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Advances in Psychology 心理学进展心理学进展,2024,14(3),149-159 Published Online March 2024 in Hans.https:/www.hanspub.org/journal/ap https:/doi.org/10.12677/ap.2024.143144 文章引用文章引用:庞林寒(2024).儿童虐待的研究综述.心理学进展,14(3),149-159.DOI:10.12677/ap.2024.143144 儿童虐待的研究综述儿童虐待的研究综述 庞林寒庞林寒 犍为县南门小学,四川 乐山 收稿日期:2023年12月14日;录用日期
2、:2024年3月7日;发布日期:2024年3月20日 摘摘 要要 儿童虐待是一个全球的问题,也是多年来社会持续关注的热点话题。在不同的文化和背景下,儿童在历儿童虐待是一个全球的问题,也是多年来社会持续关注的热点话题。在不同的文化和背景下,儿童在历史上都曾是作为附属品的存在,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儿童的权益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儿童虐待的史上都曾是作为附属品的存在,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儿童的权益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儿童虐待的事件仍然屡见不鲜。儿童虐待分为躯体虐待、心理虐待、性虐待和忽视这几个方面。本文从核心概念界事件仍然屡见不鲜。儿童虐待分为躯体虐待、心理虐待、性虐待和忽视这几个方面。本文从核心
3、概念界定、虐待产生的原因、影响以及应对措施几个方面对当前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定、虐待产生的原因、影响以及应对措施几个方面对当前该领域的研究进展作作探讨。探讨。关键词关键词 儿童虐待儿童虐待,躯体虐待躯体虐待,心理虐待心理虐待,性虐待性虐待,儿童忽视儿童忽视,心理健康心理健康 A Review of Research on Child Abuse Linhan Pang Qianwei County Nanmen Primary School,Leshan Sichuan Received:Dec.14th,2023;accepted:Mar.7th,2024;published:Mar.20th,
4、2024 Abstract Child abuse is a global issue and has been a focal point of social attention for many years.In vari-ous cultures and backgrounds,children have historically been treated as secondary entities.In recent years,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there has been an increasing emphasis on childr
5、ens rights;however,incidents of child abuse continue to be prevalent.Child abuse encompasses as-pects such as physical abuse,psychological abuse,sexual abuse,and neglect.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urrent research progress in this field,covering core concept definitions,the causes of abuse,its impacts,
6、and coping measures.Keywords Child Abuse,Physical Abuse,Psychological Abuse,Sexual Abuse,Child Neglect,Mental Health 庞林寒 DOI:10.12677/ap.2024.143144 150 心理学进展 Copyright 2024 by author(s)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CC BY 4
7、.0).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1.引言引言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在全球范围内的研究统计表明,每 1000 人中就有 127 人在童年受到过性虐待(通常情况下,女童遭遇性虐待的概率高出男童的两到三倍)、226 人遭受过身体虐待、363 人遭受过心理虐待(Gallo et al.,2018;Butchart&Kahane,2006)。根据美国卫生和人类服务部、儿童和家庭管理局、儿童、青年和家庭管理局于 2015 年的调查表明,有 8.8%至 9.2%的美国儿童是躯体虐待的受害者,大约 32%的加拿大成年人在自评量表中表明自己在儿童期至少经历
8、过一次虐待(Herschell et al.,2020)。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社会和家庭的急速变化都导致日本各地受虐待的儿童人数不断增加(Ikeda,1995)。然而,被报道的案件只是冰山一角,许多案件都被忽视,2019 年度的儿童虐待案件处理数为 193,780 件,较 2018 年度增加了 33,942 件,增幅高达 21.2%,为有统计以来的最高值(Bross&Krugman,2020)。在经济不发达的国家,儿童虐待的现象似乎更严重,南非于 1996 年的前六个月,披露了 19,805 起虐待儿童的罪行,其中 7968 起涉及性虐待,约占儿童虐待案件的 40%(Madu,2003)。根
9、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巴西于 2019 年针对 15 至 19 岁男孩的凶杀率占全国谋杀率的 58.3%,每 100,000 名女童中被杀死的比例为 4.8%(Williams et al.,2020)。我国的儿童虐待数据现状更是不容小觑,长久以来,许多家长都存在“棍棒底下出孝子”的理念,模糊教育和躯体虐待的界限,另外我国还存在着大量的留守儿童、流动儿童等群体,其特殊环境是儿童虐待发生的温床(万国威,2019)。根据万国威于 2019 年的调查结论显示,在我国中西部地区,躯体虐待、性虐待、情绪虐待和儿童忽视的发生比率比例分别为 58.4%,6.1%,69.6%和 50.6%。由此可见,全球的儿
10、童虐待现象需要被重视。2.核心概念的界定核心概念的界定 2.1.儿童虐待的定义儿童虐待的定义 根据 Lachman(1996)的阐述,虐待儿童的定义是非常困难并且存在争议的,不同的文化背景对儿童虐待的态度差别很大,例如,人们对儿童躯体虐待和对其纪律管教之间的区别是模糊的。在古代,儿童被父母认为是一个可以出售、购买和交换的经济单位,父亲可以自由地将儿子或女儿作为偿还债务的抵押(Ikeda,1995)。到了现代,许多家庭仍然认为虐待儿童是家庭内部“私人”的事情,也有许多家长认为儿童是自己的私有物品,可以任由自己的支配,并且不认为对心理虐待是一种伤害(Madu,2003;Kelley,1996)。一
11、种文化认为可以接受的做法在另一种文化中可被视为滥用或忽视,例如,许多非洲家庭仍然认为儿童是父母“私人的财产”,父母可以任意处置自己的后代(Madu,2003)。然而,虽然文化对虐待和忽视儿童的定义各不相同,但每个群体都有标准来衡量哪些行为是属于虐待儿童。Garbarino(1992,1995)的生态模式理论强调了社会文化因素在研究虐待儿童问题中的重要性,这些模式突出了个人、家庭、社会和文化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有三个主要的理论模型来解释儿童虐待:心理病理学、社会学和生态学(Roscoe,Callahan,&Peterson,1985)。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对儿童虐待的定义,虐待儿童和青少年,也称
12、为对儿童的忽视虐待和忽视,包括对儿童的一切形式的身体和情感虐待、性虐待、忽视和剥削,从而对儿童的健康、发展或尊严造成实际或潜在的伤害(Butchart&Kahane,2006)。根据美国卫生和人类服务部 2011 年对儿童虐待的解释,它被定义为父母或监护人的作为或不作为(虐待Open AccessOpen Access庞林寒 DOI:10.12677/ap.2024.143144 151 心理学进展 或忽视),从而增加对儿童各方面的伤害、死亡或其它潜在风险。儿童虐待的受害者在包括认知功能、人际关系、身体健康、行为问题以及大脑发育不良在内的许多发展领域面临更大的直接和长期的负面影响风险(Meie
13、rs et al.,2020)。2.2.儿童虐待的分类儿童虐待的分类 非洲防止和保护儿童免受虐待和忽视机构将虐待儿童定义为:危害儿童身体,健康,情感,道德和教育福利的有意,无意或可能是善意的行为,这些行为在道德上是社会所不能接受的,会危及儿童的福利,尽管儿童可能不认为这些行为是对他们的虐待(Madu,2003)。1981 年,国际儿童福利联盟(IUCW,1981)界定了虐待儿童的概念,有以下四点:家庭成员对儿童的虐待或忽视;各类社会机构中的疏忽;在家庭外对儿童的剥削;其它问题。国际儿童福利联盟(IUCW)将家庭中的忽视或虐待分为四种类型:躯体虐待(Physical Abuse),源于受虐儿童的
14、生理综合症;忽视(Neglect);性虐待(Sexual Abuse);心理或情感虐待(Emotional Abuse)。根据以往的研究,可以大致将儿童虐待分为以下几类:第一,躯体虐待,躯体虐待的定义因国家而异,包括儿童在遭遇躯体虐待后,受到伤害的严重程度,美国儿童创伤应激网络系统(NCTSN)对身体虐待的广义定义是,当儿童的监护人实施导致儿童身体受到伤害的行为时,身体虐待随即发生(Black et al.,2001;Zolotor et al.,2008)。第二,儿童忽视,是指父母、学校、同龄人、政府和文化社区剥夺儿童的基本权利和需要,表现为对儿童的不作为或实施冷漠行为(Ebigbo,198
15、9)。儿童忽视涵盖了儿童逆境的不同领域,如监督质量差、食物供应不足、受教育程度匮乏和缺乏必要的医疗照顾(Mulder et al.,2018)。通常,忽视是指对儿童健康发展所必需的照料行为的疏忽,而其他形式的虐待通常与对儿童的有害行为高度相关(Mennen et al.,2010)。根据多年的研究和总结,不同的研究人员提出了多种类型和亚型的儿童忽视,一般将儿童忽视分类为:身体忽视、情感忽视、医疗忽视、心理健康忽视、教育忽视(Erickson&Egeland,2002)、认知忽视(Slack et al.,2003)、心理和环境忽视(Dubowitz et al.,2004)、缺少监督(Kauf
16、man Kantor et al.,2004)、拒绝为儿童提供专业护理和治疗(Knutson et al.,2004)。第三,性虐待,根据 Bayley 和 King(1990)的定义,儿童性虐待是指成年人或处于权力中心地位的人,以一种性行为为主的虐待方式与儿童互动,以满足他们的各种需要;第四,心理虐待,根据 Lachman(1996)的定义,儿童心理虐待指对儿童心理的伤害,其意图和效果是惩罚性的,通常是指父母或成年照顾者对儿童的敌意或拒绝,例如口头批评、骚扰或挖苦儿童未能达到不切实际的期望或标准。2.3.儿童虐待各类别的关系儿童虐待各类别的关系 不同形式的虐待很少单独发生(Kuo et al
17、.,2015;Prez-Fuentes et al.,2013),值得注意的是,在没有情感虐待的情况下,儿童性虐待不太可能发生(Grimstad et al.,2013);而在没有其它形式的虐待的情形下,儿童心理虐待却常常发生(Moeller et al.,1993)。根据 Kuo 等人(2015)的解释,性虐待和躯体虐待可以说本质上也是心理虐待,但如果将这几类概念相反或者将其混淆是绝对不可取的(情感虐待不一定伴随着躯体虐待,也不一定伴随着性虐待)。而童年时期的心理虐待往往与性虐待或躯体虐待同时发生(Shipman et al.,2000)。根据 Burns 等人(2010)的研究表明,与躯体
18、虐待和性虐待等其他类型的儿童虐待相比,忽视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忽视与其它儿童虐待的类型一样,对儿童的身体健康、认知和社会发展存在负性影响(Norman et al.,2012),治疗和帮助儿童忽视受害者相关的社会、医疗和个人成本也是极其高昂的(Florence et al.,2013;Gilbert et al.,2009)。然而,与其他形式的儿童虐待的研究报告数量与受重视程度相比,研究儿童忽视的科研报告数据是最少的,以及儿童忽视所受到的公众关注也是最少的(Gilbert et al.,2009)。庞林寒 DOI:10.12677/ap.2024.143144 152 心理学进展 3.儿童虐待产
19、生的原因儿童虐待产生的原因 儿童虐待是全世界范围内都迫切需要关注的一个问题,而滋生虐待的环境,不同的研究者提出了不同的理论:根据 Landy 和 Munro(1998)的总结,父母因为自身某些条件的缺失可能导致儿童虐待,其中包括父母离婚、照料者为寄养父母、长期让孩子生存在集体生活中,以及将儿童长期置于少年拘留所,同时,具有贫困指标的家庭与社会支持指标不足的家庭更有可能发生儿童虐待。有研究者从遭遇躯体虐待的儿童的社会人口变量的角度来研究其相关因素,并确定儿童虐待发生的相关因素:没有被亲生父母长期抚养、在童年期有继父的存在、低收入家庭(Brent et al.,1994),以及父母长期处于高压状态
20、下、存在酗酒或药物滥用的状态(Nevid et al.,1997)。被父母拒绝或遭受暴力的儿童长大后不能轻松地承担父母的角色,由于他们没有建立稳定的意识,对与他人的关系没有那么自信,因此,他们长期渴望得到爱,并可能在抚养自己的孩子时重复他们与父母的关系(Madu,2003)。根据 Ikeda(1995)的研究表明,虐待有很多诱因,许多家庭会突然发生虐待行为,然而,在虐待发生之前,家庭成员内部关系已经非常紧张,这导致了“家庭危机”,这些家庭存在“多重问题”,有虐待儿童倾向的父母,其关键的心理病理问题是酒精依赖、人格障碍和精神病(特别是精神分裂症)。就人格特征而言,虐待型父母往往是不成熟的,他们在
21、教养后代的方式上倾向于付诸躯体胁迫,而不是说服教育,还有许多看似正常的家庭,其子女也有受到虐待的潜在风险,儿童的权利也可能受到损害,因为他们的父母依赖排他性的、专制的教养方式,或阻止儿童获得必要的照顾,这类家庭的儿童受到的心理虐待更多(Nakata,1991)。根据 Ikeda(1982)的研究,如果婴儿在出生后的早期阶段与母亲分开,那么他们被虐待的概率也会增加,婴儿被送到早产儿中心、儿童福利机构或医院,或由于各种原因被祖父母、亲属或养父母的照顾,从而导致儿童缺乏与母亲的互动,这是对儿童的心理虐待和忽视,而造成儿童与母亲分开的各种原因也是增加儿童虐待风险的因素。儿童忽视是由多个风险领域决定的,
22、特别是与父母有关的风险因素对预防和减少儿童忽视至关重要(Ikeda,1982)。4.儿童虐待的影响儿童虐待的影响 4.1.身心的影响身心的影响 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的虐待对他们整个生命过程中的健康状况具有重要影响(Gilbert et al.,2009),包括抑郁和焦虑,这也是造成全球范围内医疗负担的主要原因,许多研究表明,童年虐待与成年期抑郁和焦虑的发生有很强的相关性(Whiteford et al.,2013)。儿童虐待与边缘性人格障碍(BPD)高度相关。根据Hughes 等人(2012)的研究结果表明,儿童心理虐待(而不是性虐待或躯体虐待)的频率与 BPD 特征的严重程度是唯一相关的,而在不
23、同形式的儿童虐待中,情感虐待是造成 BPD 病理的主要原因。Madu(2003)从父母因素的角度研究了儿童的躯体虐待,儿童虐待与其父母在儿童期的虐待史相关,另外,儿童虐待还可能导致儿童精神疾病的发生,同时也与儿童发展的低自尊、社会退缩、青少年时期怀孕(女性)、低经济收入、母体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家庭暴力、住所流动、青少年犯罪相关。研究发现,儿童性虐待与一系列精神病理学的风险增加之间存在着一致的联系,包括抑郁、焦虑、药物滥用、创伤后应激和自我伤害行为,此外,根据许多自我报告的研究结论,儿童期经历过性虐待的人对自己身体健康的负面认知比没有儿童性侵史的人更多(Golding et al.,1997)。
24、根据 Guha 等人于 2020年(Guha et al.,2020)的一项元分析调查发现,儿童性虐待的受害者比一般人存在更多寻求医药资源的现象(包括频率和强度)。儿童性虐待对受害者今后的身心健康有非常不利的长期和短期影响,尽管如此,许多家庭和社会仍然经常将儿童性虐待与羞耻、威胁、恐惧或禁忌联系起来。因此,许多案件没有向精神卫庞林寒 DOI:10.12677/ap.2024.143144 153 心理学进展 生工作者、社会工作者或执法机构报告。基于上述原因,儿童性虐待所造成的创伤和压力会影响儿童的整个人生过程(Madu,2003)。童年长期处于逆境,特别是遭遇儿童虐待,极大的概率会导致其成年后
25、酗酒(Dube et al.,2006;Felitti,1998)。研究表明,儿童期虐待与终生酗酒的增加和持续高度相关,包括酒精使用障碍的发生(Dube et al.,2002)。Vachon 等(2015)在所有文化、性别和种族中发现了类似的问题行为模式,这些问题行为会导致儿童和青少年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包括焦虑、抑郁、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对立违抗性障碍(ODD)和物品使用障碍(SUD)。不仅仅是虐待导致不良后果,而是虐待后的创伤症状,这些症状使儿童更容易受到问题行为和大脑不良发育的影响(De Bellis et al.,2015;Morey et al.,2016)。4.2.虐待
26、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虐待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 根据 Knutson 和 Sullivan(1993)的研究表明,儿童沟通障碍(例如:听力、言语或语言障碍)与心理虐待有关,与没有虐待史的儿童相比,有儿童虐待史的儿童更有可能在情绪调节方面遇到困难,儿童虐待也与儿童更高水平的社会退缩、更低水平的情感理解相关。儿童期经历过情感虐待的男性和女性均与成年后的较低的婚姻满意度相关,同时也与他们对伴侣较低的满意度有关,临床经验和实证研究指出了儿童期虐待所造成的成年后人际关系紧张的后果,与没有虐待史的成人相比,儿童期有虐待史的成人经历了更不稳定的亲密关系(Maneta et al.,2015)。研究人员发现,对儿童
27、的心理虐待即照顾者针对儿童的贬低、有辱人格和恐吓行为是常见的,并与成年后的负面人际后遗症相关(Wright,2007)。与其他形式的虐待相比,心理虐待可能更有害,因为它更普遍且具有隐蔽性,心理虐待会阻碍儿童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和准确地情绪他人情绪能力的发展,这些问题会在以后的生活中导致他们难以应对亲密关系(Maneta et al.,2015)。与其他形式的虐待相比,儿童心理虐待正向预测在其成年后情绪失调(Burns et al.,2010)。根据 Buser 和 Hackney(2012)的研究,童年期遭受虐待不仅会导致自我感知方式的改变(例如,总是对自己的任何方面感到羞耻),而且会影响一个
28、人对他人及其行为的感知,从而导致消极的认知归因风格。4.3.儿童虐待的影响在不同性别中的差异儿童虐待的影响在不同性别中的差异 抑郁症和焦虑症发生在女性群体中的概率更大,相较于男性,虐待对女性的影响更大(Kessler et al.,2005)。根据 Cutler 和 Nolen-Hoeksema(1991)的研究,女性更有可能因压力事件而自责,其中包括遭遇虐待,从而更容易导致其受到低自尊和其它与抑郁有关的症状的影响。童年期被虐待所造成的心理障碍具有性别差异,对于这些差异的解释侧重于虐待对儿童产生的后果:女孩更容易产生内化问题,包括抑郁和焦虑,但男孩更有可能在受到虐待后出现外化问题,男女都会受到
29、虐待的负面影响,但创伤的表现形式不同(Hanson et al.,2008)。女性和男性对压力事件的反应差异可能与影响荷尔蒙系统的遗传因素有关,例如,男性睾酮浓度较高,而女性雌激素浓度较高(Gillies&McArthur,2010)。男性的生理特点会使其在面对虐待时,降低其压力的反应,但雌激素水平较高的女性在遭遇压力事件后更容易出现情绪障碍(Chaney et al.,2014)。与男性相比,社会期望和行为规范中的性别不平等也会导致女性在遭遇虐待后增加其抑郁和焦虑的风险,即女性在童年和青春期的躯体虐待和性虐待正向预测成年期的抑郁和焦虑(Bebbington,1996;Diaz-Granado
30、s et al.,2011)。4.4.儿童虐待具有代际影响儿童虐待具有代际影响 儿童被虐待是具有一定普遍性的,这种创伤正向预测其整个人生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状况,儿童庞林寒 DOI:10.12677/ap.2024.143144 154 心理学进展 期遭受虐待的女性的后代有更大的概率会重复上一代的遭遇(Roberts et al.,2015)。一项对 125 个英国家庭的研究发现,母亲儿童期遭受虐待正向预测其后代的反社会行为(Plant et al.,2013)。一项对 318 名来自心理健康诊所儿童的研究发现,在儿童期遭受虐待的母亲的后代中,其外化问题更多(Miranda et al.,20
31、13)。Cox 等(2012)在一个有情绪障碍的父母样本中的研究发现,父母儿童期遭受过虐待,其后代出现非自杀性自我伤害行为的概率更高。母亲儿童期遭受虐待通过至少三种相互关联的机制增加后代抑郁的风险:首先,遭受童年虐待的女性面临着心理健康的风险,这与她们忽视后代、不一致的养育行为以及对后代的不安全依恋高度相关(Lewis et al.,2011;Starr et al.,2014)。第二,童年期遭受虐待与其成年后的高压家庭特征有关,这些高压特征与较低的社会经济地位以及离婚有关(Everson et al.,2002)。第三,遭受虐待的女性有虐待自己后代的行为倾向,比没有遭受虐待的女性的后代,遭受
32、严重虐待的女性的后代存在超过 1.5 倍的高抑郁症风险和近 2.5 倍的持续抑郁症风险,这表明母亲童年期虐待对后代心理健康的影响是持续的(Berlin et al.,2011)。母亲的慢性抑郁症状与婴儿的认知和精神运动发育不良相关(Hammen et al.,2011)。母亲的抑郁和焦虑与育儿满意度降低、更多的控制、与婴儿更少的情感沟通、育儿功能障碍和更多的人际压力相关,这会增加后代遭受压力的风险以及对压力的生理反应,从而导致其社会化进程缓慢(Essex et al.,2002)。Roberts 等人(2015)指出,相比童年期没有受到虐待的父母的后代,儿童期受到虐待的父母的后代遭受虐待的风险
33、更高,虐待所造成的创伤在整个生命过程中损害了身心健康,儿童虐待的影响有会代际传递,跨越世代,并影响多个健康领域。5.儿童虐待的应对措施儿童虐待的应对措施 5.1.国家和政府层面国家和政府层面 联合国出台了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根据联合国儿童权利委员会(2011)第 13 号意见,儿童应该享有免遭一切形式暴力的权利,为解决这一需求,该文件提供了大量相关指导,包括鼓励公共卫生机构采取具体行动等(Bross&Krugman,2020)。与此同时,各个国家也相继出台了儿童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和应对措施:巴西的儿童和青少年法(1990)以儿童权利公约为基础,并在该国签署公约的同一年实施,它考虑到儿童的特殊发
34、展地位,并且特别注意侵犯儿童权利的行为,该法律要求在巴西全境设立儿童保护服务机构(Drury,2018)。日本政府于 1948 年出台儿童福利法,东京预防虐待儿童中心于1990 年出台虐待儿童咨询电话热线,印度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儿童服务热线,致力于帮助受虐待的儿童(Darlington et al.,2010)。儿童虐待的问题一直是社会的顽疾,需要国家出台强硬的政策,才能有效地打击儿童虐待行为,保障受虐儿童的身心康复。根据万国威(2019)的总结,就我国而言,儿童虐待的问题解决不能操之过急。未来在政策上可以展开如下工作:第一,加强关于儿童虐待的法律法规政策的完善和落实,比如,国家出台强硬政策,
35、针对有儿童性侵史的人,禁止他们进入教育行业。第二,加强关于预防儿童虐待的法制宣传,可以通过各个层面来进行,例如网络媒体,学校针对家长的法制教育等。第三,在偏远落后、父母文化程度较低、低收入家庭较多的地区,一定要保证政策的落实,以减少儿童虐待行为。5.2.家庭层面家庭层面 预防儿童虐待需要家庭内部的重视,尤其是儿童的主要监护人需要努力改善家庭成员内部的关系,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围:第一,通过社区服务,社区应配备专业的工作人员,对于儿童虐待现象要进行排查和及时发现,并对于有发生儿童虐待行为潜在的危险因素进行及时干预。例如,儿童期受过虐待的父母更有可能虐待他们的子女,针对这一儿童虐待的
36、代际影响,心理干预措施可针对庞林寒 DOI:10.12677/ap.2024.143144 155 心理学进展 这一群体,可对孕妇和幼儿母亲进行儿童虐待史筛查,并提供干预措施,以改善其自身,防止其后代可能产生的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第二,需要加强家校合作,学校与家庭密切关注儿童的心理健康,尤其是重点观察离异家庭、单亲家庭、重组家庭、留守家庭和有特殊情况(例如有过家庭暴力、儿童虐待史)等家庭,并且加强对于来自这些家庭的儿童的关爱。第三,加强对家庭教育的重视,不仅仅是对其资金的投入,还要落实对家长的家庭教育的正确认识,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例如,对于考虑要孩子的夫妻进行专门的培训,对开展对于家
37、庭教育和建立和谐亲子关系的讲座,帮助家长掌握正确的育儿知识。第四,对于有虐待儿童倾向的家庭,配备专门的人员定期进行访问、教育以及长期追踪,并且对于生活在这些家庭中的儿童定期进行心理筛查。5.3.学校和社会保障体系方面学校和社会保障体系方面 第一,根据李微微等人(2020)的总结,有童年情绪虐待史的个体会受益于特定形式的情绪调节训练(例如,实施减少他们的冲动行为和负面情绪体验的策略)。因此,不管是学校还是社会机构,都需要一定数量的心理咨询师,尤其是学校里需要配备至少一名专职心理教师(李颖等,2020)。第二,学校定期开展学生心理筛查,对于有情绪不良和心理健康隐患的学生进行重点观察和心理疏导的工作
38、。第三,学校要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仅仅需要及时对受虐儿童进行心理疏导,还需要加强学生对虐待的识别教育以及法制教育,因此,学校需要开始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同时,还需要通过其它课堂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同样也可以开展班会、讲座、培训和学校社团等形式开展多元化的心理教育活动。第四,在社会保障体系方面,要加强预防儿童虐待的社会支持,例如配备好专业的心理工作者和医疗工作者,在学校的心理筛查中的危机儿童,做好转介、接案、疏导、治疗等工作;同时通过电视媒体、舆论宣传等方法也可以帮助人们建立正确的家庭观和儿童观,从而建立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防止儿童虐待。利用传播手段,普及心理学知识,同时建立一个具
39、有人文关怀的社会氛围。6.总结总结 儿童虐待作为一个全球性问题,引起了社会多年来的持续关注。在不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下,儿童曾被视为附属品,然而,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对儿童权益的重视不断提升。尽管如此,儿童虐待事件仍然屡见不鲜,这反映出仍需更深入的研究和综合的干预措施。本文通过对核心概念的界定,包括躯体虐待、心理虐待、性虐待和忽视等几个方面,全面探讨了儿童虐待的多样性。对儿童虐待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入研究,涉及到心理学、社会学和环境因素等多个层面,揭示了儿童虐待的多元性及其根源。在探讨儿童虐待对个体的影响时,本文强调了儿童虐待对心理、生理和社会层面的潜在危害。这有助于理解为何儿童虐待对个体成长和发
40、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为干预和预防提供了更具体的方向。针对儿童虐待问题,本文还系统地探讨了应对措施。通过梳理当前研究进展,包括心理治疗、社会支持、法律干预等多个方面,为未来制定更加综合和有效的儿童虐待防治策略提供了理论支持。未来的研究和实践可以在这一综述的基础上继续深入拓展,为儿童虐待问题的解决提供更为系统和全面的解决方案。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李微微,张青,刘斯漫,王争艳(2020).父母儿童期情感虐待对学步儿问题行为影响机制的比较.心理科学,43(3),593-599.李颖,贾涛,宋志英(2020).儿童虐待和忽视综合性研究进展.陕西教育学院学报,36(9),36-42.万国威(2019).儿童虐
41、待的中国情境与治理方略.江淮论坛,(5),144-152,192.Bayley,C.,&King,K.(1990).Child Sexual Abuse(Vol.5,pp.285-305).Tavistock.Bebbington,P.(1996).The Origins of Sex Differences in Depressive Disorder:Bridging the Gap.International Review of 庞林寒 DOI:10.12677/ap.2024.143144 156 心理学进展 Psychiatry,8,295-332.https:/doi.org/10
42、.3109/09540269609051547 Berlin,L.J.,Appleyard,K.,&Dodge,K.A.(2011).Intergenerational Continuity in Child Maltreatment:Mediating Me-chanisms and Implications for Prevention.Child Development,82,162-176.https:/doi.org/10.1111/j.1467-8624.2010.01547.x Black,D.A.,Heyman,R.E.,&Slep,A.M.S.(2001).Risk Fact
43、ors for Child Physical Abuse.Aggression and Violent Beha-vior,6,121-188.https:/doi.org/10.1016/S1359-1789(00)00021-5 Brent,D.A.,Perper,J.A.,Moritz,G.,&Liotus,L.(1994).Familial Risk Factors for Adolescent Suicide:A Case-Control Study.Acta Psychiatrica Scandinavica,89,52-58.https:/doi.org/10.1111/j.16
44、00-0447.1994.tb01485.x Bross,D.C.,&Krugman,R.D.(2020).Health and Public Health Approach to Ending Child Abuse and Neglect.Child Abuse&Neglect,110,Article 104619.https:/doi.org/10.1016/j.chiabu.2020.104619 Burns,E.E.,Jackson,J.L.,&Harding,H.G.(2010).Child Maltreatment,Emotion Regulation,and Posttraum
45、atic Stress:The Impact of Emotional Abuse.Journal of Aggression,Maltreatment&Trauma,19,801-819.https:/doi.org/10.1080/10926771.2010.522947 Buser,T.J.,&Hackney,H.(2012).Explanatory Style as a Mediator between Childhood Emotional Abuse and Nonsuicidal Self-Injury.Journal of Mental Health Counseling,34
46、,154-169.https:/doi.org/10.17744/mehc.34.2.j714850564663545 Butchart,A.,&Kahane,T.(2006).Preventing Child Maltreatment:A Guide to Taking Action and Generating Evidence.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and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Prevention of Child Abuse and Neglect,Geneva.Chaney,A.,Carballedo,A.,Amico,F
47、.,Fagan,A.,Skokauskas,N.,Meaney,J.et al.(2014).Effect of Childhood Maltreat-ment on Brain Structure in Adult Patients with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and Healthy Participants.Journal of Psychiatry&Neuroscience:JPN,39,50-59.https:/doi.org/10.1503/jpn.120208 Cox,L.J.,Stanley,B.H.,Melhem,N.M.et al.(2012
48、).Familial and Individual Correlates of Nonsuicidal Self-Injury in the Offspring of Mood Disordered Parents.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iatry,73,813-820.https:/doi.org/10.4088/JCP.11m07196 Cutler,S.E.,&Nolen-Hoeksema,S.(1991).Accounting for Sex Differences in Depression through Female Victimization:Chi
49、ldhood Sexual Abuse.Sex Roles,24,425-438.https:/doi.org/10.1007/BF00289332 Darlington,Y.,Healy,K.,&Feeney,J.A.(2010).Challenges in Implementing Participatory Practice in Child Protection:A Contingency Approach.Children and Youth Services Review,32,1020-1027.https:/doi.org/10.1016/j.childyouth.2010.0
50、3.030 De Bellis,M.D.,Hooper,S.R.,Chen,S.D.,Provenzale,J.M.,Boyd,B.D.,Glessner,C.E.et al.(2015).Posterior Struc-tural Brain Volumes Differ in Maltreated Youth with and without Chronic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Development and Psychopathology,27,1555-1576.https:/doi.org/10.1017/S0954579415000942 D