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22-2023学年九上数学期末模拟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暴、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已知线段a是线段b,c的比例中项,则下列式子一定成立的是( )
A. B. C. D.
2.计算的结果是( )
A. B. C. D.
3.掷一枚质地均匀的硬币10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必有5次正面朝上 B.可能有5次正面朝上
C.掷2次必有1次正面朝上 D.不可能10次正面朝上
4.反比例函数与在同一坐标系的图象可能为( )
A. B. C. D.
5.已知,则的值是( )
A. B.2 C. D.
6.如图,将一边长AB为4的矩形纸片折叠,使点D与点B重合,折痕为EF,若EF=2,则矩形的面积为( )
A.32 B.28 C.30 D.36
7.如图,△OAB∽△OCD,OA:OC=3:2,∠A=α,∠C=β,△OAB与△OCD的面积分别是S1和S2,△OAB与△OCD的周长分别是C1和C2,则下列等式一定成立的是( )
A. B. C. D.
8.如图所示,抛物线y=ax²+bx+c(a≠0)的对称轴为直线x=1,与y轴的一个交点坐标为(0,3),其部分图象如图所示,下列5个结论中,其中正确的是( )
①abc>0;②4a+c>0;③方程ax²+bx+c=3两个根是=0,=2;④方程ax²+bx+c=0有一个实数根大于2;⑤当x<0,y随x增大而增大
A.4 B.3 C.2 D.1
9.如图,△ABC中,DE∥BC,则下列等式中不成立的是( )
A. B. C. D.
10.抛物线y=﹣(x﹣)2﹣2的顶点坐标是( )
A.(,2) B.(﹣,2) C.(﹣,﹣2) D.(,﹣2)
二、填空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11.如图,已知等边,顶点在双曲线上,点的坐标为(2,0).过作,交双曲线于点,过作交轴于,得到第二个等边.过作交双曲线于点,过作交轴于点得到第三个等边;以此类推,…,则点的坐标为______,的坐标为______.
12.如图,AB是⊙O的直径,C、D为⊙O上的点,P为圆外一点,PC、PD均与圆相切,设∠A+∠B=130°,∠CPD=β,则β=_____.
13.已知,则=____
14.如图,在边长为的正方形中,将射线绕点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度,得到射线,点是点关于射线的对称点,则线段长度的最小值为________.
15.计算:2sin245°﹣tan45°=______.
16.如图,将沿方向平移得到,与重叠部分(即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是面积的,若,则平移的距离是__________.
,
17.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已知点A(3,3)和点B(7,0),则tan∠ABO=_____.
18.如图,一款落地灯的灯柱AB垂直于水平地面MN,高度为1.6米,支架部分的形为开口向下的抛物线,其顶点C距灯柱AB的水平距离为0.8米,距地面的高度为2.4 米,灯罩顶端D距灯柱AB的水平距离为1.4米,则灯罩顶端D距地面的高度为______米.
三、解答题(共66分)
19.(10分)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矩形ABCD的边AB=4,BC=1.若不改变矩形ABCD的形状和大小,当矩形顶点A在x轴的正半轴上左右移动时,矩形的另一个顶点D始终在y轴的正半轴上随之上下移动.
(1)当∠OAD=30°时,求点C的坐标;
(2)设AD的中点为M,连接OM、MC,当四边形OMCD的面积为时,求OA的长;
(3)当点A移动到某一位置时,点C到点O的距离有最大值,请直接写出最大值,并求此时cos∠OAD的值.
20.(6分)某公司2019年10月份营业额为万元,12月份营业额达到万元,求该公司两个月营业额的月平均增长率.
21.(6分)如图,已知一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相交于点,与轴相交于点.
(1)填空:的值为 ,的值为 ;
(2)以为边作菱形,使点在轴正半轴上,点在第一象限,求点的坐标;
22.(8分)如图为某海域示意图,其中灯塔D的正东方向有一岛屿C.一艘快艇以每小时20nmile的速度向正东方向航行,到达A处时得灯塔D在东北方向上,继续航行0.3h,到达B处时测得灯塔D在北偏东30°方向上,同时测得岛屿C恰好在B处的东北方向上,此时快艇与岛屿C的距离是多少?(结果精确到1nmile.参考数据:≈1.41,≈1.73,≈2.45)
23.(8分)如图,四边形为正方形,点的坐标为,点的坐标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经过点.
(1)的线段长为 ;点的坐标为 ;
(2)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3)若点是反比例函数图象上的一点,的面积恰好等于正方形的面积,求点的坐标.
24.(8分)解方程:x2﹣4x﹣21=1.
25.(10分)如图,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ADF旋转一定角度后得到△ABE,且点E在线段AD上,若AF=4,∠F=60°.
(1)指出旋转中心和旋转角度;
(2)求DE的长度和∠EBD的度数.
26.(10分)如图,在边长为1的正方形组成的网格中,△AOB的顶点均在格点上,其中点A(5,4),B(1,3),将△AOB绕点O逆时针旋转90°后得到△A1OB1.
(1)画出△A1OB1;
(2)在旋转过程中点B所经过的路径长为______;
(3)求在旋转过程中线段AB、BO扫过的图形的面积之和.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B
【解析】根据比例的性质列方程求解即可.解题的关键是掌握比例中项的定义,如果a:b=b:c,即b2=ac,那么b叫做a与c的比例中项.
【详解】A选项,由 得,b2=ac,所以b是a,c的比例中项,不符合题意;
B选项,由得a2=bc,所以a是b,c的比例中项,符合题意;
C选项,由,得c2=ab,所以c是a,b的比例中项,不符合题意;
D选项,由得b2=ac,所以b是a,c的比例中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核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查了比例线段.解题关键点:理解比例中项的意义.
2、C
【分析】根据二次根式的性质先化简,再根据幂运算的公式计算即可得出结果.
【详解】解:==,
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了二次根式的性质和同底数幂的乘方,熟练掌握二次根式的性质和同底数幂的乘方进行化简是解题的关键.
3、B
【分析】根据随机事件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件,可得答案.
【详解】解:掷一枚质地均匀的硬币10次,
不一定有5次正面朝上,选项A不正确;
可能有5次正面朝上,选项B正确;
掷2次不一定有1次正面朝上,可能两次都反面朝上,选项C不正确.
可能10次正面朝上,选项D不正确.
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随机事件,掌握随机事件的概念是解题的关键,随机事件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件.
4、B
【分析】根据反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性质逐个对选项进行分析即可.
【详解】A 根据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可知,k>0,因此可得一次函数的图象应该递减,但是图象是递增的,所以A错误;B根据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可知,k>0,,因此一次函数的图象应该递减,和图象吻合,所以B正确;C根据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可知,k<0,因此一次函数的图象应该递增,并且过(0,1)点,但是根据图象,不过(0,1),所以C错误;D根据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可知,k<0,因此一次函数的图象应该递增,但是根据图象一次函数的图象递减,所以D错误.故选B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反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性质,关键点在于系数的正负判断,根据系数识别图象.
5、C
【分析】设x=5k(k≠0),y=2k(k≠0),代入求值即可.
【详解】解:∵
∴x=5k(k≠0),y=2k(k≠0)
∴
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分式的性质及化简求值,根据题意,正确计算是解题关键.
6、A
【分析】连接BD交EF于O,由折叠的性质可推出BD⊥EF,BO=DO,然后证明△EDO≌△FBO,得到OE=OF,设BC=x,利用勾股定理求BO,再根据△BOF∽△BCD,列出比例式求出x,即可求矩形面积.
【详解】解:连接BD交EF于O,如图所示:
∵折叠纸片使点D与点B重合,折痕为EF,
∴BD⊥EF,BO=DO,
∵四边形ABCD是矩形,
∴AD∥BC
∴∠EDO=∠FBO
在△EDO和△FBO中,
∵∠EDO=∠FBO,DO=BO,∠EOD=∠FOB=90°
∴△EDO≌△FBO(ASA)
∴OE=OF=EF=,
∵四边形ABCD是矩形,
∴AB=CD=4,∠BCD=90°,
设BC=x,
BD==,
∴BO=,
∵∠BOF=∠C=90°,∠CBD=∠OBF,
∴△BOF∽△BCD,
∴=,
即:=,
解得:x=8,
∴BC=8,
∴S矩形ABCD=AB•BC=4×8=32,
故选:A.
【点睛】
本题考查矩形的折叠问题,熟练掌握折叠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以及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是解题的关键.
7、D
【解析】A选项,在△OAB∽△OCD中,OB和CD不是对应边,因此它们的比值不一定等于相似比,所以A选项不一定成立;
B选项,在△OAB∽△OCD中,∠A和∠C是对应角,因此,所以B选项不成立;
C选项,因为相似三角形的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所以C选项不成立;
D选项,因为相似三角形的周长比等于相似比,所以D选项一定成立.
故选D.
8、B
【分析】根据二次函数图象的开口方向、对称轴位置、与x轴的交点坐标等知识,逐个判断即可.
【详解】抛物线开口向下,a<0,对称轴为直线x=1>0,a、b异号,因此b>0,与y轴交点为(0,3),因此c=3>0,于是abc<0,故结论①是不正确的;
由对称轴为直线x=− =1得2a+b=0,当x=−1时,y=a−b+c<0,所以a+2a+c<0,即3a+c<0,又a<0,4a+c<0,故结论②不正确;
当y=3时,x1=0,即过(0,3),抛物线的对称轴为直线x=1,由对称性可得,抛物线过(2,3),因此方程ax2+bx+c=3的有两个根是x1=0,x2=2;故③正确;
抛物线与x轴的一个交点(x1,0),且−1<x1<0,由对称轴为直线x=1,可得另一个交点(x2,0),2<x2<3,因此④是正确的;
根据图象可得当x<0时,y随x增大而增大,因此⑤是正确的;
正确的结论有3个,
故选:B.
【点睛】
考查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掌握a、b、c的值决定抛物线的位置以及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是正确判断的前提.
9、B
【分析】根据两直线平行,对应线段成比例即可解答.
【详解】∵DE∥BC,
∴△ADE∽△ABC,=,
∴,
∴选项A,C,D成立,
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10、D
【分析】根据二次函数的顶点式的特征写出顶点坐标即可.
【详解】因为y=﹣(x﹣)2﹣2是抛物线的顶点式,
根据顶点式的坐标特点可知,顶点坐标为(,﹣2).
故选:D.
【点睛】
此题考查的是求二次函数的顶点坐标,掌握二次函数的顶点式中的顶点坐标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二、填空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11、(2,0), (2,0).
【分析】根据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以及反比例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分别求出B2、B3、B4的坐标,得出规律,进而求出点Bn的坐标.
【详解】解:如图,作A2C⊥x轴于点C,设B1C=a,则A2C=a,
OC=OB1+B1C=2+a,A2(2+a,a).
∵点A2在双曲线上,
∴(2+a)•a=,
解得a=-1,或a=--1(舍去),
∴OB2=OB1+2B1C=2+2-2=2,
∴点B2的坐标为(2,0);
作A3D⊥x轴于点D,设B2D=b,则A3D=b,
OD=OB2+B2D=2+b,A2(2+b,b).
∵点A3在双曲线y=(x>0)上,
∴(2+b)•b=,
解得b=-+,或b=--(舍去),
∴OB3=OB2+2B2D=2-2+2=2,
∴点B3的坐标为(2,0);
同理可得点B4的坐标为(2,0)即(4,0);
以此类推…,
∴点Bn的坐标为(2,0),
故答案为(2,0),(2,0).
【点睛】
本题考查了反比例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等边三角形的性质,正确求出B2、B3、B4的坐标进而得出点Bn的规律是解题的关键.
12、100°
【分析】连结OC,OD,则∠PCO=90°,∠PDO=90°,可得∠CPD+∠COD=180°,根据OB=OC,OD=OA,可得∠BOC=180°−2∠B,∠AOD=180°−2∠A,则可得出与β的关系式.进而可求出β的度数.
【详解】连结OC,OD,
∵PC、PD均与圆相切,
∴∠PCO=90°,∠PDO=90°,
∵∠PCO+∠COD+∠ODP+∠CPD=360°,
∴∠CPD+∠COD=180°,
∵OB=OC,OD=OA,
∴∠BOC=180°﹣2∠B,∠AOD=180°﹣2∠A,
∴∠COD+∠BOC+∠AOD=180°,
∴180°﹣∠CPD+180°﹣2∠B+180°﹣2∠A=180°.
∴∠CPD=100°,
故答案为:100°.
【点睛】
本题利用了切线的性质,圆周角定理,四边形的内角和为360度求解,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切线的性质.
13、1
【分析】由,得a=3b,进而即可求解.
【详解】∵,
∴a=3b,
∴;
故答案为:1.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比例式的性质,掌握比例式的内项之积等于外项之积,是解题的关键.
14、
【分析】由轴对称的性质可知AM=AD,故此点M在以A圆心,以AD为半径的圆上,故此当点A、M、C在一条直线上时,CM有最小值.
【详解】如图所示:连接AM.
∵四边形ABCD为正方形,
∴AC=
∵点D与点M关于AE对称,
∴AM=AD=1.
∴点M在以A为圆心,以AD长为半径的圆上.
如图所示,当点A、M、C在一条直线上时,CM有最小值.
∴CM的最小值=AC-AM′=-1,
故答案为:-1.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旋转的性质,正方形的性质,依据旋转的性质确定出点M运动的轨迹是解题的关键.
15、0
【解析】原式==0,
故答案为0.
16、
【分析】与相交于点,因为平移,
由此求出,从而求得
【详解】解:由沿方向平移得到
,
【点睛】
本题考查了平移的性质,以及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17、.
【分析】过A作AC⊥OB于点C,由点的坐标求得OC、AC、OB,进而求BC,在Rt△ABC中,由三角函数定义便可求得结果.
【详解】解:过A作AC⊥OB于点C,如图,
∵A(3,3),点B(7,0),
∴AC=OC=3,OB=7,
∴BC=OB﹣OC=4,
∴tan∠ABO=,
故答案为:.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平面直角坐标系,关键是构造直角三角形.
18、1.95
【分析】以点B为原点建立直角坐标系,则点C为抛物线的顶点,即可设顶点式y=a(x−0.8)2+2.4,点A的坐标为(0,1.6),代入可得a的值,从而求得抛物线的解析式,将点D的横坐标代入,即可求点D的纵坐标就是点D距地面的高度
【详解】解:
如图,以点B为原点,建立直角坐标系.
由题意,点A(0,1.6),点C(0.8,2.4),则设顶点式为y=a(x−0.8)2+2.4
将点A代入得,1.6=a(0−0.8)2+2.4,解得a=−1.25
∴该抛物线的函数关系为y=−1.25(x−0.8)2+2.4
∵点D的横坐标为1.4
∴代入得,y=−1.25×(1.4−0.8)2+2.4=1.95
故灯罩顶端D距地面的高度为1.95米
故答案为1.95.
【点睛】
本题考查了二次函数的性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为数学建模题,借助二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三、解答题(共66分)
19、 (1)点C的坐标为(2,3+2);(2)OA=3;(3)OC的最大值为8,cos∠OAD=.
【分析】(1)作CE⊥y轴,先证∠CDE=∠OAD=30°得CE=CD=2,DE=,再由∠OAD=30°知OD=AD=3,从而得出点C坐标;
(2)先求出S△DCM=1,结合S四边形OMCD=知S△ODM=,S△OAD=9,设OA=x、OD=y,据此知x2+y2=31,xy=9,得出x2+y2=2xy,即x=y,代入x2+y2=31求得x的值,从而得出答案;
(3)由M为AD的中点,知OM=3,CM=5,由OC≤OM+CM=8知当O、M、C三点在同一直线时,OC有最大值8,连接OC,则此时OC与AD的交点为M,ON⊥AD,证△CMD∽△OMN得,据此求得MN=,ON=,AN=AM﹣MN=,再由OA=及cos∠OAD=可得答案.
【详解】(1)如图1,过点C作CE⊥y轴于点E,
∵矩形ABCD中,CD⊥AD,
∴∠CDE+∠ADO=90°,
又∵∠OAD+∠ADO=90°,
∴∠CDE=∠OAD=30°,
∴在Rt△CED中,CE=CD=2,DE==2,
在Rt△OAD中,∠OAD=30°,
∴OD=AD=3,
∴点C的坐标为(2,3+2);
(2)∵M为AD的中点,
∴DM=3,S△DCM=1,
又S四边形OMCD=,
∴S△ODM=,
∴S△OAD=9,
设OA=x、OD=y,则x2+y2=31,xy=9,
∴x2+y2=2xy,即x=y,
将x=y代入x2+y2=31得x2=18,
解得x=3(负值舍去),
∴OA=3;
(3)OC的最大值为8,
如图2,M为AD的中点,
∴OM=3,CM==5,
∴OC≤OM+CM=8,
当O、M、C三点在同一直线时,OC有最大值8,
连接OC,则此时OC与AD的交点为M,过点O作ON⊥AD,垂足为N,
∵∠CDM=∠ONM=90°,∠CMD=∠OMN,
∴△CMD∽△OMN,
∴,即,
解得MN=,ON=,
∴AN=AM﹣MN=,
在Rt△OAN中,OA=,
∴cos∠OAD=.
【点睛】
本题是四边形的综合问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矩形的性质、勾股定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知识点.
20、
【分析】设该公司两个月营业额的月平均增长率为,根据题目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即可求解.
【详解】设该公司两个月营业额的月平均增长率为,
依题意,得:,
解得:(不合题意,舍去).
答:该公司两个月营业额的月平均增长率为.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增长率问题,比较典型,属于基础题型,关键是掌握增长率问题数量关系及其一般做法.
21、(1)3,12;(2)D的坐标为
【分析】(1)把点A(4,n)代入一次函数y=x-3,得到n的值为3;再把点A(4,3)代入反比例函数,得到k的值为12;
(2)根据坐标轴上点的坐标特征可得点B的坐标为(2,0),过点A作AE⊥x轴,垂足为E,过点D作DF⊥x轴,垂足为F,根据勾股定理得到AB=,根据AAS可得△ABE≌△DCF,根据菱形的性质和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可得点D的坐标.
【详解】(1)把点A(4,n)代入一次函数,可得;
把点A(4,3)代入反比例函数,可得,
解得k=12.
(2)∵一次函数与轴相交于点B,
由,解得,
∴点B的坐标为(2,0)
如图,过点A作轴,垂足为E,
过点D作轴,垂足为F,
∵A(4,3),B(2,0)
∴OE=4,AE=3,OB=2,
∴ BE=OE-OB=4-2=2
在中,.
∵四边形ABCD是菱形,
∴,
∴.
∵轴,轴,
∴.
在与中, ,,AB=CD,
∴,
∴CF=BE=2,DF=AE=3,
∴.
∴点D的坐标为
【点睛】
本题考查了反比例函数与几何图形的综合,熟练掌握菱形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
22、此时快艇与岛屿C的距离是20nmile.
【分析】过点D作DE⊥AB于点E,过点C作CF⊥AB于点F,由DE∥CF,DC∥EF,∠CFE=90°可得出四边形CDEF为矩形,设DE=x nmile,则AE=x (nmile),BE=x(nmile),由AB=6 nmile,可得出关于x的一元一次方程,解之即可得出x的值,再在Rt△CBF中,通过解直角三角形可求出BC的长.
【详解】解:过点D作DE⊥AB于点E,过点C作CF⊥AB于点F,如图所示.
则DE∥CF,∠DEA=∠CFA=90°.
∵DC∥EF,
∴四边形CDEF为平行四边形.
又∵∠CFE=90°,
∴▱CDEF为矩形,
∴CF=DE.
根据题意,得:∠DAB=45°,∠DBE=60°,∠CBF=45°.
设DE=x(nmile),
在Rt△DEA中,∵tan∠DAB=,
∴AE==x(nmile).
在Rt△DEB中,∵tan∠DBE=,
∴BE==x(nmile).
∵AB=20×0.3=6(nmile),AE﹣BE=AB,
∴x﹣x=6,解得:x=9+3,
∴CF=DE=(9+3)nmile.
在Rt△CBF中,sin∠CBF=,
∴BC=≈20(nmile).
答:此时快艇与岛屿C的距离是20nmile.
【点睛】
本题考查了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方向角问题,通过解直角三角形求出BC的长是解题的关键.
23、(1)5,;(2);(3)点的坐标为或
【分析】(1)根据正方形及点A、B的坐标得到边长,即可求得AD,得到点C的坐标;
(2)将点C的坐标代入解析式即可;
(3)设点到的距离为,根据的面积恰好等于正方形的面积求出h的值,再分两种情况求得点P的坐标.
【详解】(1)∵点的坐标为,点的坐标为,
∴AB=2-(-3)=5,
∵四边形为正方形,
∴AD=AB=5,
∵BC=AD=5,BC⊥y轴,
∴C.
故答案为:5,;
把代入反比例函数得
解得
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为;
(3)设点到的距离为.
正方形的面积,
的面积 ,
解得.
①当点在第二象限时,
此时,
点的坐标为
②当点在第四象限时,
此时,
点的坐标为
综上所述,点的坐标为或
【点睛】
此题考查正方形的性质,待定系数法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利用反比例函数求点坐标,(3)中确定点P时不要忽略反比例函数的另一个分支.
24、x1=7,x2=﹣2.
【分析】本题考查了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由于-21=-7×2,且-7+2=-4,所以本题可用十字相乘法分解因式求解.
【详解】解:x2﹣4x﹣21=1,
(x﹣7)(x+2)=1,
x﹣7=1,x+2=1,
x1=7,x2=﹣2.
25、 (1) 90°;(2) 15°.
【解析】试题分析:(1)由于△ADF旋转一定角度后得到△ABE,根据旋转的性质得到旋转中心为点A,∠DAB等于旋转角,于是得到旋转角为90°;(2)根据旋转的性质得到AE=AF=4,∠AEB=∠F=60°,则∠ABE=90°﹣60°=30°,解直角三角形得到AD=4,∠ABD=45°,所以DE=4﹣4,然后利用∠EBD=∠ABD﹣∠ABE计算即可.
试题解析:(1)∵△ADF旋转一定角度后得到△ABE,
∴旋转中心为点A,∠DAB等于旋转角,
∴旋转角为90°;
(2)∵△ADF以点A为旋转轴心,顺时针旋转90°后得到△ABE,
∴AE=AF=4,∠AEB=∠F=60°,
∴∠ABE=90°﹣60°=30°,
∵四边形ABCD为正方形,
∴AD=AB=4,∠ABD=45°,
∴DE=4﹣4,
∠EBD=∠ABD﹣∠ABE=15°.
考点:旋转的性质;正方形的性质.
26、(1)画图见解析;(2);(3).
【解析】试题分析:(1)根据网格结构找出点A、B绕点O逆时针旋转90°后的对应点A1、B1的位置,然后顺次连接即可;
(2)利用勾股定理列式求OB,再利用弧长公式计算即可得解;
(3)利用勾股定理列式求出OA,再根据AB所扫过的面积=S扇形A1OA+S△A1B1O-S扇形B1OB-S△AOB=S扇形A1OA-S扇形B1OB求解,再求出BO扫过的面积=S扇形B1OB,然后计算即可得解.
试题解析:(1)△A1OB1如图所示;
(2)由勾股定理得,BO=,
所以,点B所经过的路径长=
(3)由勾股定理得,OA=,
∵AB所扫过的面积=S扇形A1OA+S△A1B1O-S扇形B1OB-S△AOB=S扇形A1OA-S扇形B1OB
BO扫过的面积=S扇形B1OB,
∴线段AB、BO扫过的图形的面积之和=S扇形A1OA-S扇形B1OB+S扇形B1OB,
=S扇形A1OA,
=
考点:1.作图-旋转变换;2.勾股定理;3.弧长的计算;4.扇形面积的计算.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