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民族传统体育养生助力高校体育文化建设.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613325 上传时间:2024-06-03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4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族传统体育养生助力高校体育文化建设.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民族传统体育养生助力高校体育文化建设.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民族传统体育养生助力高校体育文化建设.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4 年 4 月第 45 卷第 2 期湘南学院学报Journal of Xiangnan UniversityApr.,2024Vol.45 No.270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守中华文化立场”1;并在多次会谈中指出,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高校体育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高校体育文化作为学校体育文化中的高级阶段,是体育文化与高校文化有机结合的产物,是大学生形成健康体魄和提升综合素质的内部驱动 2。当今高校体育文化偏向西方体育文化,缺乏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学科理论。因此

2、,大力发展与保护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已成为新时代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必然选择,开发符合高校学生的审美与价值取向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也将成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民族传统体育养生是古人千百年来不断实践与积累所总结出来的,其丰富的养生文化资源更是一笔宝贵财富。它汇集了历代劳动人民、医学家和养生学者在劳动生产和日常生活中为防治疾病、养生保健与延年益寿的方法与手段,融合了儒家、道家、佛家、中医、武术等思想精华,深受中国古代哲学、医学、宗教等多种因素的长期影响,并以中国古代哲学与中医医学理论为基础,有着丰富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因此,在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中融入民族传统体育养生文化,不仅能够促进高校体育文化建

3、设,还能保护、传承与创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起到双向促进作用 3。深度挖掘民族传统体育养生文化中的当代价值,将其与高校体育文化现实发展相结合,则能够实现两种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还能深化高校体育文化的育人与健身功能。当前,对高校体育文化的研究尚未突出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所以,结合高校当下时代特征探究民族传统体育养生在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中的价值与困境是非常有必要的。1 民族传统体育养生与高校体育文化的关系在新时代,助力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形式有很多,而民族传统体育养生作为其中之一,有着独特的作用。首先,高校体育文化需要不断吸收、融合其他优秀的文化,并根据时代的需要不断地优化与创新,才

4、能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高校体育文化吸收民族传统体育养生文化中所具有的文化价值、健身价值、育人价值,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既能进一步丰富自身的文化内涵,强化自身育人功能与健身功能的统一,又能履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职责与历史使命。在高校传播民族传统体育养生文化、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不仅可实现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还可满足民族传统体育养生文化“两创”、传承与传播发展的需要。其次,民族传统体育养生项目包括“以动为主”“以静为主”“动静结合”三类运动方式,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可以使高校学生掌握养生体育技能,还可以开发出新的健身方式,拓展体育爱好者的练养空间。这也恰恰弥补了当今高校大部分体育项目场

5、地与器材受限的不足。再次,民族传统体育养生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民族传统体育养生助力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丁亮,刘广,谭铁刚(云南大学 体育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4)摘 要:民族传统体育养生助力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价值体现在:深厚的文化底蕴可丰富高校体育文化内涵;丰富的育人内容可强化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的养生内容可满足高校学生健身需要。其困境表现为:文化认同感低;教育不受重视,课程资源开发欠缺;传播理念滞后,场域受限,边缘化。其对策有:挖掘文化内涵,增强文化认同感;开发与优化课程资源,强化体育教育思想;突破场域限制,转变传播理念,实现传播中心化。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养生;高校;体育文化中图

6、分类号:G807 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73.2024.02.011收稿日期:2023-08-15作者简介:丁亮(1999),男,湖南岳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民族传统体育养生、高校体育文化。71还具有强烈的中华民族文化特色。中国高校体育文化发展较晚,周期较短,且存在依附性发展的特点,这使得高校体育文化并不丰富,且主体性有所缺失。民族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的融入不仅能够丰富当今高校体育文化,还能够彰显出极具中华民族特色的高校体育文化。最后,当前高校文化建设是以立德树人为导向,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以培养社

7、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主要目的。民族传统体育养生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高校践行立德树人教育的活水源头,而且是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对高校育人有着重要的价值,能够进一步丰富高校德育内涵,强化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对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爱国主义情怀、提高文化自信、形成良好思想道德修养等具有重要意义。2 民族传统体育养生助力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价值2.1 文化价值:深厚的文化底蕴可丰富高校体育文化内涵 民族传统体育养生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表,富有深厚文化底蕴。民族传统体育养生文化所具有的独特精神文化价值表现为“天人合一、阴阳平衡、动静相兼、中和养生”的理念。当前高校体

8、育文化的重要内涵偏向于“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运动格言。这种理念也成为当代大学生对现代体育的整体认知。可见,当前高校体育文化内涵不能体现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的主体性。将民族传统体育养生中经久不衰的独特精神文化内涵融入高校体育文化建设,能够在高校体育文化中凸显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特色文化,能塑造我国高校体育文化自身的主体性,能彰显我们的文化自信。这种融入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和终身体育观,具有提升大学生道德修养、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作用。2.2 育人价值:丰富的育人内容可强化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民族传统体育养生文化有着其独特的育人价值。例如:武术中的“武以德立,德以武显”“未习

9、武先修德”强调修炼者首先要具备良好的道德风范,在每一次比武与练习前都要进行抱拳礼;儒家的“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大德必得其寿”强调修炼者养生修炼是为了社会之需,修炼仁爱之心,主张以精神修养和道德品行为主的“修身”。佛教的“十善”强调行善积德,以练心为主。道家的“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强调人若想长寿,就应当心慈行善;而心毒行恶则远离“天道”,就会减寿损年。可见中华传统文化非常重视修炼者心性品德的修养,这对于塑造当代大学生良好的道德观念具有重要价值。民族传统体育养生文化还有着教化功能,而儒家养生文化的教化功能更是突出。高校体育文化的育人价值表现在德行规范方面。例如在体育教学、体育

10、活动、体育比赛中强调“公平公正、遵纪守规、集体观念”等,对塑造大学生优良道德品质具有重要价值。这也与高校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一致,即通过高校教育来培养学生的品德和能力,使其成为具有高尚品德、扎实知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高校文化建设也是以立德树人为导向,高校体育文化是高校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所以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同样要以立德树人这个大方向为导向。将民族传统体育养生文化融入高校体育文化,可以丰富高校体育文化的德育元素,充分发挥“以体育人,德育为先”的育人价值,以此来强化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4。2.3 健身价值:全面的养生内容可满足高校学生健身需要高校体育文化的核心功能是健身功能,而民族传统体育养生

11、的核心功能也是健身功能,两者功能一致。如今的高校体育文化主要以现代体育活动方式与保健知识来发挥其健身功能。民族传统体育养生则是以其丰富的养生内容、简便的运动方法、多样的运动项目进行其独特的健身,能够满足学生们对健身知识和健身方式多元化、多层次的需求。这也弥补了当今高校体育项目常常受制于场地、器材、体质、时间、年龄等情况 5。如“众人贵生”“天人合一”“身心统一”“形神兼养、性命双修”“动静适宜”等养生观,“阴阳”“五行”“太极与八卦”“精、气、神”等养生学说,以及太极拳、六字诀、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等养生运动 6,这些丰富且形式多样的养生内容融入高校体育文化,不仅能够养成学生们健康的养生意识

12、,还能够对其身体素质与心理健康起到更进一步的促进作用。民族传统体育养生项目选择余地大,从运动特点的分类来看,有着“以动为主”“以静为主”“动静结合”三类运动方式,对人体有广泛适应性,可以为学生造就养生体育的一技之长,开发新的健身领域,还能为体育素质差的学生拓展练养空间 6。因此,在建设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时,积极地将民族传统体育养生中健康的养生观念、学说与行为纳入进来,丁亮,刘广,谭铁刚:民族传统体育养生助力高校体育文化建设72湘南学院学报2024 年 4 月(第 45 卷)第 2 期内化于学生的健身行为,可更好地促进学生们身心健康。就高校体育文化的健身功能而言,这不仅能弥补其功能短板,还能强化其

13、功能所发挥的作用。3 民族传统体育养生助力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困境3.1 文化层面:文化认同感低,偏向于现代健身观念当代大学生更倾向于健身跑、瑜伽、跆拳道、球类等现代健身项目,而民族传统体育养生中的健身项目却没有多少学生愿意涉及。首先,高校各种体育类活动,如体育文化节、校运会等,都是以三大球、三小球、田径等西方的体育项目为主,几乎看不到民族传统体育养生项目的身影。即使是在高校体育课程体系中,民族传统体育养生课发展滞后,且占比偏低。这与中国高校体育文化受西方高校体育发展模式和体育理念的深刻影响有着很大的关系。中国高校体育文化从起源就深受西方体育文化影响并一直持续到现在。自近代以来,西方竞技体育成为了

14、世界体育文化的主角,几乎大部分国家的体育文化纷纷向西方体育文化学习,高校体育文化自然与本国体育文化保持一致。近代中国高校体育文化也就有着“依附性发展”的显著特点,现代高校体育文化虽然传承了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和西方体育文化,但还是以西方为主 7-8。这也就使得当今高校校园中中华传统体育项目少见。所以,学生在西方体育文化长期影响下,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知不足,削弱了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认同,进而偏向于现代体育运动。其次,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较其他健身项目更适用于老年人,深受老年人喜爱,练习者以老年人居多,很难看到年轻人的身影,长期下来就使得高校大学生产生了一种观念“养生项目就是老年人运动”,这严重影响了

15、民族传统体育养生在学生们心中的形象。最后,在飞速发展的今天,民族传统体育养生文化自我改造进度较慢,没有跟上当今时代发展的步伐,重大的创新发展与变革还未实现,满足不了高校学生的需要,难以在高校有立足之地,从而被逐步淘汰。例如八段锦、太极等民族传统体育养生项目,不仅发展较晚,规模还小,相较于瑜伽、普拉提、跆拳道等产业的欣欣向荣,却不尽如人意。此外,民族传统体育养生项目在功法技术的挖掘与创编上、在理论知识的优化与更新上,都很欠缺。3.2 学校层面:教育不受重视,课程资源开发欠缺学校对于民族传统体育养生教育并不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也有所欠缺。首先,从事该类课程的教师本应该具有深厚的传统体育文化素养、精

16、练的专业知识以及熟练的养生功法技术。然而,我国高校民族传统体育养生课程的师资力量薄弱,教师综合素质较低,大部分高校该类课程的教师数量少。部分高校没有为教师提供该课程相关的专业能力的培养途径,即使部分高校注重教师的培养,但培养的途径单一。这是由于我国传统文化发展相对滞后,学校与教师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的认识不足 9。其次,民族传统体育养生课程在高校体育课程设置上没有得到重视,仍然处于初级阶段,相较于球类、田径类等现代体育项目,存在明显的滞后。例如,对于仅有的太极拳、健身气功等课程,也存在课程开发与优化不足、养生项目挖掘与转化欠缺等问题。最后,民族传统体育养生课程的配套教材缺乏。一是没有统一适用

17、的教材,二是已有教材也是零散、破碎、缺乏系统性的。这直接影响了民族传统体育养生系统性理论知识的教学与养生项目动作的规格及规范度的评价,导致高校大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养生文化内涵认知匮乏、对养生知识与养生功法技术难以领悟掌握。体育课程设置与配套教材的问题,与中国高校从始至终受西方体育文化影响有着较大的关系。在我国高校体育课程和教材体系中,西方竞技运动项目成为了主流,导致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发展的内源性动力日渐式微 10,这不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3.3 传播层面:传播理念滞后,场域受限,边缘化我国的武术、太极在国际上享有盛誉。但是,本应该承担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新、传播、传承与弘扬职

18、责的高校,却没有实现民族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的有效传播。首先,高校在民族传统体育养生上的传播理念滞后。体育课本就是高校传播文化的主要路径之一,但体育课程设置中,除了八段锦、易筋经、太极等项目外,未能有其他新的养生项目在高校内广泛学习传播。高校民族传统体育养生项目不仅种类少,课程的开设的数量也较少,使得学生无法充分地接受其文化熏陶、无法体会其魅力。其次,在课堂上,教师只是教会学生养生功法技术,就如同教广播体操一样,教会了就完成了教学任务,重在形式,忽略内容 11。这就使得民族传统体育养生文化底蕴逐渐缺失,学生只是学会一个空壳子,领会不到其中的精华,就会对73其渐渐失去学习兴趣。这样就难以激发学生对养

19、生功法背后深刻的文化底蕴进行探究,无法达到广泛学习传播的效果,高校也就难以形成浓厚的民族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的氛围。再次,民族传统体育养生文化传播场域存在先天的局限性。民族传统体育养生文化强调“静”的思想,与充满朝气、活力的当代大学生格格不入;而西方体育文化,主张“动”的思想,追求更快、更高、更强,挑战极限,则恰恰符合当代大学生的特性。与西方现代体育文化相比,民族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的传播较为保守和内敛,缺乏传播力。西方现代体育文化则表现出开放和张扬,其具有的对抗性、竞赛性、娱乐性、观赏性等特质,更能满足当代大学生的身体与精神上的需要。这就限制了民族传统体育养生文化在高校的发展,也进一步挤压了其在高校

20、传播场域 12。最后,高校内、高校与高校之间的各种活动与赛事(如校运会、体育文化节、省运会等),以及高校传播平台(如微博、哔哩哔哩、抖音、微信公众号等)发表的推文与短视频,较少看到民族传统体育养生项目身影,更别提新的民族传统体育养生项目。可见,当前民族传统体育养生文化没有跻身当今高校主流体育文化中,还处于被边缘化的境地 12。4 民族传统体育养生助力高校体育文化建设路径4.1 文化层面:挖掘文化内涵,增强文化认同感首先,高校在今后的发展中应逐渐改变过去以西方体育文化为主体的高校体育文化,并将依附性发展的特点转变为自主性发展,追本溯源,重新连接起高校体育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从高校体育文化的精神、

21、制度、物质、行为四个层面重新构建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高校体育文化 8。其中精神层面的建设需要更加重视,避免建设停留在形式与表面上。高校着力营造良好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习氛围,使高校学生在文化的持续熏陶下提高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认知,从而逐渐增强对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认同感。例如,学校在开展的体育活动与比赛中增添民族传统体育养生项目,开设多种多样的民族传统体育养生的体育课。其次,打造民族传统体育养生新形象。在养生功法教学、宣传与推广中,将过去以老年人为主体形象和单调的视频空间场景更换成以年轻活力的新生面孔为主和优美的空间场景,更适合学生的审美,可产生强有力的视觉冲击感。这样有利于

22、更新学生对于养生的印象,重新树立民族传统体育养生同样具有年轻、活力的新形象,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养生功法的练习。例如,作为传统文化爱好者与传播者的刘禔舒,将自己拍摄太极拳视频在抖音、小红书等各大网络新媒体进行传播,其抖音发布的太极拳视频点赞量达到 3.1 万。她收获 61.4 万粉丝,其中有不少高校学生。由此可见,对以往的民族传统体育养生主体形象进行创新表达,能够提高学生文化认同感。最后,要加快民族传统体育养生文化改造,学习瑜伽、普拉提等火热产业的发展模式。例如,创办民族传统体育养生馆,开发养生类的服装、器具和相关的文创产品等标志性物件 14。一是活化与优化养生功法技术,不断地对其进行挖掘,再科学

23、地进行创编;不断地进行检验,保证该功法真实有效。二是根据时代需要不断地优化更新民族传统体育养生的理论知识,运用现代科技实现民族传统体育养生新发展。例如,贝塔智能“AI 武术大屏”是一款 AR 增强现实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的重构传统武术动作体验的智能应用产品,通过人工智能 AI 大屏结合肢体识别与肢体捕捉算法等科技手段赋能传统武术文化,实现传统武术文化与现代科技的融合,实现了传统武术动作体验的数字化与智能化。4.2 学校层面:重视教育,开发与优化课程资源首先,高校应转变观念,建构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为主体性的高校体育文化,建立有效的师资培养机制。一是立足于本校建立长效培养机制,二是联合区域内健

24、身气功协会建立合作培养机制,三是高校与高校之间建立联合培养机制,四是整合民族传统体育养生项目相关的传承人、优秀一线教师和该领域专家建立师徒培养机制。高校教师完成民族传统体育养生项目培训后,对其进行理论知识和实操技能的考核。这不仅可以拓宽民族传统体育养生项目师资队伍的培养途径,还可以保证民族传统体育养生项目教师专业能力的质量。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教育、教学研究活动,促使教师自觉地在课堂教学与学术研究中不断弥补自身所缺乏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素养,主动地改变以往侧重于形式的教学方式,提高对问题的反思能力、理论与技术相结合学习的能力、项目表达与传播方式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其次,高校教师应该深度挖掘

25、开发民族传统体育养生课程资源。一是大力开发更多适合高校体育的民族传统体育养生项目,强化民族丁亮,刘广,谭铁刚:民族传统体育养生助力高校体育文化建设74湘南学院学报2024 年 4 月(第 45 卷)第 2 期传统体育项目多元化发展的内源性动力。高校教师要重视体育课这一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不能一直是八段锦、五禽戏、易筋经这几个养生项目,还应该深入挖掘更多的养生项目,选择适合学生的,进而不断开发新的养生课程。二是要优化民族传统体育类课程体系,要提高民族传统体育类课程在高校体育课程中的比例。适当增加民族传统体育养生课程,丰富课程种类,让学生感受多种多样的民族传统体育养生项目。三是以满足学生需要为主要

26、目标,大力开发符合大学生兴趣爱好且有利于其成长的体育养生理论与功法技术的课程资源。传统体育养生课程不能仅仅注重教会功法技术这一目标,还应注重养生理论的学习与传承,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其文化的熏陶 12,体会到其真正的内涵。四是创编适用于高校的养生功法通用教材,促进高校养生功法课程朝着规范化、科学化方向发展。科学规范的教材不仅仅要规范功法的动作规格,还要规范功法每个动作的内在涵义,让民族传统体育养生项目在高校推广之初就贴上规范化的标签 14。高校一线教师、养生功法传承人和相关养生专家共同编制统一且适用于高校的通用教材 15。4.3 传播层面:转变传播理念,突破场域限制,传播中心化首先,对于民族传统体

27、育养生文化传播场域存在先天的局限性问题,我们可以利用民族传统体育养生文化具有的兼收并蓄和包容性特点,积极广泛地吸纳外来文化,创新民族传统体育养生的传播内容和表现形式,从而突破民族传统体育养生传播场域的局限性。在民族传统体育养生文化传承和吸收外来文化时,不能照搬照抄、原封不动地传承 16,要顺应时代的潮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吸收原则,实现民族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的再创造与再生。其次,打造高校“民族传统体育养生”传播平台。例如,高校可以在微信公众号、小红书、哔哩哔哩、微博、抖音等创办自己的官方账号,制作出一些民族传统体育养生功法视频进行传播。一是利用学校信息学院开发养生项目教学运动小程序,让

28、更多学生通过线上形式学习养生功法 17,逐渐向外辐射。二是在校内的运动会、体育文化节等活动和校外的各级各类大学生体育活动中,新增传统体育养生项目的表演类比赛或展演类活动;也可举办民族传统体育养生项目相关的全国类比赛,借助权威性的大众媒体传播渠道加以宣传,扩大其影响力。三是高校可以学习与借鉴河南广播电视台系列节目成功出圈的方法,坚持弘扬中华武术等优秀传统文化,劲吹“中国风”,讲好中国故事,逐步将民族传统体育养生文化从传播边缘化的位置转变为传播中心的位置。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N.人民日

29、报,2022-10-26(1).2 陈奥娜,曲淑华,谢永民,等.近十年我国体育文化研究热点聚焦与未来展望 J.体育文化导刊,2021(8):47-52.3 耿锐,花家涛,陈鹏.我国高校体育文化研究述评 J.湖北体育科技,2022,41(1):89-94.4 张婷,陈继旭.中医运动养生教学中思政元素的挖掘与探索 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21,41(5):113-116.5 丁省伟,范铜钢.新时代传统体育养生发展路径研究 J.体育文化导刊,2018(9):106-111.6 孟峰年.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概论 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4:30-100.7 靳鑫,李金龙,张晨昕.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主

30、体性建构 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7,51(3):5-9,15.8 王秀强.我国百年名校校园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0.9 牟柳,郭立亚,叶泽洲.传统文化融入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理论审思与路径探讨 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7(6):115-122.10 姚蕾,李铭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体育教材的历程回眸与困境纾解 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1,44(9):114-122.11 谢晋阳,曹胡丹,袁新国.中华优秀传统体育项目进校园:困境、归因与优化路径 J.体育文化导刊,2021(12):105-110.12 张红学,贺一凡,刘珂珂.文

31、化自信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困境及对策 J.体育文化导刊,2021(8):60-66.13 宋亚佩,范铜钢.健身气功发展审视及改革思路 J.体育文化导刊,2019(3):53-57.14 闫云娇,谢伟.八段锦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推广价值及实施策略探索 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37(4):426-432.15 张晓林,罗杰勋,陈波.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传统体育文化的校园传承研究:以康巴地区为例 J.四川轻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6(2):75-87.16 周小青,张冬琴,杜俊凯.差异与融合:中西方体育养生文化的阐析 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7,40(4):133-138.17 张雨微.健身气功八段锦在高校的推广路径研究 D.湘潭:湖南科技大学,2021.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