生物育种创新与推广应用,加大谷朊粉等产品生产规模,积极推广绿色农用生物产品,促进生物农业加快发展。林业及苗木。坚持发展林禽、林菌、林药种植模式,不断延伸产业链条,使林下经济成为林农增收的新增长点。实施贫困林场改造,低效林改造,加大对中幼龄林的抚育管理。加快北京林业大学冠县林木原种生产推广基地建设,创建北京林业大学科技成果创新与推广平台,把县苗圃打造成产学研相结合的典范。建立良种苗木繁育生产体系,
35、推动产业化经营,形成以苗木生产基地为依托,以经纪人为纽带,以公司为龙头,以市场为窗口的产供销一体化的格局。加快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强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的扶持力度,构建“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家庭农场)”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健全农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利益联结机制,激发农业发展活力。增加龙头企业数量,努力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农业企业;适时推动农业企业上市,通过资本市场快速做大做强。积极发展种粮型、种植经济作物型、粮经复合型、种养及生态观光型等家庭农场。大力推动农村土地有序流转,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服务体系,提高土地流转效率,实施土地流转和财政信贷政策扶持,培育壮大专
36、业种养大户。高标准建设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冠县高质粮油省级农业科技园区”,把园区打造成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现代农业技术推广、科技型农业企业孵化、农业科技人才培训的载体。加大培训力度,形成一批适应农业发展新形势需要的职业农民。到“十三五”末,创建国家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5家,省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15家以上,完成职业农民教育培训7500人以上。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按照生产标准化、管理规范化、经营产业化、产品品牌化原则,深入推进农业标准化,开展生产全过程质量控制,开展GPA标准化种植基地认证工作和畜禽养殖标准化和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创建活动,创建一批高标准、高质量的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
37、范基地、绿色食品全国原料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和有机农业示范区,积极打造绿色安全蔬菜生产供应基地。实施智慧农业工程,打造涵盖生产全过程监控、投入品监管、检验检测的全流程管理平台。实施“专业公司+检验检疫机构+物流配送”的操作模式,逐步扩大追溯范围,实现农产品种子培育、生产、收购、贮藏、运输等全环节可追溯。到2020年,全县80%以上农产品实现质量可追溯、全流程管理,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发挥县综合检验检测中心的作用,加强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管理,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推动“三品一标” 认证健康科学发展,打造“冠县”品牌农业,到2020年,“三品”认证数量达到200个,实现农业“
38、三品”全覆盖。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抓好粮食主产区灌排工程建设,努力强化农业基础保障,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重点做好河流治理、灌溉工程、调蓄及河道蓄水工程、土地整治等工程建设,对鸿雁渠冠县段、三干渠、长顺渠等河道进行综合整治,改(新)建桥、函、闸等小型建筑物55座,抓好乜村中型灌区、冠县位山和彭楼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重点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完成31.2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力推广管道防渗、喷灌、微灌、低压管道输水等高效节水技术。搭建农业信息共享平台,促进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向农业生产和管理各环节融合,推动精准农业、安全农业和高效农业加快发展。积极构建农业物联网测控体系,实施
39、智能节水灌溉、测土配方施肥、农机定位耕作等精准化作业。专栏1:农业重点项目冠丰种业玉米、小麦、棉花等农作物良种繁育项目,5万公顷巴西油棕种植及加工一体化项目,巴西生物质电厂项目;新瑞集团30万亩农作物种植基地、30万吨大豆蛋白深加工产业链、30万吨小麦绿色循环产业链、30万立方米环保型密度板产业项目;3万亩光伏高效农业综合体项目;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包括:新增千亿斤粮食田间工程建设项目、农业综合开发、小农水重点县、土地综合整治和平原绿化防护林建设工程);万顺渔业年产2.5万吨淡水鱼养殖和深加工项目;冠县万亩灵芝基地建设项目、灵芝系列产品精深产业园项目;百佳食品、百果庄园、奈伦果汁和聊城味丰食品
40、有限公司等水果深加工项目;大蒜、蔬菜加工项目;冠运3000头奶牛规模化养殖项目、冠县天德畜牧有限公司3000头肉驴养殖加工项目、冠县顺发有限公司肉鸭养殖项目、百棚肉鸭养殖项目、中粮集团15万头生猪养殖项目、清真食品贮藏加工项目;冠县富生金面粉加工厂扩建年加工15万吨小麦系列面粉生产线项目;冠县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项目、新东昌农林有限公司农业生态园项目、金叶农业生态示范园、贾镇绿化苗木繁育基地、苗圃毛白杨基因库提升工程第三节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落实“中国制造2025”战略,围绕工业强县目标,按照“传统产业促转型升级,新兴产业抓培育发展”的思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走结构优化、创新驱动、集聚集
41、约、绿色低碳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到 2020 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 2200亿元。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按照“扶优、培强、支持高新”的原则,推动精品钢板、纺织服装、装备制造、农副产品加工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通过改造、提升、引进,全面提升产业层次和核心竞争力,打造四大产业集群。精品钢板产业集群。以冠洲集团为龙头,众泰集团、东鼎轧钢等企业为骨干,依靠科技创新与技术进步,发展精品钢板产业,加快精品钢板产业链条延伸,打造冠县金属板材精深加工千亿产业园。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搞好产品精深加工,加快推进精品钢板由普通板向高强深冲汽车板、家电板等高端产品提升,向钢板制品等终端产品延伸,继续保持厚板
42、镀锌、彩涂技术领先优势。与大型钢铁企业集团实行错位竞争,快速扩张规模,提高效益。力争到2020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 1000亿元。纺织服装产业集群。以冠星集团为龙头,赛雅、冠鑫、润和纺织等企业为骨干,用时尚创意和设计提升传统纺织业,提升现有产品档次,支持创建自主家纺和服装品牌,打造鲁西高档家纺生产基地。谋划建设赛雅国际纺织服装创意园,拓展研发设计、品牌创建、营销平台高端价值链环节,促进冠县纺织业向纤维新材料、产业用纺纱用品等高端领域转型。到2020年,打造成为全球知名的高端品牌服装代加工基地,培育1-2个具有影响力的品牌产品,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50 亿元。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引进先进制造工艺,做
43、大做强骨干企业,重点发展大马力和多功能农业装备、小型专业机械、大型工程机械、特种汽车、工程机械、模具制造、农用机械等产品。轴承制造业突出“专、精、特”发展方向,走专业化、大群体路子,建设全国一流的轴承产品制造基地。高端装备制造重点发展高档数控机床、3D打印、工业机器人及自动化成套装备等,推动“冠县制造”品牌建设。到2020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600亿元。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积极承接北京食品产业转移,用绿色发展理念和技术改造提升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形成以大豆蛋白、酒精、蔬菜制品为重点,集农副产品加工、商贸流通为一体,以植物性食品为特色的食品安全示范基地。立足冠县灵芝、冠县鸭梨等农业资源,以净菜产
44、业链、农产品深加工和饮料制造为重点,逐步向高精纯提取物产品、功能性保健品发展,形成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化、多元化发展模式。力争到2020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 90亿元。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积极对接中国制造2025,加快推进新兴科技与传统产业、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有机融合,促进新技术、新产品和新业态的发展。加强政策支持和规划引导,引导人才、技术、资金、土地等要素向新兴产业集聚,培育壮大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新材料。依托上达稀土、恒通晶体等龙头企业,积极布局上下游配套关联强或工艺原理相通的高性能材料,重点发展高性能稀土功能应用材料、功能纤维、石墨烯、功能陶瓷、人造蓝宝石晶体等
45、新材料,打造全省重要的新材料产业基地。加快推进恒通晶体“高品质、大规格蓝宝石晶体技术重点实验室”以及“人造蓝宝石项目产业化”建设。新能源。大力发展绿色能源产业,重点发展农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加快推进中广核光伏发电、常熟中利科技光伏发电等项目,到2020年,光伏产业装机容量达到1000兆瓦,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00亿元,打造高效农业光伏强县。充分利用太阳能集热,在居民民房、公共设施、医院学校、企业厂房上开展低成本光伏发电,到2020年,太阳能集热面积达到75%以上,创建完成太阳能应用示范县。节能环保。以绿色制造和循环经济为方向,重点发展清洁能源及综合利用、大气污染防治和控制、新型节能光源设备制造等
46、节能环保产业,积极引进和培育环境监测控制、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产业。加快推进三融集团脱硫脱硝剂、冠丰集团生物柴油和创联环保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项目。推进两化融合。加快信息技术与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以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为重点,运用新一代宽带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技术,扩大招商引资,促进智慧产业集聚发展。以正昊机械专用数控车床、工业机器人和3D打印项目为带动,大力推进全县特色产品设计数字化、产品制造自动化、生产装备智能化和企业管理现代化,不断提高骨干企业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带动整个产业链协同发展。到2020年,规模以上企业90%以上建立管理信息系统,80%以上开展电子商务应用。化解过剩产能。
47、加强监管,坚决遏制产能盲目扩张,着力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按照“退出一批、优化一批、升级一批、国际化一批”的思路,积极化解过剩产能,推进产业转型升级。金属板材要保持低端产品适度规模,开拓东南亚市场;普通轴承在3年内不新增产能;纺织产业要加大整合力度,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加强环保准入管理,严格控制区域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对向境外转移过剩产能的企业,结合实际安排专项资金予以支持。实施开发区升级工程。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努力实现开发区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由速度数量向质量特色转变,将经济开发区打造成为主导产业、配套服务、孵化创新、生态环保的绿色产业集聚区、生态工业示范区、城乡统筹样板区。加快产城融合发展,优化开发区产业功能、城市功能、生态功能,合理确定产业、公共服务、居住和生态用地比例,完善水、电、路、气、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开发区居住、医疗、文化、教育、商业、公交等配套建设。加快开发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实现污染物集中处置,鼓励开展循环化改造。建立严格的企业准入和退出机制,实行精细化管理。对企业生命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