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郑州市嵩山古建筑群总体保护规划.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2654404 上传时间:2024-06-03 格式:DOC 页数:49 大小:58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郑州市嵩山古建筑群总体保护规划.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郑州市嵩山古建筑群总体保护规划.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郑州市嵩山古建筑群总体保护规划.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郑州市嵩山古建筑群总体保护规划.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郑州市嵩山古建筑群总体保护规划.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郑州市嵩山古建筑群总体保护规划项目名称:郑州市嵩山古建筑群总体保护规划委托单位:郑州市文物管理局郑州市城市规划管理局编制单位: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甲级资质证书编号:文物设甲字0101SJ0005) 郑州市嵩山古建筑群总体保护规划 目 录1目 录2前 言1规 划 文 本2第一章总则2第一条规划对象概况2第二条规划性质2第三条编制依据3第四条规划范围4第五条规划期限4第二章价值评估4第六条总体价值4第七条具有突出的历史文化科学价值5第八条嵩山古建筑群是多元文化的载体8第九条对比分析10第十条嵩山古建筑群的真实性12第十一条嵩山古建筑群的完整性13第三章现状评估14第十二条总

2、体状况14第十三条文物本体保存情况14第十四条管理评估15第十五条利用评估15第四章规划框架16第十六条规划原则与目标16第十七条规划重点16第十八条规划基本对策16第十九条总体布局17第五章保护区划18第二十条保护区划与等级18第二十一条管理规定23第六章保护措施23第二十二条针对文物建筑本体的保护工程23第二十三条针对文物建筑环境安全的保护工程24第二十四条针对古树名木的保护25第七章环境规划25第二十五条环境与景观整治规划25第二十六条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规划26第二十七条土地利用调整规划26第八章展示规划27第二十八条展示原则27第二十九条展示目标27第三十条展示形式28第三十一条展示功

3、能分区28第三十二条展示路线28第三十三条游客服务设施29第三十四条游客容量限制29第九章管理规划31第三十五条基本原则31第三十六条管理机构、经费与人员编制31第三十七条管理条例制定要求32第三十八条管理机构的责权范围32第三十九条管理机构日常工作内容33第四十条培训计划33第四十一条宣传、教育计划34第十章规划分期34第四十二条分期依据34第四十三条近期规划实施重点和措施34第四十四条远期规划实施重点和措施35第十一章投资估算35第四十五条总体估算35第四十六条分类估算35第四十七条规划实施保障建议36第十二章附则36第四十八条36第四十九条36第五十条36第五十一条36附表1:工程投资估

4、算详表37附表2:工程投资估算分项汇总表44附表3:工程投资估算分类汇总表44前 言本次规划是由郑州市文物管理局、郑州市城市规划管理局正式委托的一项文物建筑群体性保护总体规划。编制背景:河南省郑州市辖登封市境内的1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太室阙、少室阙、启母阙、嵩岳寺塔、永泰寺塔、少林寺塔林、初祖庵、观星台、净藏禅师塔、会善寺、中岳庙、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之颂碑)和2处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嵩阳书院、少林寺常住院),是嵩山地理区域内,具有杰出的建筑艺术、技术水平和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的的古代建筑群。为配合嵩山古建筑群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更好的实施对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工作。本次保护规划将本

5、着“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保护工作总方针,并按照世界文化遗产的标准和我国的文物保护相应法规,对嵩山古建筑群的社会、历史、文化、艺术、科学价值进行分析和评估,对文物本体以及周围环境进行全面、系统的保护:突出其真实性、完整性和独特性;通过规划对文物建筑周围的环境进行必要的整治,完善基础设施,消除不利于文物本体的各种隐患;为正式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创造条件。本次规划应纳入郑州市和登封市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与相关的生态保护、环境治理等各类专门性质规划相衔接。规划指导思想:以国家文物保护法规和相关文献为指导。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进行规划编制工

6、作,考虑文物建筑本体的特征及其历史环境格局,使其真实性、完整性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延续,保护措施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规划中体现保护与利用相结合,在科学保护的前提下,做到坚持科学、适度、持续、合理的利用,统筹协调文物保护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 1 -规 划 文 本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规划对象概况本次规划针对的是,分布于河南省郑州市所辖登封市境内嵩山区域的,14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处,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详见下表:文物建筑名称地理位置保护级别公布时间太室阙北纬342706.81东经1130404.09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少室阙北纬342934.94东

7、经1125837.21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启母阙北纬342826.92东经1130228.48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嵩岳寺塔北纬343005.83东经1130057.34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观星台北纬342358.97东经1130828.48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少林寺塔林北纬343025.06 东经1125559.24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初祖庵北纬343032.37东经1125546.57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净藏禅师塔北纬342936.74东经1125943.75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会善寺北纬342936.20东经112595

8、5.92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中岳庙北纬342731.49东经1130403.79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永泰寺塔北纬343126.30东经1125811.70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之颂碑北纬342934.43东经1125955.81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嵩阳书院北纬342855.00东经1130137.93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3年少林寺常住院北纬343026.06东经1125607.85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第二条 规划性质嵩山古建筑群文物建筑群体性保护的总体规划。第三条 编制依据本规划编制的依据由三部分构成:(1) 国家、

9、省、市关于文物保护规划、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条例。1.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3.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4.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共和国文化部令2006年第41号);5.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共和国文化部令2003年第26号);6.纪念建筑、古建筑、石窟寺修缮工程管理办法(文化部1986年)7.关于加强我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4018号)8. 国家文物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审批办法; 9. 国家文物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编制要求;10.城市紫线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令2

10、003年第119号)11.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调整我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批复(河南省人民政府2004151号文件);12.河南省文物保护实施办法;13.郑州市登封观星台嵩岳寺塔少林寺塔林保护管理条例;(2) 关于文化遗产保护、文物保护、历史地段保护和文化旅游的重要国际准则:1.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中国ICOMOS委员会);2.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UNESCO);3.实施世界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UNESCO世界遗产委员会);4.关于在国家一级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建议(UNESCO);4.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威尼斯宪章)(ICOMOS);5.历

11、史园林保护宪章(佛罗伦萨宪章)(ICOMOS); 6.保护历史城镇与城区宪章(华盛顿宪章)(ICOMOS);7.关于乡土建筑遗产的宪章(ICOMOS);8.关于文化旅游的国际宪章(第八稿)(ICOMOS);9.关于保护景观和遗址的风貌与特性的建议(UNESCO);10.关于历史地区的保护及其当代作用的建议(UNESCO);(3) 已经批复实施的相关的城市规划和文物保护专项规划:1.登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登封市建设管理局、郑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03)2.嵩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03-2020(登封市人民政府,2003)3.登封少林景区规划(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

12、003)4.河南省登封市东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06)5.登封市告成镇总体规划(2005-2020)(告成镇人民政府、河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2005)6.河南登封嵩岳寺塔文物保护规划(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2004)7.河南登封少林寺塔林文物保护规划(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2004)第四条 规划范围本次规划范围位于河南省郑州市所辖登封市境内,北到嵩山北部山脊线以及卢店镇北1000米;西到嵩山西部山脊线,南到洛少公路以南的东金店县县界及阳城工业区南边线,东到告城镇以东2000米,共计228.8平方公里。包括太室阙、少室阙、启母阙、嵩岳寺塔、永泰寺塔、少林寺塔

13、林、初祖庵、观星台、净藏禅师塔、会善寺、中岳庙、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之颂碑(以下简称“大唐碑”)、嵩阳书院、少林寺常住院,共计14处文物建筑单体和建筑群。第五条 规划期限本规划期限为2008至2020年。其中2008年至2009年为近期;2010至2020年为远期。第二章 价值评估第六条 总体价值嵩山由于其所处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古代优越的环境条件,成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同时也是中原文化的发祥地。以“天地之中”为基本理念的嵩山古建筑群中的庙、阙、寺、塔、台和书院集中体现了中国汉、魏、唐、宋、金、元、明、清各代的礼制、宗教、科技和教育建筑的建筑学成就,代表了中国文化两千年来的精华。是初创制度、形制的

14、典范。其悠久的历史和多样的类型是人类创造天才的集中表现。是世界建筑史的经典之作,其中的汉三阙是中国山岳祭祀建筑实物的可溯之根,嵩岳寺塔是中国佛塔的最早例证,惯性太是世界天文史上的先驱作品。(符合世界文化遗产评定标准)嵩山横卧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北部,东西绵延30多公里,是黄河流域东部的主要山脉,为五岳之冠。主峰太室山耸峙于东北,海拔1492米,次峰少室山峨居西南,海拔1512米。嵩山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以嵩山为背景所形成的文化景观,自公元前23世纪起一直绵延至今,其所具有的儒家文化、宗教文化、科教文化景观,在不同历史时期各自体现出不同的兴旺与发展,象征着古老的中华民族的伟大与骄傲。这一历

15、史发展脉络的典型物化代表就是各个时期兴建的重要建筑。早在原始洪荒时期,中华先民已在此生活,尚书载早在4200年前的大舜时代,每五年就要巡守一次中岳,国语周语称火神诞生于嵩山,诗经大雅嵩高云“嵩高维岳,峻极于天,维岳降神,生甫于申”。自舜、禹至商、周,嵩山神已成为中原地区的主宰之神。人们在此展开了一系列的建设活动,从大量考古资料可以看到,在旧石器晚期至夏商时期,以嵩山为中心的数万平方公里内存在着一种一脉相承、连绵不断文化发展状况;证明嵩山地区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中心发源地和中华文明的中心所在地。近年发掘的登封王城岗城址、新密新砦城址、登封南洼环壕遗址、巩义花地嘴城址、荥阳大师姑城址等,均为中国最早的

16、夏代之文化遗址,王城岗即为夏代在嵩山南侧所建之都阳城(今登封告成镇),后来迁都到嵩山北侧的斟鄩(今偃师一带),加上夏中晚期的偃师二里头宫殿基址,说明嵩山地区在夏代,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均已相当繁荣。另外,在嵩山之东发掘出的郑州商城,面积达16 平方公里, 即商代都城亳。城址规模宏大,布局严谨,并在城外有宽大的护城河、环壕与城墙,构成严密的防御体系。同时还存在大型宫殿基址,并发掘出青铜重器。城邑、文字、青铜器等中国文明形成的主要标志,它最早出现于中原地区的嵩山文化演进过程中,成为中国文明形成的重要区域。后来周代在嵩山之西建洛邑,仍不脱离嵩山。历史上最早建立的夏、商、周三个王朝均以这里为中心腹地

17、,可以说明中原文化直接推动了中国文明的最后形成。嵩山地区是中国文明的发祥地,在中国文明形成多元一体的格局中,以嵩山文化为代表的中原文化具有中心地位和主导作用,构成当时中国境内诸文化的核心,成为推动中国境内各种文化交汇激荡的摇篮,孕育了中国文明的形成。秦汉以后,中原地区与大一统国家的关系,仍然保持密切的联系,并成为西汉王朝立国的根据地,是汉、魏、隋、唐、北宋的近畿之地,到了元明清之际,与都城之距离也不过700公里,嵩山地区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中具有核心的重要地位。由于嵩山所处的中心地位,至迟在周代就已被命名为中岳(周礼),很早就被帝王选中作为礼制活动场所。秦始筑太室山神祠,汉武帝于元封元年(公元前1

18、10年)登太室山以通神仙,以300户为太室祠供奉。保留至今的东汉太室阙、少室阙、启母阙,以及由太室祠延续演变而来的中岳庙,正是礼制封禅文化兴盛的证明。中国佛教的发展始终以依托政治力量为特点。佛教在嵩山的发展正是由于嵩山具有紧邻政治中心汴、洛两京的区位优势而成为近畿名山。现存的嵩岳寺塔、净藏禅师塔、永泰塔、会善寺大殿、少林寺初祖庵大殿、塔林,以及数十处佛寺塔刹遗迹,表明佛教文化已经成为嵩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阳城之地自古就被视为大地的中心,相传周代即已在阳城开展天文观测活动,故唐代在其址竖立石表名之曰“周公测景台”,元代又在其后建立观星台。嵩山文化的另一特点在于这个地区的文化教育与科技活动,也是

19、因为“中”的区位在传统文化中的独特地位而聚集、发生的。嵩阳书院成为北宋时期影响最大的四大书院之一。嵩山古建筑群各自所在的山水环境、景观面貌均十分优越,背倚嵩山,群峰环绕,古树葱郁,“形势绝胜”,是为古代建筑选址和环境处理的优秀范例,其环境艺术感染力至今尤存。嵩山古建筑群所代表的“是一项人类智慧的杰作”,无论从“建筑群”综合角度还是单体“文物”建筑的角度看,都符合世界文化遗产的标准。第七条 具有突出的历史文化科学价值(1)嵩山古建筑群展示着中国历史上近两千年的礼制、封禅文化建筑群的杰出范例,是中国封禅建筑文化的鼻祖。对于已消失的礼制、封禅文化提供了独特的见证,随着这种山岳祭祀礼制建筑在中国和亚洲

20、的传播,不仅影响了这些地区的礼制的规格制度,而且影响到了该地区文化传统。(符合世界文化遗产评定标准)中国历代国君封禅祭祀山神的活动,从史记封禅书引尚书的记载开始,一直持续了几千年,历代封建帝王之所以热衷于这种活动,是由于他们通过嵩山之神的礼制崇祀活动,来强化“君权神授”的观念,以确立其皇权的正统地位。因此从嵩山开始的封禅活动一直延续不断,在空间上发展成五岳,随着嵩山被命名为“中岳”而出现东、西、南、北岳。到过嵩山的皇帝有汉武帝、武则天、乾隆帝等。以汉代三阙、中岳庙为代表的嵩山礼制文化建筑,都是祭祀山神举行封祀活动的场所。具体而言,汉代太室、少室、启母三阙为我国现存最早的礼制建筑祠庙前的门阙,距

21、今已接近1900年;由太室祠演化成的中岳庙是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的岳神庙宇。从保存在中岳庙内的大金承安重修中岳庙图碑可以证实,现代的中岳庙大体上还保留着一千年前的祠庙庙制格局。由太室阙和中岳庙构成的建筑群,是古代祠庙建筑群空间处理的杰出范例。其通过长长的前导空间,到达庙内最重要的崇祀空间中岳大殿。其个体建筑沿着纵轴均衡布局,左右对称,院落空间变化丰富,后部远处的皇盖峰亭成为这组建筑空间交响乐的尾声。个体建筑殿宇形制尊卑有序、等第分明,大殿巍峨壮丽,廊庑平淡简素,共同塑造了气势不凡建筑群。体现着儒家文化对中国古代建筑群总体布局的深刻影响。它反映了在中国建筑发展史上,公元1012世纪的礼制建筑的建筑群

22、空间艺术成就,是最有代表性的建筑群空间处理手法,它被以后的明清时期所建的各种大型建筑群所借鉴。嵩山的三组封禅建筑群表现着利用庞大规模的建筑群,张扬突显大自然的特点,嵩山本身并不算高,而三座祭庙它们作为祭祀山神的场所,需要通过人工的建筑处理,抓住人们与山神对话的心理,造成一种期待感,建筑群背靠山峰面临旷野,以长长的中轴线与山峰的距离取得时空结合的平衡关系。(2) 嵩山的礼制、宗教、科技和教育建筑类型深刻影响了中国内地的这四类建筑形式的形成和发展。其中展现着中国佛教建筑发展的全貌,既表现出佛教传播对政治依附性,又真实记录着佛教建筑与西域、印度的文化交流,其中不同年代的佛教建筑群和个体建筑,犹如一部

23、具象化的中国佛教建筑史。同时这些佛教建筑的高超建造技术,表现着在人类在建筑技术方面的杰出成就。(符合世界文化遗产评定标准,,vi)。在佛教传入中国后的第三年即东汉永平13年,嵩山已经开始建造宗教建筑,至今还保存着各个时期的许多宗教建筑遗物:嵩岳寺塔为我国现存年代最早的砖塔,至今已有1480年;净藏禅师塔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八角形砖塔,距今已经1260年;永泰寺是中国古代第一座尼寺,其中的唐塔为唐代密檐塔的杰出代表;创建于北魏时期的少林寺是禅宗祖庭和武术故乡;初祖庵大殿是中原地区仅存的北宋木构殿堂的精品,为宋代建筑的典型代表;少林寺塔林是我国规模最大的僧人墓塔群,自唐至清延续1000多年而建造不绝,

24、反映了少林寺及其所在地区社会、经济状况和宗教制度等多方面的历史信息。嵩山寺院具有多种寺院构成模式,寺院与佛塔的不同关系正是不同时期佛寺平面布局发展的例证。在中国佛教建筑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嵩岳寺属于以塔为中心的寺院,是中国早期佛寺的代表。佛塔退居次要位置以后的寺院平面构成模式,可以少林寺为代表,在寺院中轴线上布置着一系列殿堂,这座位于嵩山脚下展开的佛寺,充分利用山地地形,院落层层台高,空间深邃,个体建筑等第分明、严整对称。寺院中轴两侧的建筑布局错落有致,但又不失寺刹庄严。在嵩山寺院中少林寺禅武结合独具个性;寺中的明代建筑千佛阁、清代建筑白衣殿、地藏殿中均留有宗教壁画,真实的记录了明清两代武僧

25、练功的场景。少林寺作为禅宗祖庭,在寺院北部保存着纪念禅宗初祖达摩的庵堂。 嵩山佛教寺院中的木构佛殿尚存有宋、元、明、清不同朝代的遗物,以宋代的初祖庵大殿、元代的会善寺大殿、最为珍贵。初祖庵大殿的技术做法和装饰手法可算是对营造法式规定制度的注解。会善寺大殿显示者元代木构建筑的典型特征。嵩山古建筑群中的佛塔,不但数量很多、历史悠久而且形式多样,记载了中国佛塔的发展历史,反映着时代的艺术风格,是中国古塔建筑艺术的宝库和重要代表。嵩山古塔形制有密檐塔、楼阁塔、亭式塔、喇嘛塔等各种类型,用材包括砖、石、琉璃,平面形式包括正方形、长方形、六边形、八边形、十二边形、圆形等不同形态,其规模从40米高到1米多高

26、均有,差异极大,且造型丰富,几乎没有完全相同的。嵩岳寺塔作为佛教鼎盛时期的北魏遗物,在佛塔的类型上有极大的开创性。它的建造有着公元6世纪初有过一次西域沙门大规模迁入的背景,塔身上段的抛物线形轮廓,下段塔门采用的火焰券形门洞,和壸门狮子的装饰等,是中土建筑艺术与西域、印度交流的产物,塔的整体秀丽、刚劲而挺拔,细部制作则精致而质朴,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平。该塔更以其先进的结构方式筒体结构而夸耀于世,堪称为世界上最早的筒体结构建筑。19世纪开始在现代建筑中出现筒体结构,这种结构至今仍被作为高层建筑首选的结构方式之一,其优越的力学性能使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塔体采用砖叠涩砌筑的筒体结构,设计严谨精密,技术

27、手法科学合理,足以承受较大的侧向荷载压力,保证了塔体的稳定。此塔经历了将近1500年的风雨、雷电、地震等自然侵袭而巍然不倒,反映了我国古代工匠杰出才智。永泰寺唐塔、净藏禅师塔都是我国现存古塔中造型最优美的实例。少林寺塔林是一种埋葬高僧遗骨的墓塔群。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佛教建筑迅速汉化,然而高僧墓葬却仍保留着印度佛教萃土波(Stuba)的做法。塔林向人们展示着唐代以后不同时期墓塔年代、造型、艺术风格的变化,从中可觉察砖塔发展之一斑。古塔的形式受世俗文化的影响,塔的大小、层数的多少具有的等级制度的烙印。这反映了儒家伦理型文化对佛教的影响。塔林中还有镶嵌、雕刻八卦图案者,表现出佛教文化对道教文化的吸纳

28、。塔林中的喇嘛塔则是禅宗与其他佛教宗派之间相互融合的产物。嵩山寺院与环境的有机结合尤其出色,它们大多依山傍水,环境清幽,具有深山藏古寺,溪流锁山门的境界,堪称建筑与环境融和的范例。(3)嵩山古建筑群中保存了具有杰出的世界性价值的科技建筑观星台,这种天文建筑是人类创造天才的代表作。在嵩山还保存有见证中国公元10-18世纪(五代-清末)儒学教育发展的文化建筑嵩阳书院,在此曾经有当时杰出的哲学家前来授课,培养出了若干杰出的大学问家。(符合世界文化遗产评定标准 , ,vi)建于元代至元十三年(l276年)的科技建筑观星台,是中国现存最古老、最杰出的天文建筑。天文的观测是制定历法的基础,在中国对于历法的

29、重视可以追溯到远古,处于“地中”的阳城自西周以来历代一直是重要的天文观测场所。古人“立竿见表”,后来采用“圭表”测日影,根据日影长短和方向来确定节气,寻找日、月、星、辰运动的规律,作为制订历法的依据,“圭表”由圭和表组成,表是直立的竿子,圭是南北方向平放的尺子,多用石材或铜材制作,两者共同组成一座测量日影的仪器。以前的表高8尺,由于表的长度较短,测量精度受到限制,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建造的观星台,通过砖砌台体来构成圭表,台身为砖砌覆斗形建筑,有明显收分,下大上小,下边宽16米多,台高9.46米,在台身北面,设有两条对称砖石踏道,可盘旋登台。台的北侧中轴线位置从台底到台顶设有竖向凹槽,凹槽的南壁垂

30、直向下,这个凹槽相当于直立于地面的“铜表”,这根特殊的表不会因刮风下雨而受到影响,它与顶部则架设横梁总共40尺高(相当于12.8米)。台下地面在凹槽正北用三十六块青石平铺成石圭(俗称量天尺),通长31.19米,用以测量日影的长度。圭和表互相垂直,整个观星台造型端庄巍峨,如同一座建造精密的天文仪器。观星台的表高是原有8尺之表的5倍,圭的尺寸也随之加大,并在圭的表面放置可以平移的“景符”,将日影通过小孔聚焦,使测量太阳投影变化的精度大大提高。利用这种新型的圭表以及他发明的仰仪、简仪等天文仪器共同测得天文数据空前精密,为修改历法提供了科学的数据,于是在元至元十七年(公元1286年)中国诞生了一部新的

31、历法授时历。利用观星台所测得的数据接近现代科学仪器,例如回归年长为365.2425日,比现在采用的阳历仅差0.0003日,相当于26秒。授时历科学价值巨大,曾远播日本、朝鲜、越南。比16世纪末所产生在欧洲的格列高利历法早了200多年。观星台整座高台所用砖料坚固,砌筑十分精确,反映了13世纪中国科技建筑的建造水平。书院建筑是中国教育建筑发展的见证,以培养人才和讲学论道为主旨的书院形成于五代而盛于宋,建于宋至道二年(996年),距今已达1040年的嵩阳书院曾经被誉为我国古代四大书院之首。在当时正值中国文化发展的高峰时期,在全国及各个州县设立有官学,除中央官学之外,在地方的分别设立“州学”、“府学”

32、、“县学”,这些属于从基础文化到专科文化的学校。另外有一种由大儒聚书授徒,宣讲儒学、理学研究心得的场所,即书院,其性质与官学不同,专门邀请有威望的学者前来授课,嵩阳书院就曾有著名学者郑遨、种放、理学家程颐、程颢等人来讲学,至今院内留有二程(即程颐、程颢)于公元1068-1085年在此讲学时手植的槐树,故嵩阳书院以传播理学而著称于世。大政治家司马光曾在此编写过著名的资治通鉴的部分章节。在唐宋之际历史上有名的人物如蒙正、赵安仁、钱若水、陈尧佐、杨愷、滕子京等人皆出于此。嵩阳书院采用院落式格局,是由寺院改建而成,前后共5进,最初的建筑包括讲堂、斋房、藏书楼等,以后增建了先圣殿,道统祠,以及程朱祠、丽

33、泽堂、三益斋、四勿斋,添修了泮池,显示出对儒学的推崇。建筑风格具有地方特色。院内保留的周代栽植的柏树,树龄达4500年。嵩阳书院地处嵩山脚下,背靠峻极峰,南临双溪河,东侧更有叠石溪缓缓流过。环境优雅,是一处学术研究讨论的绝好场所。第八条 嵩山古建筑群是多元文化的载体嵩山古建筑群反映着儒、释、道不同的文化特点,体现了古代的礼制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乃至与域外的文化,彼此交融共存,形成极为丰富的嵩山文化特征。观星台作为天文建筑,却与祭祀儒家圣人的周公庙、帝尧祠结合在一起;正说明中国儒家文化作为强势文化的特点。嵩阳书院作为中国最早的传播儒家学说、祭祀儒家圣贤和举行考试的书院,出现在嵩山,说明嵩山

34、文化对儒学的发展起过重要作用,宗教文化是嵩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借助于这些宗教场所,百姓崇信佛祖、祈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得到精神的慰藉。嵩山古建筑群为人们留下了石头的史书,嵩山的古代建筑雕刻艺术,是解读古代社会的课本。汉三阙作为极少的汉代建筑遗存,造型朴拙,既具有石构建筑的典型面貌,又在屋顶等细部上反映了木构建筑的若干特点,其上的画像和铭文十分精美,三阙之上200余幅形态夸张,富有浪漫气息画像,是雄大深沉的汉代艺术的集中反映。通过那一幅幅的画面,向人们诉说着当时的社会生活面貌,在这里人们看到社会各个阶层不同爱好的游戏,如“蹴鞠”画像,牛虎相斗的“角抵”场面,“斗鸡”、“猎兔”、“训象”等。有的刻画

35、了西域魔术,反映着与西域的文化交流。还有的画面描绘着中原地区有关夏民族的传说、图腾以及有关当时统治者的故事、富有浓郁儒家文化色彩的民间故事。凡此种种是现实生活的缩影,它把人们带回到一千多年前,向人们展示出公元二世纪前后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在嵩山其他古建筑中的大量精美的砖雕和石雕,同样向人们传达出当时的社会生活、人们的好恶、时尚的追求等历史信息。同时也是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嵩岳寺塔上的砖雕狮子简练传神,初祖庵石柱上的化生童子神采奕奕,塔林中的元代砖雕花卉精确生动,不同时代的艺术风格尽收眼底。嵩山古建筑群中保存大量碑刻在我国古代碑刻发展史以及雕刻史和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堪称中国古代雕刻和书法的艺

36、术博物馆。大量的题额、铭记包含篆、行、草、隶、楷各体,反映了汉代以来中国书体的演变历程,而且还可以从该碑的字里行间读出立碑人的思想和社会。如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之颂碑的碑体造型、雕刻技艺和书法艺术均为上乘,为唐代碑刻的代表作;反映了唐明皇受奸相左右乞求长生不老而荒疏政务,致使唐代由盛变衰的历史。又如少林寺常住院内现存历代碑刻、经幢共107品,其中包括大唐天后御制诗书碑、大唐天后御制愿文碑、皇唐嵩岳少林寺碑、厨库记碑等5座唐代古碑和少林寺金刚经经幢、佛顶尊胜陀罗尼咒经幢2座,此外还有若干造像碑。其中皇唐嵩岳少林寺碑记录了少林寺自创建之唐开元200年的历史,碑中称“海内灵岳,莫如嵩山,山中道场,兹

37、为胜殿。”该碑的背面有唐武德到开元间赐少林寺田地的牒文。初祖庵内藏碑40多品,其中最有著名的有黄庭坚撰并书赞文的达摩颂碑,蔡卞的达摩面壁之庵碑,皆为书法佳作。少林寺成为禅宗祖庭后,寺内出现了赞颂达摩的造像碑,如金大安元年的达摩只履西归像碑,元、 明达摩一苇渡江碑,明达摩面壁画像 等,均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少林寺受到帝王的重视,并留有帝王所书碑刻。塔林中有元代在少林寺作过书记、首座的日本僧人邵元所写的照公和尚塔铭和息庵阐释道行之碑,反应了少林寺接待过日本求法僧人的历史。正是由于少林寺时禅宗祖庭,在历史上便成为嵩山与海外文化交流的窗口,它的这种身份一直延续至今。历史上,嵩山古建筑群历来有很多名人在

38、此驻足,包括封建帝王、大臣,以及高僧、道士和学者。今天仍然有海外僧人、一些国家的元首、官员乃至普通的旅游者来访。之所以如此,是由于嵩山古建筑群堪称中国文化史的宝库,是中国古代中原文化发展的重要见证物,以嵩山古建筑群为载体的嵩山文化景观,集中代表了中国古代核心区域的文化,它的传承、发展造就了色彩斑斓的中国传统文化。其突出的普遍价值表现在以下几点:一 中国古代帝王政权为了证明皇权的正统,在儒家思想的基础上将单纯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转化成为礼制规范,于是产生了与一般的宗教文化和宗教建筑不同的礼制文化和礼制建筑,深刻广泛地影响东亚地区的文化,也影响了世界。二. 嵩山宗教建筑所体现的建筑特点,随着佛教尤

39、其是诞生在嵩山少林寺的禅宗在亚洲的传播,10多个世纪中,影响了广大范围内佛塔建筑和其他类型的建筑。少林寺的建筑遗迹、碑刻和壁画还充分展示了与禅宗并称的少林武术的历史和内涵,禅、武共同构成了传承至今的少林文化现象。三 嵩阳书院是已经消失了的书院文化的载体,是嵩山作为东方儒家文化核心之地之一的长久凝聚力的见证。四 作为古代科技建筑代表的观星台,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天文台,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观测天象建筑之一,体现着天文史上早期最杰出的成就,具有科技史、建筑史上独特的历史地位。嵩山古建筑群连同其中的古代碑刻、壁画等类型的文物遗存,真实、完整地反映了现存古建筑的多样性和在地域上的集中性特点,代表着一种包

40、罗万象的文明传统和突出的科技、艺术成就,反映了在世界视野下作为一种东方文明发祥地的中岳嵩山地区在文明起源和文化融合中所扮演的核心角色,是不可替代的文化遗产,是当今文化延续和发展的巨大财富。第九条 对比分析中国古代文明在世界五大文明体系中始终是独立发展的,嵩山作为中国文明的发祥地,其所保留的嵩山古建筑群便是这种文明的物化形式,它是是一处具有高度独特性的文化遗产,其自汉至清的完整的历史延续、阙塔台殿多样的建筑类型、在建筑史上占据的多项“唯一”,以及其中承载的丰富历史信息,足以证明嵩山古建筑群与其他世界文化遗产项目相比,具有高度的不可替代性。作为主导文化的“儒家文化”所孕育出的封禅活动,起源于嵩山,

41、发展成五岳,在传统文化中具有突出地位,在五岳之中,中岳嵩山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特殊的地位,它不但是中原地区中心文化的代表,而且在山岳文化中特色鲜明,其多种多样的文化类型和建筑类型,几千年来一直成为核心文化区域的中心活动场所,吸引了形形色色各个领域的名人、文士,使其在知名度上和文化实力上皆名列前茅。就岳庙建筑来看,建筑群的完整性、建筑群的空间格局之艺术特点、在岳庙类建筑中可谓首屈一指,既保存着始建初期的遗物太室阙,又保存了1000年前该庙的金代图碑而成为历史的见证,在全国的祠庙中是少有的,是无与伦比的。中国现存的宗教建筑众多,但象嵩山这样能够从建筑中全面解读中国佛教建筑史者并不多见。少林寺所具有

42、的禅武结合的宗教文化特色,在中国佛教寺院中更是独树一帜。嵩山古建筑群中一反一般山岳建筑类型的单一性而呈现出多种类型,包含着礼制建筑、宗教建筑、科技建筑、文化建筑等。以群体而言,既有以中岳庙为代表的祠庙类建筑群,又有以嵩岳寺、少林寺、会善寺为代表的佛寺,还有以少林寺塔林为代表的墓塔群,以嵩阳书院为代表的古代教育建筑群。以单体而言,在砖石建筑方面有以太室阙、启母阙、少室阙为代表的石阙,以观星台为代表的古天文台,以嵩岳寺塔、永泰寺塔、净藏禅师塔、会善寺塔为代表的古塔。特别在古塔这一类型上,嵩山古建筑群拥有密檐式、楼阁式、亭式、喇嘛式和坛式等不同样式,囊括了除金刚宝座塔以外的所有古塔形式,十分难得。在

43、木构建筑方面有初祖庵的宋代大殿、会善寺的元代大殿、少林寺的明代千佛殿,中岳庙清代峻极殿,不同时期的木构殿堂建筑聚集一山。这些多样的建筑类型共同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堪称一座中原古建筑的博物馆。最为难能可贵的是,这些建筑和建筑群的始建年代都是位于当时的国家统治中心和文化中心的紧邻区域,它们所体现的建筑技术、艺术和空间造型都代表了当时的主流建筑艺术成就。嵩山古建筑有很多都是其所属建筑类型的最高代表,在建筑史以及宗教史、文化史、美术史上占据了多项“唯一性”,为其他文化遗产所难以企及。嵩山汉三阙为现存仅有的3处汉代国家级祭祀山神的庙阙。除此之外我国四川等其他地区所存汉阙均为个人墓地的墓阙。嵩岳寺塔不但

44、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古塔,也是现存最早的砖塔,更是现存唯一一座平面十二边形的古塔。如果站在世界建筑发展史的角度来观察这个建筑,在建筑技术方面尤其值得称赞,该塔建于公元6世纪,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塔高约40米,平面呈十二边形,直径10余米,采用的筒体结构,这种结构形式至今仍为现代高层建筑选用的结构类型。永泰寺唐塔是现存保存最完整的唐代密檐塔之一,永泰寺明塔是中原地区罕见的喇嘛塔,会善寺琉璃塔和楼阁式双塔也均是中原地区的孤例。净藏禅师塔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座平面八角形塔。少林寺塔林是现存古塔数量数量最多、历史延续时间最长的墓塔建筑群。初祖庵大殿是中国唯一的一座建造年代与营造方式颁布年代相近、制度

45、符合较多又距离当时的首都不远的北宋木构建筑。该殿忠实的表现出北宋的建筑艺术风格和技术特征。总之,处于中国古代“天下之中”的嵩山古建筑群,包含着最早的礼制封禅建筑,形成系谱的寺、塔类宗教建筑,独有的天文建筑,少有的早期书院建筑。展示着多种类型、不同时代风格、融合多种文化的人类创造智慧的杰作。嵩山的历史地位如同埃及文明的发源地尼罗河流域,印度文明的发源地印度河流域,古希腊文明的发源地,苏美尔文明、巴比伦文明和亚述文明的源头两河流域。与上述文明发源地不同的是,嵩山地区现存的大量古代建筑分别代表了不同时期深刻影响中华文化发展演变的历史,先后有礼制文化、佛教禅宗文化、儒家理学体系发端于此,并从根本上影响

46、了华人世界和东亚文化圈。因为嵩山古建筑群因“天地之中”传统理念所引导,由多样的、且属于不同时代的、典范性的建筑类型组成,突出地具有长期的文化演变历程和广泛深刻的文化影响力,不同于世界其他文化的集中于某一地理区域的建筑类文化遗产,诸如法国的韦泽尔教堂和山丘、希腊的帕特莫斯岛的天启洞穴和圣约翰修道院、意大利的皮埃蒙特及伦巴第圣山,以及俄罗斯索洛维茨基岛的古建筑群等。与上述神山类文化遗产不同,嵩山古建筑群不是由单一宗教所占据全然的宗教场所,而是一种开放、兼容的文化现象,是一种多种建筑类型共存的历史遗存,其多种信仰并存、时间跨度久远的特点尤其突出,数千年来,成为不同宗教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共同圣地。归根结底,这种长久的文化吸引力是古人牢固的“天地之中”理念的真实反映,而巨大的文化兼容性则是儒家文化的本质特点。嵩山古建筑群代表作的初创和典范地位充,分体现人类的创造力;其具有深刻和广泛的文化影响力,其历史地位如同埃及文明的发源地尼罗河流域,印度文明的发源地印度河流域,古希腊文明的发源地,苏美尔文明、巴比伦文明和亚述文明的源头两河流域。与上述文明发源地不同的是,嵩山地区现存的大量古代建筑分别代表了不同时期深刻影响中华文化发展演变的历史,先后有礼制文化、佛教禅宗文化、儒家理学体系发端于此,并从根本上影响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