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常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讨论稿)二一五年七月目 录第一章 经济换挡期的战略选择4第一节 发展基础4第二节 发展环境10第三节 常熟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判断14第四节 战略与目标15第二章 完善机制构建创新体系20第三章 提质增效加速经济转型20第一节 农业24第二节 工业28第三节 服务业33第四章 内外联动培育开放新优势37第一节 改革创新开放型经济体制37第二节 优化提升利用外资质量38第三节 加快形成“走出去”产业优势39第四节 深化外贸发展内涵40第五节 不断完善载体平台功能42第五章 绿色发展提升生态文明42第一节 能源资源43第二节 生态文明45第六章 优化布
2、局打造新型城镇49第一节 城镇体系构建49第二节 区域开发管控52第三节 空间布局导向54第四节 空间推进重点56第七章 夯实基础完善设施建设58第一节 交通59第二节 水利61第三节 土地63第四节 智慧城市65第八章 共享成果追求幸福民生66第一节 人口66第二节 就业及社会保障68第三节 教育72第四节 卫生75第五节 体育78第六节 社会治理80第九章 弘扬文化彰显城市魅力83第一节 大力推动政府职能转变,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83第二节 加强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推动文化对外交流合作84第三节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85第四节 打造高品位的文化品牌,促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
3、87第十章 改革与法制推进政治文明88第一节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88第二节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90第三节 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建设法治常熟90第十一章 规划实施保障92第一节 政策保障92第二节 规划实施93第三节 重大项目安排95 “十三五”时期是新常态下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关键时期,也是常熟经济社会全面转型升级及建成高水平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为在新的起点上科学谋划未来五年的发展,编制常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第一章 经济换挡期的战略选择第一节 发展基础“十二五”以来,常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4、,以建设高水平小康社会为目标,全面实施“创新驱动、民生优先、国际化、城市现代化、人才与文化强市、可持续发展”六大战略,全市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社会事业在各个领域取得明显进步,为新一轮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发展成效1.经济规模稳健增长,结构效益逐步显现“十二五”时期,常熟经济增速稳定在合理区间,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2014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000亿元大关,达到2020.36亿元,年均增长8.58%,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30626美元,处于由中上等收入阶段向高收入阶段攀升的过渡时期。经济结构持续优化,质量效益逐步提高。三产比重比2010年上升3个百分点,达到45.02%。科技进步对经
5、济增长的贡献显著,科技人才日益集聚。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分别达到41.9%和38.7%;研发支出占GDP比重达2.3%;全市拥有各类人才25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1.74万人。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结构优势凸显。实际利用外资规模10.51亿美元,外资质量显著提升;贸易结构继续优化,实现出口125.53亿美元,其中一般贸易出口占比57.6%;“走出去”步伐进一步加快,完成境外投资1.3亿美元,新签境外劳务及承包工程合同额1.85亿美元。2.社会事业均衡发展,民生福祉显著提高“十二五”时期,常熟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实施新一轮教育布局调整,推
6、进集团办学改革,深化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实现优质资源全覆盖;文化事业发展欣欣向荣;形成“10分钟体育健身圈”;医疗卫生事业加快发展,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深化;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廉租房、经济适用房保障范围与保障标准进一步扩大和提高。完善征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保障制度。居民收入稳步提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分别达到46571元和23767元,农民收入增幅连续四年超过城镇居民,城乡收入比由2010年的2.11:1缩小为2014年的1.96:1,百姓幸福指数提高。3.生态文明加快推进,环境改善成效明显“十二五”时期,常熟大力加强环境保护,着力建设生态文明。加快推进污染防治
7、,生活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危险废物处置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大气污染和流域污染治理深入推进,污染减排取得显著成效。至2014年,共减排化学需氧量3882吨、氨氮732吨、二氧化硫2756吨、氮氧化物20462吨,全市水环境达标率逐步提升,空气质量优良率达75.34%。全面推进生态建设,重点打造以虞山尚湖生态旅游区、昆承湖生态修复区、南湖生态屏障区三大生态功能区为主的城市核心生态圈,强化了对江南水乡特色生态系统和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山水相依、滨江环湖的生态空间格局初步显现。4.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城乡一体进程加快“十二五”时期,常熟基础设施大力推进,城乡布局更加均等。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日
8、渐成型,镇村道路等级标准和通行能力明显提高,城乡路网结构渐趋完善,镇村公交开通率100%,行政村客运班车通达率100%。水利现代化水平逐步提高,水利建设累计投入近50亿元,农村水利设施建设力度加大,防汛抗灾能力显著提高,节水灌溉基地建设形成规模,全市累计达10万亩,水资源、水安全、水生态、水文化四位一体的新格局正在逐步建立。通讯信息化设施更加完备,实现自然村村村通宽带。农业设施水平不断加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实体化运作,万顷良田建设有序推进。截至2014年,高标准农田累计22.48万亩,高效设施农业、渔业面积比重分别达17.2%和30.1%,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比重超过90%,农业机械化水平达90%
9、,农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5.改革创新纵深推进,体制机制活力增强“十二五”时期,常熟改革探索不断深化,行政效能更加提升。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在全省县级市中率先公布行政审批事项目录。全面优化审批流程,在苏州市首推建设项目模拟审批。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对经济发达镇改革试点梅李镇先后下放二批共200项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和公共服务事项,获批在全省率先开展镇域综合执法试点。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力度,工商登记管理改革效果明显,民营经济注册资本突破千亿元。获批省科技综合改革试点市,成为江苏省唯一县级试点市。“营改增”试点深入推进,纳入企业超过5470户,累计减轻纳税人负担1.38亿元。深化国资国企改革
10、,国企考核监管不断加强。推进社会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有效整合了便民服务热线、数字化城管平台、110非警务事项等社会管理服务资源。实施新市民积分制管理,积分制管理综合效益逐步显现。根据“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的完成情况,“十二五”以来,全市经济社会保持运行稳健、质量提升、转型加快、活力增强、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奠定了全面建成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基础。表1 常熟市“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的完成情况类别指标“十二五”目标2011年2014年2015年*经济发展国内生产总值(亿元)年均增10%左右1710.452020.362050(9.4%)人均GDP(美元)350001753630626
11、30870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亿元)年均增10%左右122.50147.40157.7(9.5%)结构效益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4643.1945.0245.3研发支出占GDP比重(%)31.982.302.4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4030.1038.7038社会进步城市化率(%)8063.107387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70656970千人拥有医生数(人)2.51.742.323.3万人拥有人才数(人)2400109016572500人民生活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99.99999.699.9城镇登记失业率(%)32.191.91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2、(元)50000350414657150060农村人均纯收入(元)26000172892376725950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18.518.1014.418.5平均预期寿命80.281.0882.3782资源环境万元GDP能耗(吨标准煤/万元)0.590.56480.49450.4702城市绿化覆盖率(%)4644.4045.7646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9091.59595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60516565主要污染物排放削减率控制在上级指标内控制在上级指标内控制在上级指标内完成注:2015年为预测数二、存在的问题“十三五”时期,将是常熟经济社会全面转型、均衡发
13、展的重要阶段。从有利条件看,常熟产业基础比较好,综合发展水平比较高,全民创业传统悠久,实体经济基础比较牢固,未来五年有望保持合理的发展速度。但是,随着当前市场环境、社会环境、法治环境发生深刻变化,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尤其值得关注:1.经济发展结构性矛盾仍然严峻在经济快速增长的过程中,制约常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结构性矛盾依然比较突出,主要体现为:产业结构矛盾突出,经济转型升级的压力明显。纺织服装、批发零售等传统产业占比仍然较大,2014年常熟纺织服装等传统行业占全部工业比重38.6%,传统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总量的比重达到45%。新兴产业仅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5%,处于产
14、业链低端,附加值不高。创新能力不强,工业增加值率仅为19.2%,低于苏州20.3%的水平,工业劳动生产率低,2014年仅为20.5万元/人。2.区域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经济运行的体制机制活力有待进一步加强,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制度环境有待进一步完善。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偏弱,2014年常熟R&D投入占GDP比重2.3%,与苏州2.7%的平均水平还有差距;企业的研究开发投入不足,大部分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低于3%;创新能力不强,仅有14%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拥有发明专利。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偏少,高新产业产值占比不高,且部分企业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关键技术自主研发比例偏低,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
15、工业总产值比例为38.7%,低于苏州的44.8%。常熟的民营经济占据半壁江山,科技创新是民营经济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成功“突围”的关键,也是常熟面临的主要问题。3.城乡发展不均衡现象仍比较明显虽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近年来呈逐年缩小态势,城乡居民收入比仍然达到1.96:1,农民持续增收长效机制尚待加强。农村的投入机制有待健全,农村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水平较低,城乡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还不够完善,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的城乡差距明显,公共服务均等化任务艰巨。各乡镇板块发展严重不平衡,经济社会资源过多集聚于城关镇,区域间利益协调和均衡发展问题日益突出。4.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承载能力的矛盾突出
16、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推进,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资源环境问题依然较多。污染排放总量仍然较大,生态环境十分脆弱。2014年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为1.26万吨、0.1万吨、3.9万吨、4.3万吨,其中氮氧化物高居苏州各县市第1位,环境质量与国家标准和群众要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土地资源的稀缺性日渐突出,建设用地总量超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开发强度已经达到30.2%,接近开发临界点。总体看来,以上都属于经历长期高速增长而遗留的结构性问题,也是具有全国共性特征的阶段性危机和矛盾,其症结在于结构失衡,包括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及空间结构,需要在“十三五”时期通过深化改革及结构调整逐
17、步解决。第二节 发展环境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面临艰难复苏与再均衡,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则进入结构调整期和矛盾消化期。一、国际环境世界经济在经历2013年短暂复苏后,种种迹象表明,全球经济下行风险加剧,可能在更长时间内处于更疲弱状态,这将成为全球经济的新常态。在国际贸易领域,高壁垒、区域化成为新特征,贸易投资保护主义引起的经贸摩擦时常发生,主要经济体还竞相组织排它性区域自由贸易协定并力争主导权成为贸易保护的新手段。一方面,为应对各国日益高筑的贸易壁垒,谋求新的市场空间,各国不约而同地把贸易合作的重心由多边转为双边。在国际投资领域,空间布局调整、实力对比演变成为新趋势。跨国公司通过资
18、产重组、撤资等方式重新布局全球跨国投资,劳动密集型产业特别是低端制造环节加速向低收入国家转移,一些中高端制造业向发达国家回流。新能源、云计算、3D制造及服务外包和服务投资成为国际经贸合作新热点,各国抢占新兴产业制高点的竞争日趋激烈。另一方面,新兴经济体跨国公司当前正值发展的重要窗口期,打破了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全球价值链整合的垄断地位,正日益成为国际投资领域举足轻重的有生力量。国际经贸规则、国际金融体系主导权成为各国博弈竞争新领域。发达国家试图通过排斥中国参与差异化的区域合作战略,重新巩固竞争优势。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主导发起了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PP)和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
19、(TTIP)谈判。作为回应,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发起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同时以上海、福建、广东和天津自贸区为代表,积极加快与国际规则接轨的自由贸易区建设。二、国内环境中国经济运行进入深度调整期及矛盾消化期,以往发展模式的问题及隐患将充分暴露,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及提升发展效益将成为该阶段的主要特征;中国经济运行模式将发生重大变化,市场将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政府对经济运行的控制和干预将有所下降。同时原有运行模式的相关体制机制面临重大调整和改革。以工业为主体、以城市为中心的传统发展模式及城市化的过快推进在很大程
20、度上造成了中国城乡建设发展的巨大鸿沟。加快城乡一体、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城乡协调、共同发展的新格局成为新阶段的重要举措。随着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更加追求生活品质与生活质量,对环境保护及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民生将提出更高的要求。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基础上更多的兼顾民生,真正让全民共享发展果实成为该阶段发展的主要目标。面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强调“四个全面”协调推进,深刻表明我们党不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自觉,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执
21、政党勇于开拓创新的理论品质,必将开辟中国道路新境界,成为当代中国新航标,书写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三、机遇与挑战对于常熟而言,国内外发展环境的新态势意味着机遇与挑战并存。1.历史机遇首先,国家提出了“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重大战略,新的经济运行环境及发展模式将更加淡化规模总量的发展目标,有利于进一步推动常熟以高端及质效为中心,加快结构调整及转型升级步伐,重新培育中长期发展新动力及新优势。其次,我国经济社会运行模式及体制机制的调整与重构,将促进常熟积极深化改革、争取相关体制改革先行先试,以制度创新破解发展难题,推进对内对外开放,再创“制度红利”。第三,以扩大服务业开放、改革投资管
22、理体制为重点的自由贸易区建设,将进一步在全国范围内复制,有利于常熟开放型经济加快发展,尤其是吸引服务业优质外资入驻,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步伐。2.风险挑战首先,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产业结构的调整也意味着风险。一方面,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趋势尚不明朗,区域竞争日益激烈的发展环境中,如何筛选和确定未来产业发展重点和方向,培育经济发展新亮点,存在极大风险;另一方面,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面临如何盘活存量,有效提升传统产业,稳定经济增长的挑战。其次,在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及社会民生的新态势下,老龄化水平较高的常熟面临着巨大挑战和考验。一方面,“人口红利”的彻底丧失将加大用工供需缺口,削弱未来经济成长动力;
23、另一方面,以老龄化相关的养老、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需求倍增,将对常熟城乡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空间布局,以及社会民生事业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第三节 常熟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判断基于常熟经济社会发展基础、面临的风险及挑战的分析,“十三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表现为:一、经济结构转型的阵痛期 “十三五”期间,常熟土地资源与环境约束将进一步趋紧,劳动力成本上升,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竞争力下降,尤其使成本较为敏感的民营企业更加进退维谷。必须结合常熟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纺织服装等已有优势产业,进一步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民营企业更加注重科技进步及品牌培育,不断向产业价值链上游攀升。二、
24、城乡均衡发展的加速期 “十三五”期间,常熟产业结构提档升级及产业布局优化调整,为加速常熟区域发展、加快城乡资源配置均衡发展提供了黄金契机。城乡区域空间布局加速调整,城镇职能定位更加清晰,城乡一体化发展新优势进一步突出。城乡间土地资源配置效率不断提升,生产要素平等交换持续推进,分工协作进一步深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就业创业服务、社会保障及救助等社会民生事业加快发展,城乡共享发展成果。三、社会治理转型的关键期“十三五”期间,伴随着常熟人均收入水平的提升及老龄化时代的来临,人们对环境保护及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民生将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面临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社会发展的矛盾将更为突出,无疑
25、对常熟社会治理及公共管理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应进一步加快社会及公共管理模式的转型,通过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更好解决公共服务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 第四节 战略与目标 一、总体思路“十三五”时期,坚持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四个全面”总体布局,坚持“五位一体、综合发展”总基调,以完善市场、深化改革为动力,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城乡结构为核心,以稳定增长、民生幸福为目标,全面实施“创新驱动、民生优先、城乡统筹、绿色发展、文化提升”五大战略。大力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培育区域竞争新优势;繁荣发展社会事业,增进人民生活新福祉;协调推进城乡一
26、体建设,拓展城市发展新空间;积极倡导低碳生产生活,构建山水生态新格局;精心塑造城市文化,彰显人文精神新内涵。倾力打造创新创业活跃的自主创新先导区、城乡均衡发展的新型城镇化示范区、社会民生幸福的富裕文明宜居区、山水人和谐共生的现代江南名城。二、发展战略“十三五”时期,基于以上发展思路,常熟将重点实施创新驱动、民生优先、城乡统筹、绿色发展、文化提升五大发展战略。创新驱动战略持续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发展理念、体制机制、社会治理的创新。以汽车及零部件产业、装备制造、纺织服装等主导产业高端化发展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突破点,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作为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引擎”,更加突出科技创新创业的环境建设,
27、加快构建符合常熟特点的区域创新体系,努力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实现经济提质增效。民生优先战略以提升百姓福祉为宗旨,进一步提高就业水平,切实改善城乡居民收入。深化收入分配、教育、卫生、住房等制度改革,加快新型养老体系建设,切实加强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完善空间布局、美化城市环境、打造精致城市,切实提升市民宜居水平和幸福指数。城乡统筹战略以抢抓苏南现代化示范区机遇为契机,以自然生态功能与历史文化价值为基础,依靠市场优化配置资源,围绕城乡规划一体、城乡建设一体、城乡管理一体,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空间合理布局、形态功能优化提升,打造城乡一体新样本。绿色发展战略依托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
28、构建“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绿色产业体系。充分利用山水城融为一体的旅游资源,发展特色鲜明、重点突出、业态多元的生态旅游。倡导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生态理念及生活方式,推广使用新一代清洁能源。文化提升战略充分发挥常熟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健全文化市场体系,打造文化创意、文化旅游两大产业品牌,推进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协同共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合发展,文化、经济、城市互动繁荣,打响“江南文化”品牌,以文化彰显城市魅力,提升城市品位。三、基本原则改革为先。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促转型,明确政府与市场关系,加快完善市场体系,积极推动行政管理体制、经济体制、城乡发展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等方面的改革,转变政府职能
29、,健全服务体系,促进市场深度融合、资源高效配置。法治保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依法治国的要求,大力推动法治常熟建设,坚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加强行政管理及城市治理,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用法制思维和法治方式破解管理难题,化解改革风险。深入推进法制宣传,树立全民法律意识。创新引领。以科技、教育、人力资源、生态作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围绕结构优化调整、经济转型升级,充分发挥既有比较优势,加快完善创新体系,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实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的有机统一,形成区域竞争新优势。绿色增长。把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建设生态文明放在突出位置,坚持产业发展与生态改善有机结
30、合、协调推进,努力形成节能环保的生产体系、绿色健康的消费体系、节约高效的资源体系,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四、发展目标“十三五”期间,常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着眼于全市发展战略定位和总体布局,以深化改革为强大动力,突出稳健增长、转型升级、城乡一体、生态文明、改善民生等重点,着力促进经济总量稳健增长,增长质量显著提升;着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竞争力明显提高;着力促进空间结构合理布局,城镇建设更上水平;着力促进城乡居民生活明显改善,富民优先得到落实;着力促进体制机制健全完善,经济社会充满活力;着力促进生态环境更加优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具体目标包括: 1.经济发展经济
31、保持平稳增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递增7%左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36140美元。经济结构明显改善,综合效益显著提高,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递增7%左右、税收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5%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48%,高标准农田占比80%,单位建设用地产出地区生产总值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达59.58万元/亩和5.49万元/亩。科技进步步伐加快,创新能力更加突出,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规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26万元/人年,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40%,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36件。2.人民生活人民生活质量
32、全面提升,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为1.8:1。百姓幸福指数提高,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机构床位数45张,每千人拥有医院床位数和医生数分别达到6张和2.5人,人均拥有公共文化、体育设施面积达分别达0.4平方米和3.4平方米。3.社会发展建立起完善、高效的城乡一体化公共服务体系,每万人拥有人才数3500人,城乡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达99%,城市居民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为26%,公众安全感为95%。4生态环境能源消费结构更加合理,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为0.40吨/标准煤。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13立方米以下。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空
33、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80%,III类以上地表水比例达到70%,主要污染物排放削减率完成上级下达任务,“美丽常熟”魅力彰显。表2 常熟市“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指标“十二五”预测“十三五”目标经济发展1、地区生产总值(亿元)年 均增9.4%年 均增7%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美元)3087036140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亿元)年 均增9.5%年 均增7%4、税收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39456、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45.3487、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2.438、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
34、35409、单位建设用地产出地区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万元/亩)52.864.0759.585.4910、规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万元/人)202611、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件)193612、高标准农田占比(%)63.580人民生活13、城镇登记失业率(%)3314、城乡居民收入比1.93:11.8:115、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服务床位数(张)404516、每千人拥有医院床位数(张)和医生数(人)4.72.362.517、人均拥有公共文化体育设施面积(平方米/人)0.353.160.43.5社会发展18、城市居民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23.072619、万人拥有人才数(人)2500350
35、020、城乡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999921、公众安全感(%)9295生态环境22、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吨标准煤/万元)0.47020.400323、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亿立方米)151324、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768025、类以上地表水比例(%)607026、主要污染物排放削减率控制在上级指标内控制在上级指标内第二章 完善机制构建创新体系以科技体制综合改革为核心,在管理体制、工作机制和发展模式等方面先行先试,构建符合改革要求、具有时代特征、体现常熟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大幅提高科技创新投入,加快集聚各类创新要素,以创新增强企业竞争能力,加快产业链向中高端迈进,营造大众创业、万众
36、创新的良好环境,打造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创业的新引擎,增创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新优势,率先构建以创新驱动为主要特征的“新苏南县域经济发展模式”。一、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创新载体建设进一步突出企业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的主体地位。鼓励和引导企业按照市场需求开展研发和创新活动,支持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联合体建设,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共建企业创新岗、企业院士工作站、研究生工作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载体。深入推进大中型内资企业、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全覆盖、外资企业普遍建设研发机构的“双推进工程”以及全面提升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水平、服务转型升级支撑能力的“双提升工程”。
37、到2020年,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数量超200家,建成国家级重点研发机构1-2家。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超95%。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设立或并购海外研发机构,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创新资源整合水平。完善创新型企业培育机制,实施科技企业“小巨人”培育计划、“313”工程和“410”工程,全力打造以创新型领军企业、科技上市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为骨干的创新梯队,到2020年形成国内行业细分领域“单打冠军”企业120家以上。深入推进“两化融合”,鼓励企业广泛开展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新一轮技术改造。二、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步伐,提升创新驱动能力强化创新对产业升级的推动作用,建立健全突出
38、创新能力和创新贡献的产业发展引导机制,大力推进科技成果市场化、资本化、产业化步伐,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和层次,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以汽车产业、装备制造、纺织服装等主导产业高端化发展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突破点,加快汽车零部件、高分子新材料、电气机械、生物医药4个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培育若干具有自主创新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加强重大产业前瞻技术攻关,进一步突破行业关键技术、重大产业化技术,加快产业链向中高端迈进,推动产业从规模制造优势向研发创新优势转变。注重发挥科技创新对消费市场的带动和提升作用,加快消费品生产和营销方式的转型升级,丰富市场供给,培育消费新亮点。三、深化科技体制综合改革,完善创
39、新机制建设加强科技创新的组织领导,统筹推进创新发展布局、资源配置和体系建设,形成推动创新发展的工作合力和联动机制。完善创新驱动导向评价机制,建立以创新投入、创新绩效、创新环境为主要内容的评价管理体系。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投入制度,进一步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在乡镇、开发区全面设立科技专项经费。创新财政资金投入方式,发挥其引导和杠杆作用。到2020年,市本级财政科技经费支出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比重达8%以上,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以上。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强化战略规划、政策制定、监督管理和公共服务等职能,建立和完善政府行政权力清单和市场主体负面清单制度。构建鼓励创新创业的导向机制
40、,探索技术类无形资产入股、成果转化权益分配、股权转让和分红激励模式,提升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积极性。全面推进知识产权强市建设,加强知识产权的运用和保护,打造“知识产权零侵权”城市。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侵权查处机制、知识产权处置和收益机制以及知识产权服务体系,率先探索建立商标、专利和版权等知识产权综合执法队伍,设立知识产权巡回审理庭(行政)。提高企业知识产权运营能力,建设发展区域性专利技术产权交易市场。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结合常熟优势产业特点,加大人才引进开发的政策支持力度,构建常熟人才“金字塔”体系。四、加强创新服务体系建设,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推进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建设科技金融专营机构,创新科技金融产品,
41、建立拟上市科技企业培育机制,加快构建符合常熟实际的多元化、多层次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创业投资机构和专业化管理团队,形成财政资金为引导、社会资本为主体的创新创业投入体系。支持新型创业孵化机构发展,以“互联网+”为切入点,率先发展市场化、专业化、集成化、网络化的“创客根据地”,打造具有江南人文情怀的众创空间,培育具有常熟特色的创业文化。鼓励支持本地企业、跨国企业参与科技孵化器建设。推进创新载体平台开放共享,促进高校、科研机构和大型企业的科技资源向社会开放服务。推进常熟“智慧城市”建设,建成科技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加快形成人才服务、技术转让、科技咨询、成果转化等特色鲜明的科技服务体系
42、。发挥学会、商会、行业协会的积极作用,不断优化创新发展的环境。第三章 提质增效加速经济转型第一节 农业以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为原则,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为目标,改革发展为动力,充分尊重市场规律,加快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改善农业发展环境,集约利用生态资源,加快农业技术开发应用,构建产业特色鲜明、装备现代化、生产集约化、管理科学化、服务社会化的现代农业体系。一、发展新型农业业态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并行发展,大力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低碳农业和休闲农业,加大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提高资源利用水平,提升生态休闲农业水平,促进生态友好型农业发展。主动对接本市和周边区域的市场需求,以常熟历史文化、自然
43、生态风光、特色农产品等为依托,在沙家浜、尚湖、碧溪新区等地建设和培育一批具有鲜明特色和主题的休闲观光园、产业园、生态园,逐步形成现代休闲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带和产业群,打造新型休闲农业产业联盟,“十三五”期末累计实现经济收入 亿元。依托农业部门信息网络,建立健全全市休闲农业公共服务平台,提供信息查询、咨询、预约等服务,加强与周边商业和旅游场所的合作,形成功能衔接和特色互补的格局,多元化满足消费者需求,实现合作共赢。二、推广设施农业以合理利用资源环境为出发点,加快设施农业推广,探索最优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大力提高联合收割机、烘干机等粮食生产重点装备水平,推广喷滴灌设备、微孔增氧设备等成熟机械和先进适用
44、农机化技术,推进主导产业新型农机装备更新,力争“十三五”期间综合农机化率达95%。高标准建设一批产业特色突出、技术应用先进的全程机械化示范点,到2020年全市示范点数量达到 个。加大农机具购置补贴力度和政策落实力度,健全以农机专业合作社等服务组织为主体的农机供应、维修、推广等综合服务体系,支持农机专业合作社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农机具管理等服务,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加快“智慧农业”发展,强化物联网等技术在农业科技领域的应用,鼓励智能化农业设施引进,显著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三、促进农业科技创新以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为导向,以农业科技人才培育为支撑,以常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载体,以增强自
45、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建立以科技超市为平台、以专家服务队伍为依托、以科技培训为抓手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投入,强化农业基础性技术研究,推进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熟分中心和常熟理工大学端木银熙水稻育种研究推广中心两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支持农业关键技术攻关,加快研究培育“常农粳系列”等具有核心竞争力适应大范围生产应用的新产品,加快现代种业发展。全面开展智能农业装备、农业信息与物联网等创新型核心技术与产品研发,强化农业高端化发展导向。推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应用,探索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强化高校学科优势与乡镇农业特点相融合,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举办农
46、业科技成果洽谈会,推进产学研合作。鼓励农业科技企业借助常熟国家大学科技园、常熟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两大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创业发展。统筹农业人才多层次培养机制建设,制定推动支持青壮年农村劳动力务农和培育职业农民的建设工程,以农业科创人才、农技推广人才、农经管理人才、新农村建设带头人以及各类农村实用人才为培育重点,依托涉农高校和研究院所,对基层农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进行培训和再教育,鼓励引进农业高层次创新人才,形成现代农业建设的有生力量。四、加快农业市场化步伐充分尊重市场规律,扎实推进农村各项改革,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研究探索并审慎尝试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以标准化生产为目标,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探索建立城乡一体的建设用地市场,盘活农村土地存量。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吸引和鼓励民营、工商、外资资本进入农业领域,构建以村级合作农场和家庭农场为重点、各类农民合作社为基础、适量种养大户为补充的农业经营体系,加快勤川合作农场等运营发展及村级合作农场申报,鼓励农民合作组织抱团发展。引进、培育标杆性农业龙头企业,重点培育和孵化一批科技型农业产业集群。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形成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方式,重点发展优质水稻、特色水产、高效园艺和生态林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