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共同富裕视域下乡村文化共同体建设的困境与路径.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562076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1.0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共同富裕视域下乡村文化共同体建设的困境与路径.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共同富裕视域下乡村文化共同体建设的困境与路径.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共同富裕视域下乡村文化共同体建设的困境与路径.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第2 4卷第2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 o l.2 4 N o.22 0 2 4年3月J o u r n a l o fN o r t h w e s tA&FU n i v e r s i t y(S o c i a lS c i e n c eE d i t i o n)M a r.2 0 2 4共同富裕视域下乡村文化共同体建设的困境与路径赵志业,张丹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三农”理论研究中心,陕西 杨凌 7 1 2 1 0 0)摘 要:共同富裕为乡村文化共同体建设提供价值指引,乡村文化共同体建设为共同富裕创造支撑条件。共同富裕视域下乡村文化共同

2、体建设呈现多元主体参与欠缺、联结平台发展孱弱以及相关机制供给不足等问题,可从深入开展科学有效的乡村文化认同教育、优化开发多元多样的乡村文化载体以及建立健全系统长效的乡村文化发展机制等方面探索乡村文化共同体建设的实践进路,促进乡村文化共同体的纵深发展,为推进共同富裕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关键词:共同富裕;乡村文化共同体;现实困境;实践进路中图分类号:F 3 2 3.8 9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 0 0 9-9 1 0 7(2 0 2 4)0 2-0 0 6 2-0 7 收稿日期:2 0 2 3-0 8-0 4 D O I:1 0.1 3 9 6 8/j.c n k i.1 0 0 9-9 1

3、 0 7.2 0 2 4.0 2.0 7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 3 B K S 1 7 7)作者简介:赵志业,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三农”理论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乡村文化治理、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学。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扎实推进共同富裕”1。农民农村的共同富裕是整个社会共同富裕的基础,且目前我国“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2这就需要进行乡村文化共同体建设,从实践层面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当前学术界关于乡村文化共同体建设的研

4、究,在价值意蕴、基本内涵和实践路径等方面已经取得一些成果。有学者从回应农民文化认同的内生需求以及乡村文化振兴的现实需要等维度探究其时代价值3-4,有学者从强地域性、共同的生产生活经历和相同或相似的文化价值体系等维度阐释其丰富内涵5,有学者从发挥乡村文化振兴的带动作用以及加强基层传播阵地建设等方面探寻实践策略6-7。现有研究从不同层面对乡村文化共同体建设的相关问题有所涉及,但大多数是从乡村振兴和乡村治理等角度进行研究,鲜有以共同富裕为视域对乡村文化共同体建设进行系统论述的成果,尤其是对共同富裕与乡村文化共同体建设耦合关系的学理剖析、共同富裕视域下乡村文化共同体建设现实困境的系统梳理以及与实现共同

5、富裕更具关联性和适用性的乡村文化共同体建设实践进路的深入探讨尚显薄弱。基于此,本文从逻辑关系分析、现实困境梳理和实践进路探讨三个方面对共同富裕视域下乡村文化共同体建设问题进行系统深入研究,以期为其扎实推进提供理论启示和实践指导。一、共同富裕与乡村文化共同体建设的耦合关系共同富裕作为新时代历史方位下党和国家明确提出的远景目标,是一个极具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概念。共同富裕的实现必然离不开各行各业作为行动共同体的努力。长期以来,中国传统农村客观存在着诸如以血缘、地缘、业缘等为联结纽带的小共同体,因受小农经济传统观念以及现代化进程中某些消极观念影响,其思想和行为并没有一致地导向共同富裕。在新时代历史方

6、位下,乡村共同体建设必然要与共同富裕深度契合,才能实现自身发展,继而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事业的纵深发展。乡村文化共同体作为建立在文化认同基础上的一种精神共同体,在更深层次上发挥着文化联结功能,是联结乡村各类共同体的精神纽带。在新时代背景下,共同富裕和乡村文化共同体建设之间有着紧密的逻辑关系,这种逻辑关系具体表现为:一方面,共同富裕的价值目标为乡村文化共同体建设提供内在引领,进而促使其不断深化发展;另一方面,通过乡村文化共同体建设激发农民的发展活力,可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动力。(一)共同富裕为乡村文化共同体建设提供价值指引共同富裕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对发展价值的追求,农民农村的共同富裕即是农村社会发展的

7、价值目标。作为价值目标,共同富裕指引着“乡村文化共同体如何建设”,即为乡村文化共同体建设提供价值指引。1.共同富裕的全民性要求乡村文化共同体建设必须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引导全体农民共建共享。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8该论述既指明了共同富裕的受益对象是全体人民,同时也揭示出共同富裕的推动力量也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是等、靠、要可以实现的,而是要依靠广大农民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性继而不懈奋斗才能实现,这就启示乡村文化共同体建设要紧紧依靠广大农民,组织并引导各个层面农民主体有序参与,充分挖掘并发挥全体农民的内生动力,进而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2.共同富裕的全面性要求乡村文

8、化共同体建设关注物质与精神的协调一致。社会主义社会共同富裕目标所指向的是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足相一致,这就需要农民“人的现代化”与农业“物的现代化”同时受到关注。如果没有精神富足的协同共进,单纯的物质性追求会造就排他性的社会紧张等问题。立足于当前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村经济实力普遍增强、温饱问题业已基本解决的实际状况,依托党和政府近年来的乡村振兴战略,农村社会更应积极进行乡村文化共同体建设,促进农民精神的富足,实现“口袋”富裕和“脑袋”富足的同步发展。3.共同富裕的渐进性要求乡村文化共同体建设积极寻求外部支持。共同富裕的实现是一个涉及建设过程、行为设计和制度建构等方面的长期、复杂且艰辛的过程,必然

9、需要依靠全体农民的主体性内生动力作为支撑,但是也需要完备的外部支持系统作为外源性动力保障。这就启示乡村文化共同体建设在坚持农民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应积极寻求一切有益的外部支持力量,为乡村文化共同体的良性运行、机能发挥和功能拓展等提供帮助与支持。(二)乡村文化共同体建设为共同富裕创造精神支撑乡村文化共同体建设是新时代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重要着力点。当前,我国已进入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但“城乡之间、农村不同群体和不同地区之间存在明显差距”9,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凸显。而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实现必然需要作为实践主体的农民的共同参与。立足于共同富裕的远景目标进行乡村文化共同体

10、建设,充分挖掘并激发全体农民在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内生动力,使其转化为推进共同富裕的精神力量,即是在实践层面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1.乡村文化共同体建设为推进共同富裕凝聚“共同”意志。乡村文化共同体是乡村经济共同体、治理共同体等乡村发展共同体得以形成并维系自身发展的精神纽带,其实质是建立在文化认同基础上的一种精神共同体。随着社会的深刻转型和流动加剧,农村社会的开放性、多元性和流动性也日益增强,人际关系呈现出松散且趋利的趋势、农民群体精神归属缺乏或迷茫等问题动摇着乡村文化共同体的思想根基。进行乡村文化共同体建设,即是在农民群体中明确共同的价值追求,使主流文化和乡土文化融合发

11、展,发挥文化的价值引导和整合功能,为乡村经济共同体、治理共同体等提供必需的文化基础,为共同富裕的实现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持。36 第2期 赵志业,等:共同富裕视域下乡村文化共同体建设的困境与路径2.乡村文化共同体建设为推进共同富裕积累“富裕”成分。共同富裕作为涉及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文化领域、社会领域和生态领域等多个方面的综合系统,乡村文化共同体建设对其每一方面的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农民群众是促进共同富裕的生力军,进行乡村文化共同体建设,即是要增强作为共同富裕实践主体的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激发其内生发展能力,形成源源不断的文化活力,进而在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提高、乡村文化繁荣、治理效能

12、提升和公平环境营造等方面发挥正向的促进作用。二、共同富裕视域下乡村文化共同体建设的现实困境当前在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乡村振兴以及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实践中,乡村文化共同体一直发挥着积极作用。新时代新征程,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对乡村文化共同体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但同时我国乡村社会中各类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也日益凸显,乡村文化共同体建设显现出不能适应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要求的现实困境,主要表现为多元主体参与欠缺、联结平台发展孱弱以及相关机制供给不足等方面。(一)多元主体参与欠缺共同富裕的全民性要求乡村文化共同体建设充分整合内生型文化主体和外嵌型文化主体的多方力量,促进其合力作用的进一步发挥,以促进共同富

13、裕目标的实现。然而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农民的流动性、离散化和原子化加剧了乡村社会的力量联接与整合困境。加之我国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整体发展缓慢,难以充分满足各类主体和各方力量的利益需求。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乡村文化共同体建设呈现出多元主体参与欠缺的现实境遇。1.内生型文化主体的力量匮乏。乡村文化共同体建设的主力军始终是广大农民,这是乡村文化共同体建设不可或缺的应然主体。而城镇化、工业化、现代化的发展,在不断推动乡村社会整体进步的同时,也造成了作为内生型文化主体的广大农村人口的单向度和不平衡流动。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 0 2 2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 数据显示,2 0 2 2年全国农民工总

14、量2 95 6 2万人,与上年相比,总量继续增长,农民工平均年龄为4 2.3岁,4 0岁及以下农民工所占比重为4 7.0%1 0。随着乡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乡村文化人才的数量与素质双不足的问题更加突出,难以满足乡村文化共同体建设和共同富裕的要求。2.外嵌型文化主体的积极性普遍不高。在我国乡村振兴实践中,以支农骨干为代表的各类乡村建设者作为外嵌型文化主体不同程度参与其中,他们是乡村文化共同体建设不可或缺的参与主体。但从当前我国乡村发展现实状况来看,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突出存在,“重经济、轻文化”的倾向未得到根本扭转1 1,造成诸如参与平台和机制建设不完善、政策执行不到位、

15、支持力度不足、基础条件落后等客观现象,挫伤了来源于政府或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间组织等各类乡村建设者的参与积极性。加之,作为外嵌型文化主体,囿于其对乡村社会本身相对较弱的文化认同,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其投身乡村文化共同体建设的积极性。(二)乡村文化共同体建设的联结平台发展孱弱共同富裕的全面性要求乡村文化共同体建设要深入发展实体型文化联结平台和数字型文化联结平台,依托具有多样化形式和充满时代性内容的文化联结平台,有效凝聚乡村各方主体和各类力量的精神共识,以促进精神富足和物质富有的协同实现。反观当前乡村文化共同体建设的现实状况,其联结平台发展孱弱。1.实体型文化联结平台较为薄弱。经过长期的积累与

16、发展,尤其是近年来在党和国家各项文化惠民政策的支持下,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形成了类型多样的实体型文化联结平台,主要包括村史陈列馆、农家书屋、乡村文化站、文化礼堂、文化广场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在乡村文化共同体建设中发挥着应有的文化联结作用。但是,由于受传统发展模式的惯性和城乡资源配置的不均衡等因素影响,我国乡村实体型文化联结平台在建设中存在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比如,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诸如村史陈列馆陈旧简陋、农家书屋藏书寥寥无几、乡村文化站数量稀少等“悬浮化”“空心化”问题,难以满足乡村文化共同体建设的现实需求。46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 4卷2.数字型文化联结平台整体落后。数

17、字技术消解了文化传播的时空壁垒,拓宽了乡村文化的传播途径,依托数字型文化联结平台并积极搭建不同地域、不同村落的数字型文化联结子平台和数字型文化联结联合平台,是数字化时代保障乡村文化共同体高质量发展的应然途径。近年来,广大农村地区数字型文化联结平台建设在公共数字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文化资源挖掘、数字平台应用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很好地传承和传播了当地文化资源,也增强了乡村文化认同。但是,就目前乡村数字型文化联结平台的实际状况而言,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仍然相对落后,比如,信息网络平台、通信设备等基础条件较差,部分山区尚未建设相关设施或不能及时更新公共文化平台1 2;在服务供给方面品质较低,比如,部分地

18、区对于乡村文化信息的数字转化仅局限于表面,而未深入到其背后的起源背景、发展演变和人文精神等,提供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存在重复性高、差异性低、个性化差等问题;在管理方面粗放甚至缺位,缺少必要的管理和定期的维护等。(三)乡村文化共同体建设的相关机制供给不足共同富裕的渐进性要求乡村文化共同体建设要不断完善相关机制供给,为乡村文化共同体建设的顺利推进和共同富裕的逐步实现提供完备的机制保障。但是,当前乡村文化共同体建设中,机制供给不足制约着乡村文化共同体的深入发展和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1.党建引领机制不健全。村级党组织在乡村文化共同体建设中发挥着引领作用,主要承担着方向把控和力量协调等责任。当前,部分

19、乡村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文化共同体建设方面的引领作用不强,不利于其工作的推进。具体而言,一方面,对乡村文化共同体建设的方向把控不严。比如,没有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适宜的整体规划和建设准则,忽视乡村文化共同体发展的规律性和特殊性,而致力于对与本地区关联不大甚至毫无关联的其他商业化项目的过度开发;另一方面,对乡村文化共同体建设多方力量的动员不足。乡村文化共同体建设是除全体村民外还包括乡村退休干部、返乡创业农民以及外来支农骨干等多方力量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而部分基层党员干部受制于自身片面城市化和政绩化等思维局限,在组织和动员这些有生力量方面的积极性欠缺。2.乡村文化共同体建设的资源保障机制不完善。物质

20、资源和制度资源是推进乡村文化共同体建设工作的重要支撑。在物质资源方面,受商业化的冲击,传统的乡村文化资源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现代的乡村文化资源也没有被充分运用,日趋离散化、原子化、个体化的农民与乡村之间缺乏联动与配合,乡村文化共同体建设资源配置涣散,在乡村文化共同体建设资源的运营和维护方面普遍存在着经费不足的现象。在制度资源方面,乡村文化共同体建设的管理制度和服务制度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如乡村文化管理链条存在着上紧下松、上强下弱等现象1 3,制约着管理效用的发挥。部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日常运行缺乏有效监管,使得文化机构形同虚设。三、共同富裕视域下乡村文化共同体建设的推进路径共同富裕对乡村文化共

21、同体建设的要求与乡村文化共同体建设的现实样态之间的张力对乡村文化共同体建设提出了努力的方向。新时代新征程,要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乡村文化共同体建设可从激发主体动力、丰富依托支撑以及优化供给体系三个方面探寻乡村文化共同体建设的实践进路。(一)深入开展科学有效的乡村文化认同教育,激发乡村文化共同体建设的主体动力乡村文化认同是催生乡村文化共同体主体性发挥的必要条件。乡村文化共同体建设的目标是推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实现,而共同富裕不仅强调人人享有,也内在地要求人人参与、人人尽力。长期以来,在市场化、城镇化、信息化等因素综合作用下,我国乡村社会出现了乡村文明日趋衰败,乡村文化被边缘化、农民文化认同度和参与

22、度不断降低等状况1 4,乡村文化共同体趋于离散。要想凝心聚力实现共同富裕,需要积极开展乡村文化认同教育。乡村文化认同是农民与乡村文化之间互动的结果,始于农民对乡村文化的认知和56 第2期 赵志业,等:共同富裕视域下乡村文化共同体建设的困境与路径了解,在此基础上构建心理情感的归属,进而转化为外显的文化行为。进行乡村文化认同教育,可以从增强农民理性文化认知、唤起农民文化情感共鸣以及促进农民文化行为转化三个方面着手,进行乡村文化价值和意义的诠释和传播,强化其身份感、责任感和使命感。1.深入开展乡村文化教育,增强农民理性文化认知。乡村文化认同危机多产生于对乡村文化的贬低和对他者文化的理想化想象。一方面

23、,开展乡村文化教育,要以优秀传统乡土文化的具体化和生动化诠释、传播为基础,对农民的文化认知进行教化和调节。优秀传统乡土文化作为具有丰富理论内涵和实践特色的知识性存在,是乡村得天独厚的重要资源和智慧,也是农民乡土记忆和乡愁情感的重要依托,其对乡村文化教育和农民文化认知体系的重塑具有重要引导和浸染作用。对优秀传统乡土文化进行具体化和生动化的诠释、传播,主要可借助于乡村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展开。在这个过程中,应注意对优秀传统乡土文化内蕴的和合思想、奋斗精神、天人合一的整体主义自然观等正向价值理念进行具体化和生动化的诠释、传播。此外,还应注意对现代化进程中乡村社会客观存在的,诸如城市文化、现代

24、文化、域外文化等典型性文化进行大众化解读,培育农民文化反思和吸纳能力。伴随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乡村文明被现代文明裹挟、席卷,加之媒体和舆论的引导,使得乡村往往被城市现代文明的价值所主导,造成乡村文化认同困境。教化和调节农民的文化认知,既要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乡土文化,也要对城市文化、现代文化、域外文化等进行大众化解读,帮助农民在全方位比较中更深刻地理解原有的乡村文化和进入的外部文化之间的冲突,辩证地认识乡村文化的丰富内蕴和时代价值以及局限和不足等,进而形成理性文化认知。另一方面,要整合各类型人才资源,引导农民的文化认知。在具有传统“熟人社会”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的乡村中,面对趋于原子化、个体化的农民

25、,乡土文化骨干和乡贤群体等人才力量在凝聚农民集体意识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要大力建设乡土文化人才队伍,整合各类型人才资源,发挥乡土文化骨干的组织作用、乡贤群体的文化榜样作用,引导农民的文化认知。2.大力发展乡村文化事业,唤起农民文化情感共鸣。文化参与是构建乡村文化认同的重要方式。引导农民积极参与文化事业,需要在开放性思维中探寻乡村文化的现代表达,创办具有影响力、感召力、时代性和多样化的乡村文化活动,比如开展民俗文化活动、发展传统文化等,引导农民在亲身参与的过程中触发心灵共振,激发情感共鸣,塑造乡村文化认同。此外,还要注意把乡村文化事业发展和乡村产业发展相融合。乡村产业发展是共同富裕的前

26、提和基础,而独特的乡村文化是乡村产业发展的源头活水,可以给予其强大的发展动能和实际效益。将乡村产业的社会效益置于首位,以文化创意为手段、以产业融合为路径,大力发展具有公益性和普惠性的乡村文化产业,有益于增强农民的文化情感共鸣。3.积极进行乡风文明建设,促进农民文化行为转化。提升农民文化认同,要注重良好乡风的约束与引导作用,多措并举厚植共同富裕的文化土壤。既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乡风文明建设,引导农民的思想和行为,夯实乡村文化认同价值根基;还要常规化开展农村道德建设活动,树立道德模范、深化德治氛围,培养其文明理性的生产生活方式,弱化并逐渐消除各种腐朽、落后的道德观念,塑造农民文化认同。(

27、二)优化开发多元多样的乡村文化载体,丰富乡村文化共同体建设的依托支撑乡村文化共同体作为乡村社会的一种文化性联结,其在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方面作用的实现必然要依托一定文化载体的运转。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二二三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 文件明确指出:“深化农村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县级融媒体中心等建设,支持乡村自办群众性文化活动”1 5。当前,进行乡村文化共同体建设,需要进一步优化和开发多元多样的乡村文化载体,实现乡村文化载体的增量提质,保障乡村文化共同体交流有空间、传播有渠道,帮助乡村文化共同体更高效地发挥自身的文化作用,推进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的全面实现。一方面,

28、要优化乡村文化载体的内容供给,提升乡村文化平台影响力。当前,乡村文化平台供给内容质量不高是制约其发展的主要症结。为了提高乡村文化平台的辐射力与影响力,乡村文化平台建设应着力于66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 4卷进一步优化内容供给。首先,应进一步拓宽发展思路,可主动结合各乡村地区的文化特色,在广泛征求农民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打造契合当地“乡土本色”的个性化文娱活动,并定期开展高质量的乡村文化活动,在更贴合地呈现出本地人文特色的同时也能更好地满足农民的差异化需求。比如,浙江结合本地实际,以“文化礼堂、精神家园”为主题分批建设的农村文化礼堂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即是优质的乡村文化载体。其

29、次,要大力建设数字乡村,拓展乡村文化虚拟空间。在当前数字经济时代,乡村文化的呈现方式得以转型,数字化的乡村文化可以被更便捷、高效地呈现于微博、微信、手机A p p等虚拟平台之上,极大拓展了乡村文化虚拟空间载体。这就需要在进一步加强乡村社会网络传播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深入推进乡村文化资源数字化转型。如建设“数字文物资源库”“数字文化博物馆”等乡村文化数字载体,把乡村器物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转化为数字化资源,通过具象且直观的方式打造乡村文化共同体的立体化传播矩阵,赋能共同富裕。(三)建立健全系统长效的乡村文化发展机制,优化乡村文化共同体建设的供给体系乡村文化共同体作为一种以共同富裕信念和准则为内

30、核的组织形式,必然要求系统长效的乡村文化发展机制的引导、约束和保障,以实现自身的长久发展。这就需要健全多元主体协同管理机制、完善多元投入保障机制、建立多方联动激励机制,以机制建设推进乡村文化共同体建设,厚植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文化基础。1.健全乡村文化共同体建设的多元主体协同管理机制。一方面,要坚持党管文化原则,基层各级党委要明确自身所承担的责任,引领乡村文化共同体沿着正确轨道发展。同时,基层各级党委还要贯彻服务理念,积极制定和完善配套的政策和制度以推进乡村文化共同体建设。另一方面,要坚持统筹规划,创新管理机制。要把乡村文化共同体建设纳入乡村经济社会与农民全面发展的整体规划之中,建立专门的乡村文

31、化组织,并健全相关管理机制,把农民组织起来自我服务。2.完善乡村文化共同体建设的多元投入保障机制。乡村文化共同体建设是一项涉及多方力量的复杂工程,需要整合分散在政府、市场和社会中的文化资源,把更多的文化资源和服务引向乡村。一方面,要强化财政保障。科学、合理地制定财政投入预算,并建立专项资金,为乡村文化共同体建设提供充足的财政资金。同时,建立公益资金吸纳机制,通过社会募集、建立基金等方式筹集更广泛的支持力量。另一方面,探索完善相关文化制度。依托共同富裕发展战略,加强相关文化制度建设,建立用于信息公开、矛盾解决、乡风维护以及严重失德和违规现象治理等方面的常规性的文化制度,促进乡村文化共同体正常运行

32、。3.健全乡村文化共同体建设的多方联动激励机制。这主要包括物质激励机制、荣誉激励机制以及发展激励机制三个方面。一是建立适度的物质激励机制。物质激励是最基本、最直观的激励手段,对在乡村文化共同体建设中有突出贡献的人给予额外物质奖励,可以激发、鼓励其行为继续发展。比如,出台关于文化人才回乡的奖补政策,通过实际物质激励加快人才向乡村聚集,通过人才集聚提升乡村文化共同体建设水平。二是建立荣誉激励机制。比如,设定多种形式的荣誉称号、定期开展文化建设先进评比活动并择优报道。荣誉激励可以催生精神满足,提升成就感和责任感。同时,通过荣誉激励还可以营造崇尚先进的良好氛围,影响更多的社会成员参与乡村文化共同体建设

33、之中。三是建立发展激励机制。发展激励作为一种更深层的激励方式,相对而言,可以满足高层次核心人才的需要,在乡村文化共同体建设中发挥良好作用。如为业务能力突出、思想政治素质过硬的乡村文化共同体建设人才提供更具挑战性的工作岗位和优先提拔的晋升渠道,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四、结 语共同富裕为乡村文化共同体建设提供价值指引,乡村文化共同体建设为共同富裕创造支撑条件。针对76 第2期 赵志业,等:共同富裕视域下乡村文化共同体建设的困境与路径当前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新阶段,乡村文化共同体建设在助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过程中显现出的诸如多元主体参与欠缺、联结平台发展孱弱、相关机制供给不足等问题,提出可从激发

34、主体动力、丰富依托支撑以及优化供给体系三个方面探寻乡村文化共同体建设的实践进路。通过多方面路径的有效配合,达到乡村文化共同体建设助力共同富裕的强力援助目的。参考文献: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2 2:4 6.2 习近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J.求是,2 0 2 1(2 0):4-8.3 喻晓社,喻洋.重塑村落文化共同体: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线上传播的价值与路径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 0 2 2(0 3):9 3-1 0 0.4 王家合,杨倩文,杨德燕.以政府购买

35、助推乡村文化振兴共同体建设J.中国行政管理,2 0 2 3(0 5):1 4 9-1 5 1.5 梁红泉.农村文化共同体的建构与农村现代化的推进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 0 1 7(0 5):7 8-8 2.6 卢云峰,陈红宇.乡村文化振兴与共同体重建:基于浙江省诸暨市的案例分析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 0 2 2(0 3):2 0 5-2 1 4.7 高晓瑜.在场连接共情:县级融媒体重构乡村共同体路径研究J.青年记者,2 0 2 2(2 4):7 8-8 0.8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 0 2 2:1 4 2.9 叶兴庆.以提高乡村

36、振兴的包容性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J.中国农村经济,2 0 2 2(0 2):2-1 4.1 0 2 0 2 2年 农 民 工 监 测 调 查 报 告 E B/O L.(2 0 2 3-0 4-2 7)2 0 2 3-0 5-0 8.h t t p:/ww w.s t a t s.g o v.c n/s j/z x f b/2 0 2 3 0 4/t 2 0 2 3 0 4 2 7_1 9 3 9 1 2 4.h t m l.1 1 王冰丽,武艳敏.共同富裕视域下乡村治理能力提升的制约因素与破解路径J.贵州社会科学,2 0 2 2(0 9):1 6 0-1 6 8.1 2 孙宁,瞿阳,冯献,等.

37、数字乡村建设背景下对乡村文化振兴发展的思考J.中国农学通报,2 0 2 1(2 6):1 5 9-1 6 4.1 3 徐小洲.重塑发展模式:共同富裕进程中乡村文化振兴战略构想 基于浙江山区1 4县乡村文化实地调研的分析J.浙江社会科学,2 0 2 3(0 2):7 4-8 3.1 4 霍军亮.乡村振兴战略下重塑农民主体性的多重逻辑 以山东省L村的实践为例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0 2 2,2 2(0 3):1-1 0.1 5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二二三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 0 2 3-0 2-1 4(0 1).T h eD i l e m m

38、aa n dP a t ho fR u r a lC u l t u r a lC o m m u n i t yC o n s t r u c t i o nF r o mt h eP e r s p e c t i v e o fC o m m o nP r o s p e r i t yZ HA OZ h i y e,Z HA N GD a n y a n g(S c h o o l o fM a r x i s m/T h e o r e t i c a lR e s e a r c hC e n t e r o fM a r x i s t“A g r i c u l t u r e

39、,R u r a lA r e a s a n dP e a s a n t s”,N o r t h w e s tA&FU n i v e r s i t y,Y a n g l i n g,S h a a n x i 7 1 2 1 0 0,C h i n a)A b s t r a c t:C o mm o np r o s p e r i t y i n t e r p r e t s t h e v a l u e p u r s u i t o f t h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 r u r a l c u l t u r a l c o mm

40、u n i t i e s,a n dt h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 r u r a l c u l t u r a l c o mm u n i t i e sr e f l e c t s t h e i n h e r e n t r e q u i r e m e n t so f c o mm o np r o s p e r i t y.F r o mt h ep e r s p e c t i v eo f c o mm o np r o s p e r i t y,t h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 r u r a

41、 l c u l t u r a l c o mm u n i t i e s p r e s e n t s p r o b l e m s s u c ha s i n s u f f i-c i e n tp a r t i c i p a t i o no fm u l t i p l e s u b j e c t s,w e a k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c o n n e c t i n gp l a t f o r m s,a n d i n s u f f i c i e n t s u p p l yo f r e l a t e dm e c

42、h a n i s m s.T h ep r a c t i c a l a p p r o a c ht o t h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 r u r a l c u l t u r a l c o mm u n i t i e s c a nb e e x p l o r e d f r o mt h e a s-p e c t so f d e e p e n i n g s c i e n t i f i c a n d e f f e c t i v e r u r a l c u l t u r a l i d e n t i t y e d u

43、 c a t i o n,o p t i m i z i n g 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d i v e r s e r u-r a l c u l t u r a l c a r r i e r s,a n de s t a b l i s h i n ga s o u n da n ds y s t e m a t i c l o n g-t e r mr u r a l c u l t u r a lm e c h a n i s m,s oa s t op r o m o t et h e i n-d e p t hd e v e l o p m

44、 e n t o f r u r a l c u l t u r a l c o mm u n i t i e sa n dp r o v i d es t r o n gs p i r i t u a l s t r e n g t hf o rp r o m o t i n gc o m-m o np r o s p e r i t y.K e y w o r d s:c o mm o np r o s p e r i t y;r u r a l c u l t u r a l c o mm u n i t y;r e a l i s t i cd i l e mm a;i m p l e m e n t a t i o np a t h(责任编辑:张洁)86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 4卷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