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皖北煤电集团公司煤业竞争战略第三章皖北煤电集团公司煤业竞争战略环境分析3.1 皖北煤电集团公司基本情况及发展战略综述3.1.1 皖北煤电集团公司简介皖北煤电集团公司是以煤炭(包括生产与物流贸易)、煤化工为主导产业,辅以非金属材料和房地产开发的大型综合性能源企业,是安徽省属12户重点企 业集团之一、中国企业500强。2010年,集团公司实现营业收入突破200亿元,利税总额25亿元,期末总资产达到317亿元,员工总数近40000人。集团公司煤业战略经营单位主要是恒源煤电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是以原 刘桥二矿生产经营性资产为主体、由皖北煤电集团公司主发起而创立的,于 2004年8月在A股上市(股票代码600971),为安徽煤炭第一股,2009年底实 现了集团煤业资产整体上市。现拥有10座生产矿井(含托管),核定年生产能 力1530万吨;1座在建矿井,设计年生产能力400万吨;8座选煤厂,年洗选 能力1140万吨;2个煤炭物流贸易公司,海轮运输能力35万吨,贸易量近1000 万吨。煤化工产业主要是淮化集团有限公司和中安联合煤业化工有限公司。淮化 集团是安徽省最大的煤化工企业,拥有雄厚的人才和技术优势,煤化工产品产 能100万吨,主导产品是尿素、浓硝酸,其中浓硝酸产销量连续多年保持全国 第一。2005年皖北煤电集团公司根据战略需要,出资4.36亿元,收购了拥有 煤制油催化剂、甲醇制丙烯(FMTP)、煤制乙二醇等多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 煤化工技术淮化集团。中安公司是皖北煤电集团公司与中石化合资组建的,规 划投资242亿元,在淮南现代煤化工产业园建设煤制170万吨甲醇及转化烯燃 项目,2010年12月18日正式开工。自2004年起,皖北煤电集团公司在全省煤炭企业率先实施“走出去”战略,通过收购、整合,在山西、内蒙古获取了多块煤炭资源。2009年,组建了北方 能化公司,负责监管已获取的项目,并积极开发储备新项目。2010年12月,皖北煤电集团公司与中煤地质工程总公司签署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州联合勘查开 发煤炭资源的合作协议。目前,在集团管控下形成了以恒源股份、淮化集团(中安公司)、北方能化“三大板块”为主的发展格局。集团公司建立了“集团-子公司-矿厂”三级管 控架构,明晰了各层级的功能定位,集团是战略规划、投资决策、资源配置、服务共享等四大中心,子公司是运营中心(利润中心),矿厂是生产中心(成本 中心)。组织结构见图3-1所示。功能定位三场架构对应职能战略规划中7 投资决黛中心 资源fis五中心 楸务共享中7皖煤臬团 我计划.技“、植改“本、投市.并购、仔冬作.贺方 开发 人力资#.时斗舟产、资金曾亚金。文化,公性美乐.信息,枝末、人力贵身姒善,体臬情理生产中7份团化 股集能 源化方 恒淮北生产曾值技术管理 番管理 g条慨应皆理管协特理分煤矿各分公司生产运营中7Xtla 企 产芍代评图3-1皖北煤电集团三级功能定位图3.1.2 皖北煤电集团公司总体发展战略皖北煤电集团公司发展战略是2003年底制定的。在明确了“致力为社会进 步提供充分的优质能源”的企业使命后,通过全面分析企业内外部环境,制定 出“以煤为基、同心多元”的发展战略。战略要素包括:战略思路、战略目标、战略框架、实现路径。战略思路:整合上下游资源,做大主业;延伸煤炭产业链,做强企业。战略框架:构建以采掘业为基础,以“煤电化、煤炭物流、非金属材料开 发、金融资本运作”为支撑的战略框架。战略目标:建成华东地区极具竞争力的基础能源企业。战略实现路径:三扩张、两延伸。即:产能扩张一推进现有矿井技术改造,加快新井建设步伐,快速壮大煤业规 模。品牌扩张一以“皖北”品牌为依托,整合上游煤炭企业和下游客户资源,大力发展煤炭物流。资本扩张一推进企业上市及再融资,发行企业债券,并围绕发展战略方向,适时采取收购、兼并等手段,低成本加速企业扩张。煤炭产业链延伸一大力发展煤炭深加工,重点发展煤化工。同时,努力发 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非金属材料延伸一充分利用拥有的硬石膏和高岭土等矿业资源,实施开发 和深度利用。皖北煤电集团公司制定同心多元化战略,主要基于两点:一是企业后备资 源匮乏,要突破发展“瓶颈”,实现做大做强,必须要走多元化发展的路子,寻 求新的发展路径,拓展新的发展空间。二是必须依托采掘业的优势发展多元化,包括发展煤炭深加工,从事非煤矿产资源的开发,等等,从而规避多元化的“陷 阱”和风险。3.1.3 皖北煤电集团公司中长期发展目标中长期目标是“五年两番、十年千亿”,即:销售收入到“十二五”末突破 500亿元,到“十三五”末力争突破1000亿元。3.2 皖北煤电集团公司宏观环境分析(PEST分析)3.2.1 经济环境3.2.1.1 国民经济将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中央制定“十二五”规划,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提出了今后五 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首要的是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我国经济增长预期 目标是在明显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年均增长7%o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强调坚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重点推进城市化,充分挖掘我国内需的巨大潜力,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局面。经济持续增长,将拉 动和保障对能源需求的增长,支撑煤炭市场稳定运行。当前,通货膨胀压力较 大,尤其是国际油价高涨,已站在100美元以上的历史高点,加大国内通货膨 胀风险,从而拖累经济增长。国家已经通过加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措施,加强流动性管理,抑制通货膨胀。3.2.1.2 经济发展方式将发生质的转变我国已经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既有碳减排全球共同行动的外部压力,又有自身后工业化时代来临的内部压力。中央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 低16%和17%,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8%至10%o提出加快培育和发展战 略性新兴产业,并把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 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七大产业,作为中国现阶段重点培育和发展主攻产 业。我国是石油消费大国,对外依存度高,在已然来临的高油价时代,加快经 济结构调整,大力开发新能源等替代能源,落实节能减排的有关措施,摆脱对 石油进口依赖。未来,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主要特征的“低碳经 济”增长模式将替代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3.2.1.3 国家能源政策推动能源结构转变从国家能源和环保政策来看,从注重发展的数量方面转向注重工业增长的 效益方面。“十二五”能源发展思路是,优化发展火电、加快开发新能源和可 再生能源,统筹资源、环境和市场需求,合理控制火电建设规模,为水电、核 电、风电等新能源发展留下足够空间。要积极发展水电,大力发展核电,积极 发展风电,稳步发展太阳能,开发利用生物质能和地热能。争取实现2020年 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15%的目标。3.2.2 政治与法律环境3.2.2.1 煤炭管理体制急待完善煤炭系统的管理原来由煤炭工业部负责,1998年在政府机构改革中撤销煤 炭部,国家经贸委下设国家煤炭工业局(原有煤炭工业部撤销后,煤炭行业管 理的权力分散到七八个部门中。比如,安全监督属于国家安监总局,教育科研 属于教育部、科技部,企业管理属于国资委等。但主要职能归口于国家经贸委 管理)。2001年3月,撤销国家煤炭工业局,有关行政职能并入国家经贸委。2003年3月,国家经贸委撤销,在国家发改委下设能源局,负责制定我国煤炭 工业中长期发展政策。2008年7月,新组建的能源行业管理机构一一国家能源 局正式开始运行,主要目的是加强对能源行业的集中统一管理。但是,能源管 理仍难以摆脱多头管理的局面,其中煤炭行业管理的五个许可证,没有一个在 国家能源局。煤炭行业管理体制不顺、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职能弱化、多头 分散管理,对于煤炭工业的健康发展包括安全生产产生不利影响。3.2.2.2 煤炭法律法规不断健全我国正加快以能源法为核心的能源法律体系建设。能源法将涵盖国 家发展能源经济战略方针、能源开发利用规划、能源安全及节能等内容。能源 法的制定实施,将解决我国能源消费增长与经济增长,能源供应与能源消费,以及能源供给与能源安全等制约能源发展的三大矛盾,对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起 到重要作用。煤炭法自2005年3月开始修订,修订稿已经完成,出台在即。新煤炭法将重点突出两点,一是理顺煤炭行业管理体制,二是强调煤炭行 业发展规划。止匕外,还涉及煤炭开发准入制度、矿区环境保护、矿工权益维护 等内容。2005年6月,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8号),明确了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基本原则和具体措施,提出 走资源利用率高、安全有保障、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和可持续的煤炭工业 发展道路,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型煤炭工业体系。法律法 规的健全完善,对于实现煤炭工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3.2.2.3国家对煤矿安全生产监管力度不断加大近年来,党和国家把安全生产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健全法律法规,加 大安全投入,强化教育培训,加强监督检查,严格事故追查处理,促进了煤矿 安全生产形势的稳定和煤炭工业的健康发展117。3.2.3 技术环境3.231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必须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教育、人才规划纲要,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加快 教育改革发展,发挥人才资源优势,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3.2.3.2煤炭工业科技创新快速发展24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的推广应用,极大地提升了煤炭行业的 科技和生产力水平,煤矿采掘机械化、经营管理信息化、安全监控网络化成为 煤炭行业的基本方向,一些领域的技术进入世界先进水平118。全国采煤机械化 水平达到65%以上,千万吨级煤矿达到37个。现代煤炭清洁转化技术取得重 大突破,水煤浆技术走在世界前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煤炭直接液化技术和 工艺取得突破,神华集团煤炭直接液化年产100万吨商业化示范生产线投入运 行;世界上第一套以高硫煤为原料生产清洁能源的甲醇装置,在兖矿集团建成 投产。科技进步对于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保障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3.2.4 社会环境(1)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和人们文化素质的提升,全社会的思想观念发 生显著变化,节能环保意识明显增强,人们更加倾向于低碳的消费模式和生活 方式。(2)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煤炭行业干部职工思想观念相对 保守,创新意识不强,怕变革、怕担风险。最典型的表现在就业观念上,大多 数煤矿职工子女就业仍然依赖煤炭企业,如果企业不解决,就成为不稳定、不 和谐因素;如果解决,则会加重企业负担。3.2.5 自然环境我国煤炭资源呈现赋存地与消费地逆向分布的特征。据全国第二次煤田预 测资料,埋藏深度在1000米以内的煤炭总资源量为26万亿吨。其中,大别山 秦岭-昆仑山一线以北地区资源量约24.5万亿吨,占全国总资源量的94%,而 新疆、内蒙古、山西和陕西4省份就占了全国总资源量的81.3%;大别山秦岭 一昆仑山一线以南的14个省份,煤炭资源量仅占全国的6%左右,其中云、贵、川三省又占了 14个省份总储量的90%。我国的煤炭消费却集中在东部地区,尤以环渤海经济圈、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最为集中,消费的煤炭约占 全国总消费量的65%。煤炭生产与消费在空间上的错位性分布,致使煤炭运输 成为一种广域性、大规模且具有广泛经济社会效应的物流现象。为了消除差别,国家优化煤炭开发布局,稳定东部地区煤炭生产规模,加强中部煤炭资源富集 地区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加快西部地区煤炭资源勘查和适度开发,积极建设神 东、晋北、晋中、晋东、陕北、黄陇(华亭)、鲁西、两淮、河南、云贵、蒙东(东 北)、宁东等13个大型煤炭基地,提高煤炭的持续、稳定供给能力。这些基地 的建设对于煤炭资源的有效利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我国煤炭资源的自然分布特点,对皖北煤电的发展既有有利的一面,亦有 不利的一面。因此,皖北煤电集团公司必须扬长避短,才能确保集团的可持续 发展和行业领先目标的实现。3.3皖北煤电集团公司煤业竞争性分析 3.3.1煤炭产业集中度有待进一步提高近年来,国家先后采取一系列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如实施 煤炭资源整合、推进大基地、大集团建设等,煤炭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到2010 年底,全国已形成5000万吨级以上的煤炭企业16家,其中亿吨级特大型企业 集团5个,神华集团产量达到4.5亿吨;国家规划的14个大型煤炭基地产量达 到28亿吨,占全国煤炭总产量的87.5%。但是,相对石油、电力等行业,我国 煤炭行业集中度仍然偏低,全国各类煤矿企业多达1.12万个,煤矿企业年均产 能只有21万吨,产量居前10名煤炭企业年累计产量尚不足全国煤炭总产量的 30%,远低于世界其他主要产煤国(美国46%,澳大利亚50%,南非60%)。市 场竞争较为激烈。我国2007(1-11)煤炭产业集中度CR4、CR8与2006、2005 年比较见表3-1所示。表3-1 2007(1-11)煤炭产业集中度CR4、CR8与2006、2005年比较企业20 0 7(1-11)商品煤产量(万吨)20 0 7(1-11)占全国比率(%)2006占全 国比率(%)2005占全 国比率(%)2007(1-11)产量同比(%)全国2198521001001008.21神华集团220 21.1310.0 28.737.0 918.88中煤能源集团9950.634.533.753.424.62山西焦煤集团6743.263.0 73.0 12.883.96大同煤矿集团6119.62.782.652.687.364家合计44834.6220.3918.1416.0 515.86龙煤集团50 20.992.282.312.510.68兖州煤业集团3232.0 41.471.631.75-5.84阳泉煤业集团3134.631.431.521.54-2.88淮南矿业集团3277.0 91.491.441.470.308家合计59499.3727.0 625.0 423.3210.983.3.2 煤炭产能过剩的压力不断增加煤炭供应方面,2010年全国煤炭产量达到33亿吨,预计到2015年煤炭产量将达到40亿吨。20 0 6-20 0 9年,全国煤炭采选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接近8700 亿元,刺激了煤炭行业新矿井建设,形成一大批新建及在建矿井,煤炭生产能 力快速扩张。根据国家煤监局2010年初统计,全国在籍煤矿总生产能力36.91 亿吨,其中煤矿在建项目7039个,新增产能15.0 3亿吨。当前影响煤炭产能增26 长的主要有两大因素:一是各地推进煤炭资源整合,通过技术改造,产能将得 到大幅度释放;二是由于近几年煤炭价格一直处于高位运行,按照资本的主要 特性一一逐利性,对煤炭行业的投资快速增长。煤炭需求方面,受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调整和节能环保、科技进步等因素 的影响,未来国内煤炭需求增速将放缓。据预测,未来10年煤炭需求增长速度 约为4%,约为前10年的一半。到2015年,全国煤炭需求量约为38亿吨。电 力、冶金、建材和化工4个行业是主要的耗煤产业,共占总消费量的70%以上。在国家强力推进节能减排的大背景下,各地加大炼铁、炼钢、水泥等高耗能行 业淘汰力度,间接降低了对煤炭的需求,其中钢铁行业对煤炭的需求量下降明 显。煤炭进出口方面,煤炭进口量持续走高,出口量不断减少,我国在2009 年首次成为煤炭净进口国,2010年进口煤炭1.65亿吨,同比增长30.99%;出 口煤炭1903万吨,同比下降15.03%,全年煤炭净进口量达L46亿吨,同比增 长29%。预计2011年煤炭净进口量将继续增长。这将加大国内市场煤炭供应 量,进一步加剧煤炭市场竞争程度。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煤炭产能过剩、供大于求的矛盾将越来越突出。从“煤 荒”到“过剩”,中国煤炭市场正在发生重大变化。3.3.3 煤炭运输条件日益改善近年来,国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铁路运能大幅提升。2010年,我国 铁路总运力达到38亿吨,其中煤炭运力19.9亿吨。“十二五”期间,全国铁路 建设投资有望达到3万亿元,是“十一五”期间的1.5倍,预计20 11-20 15年 年均铁路投资规模将维持在6,0 0 0-7,0 0 0亿元。预计到2015年底,总运力达到 45亿吨,其中煤炭运力24亿吨;到2020年,总运力达到60亿吨,其中煤炭 运力32亿吨。发展的重点是高铁,可以预见,未来20年高铁建设将会是一种 持续高投入的状态。大规模的高铁建设及建成运营,使得既有铁路通道能力得 到较大释放,将对未来中国经济区域及产业结构产生重大影响。运煤通道建设步伐加快。煤炭资源分布的差异,使煤炭生产和消费之间的 运输矛盾十分突出。山西、陕西、内蒙古西部(以下简称“三西”地区)一直 是煤炭调出的主要区域,为实现西煤东运、北煤南运,国家近年来加大了运煤 通道建设力度,使煤炭铁路运输瓶颈制约得以缓解。“三西”煤炭运输主要由 两条专线承担,一是西起大同东至秦皇岛的大秦线,二是西起山西省神池县东 至河北黄骅港的朔黄铁路。大秦铁路通过扩能改造,年煤炭运能超过4亿吨,为原设计能力的4倍。朔黄铁路年运输能力近1亿吨。2010年12月,包(头)西(安)陕西段正式开通运营。2011年1月,跨越山西、陕西、宁夏等重要产 煤省区的太(原)中(卫)银(川)铁路正式通车。另外,酝酿多年的西煤东27 运第三条煤炭外运通道已经开始建设。大通道起点设在鄂尔多斯的准格尔,终 点为入海港口在唐山曹妃甸,全长1000余公里,远期年设计运能2亿吨。未来,我国西煤东运、北煤南运的格局将进一步强化,“三西”煤炭外运通道建设将作 为重点进一步加快。与此同时,国家积极建设输电通道和跨区域输变电工程,进行全国电力联 网,实施“西电东输”,变输煤为输电。国内目前经济最发达的三个地区,分别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 区和渤海湾经济圈。尤其是长江三角洲将是中国经济未来的领跑者,也是我国 主要的煤炭消费地和最大的煤炭输入区。运输条件的改善,将对东部地区煤炭 企业形成巨大市场压力,压缩了东部煤炭企业的生存空间,加剧东部地区煤炭 市场竞争。334煤炭行业竞争主要力量分析(五力模型)(1)行业内竞争激烈竞争对手数量多。全国现有各类煤矿1.12万处,其中达到千万吨级煤炭企 业有44家。行业中的总体生产规模和能力大幅度提高。在受政策制约、需求放缓的情 况下,新的生产规模快速增加,必然打破行业的供需平衡,导致煤炭产品供过 于求,加剧了现有企业之间的竞争。煤炭产品同质化,缺乏差异性,行业转换成本低。煤炭企业纷纷争夺同一 目标市场,用户主要集中在电力、冶金、化工、建材等四大行业,区域重点集 中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开采成本的区域差异大。我国煤炭资源赋存的一大特点是,西北部煤炭资 源埋藏较浅,不少地方可以采用平恫或斜井开采,其中山西、陕西、内蒙古、新疆等地煤田的部分地段,还可露天开采;并且,地质条件简单,煤层稳定,灾害程度小,储量大,适宜建大矿,开采成本低,生产效率高;中东部地区煤 层埋藏较深,特别是鲁西、苏北、皖北、豫东、冀南等地区,煤层埋深在50 0 m 左右,有的达到10 0 0 m以上,不仅建井困难,而且开采难度极大,加之地质条 件复杂,灾害程度严重,储量少,单井规模小,开采成本高,生产效率低。行业退出障碍大。经过推进以国进民退为主要形式的资源整合重组,主导 煤炭开采的主要是国有企业,即使经营状况不佳,由于资产处置、人员安置等 因素,也难以退出。(2)行业新加入者威胁较大一方面,由于煤炭行业是高危行业,安全监管严格,作业环境特殊,需要 大量的技术人才,并且存在规模经济,因而行业进入障碍高。另一方面,受利益驱动,潜在的加入者进入踊跃。有统计显示,全国有1628 个行业在投资办煤矿,其中,电力企业凭借资金、政策等优势成为进入煤炭行 业开发建设新煤矿的生力军,从而提高煤炭自给率。2010年五大发电集团通过 参控股实现的煤炭产能将在3亿吨左右,相当于电力耗煤总量的20%。规划到“十二五”末,五大发电集团煤炭产量将突破5亿吨。这必然带来生产能力的 扩大,引起与现有企业进行激烈竞争,导致产品价格下跌;同时新加入者要获 得资源进行生产,使得行业生产成本升高。这都会行业的获利能力下降。(3)替代产品的威胁较大我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资源特点以及能源生产现状,决定了在未来相当 长一个时期内,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仍将居于主导地位。但是受国 家能源和环保政策影响,新能源将得到快速发展,清洁能源水能、风能、核能 等比重不断提高,能源消费结构逐步转变。新能源的发展,对煤炭行业构成的 压力日益加大。(4)用户讨价还价的能力较强煤炭下游电力、冶金、化工等行业产业集中度较高,加之煤炭产品具有同 质化、转换成本低的特点,在煤炭交易中,煤炭企业处于弱势地位,购买商则 处有特别有利的地位。尤其在电力、钢铁等企业利润较低甚至亏损的情况下,购买商会千方百计压低价格,在产品质量和服务上提出严格的要求。但是,随着煤炭行业集中度的提高以及煤炭市场供求保持基本平衡,煤炭企业的话语权 也在不断提高。(5)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较弱煤炭上游行业集中化程度不高,对于煤炭企业来说行业转换成本低,因此煤炭企业在购买价格、产品质量和服务等方面掌握主动权。3.4皖北煤电集团公司内部环境分析3.4.1 企业资源分析企业资源是指企业所控制或拥有的有效要素的总和。企业资源按其是否容易辨识和评估来划分,可以分为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1)有形资源煤炭资源状况。截至2010年底,集团公司现有煤炭资源储量约41.0 1亿吨,估算可采储量约21.0 6亿吨;其中,安徽省内拥有煤炭资源储量约31.73亿吨,估算可采储量约15.10亿吨。全省查明煤炭资源储量约260亿吨,可采储量为1184亿吨,皖北煤电集团可采储量仅为15.1亿吨,只占四大国有矿业集团的12.7%,远低于省内其他三大矿业集团。皖北矿区位于淮北煤田,包括滩肖、宿州、临涣和淮南四个分区。煤层以中厚厚煤层为主。煤种丰富,煤质优良,多为低中灰、特低低硫、特低低磷、低中高挥发分、中等中高发热量、结焦性能良好和具强粘结性的肥煤、气煤和焦 煤,另有一定量的1/3焦煤、贫煤、瘦煤和无烟煤,发热量平均在22.87MJ/KG,有“绿色环保”能源的美称,是理想的动力、冶炼、化工和燃料用煤。煤层埋藏较深,地质构造复杂,瓦斯含量高且局部有突出危险,煤尘 有爆炸危险性,煤层有自燃倾向,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大多矿井呈现高地温 特征,开采难度大,生产成本高。安徽省四大矿业集团占全省煤炭资源可采储 量百份比见表3-2所示。表3-2安徽省四大矿业集团占全省煤炭资源可采储量百份比淮南矿业淮北矿业皖北煤电国投新集煤炭资源可采储量(亿吨)35635.715 131.8占全省的30.130.212.727.0人力资源状况。院北煤电集团公司现有各类人员43198人,分布于煤炭、煤化工、物流、非金属、房地产等多个产业。各产业人员分布见图3-2所示。皖北煤电集团公司煤业现有3375。人。从岗位分布看,管理人员和纯技术 人员分别有1927人和6692人,分别占总数的5.7%和19.83%(见图3-3有从 人员学历结构看,研究生71人,占总数的0.21%;本科1330人,占总数的3.94%;大专3392人,占总数的10.05%;中专2730人,占总数&09%;高中3236人,占总数的9.59%;技校2173人,占总数的6.44%;初中及以下20818人,占总 数的61.67%(见图3-4)0.-5.15%1.36%。煤炭电力 QJt他 O煤化I:物流0#金属庙地产图3-2皖北煤电集团各产业人员分布图管理人员 纯专业技术人员 一股员工图3-3皖北煤电集团煤业岗位分布图以 生 及 究科军。中校中 研东大中高技W图3-4皖北煤电集团煤业人员学历结构图这说明皖北煤电集团公司煤业人才的学历结构严重失衡,高端人才比较匮 乏,研究生数量较少,本科生和大专生数量较多,员工学历层次集中在初中及 以下。从人员年龄结构看,大部分员工在25至45岁之间,专业技术人员的工 作年限一般在35-40年左右(图3-5)。有关研究结果表明,其创造力最佳年龄 区域在31岁45岁之间。可见皖北煤电人才队伍的平均年龄为35岁,落在最 佳创造年龄区内。目前皖北煤电集团公司人才年龄结构比为(老年:中年:青 年)1:11:6,年龄结构比较适合企业发展的需要。从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结构 看,职称结构基本呈金字塔型,高级:中级:初级=1:2.3:15.7,高级专业 技术人才比例偏低,初级专业技术人才比较多。此外皖北煤电集团公司员工团 队精神较强,学习创新能力较强。图3-5皖北煤电集团煤业人员年龄结构图(2)无形资源技术资源。皖北煤电集团公司煤业拥有1个省级技术中心,与中国矿业大 学、安徽理工大学等院校共建了多个研发机构。拥有工程技术人员2180人,其 中具有中高级职称536人。通过实施产学研合作,开展自主课题攻关,建立合 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长效机制等方式,积极推动技术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效。企业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34项。企业品牌与商誉。皖北煤电集团公司多年来秉承“共同创造、共享未来”的企业宗旨和“诚信、协同、创新”的核心价值观,与客户、供应商、金融单 位、合作方和地方政府等利益相关者均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品牌信誉度、美誉度较高。3.4.2企业能力分析企业能力是指整合企业资源,使价值不断增加的技能。3.4.2.1 安全管理能力皖北矿区地质条件复杂,水、火、瓦斯、煤尘、顶板、地温六大灾害俱全,尤以水和瓦斯灾害威胁最为严重,安全管理难度大。所属11对矿井中,有5 对煤与瓦斯突出矿井,1对按煤与瓦斯突出设计矿井(在建),2对高瓦斯矿井:6对受水患威胁严重矿井。多年来,皖北煤电集团公司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树立“珍爱生命一一让安全成为我们的习惯”和“事故可防可控”的安全核心理念,围绕瓦斯治理和水害防治两大重点,坚 持投入与技术、管理并重,行政、经济手段与文化渗透并重,企业安全管理水 平不断提高,安全生产成效明显。企业连续19年杜绝了重特大事故,近5年百 万吨死亡率平均完成0.3左右,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0年百万吨死亡率为 0.0 6,达到行业先进水平。瓦斯、水害防治水平显著提高,矿井整体防灾抗灾 能力显著增强。3.4.2.2 生产管理能力坚持以技术为先导,对现有矿井进行技术改造,使全公司煤炭生产能力提 高了 500万吨/年。同时,不断优化设计、优化布局、优化系统,大力推广采掘 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大力发展采掘机械化,走集约化生产之路,有效提 高了生产效率。目前,综采配套装备共有25套,其中薄煤层9套、中厚煤层 12套、大采高(45m厚煤层)4套,煤巷掘进机共有22台。采煤机械化程度 90.5%,掘进装载机械化程度99.9%,煤巷综掘机械化程度37%。平均单产5.8 万吨/面/月,平均单进136m/头/月,其中岩巷单进97m/头/月,煤巷单进177m/头/月;回采工效达到11.65吨/工,高于同等地质条件下矿井生产效率。全过程加强煤炭质量管理。从设计源头抓起,强化生产过程控制,提高毛 煤质量。加强选煤厂建设和管理,提高商品煤质量,改善产品结构,提高精、块煤产量,实现效益最大化。皖北矿区现有8座选煤厂,核定入洗能力1070 万吨/年,入洗原煤能力占原煤生产能力的71.33%,原煤入洗比例高于全国平 均水平。主要产品有块精煤、炼焦精煤、优质动力煤、配煤等。但是,总体来 看,入洗原煤中,50%均为掺配需要以提高商品煤的质量,只有20%是生产精、块煤。3.4.2.3 营销能力皖北煤电集团公司是地方煤炭企业,与原统配煤矿不同,所产煤炭没有纳 入国家统配统销及重点运输计划,主要靠企业自行开拓市场,进入市场早。经 过20年的市场洗礼,企业树立了强烈的市场意识,建立了覆盖整个华东地区的 营销网络,锻造了一支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销售队伍,在华东地区塑造 了“皖北煤”的品牌形象。销售量伴随着产量的增长不断增长,市场结构、客 户结构不断优化,与电力、冶金、化工、建材等行业的重点客户均建立了长期 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并与铁路、港口等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具体见 图3-6、图3-7、图3-8所示。图3-8用户结构图表3-3皖北煤电集团公司近五年煤炭销售情况2006 年2007 年2008 年2009 年2010 年原煤产量(万吨)10411080128014021530商品煤销量(万吨)946972113712171241销售收入(亿元)34.0 737.9259.2963.1677.98煤款回笼率(%)10010098100102自2003年起,皖北煤电集团公司发挥企业品牌优势和区位优势,先后组 建了两个物流贸易公司,大力发展煤炭物流和贸易。一个公司负责组织“三西”煤炭,通过“铁海联运”,主要从秦皇岛港下水,进入长三角地区;一个公司 负责组织长江上游云、贵、川的煤炭,利用长江“黄金水道”,进入长江下游。2010年,两公司煤炭物流贸易量近1000万吨,实现营业收入69亿元。现拥有 自备列和9艘海轮,海运能力近40万吨,建立了覆盖全国18个省市区的营销 网络,构建出海运、江运、内河运输、铁路运输等立体运输格局。在连云港等 港口建立了配煤系统,正在谋划长江沿线码头建设。煤炭物流贸易的发展,快 速扩大了企业市场份额。3.4.2.4 财务能力与“三西”煤炭企业相比,皖北煤电集团由于受自然条件影响,开采成本 高,产品缺乏竞争力。2010年皖北煤电集团煤业完全成本460元/吨,而“三 西”煤炭企业完全成本一般在370元/吨左右。但是,受运输条件的制约以及运 输成本的影响,“三西”煤炭在华东市场竞争力难以形成,皖北煤电集团盈利 能力、运营能力等仍较强。与安徽省内及周边价份煤炭企业相比,皖北煤电集团公司盈利能力、偿债 能力、营运能力均较强,具体对比情况见表3-4所示。从盈利能力指标上看,从长期偿债能力上看,从短期偿债能力上看,从营运能力指标上看,皖北煤电煤业明显要强于A公司和B公司。皖北煤电煤业指标最优,资产负债率最低。皖北煤电煤业高于A公司和B公司。皖北煤电煤业均优于A公司和B公司,说明皖北煤电在销售政策以及储备资金管理上均取得良好效果。3.4.2.5 组织效能皖北煤电集团公司煤业采取直线职能制的组织结构,对各煤矿实行集权式 管理。煤炭销售、物资采购、资金使用、人员调配均统一由恒源煤电股份公司 负责,各煤矿只负责生产组织、安全管理和成本控制等。主要目的是更高效地 整合内部资源,提高组织效能,实现企业整体利益最大化。3.4.2.6 企业文化皖北煤电集团公司注重企业文化建设,从理念、制度、行为层对企业文化 建塑进行系统规划,建立了视觉识别、听觉识别、行为识别、理念识别四大系 统,使企业文化有效融入企业经营管理、安全生产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皖 煤文化。理念识别系统(MD。经过调研、总结、构建整合等阶段,集团公司确立 了核心价值观、企业宗旨、企业精神、工作理念、发展愿景等17项理念:企业 使命一致力为社会进步提供充分的优质能源;企业宗旨一共同创造、共享未来;核心价值观一诚信、协同、创新;企业精神一坚韧不拔、众志成城、特别能战 斗;安全核心理念一珍爱生命,让安全成为我们的习惯;工作理念一今天要比 昨天好、明天比今天更好;经营理念一求真务实、灵活高效;企业愿景一做大、做强、走远,追求卓越、基业长青。经过多年坚持不懈地宣传灌输,企业理念 深入人心,化为员工自觉行动。表3-4皖北煤电煤业与A公司(山东)、B公司(安徽)财务能力对比表内 容皖北煤电 2010A公司(山东)2010B公司(安徽)2010一、收益性指标(盈利能力分析)1.主营业务利润率17.96%17.51%16.96%2.成本费用利润率16.34%15.86%14.27%3.总资产报酬率11刀11.52%11.40%4.净资产收益率22.21%20.22%14.21%5.盈余现金保障倍数3.381.891.456.毛利率28.98%27.26%25.42%,.每股收益2.410.780.45二、安全性指标(偿债能力分析)1.流动比率0.800.780.452.速动比率0.730.670.363.资产负债率53.00%54.28%62.79%4.现金流量比率0.320.280.24三、流动性指标(营运能力分析)1.应收账款周转率39.2910.2622.57应收账款周转天数9.1635.0 815.952.存货周转率19.6014.307.0 0存货周转天数18.3725.1751.403.流动资产周折率2.371.691.794.固定资产周转率1.222.401.865.总资产周转率0.710.680.38四、成长性指标(发展能力分析)1.销售(营业)增长率12.64%13.00%-6.17%2利润增长率()11.77%4.39%-21.80%3.资本积累率28.63%25.99%8.93%行为识别系统(BD。制定了行为规范,包括:员工基本职责、基本行为 准则、工作行为准则、仪容举止准则、礼仪行为准则、生活行为准则、环境卫 生准则。推行6s行为修养,即:整理、清洁、准时、标准化、安全、素养。加强文化礼仪,包括:升旗仪式、诵员工训导词、佩戴徽章、讲述皖煤人哲 理故事、班前礼仪。推行准军事化管理,加强诚信档案建设。视觉识别系统(VI)。集团公司对VI系统进行了整体设计,确定了公司 的标志和公司旗帜。企业标志包含四个方面的含义:(1)标志整体是以皖北的 中文首字拼音“W”为主创元素;(2)蓝色是宽容、永恒的象征,具有博大、理智、沉稳的特性,体现企业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中性色给人一种沉稳、高雅、优美的感觉,蓝色与标志中性色的搭配使用,使整体风格内敛、沉稳,与造 形上的张扬互相衬托,凸现皖北煤电所具有的特大型国有企业的恢弘气势;(3)两条平滑、流畅、上扬的线条象征皖北煤电以煤炭及其延伸产业为主体齐头并 进、共同发展的良好趋势;(4)寓意皖北煤电效益、安全蒸蒸日上的良好态势。公司旗帜主要由集团的标志、标准字、英文组合而成;白色底面有纯洁、壮大 之感,体现企业诚信、协同、创新的核心价值观;红色条带象征企业的未来充 满活力、蒸蒸日上。听觉识别系统(HI)。皖煤之歌。在每周一举行升旗仪式、重大庆典 活动、大型会议开始时,员工齐唱皖煤之歌。3.4.3企业核心能力分析 企业核心能力是持久竞争优势的源泉。皖北煤电集团公司经过多年来的培 育,初步形成了以精益管理思想为灵魂,以流程优化和内部市场化为基本要素 的核心能力。精益管理的思想就是持续改进,不断创新;目标是彻底杜绝浪费,永远追求效率。这一思想已经融入全体员工的心灵之中,渗透在企业生产经营 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中。3.4.3.1 流程优化传统煤矿管理粗放,业务流程不畅,在组织设置上职能重叠交叉分散、机 构臃肿、职责不清,从而导致部门壁垒、沟通困难、工作效率低下,严重制约 了企业发展。皖北煤电集团公司在引入精益管理思想的指导下,运用流程优化 和价值链的方法,对煤矿业务流程进行全面梳理,按照工作性质把煤矿的整体 业务划分为生产、生产辅助、职能管理三大类(生产业务直接创造价值,是煤 矿收入的主要来源,如采煤流程;生产辅助业务是为安全高效的生产提供保障,如通风流程;职能管理支撑生产及生产辅助业务有效运行,如人力资源管理流 程),消除煤矿流程运行中的多余环节和提高流程关键节点的控制力,重点优化 运输与供应、质量管理、生产技术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四大体系,从而实现煤 矿业务流程增值。以运输与供应体系为例,针对过去管理机构臃肿,物料领用运输流程效率 低下,机电设备管用不分,设备维修与租赁责任主体分离,设备仓存与物资仓 存运作交叉等问题,一是将分散于多个流程体系的原煤、肝石、物料、设备、人员等运输流程和与之配套设备设施的安装、使用、维护、拆除、回收等流程 进行有机融合,集中在一个大运输流程体系里运行,实现物资统一的运输管理,简化了跨部门审批流程,取消了生产部门的专人装、跟料、运输等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