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高校课程思政与师德师风融合建设路径探析.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562104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771.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校课程思政与师德师风融合建设路径探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校课程思政与师德师风融合建设路径探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校课程思政与师德师风融合建设路径探析.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教育学高校课程思政与师德师风高校课程思政与师德师风融合融合建设建设路径探析路径探析姜莉莉,卢毅,石磊,戴浩(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6)摘 要:高等院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教师是立德树人的主体力量,课程是立德树人的基础环节和主渠道,课程思政是推动课程建设的积极因素,师德师风是教师为人师表的根本保障。近年来,随着立体化教师发展体系的构筑,高校课程思政与师德师风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客观而言,高校课程思政与师德师风建设还存在不少需要深入探究、回应解答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如何理解两者的关系,便是其中之一。本文从两者的内涵入手,分析两者内在联系及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探讨高校课程思政与师德师风融合建设的若干路径。关键词:课程思政;师德师风;融合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72X(2024)01-0131-06 收稿日期:2023-11-07 作者简介:姜莉莉(1980-),女,山东济南人,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人力资源管理;卢 毅(1981-),男,河北沧州人,研究员,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一流大学的建设,

3、关键在于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而师德师风是评价高素质教师队伍的第一标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明确指出“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课程思政是学生价值观塑造的必然要求,是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的应有之义。可以说课程思政与师德师风都是人才培养的关键之举,将两者进行融合建设对于高校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积极意义,本文通过辨析两者概念和关系入手,分析当前两者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探究两者融合建设的路径。一、课程思政与师德师风概念及二者关系辨析(一)课程思政含

4、义再析 2014 年课程思政首次见诸媒体,经过多年建设尤其是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后,教育领域对课程思政耳熟能详,但对课程思政的认识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百度搜索课程思政的定义为,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学者汪劲松、张炜在“推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中认为,课程思政不是一门或一类特定的课程,而是要求在课程教学中充分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1。2024 年 3 月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5、Mar.2024 第 34 卷第 1 期 Journal of Xidia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Vol.34 No.1 131 学者李洁、王亮在“课程思政与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中指出,课程思政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贯穿教学和研究的全过程,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程、专业教育课程“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探索实践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重要途径2。学者韦金伶、韦福斌在“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初探”中认为,课程思政是指高校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积极融入各类专业课教学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将

6、价值塑造寓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3。综上所述,对课程思政的理解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课程思政是指一种理念,广义课程思政是指一种战略,两者均围绕从课程中挖掘思政元素来分析和解读,但是课程建设是师生双方的互动、共进与成全,课程思政作为全员育人的基本路径之一,面向对象是学生,实施主体是教师,因此课程思政不仅包含各门课程思政元素的有效挖掘和恰当运用,还应当包含教师的授课风格、思想境界、政治立场、理想信念、价值追求、道德素养、职业操守等师德师风所蕴含的德育因子的自然浸润,从而潜移默化地改进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学

7、习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进一步落实课程的立德树人作用。(二)师德师风的内涵与外延 教师是教育之本,师德是教师之魂。教师的职业道德即师德,一个个教师个体践行师德的状况汇集起来,或者说,一定范围内的教师群体展现出的实际师德状况,谓之师风4。礼记大学语:“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论语子路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董仲舒言:“是故善为师者,既美其道,有慎其行”。张行简言:“为师之道,端品为先。模范不端,则不模不范矣”。陶行知先生语:“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都是对师德师风的表达为师者要身正慎行,可以说师德师风是教师职业的前置性要求。当前对师德师风

8、的解读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当师德的概念与思想政治素质的概念同时使用时,便是取其狭义,指教师的职业道德;当师德的概念单独使用时,常用其广义。无论广义还是狭义,对师德师风大多从主观思想、意识层面来理解,较少考虑外在、具体、可观察和可量化的行为层面。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对教师队伍提出了明确要求和殷切期望,从“三个牢固树立”“四有”好老师到“四个引路人”,从成为“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到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再到首次提出、深刻阐释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时代内涵,党中央对教师队伍的要求和标准不断丰富和完善,不仅为师德师风建设提供了精神支持和基本遵循,而且为教师

9、量化评价标准提供了重要依据。中国特色教育家精神是对广义师德师风的深刻阐释,师德师风不仅是意识方面相对主观的要求,也是教师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弘道追求等素养的综合体,是能够通过客观的表现来进行检验、提升的教师综合素养。(三)课程思政与师德师风的关系 每一位教师不仅是教书者,而且是教育者。教师和学生在精神上的一致性,使教育过程不仅传授知识,而且表现出多方面的关系。共同的、智力的、道德的、审美的、社会和政治的兴趣把我们教师中的每一个人都跟学生结合在一起。课是点燃求知欲和道德信念火把的第一颗火星5。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名言,对师德师风与课程建设的关系进行了恰如其分的概述。课程思

10、政是师德师风的应有之意,对师德师风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课程思政要求教师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育人元素,如何把这些元素及时融入课程教学和知识传授之中,对其进行如盐入水的表达和传播,是对教师思想政治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的考验。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在课程建设中浸入式导入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观教育,是对师德师风能力和水平的再检验和再提升。教师在教学态度、内容和形式以及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对学生的学业要求等都会不经意地自然表露出自身的价值追求和品德修养,也是对教师的责任心、敬业心和匠心的辨验。可以说课程思政的建设过程,就是师德师风自然流露的过程。132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是为

11、人师表。都是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崇高的精神境界”。师德师风是教师发展的基本前提和基本保障,也是教师教书育人、课程讲授等教育教学活动的思想指导和引领航标。“传道者首先要明道、信道”,持续提升师德师风素养的自觉,能够使教师更加主动地优化课程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推进课程知识传授与思政教育、德育引导的有机统一。教师自觉遵守师德规范,主动追求师德师风高线,能够更好的对蕴含在课程中的思政、德育等育人元素进行识别、感应和运用,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有直接的影响和渲染,能够切实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塑造,学习力提升,最终提升课程的“两性一度”水平。综上,我们认为课程思政与师德师风在本质上具有同一性,两者同向同行、

12、相辅相成,都是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正向认识;都是对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和仁爱之心的表达和传递;都是教师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的重要渠道和有效载体;都是通过具体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思想甚至是行为进行改善或改变。课程思政与师德师风融合建设是强师兴教的重要抓手,有助于构建施教者和受教者同受教育的平台和媒介,能够较好地实现师生在思想、专业、实践等方面的沟通与交流,推动师生在思想政治素养、道德情操、为人处世原则和规范、专业能力和水平等方面共同精进。二、课程思政与师德师风建设现状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以来,高校师德师风和课程思政建设得以持续强化,但两者在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一)课

13、程思政与师德师风分别建设 课程思政与师德师风建设实践不断深入,但是尚未实现两者的融合建设,存在多个部门任务重叠或割裂的情况,使得指导理念、工作设计、实践路径、建设标准和工作要求等缺乏一致性,课程思政侧重于课程对育人元素的挖掘和使用技巧,其目标是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课程思政案例,最终形成有显示度、有影响力的精品课程。师德师风侧重于教师不违反思想政治素养、职业道德等底线要求的基础上,对教师教书育人从价值观、教学能力和水平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要求和考察。课程思政与师德师风分别建设,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学校不同部门的发展理念、功能、架构、议事程序等迥异,不同部门之间存在着沟通和协调成本。不同部

14、门对教师工作的要求、成果的认定等均有不同,但是课程思政与师德师风建设却在工作要求、内容、成效等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叠,这样一来,不同部门分别进行相同的工作部署或安排,增加了基层单位和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也易使教师对学校部门形成官僚作风的印象,无形中产生了教职矛盾,增加了管理成本。(二)课程建设与思政教育存在两张皮 当前,课程思政建设对于教师而言还没有成为一种教学必须或者说尚未养成为一种教学自觉,存在“硬融入”“表面化”等现象,大多停留在完成课程思政的要求或任务上,并没有从专业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课程体系、课程设计以及教学方式和方法上予以重视,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教师往往关注课程内容的深度与难度、教

15、学方式的先进性与互动性等,对课程的育人功能重视不够,对知识传授与思政教育的关系认识不到位,造成课程建设与思政教育脱节。也就是说,在课程思政实践中尚未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堂教学中,生搬硬套和空洞说教的现象还较为普遍,导致课程思政变为“课程+思政”。这一方面是高校对课程思政缺乏有效地统筹规划,没有对课程思政建设制定标准和规范。另一方面教师缺乏课程思政的经验和指导,简单地认为课程思政就是在授课时添加思想政治教育,缺乏从不同类型课程的育人特点和育人目标中去挖掘育人元素,形成不同特点的课程思政矩阵;缺乏将学校以及学院特色、文化和精神传承融入课程教学的意识、能力和技巧,同时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缺乏将教材话

16、语转变成教学话语等,当然也存在着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知识储备不够,典故案例积累欠缺等问题。此外,对课程思政采取指标式要求和功利化评价,也影响了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积极性和创造性。133 (三)师德师风建设缺少实质抓手 师德师风属于主观意识上的建设和监督,其客观表现往往较难观察和查摆,在实际工作中一般侧重通过政策及刚性要求的宣传和释读,对师德师风要求的持续提醒以及邀请专家开展专题报告等来进行正向和高线引领。对师德师风底线和负面清单讲反复,反复讲的同时,对于碰触红线的教师进行有限度的惩处。可以说师德师风建设实践中缺乏实质性的、强有力的建设抓手,手段较为单一,多为说教和惩戒,缺乏可接受性和认可度,也因此

17、在实践中,师德师风的宣教被教师认为是没事找事,浪费时间的负担,也正因为如此师德师风一旦出现问题,都是“亡羊补牢,为时晚矣”。师德师风建设尤其是在典型选树过程中,缺少对选树人员的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考察,存在着业务工作突出等同于师德师风过硬的倾向,尤其缺乏对师德师风先进典型从精神层面进行剖析,缺少从其成长发展的心理变迁进行宣传,这进一步弱化了教师在价值观、思想政治素养和职业道德等方面持续精进的必要性,也增加了部分高水平人才对于师德师风的不敏感性和懈怠感。三、课程思政与师德师风融合建设的路径探析 课程思政与师德师风融合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程,要在坚持党全面领导融合建设工作的基础上,探索

18、构建融合建设的体制机制。(一)筑牢阵地,夯实党建业务双融双促 必须坚持党对课程思政与师德师风融合建设的全面领导,学校各级党委和相关部门牵头抓总,严格落实主体责任,增强工作的整体性、协同性、能动性。坚决有力地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课程建设、师德师风工作相关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始终确保融合建设的正确方向。强化和突出党支部的政治属性和政治功能,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坚强战斗堡垒作用,推动党建、师德师风和课程思政建设等业务深度融合。通过专题学习、民主生活会和教育警示等,进一步提高相关主体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把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真正落实到教书育人实际中,践

19、行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二)建章立制,强化立德树人制度保障 成立课程思政与师德师风融合建设委员会,负责融合建设的顶层设计和机制建设。构建校院系三级融合建设组织体系,学校负责宏观政策和相关标准的制定,确定融合建设任务及目标,制定融合建设相关规章制度尤其是评价和奖惩制度;学院结合自身定位和特色,形成课程思政育人矩阵,确定专业的课程思政目标,制订专业课程育人教学规范和评价标准,编制课程思政教学指南,确定符合实际的融合路径和方式方法,构建课程思政与学科专业协同育人机制,形成独具特色的融合建设品牌;各系具体负责组织专业负责人、授课教师围绕本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目标和人才培养愿景,在课程体系的设

20、计、更新和完善以及教学方式的创新提升过程中融入思政、德育内容,形成课程思政案例集,助力教师持续增强育人意识,帮助教师找准育人角度,不断提升教师的育人能力,实现融合工作的落地结果。(三)协同牵引,实现分类分层精准对接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指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高校的思政课、综合素养课、专业课、实践课等,分属不同的学科专业,具有独特的学科专业性、理论性和育人目标,其中思政课程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其理论性、专业性是显性的思政育人手段;但是随着学生特点和现实需求的变化,单一的思政教育

21、模式已经很难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将各类课程以课程思政为覆盖,通过思政内容、德育浸润与课程知识融会贯通,推动育人在其他课程中得到隐性的贯彻,深入的感知就十分必要。同时高校人才培养涉及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不同层次以及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发展阶段,这些不同层次和不同发展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现实需求各不相同,因此在显性和隐性教育协同融汇的过程中,应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根据不同层次、不同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有序递进、有效衔接,统筹推进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134 (四)教学相长,促进教师队伍持续发展 课程思政和师德师风融合建设是一个复杂、开放、动态的生成性系统,不能一蹴而就,更不

22、能闭门造车,需要长期积淀,久久为功,传帮带无疑是一种直接、有效、便捷的方式。通过前辈名师、同辈能手等围绕人才培养体系,对标各专业发展目标、发展特色和趋势,结合学校的办学精神、校园文化和校友事迹等进行课程思政育人元素梳理和挖掘,牵头开展集体备课、集中交流、互学互鉴,有助于传帮带双方更好地找准课程专业知识与各类育人元素之间的关联度、契合度、对接度,将其贯彻到课程体系建设、课程教学设计中。同时通过观摩学习、磨课与诊断并举等可以有效地传承授课经验、育人体会和技巧,能够增强青年教师对育人的理解和认同,引导青年教师增强在课程建设的政治认同、价值塑造和文化认同,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影子式”融合。此外青

23、年教师在现代信息技术、数字化教学等方面的实践也有助于传帮带双方课程教学能力和方式的改进。(五)榜样领航,引导融合建设同向发力 深化先进典型培育、选树、弘扬、激励全链条的示范引领作用,通过选树师德师风先进和课程思政能手等,发掘先进典型对师德师风和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考和成功实践,让教师做有标准、评有依据、学有榜样、干有示范,更好地理解和开展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实现在自然讲授中育人育才。同时通过对贯穿于课堂授课、教学研讨、实验实训、作业论文各环节的课程思政典型案例的整理、研究,形成可复制的经验和成果,建立健全课程思政优质资源共享机制,引领示范和带动辐射课程思政建设,助力教师在课程思政与师德师

24、风融合建设中思想同频、目标同向、行动同步,实现个体先进向群体先进拓展升级。(六)完善激励,健全工作成效评价考核 对课程思政与师德师风融合建设能力进行评价,就是要围绕师德师风、专业水平、教学实绩、育人成效等教师职业行为与责任担当中的核心要素制定导向鲜明的评价体系。通过理念更新、指标重构、技术改进等,加强对课程思政建设的考核,将其作为师德师风考核的主要内容,要求教师拥有能做、善做、乐做课程思政的本领和技能,重点考察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考察教师挖掘课程思政育人元素的能力和水平,以及教学中的表达能力和技巧。建立专职督导队伍,构建校、院、系三级立体交叉的督导机制,形成评价、反馈、引导、提高的个性化督导和

25、教师发展机制,建立健全学校评课程、督导评课堂、教师评达成、学生评成效的多元评价机制,将课程思政建设成效纳入评优评先、晋升晋级和教学奖励,有的放矢地引导教师增强课程思政建设的政治高度、人文情怀和责任担当,引导教师回归初心、聚焦主业、潜心教学、矢志育人。教师是教书育人和言传身教的有机统一体,过硬的师德师风既是教师为人师表的前提,也是教师不懈的价值追求;课堂教学是教师展现学识、思想以及育人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阵地。将课程思政与师德师风从管理机制、培养培训、典型选树、评价考核等方面入手进行融合建设不仅有利于师德师风长效机制的落实、落细,而且有利于引导广大教师持续坚定理想信念

26、、陶冶道德情操、涵养扎实学识、勤修仁爱之心,进而为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夯实基础,为高质量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高水平师资保障。参 考 文 献 1 汪劲松,张炜.推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N.中国教育报,2021-08-30(02).2 李洁,王亮.“课程思政”与高校师德师风建设J.北京教育(德育),2019(2):41-44.3 韦金伶,韦福斌,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21(40):18-20.4 沈壮海.教师思想政治与师德师风关系综论J.教育研究,2022(10):50-56.5 瓦阿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290.

27、135 Exploring the integration pat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ith teachers ethics and standards in college course development JIANG LILI,LU YI,SHI LEI,DAI HAO(School of Aerospa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dian University,Xian Shaanxi 710126,China)Abstract:The fundamental role of collages

28、 is to foster virtue through education,with teachers serving as the primary driving force behind this development.The curriculum constitutes the crucial link and primary channel through which moral character is fostered,while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act as positive factors that drive the co

29、nstruction of curriculum.Furthermore,teachers ethics and standards serve as the fundamental guarantee that enables them to act as role models.In recent years,significant advancements have been made in the development of college curriculum ideology,politics,and teacher ethics,thanks to the implementa

30、tion of the three-dimensional teacher development system.However,there remain numerous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issues that require in-depth exploration and resolution.Among these,understand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se elements is of paramount importance.This paper delves into the significanc

31、e of both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teacher ethics,analyzing the interconnections between them and the challenges that arise during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Additionally,it explores several approaches to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inking with the ethical standards of teachers in the colle

32、ge curriculum.Key words: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Teachers Ethnics and Standards;Integration 本文推荐专家本文推荐专家:王珏,西安交通大学王珏,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外国哲学、比较哲学、应用伦理学,教授,研究方向:外国哲学、比较哲学、应用伦理学。史少博,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史少博,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研究方向:领导哲学研究领导哲学研究,中国哲学、周易中国哲学、周易研究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等。等。136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